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合集总汇
“别踩我拖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合集总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合集总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总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篇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总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60×40 230×40 19×3 180×40 140×7
2.竖式笔算:
45×23=
85×30=
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课件示信息窗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你会计算吗?学生自己试着在本上做,做完后小组交流,主要交流每一步计算的过程。两生板演。
4.学生班上交流计算过程,特别是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讲不清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清楚。
5.小练习:321×12 209×18
三、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两生板演,学生做完后同位俩交流。在学生做之前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根据板演讲解计算过程,如果学生列的算式有简便算法的,师可引导学生试着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简便,然后再强调当因数末尾有0时应注意写简便算法。
3.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课堂检测
篇3: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 37克+45克 36克÷6
60克-28克 8克×4
篇4: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篇5: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篇6:长春版小学数学教案总汇
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 S = ah
附图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十、板书设计
附:随堂练习答案
(一)1. 2. 3.
(二)
作业答案
必做题1.
2. 3.
.
选做题5.
探究活动
根据给出的数据推导公式。
篇7:长春版小学数学教案总汇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 方程的概念 解简易方程 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简易方程(一)
教学目标
1.能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方程的思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和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难点:正确地列出方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针对以往学过的一些知识,教师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等式?等式的两个性质是什么?
(2)下列等式中x取什么数值时,等式能够成立?
2.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在小学学习方程时,学生们已知有关方程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现在学习了等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同时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二、讲授新课
1.方程
在等式4+x=7中,我们将字母x称为未知数,或者说是待定的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并板书方程定义.
例1 (投影)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5-2x=1;(2)y=4x-1;(3)x-2y=6;(4)2x2+5x+8.
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已知数应包括它的符号在内;二是未知数的系数若是1,这个省写的1也可看作已知数.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利用投影片打出来完成)
2.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这一小节的前面主要是复习、归纳小学学过的 有关方程的基本知识,提出了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说法,以便以后逐步讲述代数解法的优越性。
例2 解下列方程:
(1) (2)
分析 方程(1)的左边需减去 ,根据等式的性质(2),必须两边同时减去 ,得 ,方程的左边需要乘以3,使 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的性质(3),必须两边同时乘以3,得 ,方程(2)的解题思路与(1)类似。
解(1)方程两边都减去 ,得
两边都乘以3,得 。
(2)方程两边都加上6,得 。
方程两边都乘以 ,得 ,即 。
注意:(1)根据方程的解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所得结果代入原方程检验,如果左边=右边,说明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左边≠右边,说明你求得的x的值,不是原方程的解,肯定计算有错误,这时,一定要细心检查,或者再重解一遍.
(2)解简易方程时,不要求写出检验这一步.
例3 甲队有54人,乙队有66人,问从甲队调给乙队几人能使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
分析此题必须弄清:一、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二、变动后甲、乙两队各有多少人(注意:甲队减少的人数正是乙队增加的人数);三、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变动后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即变动后甲队人数的3倍等于乙队人数.
解 设从甲队调给乙队x人,
则变动后甲队有 人,乙队有 人,根据题意,得:
答:从甲队调给乙队24人。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3y-1=2y; (2)3+4x+5x2; (3)7×8=8×7 (4)6=0.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l)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2)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3.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不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方程与代数式,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列方程?
2.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应指出:
(1)方程、等式、代数式,这三者的定义是正确区分它们的标准;
(2)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它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根据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确定的.而解方程是指确定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变形过程.
五、作业
1.根据所给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与6的和的3倍等于21;
(2)某数的7倍比某数大5;
(3)某数与3的和的平方等于这数的15倍减去5;
(4)矩形的周长是40,长比宽多10,求矩形的长与宽;
(5)三个连续整数之和为75,求这三个数.
2.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否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3)x(x+1)=12,(x=3,x=4).
