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与狐狸》教学设计
“小天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蝉与狐狸》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蝉与狐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蝉与狐狸》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 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12. 伊 索 寓 言
蝉 和 狐 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篇训()
篇2:蝉与狐狸
蝉在大树顶上鸣唱。狐狸想要吃掉他,便想出了一个诡计。他站在树下,一会儿赞美蝉的歌声悦耳动听,一会儿羡慕地看着蝉,认真欣赏他的歌声,并劝蝉下来,说他想要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动物才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蝉识破了他的诡计,便摘了一片树叶抛下去。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抓住它。蝉说道:“喂,坏家伙,你若以为我会飞下来,那就大错特错。我自从见到狐狸的粪便里有蝉的翅膀之后,就时刻警惕狐狸。” 这是说,聪明的人懂得从邻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篇3:狐狸与蝉作文
狐狸与蝉作文
蝉与狐狸
蝉在大树顶上鸣唱。狐狸想要吃掉他,便想出了一个诡计。
他站在树下,一会儿赞美蝉的歌声悦耳动听,一会儿羡慕地看着蝉,认真欣赏认真欣赏他的歌声,并劝蝉下来,说他想要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动物才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
蝉识破了他的诡计,便摘了一片树叶抛下去。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抓住它。
蝉说道:“喂,坏家伙,你若以为我会飞下来,那就大错特错。我自从见到狐狸的粪便里有蝉的翅膀之后,就时刻警惕狐狸。”
这是说,聪明的人懂得从邻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狐狸和蝉
自从狐狸从乌鸦嘴里骗出肉饱餐一顿后,就很少外出捕食了。狐狸自持很聪明,点子多,便千方百计的从别的动物那里骗到现成的食物。
狐狸的甜言蜜语对大多动物都很管用,总有一些热忠虚荣、爱听好话的动物上当。
狼很羡慕狐狸,狐狸每天只要动几下嘴,装出几个迷人的笑脸,食物就会来到它的面前,不必自己十分辛苦的东奔西跑,才能填饱肚子。
一天狼找到狐狸,诚恳地说:“狐狸老弟,你真行,能传授给我几招吗,我们兄弟一场,你也不忍心看我一天到晚为三餐奔波吧!”狐狸听了,心里甭提多得意了,他对狼的话十分受用,说道:“狼大哥,干这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清醒的头脑。可不是谁都干的了的。”
狼见狐狸搪塞它,非常生气,对狐狸吼道:“狐狸,你教不教,不教我吃了你!”狐狸心里很害怕,赔笑说:“大哥,你消消气,我没说不教你呀,你看你,这么耐不住性子,早把人家吓跑了,还能吃得到吗?”狼想想,也有道理,说道:“那好,你说吧,我应该怎么做。”
狐狸把狼带到小河边,清澈的湖水映出了狐狸和狼的倒影。狐狸对狼说:“首先要练习笑容。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你要用微笑赢得别人的信任,消除别人对你的敌意、警惕,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
狼对着河水,咧开嘴笑了一下,样子难看极了。阴森森的牙齿露在外面,让人见了就发抖,别说讲话了,就算再看它一眼,都要用100分的勇气。狼对自己的笑容也不满意,问狐狸:“我怎么笑得这么别扭?”狐狸告诉它:“你不能这样皮笑肉不笑,一看就用心不良。要发自内心的笑,就像见到一顿丰盛的大餐一样。看我笑给你看。”说着,狐狸露出眉笑。狼见了,不得不佩服狐狸的本事,竟把虚假的笑容显现的那么真实。
狐狸想,这也不是个办法,决定带狼亲自去实践。
闷热的天气,引得蝉在树上唱个不停,狼想吃蝉,狐狸想了一个计策,对狼夸耀说:“狼大哥,看我的,你好好学着点。”狐狸站在对面,开始对蝉大加赞扬:“蝉呀蝉,你的歌声真动听,你的嗓音真迷人,快下来,让我看看是多大的动物发出这么响亮的声音。”
蝉识破了狐狸的诡计,摘了一片树叶扔了下去。狐狸还以为是蝉,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你这家伙,你以为是我下去了,那就错了,自从我看见狐狸的粪便里有蝉的翅膀,我对狐狸就有所警惕了。”
狼见狐狸失败了,摇摇头,走了。心想还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吧,这样才踏实。
狐狸和蝉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狐狸和蝉》,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只饥饿的狐狸,走遍森林找不到猎物,肚子已经饿的咕噜直叫了。突然,树上传来蝉儿悦耳的歌声。狐狸想:“既然找不到大食物,蝉儿虽小,起码可暂时充饥止饿,就先把它骗下来吃了吧。”于是狐狸说:“咦,是谁在唱歌呀?真好听!喂!唱歌的朋友,下来让我看一看。”
蝉儿听到狐狸的赞美,故意不理。狐狸说:“拜托你下来一下,我不会伤害你的。”聪明的蝉儿听到以后,就咬下一片树叶丢下去。狐狸一看到有东西飞下来,以为蝉儿中计了,扑上去把树叶吞进肚子里。等他发现吃到的是树叶之后,就很生气的骂蝉儿:“你怎么能欺骗我呢?”蝉儿说:“狐狸先生,你说错了吧,其实骗人的是你!”
