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
“橘子螺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关雎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关雎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关雎》
教学班级:九年级(2)班
教学时间:20xx年3月23日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启发法
教学教师:周东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品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通过朗读、探究、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学设计;3、说课稿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关雎》
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
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
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
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
唱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方法
“赋”:即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三、新授课
1、题目简介: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2、吟诵《关雎》
注意读准下面字音。(检查预习,叫学生朗读,教师指导纠正字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淑(shū)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好逑(hǎo qiú):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d(mào):挑选。
3、范读《关雎》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4、趣译《关雎》
(1)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翻译重难点字词。
(2)教师点拨,学生集体翻译《关雎》这首诗歌。
5、赏析《关雎》
(1)多媒体显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讨论。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恋,思念、追求过程以及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诗中的男子为何会爱上这位女子?
明确: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d之;
(5)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6)他们爱情的结局(幻想)是怎样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这首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起兴”。“兴”是触景生情,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2)、重章叠咏,一咏三叹。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四、课文小结
《诗经》的“六义”及诗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讲述一个有关爱情的民间传说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六、板书设计
1、《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雅”、“颂”、
(2)三大表现方法
“赋”、“比”、“兴”
2、男主人公情感发展脉络:
爱恋――相思――幻想
篇2:《关雎》教学设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关雎》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是我师傅在上完课之后问我的一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掷地有声,重重地砸在我心里。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脑袋里一片空白。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以下几点。
1、赏古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
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
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君子和淑女这两个人物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贴上了固定性的标签。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这个框架范围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像我这样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
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还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
②改写法。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虽然有共同的一些特点,但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样是《诗经》当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特点就不一样。《关雎》比较大胆直白,比较质朴;《蒹葭》则比较含蓄朦胧。所以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谣,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现得是劳动人民纯洁、朴实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但体会情感的过程不应该教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应该渗透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中,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的一些民歌导入,让学生体会民歌的特点,这样既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铺垫,又渗透了一些民歌的相关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两堂课后对《关雎》这篇课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虽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确,但我毕竟用心思考过了。我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多思,我能够走得更远。
篇3:《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
三、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篇4:《关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法和学法:诵读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宋年间,辽国使者出使大宋,这辽国使者对大宋朝文人的才学早有所闻,于是,想以他本国一直无人能对的死对来为难他们。且听他出的上联是:三才天地人……,(多媒体显示)
串讲:这上联一出,只见当时在朝的文武官员个个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同学们,难道真被一小国使者难住了不成。我们来对对看,怎么样?不过,同学们对联接触得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经》,“三才”的内容是天才、地才、人才。那什么内容也包括三部分?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诗经》的注解一,你也许能马上对出下联。(学生看书,教师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串讲:有谁能对?(《诗经》风雅颂,很不错,你已是半个东坡了。)
明确:幸亏我大宋朝有博学多才的东坡先生在,只见他略一沉吟,对:四诗风雅颂(多媒体显示)《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此将“风雅颂”称为“四诗”。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非常工整,得此对句答复,辽使为之赞叹惊愕,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风”指什么?“雅”指什么?“颂”指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串讲:最能代表《诗经》成就的是“国风”。“风”注解上说是“地方歌谣”那到底是写什么内容的呢?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来看《诗经》的首篇“关雎”,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的特色。
(二)理解主题
1.范读全诗 注意字音和停顿。(多媒体显示)
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 朗读指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
3.齐读(正音、停顿:关关/雎鸠) 整体感知
提问:诗也就是歌。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爱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体显示)
问:“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串讲: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
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
学生讨论:(相爱或相恋,相即互相,是双方的。这是两相情愿吗?)
明确:钟情(多媒体显示)哪几句诗写的是这一阶段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逐步显示)
串讲:钟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阶段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哪些诗句?(多媒体显示)
“寤寐”“思服”什么意思?讨论后明确:追求 (多媒体显示)
串讲:你认为追求的结果是怎样的?理由呢?这一阶段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讨论明确:结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多媒体显示)“友之”“乐之”是什么意思?
