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

《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

2023-05-17 08:39: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好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

篇1:《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

《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

《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 执教者:虞明亮 教学目标: 1、学生体会辅助线对解决有关几何问题的作用。 2、学生感知一些常用的添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图,阴影部分三角形面积是18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1)学生直接口答。 (2)引导学生添辅助线。 (3)学生体会添辅助线方法的好处。 二、探索新知。 1、如图,一个长方形被分成4个不同的三角形。①+③的面积和②+④的面积相等吗? 2、如图,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已知梯形面积比三角形面积多84平方厘米,求线段DE的长度。 3、下图长方形,长是4米,宽是3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米。 4、下图,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阴影部分是正方形。如果三 角形DEC的面积是24平方米,那么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米。                      

篇2:如何利用卖场“面子”解决问题

对于供应商来说,与卖场发生合作纠纷是一件常有的事,自然,谁都不希望出现纠纷,但不希望并不意味着纠纷就不会出现。所以,供应商应理性地看待自己与卖场的合作纠纷。 通常说来,供应商在处理这些合作纠纷时,往往会单纯地从解决纠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着眼于纠纷本身,不会以更高的视角来看待纠纷本身。在纠纷发生时,只会想到如何快速地解决纠纷,而没想到自己是否能够利用纠纷来解决一些与卖场合作更深层的问题。

其实,单从公众和媒体对各类纠纷的关注度上看,越是具备公众影响力的机构,越会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所以,从企业影响力的角度看,大卖场自然比供应商更容易受到关注。而卖场自然是要“面子”的,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而这正是卖场的“软肋”和“弱点”,是供应商解决纠纷的关键所在!

“好面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就像生活中的一切爱美人士一样,“好面子”可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自己悉心地经营的。是要花钱、花精力、花时间的。对于大卖场来说,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好面子”,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需要卖场长期的用心经营。为了维护大卖场在媒体心目中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及自己在供应商群中的口碑和专业度;树立自己公正、公平的企业形象,卖场是会牺牲一些自己的短期利益,来换取一个“好面子”的!

所以,供应商不要害怕自己与卖场发生“纠纷”,而应尽可能从这类纠纷中挖掘出一些对公众和媒体感兴趣的“炒作点”。所以,当供应商当和门店、采购等操作层面的人员发生矛盾时,可以通过策略地向上“捅”,来扩大“纠纷”的影响,提升公众和媒体对此事的关注和重视度。一旦纠纷上升到媒体炒作的高度时,就会引起卖场高层对此事的重视。纠纷得到解决的可能性也就大了!而且,现在很多大卖场都设有完备的投诉系统、卖场内部的监督体系大都是很健全的,只要你确保自己有理、有据,就可以这样操作。

如何利用卖场“面子观念“解决纠纷?

1、找对人

卖场内不同的操作层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层。所以,在供应商遇到“纠纷”时,首先要搞清楚该事件倒底归卖场哪个部门管辖,以及这些部门的上级是谁?找对人,是确保“纠纷”得到合理解决的前提和关键,

试想,你如果连该事件倒底归谁管都搞不清楚,又何谈解决纠纷呢?

2、对事不对人

不论与卖场哪个层面的人,哪个环节发生纠纷。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不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不要“落脚”到某个具体人或事情上,而应对该类事件本身的问题提出质疑。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和卖场某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人发生具体冲突,和“撕破脸”的事情来。比如,某供应商在促销中,在交纳了促销陈列费后,卖场采购又提出销售保底费。在针对该事的质疑和投述时,供应商应把该事情上升到同类事件的高度,而不是具体到某一个采购和某一促销身上。

3、找准“要点”

我们都知道,要想一招致敌,首先就要找准下手“点”。也就是找到对方的“软肋”,事件中卖场没理的地方,而且这些点还要具备一定的炒作价值。能够影响到卖场的公众形象和企业形象。否则,如果你出拳出得不在“点”,就会给对方留出喘息的时间和机会,会将自己至于不利的地位。通常说来,论实力,供应商自然不是卖场的对手。所以,要想制服卖场,就得找到卖场的“命门”,然后一招致胜。比如,利用事件本身的不合理,来质疑大卖场的信用度、专业度和管理能力。没有那个卖场愿意在不言而喻的事实面前丢掉颜面的。

