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

2023-09-28 08:57: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爱贵伦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

篇1: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 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 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 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 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 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 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 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 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 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篇2: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哪几个季节写银杏树的样子,以及

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来介绍它的特点。

3、进行读懂每句话,了解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的每句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品词品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比拟句的好处。

四、教具准备:录像带、录像机、投影机、小黑板、银杏叶、简笔画

五、教学课时:(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实物:银杏树叶)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释题。

3、简介银杏树和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课文时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四、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字词。

2、交流讨论思考题。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录像,初步感知银杏树生长的环境。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下面问题。

选词填空: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

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和周围的()。

(1)大小(2)环境(3)样子

第二句讲空地上有()。

(1)两棵银杏树(2)三棵银杏树

第三、四句讲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的()和它们大致的()。

(1)环境(2)位置(3)样子

3、交流汇报:

4、弄清第一自然段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A、同桌讨论。根据以上选择填空,试用“先讲…接着讲…最后讲”的句式说出句子是怎样连起来的。

B、指名学生汇报。

C、根据以上句式来拼图。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5、总结第一段的段意:(出示投影: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一段讲:(1)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2)讲银杏树大致的.样子。(3)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和大致的样子。

6、品词品句,朗读训练。领会文中的情感。

A、请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出与下面这一句话意

思相同的一句话,而后再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两棵在中央,它们高矮差不多,距离较近,叶连着叶,枝连着枝。

B、朗读训练。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银杏树的生长情况怎样?

2、老师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根据图的问题理解第二自然段。(在理解的过程中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来强化训练)下面两句话,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A、经过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B、经过30年的岁月,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3、总结:第二段讲:银杏树很古老生长缓慢。

七、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理解3-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按照表格要求,

在书中划出有关句子,摘词填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3-7自然段的情况,交流汇报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A、整体检查。

1、出示思考题:(幻灯出示)

2、指名学生汇报。

3、指名学生读出3-7自然段中写“银杏树枝、干、叶、花、果、特点的句子及在冬、春、夏、秋季银杏树样子的句子。”

B、具体汇报交流银杏树在各季时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课前预习3-7自然段,根据表格的要求,用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摘词填空。

4、以表格的内容为“主线”配以有感情地朗读及录像画面定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7自然段,弄清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及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作业:课后思考练习1、2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新授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及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用投影呈示本课的所有比拟句,引导学生整体上来体会其好处。

3、指导学生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用“把句子补充完整”及“句子搭配”等多种形式练习进行训练,然后再过渡到独立造句。

4、指导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充分利用录像,引导学生根据形象的画面进行背诵。)

5、指导学生小练笔。(以“木棉树”为例)

6、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练习3、5题。

篇3:四年级上册《三棵银杏树》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三棵银杏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3. 积累有关描写银杏树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见过银杏树吗?谁亲眼见过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银杏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多媒体,银杏树图片和介绍。

2、师补充:

3、师生简介叶圣陶。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你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写了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谈。

2、读通全文,指名读。

3、学生再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讲了什么?(让学生分好段)

(a 三棵银杏树生长的位置,b 三棵银杏树生长缓慢,c按四季的变化来描述三棵银杏树的特点。)

4、听全文朗读,再次体会每段的意思。

5、生词新词

(1)学生自读生字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

忽略:没有注意到。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一学生或者几名学生上讲台画。

3、再读理解:“……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这肩。”说明了什么?(表达了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整体进入,导入复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学,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是按银杏树的(位置、树龄、外形)三个方面叙述的。其中外形这个部分又是从(干、茎、叶、花、果)这五个部分展开描写的,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步出示投影:

位置(屋后空地上)   干

三棵银杏树 树龄(古老)      芽

外形——————    叶

二、检查自学,了解外形各部分的特点。结合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在自学课文时,我们是运用“读课文、找句子、点词语”的方法完成填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先来看银杏树的位置。生答:屋后的空地上投影出示确切的位置呢?引读第一节。

(出示比喻句)作者把两棵银杏树比作()。

师: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话,读出喜爱之情。

2、引读课文第二节。银杏树非常古老(出示)后引读。

3、银杏树的干、茎、叶、花、果又各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过程中,能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更好。

