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时要看心理位置
“萌系少年假发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高考填志愿时要看心理位置,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考填志愿时要看心理位置,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考填志愿时要看心理位置
针对高校招生宣传方式不同,致使考生填报志愿“扎堆”或“爆冷”,不少专家还是认为高校应该十分谨慎,尽可能避免带给考生不对称的信息。有的中学老师甚至认为,在高考这场“战斗”中,考生和考生家庭确实算得上“弱势群体”,高校在招生宣传应该把握严谨的度。
华师教育学专家、公共管理学院系主任王建军认为,高校的招生宣传是正当的,但不能宣传过头。首先,必须肯定每个高校都有权利进行招生宣传,他们的宣传是正当的。但是,各个高校往往都是根据自我感觉进行宣传,而高校的自我感觉和市场不一定成正比。
广东实施考后填志愿才两年,还未能提供连续几年的稳定波动数据供考生比较参考,也是造成估分不准的主要原因。教育专家邱健化则表示,填志愿填的不是分数位置,而是看心理位置:“所以人家说,填志愿要学心理学”。事实上,每一届考生在看到去年录取分数后,总会往去年低分的学校报,以为求稳,事实上大部分考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低分学校形成扎堆,分数反而高。高校的委屈:
说高了吓跑考生;说低了害了考生
面对考生和家长的愤怒,高校招生办的老师分外委屈,因为“估分”从一开始就不是他们所情愿的。
“说高了,吓跑考生;说低了,害了考生。”今年6月28日,在琶洲展馆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咨询会上,广东高校多名招生办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估分”都非常为难。
这场咨询会吸引4万余名考生和家长前来咨询。由于去年高考招生“冷门迭爆”,使得拿到分数的学生和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我的分数能不能上你们学校?”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广外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咨询时也曾表示,由于是知分后填报志愿,每个学生和高校都像在进行一场博弈游戏,前者既不知道多少人报考自己心仪的高校,更不知道那所高校最后录取分数多少;学校呢,同样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选择自己,也就更对分数线的划定没有把握。
即使比较敢说的一些高校,给出的期望也只是“位次”。如中山大学就表示,“考生除关心自己的分数外,还要关注自己的位次。从去年的录取情况来看,理科在1名以内,文科在3100名以内的考生,报考中大都应该是有一定把握的”。最后,该校出档线为文科628分、理科625分,反映到位次上分别是排名1900名、6100名左右。也有的高校说是上一本线就没有问题,但实际录取的时候出档线也高于一本线10多分。
这能不能就说明这些学校“忽悠”学生呢?“也不太好说。”截至记者发稿时,多所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对此问题都未作出解释,但一位经验丰富的招生老师说,“因为他们连自己最后录取多少分也是靠猜的,他们估计也没有预测到自己会这么热。”省外名校的无奈:
过于保守遭遇断档
与省内不少名校的委屈相比,省外名校的'招生老师则“愤怒”了。今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工大等多所省外名校在广东遭遇“缺档”,武汉大学在广东招生则已经是第二年第一志愿招不满员。
武汉大学招生组的老师认为,广东遭遇的连续两年第一志愿“缺档”主要就是宣传太过保守。他们不仅不敢给出考生板上钉钉的承诺,而且还会发短信给一些有报考武大意愿但分数不太高的考生,“估计有一定风险”。最后,原本登记在册的有意愿考生仅有1/3填报了武大。
这种情况在省外的名校尤为普遍,他们主要生源竞争对手就是港校,其次是敢于给出承诺的内地高校。去年复旦大学也吃了这个亏,于是今年在广东的招生宣传中就首次实施“高考面试预录取”政策:逐个联系广东文科前150名、理科前400名的考生,征求考生意见,如果考生确定第一志愿报考复旦大学,又通过了简单面试后,就可百分之百被录取。但南京大学却因低估了港校及其他高校的“低风险威力”,今年在广东的招生遭遇不少考生“倒戈”。
尽管每一所遭受“缺档”之痛的名校都表示“不怪考生”,但隐隐之间仍是感到“被忽悠”了,有的甚至开始检讨学校本身的“保守策略”。专家声音
篇2:专家声音:高考填志愿时要看心理位置
华师教育学专家、公共管理学院系主任王建军认为,高校的招生宣传是正当的,但不能宣传过头。首先,必须肯定每个高校都有权利进行招生宣传,他们的宣传是正当的。但是,各个高校往往都是根据自我感觉进行宣传,而高校的自我感觉和市场不一定成正比。
广东实施考后填志愿才两年,还未能提供连续几年的稳定波动数据供考生比较参考,也是造成估分不准的主要原因。教育专家邱健化则表示,填志愿填的不是分数位置,而是看心理位置:所以人家说,填志愿要学心理学。事实上,每一届考生在看到去年录取分数后,总会往去年低分的学校报,以为求稳,事实上大部分考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低分学校形成扎堆,分数反而高。高校的委屈:
说高了吓跑考生,说低了害了考生
面对考生和家长的愤怒,高校招生办的老师分外委屈,因为估分从一开始就不是他们所情愿的。
说高了,吓跑考生;说低了,害了考生。今年6月28日,在琶洲展馆举办的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咨询会上,广东高校多名招生办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估分都非常为难。
这场咨询会吸引4万余名考生和家长前来咨询。由于去年高考招生冷门迭爆,使得拿到分数的学生和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我的分数能不能上你们学校?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广外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咨询时也曾表示,由于是知分后填报志愿,每个学生和高校都像在进行一场博弈游戏,前者既不知道多少人报考自己心仪的高校,更不知道那所高校最后录取分数多少;学校呢,同样不知道有多少学生会选择自己,也就更对分数线的划定没有把握。
