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

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

2024-08-04 07:37: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优胜劣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

篇1: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

关于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

临近高考,不要说考生会出现如下的“考试焦虚综合征”:心情紧张,焦躁不安,吃不下饭,平时复习得好好的东西,临场竟忽然遗忘,大脑一片空白,并出现各种心理和情绪上的紧张状态,考试时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就连考生家长,近段时间也难免会出现这种“考试焦虚综合征”,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呢?

为我所知,曾记得1991年9月我从故乡瑞洪中学调到信河中学任教高中语文,还兼任高一(4)班的班主任,当年入学报名的学生就多达81人,女同学有23人,学生大部分是信河中学附近的几个乡镇的学生,也有不少的县城初中的学生,对一个没有教过初三年级的我来说,突然教高中的语文,我当年倍感压力不小。

我当年就化压力为动力,首先是多钻研教材,认真备好课,搞好板书设计,注重分析归纳课文和主题思想,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我当时就趁自己大学刚刚学完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选》,反复研究和背诵古文名人名句,唯有自己弄懂了文言文的意思,再发挥自己的朗读文言文的水平,带学生朗读文言文,扫除语言障碍,让学生进入一种学习境界之后,再给他们进行强化训练,经常组织年级联考和作文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应考水平。这样辛苦坚持了三年,临近1994年高考的时候,也有不少的学生出现“考试焦虚综合征”,我们就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克服,下面我跟即将要参加高考的学子们以及家长一起分享一些如何克服“怯场”心理的法宝,希望能对家长和学子们有所帮助!

首先,要有适度的考试动机。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人的学习效果与动机水平呈倒“U”字型关系,也就是说,过低或过高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工作和学习,而中等程度的动机最有利于能力发挥。因此,考前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正常且有利于考场发挥的,不应划入“考试焦虑”的范围之内。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期间,适中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在考试中,它使我们联想加快、反应速度加快,从而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考试前一定要确立考试动机,自己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给自己树立达不到的目标,以免期望值太高再落空,造成情绪“全线崩溃”。

其次,要及时进行动机的暂时遗忘。有的考生进入考场后,仍然怀有“如果考不上怎么办”的思想压力,思绪不定,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会对应试造成严重障碍。应该一进入考场就不再去考虑结果,集中精力解题。

再次,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试卷发下前几分钟内,心跳容易加快并产生紧张情绪,这时你千万不要去设想题目难不难?如果难怎么办?而是应当想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事项,或者在桌子上玩一玩钢笔、铅笔等,以转移注意力,使心情平静,避免紧张情绪急剧上升。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应试方法。即使考试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试题中出现了自己没有准备到的内容也在所难免,一旦遇到难题或自己尚未准备到的题目,可以绕道而行,先将容易的或自己复习到的试题做完以后,再回过头来集中精力攻克难关。这样,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大大缓和。遇到难题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试想,自己不会别人也未必会,以此“自欺欺人”,便可起到调整心理的作用。如果碰到失去记忆的现象也不必惊慌,要知道失忆是暂时的,绕过去先做其他题目,说不定回过头来已“柳暗花明”。

第五,大脑疲劳时要经常按压穴位。考生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感或胀痛感,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此时,用手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压太阳穴30次,可以给大脑良性刺激,保持注意力集中。另外,点按风池穴、雀啄百会穴等方法,效果也非常显著。

第六,备考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备考期间,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鱼虾、瘦肉、蛋黄、核桃等为大脑补充营养的食品,水果蔬菜也可有效消除学习带来的疲劳。睡前最好泡10分钟脚,既可以缓解失眠等问题,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间隙,高考学子不妨适当参加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运动,缓解一下紧张情绪,提高应激抗压能力。

篇2:怎么克服高考紧张心理

怎么克服高考紧张心理

高三学生因为高考和升学的压力,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烦躁、自卑、偏执、脆弱、情绪不稳定、苦闷抑郁、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在我给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因高考的烦恼而来信咨询的高三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来信比较典型,我把信中的意思转述给大家。

他在信中写道:现在已经上高三了,觉得自己还是没办法进入状态,讨厌现在的好多东西,感觉没有办法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三学生的位置上,心里不是不着急,有时也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但手里拿着一本书,就是没办法安下心来看看。每天都是没精打采的,上课听不进去。对自己没信心,感觉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考上自己想要的大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奋斗,也不知道为什么出路只有上大学呢。 心理特别累,总之很郁闷。

从这个学生的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表现有: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担心焦虑,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烦闷。我在给高三学生的咨询工作中发现,出现类似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还有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程度更严重,甚至已经发展为抑郁症、考前焦虑症、神经衰弱和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必须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所以,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紧密相关

