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蛤蟆》教学设计
“anan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数蛤蟆》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数蛤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数蛤蟆》教学设计
《数蛤蟆》教学设计
课题:《数蛤蟆》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通过创编歌词和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在熟悉旋律的同时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幻灯片、双响筒、串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将主角引出)
同学们,你们听一听什么在叫?(放录音)下面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放幻灯片)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谁回答的最棒,老师发给他一个小奖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板书课题
放幻灯片《数蛤蟆》,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蛤蟆的特征(或分组讨论),看一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放幻灯片列出蛤蟆的特征)老师: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去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蛤蟆》这首歌曲,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这位朋友,好吗?
三、间接地诱导学生学习歌曲
1.按照节奏读歌词。
(1)电子琴弹奏;跟随音乐来读歌词。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例如:师(问):小朋友们|我问你||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通过录音放跳水的声音)乒乓乒乓………
学生答:老师老师|告诉你|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2.放幻灯片(出示歌词)做练习。
小朋友们瞧一瞧,哪个方框中的`乐句是一样的?让学生点击出相同的乐句,变成与前一句相同的颜色并唱一唱。
3.放录音跟随音乐分组演唱。
师问:第一组唱第一乐句、(第二组伴随双响筒的节奏(×× ××)唱第二乐句、第三组伴随串铃的节奏第三乐句。由学生来打节奏,轮流演唱。
4.放幻灯片。
你们看那边又来了一只蛤蟆帮助它的伙伴捉害虫,现在是几只给模,几只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引导学生自己创编歌词)跟随音乐唱一唱(看一看谁是今天的小小歌唱家?谁唱的好,老师就颁发给他“小皇冠”),让所有学生参与打击乐器伴奏。
5.即兴表演唱(音乐游戏)
师:(放音乐读儿歌)小朋友们|来来来|你也来|我也来|围成圈圈|做游戏|大家一起|玩一玩|玩一|玩- |。接着教师集中所有孩子,找出扮演蛤蟆的小朋友在圈内当主角。(放音乐伴奏)当唱到第一只蛤蟆时,扮演蛤蟆的小朋友要到圈内即兴表演,圈外的小朋友要表演出没花和荷叶的形象。接下来的第二、三只时要唱出自编的歌词并即兴表演。最后教师总结:小朋友表演的很好!希望小朋友以后好好学习,从一个小小歌唱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歌唱家,让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能够在电视上看到你好吗?
6.小朋友想不想更加清楚地看一看蛤蟆的样子?
(和孩子们一同唱着歌儿走出教室。有条件的可以到田野、池塘边去观察这个小动物。)
课堂小结:
从音乐各方面入手,通过学习《数蛤蟆》这首歌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表演能力、创造能力,而且也让大家知道了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以后要爱护它,保护它。它给大自然带来了快乐和财富。
篇2:《数蛤蟆》教学反思
《数蛤蟆》教学反思
9月29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这一天,我迎来了工作后的第一堂公开课。
为了这一天,我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写教案,做课件,在平行班试讲,回家后自己再反复揣摩、修改。这样做,就是想让自己的第一次亮相能出彩些。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还是对这堂课有不少担心,既兴奋、又紧张。
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尽量放慢语速,让自己显得从容淡定。课上,我利用《数蛤蟆》一课,给学生讲解了2/4拍,讲了附点节奏,讲了唱歌的基本状态、跳音的处理、高音的唱法,讲了指挥的基本动作,并植入了二部合唱的概念。
虽然课上出现了电钢琴没电、笔记本电脑没电等意外,但我整体上感觉还不错,最得意的地方就是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唯一的不足就是和学生的配合不够好,课上调动积极性较差,这是我当时的看法。
随后的几天,我还是在按照老套路教学,课上滔滔不绝地讲知识,可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了。孩子们似乎学的'并不快乐。作为教师,我只顾自己讲,完全没有顾及学生们的感受。每节课讲这么多知识,就是给中学生讲,恐怕他们也很难做到整节课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吧?更别说这些才六、七岁的孩子了。
从小就怀揣着当老师的梦想,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作为一名新老师,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可厚非,可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收获知识,这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不但要保持着对学生的爱,更要有灵活的头脑,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之路走得更远。篇3:《数蛤蟆》教学反思
《数蛤蟆》也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四川民歌,曲调生动、活泼、可爱富有趣味性,同学们初听这首歌曲的时候就非常的喜欢,很多孩子都忍不住的跟着旋律哼起歌曲来了。
