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2023-10-17 08:40: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ailor90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供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篇1: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泊船瓜洲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小学语文教案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a、“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板画长江,标出瓜洲和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近。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c、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链接江南春图片)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近、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篇3:语文教案-泊船瓜洲

语文教案-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

篇4:泊船瓜洲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篇5: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策略

教法设计

1、对照比较法:开始地球的美丽与最后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情感。

2、社会调查法: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搜集资料,说说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以及应该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3、指导朗读法: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4、感观刺激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动画歌曲的展示,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法指导

1、自读感悟法:通过读课文讨论,找出文中的三大探究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交流我们怎样保护环境,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由畅想法:通过将地球拟人化,想象地球的美丽和人类的破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媒体(CAI课件)

1、范文朗读视频课件;

2、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地球资源课件;

4、人类破坏地球图片展示;

5、音乐欣赏课件;

6、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这一节课刚开始,我先放了一段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美丽地球的课件),然后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发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范文朗读(朗读课件),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朗读、默读、浏览、小组齐读等,引导抓住“地球太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研究。如:“宇宙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提供给人类的有哪些资源?”“人们破坏了哪些地球资源?”“宇宙中那么多的星球,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通过梳理,我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我首先出示课件(地球的美丽渺小)。再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例如:找出描写地球外貌的一句话(出示文字课件)“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让学生读,再大家互评,齐读,试背,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当然,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词语“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再生”(文字课件),领会其意思。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出示地球资源的课件)。再让学生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出示人类破坏资源的课件)。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时,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举例如:装修、做家具(破坏森林资源),把废旧电池乱扔(污染水资源),用一次性碗筷、杯子、塑料袋等(环境受到污染)……

接着,我适时出示信息窗,让学生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心灵受到震憾。(相关的文字课件)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地球妈妈本是年轻美丽,而此刻却是千疮百孔、蓬头垢面地向你走来,不断地哭诉……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是躲开,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还是留下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出示无法移居的课件)因此,我们只有在地球上生活。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对地球妈妈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孩子们有的说“我们已经醒悟,不会再破坏地球”;有的说“我们会给您再次穿上美丽的纱衣”;有的说“妈妈,亲爱的地球妈妈,我们爱您,我们用颗颗美丽的心呵护您”……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思维

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文字课件)。他们有的发出环保倡议,有的画环保宣传画,有的设计环保的公益广告,有的写出自己的感想……

最后,我在结束课时,通过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拯救地球》,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感情的升华!(出示歌曲课件)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质疑探究;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思维。最终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篇6: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一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会写本组19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回顾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 在课文中积累语言.

4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5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6 背诵记忆要求的段落,并会填空.

7 积累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积累的内容比较多.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表达特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生字词掌握

yín sòng chàng hè pùbù tǐng bá shēn qūqīng shuǎngdǒu qiào qiào lì

( ) ( ) ( ) ( ) ( ) ( ) ( ) ( )

jīng zhì yùn hán xiá kè jìng mì ào mì zhuī suí xiǎo xiànghōng kǎo

( ) ( ) ( ) ( ) ( ) ( ) ( ) ( )

yīn yùn tàn suǒ yǎn zòu qín miǎn áo yóu qīn wěn shén qí yōu yǎ

( ) ( ) ( ) ( ) ( ) ( ) ( ) ( )

huān yuè qīng cuì níng jù biàn rèn qīng xīn dé gāo wàng zhòng

( ) ( ) ( ) ( ) ( ) ( )

bù jū yì géyì wèi shēn chángbié yǒu shēn yìjīn jīn lè dào páng rán dà wù

( ) ( ) ( ) ( ) ( )

xíng sè cōng cōngzuǒ chōng yòu zhuàngnián guò huā jiǎ qí miào wú bǐ

( ) ( ) ( ) ( )

二 四字词语掌握

岁月( )( ) 波光( )( ) ( )( )乐道 别有( )( )

( )( )攘攘 ( )( )深长 花色( )( ) 驻足( )( )

( )( )大物 ( )( )匆匆 望而( )( ) 千峰( )( )

绵亘( )( ) 随心( )( ) ( )( )一格 旁逸( )( )

窈窕( )( ) ( )( )直跳 ( )( )归真 左( )右( )

年过( )( ) 奇妙( )( ) 德高( )( )

