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福田阳光家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 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 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宜宾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政治史的基本知识较准确的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四、说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 “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约2分钟)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监制、灯光师、化妆师、剧务、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约15分钟)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请其将新旧事物进行对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着,每组派两名学生,其中一人介绍近代之前的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则介绍近代以来该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他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演示。这样,学生的身心都融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我们已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结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 “无不充满好奇”了。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号旗、信鸽、灯塔等。
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
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处,我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
第四组:社会习俗
——由于该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将社会习俗进行对比的时间界限划为“辛亥革命”前后,与前三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环节,请学生为剧本纠错,剧本如下:“19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做留恋,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
最后我鼓励大家:“相信我们一定能拍出高质量的电影”。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约10分钟)
(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变化的特点。“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车、灯塔、信号旗、舞台剧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现在依然存在?这说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中山装的来历又说明了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们讨论回答之后,我总结其特点为: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线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等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而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变化的原因为: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②辛亥革命的冲击。
(3)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之前和近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这些变化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这是其进步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①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②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
5、课堂练习(8分钟)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初中历史新课程,一起有效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2: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
这次说课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
本课难点:
1、《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3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节内容,采用了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避免不稳定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多设置探究式问题,发掘学生的潜能。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影相——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在本课是略谈,但与本课密不可分,这样利用多媒体显示既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引出学习内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勾画
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
⑵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
⑶这场战争的结果:签定了什么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
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同桌互相讨论,解决自我无法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并可以帮助一部分后进生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
3学生分别回答上诉问题,如有疑问,教师点拨指导. 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个问题
⑴廊坊战役:义和团浴血奋战,对敌人毫不退缩, 其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无敌”的神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⑵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并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诉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
⑶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归纳能力
(4)进行拓展训练
出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分析我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这一方面是为了对第一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深化和拓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篇3:八上《开放与交流》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初二历史与社会课题《开放与交流》是本册教材最后的内容,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进度来说,跳越了好几个朝代的知识,对于没有前面历史知识铺垫的学生来说,要贯通古代历史来理解开放与交流的意义,是有困难的。课题本身又具有综合性,还要以史为鉴,结合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谈开放与交流的意义,也需要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视野。此外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较高。
三、教材分析
《开放与交流》课题是初二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的最后内容,教材以马可波罗东游记为线索,以宋元时期的繁盛的对外交流为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并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有总领古代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经验中去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课题对学生理解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现实教育意义非常突出,所以本课教学非常重要。
依据以上的课程标准,结合初二学生的学情,参考教材特点与历史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分解确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四、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马可波罗东游见闻以及《游记》的影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2、学生感悟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感悟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3、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创设情境,倡导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掌握联系阅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方法。。
4、认识马可波罗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毅力与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元朝的强大与富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生了解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感悟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难点:感悟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联系阅读探究法为主,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发现,理解感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六、设计思路
以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明线,以一个人(马可波罗)、二条商路(海上与路上丝绸之路)、三个城市(大都、杭州、泉州)为构架,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当今身边――古代――当今的讲述顺序,从身边的对外交流事例引课,联系马可波罗游历华夏的见闻,感受元朝的开放与交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感悟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再联系古代、当今中国的开放,学生在谈感想中探索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七、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新课。以采实学生的欧洲修学旅行到威尼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联系课题,学生讲述亲身体验,提出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2、游历华夏话见闻。
以马可波罗的东游旅途见闻为主线,反映元朝的强大与富庶,对外开放与交流。
(1) 马可波罗的东游线路与时间,巩固复习丝绸之路的.线路。
(2) 创设马可波罗与元世祖的对话情境,摘录游记中的内容,由学生帮助分析游记见闻,反映元朝的强大富庶,科技发达,展示元朝的开放。激发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渗透情感教育。
(3) 观看马可波罗东游的记录片视频,进一步了解马可波罗在大都、杭州、泉州的见闻,说明中国的强大富庶。
(4) 以杭州为例,有学生阅读《马可波罗游记》片段,领略游记的写作特点,感受杭州的繁华富庶,联系当今的杭州品质之城、幸福之城,说明大气开放的杭州新面貌。
(5) 以泉州为窗口,展示图片,证明泉州作为当时最大的国际化港口,文化经济交流非常频繁,证明元朝的开放。
3、中西交流论影响。(合作学习,突出重点)
以马可波罗沿海上航线回家为线索,开展合作探究,突出并解决本课学习重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说出马可波罗商船的海上航线?
(2)马可波罗商船可能携带哪些物品?当时可能有哪些先进科技文化传入了西方?
(3)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了世界面貌,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请大家帮助举例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让学生上台指示海上线路,培养读图能力;列举海上运输物品,说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并开展合作学习,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突出贡献。从而达成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并解决学习重点。
介绍《马可波罗游记》的成书过程、以及列举材料说明它对欧洲人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交流的重要意义。说明“眼界决定世界”
4、古今开放谈感想。(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以古今中国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说明开放的朝代往往强大自信,交流有助进步。
(1) 寻找历史脉络,列举西汉、唐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人物张骞、鉴真、玄奘等,并联系清朝闭关锁国必然落后的历史教训,感悟“开放显示大国气度,交流有助各国进步”,概括提升“气度决定高度”。逐步突破难点。
(2) 列举当今中国的开放与交流典型事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图片,进一步揭示深化开放与交流的现实意义,继续突破难点。
(3) 学生联系古今谈感想,学习内化,感悟情志,激发热爱学习与爱国爱乡的强烈情感。从而真正理解感悟开放与交流的现实意义。
5、板书归纳巧结尾
游历 华夏 话见闻
中西 交流 论影响
古今 开放 谈感想
板书展示教学流程,用关键词揭示核心主题:在开放与交流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最后教师展示学习赠言,最后渲染课堂氛围,结束本课学习。
八、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围绕学生学习规律,采取联系阅读、合作探究想结合,资料生动直观,学习铺垫到位,有效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由浅入深,营造了一堂教学立意大气、学习容量很大,教学环节流畅、课堂氛围开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结合、参与发言踊跃、教师语言引导到位、学习效果显著的“开放与交流”有效结合的新型课堂。
但是,由于跳跃性选择课题,学生不熟悉基础知识,补充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教学节奏要求较快,教学时间比较紧张。
【初中历史八上说课稿】相关文章:
1.初中历史说课稿
4.八上期末评语
5.八上生物复习提纲
6.八上语文古诗
10.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