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和四川民歌丰富、幽默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那天,我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在熟练演唱的基础上,体会歌曲的风趣幽默。真是不上不知道,一上问题就到,原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已无处可挑剔了,然而一经实践的考验,才发现所有的问题就像调皮的小孩不打自招了。 导入不到位。我是以交流的形式导入,但却只用了几句话简单地带过,而且只有教师一个在谈话。没有做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从“先介绍”这一部分入手,我想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还可以为创作表演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缺少评价。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创作这一环节,我没有做到让小组间学生为自己或别人的创作做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修改。这样不仅少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创作过于形式,学生不易理解。 好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兴趣高,对这首歌有好奇心,喜欢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旋律,唱的很到位,声音嘹亮,并且能按提示的要求创编两段歌词。
歌曲是由三个乐段组成的一个乐段结构,歌曲本身的旋律就非常的好听易学,而且这首歌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速算能力。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数歌词中的量词时,我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说一说来启发学生思考。并且通过饶口令的方式训练孩子们动嘴巴的速度。歌曲本身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后面的衬词也用得很有特色,歌曲教到这儿的时候,由于它是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速度比较的快,再在节奏上加上一字对一音的歌词,给孩子们的吐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蛤蟆不吃水”“荷儿梅子嗦”。孩子们读到这儿的时候容易不清楚。嘴巴的速度跟不上,唱这唱着节奏就不对了。教的过程当中我先通过让孩子们反复的模唱练习,然后再小声的跟唱,这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需要让孩子们耐下心来学习,这个过程中我还让他们通过比一比巧嘴巴的方式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歌曲的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学一学蛤蟆的动作,然后根据歌曲来做一做动作,孩子们都非常的喜欢,一是孩子们到夏天很喜欢在冰凉的水中游泳的感觉,看到孩子们那样的开心,我也很开心。
篇4: 《数蛤蟆》音乐教学反思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在这节课中我能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平时对蛤蟆的观察,并结合图片、音像等资料来使学生加深对蛤蟆形象、特征的认识,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歌词,特别是很直观形象地认识蛤蟆在跳水时扑通扑通活泼的样子,使学生很自然的模仿了蛤蟆跳水的可爱动作,为本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本课中,我请学生对《数蛤蟆》进行了充分的聆听,通过听赏、律动、歌词创编、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演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准确地找出了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和四川民歌的特色。
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唱,从一只蛤蟆到两只蛤蟆、三只蛤蟆不同歌词的创编,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既复习了歌曲,又充分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民歌的特点表现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四川方言的教学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多多渗透地方特色、方言等。
篇5:《数蛤蟆》二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
《数蛤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歌曲具有一定的“启智性”,帮助学生熟悉量词的用法。衬词的运用也很有特色,不仅增添了民歌风味,而且使歌曲结构更加完整。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我以猜谜导入本课内容,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猜谜语导入新歌,衔接自然生动,有创新,让孩子们在无意识中接触歌曲。让学生在熟练演唱的基础上,体会歌曲的风趣幽默,并找出歌曲旋律的相同处,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歌曲,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在情感上起到了把歌曲推向高潮的作用,避免演唱的单一性。
本课的一大特色是创编歌词环节,把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了音乐教学的总目标。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唱, 从一只蛤蟆到两只蛤蟆、三只蛤蟆不同歌词的`创编,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既复习了歌曲,又充分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我在设计本课时,选择孩子喜欢的童谣进行拓展教学,这些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词简练、韵律响亮,符合孩子的心理,乐于被孩子接受。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通过说唱和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童谣的收集与改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童谣,使学生体会集体创编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注意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篇6: 《数蛤蟆》二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