篇8:人教版关于英语教案总汇
教学目标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Period 3) A. Let’s Read C. Pronunciation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简单,叙述小水滴的“旅行经历”,并通过阅读进一步熟悉水循环的过程。 2.能够认读C部分 Pronunciation的音标/э: /, /э/,/ ts /,/ dz /,/ tr /,/ dr / 并能朗读例词,完成Read and match 的练习。 3.能跟着录音说Let’s chant部分的内容,能力强的学生能自己说。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环保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阅读Let’s read部分,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2.了解字母组合的发音,认读音标/э:/, /э/,/ts/,/dz/,/tr/,/dr/。 3.说唱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
教学难点: 1.Let’s read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内容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而且容量大,难点多,如:cooler, higher等。 2.音标/э:/, /э/,/ts/,/dz/,/tr/,/dr/ 的认读和字母组合的发音比较难以掌握,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悟发音和体会发音的方法反复练习。
教学过程
Step 1:Warm up / Review
1.Daily talk
(1)给学生时间,展示自己的口语水平。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对话表演讲解。 例:I am a boy. I’m in Beijing Primary School. I come from Beijing, China. I like green. The grass is green. The trees are green. The leaves are green. I like them all.
(2)其他学生根据刚才口语展示同学所说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如: What colour does she/he like? Where does he/she come from? How old is he/she?
2.快看快说。
(1)教师依次出示Let’s start 和A Let’s learn 部分的单词卡片sun,river,sea,snow,stream,cloud,vapour,rain学生齐读后张贴在黑板上。
(2)教师迅速拿走一张卡片,如:sun,让学生说说被拿走卡片的内容并拼读单词。 看字知英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其它单词的拼读。
Let’s try
Listen and number
Think and say
说唱歌谣
Cloud, cloud, 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
Vapour, vapour, 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Stream.
Stream, stream, where does the stream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rain,
Rain, rain, 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orm the clouds.
课外延伸
请叙述水的循环
3.Act out the dialogue 教师请几组学生表演A Let’s talk 部分的对话。
4.Let’s chant (呈现PPT)自编节奏 Cloud, cloud, 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 Vapour, vapour, where does the vapour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Stream. Stream, stream, where does the stream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rain, Rain, rain, 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orm the clouds.
Step 2:Presentation / Practice
1. Let’s read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头饰,戴上小水滴的头饰,说:Hello, I am little Water Drop. Nice to meet you. 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引导学生用Hello, little Water Drop. 应答。
然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让她/他闭上眼睛,给她/他戴上风先生的头饰,让他睁开眼睛,教师对他/她说: Hello, Mr Wind. 然后,请该学生走到同学中间,让其他学生用Hello. Mr. Wind. 同他/她打招呼。
(2)教师表现出很热的动作,说:Little Water Drop is very hot. 然后教师出示本部分的课件,分别指着小水滴和风先生问:Who is he? 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说:Little Water Drop takes a trip. Where does he go? How is his trip? Does he have a lot of fun? Let’s listen.(呈现PPT)
(3)教师播放A Let’s read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认真听两遍。
(4)回答以下问题:(呈现PPT) Does Little water drop take a trip? Where does he go? How is his trip? Does he have a lot of fun?
(5)听录音跟读,根据插图,练习对话。
(6)逐段听整篇录音,带领学生理解大意。可以让学生听后翻译大义,重点词语教师要提示学生中文意思。如:cooler, higher。
(7)教师再次播放A Let’s read 部分的录音,每播放一句,教师按一下暂停,学生逐句跟读。
(8)让学生打开书,翻到72页,让学生自己阅读对话,尽量记住对话。
(9)活动:看谁说得多 教师出示A Let’s read部分的图片,指一幅插图请学生描述,要求每名学生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句子,同时再说一句话。如果前面的学生说:It’s a sunny day. 后面的学生就要说:It’s a sunny day. Little Water Drop sleeps in a river.
第三个学生要重复前两个学生的句子,再说一句新的。以此类推,说得越多越好。(呈现PPT)
(10)教师播放A Let’s read 部分的录音,学生跟着录音以讲故事的语气再次复述对话(不能看书)。
2.Fill in the blanks.
3.Let’s act
让学生带上“风先生”和“小雨滴”的头饰表演课本剧。
(1)教师将学生分为三至五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增加新人物,比如小蚂蚁、小兔子等。
(2)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故事,每小组表演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作简单点评并打分。
(3)综合学生的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改编奖。
Step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Pronunciation
(1)教师出示含有字母o 和字母组合or, tr, dr, ts, ds 的单词:hot, clock, orange, port, fork, tree, try, train, driver, drop, dry, ants, pants, hands, cards,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单词。
(2)认真听发音,让学生回忆这些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
(3)教师出示shorts, drop, boards, draw, tropic 等新单词,让学生试着跟录音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音规律,出示音标卡,带领学生朗读/э:/,/э/,/ts/,/dz/,/tr/,/dr/。
(5)教师播放本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6)Read and match
Step 4:Homework
1.Think and say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Rain Snow Cloud It comes from…
2.分小组根据上述的课外拓展The story of snow自编对话,下节
课展示。
Step 5:Blackboard writing Where does …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篇9:人教版小学英语说课稿总汇
Ladies and Gentlemen,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 you.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PEP Primary English 》Book4 Unit5 B Let’s talk, asking the price and inquiring the clothes size.First, let me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is lesson is about a shopping topic. By study of this unit, the Ss know how to ask the price in English and how to describe the size and price with simple words and sentences.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this lesson “ What size?” “How much are they?” and“We’ll take them .”a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is unit.The study of this lesson will help the Ss with daily communication.
