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第二单元教案一

第二单元教案一

2023-05-10 08:57: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nger10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第二单元教案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二单元教案一,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第二单元教案一

篇1:第二单元教案一

第二单元教案(一)

课题一  十几减九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第9、10页主题图、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方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9+4=  9+8=  9+6=  9+2=  9+9=  9+5=  9+3=  9+7= 二、学习新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4、公园另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谜、套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13-9=  14-9= 5、 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 6、(1)15-9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众说一说为什么? (4)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剩下的式题,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5)你还知道那些十几减九的算式吗? (6)教师板书算式,指名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刚才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这些题。下面我们来做分水果的游戏。   三、练习: 1、做一做第2题;练习第2题。 2、课件练习:跳木桩比赛(用树桩上的数减小白兔身上的数)。 3、课件练习:帮小蚂蚁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6 16-9= 7  13-9= 4 14-9= 5 11-9= 2 18-9= 9  17-9= 8 12-9= 3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十几减九时,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如看减法想加法,破十法,数数法等。但通过比较发现“破十法”学起来比较快,学生也很喜欢,这与我备课时有出入,教参中也重点介绍了看减法想加法。我个人觉得只要能使学生算得既快又准确就是好方法,只要能使学生明白算理,相信什么方法都是好方法,学无止境。看来教参教参,真的是要参考着用啊!学着用,用着学,教学方可相长。   课题二  练习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1~6题。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 教学重点: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投影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练习: 1、第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  学生自己看图,同位两个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2)  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得数。 (3)  在书上填写。 2、第2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  教师读要求:得数是几就圈上几个。 (2)  根据算示圈相应的水果。 (3)  根据自己圈的写出得数。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1)  看图,明确图意:帮小鸟回家。 (2)  快速口算得数,说给同位听。 (3)  连线,小组订正。 4、第4题:这是一道口算十几减九的题。   学生独立口算,订正。 5、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  明确要求:根据两个图形口算得数。 (2)  同位两个互相检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  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式。 (4)  教师面批面改。 6、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  学生自己看图,明确图意。 (2)  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3)  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写在书上。 (4)  全班一起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的练习            课后小记:本节课练习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性,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使抽象的思维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定势。  学生乐于接受,学得轻松,比较容易掌握。 课题三  练习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7、8题,课堂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九的内容。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第8题提出多个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想一想,填一填。   9+(  )=12 9+(  )=18 9+(  )=15   9+(  )=11 9+(  )=13 9+(  )=16   9+(  )=14 9+(  )=17 9+(  )=19   二、课堂巩固练习:快速写出得数,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9+4 = 12-9 = 13-10 = 14-9 = 18-9 = 15 -9 = 17-9 = 11-9 = 16 -9 =   三、练习二7、8题。 1、第7题。 (1)  明确要求:快速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学生自己练习。 (3)  全班一起订正。 2、第8题。 (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  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口头)。 (4)  学生在书上填写。 (5)  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四、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2-9=3  6、16-9=7(个) 15-9=6   课后小记:本节课通过游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第8题的学习中,学生对提问题有点不懂,以为提问题就是列算式,不会用语言来表述。   课题四 十几减几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2,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教学准备:根据例2制作的“小猫观鱼”动画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卡片出示):   8+5 =  7+8 = 7+6 = 15-9 =   6+8 =  5+7 = 5+9 = 13-9 = 18-9 = 14-9 = 17-9 =  16-9 =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 1、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然后,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在右边小猫的嘴边出现“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象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小组内可能出现如下意见。 (1)  两只小猫的对话中,已说出了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 (2)  求黑金鱼的条数,10-8=2,2+3=5,5条黑金鱼。 求花金鱼的条数,10-5=5,5+3=8,8条花金鱼。 (3)  我一条一条仔细数的,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 (4)  这样算得快,8+5=13,13-8=5,13-5=8,5条黑金鱼,8条花金  鱼。   ……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那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先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它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课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的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3-8=5 13-5=8 课后小记:虽然想加算减方法比较简便,但对于进位加法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比较难的。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着重讲了破十法。   课题五  练习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做课堂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书写工整。   二、复习: 1、出示