20xx年9月29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这一天,我迎来了工作后的第一堂公开课。
为了这一天,我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写教案,做课件,在平行班试讲,回家后自己再反复揣摩、修改。这样做,就是想让自己的第一次亮相能出彩些。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还是对这堂课有不少担心,既兴奋、又紧张。
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尽量放慢语速,让自己显得从容淡定。课上,我利用《数蛤蟆》一课,给学生讲解了2/4拍,讲了附点节奏,讲了唱歌的基本状态、跳音的处理、高音的唱法,讲了指挥的基本动作,并植入了二部合唱的概念。
虽然课上出现了电钢琴没电、笔记本电脑没电等意外,但我整体上感觉还不错,最得意的地方就是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唯一的不足就是和学生的配合不够好,课上调动积极性较差,这是我当时的看法。
随后的几天,我还是在按照老套路教学,课上滔滔不绝地讲知识,可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了。孩子们似乎学的并不快乐。作为教师,我只顾自己讲,完全没有顾及学生们的感受。每节课讲这么多知识,就是给中学生讲,恐怕他们也很难做到整节课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吧?更别说这些才六、七岁的孩子了。
从小就怀揣着当老师的梦想,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作为一名新老师,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可厚非,可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收获知识,这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不但要保持着对学生的爱,更要有灵活的头脑,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之路走得更远。
篇7: 《数蛤蟆》二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表现它的可爱和四川民歌丰富幽默的表现手法。歌曲歌词运用简单的重复手法,孩子很好记,而且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这首歌,学起来也很起劲。
本节课,我还是先从节奏入手,在学生熟悉了歌曲节奏以后,让学生自己加入歌词,来按节奏读歌词。之后,我让孩子们听着琴演奏的旋律自己加入歌词,学生很快就能学会这首歌曲了。在学唱的同时,我让学生注意去听,每个乐句的特点。孩子们的耳朵锻炼的机会不够多,很难能听出旋律的特点,通过我让学生唱前半句,听后半句的方法,孩子们能辨别出,一个乐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是一样的。
学会旋律后,我又给孩子加入了律动,让他们边做边唱,增加了趣味性,孩子们也不至于枯燥。但是,课后我发现,其实这个环节应该放给孩子们自己去进行编创,锻炼他们的创编能力和意识。以后的课堂上还是要多放手给学生,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篇8: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数蛤蟆》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数蛤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这是一首四川民歌,知道四川方言中把青蛙称做“蛤蟆”,使幼儿通过数蛤蟆的嘴、眼、腿,对青蛙有出步的了解和认识.
2.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提高幼儿演唱技能,训练幼儿用各种感官(耳听旋律、眼看画面、嘴说歌词、身体动作)来感受歌曲的内容,增强幼儿的感受力和节奏感
活动重点:
在熟悉歌曲之后,能够会表演.
活动难点:
让幼儿掌握歌曲的内容及其旋律.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池塘),青蛙头饰,录音机,磁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引出-主题“青蛙”。
2听音乐做模仿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问话方式.
2欣赏、示范、表演、比赛.
3欣赏青蛙的演变过程.
4观看青蛙怎样捉虫从而进行品德教育.
结束部分:
幼儿扮成青蛙在布置好的池塘里尽情的玩耍、捉虫等,自然结束本节课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成功:没有歌词却很有特色音响效果的律动。《数青蛙》配上一首幼儿较熟悉,且有琅琅上口有节奏的儿歌《数青蛙》,使音乐、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形成一幅青蛙边歌边舞的`热闹完美图景。
2、程序设计:采用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图谱识记练习→游戏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调动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幼儿脑中的旧知识得到激活,进行重新组合与匹配形成新知识。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始终遵循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篇9:《填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6、67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填数游戏。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填数游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九宫格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字国王里和我们的数字朋友一起玩填数游戏。(板书课题:填数游戏)
2、看,调皮的数字朋友给我设置了几道关卡,想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二)、数学活动,情境体验
1、第一关合作闯关
(1)新知探究
①请看第一关——要想顺利过关,我们需要先看......(游戏规则)。
②你能看懂游戏规则吗?请小声读一遍,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③第一竖行填4、5可以吗?填3、2呢?为什么?
