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

2024-03-30 08:04: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铃铛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

篇1: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 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篇2: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于是许多老师便真的完全放手了,课堂上学生们讨论、实验得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学生真正获得的东西却寥寥无几。我觉得放手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有时甚至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反之,如果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管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学生“放手”,后果将是:学生盲目地乱“探究”或者无所事事,最后连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起来。这样我们就得不偿失了。自主探究对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对这一点要求更高了,我们科学老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理念下老师的作用更重要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更合理的教学思路可以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科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要反复斟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实情,不断改进,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合理。

篇3: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它放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来对待。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教科书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因此在教科书提供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尤为重要。

对于摩擦力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但要上升到力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感到很困难,因此本节课在考虑到探究的难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的时空。并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要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转变自己陈旧的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

篇4: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摩擦力这一节,摩擦力是我们初中阶段也是这一章要学习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种,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产生摩擦力,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这样学生感受会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

在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学生对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摩擦力很难理解,如果能够先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即两物体接触并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样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篇5: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本节课将教材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成功之处: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有些学生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些学生用弹簧秤一端连接木块另一端固定后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块下面匀速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无关的讨论时间较为少。

②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篇6: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

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

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

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

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篇7: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

1、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④在重物下垫几只圆铅笔,拉动重物前进,引出滚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物体间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摩擦?

学生总结:①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

②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③接触面不光滑。

由此得出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板书)

教师:根据上面例子,我们把摩擦大致分为动摩擦和静摩擦,动摩擦又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简单的滑动摩擦。

播放用刷子沿着水平桌面运动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刷毛倒的方向和刷子运动的方向的关系。并结合用弹簧拉木块拉不动实验,自己总结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创设情景: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

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保持压力相同,手在桌面和桌子得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从实验感受并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所依据的事实。

⑴学生猜想:

① 与压力大小有关;

(说明:学生可能猜与物重有关,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例如擦黑板时板擦对黑板的摩擦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无关,引导到压力问题上。)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④与运动方向有关;

⑤与运动速度有关;

⑥与拉力大小有关。

……

⑵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

教师说明:对于后三个学生提出的猜想简单的作出说明。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摩擦力,课后请大家继续讨论,这节课我们只讨论前三个因素。

如何来改变这些因素,在研究其中一个量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待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出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怎样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提醒学生注意要如何拉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学生注意,用弹簧测力计拉的时候,一定要沿着水平方向。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时,木块做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各研究一个猜想。自己的研究完后可任选其他猜想进行实验。并把收集数据的'数据填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⑶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动手实验,并完成表格。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⑷分析论证: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⑸得出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有什么方法呢?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进行讨论、总结。

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彼此离开。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回答。

5、课堂小结(略)

作业:观察自行车的结构,找出与摩擦有关的地方。

篇8: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篇9:《弹力与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

上节咱们复习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习,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平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平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平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这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编了4句,找同学来回答一个,同学们答的不错:“静摩擦力不好弄,外部因素来决定,超过最大静摩擦,滑动摩擦才适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公式,F=uN,u是滑动摩擦系数,也叫动摩擦因数,是没有单位的,并且小于1,是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两物体的材料决定的,N是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这个知识点编成了5句顺口溜,“滑动摩擦有道理,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小于1,粗糙材料决定的,没有单位没关系。”

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快慢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平衡的问题,是有关弹力的,我们看练习二,看左上边的图,是一个布娃娃,用水平绳拉着,斜向右上方的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特点是,一个是竖直向下的,一个是水平的,另一个是斜向上的,如果已知重力和斜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两个拉力的大小。

这个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期末考试考过,结果还记得吗?有的同学说记得,期中考试也考过。不信的话拿出卷子看看,这个题型非常重点,不但现在是重点,到高二还是重点,比如水平的这个力可以换成电场力,斜着的这个可以换成洛仑兹力,再加上重力,这三个力平衡。跟这个题就是类似的。

现在大家拿出笔和纸,再把这个题认真画一画图,这里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是这一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是平行四边行定则,要注意的是实线,虚线,还有箭头。两个力相加,是不是直接大小相加,这不一定,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果是同方向的就对了。如果成某一角度,就不对了,比如成90度角,应当是用平行四边行的关系来算。

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在本上画图

解这个题,过一会在同学们中找有画错的,在黑板上按照学生所画,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并强调大家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学们有的虚线画成实线,有的箭头方向不对。我说:“看看同学们犯的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仍会出错的,我对同学们的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们还会犯这些错,我这是有的放矢。同学们听了后有点不解,什么是有的放矢呀?我对有的放矢又解释了一翻。这一题目是最基本的,它也是平衡问题中动态问题的基础,比如我们做过的另一个题目,竖直光滑的墙面与一个光滑的档板通过轴相连,上面放一个光滑的球,当档板缓慢放下直到档板处于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档板受到的压力,和墙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同学们现在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

结果做得都不是很好。

过一会做了总结,我在黑板上把这个题的图用大尺寸画了一遍,并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他们较高兴,又问:谁还不理解,请举手,我再解释解释。没有同学发言。这节课到此结束,还剩半分钟,稍后下课了。

篇10: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篇11:《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篇12: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近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 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篇13:《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 方式,帮助学生 学习物理 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本节课将教材 安排的教师 演示实验改为学生 分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篇14:摩擦力教学反思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建议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在先预习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习。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议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2.8.3摩擦力教学反思

3.高一物理摩擦力课件

4.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课件

5.摩擦力教学设计

6.物理教学反思

7.《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8.物理电阻教学反思

9.物理加速度教学反思

10.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