Moreover, this lesson complet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phrase “a pair of… ”to the sentence pattern “A pair of… for …” ,and helps the Ss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of words of clothing appearing in plural form.
Therefore, on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analyzing the regulation of children’s growing of mind,I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English syllabus and new lesson standard.
1.Perception objective:
a)The Ss can hear, read, and use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 “A pair of … for …” “What size?” “How much are they?” “We' ll take them.”
b)The Ss can understand and read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lesson.
2.Ability objective:
a)The Ss can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inquiring the price, and further develop their language ability of “shopping”;
b)The Ss can use the pattern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the proper scene.
3.Emotion objective:
a)By completing the task,the Ss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and set up self-confidence in language study;
b)Teach the Ss what is “love” and “ managing money matters”,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study.
Next,the key points of this lesson:
First of all, to study and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s “What size?”“How much are they ?”“A pair of … for … .” “We' ll take them.”To improve the Ss’ abilities in “shopping”;
Secondly, teach the Ss how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by cooperation.
Difficult points:
The Ss can use the words and patterns to describe the clothes in the proper scene, and make simple dialogues of shopping.
Well, how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better, to stress the key poin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 points? The key i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proper teaching methods, I’ll talk about my teaching methods below.
篇10:人教版小学英语说课稿总汇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 How are you? 第一课时,Let’s talk中的前四个情景。本节课是对话课,对话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的重点交际用语是“How are you?”及其答语。本节课是对话教学。通过小熊早上出去,遇见长辈一个个问好,引入话题,先短后长,不仅出现了各种答语,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问候语。对儿童有文明礼貌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能认读单词:fine, OK, bird, pig, fox, hen
(2) 使学生掌握与熟人打招呼的句型: How are you?
I’m fine. I’m OK.
Thank you. And you?
2、语言技能目标:
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敢于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自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4、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中与人问好的问候语,了解在英语国家中熟人见面相互打招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见面问好的句型:How are you? 和他的各种回答方法由简单的回答到复杂的回答及反问。
教学难点:(1)How are you? 与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等问候语的用法区别。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自信心。
篇11:人教版小学英语说课稿总汇
1.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中的Let’s learn 部分以词汇教学为主,学习actor, actress, writer, singer, artist, TV reporter等表示职业的单词;运用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He is/She is a……询问他人的工作情况。Group Work部分运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m going to be a……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做一语言交流,展开交际活动。
2.教材的地位
本课的词汇贴近学生的生活,色彩鲜明的图片与词汇配对,使学生更易理解学习内容,Group work的设计更是深受儿童的喜爱。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中,既了解了如何介绍任务职业,又对自己将来的人身目标做一定位,并能树立为此目标而奋斗的人生信念。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能够听、说 、读、写六个新授单词actor, actress, writer, singer, artist, TV reporter能听、说、认读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He is a ….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 do?He is … 来询问和回答他人职业,并能使用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m going to be…来询问别人和表达自己的理想。
3、情感目标: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用英语表达的习惯,以及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掌握6个四会单词和两个句型。教学难点是单词singer的语音教学。
【说教法】
1.教法设计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利用视、听、说相结合的方法和合作学习法,采用课件的艺术形象来教学新授容。
2、学法指导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口,采用多听、多说的学法,使他们在爱学、乐学中愉快地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实现从“我学会了”向“我会学了“转变。
3.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同时采用了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1)Let’s sing..
