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2024-01-18 08:28: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士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1: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

课型:复习

学案 教案

活动一:

观察课本103页第1题。俄罗斯方块游戏:只要同学们做个细心的孩子,就会发现数学时时在我们身边,它的用处可大了。瞧,同学们喜爱玩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就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能发现吗?

发现有对称图形、平移、旋转

观察图1:

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学过哪些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它们的对称轴分别在哪呢?各有几条?请在白纸上画出给出图形的对称轴。动手画

交流汇报、整理成表:

已学过的图形 是轴对称图形吗 对称轴的条数

观察图2:

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2?

图A向下平移3格得到图2。

这里让学生说一说平移的方法:确定平移前后的对应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观察图3、4

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3?图4呢?

交流图A的变换(这里变换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正确就给予肯定)

图1中的图A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左平移2格然后向下平移2格得到图3

图1中的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2格然后向下平移4格得到图4

这里让学生说一说旋转的方法:确定旋转的中心点O、找准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小组交流讨论、整理成表:

变换 变换前后的图形比较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轴对称图形

平移

旋转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活动二:、画一画(课本104第2题)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A的神秘变换,你们想不想动手变一变?

动手画:

(1)将小旗向上平移12格

(2)将图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

(3)画出房子的一半

(4)展示学生所画的作品

活动三:联系生活、应用生活。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平移和旋转知识,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1、淘气的枕席是用竹篾编织成的,看右图,它可以看成是由一个长方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让学生选择某一部分,说明它可以看成是由哪一个小长方形经过怎样旋转、平移或轴对称得到的。

2、笑笑非常喜爱《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于是她自己刻了一枚如图所示的印章。这四个图案中哪一个是用这枚印章印制的呢?

只有图案A是这枚印章印制的,而图案B、C、D都不是这枚印章印制的。

活动四:动手操作

1、把一张长方形白纸连续对折2次,然后用针在上面扎出‘田’字,展开后,共可得到多少个‘田’字

(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上面用针扎出字,展开后,折痕就是一条对称轴。对折一次,可以得到2个‘田’字,对折两次,可以得到4个‘田’字。)

2、用给出的基本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让学生从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图形出发,按照自己的设想通过变换得到新的图案;可以不断地改变操作过程、涂色、增加阴影,使所得的图案更美。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03~104页“图形与变换”。

教学目标:

1、整理并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2、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图形变换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3、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能力目标:

确定轴对称图形的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情感目标: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白纸,格子纸、三角尺、表格、针

一、预习质疑:

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性并整理成表格。再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在比一比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充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以方块游戏为情境,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回顾与交流学过的三种变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里的三个问题由静到动,由简单到复杂。先关注一个图形的性质,然后再去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叙述的方便,可以在图中用字母表示某些点。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小组讨论:更深的体会图形变换的规律与特征。

这是一道来自生活中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平移、旋转等知识分析图形,提高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

自刻印章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在这里,对想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实际操作。

折纸与轴对称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做一做,学生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但用公式表述规律不要求学生掌握。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图形经过多次的变换可以得到复杂的图案。设计完图案,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分析图案的组成: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及各图案的特点。

各组展示学案活动的内容,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关注易错点:

三、检测与反馈

完成当堂检测及点评。

点评课堂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新课标第一网

篇2:《图形的认识》--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68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 题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是复习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好,能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完成对旧知的梳理,并且具有一定整理知识网络的能力。

教 材

分 析 补充内容:补充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

2、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3、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 学

方 案

构 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包括课题教学策略,材料呈现方式)

一、回忆知识,形成网络 (一)整理知识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柱、圆锥……)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整理知识的方法?(表格、画图、集合圈……)用学过的整理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形成网络。

3、小组活动,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展示整理成果,用课件展示出来。

5、师出示网络图:

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多边形   四边形  梯形

……

平面图形   圆       五边形

……

形               ……

立体图形

根据网络图说一说图形之间的关系。

6、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手绘关系图。

我们学过的图形可以用上面这个网络图展现出来,观察网络图,试着说一说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还可分为哪些图形,用集合圈应该怎么表示出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立体图形呢?