(1)干:直偶尔弯曲(板书出示)

生A:银杏树干的特点是“直偶尔弯曲”。文中的句子是(板书句1)从句中的很直,直的`多,偶尔屈曲,看出银杏树干大多是直,偶有屈曲。

师:!来读一读这句,读出挺拔。生齐读。

(2)芽:多像奶头(观察仔细)

叶:折扇形春绿秋黄(作药作书签)

花:小白里带黄花叶同放(很好的蜜源植物花香晚上开放)

果:壳白仁绿味香(营养价值高做药做蜜饯等)

注:学生必须先说特点,再找句子,说明特点,再联系课外知识说说,再带领学生齐读。

4、多么诱人的白果啊!现在让我们完整地体会一下银杏树的外形。引读板书

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体会喜爱之情。

俗话说:咏物言志,状物抒情。叶圣陶爷爷对银杏树如此细致形象的刻划,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那种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在银杏树那片广大的绿荫下开始滋生。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让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喜爱,以句一为例: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1、齐读后提问:“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是指什么呢?可以读它上文。

(生答:即是指银杏树又长出了折扇形的绿叶。)穿新衣裳都是用来写人的,作者把银杏树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2、自由读这句话,体会高兴的心情。示范读齐读

3、树木长出叶子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高兴呢?我们来读第三节有关的句子,引读上下文。

冬天,银杏树的枝干都是(),上面只长着()。春天()多美啊!下文讲道,炎热的夏天到了,()。

4、学生再读上下文,体会喜爱之情。(同桌讨论)

5、交流(上文中,冬天树木赤裸裸,不好看,春天长出新叶子,美,感到高兴。下文中,形成绿荫,可以玩,高兴,大人们在绿荫下休息,高兴。)

小结:孩子们在绿荫下尽情地玩耍,船家在树荫下悠然自得休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叫人怎么能不喜爱它呢?难怪我们会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1、小组齐读句二:

一生:这句话的上文是“银杏的花太小了,很容易使人忽略。……父亲笑着说:……”

(一学生:这里的第一句说银杏的花很小,看到它不容易,刚才我们在学习银杏树的花知道了银杏树花几乎与叶同时长出,它的叶子那么引人注目。那么小的花当然不引人注目。而且银杏花是晚上开放的,一开花就谢,说明了花是很难看到的。现在作者终于看到了,他一定会很开心,可见对银杏树的喜爱。)

一生说:这里的第二句话是“我”和父亲的对话。从对话中我知道作者本来是以为银杏树不开花的,可从父亲的话中又得到银杏树肯定会开花的,只不过要留心看。我想作者听了父亲的话,一定期待着看到花。现在看到了,当然高兴,说明他对银杏树更喜爱了。

一生说:这句话的下文是:几乎跟叶子……很可爱的……这句话是直接描写银杏树花。作者没有想到看到这样美的花,真高兴啊!

一生说: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表现了作者的高兴。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这里有一个“了”字,表示作者终于看到了他期待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包含了作者许许多多的快乐。

学生读这句话。齐读体会。

小结:极普通的小花,在小作者的眼里是如此的娇小、可爱,表达了作者是多么喜爱银杏树。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小组齐读第三句。一生:这句话是比喻句。比喻句的上文“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风又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说明句中的“黄蝴蝶”是指秋风吹起的落叶。一群群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是很美丽的,作者把这样美丽的景象来比喻银杏叶飘落下来在空中飞舞的景象,可见他是非常喜爱银杏树的。(谁来读出喜爱。)

师:秋风中,满天的黄叶飒飒地落下来,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孩子们在欢呼,在雀跃。同学们能想象一下那时那刻的情景吗?

出示投影: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学生想象说话。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秋天的欢乐中时,冬天已经来临——待黄叶落尽……像一幅古画。

能理解一下吗?