在热身时让学生一起唱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歌曲My Father Is a Doctor,这首歌曲与本课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放在课前作为热身活动,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2)Rean and guess.通过阅读一段简单的文字来猜教师的一位新朋友来导入新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Guessing game: What can Mr. Cat do?,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词汇教学;第二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难度比较低的游戏,考虑到六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害羞怕出错的心理,我认为这样一个低难度的游戏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2.新课呈现
(1)本课六个新授词汇我都以Mr. Cat邻居的身份导入。其中我在部分单词的出现方式上稍做变化。以不同形式的猜谜方式引出,其中通过阅读文字引出赵薇actress的教学,以听歌曲的猜人物的方式引出周杰伦singer的教学,以看图片猜人物的方式引出杨红樱writer的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每个单词新授后我都安排了一个同样的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各个职业的一些名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并通过动态演示的直观效果,一一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学生乐学且易学。
(2)单词拼读能力的训练和单词频度规律的总结。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四会单词的拼读能力,其中有三个单词writer, singer,TV reporter的结尾三个字母都是er,给学生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记忆。
3、操练巩固
(1)Guessing game: What does Mr Cat’s father do?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这六个新单词的学习。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对于这种比较刺激的游戏都特别感兴趣,我把这个游戏设计成小组竞猜的形式,在此不仅复习了单词和句型,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理。
[设计思路]以活动为载体,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并进一步掌握新知。
(2)Let’s chant一步巩固本课重点句型的学习。
(3)Group work:我把书本上的形式稍做了改变。通过Mr Cat提问的方式导入,Which job is the most popular now?让学生通过调查来帮助Mr Cat解答问题,其中在调查前我让学生做一个预测,如果预测是对的每人可以得到一张书签作为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拓展延伸
采访
教师分发调查表格给全班学生,让学生运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和I’m going to be a/an….句型走动调查,完成表格,并通过汇总,找出全班学生最欢迎的职业。
表格如下:(略)
[设计思路]创设活动,体验交际,在不断运用中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品质。
5、课后作业
(1)听录音跟读,把自己的理想说给爸爸妈妈听。
(2)完成抄写本上的练习。
篇12: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 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9》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五、教学过程:
十几减9教案
(一)热身赛
8+9= 15-9= 17-9= 6+7= 13-9=
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12-9 = 16-9 = 14-9 = 18-9 =
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 18-9= ( )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吃饱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4+3 〇17-9 15-9 〇5+9 7+8 〇9+6
4-9 〇15-5 16-9 〇13-9 12-9 〇9+4
4、地雷大作战(想加算减)
师:同学们要小心了,可不要踩到地雷哦
9+( )=12 9+( )=18 9+( )=15 9+( )=11
12-9 = ( ) 18-9 = ( ) 15-9 = ( ) 11-9 = ( )
5.看图讲故事
师:我们安全的走过了雷区,现在休息一下来讲故事吧
(三)活动
师:同学们,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喜羊羊他们顺利的夺回了宝藏,看,他们来向我们表示感谢了呢!为了庆祝一下,他们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大家准备好了吗?(音乐:找朋友)
(四)
师:喜羊羊他们完成了任务,要回羊村去复命了,他们想买一些礼品带给大家,现在请大家一起去自选商场帮他们挑选礼物吧!
(1)妈妈给了你16元钱,你最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2)如果可以买两样,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五)
学习了十几减九的几种计算方法,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说说15-8和13-7怎样计算?
(六)
谈收获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大家这节课学会了讲故事,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等很多东西,还利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推理出了如何计算十几减八和十几减七这些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七)
师:你喜欢灰太狼吗?
生:不喜欢,他老做坏事
师:对,灰太狼总喜欢搞破坏,但是老师觉得灰太狼有一个优点,他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是却从未放弃,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那这节课靠我们大家的智慧,喜羊羊他们一次次战胜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败,我们胜利了,我们就是喜羊羊!
篇1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预设:
A、一个一个的减;
B、做减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先减4?减去4后还要减几,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D、10-9=1,4+1=5
提问:10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用10-9?
板书:14-9=5
4101
+5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E、14-10=4,4+1=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10,10从哪来的?减了10后为什么要加1?
4、质疑:
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对这些方法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办法计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课间休息)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5)这些小鸟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十几减9),你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点呢?
(有条理的板书: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看图列式。(课件六)
详见教材P16。
4、发散练习。(课件七)
-()=7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习了几节课的内容,你们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熟练的计算,让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再多多练习,争取算得又对又快,好不好?
教学反思: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篇14: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合集总汇】相关文章:
10.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