(二)认识联系www.xkb1.com

1、出示书68页彩图,说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下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观察这些物体,你能找到哪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生活中,你还能从哪些物体当中找到这些图形?

二、课堂练习1、填空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按角划分,可以分为(    )、(      )、(     )。按边划分,可以分为(        )、(       )。

(2)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        )、(        )、(         )

(        ),其中(            )和(        )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圆柱的横截面可能是(       )、(       )或(      ),

圆锥的横截面可能是(       )、(       )或(      )。

(4)圆柱由两个(           )和一个(       )组成。

2、连线

3、画图

将下图的长方形沿一条直线裁开,使裁剪后的两部分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还能拼成一个梯形。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认识

网络图                       关系图

略                           略

课 后

反 思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合作学习整理出知识网络,注重指导学生简单绘图,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巧妙引导学生发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篇3:《立体图形》--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71页至73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 题 《立体图形》--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71页至73页

学 情

分 析 立体图形这部分知识涵盖了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的立体图形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可能对有些知识记忆不那么深刻,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加以整理归类,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 材

分 析 补充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应适当的补充以下习题: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图形;

2、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加深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并能画出从指定方向看到的图形。

2、增强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3、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会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

教具及学具:正方体块若干个;各种立体图形及它们的展开图;表格(课件出示)。

教 学

方 案

构 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包括课题教学策略,材料呈现方式)

一、导入

经过前几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系统地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系统的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 回顾与交流

1、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拿出不同的形体,谁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是什么名称。(教师用课件逐步演示)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教师: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长方体、正方体一类;圆柱、圆锥一类)

分类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

(1)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各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并观察一下它们的表面积展开图,感知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表格。课件逐步填充内容(见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长方体 面 棱 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6

个面 12条

棱 8

点 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

正方体 6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教师课件演示长方体演变成正方体的过程。

(2) 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师: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

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并观察一下它们的表面积展开图,感知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表格。课件逐步填充内容(见下表)

底面 侧面 高

圆柱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无数条)

圆锥 一个圆 展开是个扇形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一条)

2、复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教师: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后,请学生从不同角度(前后、左右、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并说一说自己的观察角度。

教师:如果再放一个长方体,能说出你看到的面吗?

在小组内把几个长方体放在一起,互相说一说,观察的角度和所看到的面。

(1) 出示教材第71页的第2题的立体图形。

(2) 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并在小组内讨论观察的结果。

(3) 教材归纳观察应注意的问题。

(4) 学生尝试做教材第72页--73页的题,集体订正。

订正要点:

第二题:如遇困难,可以自己画图形,实际演示一下;

第三、四、五、七题:用小正方体块摆一摆、看一看;

第四题:如有学生想象或摆出下排中间一个的后面可能还有一个正方体,应予肯定。

(二)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把立体图形和它们的展开图连起来。

2. 下面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1)

(2)

板书设计 复习课--立体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

圆柱、圆锥--是由曲面和平面围成的。

球--是由一个曲面围成的。

课 后

反 思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进行实物观察,逐步过渡到抽象图形观察。

本节课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教师事先设计的进程与课堂实际进程基本上是同步进行,但由于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因此在复习73页第二题中出现错误

篇4:可能性(北师大版六下115-117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课题:

课型:新授

学案 教案

活动一:

情境一:一个盒子中装有5个球,4个白球1个黄色,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先任意摸出1个球。

情境二:随意抛出一个图钉,图钉落地。

情境三:转盘游戏,指针停之后,落在区域的代表颜色如下。

情境四:明天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根据上面四个情境回答下面问题。

(1)说说上面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

(2)教材第87页“回顾与交流”图1中,摸出每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3)教材第87页“回顾与交流”图3中,想使转盘转到海南各色区域的可能性为 ,可以如何修改转盘?