叶子落了,老树变得光秃秃了,应该说这样一点也不美,不过赤裸裸的枝干上停着一两只鹰,一动也不动,背后衬着蓝天,真的像一幅古画。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种古朴的美,苍劲的美,在这种美中,孕育着春天,孕育着勃勃生机。再读这段话。

师:初夏秋冬,银杏树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欢乐,成了孩子们童年中最好的朋友。

师引读全文。

四、美文欣赏。

多么奇特的一幅古画呀!那三棵银杏树像一尊雕像隽永久远。那无数小芽就像无数首抒情诗清新勃发。当我们读懂了银杏树的丰硕、繁茂、宁静时,我们已开始喜欢上了这三棵银杏树,其实,事间万物都有其蕴味。当我们用喜爱的目光注视时,它们便会显示自身的美丽。

让我们来听一听这几段话。

松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根石缝间钻出来。即使是面对无情的岩石,它们也要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它栖身的岩石。

篇4:语文《三棵银杏树》教案设计

语文《三棵银杏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 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 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 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勾画生字、新词。

2 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 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 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 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 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 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 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 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 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 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 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 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 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 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 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 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 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点评:评出学得最好的,要求阐述理由。

6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六、总结全文

1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 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附:板书设计

2 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 形态美 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 鹰 停 秃 枝 天空背景 喜爱 赞美情

篇5: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弊灾魇蹲郑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比鲜兑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倍量挝奶饽浚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毖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笔υ倥湟韵喙鼗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惫椿生字、新词。

2弊灾魇蹲郑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笨挝闹饕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弊执实募觳椤W⒁狻巴丁薄ⅰ懊弧薄ⅰ吧琛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笨挝闹饕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蹦阕钕不兑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倍潦弊⒁夤椿、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毙∽榻涣鳌⒉钩洹⑵兰邸

4比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 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闭舛蚊栊戳巳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北径沃械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泵蓝帘径危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 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 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闭獠糠帜谌菔前凑帐裁此承蛎栊匆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币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彼邓嫡馊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逼肺觥熬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蓖卣梗阂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庇懈星榈囟炼恋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钡闫溃浩莱鲅У米詈玫模要求阐述理由。

6庇懈星榈乩识磷约合不兜亩温洌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六、总结全文

1毖Я吮疚暮螅你有什么收获?

2背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附:板书设计

2 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 形态美 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 鹰 停 秃 枝 天空背景 喜爱 赞美情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的三棵银杏树的年龄,然后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同时描写了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带给我的快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银杏树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在第一自然有“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这个比喻看出作者多么喜欢这些银杏树啊,仿佛他们彼此爱恋一般。“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作者观察的很仔细,比喻很贴切,的确如此,冬天了,光秃秃的银杏树枝头上突出一个个像牛奶头一样的东西,如果不注意,是不会看到这些的。所以,由此看出叶圣陶是多么细心,同时反映了他对银杏树的关心和喜爱。第三自然段中“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这是一个拟人句,从中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兴奋,一个“又”字看出作者一直在等待银杏叶长出的这一天,等了很久了,原因是银杏叶只要长出,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第五自然段中有“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绿玉”就让人感到白果的可爱,“我们都喜欢吃”足见“我”身边的人对白果的喜爱。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把落叶比作蝴蝶,没有丝毫凋零的悲伤,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生活;这就是孩子独有的快乐。“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苍鹰立于银杏枝上,背景为天空,在作者眼里,就是一幅古画。这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同时,我们看出冬天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同样是美的。

纵观全文,我们看出一年四季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都是美丽的,作者不仅在每个自然段描写了银杏树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尤其课文的3--7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就是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看到了银杏树的干、支、叶、花、果的特点,看到了银杏树带给“我”的快乐,体会到作者的对银杏树的喜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喜爱。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偶然 袅袅 屈曲 歇口气 一缕缕 剥掉壳 赤裸裸 新衣裳

扮演 喜剧 吸一管烟 煮一锅饭 黄叶落尽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主要想我么介绍了银杏树的位置、年纪、干、支、叶、花、果的特点。

4 结合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银杏树在作者眼中的可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对家乡的喜爱。

5 模仿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的生动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策略:1 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展开想象,借助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文字所描写的生活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银杏树图片叶圣陶介绍

教学流程:

一拍手诵读童谣--银杏树,导入新课。

门前一株银杏树,

数人拉手抱不住。

长的叶子像把扇,

椭圆果子成嘟噜。

银杏树是风景树,

大家一定要爱护。

二(音乐课件)交流介绍银杏树,认识叶圣陶。

1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银杏树的知识。

2 教师配乐(放出课件--银杏树)介绍小结。同学们,银杏树是我国珍贵的古树种,也是我国的特产植物。俗称白果树。别名叫公孙树,因为这种树在自然生长状况下,长得慢,形容祖父一辈种银杏,到了孙子辈才结果。银杏除树姿美丽外,它的种子可食用,也是一味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叶子有杀虫作用,可以防治棉蚜虫。树叶夹在书里,可以驱除蛀书的蠹虫。春天,银杏树开花,蜜蜂云集,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

3 师生一起板书课题--三棵银杏树

4 介绍作者--叶圣陶(课件图片加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以后又在中学、大学任教。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直坚持写作,发表了很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是我国童话创作的优秀作品。他有很多的名言,其中老师最喜欢的一则名言是--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过渡:在他老家的屋后,有三棵银杏树,他们树龄久远,主干停滞,叶儿美丽,花朵很小,果实似玉。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认识一下三棵银杏树,感受银杏树带给叶圣陶的快乐。请再来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天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再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1 读准字音,读懂句子。

2 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 思考完成填空。(课件)

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_______的银杏树。

4 检查。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多种方式读词语。

(2)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的银杏树。

预设:高大年龄很大枝干很直叶子茂盛果子好吃树叶美丽……

5 再读课文,思考,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的银杏树。

6 交流:预设--非常令人喜爱高大美丽让他快乐像美丽的古画……

四结合具体语段,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怀。

1 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_的银杏树。我是从课文的第____自然段中知道的。

2 要求,说出这是三棵怎样的银杏树,再结合课文说出自己的根据。

3 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段,自己练习,准备发言。

4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给作者带来的欢乐。

5 交流预设:

(1)这是三棵年代久远或者说年龄很大的银杏树。(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抓住“年纪”一词,体会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因为年纪一般用来问人有大,在这儿问银杏树多大年纪了,是把银杏树看成了人来着。

过渡:这么大年纪的三棵银杏树,在作者眼里还有什么特点呢?继续交流。

(3)很美的银杏树或者带给我们快乐的银杏树。

师:谈谈你的理由,你从课文的那些句段感受到了银杏树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3--7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悟。重点根据学情抓住以下句子进行体会和感悟。

(1)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师:这里用了一个叹号,说明了什么?请读出我们的欢喜;另外,这里的“又”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请读出你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银杏树长了叶子这么欢喜呢?

请展开想象--我们在浓密的树荫下怎样做游戏?

--我们会唱什么歌谣?

--我们会玩哪些游戏?

--想一想,我们还会做什么?请写写吧!

交流后,教师小结。所以啊,故乡的银杏树不管在春天还是在夏天,它是美丽了,因为它带给了我的童年无限的快乐。大家想想,叶圣陶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写到银杏树又穿上了新衣裳,他会是怎样的心情。的确,是开心的,快乐的。银杏树下不仅有孩子,还有大人呢。课件--出示句子:经过的船……袅袅地升起来了。引导:在浓密的树荫下,大人们一边吸烟,一边煮饭,轻烟袅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交流感悟果实的美以及吃白果带给我们的快乐。

师:继续交流,银杏树的美或者说银杏树带给我们的快乐还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来。

创设情景:老师扮演卖白果的,孩子们买白果,吃白果。秋天到了,银杏果成熟了,这时你会听到“烫手罗,卖白果!”“刚刚考好的白果,别有清味,快来买吆!”“谁来买吆!”--相机采访:小娃娃,你在吃什么?--孩子,这个白果好吃吗?--白果听说是你家乡的特产,给我介绍一下好吗?