篇2: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必修①第二单元教案 红星中学高一备课组   烛之武退秦师   备课人:林敏菲 【教学目标】 1、 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 子路篇中说 “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 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1、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三)串讲第三段。1、一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 2)以“害”巧析形势。 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串讲第四自然段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六、尝试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分析烛之武形象 板书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集体背诵全文。 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5.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烛之武形象探讨: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

篇3: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九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十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十一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D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并背诵名言,并领会句子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2.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策略 熟读成诵,从读中感悟句子意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第十二课时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通过多读感悟来领会老舍先生对故乡春节的喜爱与怀念。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找课文中的详与略,领悟这种写法的好处,并加以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十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

篇4: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Module 3Unit 2 I like PE

【教学内容】:1、学校科目单词的学习,Module3第二单元的教案。2、谈论各种科目的喜好。3、字母Dd,Ee,Ff的`认读与书写。

【教学目的】:1、熟练说出学校各个科目的名称。2、谈论自己或他人是否喜欢这个科目。3、谈论课程表上是否有这种科目。

【教学重难点】:1、I like PE.2、PE is my favourite subject.3、Letters:Dd,Ee,Ff.4、I have ____and ____in the moring/afternoon. I like___.

【教学过程】:1、热身复习。教师问候学生,并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课的内容,邀几组学生上台来表演。教师也可与学生一起看图说话。鼓励学生在看图说话时加入动作和表情,并注意语气。

2、课文导入。教师拿出一本语文书,教授单词“Chinese”,并把这个单词写在黑板右边,然后带动全班进行操练,教师做好示范,让学生大声跟读。

3、课文教学。教师请来那个学生来到讲台上,让他们做关于运动的动作,再让其他学生猜测这是什么课程。教师教授新单词“PE”.用同样的方法教授“Art”和“Science”.在练习新单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开火车、大组齐读等多种练习方式,也可抽查个别学生,以此了解学生掌握单词的整体情况,教案《Module3第二单元的教案》。韵句学习: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二模块的韵句。然后教师播放那个录音,呈现本模块的韵句,同时教师应作出与该韵句有关的单词动作,如“duck”,就翘着双手放在臀部两边,模仿鸭子走路的姿势。再次播放录音,让那个学生站起来与教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跟录音读韵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duck,dog,elephant,frog”的简笔画,然后进行多种方式的机械操练,帮助学生练习发音。最后再播放录音,并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来比赛,一组说韵句,一组做动作,看看是说的好,还是做的好,表演好的组教师给予奖励。

4、总结本课,复习。

【板书设计】:I like PE.MathsEnglish PEScienceArt ChineseI have science and Chinese in the moring .I like Science.And I likeChinese .

【家庭练习】:1、听读11-12页的内容。2、练习科目单词,和家长做互动。

篇5:《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篇6: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内容: 识字2――语文园地二 二、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组内的`课文; 2、能正确地书写本组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复习时间:2课时 四、复习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洗脸、认真、扫地、父母、母亲、全家、写完、看着、画家、玩笑、奶奶、放学、早晚、明亮 二、复习课文 (一)复习《识字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二)复习《看电视》 1、看图,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3、巩固练习:组词 对(   )  小(  )   外(  )  问(  ) 村(   )  少(  )   处(  )  间(  ) (三)复习《6 胖乎乎的小手》 1、看图,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3、做练习:26页 说说做做    (四)复习《7 棉鞋里的阳光》《8 月亮的心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读我会认 3、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来――(   )   东――(   )   上――(  ) (2)一字开花: 放(  ) (   )   (  )  (  ) 气(   )(   )   (  )  (  ) (五)复习《语文园地二》 1、复习读读背背《鞋》。 2、掌握日积月累 3、理解“张”的不同意思 4、复习偏旁部首: 三点水、提手旁、父字头、宝盖头、竹字头、女字旁、反文旁

篇7:第二单元教案分析

第二单元教案分析

一、教材简析

亲情,自古是人们讴歌的主题;家庭,历来被人们当作是爱的港湾。本组教材在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新三字经的形式编写识字课,即认了字,又使学生懂得尊敬长辈的道理。接着,编排《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旁的心愿》等四篇课言语。读着这些课文,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球迷爸爸放弃球赛,把电视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而戏迷奶奶也关掉京剧,换成足球频道;小小的双手不仅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还给姥姥挠痒痒;贤淑的媳妇给婆婆晒棉被,美好的品质感染了小峰幼儿的心灵,他也给予奶奶晒棉鞋;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流也放弃了……长辈的慈爱,令人感叹;晚辈的孝顺,让人欣慰。语文园地中“读读背背”安排了反映温暖家庭生活的短诗《鞋》;“口语交际”安排了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我该怎么办?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关爱他人。通过本单元这组课文的学习,正好对这些迷茫的孩子提个醒,让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产生爱自己,爱家人的情感。