活动二:

口袋里有3个红球和2个白球,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那么,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要使他们的可能性相同,可以怎么做?

教师空间: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要使摸出的红球和白球的可能性相同,有多种思路,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应给予肯定。

二、小华统计了全班同学的鞋号,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鞋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人数 3 5 4 8 9 2 3

(1)从这个班中任选一位同学,他的鞋号为21号或22号的可能性比  (2)鞋号大于21号的可能性是

新课标第一网

活动三:

设计一个转盘,使转到3的可能性是 。你能设计出几种?

方案一、把转盘平均分成4份,每份上分别由数字1,2,3,4。

方案二、把转盘平均分成8份,有2份上标有数字3。

小明和小芳做抛硬币的游戏。

(1)小明前三次抛的结果都是正面朝上,第四次一定会使正面朝上吗?(2)小芳抛10次硬币,一定是5次正面朝上,5次方面朝上吗?

你怎么看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交流。

活动四:

数学游戏

三人或三人以上完这个游戏。

(1)每人秘密的在手中藏1颗或2颗豆子。

(2)每人试着猜出所有人手中豆子的总数,猜对了就算赢。

多做几次这个游戏,记录下每次的结果。你发现哪些数字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实际玩这个游戏。在多做几次试验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发现。对于3个人的游戏,每一次猜数活动,数字3出现的可能性为 ,数字4或5出现的可能性为 ,数学6的可能性为 。所以数字4或5出现的可能性大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15-11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能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建立正确的概率意识。

能力目标:

1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重要性。

2修改游戏规则是指符合指定要求

情感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可能发生的结果,逐步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一、预习质疑:

关于可能性你还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情境一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把球编号,也可以说一共有5种可能的结果;情景二、随意抛出一个图钉,图钉落地,有两种可能;情境三的转盘游戏,转一次可能有4种结果;对于情境四,明天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雨天,有两种可能。对于第二个问题,情境一,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对于情境三,怎样使转到的红色的可能性为 ,学生思路可能会更广,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应给于肯定。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来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学生的设计可能有多种,只要设计的合理,就应给予肯定。

小组讨论:通过游戏情况发现某些数字出现的次数多?游戏是一种较好的复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回顾,整理和应用知识。

各组展示学案活动的内容,进一步体会不确定时间的特点,消除一些对于可能性的误解。鼓励学生尽可能做一些实验。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关注易错点:

三、检测与反馈

完成当堂检测及点评。

点评课堂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篇5:圆柱的体积(北师大版六下10-12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

课型:新授

学案 教案

活动一:

1、什么是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得出:底面积×高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

(一)演示与猜想.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用课件演示转化的过程。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说说发现了什么:

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大小没有变,但形状变了。

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变。

发现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没有变。

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越近似于长方体)。

(二)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三)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板书: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S h

(四)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活动三: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怎样求圆柱形铁棒的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这道题必须先求出什么?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在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一、预习质疑: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补充:面积相等的)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各组展示学案活动的内容,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关注易错点:

三、检测与反馈

完成当堂检测及点评。

点评课堂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篇6: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北师大版六下58-62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

课型:新授

学案 教案

活动一

1、请同学们剪一张长方形纸 条,并以它的长度为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

2、交流讨论:测量时,不够一个纸条长了,怎么办?

3、通过查阅资料,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4、你们能用更多的方式解释“3/4”的含义。

活动二:

1、请同学们用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小组交流)

(1) 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2) 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3) 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

2、学生自己动手填写数位顺序表。(59页)

活动三:

1、请同学们读出页60题,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2、请同学们找一些分数、百分数、和小数,并说一说这些数表示的意思。

3、学生独立填写第3题。

小组订正。

4、学生独立填写第4题。

小组订正。

新课标第一网

5、学生独立填写第5题。

6、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比的意义。

7、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是如何进行化简的?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58-62

教学目标:

1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和分数。

2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转化。

3学生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小数、分数、百分数

和比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

1

学生体会数在日

常生活中的作用,会

运用数表示事物,并

能进行交流,增强自

信心。

一、预习质疑:

1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再次经历分数、小数产生的过程,感受其产生的必要性。

2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复习分数的意义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比的意义,是如何进行化简的?