对这个结果历来有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结合了。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否概括本诗的主题?(歌颂对爱情的忠贞)(多媒体显示)
7.有感情地朗读。
(三)赏析艺术特色(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兴
串讲:刚才我们在分析诗歌内容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几句诗我们始终没有提到。我们先看第一句:导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什么关系?(引出)(多媒体显示诗句)
串讲:这在表现手法上,叫兴,或者说托物起兴。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托什么物兴的又是什么?(托“关雎”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为何不说“关关乌鸦”却说“关关雎鸠”换句话说,所起兴的事物和所歌咏的事物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看注解“雎鸠是一种贞鸟”鸟类一般是群居的,而雎鸠却有固定的配偶,也就是一夫一妻,这说明爱情的忠贞。同时就预示着这首诗的主题——赞美忠贞的爱情。由此联想到世间美好的婚姻爱情。它在诗中的作用很重要,可以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等。
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请同学们在以下几节中找找看,(先言什么,兴什么?)
讨论明确: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根据分析多媒体逐步显示)
2.比、兴经常和比结合使用,在兴的同时,又有比。所谓“比”,简单地说,就是比喻。(多媒体显示)我们刚才分析“兴”时,同时就有“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比喻淑女的难求。
3.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赋,所谓“赋”,是铺陈其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叙述和描写。这首诗也大量的用了赋这种表现手法。同学们,能找到吗?(全诗写爱情故事就是用了“赋”)。
四、欣赏音律(音韵美)
1.重章叠唱
现在我们分组对读,来思考一下《诗经》在艺术上具有什么特点?(反复)
师:对,有哪些句子是“反复”?
明确: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准确地说应该是“重章叠唱”,(多媒体显示)这种手法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深远,如现在的歌曲,在高潮部分再三反复,这是为什么?这样唱才觉得过瘾。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这正是民歌的一个特色。(如好一朵茉莉花)
2.偶句入韵
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再读诗歌(押韵)我们以第一小节为例,看看有哪些韵脚?押了什么韵?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
师: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四)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多媒体显示)
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齐读,思考:这首诗继承了《诗经》哪种表现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答案:(兴)(其他几首用同样的方法。)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
《雨 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赋)
《红烛》闻一多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红烛啊!……(重章叠唱)(用启发性朗读学生很快能回答)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的深远: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甚至现代诗歌。
六、小结《诗经》“六艺”。
七、自由读,并且背诵。
八、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这下,我们也当一回诗人,再现《关雎》一诗的意境和主题,写一首新体诗,字数不限,句式长短不作要求,只要有诗味就行。至于押韵,感兴趣的同学可尝试一下。
九、结束:音乐欣赏
最后,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关雎》的音乐美。
篇5:《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 :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 齐读这首诗。
三、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板书“美”;1、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篇6:《关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3、学习《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
注意发音:
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
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⑴字音。
⑵节奏。
⑶情感。
⑷乐( )
好( )
寤寐( )。
(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
(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1、师:我读着读着,在我脑海里,浮现美女俊男的形象,你们有吗?他在干什么?是男的在采荇菜,还是女的,还是男女,还是别人在采?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山不转水转,天不转云转,地不转人转;朋友,事不和气心可以和气嘛。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百川东到海,红日复西归,须学梅傲雪,只求花报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飞鸟回巢,浮云归穴,夕阳西下,可怜的我今是何处息?
1、找比兴句子。
2、我们一起来说说第一层的大致意思。睢鸠鸟儿,河里关关的叫着。那采荇的姑娘,美丽而善良,要是能成为我的配偶该有多好啊!