4、掌握处理节奏

在处理这类纠纷时,要把握操作的节奏。在操作中尽可能体现连续性,而不是“一炮”后就没了“声音”。在做出申诉决定前,一定要拿出具体的操作时间表。一方面,这能够让供应商的处理更有计划性,而不是指哪儿打哪儿。另一方面,对卖场方面也是一个威慑。

5、以公对公的名誉

在处理事件时,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供应商在进行申诉时,不要以个人名义来操作,而要以企业的名义。一方面,这可以让事情更公事化,避免私人纠纷;另一方面,更容易引起对方的重视。


关于作者:

黄静:黄静,卖场后台系统设计专家,零供关系课题研究者。十余年的专业采购工作经历,从国有大型零售企业到外资大卖场,先后担任采购课长、采购经理、采购总监、培训总监等职务,在现代零售行业拥有较为完整的从业经历。在零供关系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供应商关心的采购问题、谈判问题、费用问题、合同问题、各类冲突解决问题有较系统的研究。查看黄静详细介绍 浏览黄静所有文章 进入黄静的博客

篇3: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5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9(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10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

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篇4:《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9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在数学情境中应用所学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能在数学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让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3.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辩证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推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春天到了,同学们去春游,看他们划得多高兴呀!(出示主题图1 ) 下一站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接着看。(出示主题图2)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要坐几辆呢?) 师:让我们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微机显示:教科书P59上下图全部画面 1、仔细观察一下,看一看你从图上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尝试列式解决(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同桌轻声交流一下。) 3、汇报 (1) 师:先算什么?(生述师板:一共有多少人?6×4=24(人) (2) 师:再算什么?(板书:要坐几辆碰碰车? 24÷3=8 (辆) (3) 6、4、24各表示什么? (4) 24、3、8各表示什么? (5) 完整的说说思考过程 (6)综合算式怎么写?(生述师板) 师:计算时可以直接写得数,也可以脱式计算。(师边写边说明) 2、改变例题 (1)如果每辆碰碰车坐4人,算式怎么写?  4×6÷4=6  (辆) (2)每辆碰碰车还可以坐几人?学生说师板书  4×6÷6=4  (辆)   4×6÷8=3  (辆)   4×6÷2=12 (辆) 师:哪几种较合理? 师:如果每辆坐2人,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计算吗? 引导学生写出4÷2×6=12(辆)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三、巩固练习1、数学书第60页第二题   (1)你们发现了什么信息?仔细观察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写在题板上。) (3)汇报,交流 2、数学书第62页第8题    (1)仔细观察,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解答  8×3÷6=4(块)  (3)同桌交流:  (4)注意观察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微机显示:又来了2个小朋友   问:发生什么变化了? 师:如果这时再让你解决“每人分到几块”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答师板:  8×3÷8=3(块) 8÷8×3=3(块) 3、  出示:数学书第62第七题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6×8÷8=6(个) (2)如果让你们用这些小棒,摆出几个同样的图形。你们想摆什么呢?在你的1号本上画一画,再算一算。汇报交流。 (3)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够用?(当小棒摆出的图形个数大于8个,圆就会不够用了。) 五、全课小结    

篇5: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1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将课本中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景替换成一群学生在公园游玩,以此为主线贯穿全课,并结合学生即将参与的春游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喜爱的游乐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应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吧!(播放视频)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我也很喜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播放课件)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师:来听听他们说些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他们要租6条船,10元钱可以租2条船)

我们来帮他们算算要多少钱,请写在随堂本上。

在学生写完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10÷2=5 5×6=30)

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10÷2×6=30)

(如果班上没有列综合算式解答的,教师可引导:“能将6×4=24,24÷3=8合并成一个算式吗?”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整体的'较为简洁的综合算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当然在这里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列出综合算式来解。)

引导学生比较这二种列式:

师:像这种10÷2×6把两步运算合并到一个算式的式子,我们叫做综合算式。

师: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从左往右依次来计算。

计算综合算式还有另一种格式,称为脱式计算,请大家注意看,老师是怎样做的。

边说边板书如下:

10÷2×6

=5×6 等号写在第二排算式的前一格,这时再计算什么?