(3)引导交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就这样,银杏树奉献了它的果实给了我们,待秋风出来,黄叶飞舞,(课件)音乐《琵琶语》想起,此时的作者还感受的到银杏树美丽吗?--学生交流,教师根据点拨和评价。--启发想象,秋天来了,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引导学生说话。--师:到了冬天,当所有的黄叶落尽时,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齐读--

“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正像一幅古画。”

教师小结: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乐朗读,学生发言交流。

师:根据这美丽的文字和画面,老师情不自禁吟诗一首,请大家一起看--

《银杏歌》

秋风瑟瑟叶满天,

恰似黄蝶舞翩翩。

古怪支干停苍鹰,

美丽画面衬苍穹。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故乡的银杏树,这生三棵银杏树就长在叶圣陶先生家的后院,--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齐读带过。多少年后,它们一直装在叶先生的心里。在老年,他要求自己去世后把骨灰埋在老家三棵银杏树树下,他说这才叫叶落归根哪。大家说,叶圣陶先生仅仅是为了表达对银杏树的喜爱吗?还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表白自己热爱家乡的一颗心哪!

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师生轻轻吟诵--诗歌(引用)--

故乡的银杏树

想到你

涌动的是乡愁

勾起的

是对童年的回忆

古树下奔走嬉戏

秋日里摘果品尝

一幅心中的丹青水墨

那是我勾勒的故乡

常常入梦寻访

梦里落叶穿着金色的衣裳

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都有淡淡的银杏香

故乡的银杏啊

愿你的浓阴

依旧像昨日

有你的梦里

快乐如温暖的阳光

下课!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3. 积累有关描写银杏树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见过银杏树吗?谁亲眼见过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银杏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多媒体,银杏树图片和介绍。

2、师补充:

3、师生简介叶圣陶。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你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写了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谈。

2、读通全文,指名读。

3、学生再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讲了什么?(让学生分好段)

(a 三棵银杏树生长的位置,b 三棵银杏树生长缓慢,c按四季的变化来描述三棵银杏树的特点。)

4、听全文朗读,再次体会每段的意思。

5、生词新词

(1)学生自读生字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

忽略:没有注意到。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一学生或者几名学生上讲台画。

3、再读理解:“……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这肩。”说明了什么?(表达了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整体进入,导入复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学,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是按银杏树的(位置、树龄、外形)三个方面叙述的。其中外形这个部分又是从(干、茎、叶、花、果)这五个部分展开描写的,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步出示投影:

位置(屋后空地上) 干

三棵银杏树 树龄(古老)芽

外形------ 叶

二、检查自学,了解外形各部分的特点。结合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在自学课文时,我们是运用“读课文、找句子、点词语”的方法完成填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先来看银杏树的位置。生答:屋后的空地上投影出示确切的位置呢?引读第一节。

(出示比喻句)作者把两棵银杏树比作。

师: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话,读出喜爱之情。

2、引读课文第二节。银杏树非常古老(出示)后引读。

3、银杏树的干、茎、叶、花、果又各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过程中,能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更好。

(1)干:直偶尔弯曲(板书出示)

生A:银杏树干的特点是“直偶尔弯曲”。文中的句子是(板书句1)从句中的很直,直的多,偶尔屈曲,看出银杏树干大多是直,偶有屈曲。

师:!来读一读这句,读出挺拔。生齐读。

(2)芽:多像奶头(观察仔细)

叶:折扇形春绿秋黄(作药作书签)

花:小白里带黄花叶同放(很好的蜜源植物花香晚上开放)

果:壳白仁绿味香(营养价值高做药做蜜饯等)

注:学生必须先说特点,再找句子,说明特点,再联系课外知识说说,再带领学生齐读。

4、多么诱人的白果啊!现在让我们完整地体会一下银杏树的外形。引读板书

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体会喜爱之情。

俗话说:咏物言志,状物抒情。叶圣陶爷爷对银杏树如此细致形象的刻划,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那种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在银杏树那片广大的绿荫下开始滋生。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让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喜爱,以句一为例: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1、齐读后提问:“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是指什么呢?可以读它上文。

(生答:即是指银杏树又长出了折扇形的绿叶。)穿新衣裳都是用来写人的,作者把银杏树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2、自由读这句话,体会高兴的心情。示范读齐读

3、树木长出叶子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高兴呢?我们来读第三节有关的句子,引读上下文。