三、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1 、学会30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 、认识74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从以前学过的字中发现规律,运用这些识字方法识字;

2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综事生活实际,讨论、交流感悟文中的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本组课文中感悟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并且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

四、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悟文中的情感。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2-16 课时安排教学,识字1-2 课时,课文8-10 课时,语文园地3-4 课时。

识字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懂、貌”等14 个生字。会写“洗、认”等6 个字。了解课文内容,弄懂三字经所阐述的意思,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语言韵律的美,从中感受到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生字词,会读课文。突破方法: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记忆字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读通课文。

难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突破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文中的情。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张“全家福”,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认读14 个生字,认识“三”和“寸”。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 、出示“家”,认读。2 、谈话、交流。说说看,你产家都有哪些人,他们之间是怎样互相关心的呢?

(1 )出示语言训练点:我家有 口人,有 、还有 ……爸爸是 ,妈妈是 ,假日,我们全家一起 。

(2 )小组拿出各自贴上“全家福”的,照片按以上训练点来介绍自己温暖而又幸福的家。

(3 )全班交流反馈。

3 、揭题: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家,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识字2 ”就知道了。(板书:识字2 )。

二、自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难拼的音节多拼读几遍。

2 、对照生字表,用“―“画出来(在文中)并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 、读课文把词、句读正确连贯。

4 、同桌之间检查(当啄木鸟小医生,看准吸的虫最多)。

三、创设情境检查自读、学文、学字。

1 、出示“生字列列车”图(贴在“家”图的右边)

(1) 认读车厢里出现的字或词组。孩子们赶快行动看看谁的火车先到达我们幸福的家。①自由认读;②小组长抽查;③教师抽读;④男女比赛读。

(2 )抽出“生字”单独认读。(认识偏旁“氵”“扌”)。

2 、小结过渡:啊!真高兴我们全班小朋友都搭上了开往“温暖之家”的列车,在你们的帮助下,有几个掉队的小朋友也乘上了,现在就让我位起去看看做为家中的“我”应该怎么做呢?

3 、学课文,把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在温暖的家中你体味到什么?告诉小朋友你读了哪一句,你又是怎么做的?

(1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反馈,适时指导读书。根据学和反馈,把学生个人照片贴到黑板“家”图中。教师小结:瞧,有了你们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我们的家就更幸福、温暖。你瞧,这不时又组成了一个新家了吗?班级也是你们的家,我相信你们会在这个新家里快乐地生活成长。4 、齐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识字2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 、分析记忆字形,指导书写。2 、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儿歌

1 、指名读;

2 、分小组读;

3 、全班齐读;

二、抽读字词卡片:

1 、抽读词卡片;

2 、抽读生字卡字;

3 、读课后“我会读”中的6 组字词。

三、学习生字:

1 、自学生字:哪些字好记,怎么记?哪些字难记,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记。

2 、交流自学情况:

(1 )好记的。(由学过的字组成的)认;

(2 )好记的(结构简单的字)父;

(3 )难记的字。洗、扫、真、母(真记住三横,母注意笔顺)。

4 、指导字字,(抓住关键笔画指导写字):

(1 )引导学生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教师范写

(3 )学生描红、临写;

(4 )同桌间交流;

5 、独立写字。

四、作业:在拼音本上练习写生字。

篇8:第二单元教案二

第二单元教案(二)