④看来游戏规则我们已经明确了,请试着做一做,有困难的可以向同桌请教。
⑤学生展示交流。(交流填数的思考过程,追问:你是从哪个空格开始填的?为什么?)(板书:只有一个空格)
⑥表格填完了,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检查)检查什么?那我们就按游戏规则来一起检查一遍。
(2)练习:小试牛刀
①我们已经了解填数的方法,下面我们再来玩一玩,请你猜一猜游戏规则是什么?
②(出示)对不对?你看懂了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③展示。(追问:他为什么填的这么快?)完成表格之后要......(检查)
④小结。在玩这样的填数游戏时,我们应该先看懂什么?(游戏规则)再找?(只有一个空格的地方)最后还要?(检查)
2、第二关更上一层
①让我们带着发现进入下一关的游戏,谁能猜一猜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②谁能说一说你会先从哪些空格开始填?为什么?
③接下来该怎么填呢?请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④展示。
⑤小结。在玩这样的填数游戏时,如果碰到每行有两个空格时,我们就需要既观察横行,又观察竖行,采用试一试的方法,看看横行和竖行的数字有没有重复的,最终确定要填的数字。
⑥谁能说一说你的收获?
3、第三关数字迷宫。
①读规则,要想过关需要利用那些知识呢?
②应该怎么走?(用直线表示路线,用箭头表示方向,示例三步。)
③请小组合作,画一画,填一填。
④展示。(追问: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①和父母分享你本节课的收获,并完成课本66、67页的内容。
②数独,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挑战一下。
篇10:《填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填数游戏》是一年级“数学好玩”中的一个内容,是根据“数独游戏”改编的数学游戏。“数独”的意思是“单独的数字”或“只出现一次的数字”,它是18世纪的瑞士数学家欧拉发明的。本课完成的是3×3和5×5格的填数游戏。本课旨在通过简单的填数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一类型的知识,但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是能完成的。并能在简单的3个数和5个数的填数练习中,经历“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填写出正确的结果对于学生并不困难,但怎样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还缺乏语言支撑,所以本课教学中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习目标:
1、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掌握填数游戏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完成简单的填数游戏(3×3和5×5)。
2、能正确理解游戏规则,并合理的进行推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已知两个数填出第三个数。根据行、列的相关数据,确定空格中的数。)
3、能较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5、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填数游戏的基本方法,学会合理的推理。
学习难点:结合多种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淘气和笑笑想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会有很多游戏关卡,同学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游戏闯关吗?闯关成功的小朋友将会获得数学王国赠送的智慧星!
二、游戏活动,探索规律
游戏一:判断位置,区分行列。
l 介绍行和列。(想一想,自己在哪一行,哪一列?)
l 听老师的口令,指定的那一行(列)起立。
【设计意图:认识行和列,为填数游戏做准备。】
游戏二:填数游戏,合作闯关
1、理解游戏规则
出示游戏规则:(1)每个空格中只能填1,2,3中的'一个。
(2)每一行、每一列的数字不能重复。
你知道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意思?下面的填数符合规则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规则。渗透检查的方法。】
2、探究方法
(出示例1)
(1) 这么多个空格,你打算先填哪个?
【明确填数游戏的方法一:寻找突破口,优先填写只有一个空的那一行或列。(即先填能够确定的数)】
(2)按照这个思路,你能接着往下填吗?
自己独立完成,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同桌互说、全班汇报、检查)
【指导学生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
掌握了这个方法,你们能完成下面的填数游戏吗?
(独立完成,学生交流)
小结:同学们很会认真观察,填数时懂得找出只有一个空格的行或者列开始填数,很好。
游戏三:填数游戏,更上一层
(出示例2)能自己尝试填一填吗?
你觉得和刚才的游戏比有什么不同?有困难吗?
这一行和这一列中都有两个数不知道,怎么办?和同桌交流一下。
【明确填数游戏的方法二:当空格中的数字无法一次确定时,应该同时考虑行和列的其它数据,根据规则判断结果。】
小结:当有几个空不知道的时候,既要看行,也要看列。
三、巩固应用
抢答游戏(9×9)
说说你填哪个空?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填数游戏的基本方法,由于数据更多更复杂,采取全班抢答的形式,提高兴趣,降低难度。】
四、全课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那么多的填数游戏,谁告诉我玩好填数游戏,有什么秘诀?