冬天,银杏树的枝干都是(),上面只长着()。春天()多美啊!下文讲道,炎热的夏天到了,()。

4、学生再读上下文,体会喜爱之情。(同桌讨论)

5、交流(上文中,冬天树木赤裸裸,不好看,春天长出新叶子,美,感到高兴。下文中,形成绿荫,可以玩,高兴,大人们在绿荫下休息,高兴。)

小结:孩子们在绿荫下尽情地玩耍,船家在树荫下悠然自得休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叫人怎么能不喜爱它呢?难怪我们会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1、小组齐读句二:

一生:这句话的上文是“银杏的花太小了,很容易使人忽略。……父亲笑着说:……”

(一学生:这里的第一句说银杏的花很小,看到它不容易,刚才我们在学习银杏树的花知道了银杏树花几乎与叶同时长出,它的叶子那么引人注目。那么小的花当然不引人注目。而且银杏花是晚上开放的,一开花就谢,说明了花是很难看到的。现在作者终于看到了,他一定会很开心,可见对银杏树的喜爱。)

一生说:这里的第二句话是“我”和父亲的对话。从对话中我知道作者本来是以为银杏树不开花的,可从父亲的话中又得到银杏树肯定会开花的,只不过要留心看。我想作者听了父亲的话,一定期待着看到花。现在看到了,当然高兴,说明他对银杏树更喜爱了。

一生说:这句话的下文是:几乎跟叶子……很可爱的……这句话是直接描写银杏树花。作者没有想到看到这样美的花,真高兴啊!

一生说: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表现了作者的高兴。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这里有一个“了”字,表示作者终于看到了他期待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包含了作者许许多多的快乐。

学生读这句话。齐读体会。

小结:极普通的小花,在小作者的眼里是如此的娇小、可爱,表达了作者是多么喜爱银杏树。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小组齐读第三句。一生:这句话是比喻句。比喻句的上文“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风又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说明句中的“黄蝴蝶”是指秋风吹起的落叶。一群群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是很美丽的,作者把这样美丽的景象来比喻银杏叶飘落下来在空中飞舞的景象,可见他是非常喜爱银杏树的。(谁来读出喜爱。)

师:秋风中,满天的黄叶飒飒地落下来,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孩子们在欢呼,在雀跃。同学们能想象一下那时那刻的情景吗?

出示投影: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学生想象说话。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秋天的欢乐中时,冬天已经来临--待黄叶落尽……像一幅古画。

能理解一下吗?

叶子落了,老树变得光秃秃了,应该说这样一点也不美,不过赤裸裸的枝干上停着一两只鹰,一动也不动,背后衬着蓝天,真的像一幅古画。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种古朴的美,苍劲的美,在这种美中,孕育着春天,孕育着勃勃生机。再读这段话。

师:初夏秋冬,银杏树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欢乐,成了孩子们童年中最好的朋友。

师引读全文。

四、美文欣赏。

多么奇特的一幅古画呀!那三棵银杏树像一尊雕像隽永久远。那无数小芽就像无数首抒情诗清新勃发。当我们读懂了银杏树的丰硕、繁茂、宁静时,我们已开始喜欢上了这三棵银杏树,其实,事间万物都有其蕴味。当我们用喜爱的目光注视时,它们便会显示自身的美丽。

让我们来听一听这几段话。

松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根石缝间钻出来。即使是面对无情的岩石,它们也要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它栖身的岩石。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描绘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此处为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基础上说说课文写什么?]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蝉、韧、柔、梳是翘舌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指导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9月19日总14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秋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此处为重难点: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朗读全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浓厚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反思

《秋天》是一篇自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各项语文活动都要由阅读文体开始,对于诗歌则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所谓多样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渐进,由识记生字到读顺诗歌到读出韵律以至读出感情,步步走来,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是指多种方式朗读,可以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后看来,总觉读出韵律一节处理的不妥当。我本意是想通过四步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诗歌节奏的划分本无定法,它和语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给学生划分节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作一个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环节上的遗憾。