篇7:小学语文第九册《泊船瓜洲》教学案例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泊船瓜洲》教学案例反思

『设计理念』

1、以作者的生活背景为衬托,理解本诗的意境。

2、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进行引领,即通过小学生了解的现实生活与诗人当时的处境相对比,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解本诗的意境。

3、把诗歌的引领导入更高的层次,从诗人王安石的思想境界拓展到现在的那些乐于奉献精神的人,让诗歌教学赋上时代意义。

『设计特色』

以景悟意 以读悟情

『设计流程』

一、背景衬托 直入主题

导语: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更是宝中之宝。今天,我就向大家推荐一首古代名诗,他的作者是被称为我国改革先祖的,既俱文才,又俱胆识的王安石。

1、课件出示课题:泊船瓜洲

2、读题审题。

师:谁能说说诗的题目有哪些词组成?

生:由“泊”、“船”、“瓜洲”三个词组成。

师:“泊”是什么意思?“瓜洲”又是指什么?

生:“泊”是停船的意思,“瓜洲”是一个地名。“泊船瓜洲”是说船停在瓜洲这个地方。

师:看了古诗的这个题目,你有何感想?

生:太普通了,简直难以相信是一首古代名诗。

生:我觉得是普通了一些,但却很简洁,符合诗的题目要求。

生:从题目来看,作者对瓜洲这个地方很有留恋。

生:虽然题目普通,但读起来却琅琅上口。

师:谁来试着读读看。

(生读题目)

师:读得真好,简洁中蕴含着风韵。

3、课件出示:作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69年,王安石

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二年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触犯了大地主们的利益,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之职,任江宁知府。为了国家的振兴和百姓的利益,王安石虽然后来多次升了又贬,还是一如既往

地坚持改革。本首诗是他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是写下的名著。

师:同学们,大家看了作者的简介,结合诗歌题目,说说作者当时写诗的心情。

生:作者十分怀念家乡。

生:很长时间没回家乡了,到了家门口更想家。

师:你有这样感受的时候吗?或在你的家人中有这样的发现吗?

生:有,我妈在义乌打工,她在周六就要打电话回家,说听一听我的说话声也感到很高兴。

……

师:是呀,人在长时间出门在外的时候,最容易想起亲人,想起那些亲朋至友,甚至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也是充满着一片情。

二、图形引道 读中感悟

师:同学们,现在听老师朗读本诗,你们注意这首诗写了哪些地名,这些地名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范读,生画词)

生:写了三个地名,京口、瓜洲、钟山。

(出示课件地形图)

师:同学们,谁能找到诗歌中的三个地名,他们分别在哪里?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飞入地名文字。)

师:京口与瓜洲,就目前来说,它们之间隔着一条长江,起码也有将近五里之遥,手工渡船起码要化多少时间?

生:起码要好几个小时吧。

众生:呀!

师:是呀,要化好几个小时,为什么作者对这么远的路,而讲得那样轻松呢?好像是只要化几分钟似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作者长期居住在京城,远离家乡,所以对于这点路程来说,已经是十分的近了。

师: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啊,去年我随姑姑去北京旅游,回来时,火车一到杭州,就好像到了家乡一样,有一种亲切感。其实,杭州离江山也有好几百里的路程。

师:是呀,之因为作者长年身居京城,远离家乡,所以……

生:一到靠近家乡的地方,就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好像家乡就在眼前一样。

师:谁能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用一种亲切轻松的语气。

(生读本诗第一句)

师:看谁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

(生读)

师:读得真好,让人觉得作者真的到了家门口一样。

师:谁能来读第二句,并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生:那还用说,用亲切轻松的语气。

(生读)

师:钟山与瓜洲相隔几座大山,在没有车辆,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这几座山,走路起码要化多少时间?

生:没有半天时间是不行的。

生:那还得身强力壮的。

师:由此可见,作者……

生:思乡心切。

师:原因是……

生:作者远离家乡,长期旅居在外。

师:从第一、二句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采用……

生: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当时的感受。用京城与家乡的距离和瓜洲与家乡距离相对比。

师:读第一、二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当时作者的心情。

(生深情地读)

三、读中悟情 改中悟境

师:请读第三、四两句,说说作者依托什么景物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生:依托“春风”、“明月”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师:我们先说作者为什么要依托“春风”来表现思乡之情?