=30 把乘号和6照写下来,计算5×6,所得的结果在下一行写等号及得数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象这样列综合算式,用这样的格式算一算。

(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2、师:我们的同学真聪明,帮助他们解决了租船的问题,看,他们玩得多开心!(播放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有6条船,每条船上有4个同学)

3、划完船后,他们还想去坐碰碰车。(播放课件:一群围在售票处前,门前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碰碰车,每辆坐3人。)

让每一位学生先观察两幅图,然后在组里说图意。

知道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小组说题意的基础上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在每一位学生对题意有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在学生列式的过程中,老师可做适当地提示,让学生主动尝试用综合式来解答。)

在巡视的基础上,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列式。(在这个学生上台板演时,让其它的学生停下来,注意观察这个学生是如何列式解答的,特别是他的书写过程)

(三)、解决问题

1、师:精彩的木偶戏开始了!(播放课件:一个学生说:我们需要坐5排,另一个学生说:2排可以坐12个同学)

你能算出他们一共又来了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做的?

互相检查你们的书写格式,如果不对,请你?他指出来。

1、师:这次出来,他们还准备了一些好吃的东西(播放课件)你们带了些什么?(18根火腿,27根香蕉,36个苹果)(课件中的小朋友说:我们每人能分几根火腿呢?)你能帮他算算吗?

学生列式,可能会有如下列式出现:

18÷9

18÷3×3

18÷3÷3

18÷(3×3)

无论怎样列式,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于18÷3×3这样列式的学生,让其明白在先算3×3的情况下,要加上小括号。

师: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1、师: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来到了快餐店(播放课件)

师:他们选择了汉堡,如果是你,你想买什么?

师:如果让你来给小组的同学买另一种食品,需要多少钱?请你算一算。

(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如何计算。)

课堂练习:见教学过程中。

作业安排:结合生活实际,自找作业。

附录(教学资源及资料):教师教学用书,课本,课件。

自我问答: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应用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将课本中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景替换成一群学生在公园游玩,以此为主线贯穿全课,并结合学生即将参与的春游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喜爱的游乐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篇6:《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能用画图策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解决比多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小猫吃了18个,小猴吃了9个,谁吃得多?多几个?

教师提示: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

[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

你能把小华的分成两部分吗?(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和比小雪多的部分)

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4(朵)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

6.想一想:小雪比小华少套几个?怎样解答?

[小华和小雪套的`圈相差几个?怎样解答?]

7、小结:无论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还是求两个数相差几,都要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小林家养了15只白兔和9只羊,兔比羊多几只?羊比兔少几只?]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圆白菜。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2-7=5(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的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题意,确定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减法的模型,明确了要用减法计算的原因。

篇7:《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着重在于让学生体会平移能让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从而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纵观整节课,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接着,探究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周长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深化,挑战提高,体悟生活中的转化的精妙之处。教学内容以学生学过的平移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为知识的增长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在探究第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在作业纸上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或算一算,最后指名汇报:你是怎样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的,为什么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说。并且尊重学生,让他通过自主选择在图上标、画、写、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旧到新,由浅入深,在不同的环节,让学生体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解决第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侧重点在于让学生领悟剪切图形时是有技巧的,并体悟到平移的过程中,平移部分的面积并没有改变。