课题八 用数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  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  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 (3)  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  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  8+6=14(个)  16-9=7(人)   课后小记:这节课主要讲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课题九 练习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第1题: (1)  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  指名说图意。 (3)  列算式解答。 2、第2题: (1)  读题明确图意。 (2)  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3)  订正答案。 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 (1)  明确题目要求。 (2)  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3)  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  看图明确要求。 (2)  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 (3)  在书上填写。 5、第5题: (1)  明确要求:找朋友。 (2)  口算得数并连线。 (3)  订正答案。 6、第6题:在 里填上“〉 ”、“〈  ”或“=”。 (1)  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填写。 (3)  订正答案。 7、第7题: (1)  看图,明确图意。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 (4)  列算式解答。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 15-6=9(只) 2、15-6=9(个) 15-7=8(个) 4、13-6=7(人)   课后小记:在提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应用题要写单位名称。但学生往往找不准。是否要学生用死记的方法来记,还是训练学生慢慢学会找? 课题十 整理复习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退位减法表。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排出一个减发表。 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具准备: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4-9  14-8  14-7  14-6  14-5  15-9  15-8  15-7  15-6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二、引导学生找规律: 1、仔细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看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一共有多少个? 2、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商量,看看这个表有那些规律?   学生可能找到横、竖、斜等各种规律。 3、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启发: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算式卡片重新排一个表,以展示各组的新发现。   四、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说一说差是6的算式有哪几道?除了表中算式,还有哪些?生答,师板书。 2、看一看这些算式,哪些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是我们刚刚学习的?哪些是以后要学算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4-9  14-8  14-7  14-6  14-5  15-9  15-8  15-7  15-6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课后小记: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反复思考,觉得在这些方面没有处理好。 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片段(一)中,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想加做减”一种方法。而教师没有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其实,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题十一 练习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1题: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小组合作完成。 2、第2题: (1)  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  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3)  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 (4)  订正答案。 3、第3题: (1)  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  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  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3)  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5、第5题: (1)  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  学生书写得数。 (3)  订正答案。 (4)  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6、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  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  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  口头列算式解答。 (4)  写在书上。 7、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 (1)  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 (2)  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  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4、16-9=7(只) 6、12-5=7(个) 课后小记:针对第7题,学生对租出一词不理解,有的学生对于减法应用题中哪个是总数,哪个是部分,搞不懂。有的甚至根本不念题,看到题中有一个十几和一个几就用减法,否就用加法。           课题十二  练习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8~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  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订正答案。 (4)  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篇9: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进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           NO:1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电脑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电脑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电脑出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No:2   教学内容:练习课  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  听算 (视算) 13-9 17-9 12-9 15-9 18-9 14-9 (全班齐听) 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课件出示) ◎◎◎◎ ◎◎◎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算一算 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教师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二、出示课件(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NO:3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15页 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具准备:照例2制作的“小猫钓鱼”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电脑出示口算: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NO:4   教学内容:练习课 (第16页的第3题DDDDD第17页的第7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

篇10:六下第二单元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教案

PEP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A Let’s learn 陈宝凤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读、写单词或短语:have a cold, have a toothache, have a fever, hurt, have a headache. 2. 能够听、说、认读短语:have a sore throat. 3.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s the matter, Mike? I feel sick. I have a fever.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练习。 4. 能够理解会并吟唱Let’s chant的歌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是掌握A Let’s learn部分的四会单词和短语,并会用询问他人身体善、状况的问句和答句替换关键词操练所学新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是正确拼写四会单词、短语和掌握三会单词throat的`发音。   三、课前准备 1. 准备本课时教学课件。 2. 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片。 3. 准备一支体温表和一顶医生的帽子。   四、教学步骤 课前两分钟 一.热身活动 1. Warm up 师放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歌曲:My father is a doctor. 二.新知呈现 2. 师生口语练习What are you? I’m a student. What’s your father/mother? He’s / She’s a  …… How are you today?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3. T: I’m not fine. I feel sick. I have a flu. 师做擦鼻涕的动作。师出示一支体温表,说I have a fever.  呈现单词卡教学have a fever. 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让学生触摸他人和自己的前额来判断是否发烧.师问: What’s the matter? 引导生答 I have a fever. 课件展示操练句型,板书。 4. 师: I have a fever . Maybe I have a cold.单词卡,课件展示操练句型,板书。 5.  And my throat is sore. I have a sore throat. 并教学该短语.单词卡,课件展示操练句型,板书。 6.  And I have a headache, 单词卡,课件,板书。 5. 师课前准备一只漂亮的糖果盒,装有巧克力等糖果,请学生猜: What’s in the box? 学生猜出后,师说:Yes ! Here are some sweets. I like eating sweets. So I often have a toothache. 师做牙痛状, 呈现图片教学该短语.词卡,课件操练句型, 6. 呈现一人受伤图片,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Does he have a fever? Does he have a headache? Does he have a sore throat? 学生回答NO. 师接着说: Oh, look, his leg hurts. 师出示自己贴着胶布的手说: My hand hurts too. 教学单词hurt. 7. 师放A Let’s learn 部分的视频录音,学生跟读. 三.巩固练习猜测游戏,课件  “看病”游戏 请六个学生上台,每人选一张短语卡片,师戴医生的帽子提问:Cold, cold, Who has a cold? 抽中have a cold 的学生上前一步,做动作并说:Cold, cold , I have a cold. 巩固延伸,课件一家医院,小组内做个新对话,并上台展示。 四.巩固延伸 Make a new dialogue.并上前台展示。 五.Homework.  