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将诗中画面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同时在设计课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来降低难度,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极简单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重在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确实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也迸发了许多灵动的火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断。但就总体而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易于接受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而对于诗歌凝炼的语言,似乎还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渔家、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

在品析美词这一环节中,我着重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应该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析的相对到位。但场面显得平静,过于有条不紊,没有适时激起学生之间的问题矛盾,没有形成激烈探讨的场面,这也限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每一堂课我都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学贵有疑”,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真正对课堂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遗憾,我在这一节课上却缺少了这一环节。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总觉得这课的教学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

篇9: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朗读课文,感受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并能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各种品种的竹子的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品种的竹子,问:你们知道斑竹有何来历吗?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进行评议。

3.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指名学生认。

(2)开火车认。

(3)齐读。

陡岩楠竹赔偿求婚

亲戚拴牢小鹿出嫁

4.指导写字。注意指导写好“祸”“笋”,不要加笔画、丢笔画。“湾”字指导好各部分占位。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1.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准,有感情地读。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复述故事。

(1)方法指导。

A.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B.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抓住体现故事内容的关键词。

C.尽量用自己的话。

(2)听课文录音。

(3)复述故事,师生点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性命 舍不得 祸事 拴牢

竹笋 水湾 天女下凡 一株树

2.复述故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些句段知道的?画一画,读一读。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和引导。

(1)说一说斑竹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信誓旦旦辜负窘得发白

……心像针刺一样……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准备怎么展现他的形象呢?可以与学习同伴合作。(或朗读,或绘画,或表演,或描述等)

四、拓展延伸,创编故事。

松树总是四季常青,这背后有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呢?学生创编。

五、作业。

1.给家人讲一讲这个美好的传说。

2.推荐阅读《湘妃竹》。

3.完成故事创编。

板书设计:

斑竹姑娘

美丽善良聪明

帮助 惩罚

朗巴 妈妈 土司的儿子及他的两个朋友

勤劳 善良愚蠢 懒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篇1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自负盈亏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他是怎样步入足坛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自学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五、配乐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六、板书设计

球王贝利

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篇11: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初步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初步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一、潜心默读,领悟道理

1、默读课文,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2、交流自己的感受。

3、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情感。

二、表演朗读,展示情感

1、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

2、学生互相进行评价,评出最佳表演朗读者。

【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通过默读、品读、分角色读,有感情的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读懂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读出真挚的友谊之美,读出诚挚的诺言之美,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

三、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小鸟说,请你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2、交流小练笔。

四、总结全文,读中收获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五、诵读课题,渲染气氛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课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课题)。

六、课外阅读,延伸拓

1、课外阅读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2、搜集赞美友谊、守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篇12: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三幅图画,体验观察的乐趣,进行口语交际。

2.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什么事物,有何发现?把它写出来,完成习作。

3.完成“我的发现”;完成“日积月累”,通读、背诵。

4.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把自己仔细观察到的事物清楚、具体地写下来,完成“习作”。抓住重点,描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本挂图、习作例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观察三幅图画,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适当想象说出来

一、导入: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发现都是建立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只有细致观察,我们才会有所发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二、投影画面,观察画面

1.学生自主看图。

2.教师指导看图。

(1)要一幅一幅地看图,看的时候要仔细,边看边想。

(2)图一上面有哪些内容?(树、人)

(3)图二如果看明亮的部分像什么?看暗的部分像什么?(明亮的部分像一只杯子,暗的部分像两个人的脸)

(4)图三上有些什么?(一个女孩在放羊)

三、指导交流

1.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3.各代表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说出从图上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四、评价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图上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了,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富有情感。

作业设计:

将口语交际内容写成一段话。

篇1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借助批读语,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批注,自读课文。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

借助批注,朗读第一段,谈出自己感受。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借助旁批,自读自悟。

①第二段。

A、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引导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B、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想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C、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②第三段。

A、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B、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特点?