即使比较敢说的一些高校,给出的期望也只是位次。如中山大学就表示,考生除关心自己的分数外,还要关注自己的位次。从去年的录取情况来看,理科在12000名以内,文科在3100名以内的考生,报考中大都应该是有一定把握的。最后,该校出档线为文科628分、理科625分,反映到位次上分别是排名1900名、6100名左右。也有的高校说是上一本线就没有问题,但实际录取的时候出档线也高于一本线10多分。
这能不能就说明这些学校忽悠学生呢?也不太好说。截至记者发稿时,多所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对此问题都未作出解释,但一位经验丰富的招生老师说,因为他们连自己最后录取多少分也是靠猜的,他们估计也没有预测到自己会这么热。省外名校的无奈:
过于保守遭遇断档
与省内不少名校的委屈相比,省外名校的招生老师则愤怒了。今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工大等多所省外名校在广东遭遇缺档,武汉大学在广东招生则已经是第二年第一志愿招不满员。
武汉大学招生组的老师认为,广东遭遇的连续两年第一志愿缺档主要就是宣传太过保守。他们不仅不敢给出考生板上钉钉的.承诺,而且还会发短信给一些有报考武大意愿但分数不太高的考生,估计有一定风险。最后,原本登记在册的有意愿考生仅有1/3填报了武大。
这种情况在省外的名校尤为普遍,他们主要生源竞争对手就是港校,其次是敢于给出承诺的内地高校。去年复旦大学也吃了这个亏,于是今年在广东的招生宣传中就首次实施高考面试预录取政策:逐个联系广东文科前150名、理科前400名的考生,征求考生意见,如果考生确定第一志愿报考复旦大学,又通过了简单面试后,就可百分之百被录取。但南京大学却因低估了港校及其他高校的低风险威力,今年在广东的招生遭遇不少考生倒戈。
尽管每一所遭受缺档之痛的名校都表示不怪考生,但隐隐之间仍是感到被忽悠了,有的甚至开始检讨学校本身的保守策略。专家声音
篇3:专家声音:高考填志愿时要看心理位置
针对高校招生宣传方式不同,致使考生填报志愿扎堆或爆冷,不少专家还是认为高校应该十分谨慎,尽可能避免带给考生不对称的信息。有的中学老师甚至认为,在高考这场战斗中,考生和考生家庭确实算得上弱势群体,高校在招生宣传应该把握严谨的度。
华师教育学专家、公共管理学院系主任王建军认为,高校的招生宣传是正当的,但不能宣传过头。首先,必须肯定每个高校都有权利进行招生宣传,他们的宣传是正当的。但是,各个高校往往都是根据自我感觉进行宣传,而高校的自我感觉和市场不一定成正比。
广东实施考后填志愿才两年,还未能提供连续几年的稳定波动数据供考生比较参考,也是造成估分不准的主要原因。教育专家邱健化则表示,填志愿填的不是分数位置,而是看心理位置:所以人家说,填志愿要学心理学。事实上,每一届考生在看到去年录取分数后,总会往去年低分的学校报,以为求稳,事实上大部分考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低分学校形成扎堆,分数反而高。
平行志愿,何时能实行?
反思考后填志愿出现的种种扎堆现象,多位常年在招生录取一线的广东资深高考研究专家表示,知分后填报志愿,学生和家长不能单一地责怪高校,高校有意愿客观地给出期望值,但如何去分析和判断信息,关键还是在考生和家长,因为归根到底,资源太少,考生数量太庞大。
采访中,有家长也认为,要避免估分误导考生,最根本的是改革制度,而平行志愿就是一个好方法。但据了解,广东目前还没有实行平行志愿的计划。
广东有关方面认为,现在还未能决定,要看今年的整个录取情况,但估计可能性不大。
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改变过去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
篇4:高考填志愿要看学校历史 避免漏掉好学校
高考填志愿要看学校历史 避免漏掉好学校
2012高考已经结束,对于部分考生来说,下一个考验将是如何科学填报志愿。对此,吉林省专家提醒,近年来,随着合并高校增多,改名的高校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会有一些弱校为扩大生源借改名傍名校,因此,考生在报志愿时应多花点心思,搞清楚所要报考院校的前世今生。
吉林大学政策法规处副处长于天罡教授指出,近些年,一些高校强强合并,产生了很多航母高校,如原吉林大学本身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合并了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等高校后规模空前。于天罡建议,对于这类高校,考生不要觉得合并后其所有专业也都具有不错的实力,这些学校里各专业的水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需要慎重对待。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查阅该校的校史,以及各合并院校以前的情况,挑选各合并院校开设历史相对长久,又有特色,口碑比较好的院系报考。
于天罡说,改名高校还有一种现象是小地方院校带上大帽子。有的学校改名时在地名上下工夫,小地方的院校可能把地名隐去或改成大地区概念,借助省会的名号吸引生源。比如杭州商学院改名为浙江工商大学,太原机械学院更名为华北工学院后又改成中北大学,焦作工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等。他说,考生和家长在报考这类院校时,如果有条件,最好实地考察一下。找在读的学生聊天也是好方法,他们对教学质量是最有发言权的。
还有一些高校改名后可能会出现令人看不懂的情况,对此,考生和家长最好先查找原校名和相关资料,再决定是否报考。于天罡说,有些高校改名后,会变得很像,让人分不清楚。比如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如果仅从校名上看,根本无法了解高校的任何信息,对于此类高校,可以先找到这所高校的原名看看,再结合相关资料认真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因为学校的校名不起眼就影响对学校的印象,不然可能会漏掉好学校。
【高考填志愿时要看心理位置】相关文章:
1.的高考填志愿攻略
2.我要看神话故事
3.高考心理如何调适
4.浅析高考心理焦虑
10.高考时要有好心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