3、点拨:采荇菜和追姑娘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
也许有人认为姑娘采荇难,小伙子追姑娘难,也许有人认为小伙子从采荇的劳动中发现采荇和追姑娘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看别人采荇想出的道理也不得而知。
4、总之在采荇的动作中能流出姑娘优美的身姿、勤劳的性格;小伙子细心呵护。还让我们想起姑娘不理他,一会从左一会从右靠近,那烦人的情态。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女孩子害羞的双眸,微微的红晕。
五、自主创作(10分钟)
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教师示范。你读书在外,你想家了,想妈妈了。你如何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你的情感呢?老师示范:我站在江边,燕子成双成对归巢,牛羊摇着尾巴进圈了。
篇7:《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品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通过朗读、探究、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学设计;3、说课稿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关雎》
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
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
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
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
唱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方法
“赋”:即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
三、新授课
1、题目简介: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2、吟诵《关雎》
注意读准下面字音。(检查预习,叫学生朗读,教师指导纠正字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淑(shū)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好逑(hǎo qiú):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3、范读《关雎》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4、趣译《关雎》
(1)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翻译重难点字词。
(2)教师点拨,学生集体翻译《关雎》这首诗歌。
5、赏析《关雎》
(1)多媒体显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讨论。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恋,思念、追求过程以及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诗中的男子为何会爱上这位女子?
明确: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5)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6)他们爱情的结局(幻想)是怎样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这首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起兴”。“兴”是触景生情,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2)、重章叠咏,一咏三叹。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四、课文小结
《诗经》的“六义”及诗歌
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讲述一个有关爱情的民间传说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六、板书设计
1、《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雅”、“颂”、
(2)三大表现方法
“赋”、“比”、“兴”
2男主人公情感发展脉络:
爱恋——相思——幻想
篇8:《关雎》的教学设计
《关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 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记) 2 翻译全诗(写)
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
篇9:《关雎》教学设计 (九年级)
《关雎》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写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二、注音
雎(jū) 鸠(jiū) 窈(yǎo) 窕(tiǎo) 好(hǎo)逑(qiú) 荇(xìng) 寤(wù) 寐(mèi) d(mào)
三、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ū)鸠(jīu):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四、词类活用
左右流之 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
钟鼓乐之 名词用作动词,敲钟打鼓。
钟鼓乐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琴瑟友之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友好、亲近。
琴瑟友之 名词做状语,像琴瑟一样和谐。
五、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六、诗歌赏析
1、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
窈窕淑女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孔子评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描述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
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4、诗歌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作用如何?
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5、说说下列诗句的作用。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连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但这并非是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描绘这一美满结合,突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也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6、“诗无邪”,你是怎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综观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
李菊芬
篇10:《关雎》小学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师: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这本书?
师:《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师:不错,是《关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于“三百篇之冠”的《关雎》。
二.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找学生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2.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关键词:雎鸠、洲、窈窕、荇菜、流、寤寐、采、友、芼、乐。
2.学生译读诗歌:要求:①以诗译诗;②力求押韵;③解释扩展。
(1)教师示范译读一句。
(2)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全班齐读译诗。(课件显示)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1.读出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读出画面: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教案《引用《关雎》教学设计》。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3)全班齐读,读出画面。
3.读出美点: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
预设以下内容:
《关雎》的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关雎》的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关雎》的情感美。
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关雎》的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4.背诵这首诗。
五.音韵悠扬唱读《关雎》
1.师生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配乐朗诵)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2.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请听今人谱曲的《关雎》。
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齐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六.诗意栖居再读《诗经》
(音乐再次响起)
师:《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篇11:《关雎》小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引用《关雎》教学设计。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唱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篇12:《关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关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4月4日 班级:级4班
上课教师:李益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 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记) 2 翻译全诗(写)
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
篇13: 关雎教学反思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这堂课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