在解决第二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侧重点在于类比:这两道题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解决周长问题时,又进一步体悟:利用平移图形的周长不变,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探究了面积和周长问题后,再一次带着学生反思:无论是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还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都用了哪种运动方式来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由浅入深,层层渲染学生对平移的作用了然于胸。对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深入心扉。最后,我让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视频,再次感受生活中转化的妙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要学会转化,化难为易。本节课,学生不仅仅学习了利用平移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更领悟到了化难为易的精妙之处。

篇8:《利用面积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学会生的自主探究、讨论帮助学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转化前、后的图形特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渗透“等积变形”的策略,既加深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又为后续的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但四年级学生的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你能知道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周长方面的应用;(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些许遗憾: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牢,(如:公式的推导、计算能力等),加之教师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导致了部分环节浪费了时间。

篇9:《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学会生的自主探究、讨论帮助学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转化前、后的图形特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渗透“等积变形”的策略,既加深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又为后续的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但四年级学生的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你能知道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周长方面的应用;(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些许遗憾: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牢,(如:公式的推导、计算能力等),加之教师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导致了部分环节浪费了时间。

2.语言尚需锤炼。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有时嗦。

篇10:解决问题综合教案

解决问题综合教案

一、复习导入 师:XX小学举行运动会,需要统一服装。三年级有6个班,每班学生分坐5行,每行8人,请问三年级需要多少套衣服。 (回忆旧知:怎样解决两步应用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桌相互交流解题的思路和结果,最后汇报。) 学生方法: (1)5×8×6 (2)6×5×8 (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同计算方法每步的含义) 师: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但都有什么共同?(都是连乘计算解决问题)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瞧,运动会开幕式开始了(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录像) ・・・ 刚才的表演精彩吧?我们学校的同学们每天早晨也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操场上做操。看,同学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阵,正在展示他们的风采。(慢慢出示第一行有10人,然后是第二行,第三行,第四行……。)〔课件出示并完成教材中的完整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师: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 师: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 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 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每个方阵有10列,每列有8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师: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  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师: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师追问: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 预设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 师: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啦。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我们都是先算一个中间量,再用中间量和第三个条件算出最后问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式。   三、练习应用,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刚才这你们观察仔细,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热心肠的好孩子。餐厅的李阿姨现在被鸡蛋弄昏了头,你们愿意帮帮他吗?生:愿意。 1、真是不错的孩子,我们来看看李阿姨怎么了?(课件出示题目) 李阿姨在餐厅上班,刚买来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一个一个的数,费了好大的劲,还没有数完,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 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将自己的方法写下来。 (1)交流,反馈: 方法一:6×5=30(个)  (表示一盘有多少个鸡蛋?)  30×8=240(个)(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6×5×8=240(个) 方法二:8×5=40(个) (表示8盘一横排共有多少个?) 40×6=240(个) (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8×5×6=240(个) 方法三:8×6=48(个)(表示8盘一竖排共有多少个?) 48×5=240(个)(表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综合算式:8×6×5=240(个) (2)你认为这三种方法中,李阿姨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今后我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要这样,怎样简单怎样做。 2、课件出示(李阿姨笑了笑,又皱上了眉毛,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再帮我算算每次运上车有多少啤酒瓶?显示练习二十三、3题)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 3、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特高兴,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 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生自主完成,并汇报,生:(略)师故意刁难: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才对啊,你怎么乘12呀。生解释。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许许多多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呢,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 生:略。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4、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李阿姨很是感激,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学校。我们一起来看看把!(课件出示信纸,感谢信)亲爱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热心帮助,我为遇上你们这样乐于助人的小朋友感到非常幸福和骄傲。……同时我也要在考考你们,我们用的信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24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些信息,补充问题和条件变成一道乘法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填上条件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生:略。老师做及时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完成作业: 师:今天大家都很了不起,会用不同的方法帮解决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11:《解决问题》影响教案

《解决问题》影响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2页。本节课是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两种不同优惠方式的对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二)核心能力

通过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的优惠方式,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折扣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通过自行探索,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重点

理解购物中多种优惠形式,并能正确计算出优惠后的金额。

(五)学习难点

能根据结果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正确选择。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调查双十一期间,电商或者实体商场的一些促销方式。

【设计意图:打折销售,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通过课前实际调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成交额超过1682亿元。你知道商家有哪些促销活动吗?