遇到事情要冷静,不要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蝉和狐狸
在大森林里的一天,狐狸精神懒散地走在大森林小路上,好像好几天没吃,好几天没睡的样子,这时,在大树上有一只在唱歌的蝉,那只蝉边唱歌边往下看,好像提防着它。
狐狸看见了馋的口水流下三千尺,心想:我好几天没吃东西了,现在活生生的美餐就摆在我的眼前,我得好好哄骗一下,想到这儿心中涌出一种渴望,对了,用赞美的方式来博取它的信任,这招不是还骗过认为自己是美女的丑乌鸦吗?我看这招准行。心里美滋滋的。于是狐狸摇着尾巴赞叹道:“美丽的蝉小姐,您的歌声多美妙,简直比百灵鸟的声音还动听,要是您去参加森林歌唱比赛,您肯定稳拿冠军。”“真的吗?”蝉随口敷衍了一声,狐狸心想:呵呵,第一步成功了,接下来该让她下来了。狐狸高兴地说:“真的,您能下来让我仔细听听你那冠军的歌喉吗?”
只要你一下来,我立马吃了你,谁愿意听你的破歌喉,哼。狐狸暗暗心想。蝉觉得有点不对劲,心想:咦?平日里作威作福的狐狸,今天怎么如此欣赏我,难道是真心的,还是想吃我,我还是警惕点好。于是,蝉把身旁的树叶轻轻地拉了一片迅速地扔了下去,狐狸说:“你上当了,你以为我是什么好人,还会听你那什么破歌,我对你说的那些全都是骗人的。你跟臭乌鸦一样笨。”说着猛扑了上去,一口吞了下去,狐狸疑惑道:“怎么是苦的?”
蝉嘲笑道:“哈!哈!哈!你以为我会这么笨,听你的话,乖乖就范,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早就听说狐狸骗乌鸦大歌的事了,别以为我是傻瓜,而且我还从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就知道你吃蝉,我对你早就怀有戒心了,现在我要去告诉森林里的'其它动物,让它们对你保持警惕,我还要告诉大象哥哥让它来好好教训你。”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我们生活中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不能轻易相信他人。
蝉和狐狸
自从狐狸从乌鸦嘴里骗出了肉,饱餐一顿后,就很少出来捕食了。狐狸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点子多,了不起,便千方百计地从别的动物那里得到现成的食物。
狐狸的甜言蜜语大都管用,使爱听好话的动物们上了很多当。
那一天,天气闷热,蝉在树上唱个不停,狐狸想吃蝉。狐狸就想了一个计策,对蝉夸耀着说:“蝉啊蝉,你的歌声真动人,你的嗓音真迷人,快下来,让我看看到底是多美的动物发出了这么响亮动听的声音。”蝉识破了狐狸的诡计,扔了一片树叶下去,狐狸以为是蝉下来了,就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你这家伙,你以为是我下去了,那就错了,自从我看你们狐狸的粪便里有蝉的翅膀,我对狐狸就有所警惕了。”
蝉对狐狸说:“最可靠的还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这样才踏实。”
蝉和狐狸
一只蝉趴在大树上唱着歌,正巧,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正在林子里找食物吃。听到蝉悦耳的歌声,他闻声赶来,见蝉趴在树上。不禁咽了咽口水,想:太好了,我正肚子饿哩,老天就给我送来可口的美餐了,现在,我来想想,怎麽骗这只蝉下树呢?随后,它眼珠骨碌一转,计上心头。
于是,狐狸装作很崇拜蝉的歌声的样子,来到蝉的下面,用忠诚的语言说:“蝉先生,您的歌声多麽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在树上的蝉正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突然被狐狸的声音打断了它的思绪。它低头一看,狐狸正站在树下,满脸是虚伪的表情。蝉暗暗的想:这只狐狸今天怎麽无缘无故说起我的好话了呢?听乌鸦大姐说,它上次就被狐狸骗走了一块到嘴的肉。这些天,我也发现我的同伴接二连三的消失了。那次,我又发现它的粪便中有我的同伴的翅膀,说明它是吃我们蝉的。这次它是不是想吃我呀?哼!看我试探试探你!于是,它摘下一片树叶,边扔边喊:“狐狸先生,我下来了!”