高考是一种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综合测试。高考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生的心理素质这一载体来实现的,考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了考生在高考中能否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可以说,扎实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是高考成功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高考成功的必要保证。

据调查,很多学生高考失利,往往不是因为所学知识没有掌握好或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考前的心理状态不佳造成的。考生的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对考入北京大学的135名高考状元做过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主要因素中,考场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一位,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二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三位,而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四位。

(二)心理状态的调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高考和升学能够引起孩子高度紧张,产生巨大压力,而且是每个高三学生必须适应和应对的,高考和升学的压力伴随高三学生持续长达一年,这会造成孩子的身心对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呈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三的学生比高一、高二更容易引发身心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

二、家长对高三学生常见心理状态的调整对策

下面就高三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自信心不足、焦虑急躁心理及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三种心理问题,来总结一下家长对孩子以上三种心理状况的调整对策。

(一)家长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对策

学习的自信心能积极地开发潜能,面对学习困难无所畏惧,是考试取得佳绩的强大内因,所以学习自信心对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的高三学生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情绪自卑低迷,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学习基础差、过低的自我评价、个别教师的讽刺挖苦、过高的期望目标、盲目的与他人对比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的主要原因。我们先看一封家长的来信:

我家的孩子今年读高三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以前的学习基础不好,孩子上高三以后想把以前的知识漏洞补上来,所以对高三的学习很抓紧。可是前几天学校进行了一次综合测试,孩子的成绩仍然不理想,孩子最近几天就很消沉,觉得自己不是考大学的材料,用功也不起作用,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学习不像以前那样用功和有热情了。我们家长这几天也替孩子着急,可是除了能给他说几句安慰的话,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请老师给予帮助。

从这封家长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同学虽然上了高三后对学习很抓紧,但由于以前的学习基础差所以成绩仍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个同学对学习有点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而且面对暂时的学习上的失败轻易地就否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这个同学不能从自卑消极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他就会对学习自暴自弃,最终严重影响高考成绩。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1、辨证地看待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的成绩

大多数的高三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每次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都非常看重。有的学生成绩考好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沾沾自喜,开始狂妄自负,有的学生成绩考不好了,再加上有的教师不公正批评、打击和同学的讥笑,觉得自己很失败,灰心丧气,没有了学习的斗志,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可取。对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要辨正地看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虽然能反映出大多数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但并不是绝对的,考前的模拟考试和高考的成绩之间还有很大的弹性,有的同学可以相差上好几十分,所以,一次模拟考试成绩考好的同学不要太得意,而成绩没有考好的同学更不该丧失信心,而应该庆幸,因为模拟考试及早地暴露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能让自己及时补救,避免在高考时因出现类似错误而丢分。

2、学会正确地归因

学生对每次考试的成败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归因。正确地归因有利于学生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的成功,可是有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归因,总是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等这些因素,这样的归因就调动不起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使自己更加自卑和失去学习上的信心。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上学会正确的归因。

归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把考试的失败归结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等内在、可自我控制的因素,那么孩子就可以通过更多地努力来争取下次考试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把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能力差、考试的题偏难、自己的运气不好等外在、不可控制也不稳定的因素,这显然使孩子对以后的学习仍然感到无能为力,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信心。

3、家长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心态、情绪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家长要有意识的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比如:当孩子自卑、愁苦的时候,家长要用真诚积极的语言鼓励安慰孩子:“虽然你以前的基础不太好,但是爸爸已经看到你这阶段很努力的学习,确实掌握了很多以前遗留下来的知识点,不要急,爸爸相信你继续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赶上来的”;“你在爸爸心目中一直都是最棒的,爸爸一直很欣赏你解决困难的勇气,相信这次学习上的困难你一定会解决的,爸爸愿意帮助和支持你。”家长始终能给孩子鼓励和信任,这是给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持,孩子能真心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强大的克服困难的心理动力和勇气。孩子在父母的理解和强大精神鼓舞下,能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难,找回学习上的信心。

4、家长对孩子的每一小步进步都进行及时地鼓励

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根本上说来源于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他的学习有所进步的时候,他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会大大地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要抓住时机给予及时地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能得到家长的承认和肯定,这时他的学习成就感受就会放大,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鼓励,更能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浮躁情绪的对策

考前适中的焦虑水平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积极认真的态度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这种焦虑水平可以调动身心能量,使学习的兴奋性速度与学习效率都有所增强,因此适度的紧张或称为适度的焦虑水平对学习是有利的。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一些焦虑但强度不是很大,不影响学习时不必过于担心。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成绩中等的一些学生,他们整日的烦躁不安,忧心忡忡,萎靡不振,精神上疲惫不堪,学习上常常不能安下心来,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对知识的学习不能深入,情绪随着每次的考试成绩波动。