篇11:第二单元计划及教案

第二单元计划及教案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课本P35~44页。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2、难点: (1)、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的方法。 3、关键: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加强学具操作,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 (2)、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广泛的联系中加深线和脚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目标。 本套教材把角的认识分成三段编排,每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前后也有连贯性,教学时,老师要把握好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课本上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的步骤等都没有出示文字说明,而是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这样的操作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中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等这里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验证的方法等,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意识的加以引导。 单元课时安排: 1、直线、射线和角…………………………………………………………………………1课时 2、角的度量…………………………………………………………………………………1课时 3、角的分类…………………………………………………………………………………1课时 4、画角………………………………………………………………………………………1课时 5、练习………………………………………………………………………………………2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重点:角的意义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23)学生尝试画直线。(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端点个数 延伸方式 能否测量 直线         射线         线段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二、认识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四、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五、课后作业:P40、8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两个角(大小明显可看),你觉得哪个角大?学生很肯定能知道。师:那你知道角1比角2到底大了多少呢?学生说要用量角器测量出它的度数。(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四、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六、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七、课后作业:P40、5、7     角的分类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教学过程:一、  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

篇12: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13题和练习十六的第1--5题。)

复习要求: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3.通过解题和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4。通过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灵活解答应用题能力。

教学难点: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同学们,我们已学完了第二单元的所有知识,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下复习和整理。(板书:整理和复习)

2。回忆这单元有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3。汇报: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应用题

(1)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三步计算应用题

(3)行程问题应用题

二、复习指导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⑴看书例1、例3,从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学生回答:从例1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计算只有同一级运算的式题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⑶练习:口述运算顺序0。18+2。19-1。625。131。70。5

⑷例2,知道了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⑸教师强调:同级运算可以一步计算出来。

⑹计算2。151。4-19。950。65+4。31

15。05[(6。07+2。53)0。35]

⑺例3,我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小括号和中括号是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还知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还知道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⑻练习:分组完成68页1题(指名板演)

⑼例4,知道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口述解答过程:1。561。7+0。4411。7-0。7

11。72-7。85-(1。26+0。46)

⑽小结:我们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了整理,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还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2.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1)说出下列各题问题所需的条件,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①52。4减23。1与7。2的积,所得的差除43。8,求商。

②11。2除以14的商加0。7,再乘以4得多少?

③21减去3。4与4。7的和,所得的差,乘以0。5积是多少?

提问: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2)看书45--46页看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摘录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学会了第二种检验方法,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按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结果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说明解答正确。

还学会了解答应用题要经过4个步骤)

(3)练习:第3题根据计算步骤解答下列各题(投影出示)

①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15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引导学生按解答应用题的4步来口述这道题的解答过程。)

②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知生产了400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根据上题的思路边说解题思路边完成解答过程。)

③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知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80只。剩下的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画出线段图解答,指名讲解题思路。

(4)提问比较:从以上几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三道相关联的应用题,2、3题是通过把一步应用题逐步增加条件扩展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时都要根据解答应用题的五个步骤来完成。这样就能解答各类应用题。)

三、综合练习

1。按顺序填写下面的方框,然后列综合算式解答。

1。281。524。380。73

0。259。2

3。22。5

2。下列各题列式对吗?错在哪?

⑴6。2减去2。4与1。3的和,差是多少?

列式为:6。2-2。4-1。3

⑵10减去5。6与1。3的积,所得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列式为:24。8[10-(5。6+1。3)]

⑶8。4减去8。4与1。6的和,所得的差除以4,商是多少?