各组展示学案活动的内容,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关注易错点:

三、检测与反馈

完成当堂检测及点评。

点评课堂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篇7:图形的认识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回顾整理-空间与图形101页红点1,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的复习与整理。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有关的计算公式进行整理,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图形,然后借助教材中的表格进行分类整理。在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类,顺势引出对直线、射线、线段及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复习,明确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 能利用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知识整理,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一起研究过很多平面图形,你还记得有哪些吗?

(师一一贴出6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

谈话:我们已经研究过关于这些平面图形的哪些知识?

(特征、周长、面积……)板书:特点、周长、面积

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先从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周长、面积入手,将它们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平面图形的整理与复习)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学生回顾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复习与整理平面图形有关知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老师也可以就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复习进程。

二、复习整理:

1、回顾整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谈话: 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表格、大括号、知识树……)

谈话:这些方法都很好的,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将这些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师巡视,指导方法)

学生展示整理的结果:

(1)表格整理:

名称 特点 计算公式

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C=2(a+b) S=ab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C=4a     S=a2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S=ah

三角形 内角和180度 S=    ah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S=    (a+b)h

圆形 在同圆(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C=∏d  C=2∏r

S=∏r2

(2) 大括号整理:

分两类:

分三类:

(要求学生指着说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和计算公式)

(3)展示不同的整理方法……

(4)评价这些整理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主要对学生进行整理方法的指导,通过让学生展示整理结果,引导学生将平面图形从概念、特点、周长、面积计算等方面进行全面回顾,帮助学生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的整理

谈话:刚才大家用了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分类整理,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板书)这些图形是平面内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说到线段你还能想到什么?

(直线、射线、角)

谈话: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你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想一想你画的这两条直线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将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整理成如下形式)

谈话:为了更好地研究知识间的联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3、回顾整理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1) 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自己回顾整理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2) 汇报展示

(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整理方法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整理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学过的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形式多样的复习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火眼金睛

(1)一条射线长3厘米。 ( )

(2)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 )

(3)小冬用一个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的大小放大了10倍。 ( )

(4)半径是2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5)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  )

(6)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

2、P106  T4

3、P106  T7

4、P107  T8

5、P107  T9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关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xkb1.com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突出整理的方法

第一个红点的问题就揭示了这个思路:怎样整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图形,然后借助教材中的表格进行分类整理。针对整理的结果,引导学生将平面图形从概念、特征、周长、面积计算等方面进行全面回顾。立体图形从名称、特征及表面积、体积计算等方面进行全面回顾。在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平面图形中分两类,一类是由线段围成的,一类是由曲线围成的。在出现了线段之后,顺势引出对直线、射线、线段及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复习,明晰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2.注重沟通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本节课是将小学阶段学习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集中进行初步复习,教材设计涵盖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方方面面,包括它们的概念、特征、关系和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因此本节课的复习容量极大。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己进行复习整理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一起,做到了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使之逐渐趋于系统化,力求不但“温故”,而且“知新”。

3.复习课的练习要注重综合运用,促进思维的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练习课中的练习是不同的。练习课一般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练习的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一般是在新知识教完后进行的。而复习课中的练习重点是综合运用,整理提升。本节课中设计的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青岛李沧路小学   杨冬)

篇8:平面图形面积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03红点1

【教材简析】:该板块是把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集中整理与复习。意在通过回顾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领悟学习方法。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转化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这是学校绿化的平面图,图中都出现了那些平面图形。

老师随着学生的口答将六种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这块地的大小就是指它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 板书课件: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什么叫做面积呢?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动力,通过图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各种基本平面图形的形状特点,使学生很快进入有目地的探究状态。

二、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一) 回忆公式,夯实基础

师:你们会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吗?请你们把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写在相应的图形上。

学生在自己的6个平面图形上写公式,同时指名板书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对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进行回顾,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便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xkb1.com

(二)沟通联系,总结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

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分别说一说(想说哪个说哪个)

1.长方形、正方形是用面积单位量出来的(课件演示)

[板书:测量法]

思考:正方形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为什么?

