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3
“Domin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3,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3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
篇2:3 我的第一本书
诗人蔡其矫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到崔家庄之后,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因为弄不到这两本书,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都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经把狗调教好了,当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当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书。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小西。
诗人蔡其矫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篇3:我的第一本书3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掺chān和马鬃zōng磨蹭cèng
盈yíng眶塾shú师
点拨:“掺”不要误读为“cān”;“蹭”不要误读为“zēng”。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红(shǔ)薯挎着(lán)篮子(wǎng)枉读
点拨:注意字形的偏旁部首。
3.用叠词填空。
(1)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2)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作品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篇4: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二、作者简介
牛汉――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字词: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掺和( )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我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2)“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的第一本书”被我拦腰截断,上半部分送给了同学乔元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亲了解详情后,用白纸帮我们补好内容又装订好送给我和乔元贞。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这本书?
――里面饱含着父子之情:父亲对我学习的关心,对我朋友的同情,帮我补写课本并装订好送我和我的同学,带我去崔家庄小学念……;
也饱含着同学之爱:把自己的书分半本给乔元贞;
还有作者难以忘怀的狗:人狗的默契和难得的童趣。
(4)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5)你读了作者的故事觉得辛酸,想笑却笑不出来,很沉重吗?为什么?
――生活太苦了,条件太差了,作者那时的生活太可怜了。
(6)你认为作者回忆的仅仅只是那本国语课本吗?
――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7)作者是怀着什么感情回忆自己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辛酸的,沉重的,几乎天天在生存线上挣扎,当然没有幽默可言,但是无论多么的艰苦,孩子总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真和淘气总能让他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小伙伴在一起,与小动物们玩耍,回到大自然中去,什么都会忘记,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讨论: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与前文“父亲说乔元贞是个有出息的孩子”相呼应,表达作者对乔元贞的同情,也说明作者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孩子却没法上学,再次体现作者在苦难的生活中的辛酸之情。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3、你认为本文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4、这一本书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感,如果让你来品味,你能从中品出什么滋味?
―――甜:同学、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情谊;父子之间亲密的关系;人与动物的乐趣
―――酸: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学习的艰难;人生际遇的差别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七、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
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
篇5: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酷(kù)似,掺(chān),脊(jī)背,枉(wǎng)。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6: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初中八年级下学期是孩子的知识水平提高的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在这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因此在进行《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思想渗透,抓住文章中渗透出的“情”来安排教学。其次,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学习写作的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4、引导学生从人物思想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牛汉的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3、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把它写成文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之间交流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听读学生的小习作。
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心中也有许多的感慨,但我却无法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与众不同吧!
检测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幽默 凄惨 奥秘 酷似 掺和 磨磨蹭蹭 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二、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或快速浏览全文,讲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提示:语言简洁,条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浏览,思考以下问题:
⑴ 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这仅仅是一本书吗?它有什么含义?
⑵ 和我们比起来,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过读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境遇的语句。
明确:
⑴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⑵ 描写“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希奇东西。”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贫苦而枯燥的,从而更显出书的珍贵,是书给了我人生的启迪。
三、深入探讨
师:在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大家一起探究解决。
通过学生的发现大体有以下较典型的问题:
1、作者当时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写这一本书的呢?通过一本书你还想到什么?
2、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
小组讨论,组员作好讨论记录,明确:
1、作者当时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通过一本书,反映出深藏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则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边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困难,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四、写作研究和探讨
1、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大括号里的问题:
⑴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⑵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探讨,做好记录,班上交流:
(提示:结构,内容安排,情感的抒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说出于文章的中心有关的看法即可。
五、总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人生第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篇7: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华南虎》。
2、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围绕这本书发生了那些故事?
3、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同学情真、父子情深、生活情趣)
四、品味语言,探究人物
1、文中刻画的几个人物,你认为哪个人物刻画得最好呢?
2、教师进行学法示例,与学生一起品味“爸爸”这个人物形象:
(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3、运用这种方法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刻画得最好的人物,谈谈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人物的性格及人物的命运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例如:我、二黄毛、乔元贞、老师“弄不成”)
五、重点研讨、局部雕琢,深化主题
提问: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 (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六、多元感悟,拓展提高
布置课下作业: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七、作业
展开想象和联想续写故事,可以是关于乔元贞,也可以是关于二黄毛的。
篇8: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⑴ 速读并复述课文,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⑵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3、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文感知】
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课前二分钟】
简介《死魂灵》。(体会果戈理独特的幽默风格,感受讽刺文学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
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识记重点字词: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三、揣摩与感悟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
1、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
2、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四、拓展与延伸
1、阅读训练:
⑴ 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 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⑶ 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⑷ 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⑸ 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
【课后记】
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由于年代相隔比较的久远,学生对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我注重从第二自然段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整体的感知文章的创作背景,在与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我注重从本文的情感特色入手,注意用情感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9: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素质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景引发体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子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地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是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第一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入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者怎样的一中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5、品味语言:
⑴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⑵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六、拓展练习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实际出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随堂练习。
篇10: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案、学案、cai。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cai,一学生明确)
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三、课文研讨
1、完成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指导1:
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思考: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一段怎样的故事?请用概括的语言复述。
明确:略。
2、完成目标2──品评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学习指导2:
(小组合作探究,从文章中寻找语言信息,抓关键语句品味情感蕴含。)
探究1:
品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的第一本书到底承载了些什么?
思考:
⑴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总领全文?
⑵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的感觉?一种怎样的感觉?
⑶哪些语句带给你同样的信息?请勾画下来。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一段苦难的岁月,以及人们同苦难抗争的心路历程。
思考:
(学生读第4,8两段)
⑴童年的记忆除了苦难还有什么?
⑵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物有哪些?
⑶父亲是如何处理我的撕书事情的?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父亲的深情。
(学生读第6,7两段)
⑴乔元贞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⑵作者是如何对待贫穷的小伙伴的?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同学的情谊。
(学生读第12两段)
苦难的童年还有什么乐趣?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小结:牛汉的第一本书承载了天真的童趣。
探究2:
品评“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思考: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感情如何?
(学生读第14段)
⑴作者对书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⑵如何理解“本”?
明确:(教师提问部分小组发言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就会积淀起快乐而丰盈的人生岁月。
3、完成目标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灵积淀人生:
学习指导3:
⑴资料讨论:
“超女”与“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
⑵“希望当你们老去,回首你们如花的青春岁月时,既有超女们快乐的歌声,又有洪战辉们人之初的真情。”
四、布置作业
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点滴,积淀起快乐而丰盈的岁月。仿照课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我的第一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体裁不限,(诗歌也可以)写到读书笔记上。
篇11: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
2、体会蕴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学之情。
3、领会知识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幽默:言谈、举动有趣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翻来覆去:来回翻动身体;一次又一次。
二、熟读课文,回答
1、文中共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运到后来分别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书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回忆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的?
四、品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体会有关句子的含义
五、你认为文中的哪个情节最为感人?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
六、文中写到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的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篇12: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彩色的生活>鄂尔多斯草原>智慧的悲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
2.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