列式为:8。4-(8。4+1。6)4

四、学生质疑

五、作业

练习十六3、4、5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应用题(练习十六4~14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一些学过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能正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2。60。26。40。810。1250。320。047。20。98。10。03

0。240。60。1250。250。490。7700。5134

0。560。28

1。5300。450。453。20。164。20。01

0。273420。614。480。350。7

15-4。540。2561。281。5

1。42。540。716-160。2

二、复习指导

1.第6题

⑴让学生讲一讲两种不同解法的思路

⑵生解答,集体订正。

2.第5、7题。

3.第10题:

学生先独立解题,并说说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再改编并解答出来。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第9题。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着重分析题里两辆汽车运动的方向、速度以及所需时间与两车距离之间的关系,集体订正。

3.练习十六第11题。

在学生独立分析了数量关系后提问:

(1)两台磨面机一天共磨面多少千克?

(2)是否用364千克加上365千克?为什么?

(3)你们确定应怎样算?

(4)生解答出结果,集体订正。

四、攻破难题

1。练习十六第12题:有人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房间里做试验。蝙蝠原来体重3。9克,15分钟后,由于吃了蚊子,体重增加到4。29克。平均一只蚊子的重量是0。002克。算一算蝙蝠1分吃了多少只蚊子?

分析与解:15分钟后蝙蝠增加的体重(4。29-3。9)就是蚊子的重量,每分钟就是(4。29-3。9)15克,然后再除以0。002就是蚊子数目。即:(4。29-3。9)150。002

2。练习十六13题: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2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分析与解:要求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就必须知道1台1小时喷多少棵。即:456=750(棵)

3。练习十六14题:甲乙两地相距48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乙地开来的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算一算这辆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

分析与解:问的是两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所以要先求出相遇之前两车各行了几小时。先算甲车行驶的时间:31252=6(时)

再算乙车行驶的时间:(480-312)42=4(时)。因为,甲车比乙车多行了2小时,所以两车不是同时开出的。

4。思考题:一个学生的家距离学校有3千米。他每天早晨骑车上学,每小时行15千米,这样恰好准时到校。一天早晨,因为逆风,开始的1千米,他只能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骑行。剩下的路程他应以每小时多少千米的速度骑行,才能准时到校?

分析与解:

⑴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行进到达学校所需的时间:

315=0。2(时)

⑵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进1千米所用的时间:

110=0。1(时)

⑶剩下的路程要行的时间:

0。2-0。1=0。1(千米)

⑷剩下的路程所需的速度:

(3-1)0。1=20(千米)

五、作业

练习十六7、8题。

篇13:第一模块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模块第二单元教案

§2 Module 1

Unit 2I like swimming

【教学内容】

1、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 in summer?

2、It's hot.

3、What do you like doing in summer?

4、I like swimming.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怎样表达不同的天气情况。

2、在各种天气状况下人们喜欢的体育活动。

3、怎样询问别人喜欢哪个季节。

【教学重难点】

学生谈论不同的天气状况,如何表达自己及他人喜欢的不同天气状况;人们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人们喜欢的体育活动。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

教师热情地问候学生。课前准备一首有关季节和天气的英文歌曲或歌谣,放给学生听,鼓励学生们拍手跟唱。请学生用“It's hot in summer.”的句型来描述一下四季的天气,为本单元的学习做铺垫。鼓励大家加入上节课新学的单词,如“It's cold and windy in winter.”

2、课文导入

气象播报活动结束后,教师顺势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 in summer?”并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的显著位置。让学生忽略作讨论后说出他们的看法,如“It's hot.”“It's not very hot.”等。把这些答案也板书出来。教师再问:“What do you like doing in summer?”自己接着回答:“I like swimming.”边回答边用动作表情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接下来告诉学生:“Daming和一个外国小朋友聊相同的话题,我们一起去听他们的对话吧。”

3、课文教学

(1)教师把句子“What do you like doing in summer?”