师:有时,同一品牌在两个商场活动不同,需要我们通过对比选择其中更为划算的。红红妈妈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选择更合理。

【设计意图:对于商场的促销,学生并不陌生,从生活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在身边,具有现实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考查目标1】

2.问题探究

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1)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师:这两个商场的活动各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两个活动的理解。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A.打五折销售什么意思?

B.“满100元减50元”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分析与解答

师:想想按两个商场的活动,在A、B两个商场买各付多少钱?哪个更省钱?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汇报

在A商场买的实际花费: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的实际花费:230-50×2=230-100=130(元)

115<130

(3)回顾与反思

师:满100元减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相差的不多?在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会相差很多呢?

小组里讨论后,交流汇报。

引导小结: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满100元的是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它的50%计算。而“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总价比整百元多一点点,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相差的不多;总价比整百元少一点点,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会相差很多。

师:不计算,你知道哪个商场更省钱吗?为什么?

师:在B商场买这条裙子,相当于打了几折?

130÷230×100%≈56.5%

小结:在商场促销活动时,通过对比、思考来选择更省钱的方案。数学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大有用处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之前百分数应用上进行的,在分析解答时侧重对不同优惠形式的理解。在明确“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完成,在此基础上,在回顾反思环节,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目标1、2】

3.巩固练习

(1)“五一”黄金周,甲商场以“打八折”的形式促销,乙商场以“满100元送20元购物券”的形式促销。爸爸买200元的裤子,在( )商场购物划算一些。

? A.甲? B.乙? C.甲、乙都一样

(2)A、B两家商店销售的某种商品定价相同,A商场“九折”优惠,B商场“买10件送1件”促销。若小明要买22件这种商品,去哪家商店更便宜?( )

? A. 相同 B.A商场 C.B商场??

(3)苏果超市和华联超市以同样的价格卖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销,两家超市打出优惠广告(如下图所示)。到哪家超市买比较便宜?说明理由。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结: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最终选择最佳方案。

(三)课时作业

1.一件衣服标价500元。滨江商厦:一律八折。友谊新天地:购物不足200元不予优惠;购物超过200元,超过部分七折优惠,去哪个商场买省钱?

答案:滨江商厦:500×80%=400(元)

友谊新天地:200+(500-200)×70%=410(元)

400<410

?? 答:去滨江商厦买省钱。

解析:本题是分段收费的问题,学生需要明白超过200元的部分才打七折,同时不要忘记加上前边的200元。在这里可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考查目标1、2】

2.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ml,10元一瓶;罐装每罐200ml,2元一罐。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罐。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即享受八折优惠。

问:①你喜欢到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们班共有多少学生?如果给每位同学配备200ml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③这些饮料,上哪一家商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少?请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购买方案。

答案不唯一。

解析:本题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灵活的应用,同时考查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考查目标1、2】

篇12: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常规练习,齐背8的乘法口诀。

(2)听算:

第一组:2×8,3×8,8×2,4×8,5×7

第二组:8×4,4×7,7×4,6×8,8×5

(3)课件演示:教材例3。

(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8元,铅笔每枝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个4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钱?

橡皮每块2元,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铅笔3元一枝,要买5枝一共多少钱?

日记本每个4元,买6本,一共多少钱?

……

(3)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

汇报学习过程。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算一算。

出示练习十九的第2题:让谁算得又对又快。

(2)看图列算式。

出示练习十九第1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每横排有6颗星,4排有几颗星?

每列有4颗星,6列有几颗星?

(3)第横排有7个圆,3排有几个圆?

每列有3个圆,7列有几个圆?

四、拓展学习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们说一说。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小兰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她1元钱,应该剩下多少钱?

