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

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

2024-10-02 08:04: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huxianp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

篇1: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教材的编写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教材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所以,本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说明,这就更体现了其重要性。一方面为升入高一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得紧密结合,为学生进入社会具备必要的化学知识做准备。本课题简单介绍盐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盐的组成,又为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的学习做铺垫。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和测定法是本课题的一难点,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探究“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的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的创新之处: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组织者和开发者。目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物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略微做了改进,增加了“硫酸”于一种特殊的碱“氢氧化钡”,我觉得这样改进,能够让学生形成多次矛盾冲突,激发新一轮思维碰撞,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2. 从H+和OH-结合生成水的角度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3. 初步认识化学中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2. 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3. 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归纳、分类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学会将所学知识运到实际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2. 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A.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B. 教学难点:能从微粒观角度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并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本课题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

1. 引导探究活动教学法,使学生猜想、实验,适当结合教师讲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 创设问题情境-理论联系生活法,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从我做起,关注社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 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法,利于形象生动解释微观离子反应,突破难点。

学法:

根据本节的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让学生猜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实验探究学习法,不仅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准备

实验仪器:小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火柴

实验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铜固体、酚酞溶液

蒸馏水

篇2: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学习本节内容能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通过8.1和8.2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学来完成,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点滴板、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教学方法:

合作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等

五、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新知。(课前完成学案)

多媒体――情境导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感受到酸碱发生了反应,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预习检测,问题生成

学生实验: 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感悟新知识过程:合作探究中和反应

学生活动:小组内活动,提出对于酸和碱那个的猜想和验证实验方案。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刚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

学生活动:组间讨论,各个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

根据实验台上所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来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用手感觉反应前后温度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

滴酚酞溶液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红→→→→→→→→→→溶液红色变无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二: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无色→→→→→→→→→溶液无色变红色 振荡振荡 方案三: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蓝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设计意图:“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多中选优”,学生从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到完善的实验设计,通过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是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和碱的反应有两个探究一个是和可溶性的碱溶液一个不溶性的碱反应。

教师 :征求和暗示其它方案,验证酸碱之间发生了反应。此过程的设计主要落在酸和减得通性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得到酸或碱存在的现象,则证明酸和碱反应了。

播放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视频1说明酸碱反应的结果有盐和水生成,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教师分析并【板书 】 学生仿写:

HClNaOH = NaCl H2O Ca(OH)2 + HCl = ? NaOH + H2SO4 = ?

具体分析:NaCl的组成,推测NaCl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盐的概念:

像NaCl这样由由金属粒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设计意图:知识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从构成、组成的角度给盐下定义。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观察与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教师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视频2,使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观看并思考:在酸和碱混合时到底溶液有哪些变化?

盐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

+--

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盐酸中的H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H2O分子。盐酸中的Cl与NaOH

++-溶液中的Na在反应前后不变。得出中和反应实质:H+OH= H2O。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为什么很容易

发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过渡: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五〉阅读课本,归纳应用

学生阅读: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看书,通过问题自己找出知识点。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把课堂引向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当堂训练:两个典型例题重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既与中考试题链接,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又为归纳中和反应过程溶液的变化打下基础。

〈六〉拓展延伸,反思总结

课堂巩固:中考真题演练,在中考真题的基础上归纳溶液酸碱度是可以改变的,其中包括稀释和中和反应。最后归纳酸和碱的化学通性,作为对于酸碱性质的巩固和完善。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认识? 教师点评:课堂效果,做出积极评价。

+

+

本节课的总结,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的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再点拨。这样鼓励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中和反应实质及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七〉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1、写出要求的中和反应的方程式,巩固新知,提高动手能力。 2、填写课后习题,回归课本,巩固基础,拓展思维。 3、提出中和反应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8.3 酸和碱的反应

一、

中和反应

定义: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表达:酸 + 碱 ==== 盐 + 水

+-实质:H+OH==== 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4、用于日常生活:

三、溶液酸碱度改变的方式:稀释或中和

pH pH 7

pH

酸稀释

酸中滴碱

碱稀释

碱中滴酸

8.3 酸和碱的反应

篇3: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酸碱中和知识点

溶液中酸碱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显酸性、显碱性或中性,指示剂可以判断溶液显酸或碱性,却无法判断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为了能够表示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常用pH表示。

(2)pH的范围通常是0-14之间

(3)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pH数字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pH数字越大碱性越强。

注意:pH是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酸性越强,溶液中H+含量越多,pH值越小;碱性越强,溶液中OH-含量越多,pH值越大。