一位家长来信说:她读高三的女儿,最近总是莫名其妙的向她乱发脾气,焦急烦躁,情绪不稳定,对学习自己整天又着急又学不进去,一会看语文,一会看物理,一会又看数学,频繁更换学习科目,哪科也没有真正看进去,整天唉声叹气,还总是埋怨家长干扰了她的学习,家长喝水时发出声音,孩子都觉得烦得不得了,弄得家长在家里提心吊胆,唯恐招惹了孩子。

像这位家长的孩子就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而表现出了对学习高度的紧张和焦虑。高三学生产生焦虑急躁情绪一般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对高考有过高的期望,超过了自身的实际水平。

(2)把高考作为自己唯一的出路和目标,这种压力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

(3)复习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展,并且复习时间相对紧张。

高三学生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干扰学习过程和效果,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平和心态:

1、客观理智地看待高考

形成孩子心理过大压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孩子把考大学作为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和目标,家长和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孩子的,而实际上每个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有些孩子能够做到,而对有些孩子提出这个要求可能就为难孩子了。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减压,鼓励孩子认真积极备考,把高考作为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挑战,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大学一条路,他仍然有其他的人生选择,让孩子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要合理,不要强求实现过高目标,这样孩子心理压力就会减小,焦虑急躁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而平和冷静的心态才更利于孩子的学习。

2、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形成孩子情绪焦虑急躁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孩子过低的自我评价。孩子在面临高考时,如果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我的控制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看到别人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么学,他也跟着人家学,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这样在学习上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自己在学习上没有主要思路,弄得自己很慌乱而学习上又没有什么起色。

我们知道学习上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才能使成绩提高,而简单的模仿和跟随他人是无效的。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要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更要帮助孩子寻找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在哪些科目上有提高的可能。经过这样细致客观的分析,就会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他们可以更客观的看待自己,心理更能明确自己应该怎样扬长避短,在学习上从哪些科目的哪些知识着手,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自己等。高三的孩子他们受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对自我的分析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家长要主动帮助孩子客观冷静的对待自己和学习,消除忙乱和焦虑的情绪。

3、学习是一个积累到释放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急功近利,这个月觉得自己对学习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下个月就要求成绩一定要有明显的进步,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灰心丧气,不再坚持或轻易的否定自己。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到释放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习效果的显现总是滞后于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轻易的否定和怀疑自己,而是需要鼓励孩子继续坚持和努力。

4、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

学习计划的制定应以孩子为主,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安排要紧而不乱,必要时要提醒孩子及时修改学习计划。另外学习计划的安排一定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家长要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充分地沟通,对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师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家长最好能和孩子一同进行学习阶段性总结,帮助孩子分析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不足。

有的孩子学习原地踏步不是因为学习计划制定的原因,而是因为孩子没有自我的控制能力或没有坚持下来的学习品质,这时家长需要及时提醒、督促并鼓励孩子按既定的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计划的制定,孩子在心理上就对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增添了紧张感和踏实感,既不会思想忙乱也不会对学习无从下手,心理保持紧而不乱的状态,这是备考中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个状态也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时,他的心中也会充满学习的成就感和踏实感,这种感觉有利于稳定孩子的焦虑和急躁情绪,所以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无论从学习的科学性和稳定孩子焦虑紧张的情绪方面都是必要的。

5、意念中断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降低焦虑水平,稳定情绪。这个方法就是高考前不想像高考的后果,不要困扰于“我能考上吗?”、“如果我考不上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没有考好我该怎么面对我的父母?”、“考上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我能喜欢吗?” 之类的问题。当孩子的脑中出现这些想法时,就要有意识的打断自己的这些想法,而用另一些想法来替代,这些想法是:高考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复习,我要把担心、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不要用现在时间去担忧未来,白白耗费现在学习的时间,我能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现在。高考以后的事情还是等到高考结束后再考虑也来得及。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快。

精神紧张的症状有哪些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联想回忆增多,脑力劳动率下降,体力衰弱,疲劳感等。

2、情绪症状表现为烦躁、焦虑、情绪不稳、多虑、多疑、多怒、紧张恐惧、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情绪症状。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梦多、容易疲劳、精神不振、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等症状。

4、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头部重压感、紧束感等。

5、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等。

神经紧张的危害

大脑神经紧张失眠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病因复杂,其主要原因是颅内外各种病理和功能性疾病或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忧虑、用脑过度,使大脑神经功能失调、血管痉挛、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细胞损伤、大脑功能受损,造成瘀血气滞、阻滞经络。如大脑长期供血不足、脑功能得不到改善,可诱发脑出血、脑瘫、脑动脉萎缩、痴呆、脑动脉硬化、精神病等病症。大脑神经紧张的危害不可小视。