分析:这是一道先乘后减的应用题,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小兰花钱总数,再用妈妈给的钱数减花掉钱数求剩余。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分析: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解答:3×8=24(元)

答:买3个文具盒要24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难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摸会的。

篇13: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 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学生独立完成。

5. 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篇14: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72~74。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握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下,6-4=2,

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

[本节课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创设教学情境,鼓掌欢迎听课领导的到来,由掌声到比较谁多谁少,导入新课,比较新颖、有趣,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索学习

1.课件出示下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小组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看出了1组同学得红花最多,他们表现最好。

生2:3组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

生3:我知道了1组共得了11朵红花,2组得了8朵,3组得了6朵,4组得了10朵。

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组得红花的数量。

生4:我看出了1组的红花比2组多3朵。

2.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摆出1组和2组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1组比2组多得了几朵。

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如下图形:

生:1组比2组多摆了3朵。从图上可以看出,1组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2组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2组多的3朵,所以说1组比2组多摆了3朵。

师:你会列式吗?

生:11-8=3(朵)。

师:根据你自己摆的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生:2组比1组少得几朵?

师:谁会列式?

生2:11-8=3(朵)。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四个小组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

学生提问、回答、活动。

1.比较关系。

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1组比2组多几与求2组比1组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1组比2组多几,2组就比1组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小组内同学得红花的多少,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比较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再操作体会,层次性强。]

巩固拓展

1.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森林中发生的一件事(电脑出示):

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图。)

a.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b.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3.看到咱们比赛这这么好玩,小猫们沉不住气了,它们每人拿来一只小桶,一根钓杆,你猜它们要比什么吗?对,钓鱼比赛。现在看图,你能提出问题吗?小组比赛星级合作小组评选,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解答得好?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评选出星级合作小组。

[练习的设计穿插在故事中进行,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充满情趣,学习效果较好。]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篇15: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P63~64例题和试一试、P65“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习有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具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天,小明妈妈下班回家,正要开门时却发现钥匙掉了,你帮助小明妈妈想想办法,如何把打开?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较好?

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场景

(1)说一说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问题:

(1)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元?

(2)小军用42元可以买多少本?

篇16: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教学追记:

求相差率的应用题,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学生的解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同时,我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篇17: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师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的?你能正确解答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

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卖门票共需多少元。也就是要先算出29×8得多少,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

师:这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就是

看29×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再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把29看成30,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29×8大于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学符号就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所以29×8≈240

板书:29×8≈30×8=240(元)

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钱购买门票了。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稍复杂一点的问题,然后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第71页例8)

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生2: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少钱,就需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算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

生3:一个碗的价钱就是18÷3=6(元),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就是6×8=48(元)。

生4: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8÷3×8,结果仍然是8个碗48元钱。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师:究竟算得对不对呢?你们检验了没有?

生:可以这样检验,买8个碗48元,说明一个碗的价钱是48÷8=6(元),这样3个碗的钱数就是6×3=18(元),说明

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师:对!我么一定要记住解答完之后要进行检验,才能有效提高我们解解题的正确率。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

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18÷3=6(元),再算30元里面有几个6元就可以买几个碗,列式为30÷6=5(个),所以说30

元钱可以买5个碗。

3、教学例9.

师: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试一试。(出示例9)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解答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首先是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的,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分析题意了。

生2:根据6元一个碗可以买6个,可以算出总价是6×6=36(元),那么36是9的几倍就可以买几个9元的碗,列式为36÷9=4(个)。

生3:可以列成综合算式6×6÷9,结果也是4个。

生4:我检验过了买4个9元的碗和买6个6元的碗,总价是相同的,都是36元,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

师:同学们,讲得有理有据,真棒!继续努力!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

1、一个两位数与3相乘的积大约是180,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多少?

2、张爷爷为了锻炼身体每天要绕圆形花坛步行3圈,每圈400米,如果还是步行相同的路程,绕操场就要步行2

圈,操场每圈多少米?