五、介绍数独
其实填数游戏,我们还可以把它叫做——数独游戏。(介绍数独、欣赏图片)
篇11:《数豆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
1 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 在活动中培养数感;
3 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4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黄豆若干,计数器22个,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桌二人玩豆子。
1 一人抓一把豆子,另一人猜一猜有多少粒。
2 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3交替进行,看谁猜的最接近。
(用猜一猜、数一数的活动把数数和读数结合起来,把说和做结合起来,把数与实物结合起来。)
活动二 :数豆子,并交流“数”的方法。
1 教师给每一小组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有多少粒。
2 数豆子,并交流数的方法。
3 同桌抓豆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数豆子(交替进行)。
4 在计数器上拨出小组同学数出的豆子数。说说个位上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5 写出这个数。
(可以一颗一颗地数,也可以几颗几颗地数,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的经验,总结“数”的方法,同时把数数、拨数和写数结合起来,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
活动三 :四人小组活动:量豆子。
1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猜一猜,估一估);
2 用怎样的方法估这一小桶的豆子数呢?(小组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估”的方法)。
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量一量)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
4 写出这个数。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学生需要进一步经历一个“以群计数”的探索过程,经历一个积累“估”的经验和概括“估”的方法的过程,经历一个感受数的意义和数的大小的过程。)
活动四 :拨数游戏。
1 同桌一生拨数,一生读数、写数(交替进行);
2 教师写数,学生读数、拨数(特殊的数如:90、66等)。
(把操作与读写结合起来,把操作与计数单位的认识结合起来。)
篇12:《数豆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活动中培养数感。
3、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重点难点: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黄豆若干,计数器22个,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数,初步体会估数)
谈话:今天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上数学课拿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可让学生说一说)豆子是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今天我们看谁会思考、会观察、会从玩豆子中发现数学问题,请大家听清要求: 玩的时候,同学之间要会合作,互相谦让。
玩豆子的时候要注意,别让豆子掉到地上。
同桌两人玩豆子。 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有多少粒。 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 看谁猜得最接近。
活动结束时,我就站在这儿,你就马上停止了。
(教师要走近学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合作中的问题)
二、活动二 (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读、写数)
1、师生互动活动。
你们玩得真开心,我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我一把抓多少粒豆子?
(1)学生猜,教师不做评价。
(2)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
(3)交流数的方法。
2、我每组都给你们抓一把豆子(教师边说边抓),数一数到底有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数豆子。
(2)小组汇报有多少粒豆子。
在计数器上拨出你们小组数出的数?
3、怎么写这个数,请你试着写一写。
(1)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前写数,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写。
(2)老师根据学生写的数,进行适时指导。(例如62: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
(3)同桌交流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我(指教师)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引导学生找一个中间值)
三、活动三 (在估数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读、写数的方法)
1、同桌两人玩豆子。 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一起猜有多少粒,猜后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
你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2、指定物体量豆。(体会估计需要有依据)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呢?让学生自由地猜,猜的结果反差太大,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想方
法估计。 两人一组,装满一小桶豆子,想办法估计,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
四、活动四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读、写数的兴趣)
1、拨数游戏 一个拨数,两个同时读并写出这个数。
全班交流。(教师注意抓住对特别的数的处理,例如90,66等数)
认识百位。可以介绍一下三位数和两位数。
2、猜数游戏
(1)全班一起做猜数游戏。
在你的纸上悄悄写一个两位数。
指名猜一名学生写的数。(其他学生猜,该生做提示)
(2)教师试猜一个数。(用区间套的方法)
同桌两人玩,一人在心中想一个两位数并写下来,另一个人猜这个数。
五、活动五
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篇13:《数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篇14:《数松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师:(出示表格)
松果的堆数
1
2
3
4
5
6
7
8
9
个数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师:你想知道怎样记住这些算式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是用乘法口诀来记的)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记住这些口诀呢?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 5辆车够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 2×5=10 3×5=15 4×5=20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5×5=25 5×6=30 5×7=35 5×8=40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数蛤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