2.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得来的?(课件演示)

再让学生说一说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

(底--长  高--宽)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将圆沿着它的半径等分若干份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长方形的长等于(    ),宽等于(    )。

这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板书:割补法]

3. 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课件演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原来一个图形面积的二倍。

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拼凑法] 新课标第一网

师小结:根据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的出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这是运用了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中用到的地方很多很多。例如:分数除法是运用转化思想转化成什么来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106页第5题,然后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四)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1. 合作拼图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能结合刚才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来找找原因吗?

请问同学们分组讨论这6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根据相互间的联系把它们贴在一张卡纸上,并用箭头表示。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能最好地体现出这六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2. 交流小结

展示排列的网络图,并让小组代表说说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摆网络图,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等数学方法。只有这样使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理”清知识,学生才容易记忆。新课标第一网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8题,完成后小组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2、张老师最近新买了房子,准备装修。经测量,卫生间长3.2米,宽2.4米,高2.8米。他打算在地上铺边长0.4米的防滑方砖。你能帮张老师算一算,他至少要买多少这样的方砖呢?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小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课后反思】:

本课体现了复习课的一般结构,又有所创造,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生动。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本课任务的确定,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3.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抓住了学生的几种常见错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青岛天水路小学    高德山)

篇9:平面图形面积复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兆岸小学   徐远敏

一、教学内容:

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自主创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回忆整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渗透“联系”、“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

回忆整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四、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修改日记,激趣引入

师:今天丽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篇由小淘气写的数学日记,想看吗?

生:想!

课件出示“小淘气的数学日记”

3月18日  晴

早上,我从2平方厘米大的床上起来,就坐到面积约为1平方分米的饭桌上拿早点吃。妈妈把我耳朵一揪:“洗脸去!”于是我才去拿14平方米大的毛巾洗脸……

师:看完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话想对小淘气说的吗?

生:……

师:小淘气短短的一篇日记中却出现了这么多错误,看来他真得好好学数学了,你们觉得他在哪方面的数学知识该补一补呢?

生:面积单位、平面图形的面积、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课题“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

(二)讨论交流,复习整理

1、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六年里我们学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生自由说。

2、你能在草稿上写出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

学生写公式。

3、组织反馈。(课件展示)

4、想一想,面积公式的推倒过程。

师:今天我们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你觉得我们应该复习哪些知识?

生:……

师:那这六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

师:你愿意说哪个,你觉得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记得特别清楚,你就说哪个,好吗?

生说出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5、同桌合作整理

师:我们当时为什么先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师:真不简单,这六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有一定联系的,对吗?

师:那你能不能用一个带有箭头的图,把六个平面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公式表示出来吗?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构建网络图。

生展示作品,并说想法。

师课件出示网络图:

师:现在我们观察这个图,从左往右看,你看见了什么?从右往左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生:从左往右看,我们看出左边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右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从右往左看,我们看出右边的图形可以转化为前面的图形。

师:其实这些平面图形与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板书:联系)在找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用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转化。(板书:转化)

(三)应用方法,立足实践

师:那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用这些计算公式呢?接下来,李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些同学能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题目。

(四)总结评价,巩固方法

今天,我们对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解决了我们身边遇到的数学问题。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这样不但可以梳理知识,还可以提升认识,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知识要提醒大家注意?