“I like swimming.”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句型“I like…”来表述自己在夏天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还可以把话题扩展到谈论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请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进行问答练习。教师抽一至两组在全班展示练习情况。

(3)韵句学习。教师放录音,让学生听韵句,从整体上把握韵句大意。逐句进行教授,让学生明白意思,必要时教师可以辅以夸张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如让学生们一边说天气词语一边做出相关的动作。再放录音,在每一句后停顿,以便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提示学生发现并掌握押韵的单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韵句。再让学生说几次。鼓励学生边说边表演出来,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教师发给他们小贴纸作为奖励。

(4)教师指导学生参照书中的例子做游戏,目的在于练习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It's…”

(5)练习字母组合“-Ing”的发音和拼写,为后面现在进行时动词“ing”形式的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hot.

And it's sunny.

【家庭练习】:

1、听读课本4、5页的单词和句子。

2、在家让学生增多的城市名称,特别是记录本地区的天气状况。请家长积极鼓励学生,并为其他提供必要地帮助。

MSN(中国大学网)

篇14: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课文四篇,其中《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易于让学生熟读成诵,此诗歌内容旨在学生中间提起一股植树造林的风气,让他们初步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燕子》一文使学生借助燕子的归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如何克服困难在沙漠中植树种草的,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绿化、美化环境和环保意识;《古诗两首》属于自读课文,让学生领略祖国古文化的美。

作文写一篇《我的.建议》,主要是关于春游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作业

要求写出文通字顺的作文来。练习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强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单元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课时划分:

走,我们去植树

2教时

燕子

2教时

沙漠中的绿洲

2教时

古诗两首

1教时

习作2

2教时

练习2

3教时

篇15: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设计说明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上课伊始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好朋友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好朋友的位置时,由于标准不同,说法也不同。由此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中提升。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用到两个数据,懂得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初步掌握数对的有关知识,逐步形成知识技能。

3.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在应用环节,更加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设置几个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位置的小题,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述各个点的位置,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在方格纸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实现技能上由数对到点的质的飞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铺垫质疑,明确课题

1.旧知铺垫。

同学们,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他(她)坐在什么位置?

(我的好朋友是xxx,他坐在……学生在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时,可能会说:他(她)坐在“第x组第x个”“第x排第x个”或他(她)坐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教师给予评价)

2.引出课题。

这样描述比较麻烦,表述也不清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更准确、更简洁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篇16: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

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

3.交流看法。

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

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1.分析第一个图形。

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2、分析第二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

3.分析第三个图形。

总结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

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2.易错题分析。

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篇17: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位置”在实验教材中的编排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

一下P1 第一单元 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

二上P67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简单的三视图(实物)

三下P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

四下P17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及描述线路图

五上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三视图(规则图形)

六上 第一单元 位置 坐标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和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和距离来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

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三、编写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

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3.例2。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 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

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注意: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条路线,并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每一段行进的方向、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和相应的距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由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线路,描述出行进的线路,供课上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建议

1、教材选取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素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块知识是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

2、注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其实就是极坐标的思想,学生开始不习惯,所以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用这种方法判断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并掌握其方法。

3、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本单元在确定物体的距离时,经常用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如一段表示50米等,两地之间的距离用几个单位长度来表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六、时间安排:

课时划分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P18例1 P20练习三题1、2

第二课时:P19例2 P21练习三题3、4

第三课时:P22例3 P24练习四题1、2

第四课时:P23例4 P25练习四题3、4、5、6

篇18: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

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

小猪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1010、1020、1030、1040……

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200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

(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师生一起边数边拨,当拨到9000时,问:再拨1000是多少?怎样拨珠?

小结:10个1000是10000,这就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板书:万),他所在的位置是什么?你能联系前面的知识说说吗?

(4)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5)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课件三)

C、一张纸非常薄,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米)(课件四)

D、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课件五)

3、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刚才听你们读起这些数时都那么流利,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读的呢?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再在千位上拨上2个千。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上的“3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并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千、4个百、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7个十、6个一)。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6个一)。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独立练习P17第2题(强调:末尾的0不读)

问:像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请几生汇报:1202,6078,2002,6008,2260,2200,2000。读一读

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三、练一练。

1、P18D3

2、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5)写一个比 3205 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 9080 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 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 7839 小 2000 的数。

(9)写一个比 6045 大 5 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教案一】相关文章:

1.必修一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2.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教案

3.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4.第一册第二单元汉语拼音教案

5.高一英语第二单元教案

6.高考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7.的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8.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教案

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0.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第二单元教案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