生:因为春风最能表现春天的到来。

生:因为春风是温暖的,与冬风根本没法比。

……

师:那么“明月”呢?

生:明月是一种象征,古人是月圆之夜,家人团聚之时。没有比明月更有象征意义了。

……

师:作者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现春天的大好时光?

生(不约而同):绿。

师:为什么要用绿来表现春天的大好风光,如用“到”、“至”、“来”、“吹”?

生:因为绿是最能表现生命力的。

生:因为绿是春天的代表。

生:因为春天来了,到处看到的了是绿。

生:因为一个“绿”字已经概括了春天的全部。

生:这个“绿”字可说是神来之笔。

师:这两句诗中,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生:“又”字。

生:“何时……还”。

师:这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作者远离家乡的时间已经好多年了。

师:“何时……还”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生:要把“又”、“何时……还”这三个地方读重音,能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诗的最后两句。

(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拓展深化 提升主题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思乡之情呢?他有哪些人需要思念呢?

(课件出示诗人王安石人物象)

师:看图象,说说作者大概是多少年龄,他这个年龄,有哪些人需要思念?

生:他上父母高堂。

生:下有子女儿孙。

师:中有……

生:中有结发妻子。

师:作者上有父母高堂,下有儿孙成群,中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又长年在外,为什么这次近在咫尺,不去回家探望亲人,以解思乡之苦?

生:他身负振兴国家的改革重任,又加上朝庭斗争又那么激烈,皇命在身,他不敢有丝毫懈贻。

生: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生:王安石是效法古人。

师:然而,作者强忍着如此之多的思念,为的是……

生:改革的成功,国家的振兴。

师:那么,你们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也是强忍着思乡之情,思亲之情,为的又是什么?

生(脱口而出):家人的幸福。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你们的`父母,还有这样的人吗?电视上看到的也行。

生:解放军战士为了国家的安全,在祖国边疆蹲雪洞,守国土。

……

五、总结全诗 统领文采

师:这是一首千古绝唱,你能说说他妙在何处,绝在何方?

生:内容的高度凝练。

生:“绿”字的春天描写,可以说只着一字尽得风流。

生:作者为了国家振兴,经家门而不入,这种境界只有伟人才有。

生:作者写诗的认真劲儿,听说他为了改一个“绿”字,捻断数根须。

……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下来。

(生读,师巡回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师:看谁能用自己的话写出全诗的大概意思。

(生写古诗意思,师巡回检查)

近在 咫尺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国家振兴

(思乡情切) 春风 明月

课后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最难把控的内容。第一个难是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要在长长的四十分钟内执教这么几句话、几个字,还要让它上得精彩,如果找不到较多的突破空间,导的不好就变成了只有以朗读而朗读的游戏。第二个难是古诗的原意理解与古诗的意境引领较难处理,如果只注意了意思的理解,就容易把好端端的千古绝唱变成了味同嚼蜡的普通文字。第三个难是对古诗中的感情理解较难突破,一般执教者最多是平移处理,如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同类型古诗加以陪衬深化。

而本古诗的教学设计就是针对以上三个难点展开的。第一,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找到了本古诗引领突破的空间。将小学生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与诗人的当时意境相对比,突破了理解上的距离感,让他们感到古诗的可亲可近。第二,以意境引领来解决意思的理解。研讨课也好,公开课也好,专门的教学设计也好,很多人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认为这一些,只是追求课堂上的精彩,而与基础知识掌握深化相脱节。认为课堂精彩与基础知识的深化训练是一对天生矛盾的对立体。其实,这才是真正误解的根本所在。像古诗词教学,如果能把这么难的意境感悟都能处理得这么好,那么区区的意思理解还在话下吗?第三,本诗的情感领悟处理得恰如其分,抓住了三个情:一是诗中作者的思乡之情,二是学生与自己生活相联接的感悟之情,三是作者强抑心中的思乡之情为的是国家强盛的爱国之情。层层深入,将全诗进行了全方位的引领,融文本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相关文章:

1.泊船瓜洲教案

2.《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3.泊船瓜洲赏析

4.泊船瓜洲古诗

5.泊船瓜洲 古诗

6.泊船瓜洲课件

7.《泊船瓜洲》课件

8.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9.《泊船瓜洲》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10.泊船瓜洲教案五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