篇10: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21)

学习

目标 主要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和分数除法,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前面两个单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

重点 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过程与方法

一、整理知识

1、对第一单元进行简单的整理:先让学生说

学生自己整理在书要,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相同。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整理第二单元长方体

(1)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一样长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说一说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3、整理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

让学生根据上两个单元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也可以采教师活动

用列表的形式对本单无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板书:分数除法

倒数的意义

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应用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根据学到的这三个单元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字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将学生提出的所学内容有关题

板书在黑板上进行解决 学生活动

师板书:分数乘法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指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一) 与学生共同整理

师问-学生说-师再板书

学生整理完,进行汇报

学生根据前面三个单元的整理,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后,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教时 (22)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产针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2、指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用数字知识呈现出来。

学习

重点 对已学识进行整理

将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口算:

1/3×23/5×1/4

5/6÷43/7÷1/2

2、说倒数

1/9、86/117/32

3、计算

①2/7的1/2是多少?

②把5/6米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少米?

③把5/11千米的公路,每天修1/11千米,要修多少天?……

二、练习

1、练一练2、练一练2

这道题是复习分数乘法,要想知道买哪一种合算,打折后的价钱。

3、练一练3

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练一练4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5、练一练5

①教动学生看懂图意

②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

③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个别口答

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1、学生独立解决。

2、说一说做这题时应注意什么?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集体反馈。

①分清长、宽、高。

②学生独立解决。

③集体反馈。

①学生尝试画图。

6、练一练6

①教动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学生独立解题

7、练一练8

①引导学生分析题中蕴涵的信息,选择其中有用的信息

②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反馈。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分数除法

正方体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或进一步想要解决问题,与同学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将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班级交流。

篇11:估算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估算的复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养成估算的习惯

3.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能具体情境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是先把握运算的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同时估算也有利于减少运算错误,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解决一些对计算结果要求不太严格,或者难于精确计算的问题时,也经常用到估算的方法,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学生的估算意识比较薄弱,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精确极端的习惯,估算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过程:

一、感受估算的价值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同学们,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这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估计同学们心情都不错。上次帮三年级同学搬桌子,有兴趣再帮他们一个忙吗?新教学楼建好后,小星星剧场将被拆迁,三年级同学举行“义方百家讲坛”不知该如何选择场地,你能帮忙吗?

2)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年级各班人数的统计表

(3)你会选择那个场所呢?

(4) 指名回答: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个场所,说明理由。

预设1: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40个,三个年级就有240人,至少要能容纳240人,因此可以排除食堂。40×6=240(人)--最少

预设2:xkb1.com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50个,三年级就有300人,最多只要容纳300人,因此可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50×6=300(人)--最多

预设3:四舍五入法50×5+40=290(人)大约要290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4:选中间数47×6=282(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5:235÷6<40  所以要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这是用每班人数和每班人数比。

预设6:计算出三年级的总人数,再于两个场所能容纳的人数进行比较。

(5)小结:你怎么想到用估算的?问题--只需近似值--估算(更方便)

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每种方法一样吗?(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选中间数法)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根据结果的要求把原始的数据看作整百数或者整十数,便于计算)

三、说一说:生活中和学习中哪些时候用到过估算?

(1)、在我们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怎么估算呢?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信息,谁来交流一下,好吗?

如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

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2)、四人小组交流

(3)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还曾经学会了如何估算一张报纸的字数,也会估算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一个操场大约能站下多少人。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估算。

四、判断下列情景中哪些可以估算。如何估算。

1、那是不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能用估算来解决呢?老师也有几个问题,你们能帮我看看哪些情况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吗?

判断下列4种情况哪些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

1、判断791+118=809 结果是否正确。

2、小红1分钟最多能打49个字,一篇作文共1025个字,小红能在20分钟内打完这篇作文吗?

3、奶奶在超市买了6.70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当营业员计算奶奶应付多少钱时。

4、牛排每斤12.40元,爷爷买了1.9斤,店主说一共26.60元。店主说的对吗?

Xkb1.com

2、选择汇报  3为什么不可以?