(4)pH的测定方法:测定溶液的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值。

注意:①不能直接将pH试纸侵入待测溶液中,这样会污染我们的溶液。

②润湿的pH试纸测得的结果不准确,因为相当于把溶液稀释了。检验气体的酸碱性时可将试纸润湿。

③pH测得的数字是正数。

④通常情况下把pH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数值越小,污染越大。

酸的五条通性

(1)酸与指示剂反应,遇紫色石蕊变红。

(2)酸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碱的四条通性

(1)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遇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氮的物理性质

氮气,化学式为N₂,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08%(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

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至-195.8℃时,变成没有颜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防腐剂。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

化学中化合物有哪些

有机化合物

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碳化物、碳硼烷、烷基金属、羰基金属、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物质。

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指与机体无关的化合物(少数与机体有关的化合物也是无机化合物,如水),与有机化合物对应,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含碳的碳氧化物、碳酸盐、氰化物、碳化物、碳硼烷、羰基金属、烷基金属、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在无机化学中研究的含碳物种,简称无机物。

离子化合物

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活泼金属(如钠、钾、钙、镁等)与活泼非金属(如氟、氯、氧、硫等)相互化合时,活泼金属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a+、K+、Ca2+、Mg2+等),活泼非金属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F-、Cl-、O2-、S2-等),阳离子和阴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部分氢化物、酸、非金属氧化物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属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金属元素,如三氯化铝,完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不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通常共价化合物的熔点、沸点较低,难溶于水,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硬度较小。

篇4:《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

五、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可通过学生自学的办法自行解决。整个过程不仅注重

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通过社会小实践:请你设计实验,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5:九年级化学酸碱盐优秀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优秀教案设计

1、复习引入:《掌握化学》234/1 ;238/4

引问:分别观察三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从名称、化学式和电离出的离子有

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及用通式表示电离方程式

酸 = m H+ + 酸根离子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提问:1.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一定是酸吗?如:NaHSO4 = Na+ + H+ + SO42-

酸根离子一定是原子团吗?如: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2. 《掌握化学》235-236

练习:《掌握化学》237-238

常识性介绍:生活中的酸、碱、盐

醋酸、胃酸、乳酸、柠檬酸、果酸

熟石灰、氢氧化铝(胃药)、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

食盐、纯碱、石膏

【板书设计】:

一.溶液的导电性

1.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 的离子

2. 判断物质能否导电的依据:

看物质是 固体:除金属外一般不导电(不管物质中有无离子)

液体 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如:酒精、蔗糖等)

有离子且能自由移动,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

3.电离:物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意:电离是在物质溶于水时就发生的过程,与通电与否无关.

4.电离方程式:

书写方法:

(1)写:正确写出化学式。

(2)拆:离解发生在正价与负价元素(或原子团)之间的连接处;

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相同;

原子团不能拆开;不溶于水的物质写不出电离方程式。

(3)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否相等来检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二.酸、碱、盐的电离

1.酸: 酸 = m H+ + 酸根离子

2.碱: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3.盐: 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篇6: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从酸碱性的角度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对本节课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理解较为方便,然而对于如何能够用明显现象观察到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因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从酸碱角度说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难点】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一个良好的导入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保证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法:

在课程开始前我会演示一个“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并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进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中和反应

先提出酸碱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这个问题,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由于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思考,如何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通过桌上现有的镁条、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来设计实验分析。

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完成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完成实验后请小组代表来回答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出现的现象,最终得到了什么结论。

在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证明了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后,我会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从微观的角度如何来解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由于这部分属于本堂课的难点,并且对于微观的理论学生不易给出解释,在这里我会选择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同学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在学生书写完化学方程式后,对比三个化学方程式观察共同点,学生不难发现三个式子都是酸和碱生成一个化合物和水的反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给出盐与中和反应的定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学生明确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后,我会让学生举出几个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以及课本的内容给出一些中和反应的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来解释课堂开始前的“红酒变白酒,白酒变红酒”的魔术实验原理,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预习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了解pH试纸的用途。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酸碱中和反应说课课件

2.二氧化碳化学教案设计

3.硝酸化学教案设计

4.必修二化学第二章教案设计

5.《酸碱盐化学性质》说课稿

6.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

7.中药化学辅导:共轭酸碱的概念及碱性强度表示

8.初中化学说课稿《中和反应》

9.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教案

10.九年级化学《酸、碱、盐的应用》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酸碱中和的化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