其一,学生课前预习中,通过在网络上学唱歌曲《关雎》,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等。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过程简洁流畅。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唱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琅琅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美读相映成趣。老师的范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读诗热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学生的演唱更是将整个课堂气氛调动到了高潮。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意创设课堂优美的意境。
所选的图画、音乐做到了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其四,在“知识拓展”《诗经》名句欣赏部分。
通过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畅谈感受、理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诗经》的语言之美。
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赞叹不已。上完这节课很长时间,那优美的音乐,依然萦绕在耳边。
篇14:关雎教学反思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这堂课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借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设情激趣,导读点拨。学生在轻松活泼、优美和谐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本节课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
其一,学生课前预习中,通过在网络上学唱歌曲《关雎》,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等,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一唱三叹吟诵《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唱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琅琅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美读相映成趣。老师的范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读诗热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学生的演唱更是将整个课堂气氛调动到了高潮。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意创设课堂优美的意境。所选的图画、音乐做到了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其四,在“知识拓展”《诗经》名句欣赏部分,通过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畅谈感受、理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诗经》的语言之美。
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赞叹不已。上完这节课很长时间,那优美的音乐,依然萦绕在耳边。
篇15:关雎教学反思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全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他所喜欢的女子的不懈追求和爱情幻想。共分四章。首章四句,以雌雄鸠鸟和鸣求偶连类起兴,写青年男子(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倾心,被她的娴静漂亮所打动,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和热恋到了“寤寐求之”的程度。第三章、第四章,写男子以琴瑟、钟鼓追求意中人,仿佛那位窈窕淑女在钟鼓声中与他真的结成了美满姻缘,诗篇反反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诗意层层递进,感情奔放炽热,体现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
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对于初三的学生来学,他们(她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她们)对爱情有着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同时他们(她们)往往又体现出一种非常害羞的心理。
所以我们面对这首诗绝对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话题,尤其是通过这首描写君子对淑女思念得辗转反侧并进而以琴瑟和钟鼓追求的爱情诗。但是在探讨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肤浅了,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这点考虑,这堂课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中产生正确的爱情观。在解析《关雎》的基础上,通过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词过渡到对真正的爱情阐释中。我先让学生回归中国古代社会的爱情故事。学生在搜集讨论的基础上主要搜集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台的爱情故事……然后我让学生思索是什么让这些爱情能够永恒。然后我进行总结:千年的岁月没有抹去这些爱情的荣耀,空间的转换也没有褪去这些爱情的光环,风雨的历练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与质感。每年的七夕我们都来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虽然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悲剧性的,然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依然昭示后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梁山泊和朱英台的爱情化为了蝴蝶,穿越时空的隧道依旧飞舞于今天的生活中。所以说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经受住时空的考验。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将周围同学所做的及自己所想同真正的爱情爱情进行比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篇16:关雎教学反思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这堂课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
本节课借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设情激趣,导读点拨。学生在轻松活泼、优美和谐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本节课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
其一,学生课前预习中,通过在网络上学唱歌曲《关雎》,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等。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过程简洁流畅。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唱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琅琅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美读相映成趣。老师的范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读诗热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学生的演唱更是将整个课堂气氛调动到了高潮。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意创设课堂优美的意境。
所选的图画、音乐做到了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其四,在“知识拓展”《诗经》名句欣赏部分。
通过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畅谈感受、理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诗经》的语言之美。
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赞叹不已。上完这节课很长时间,那优美的音乐,依然萦绕在耳边。
篇17:关雎教学反思
1、《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3、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篇18: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à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简析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见。《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时之感,则同样的兴,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但也不妨以我们所能感知者来看。罗大经说:“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我们何妨以此心来看《诗》之兴。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总之,兴之特殊,即在于它于诗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则往往其意微渺,但我们若解得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万物的死生消长,都看作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那么兴的意义便很明白。它虽然质朴,但其中又何尝不有体认生命的深刻。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亲爱之意也。”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若将《郑风·女曰鸡鸣》《陈风·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向来有赞誉。为什么用关雎作为这篇充满爱意的诗的题目呢?在孔子编辑《诗经》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为民间传唱的诗,《孟子见梁惠王》中有关于民间的歌曲的记载,风,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雅,中的部分来自民间,部分来自贵族的歌颂诗。颂,便是贵族用来祭司时歌颂上天,先祖的诗。所以,大部分的诗是没有名字的,而编辑一部书,为了让人们便于查阅必将为每部分添加题目。当然,孔子比较谦虚采取了取诗每句开头的词作为诗的题目。《关雎》取自关关雎鸠,“关关”是指雎鸠的叫声,拟声词。后世多用这种的命名方法,如唐李商隐的《无题》,因为有多首,所以采取了孔子发明的命名方法,如《锦瑟》取自:锦瑟无端五十弦。
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关雎教学反思
2.诗经 关雎
3.关雎翻译
4.关雎教案
5.关雎赏析
6.赏析诗经关雎
7.关雎改写作文
8.读《关雎》有感
9.诗经关雎赏析
10.诗经九年级教案关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