3、可以估算的分别说说该如何估算。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五种情况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1)790+110=900(最少)所以结果不正确。

(2)50×20=1000(个)( 最多)所以不能

(4)13×2=26(元) (最多) 所以店主说错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生活中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在估算时,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六、组织练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的运用估算。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七、数学万花筒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估算的这么多知识,在你们以后的学习中还将继续学习。比如当在测量或估计一个较大量时,常常用到数量级。

八、布置课堂作业

新课标第一网

篇12:《与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整理与复习(一)

第1节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二、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情境图,看图说一说

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问题。

⑵这些问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

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

学生自己判断,再独立解答,最后小组交流。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根据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勇敢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展示给同学们看。

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一个提问或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个问题等。

三、学中做。

1、口算(55页第1题):

5×7=      4×6=      4÷4=      15÷3=

8÷2=      20÷5=     3×7=      4×7=

9×3=      18÷3=     40÷8=     32÷4=

4×5=      2×8=      9×2=      36-6=

2、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2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乘法)

3、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3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除法)

4、购物。(56页第4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有12元  苹果汁:4元    饼干:6元    蛋糕:12元

矿泉水:2元    面包:1元

(2)要解决什么问题?

①可以买几瓶矿泉水?

②买3听苹果汁够吗?

③还可以买哪种食品?买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

四、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昨天,同学们都上得很认真,问题也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整理与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

二、口算:

8×1=       5×3=       3×8=      9×5=

25÷5=      36÷4=      35÷7=     32÷8=

16÷8=      5×6=       20÷4=     40÷5=

17+42=      46-15=      10+39=     59-18=

三、玩中学。看图完成表格(56页第5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1张桌子可以坐四个小朋友,2张桌子可以坐8个小朋友。

把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6个小朋友。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3张桌子拼起来能坐几个人?4张呢?5张呢?6张呢?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1)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独立填写。

(3)师生交流。

(4)完成表格的填写。

几张桌子 1 2 3 3 5 6

坐几人    4 6

四、学中做。你能接着写吗?(57页第6题)

1、观察六个方阵,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规律?

方阵1:a*b=        方阵4:a/b=

方阵2:a*b=        方阵5:a/b=

方阵3:a*b-a=      方阵6:a/b+1

2、分组讨论研究。

3、师生共同交流想法、规律。

4、学生独立完成。

五、游戏。可以走哪条路?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过1座山得3分。过一座桥得2分。

得分18,就有一件礼物。

2、如果你是机灵狗,你会怎么走?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指导。

六、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篇13: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在学生对圆柱体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一

1、谈话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对圆柱体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今天我们来走入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板书: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

2、看到课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意义、计算方法)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你能举例说明吗?

(2)提问:什么是圆柱体的体积?你能举例说明吗?

(3)教师小结: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指一个圆柱体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圆柱体的体积就是指一个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小组合作,整理――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独立整理。

刚才我们已经对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进行了整理。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对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

(2)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3、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哪一个同学自愿上讲台展示、汇报你的整理情况。其余的同学要注意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待会对他整理情况说说你的看法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注意计算公式与学生的评价)

4、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1)公式推导。

刚才,我们已经对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那么,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教师小结:从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转化的方法、转化的思想,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很重要的方法。

(3)整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并且也知道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那么,这些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对照自己整理的公式,想一想,然后把你想的法说给同桌听听。

②反馈学生交流情况,明确其内在联系:

a、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它的表面积都可以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b、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是说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都是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等体积等高的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圆锥的 ,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体的高是圆锥的 。

随着学生的回答,展示课件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同学们,我们对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而整理复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板书:运用)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1、判断。(对的打“√” ,错误的打“×”)

①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6倍。( )

② 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缩小3倍,高扩大9倍,它的体积不变。( )

③ 因为求体积与求容积的计算公式相同,所以物体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④ 一个正方体与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⑤ 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则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少 ,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200%。(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 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  )个小正方体。

A、3      B、9      C、12       D、27

② 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这个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  )。

A、3倍     B、        C、        D、

③ 把两个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粘合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A、250平方厘米    B、200平方厘米   C、250立方厘米     D、200立方厘米

④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2厘米,列式为(3.14×2×2×2)平方厘米,是求(    )。

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D、容积

⑤ 681.2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十数约是(    )。

A、681     B、680      C、690     D、700

3、解决问题。

我朋友买了一套新房,他告诉了我他家客厅的一些数据(长6米,宽4米,高3米)。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装修时所需的部分材料。

(1)客厅准备用边长是(100×100)平方厘米规格的方砖铺地面,需要多少块?