篇18: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为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要求,特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1、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本节课是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因此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导入中安排了相关的复习题,旨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图中的信息表述出来,并指导学生如何在线段图上标出数据,根据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对信息的搜索、整理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排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

3、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并和全班同学交流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互相交流了心得与体会,更加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本节课的知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2、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的行程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你们还记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铺垫,使学生深入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有关这几个数量关系的计算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搜集信息。(课件出示例5)、

(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汇报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

(知道了总路程和两个人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

2、阅读理解,整理信息

(1)、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师:为了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题意,你们有没有办法将题中的信息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来?

预设 生: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画线段图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试着画一画)、

师:题中还有很多其他信息,在线段图中又该怎样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动手画一画,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画图,并与同学交流画法)、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在黑板上完成线段图,并提示学生将单位统一之后再画。

3、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1)、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观察线段图,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2)、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50m=0.25km 200m=0.2km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x+0.2x=4.5

0.45x=4.5

x=10

早上9:00出发,10分钟后是早上9:10。

答:两人在早上9:10相遇。

篇19: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师:这种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篇20:利用errorstack event解决问题数据库教程

error|解决|问题

今天现场人员报告说exp的时候报权限不足的错误,

是用当前用户作的用户级别的exp,按理说应该没有什么权限的问题。

按照现场的情况作了测试,果然重现了问题。

d:\Temp>exp parfile=exp.par

Export: Release 9.2.0.5.0 - Production on Tue Dec 21 22:27:13 2004

Copyright (c) 1982, 2002, Oracl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EXP-00008: ORACLE error 1031 encountered

ORA-01031: insufficient privileges

EXP-00000: Export terminated unsuccessfully

其中exp.par的内容如下:

userid=scott/tiger

file=. cott.dmp

indexes=y

grants=y

rows=y

constraints=y

wner=scott

direct=n

compress=n

feedback=10000

resumable=y

resumable_timeout=7200

log=.\export.log

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于是想作一个trace,于是使用errorstack event,由于exp是在命令行中直接执行的,所以只能对整个数据库系统作trace,由于只是想知道ORA-01031错误的发生原因,所以用以下语句:

alter system set events '1031 trace name errorstack level 3';

然后重新运行exp,仍然报错,这时候在udump目录中生成了trace文件,检查文件内容,发现:

*** SESSION ID:(15.210) 2004-12-21 22:22:36.704

*** 2004-12-21 22:22:36.704

ksedmp: internal or fatal error

ORA-01031: insufficient privileges

Current SQL statement for this session:

ALTER SESSION ENABLE RESUMABLE TIMEOUT 7200

原来问题出在ENABLE RESUMABLE部分,这是9i的新特性,用于在出现空间不足的问题时,挂起整个操作以等待操作人员解决空间问题,

只要确认了问题所在,就很好解决了,其实如果详细地看过adminitrator文档,也就不会犯这个错误,文档里面Enabling and Disabling Resumable Space Allocation部分很清楚地写着:如果要使用resumbale特性,那么必须有resumable系统权限。

检查现场用户的权限,发现只有connect和resource权限。于是:

grant resumable to username;

当然如果象一些应用里面那样,用户始终是具有DBA角色的话,那么永远也不会发生这个错误,因为DBA角色本来就具有esumable系统权限。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的应用中用户都不会具有DBA权限。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没什么好说的,本文想介绍的也是发现问题的手段,也就是利用set events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们对一个错误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往往会成为指路明灯。

作者简介:

张乐奕,网名kamus

曾任ITPUB Oracle认证版版主,现任itpub Oracle管理版版主。

现任职于北京某大型软件公司,首席DBA,主要负责证券行业的全国十数处核心交易系统数据库管理及维护工作。

热切关注Oracle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出没于各大数据库技术论坛,目前是中国最大的Oracle技术论坛www.itpub.net的数据库管理版版主。

阅读更多技术文章和随笔可以登录我的个人blog。

blog.dbform.com。

【《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1.《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新课标五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3.废旧利用活动教案

4.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5.解决问题作文

6.教案示例?浮力的利用

7.《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二》教案

8.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教案

9.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教案

10.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