狐狸看到有东西飞下来,又听到蝉的叫声,想:这蝉可真笨,我刚说几句好话,它就洋洋自得地下来了。哈!美味的蝉,我来了!于是,它猛的扑了上去。可抓在手中的却是一片树叶。
狐狸正在惊异呢,忽然听到蝉冷冷的笑声,蝉说:“狐狸先生,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中掺杂着我同类的翅膀。我就对你怀有戒心了。
狐狸听了,气的咬牙切齿。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
蝉和狐狸
从前,有一只蝉早上坐在枝头上唱歌,被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了,狐狸说:“蝉弟弟,你的歌声真动听,我在下面听不清,你能先来唱吗?”蝉识破了狐狸的诡计,蝉扔下了一片树叶,狐狸猛扑过去咬住了树叶,蝉说:“我下去不是去送死吗?如果我再狐狸的屎里看见我同伴的翅膀的时候,我就知道提防你了。”
篇4:《蝉》教学设计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
卡片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卡片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
▲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
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指名读,集体读。
④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更加感受到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说得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间说一说。
⑤请同学练说,表扬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学。
⑥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⑦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小结板书: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师: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来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老师想建议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内容,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领悟的内容,到时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加佩服这位少年。(学生小声读)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可以想象大臣们在议论些什么?
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有胆有识、机智勇敢)
那么应该说少年是怎样劝吴王的?请你在劝的前面加上一个字,表达的更准确、传神。(板书:少年智劝 吴王明理)
5“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6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7知道朗读:那么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体会,分成四人小组好好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师帮助调配好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谁能不看书,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师:您是吴王,一定要有将王的风度哟。你是少年,要机智!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
三、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把课文真正的读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小。那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今天的收获呢?
1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2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3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4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5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6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欢寓言故事了,那么课后我们可以相互借阅《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选集,或者上网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请大家注意:读故事时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本教学设计意在抓住少年劝说吴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达方式之妙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思考,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认识到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达作用,进而激起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的兴趣,并且能掌握“读寓言明事理”的阅读方法。
篇5:《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引导学生直到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交流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交流。)
6、学生全部交流完后,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学生回答应该怎样读这段对话。按照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准确。
10、让学生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 ← 螳螂 ← 黄雀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上。对于“少年的聪明”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课文的细节描写却体会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往深层引导。少年在“谁在劝阻就会有杀头之祸”的情况下仍然劝说,“露水打湿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为了等待吴王“连转了三个早晨”,“我在大鸟”……少年的一行一动和不露声色的语言,无不告诉人们这是这位爱国的少年精心策划的计谋,无不体现了少年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学生也感受到了这是智劝、巧劝、妙劝,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当时觉得这份设计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课下来,总是留有些许遗憾。开头揭示课题后,是由我给学生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如果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寓言会更好,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时,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灵活,在出示《螳螂捕蝉》原文时如果让学生读一读,再找出文中揭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语句,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无止境的,努力永远不能停止。
篇6:《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习字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篇7:《蝉》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10 蝉
脱壳 奇怪的体操
唱歌 天才的乐师
视觉 非常灵敏
听觉 十分特殊
篇8: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认真的工作精神,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
二、注意文章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使学生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二、生字新词,下面的字词要会写并懂得意思。
窠――鸟兽做的窝。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纤――细小。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鳍――鱼类的运动器官。曝――晒。喧嚣――声音杂乱。欢愉――欢乐而愉快。顾忌――行事之前对某些外加的行为规范有所畏惧。寻觅――寻求,探索。不怀好意――意思是没安好心,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心动。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本文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请3―5名学生讲。
教师明确: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至11自然段)写蝉的地穴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2至24自然段)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5至26自然段)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过程的感叹。
四、精读课文。
本文读起来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一要感受其中的趣味;二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地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
(一)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
1、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蝉的窠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蝉”的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第11自然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试品析其好处。
(这一段是动作描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二)学习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1、准确性。如“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2、生动性。如“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3、通俗性。如“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天气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来晒太阳的日子到了没有”;
4、多运用拟人化手法。如“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篇9:《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
(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
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篇10:《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练习书写8个字,构建“我的词语库”。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知识。
3.结合课内外知识思考蝉的一生,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积累与蝉有关的古诗、朗读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认识动物:蝉。
2.板书课题:《黄昏的蝉》。
3.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为什么叫“黄昏的蝉”?“黄昏”是什么意思?表示时间还是另有所指?
二、初读课文,识字教学。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障碍。
3.“会认字”学习过关。
面筋jīn 粘zhān 腹fù部 寂jì 寞mò 地穴xué 呈chén 翅chì 膀bǎn 产 卵luǎn 一 旦dàn 利 益yì
(1)开小火车逐个检查认读。
(2)齐读生词。
(3)集体记忆部分学生认为比较难的生字。
(4)从课文中找到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会写字”学习过关。
指导写字:
鸣、雷、筒、娇、汁、旦、益、跌
(1)观察8个会写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你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哪个字的哪个笔画?