(2)准备粉刷客厅的四周和顶面,除去门、电视墙等10平方米不粉刷外,实际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朋友装修新房时,所选的木料是直径40厘米,长是3米的圆木自己加工,大约需要5根。求装修新房时所需木料的体积?

(板书:认清图形、单位对应、明白问题、认真计算、反复检验)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自主检测

(一)仔细思考、明辨是非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会扩大8倍。(    )

2、长方体比长方形大。(    )

3、油桶的容积就是油桶的体积(    )

4、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都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5、把一个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一半。(   )

(二)你能解决下面生活中的问题吗?

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

①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③在池内四周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个水池的排水管内直径是2分米,水在管内的流速是每秒4分米。一小时可以排水多少升?

(四)我是生活小能手

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高2米,它的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底面半径是3米,圆柱和圆锥一样高,这囤稻谷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关于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和复习

(图形、单位、问题、计算、检验)

意义

应用

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

基础:

1.填一填:

(1)如果我想给房屋进行粉刷,需要刷(  )个面?(    )面不刷?

(2)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用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那么,围成的圆柱(    )一定相等。

(3)把一个圆柱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那滚动的路线是一条(    )。

(4)把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围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

2.选择题。(将错误的答案划掉)。

(1) 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生升是求水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2) 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3) 做一节圆柱形的铁皮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4) 求一段圆柱形钢条有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3.判一判:

(1) 两个圆柱体侧面积相等,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

(2) 两个圆柱体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

(3) 圆柱体底面积和高都扩2倍,体积就扩4倍。( )

(4)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都扩2倍,体积就扩4倍。( )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6)容器的容积和容器的体积大小不一样。                    (    )

(7)两个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周长一定相等。   (    )

(8)一个圆柱体,它的高缩小2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 (    )

(9)一段圆柱体木头,把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是圆锥体积的2倍。

综合:

4.只列式、不计算:

(1)我们学校的一间教室长9米,宽6米,高3米。在四周墙壁和顶部抹水泥,扣除门窗以及黑板面积共20平方米后,需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李师傅要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6分米,底面半径4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3)大厅里有十根圆柱形柱子,它的底面直径是10分米,高是6米,在这些柱子的表面涂漆,1千克能涂2平方米,共需油漆多少千克?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边长6.28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5)将两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拓展提升:

5.解决问题

(1)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最大的圆柱形,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底面直径是40厘米的圆柱容器中,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沉入水中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了5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酒瓶里面深30厘米,底面直径是8厘米,瓶里有酒深10厘米,把酒瓶塞紧后倒置(瓶口向下), 这时酒深20厘米,你能算出酒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来吗?

(4)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3分米,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60平方分米,这个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分米?

(5)一个长方体,底面是个正方形,高每减少2厘米,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减少32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的底面边长是多少?

(6)一根圆柱体木料,长2米,直径4分米,要把它等分成二份,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7)有一个近似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其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5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0.75吨,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吨?将这些小麦装入底面积是3.14平方米的圆柱形粮囤里能装多高?

(8)一间教室长10米,宽8米,高4米,门窗面积21.5平方米,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面要用水泥多少千克?(按每平方米用水泥15千克计算)

教学反思:

【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平面图形面积复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2.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3.《线与角》--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4.纪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5.第十课时与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6.人生礼赞(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7.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授课教案

8.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复习图形与变换(北师大版六下103-104页)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