C、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第四段。

A、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B、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C、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白鲸的好处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篇14: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关于球王贝利的哪些事,体会从这些事中反映出来的人物精神。

3、关注生活中有关体育方面的信息,以“我喜爱的体育明星”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感受和学习体育人物身上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谈你对球王贝利的了解。

2、引导学生阅读题目上面的“阅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感悟理解

1、阅读理解:从故事的内容中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2、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五、以“我喜欢的体育明星”为题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把你知道的感人故事与大家分享。

六、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七、拓展阅读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2、推荐阅读两篇文章《十一支康乃馨》和《小象奴奴》。

篇15: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话说出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抓住重点,完成口语交际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动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口语交际材料,根据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教具:收集有关绿化作用的资料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要植树呢?我们有一个口号,叫“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底绿化环境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让我们一起畅谈绿经的好处,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二、阅读材料

1、学生自由阅读口语交际材料《由数字所想到的》,想想这份材料主要说了几个意思。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习体会。

3、师生共议,明确这份材料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绿化环境的好处。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材料,巩固知识。

三、材料交流

1、学生将课前有关绿化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2、将交流的结果进行归纳,看看绿化环境还有哪些好处。

3、小组选代表发言,也用数字的形式陈述绿化的作用。

4、学生发言。

5、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四、习题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本上根据材料所设的三道练习题,先自读自悟,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2、师引导学生分组分题进行学习交流。

3、全班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学习交流,注意把握时间

篇16: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3.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在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叮嘱”什么意思?平时谁经常叮嘱你?叮嘱你什么?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叮嘱什么?为什么要叮嘱?)

二、初读课文。

1.检查课文朗读,指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2.交流。

答案:杨桃、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哈哈大笑、给予肯定

三、研读课文。

1.父亲的叮嘱是什么?在文中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

齐读这句话。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引读课文第一小节。

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在什么时候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画杨桃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最后,老师在教育其他学生的时候,父亲的叮嘱让我选择了实事求是。

3.齐读课文。

篇17: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篇18: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2.了解表示本课中词语构成方式,注意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汉字的家园里,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他们长得很像,但是含义却有很大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组词语。

二、学习生词,理解词语的不同

第一组:

1、出示第一个词语,齐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将这两个词语的调换顺序,再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出新词的含义,并出两个字的顺序一旦调换,含义就会发生变化。

3、:这就是相同的字不同的顺序而产生的不同含义的词。

4、读一读其他的同类词语,说说这些字因为调序它们的含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5、你还知道哪些同类词语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组:

1、师出“baochou”这个音节,请大家拼读,并写出词。

2、对于出现的两个不同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差别。

3、用这两个词分别造句。

4、:这就是音同意思不同的词语。

5、再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体会写法和意思的不同,并想一想怎么区别这音同字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二、指导写字

1、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套、稚、默、封”四个字。

2、教师在田字格里边板书边讲解笔画、笔顺、结构特点,领写字头,学生仿照板书在田字格上书写。

1、作业

写生字

把自己找到的音同意不同或者字的顺序不同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在一张卡片上,比赛谁找得多。

板书设计:汉字家园2-2

词语卡片

篇19: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我紧紧围绕课题的“高大”来设计教学过程,“高大”乃全文的主线,顺此下去,穿珠引玉,带动全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了哪些方便?

2.“高大”体现在皂荚树的哪些方面?教师抓住课文进行点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二、理清思路,抓住特点

1.细读课文,提问:

(1)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的干、枝、叶的?突出了皂荚树的什么特点?(高大)

(2)皂荚树为什么能给人们方便?这由它的什么决定的?(特点)

2.点明顺序,细细品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了皂荚树哪些部分?(叶子和果实)

3.借板书理清思路。

三、析文明理,归纳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高大”重点写了皂荚树的什么?(一年四季给同学们方便)

2.质疑问难。

“高大”这里如何理解,是否仅指皂荚树的外表形象?(干、枝、叶)教师点拨、引导:“高大”不仅是说皂荚树的外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赞美。

3.析句点题,揭示中心。

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归纳。

4.引申激励。

问:我们周围有没有像皂荚树一样的事物?举例品评、体会。

5.学习章法,模仿运用。

按《高大的皂荚树》的写法,赞美一样事物,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并说清为什么要赞美它。练习说话。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相关文章:

1.《三棵银杏树》教学反思

2.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选修语文《三棵树》教案

5.四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

6.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8.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四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10.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