(2)学生写字练习。
(3)四人组内互相评价写字情况;教师抽查一组,并作简评。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6.同桌分段接读课文,互检读书效果。
7.指名接读课文,众生评价。
8.学生谈初读课文的感受体会,并将直接的感受写在课文相应的文段旁边。
三、作业。
1.抄写本课的“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阅读与蝉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写蝉的古诗,导入新课。
如:《咏蝉(唐・骆宾王)》《蝉(唐・李商隐)》《蝉(唐・虞世南)》……
二、精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介绍了与蝉有关的什么故事和知识?然后在组内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梳理课文内容。
找出相关的句段读一读,说一说。
文章写了童年捉蝉、对蝉揭秘的故事;蝉的发音、生命等有关知识。
3.扣题交流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课题“黄昏的蝉”的?“黄昏”有些什么意思在其中?(黄昏除了表示时间上的黄昏外,更表示生命的暮年。)
读课文第10自然段,你觉得蝉“放声歌唱”可能会唱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对于蝉,你有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古诗拓展,古人写蝉入诗一般用以抒发自己悲、冤、怜等情感。)
4.指导朗读8―10自然段。
5.练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文后面写一写自己的感触。
6.交流练笔。
7.大家一起来说蝉。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讲讲童年捉蝉的故事;
结合你搜集的课外资料,说说你对蝉的认识。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背诵与蝉有关的古诗。
3.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篇11:《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篇12:《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紧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探究研读、观看画面、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文本,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跳出文本,学会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全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4、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精读课文,剖析细节,通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金蝉脱壳的神奇。
2、拓展延伸,在讨论中领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具体,引导学生尝试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去向。
【教学重点及突破】
重难点:
1、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演示,突破难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作细致分析,从而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金蝉脱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竞猜谜语,激趣导入
1、猜有关昆虫的谜语。
2、齐读课文1、2自然段,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这一课的第一部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交流感受
(2)师出示幻灯,自然过渡到学习第二部分。
3、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揭示金蝉脱壳这一神奇的秘密的!
二、合作探究,展开研读,学习第二部分。
(一)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交流(师板书)
板书:脱壳前(3)
脱壳中(4)
脱壳后(5)
3、师: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指名答。
(3)齐读“突然┅┅不动了。”
(4)师:蝉虫停下来不动,它想干什么呢?指名读“夜幕降临┅┅换上华丽的新装。”
(二)理清顺序,掌握重点。
1、师:大家都很想去了解蝉是怎样脱衣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2、默读第4自然段,指名说从这段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指名答。
幻灯出示:背—→头—→脚—→尾
4、师: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5、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师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进行交流。
(3)师总结: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4)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齐读,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用词精确。
6、师: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师引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组交流,合作填表。
1、各小组自由读第5自然段,讨论填写: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位
变化
2、全班交流填表情况。
3、齐读第5自然段。
(四)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1、师: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学生谈观后感受。
4、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三、朗读品位,体会情感。学习第三部分
1、师:正因为这过程奇特动人,所以脱壳后的蝉在作者眼中与以前不同了。
2、齐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欣赏、喜爱的心情。
3、找一找全文中描写作者欣赏、喜爱感情的语句。(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师总结,回顾重点内容。(顺序及蝉尾出壳)
2、师: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出示巴甫洛夫观察名言。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可爱的小动物、
幻灯出示,欣赏本单元出现过的小动物。
2、师: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而且同学们还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请你抓住一个重点来描述你家的动物小明星。
六、作业设计
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篇13:《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讲授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5.同学齐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3.指名逐句说意思。
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文明理
(一)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预设:
(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
(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
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1)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谁?
“皆务”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谁?
(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
(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指名背
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
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篇14:《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性文章。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细微观察习惯。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2、教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
宽恕():
零落:
断续:
(2) 检查布置的收集有关蝉的生长过程的图片与资料,并让两位同学将自己的资料向大家展示。
2、导入
(1) 提问式: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把蝉的生长过程简要的口述后,你对蝉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发思考:它的生活历程如此艰辛,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3、进入正课
(1)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学生之间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
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3)探究质疑: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并归纳: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4)探究质疑: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讨论并归纳: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5)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讨论并归纳: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而已
(6)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讨论并归纳:最后两段。
(7)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讨论并归纳: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8)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9)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10)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4、课后练习:
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文或诗歌,赞颂蝉的生命。
附板书设计:
烦人的聒噪 惹人厌烦
蝉的特点 烦
病蝉的微弱细小 微不足道
蝉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短暂 积极面对
朋友的话 宽恕
好好地生活 全情投入
【《蝉与狐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蝉教学设计
2.《蝉》教学设计
3.蝉和狐狸读后感
9.教学设计与教案
10.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