篇3:高考考前心理如何克服焦虑

高考考前心理如何克服焦虑

随着时间越来越近,每年一度的高考也如期而至,但现在压力最大的是高三学生,我的很多学生都出现了焦虑症状。一份调查发现,90%以上的高三考生都会因考试而感到紧张不安,其中,30%-40%学生表现更为严重,考试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面对高考焦虑,专家教您培养良好心态

春节一过,距离高考也仅剩一百多天。和往年一样,由于对考试的关注而在广大考生和家长中滋生的焦虑情绪开始蔓延,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习的进度和临考的心态。日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博士生导师路海东教授曾在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家长会上做了关于“高考考试焦虑及应对”的专题讲座,家长们颇为受益。就高考焦虑的相关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要防止因焦虑而焦虑

一份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会因考试而感到紧张不安,其中,30%-40%学生表现更为严重,考试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路海东说,从某种程度上说,焦虑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学生对学习的认真态度,面对考试,适当的焦虑是健康的、正常的;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在面临重大考试时,没有一点焦虑情绪,反而是不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就会产生很多害处,不少学生在考前烦躁不安、过分忧心、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生活节奏紊乱;在考场上由于过度紧张,会出现思维混乱、大脑一片空白等现象,这都是过度焦虑的表现。

专家提醒广大高三家长,面对考试,孩子焦虑是正常的,完全不焦虑则是反常的。

良好的应考心态可以使总分提高100分左励志创业 右。如果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高考的硬件,那么考生的心态则是高考的软件。高考就是一场实力和心态的较量。

调适焦虑状态,专家教你几招

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对考试的'焦虑也多是由于对考试的看法和态度决定的。路海东教授说,家长在行动上不要因孩子要参加高考而过度紧张,不要对孩子表现得过于严格或关心,与以往的态度判若两人。在语言上要引导孩子把考试看成是人生平常事,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把高考看成像做作业一样。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动思维”的概念,面对考试或一些重大事件时,人们脑中会出现这种自动思维,而自动思维多是自我贬损的信念,如“我不小四经典语录行”、“我做不来”等,对这种自动思维,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质辩,质疑它的不合理性。如果在考场上一旦紧张,路海东教授传授了“以呼吸排解忧虑”的训练法,即“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吸气,让你的胃鼓起来,保持舒缓的吸气;缓慢、均匀地将废气从鼻子中呼出;重复几次,保持一定的节律,一分钟8次-12次。”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快速深呼吸。

篇4:高考考前心理克服焦虑

关于高考考前心理克服焦虑

随着时间越来越近,每年一度的高考也如期而至,但现在压力最大的是高三学生,我的很多学生都出现了焦虑症状。一份调查发现,90%以上的高三考生都会因考试而感到紧张不安,其中,30%-40%学生表现更为严重,考试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面对高考焦虑,专家教您培养良好心态

春节一过,距离高考也仅剩一百多天。和往年一样,由于对考试的关注而在广大考生和家长中滋生的焦虑情绪开始蔓延,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习的进度和临考的心态。日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博士生导师路海东教授曾在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家长会上做了关于“高考考试焦虑及应对”的专题讲座,家长们颇为受益。就高考焦虑的相关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要防止因焦虑而焦虑

一份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会因考试而感到紧张不安,其中,30%-40%学生表现更为严重,考试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路海东说,从某种程度上说,焦虑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学生对学习的认真态度,面对考试,适当的焦虑是健康的、正常的;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在面临重大考试时,没有一点焦虑情绪,反而是不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就会产生很多害处,不少学生在考前烦躁不安、过分忧心、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生活节奏紊乱;在考场上由于过度紧张,会出现思维混乱、大脑一片空白等现象,这都是过度焦虑的表现。

专家提醒广大高三家长,面对考试,孩子焦虑是正常的,完全不焦虑则是反常的。

良好的应考心态可以使总分提高100分左右。如果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高考的硬件,那么考生的心态则是高考的软件。高考就是一场实力和心态的较量。

调适焦虑状态,专家教你几招

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对考试的焦虑也多是由于对考试的看法和态度决定的。路海东教授说,家长在行动上不要因孩子要参加高考而过度紧张,不要对孩子表现得过于严格或关心,与以往的态度判若两人。在语言上要引导孩子把考试看成是人生平常事,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把高考看成像做作业一样。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动思维”的概念,面对考试或一些重大事件时,人们脑中会出现这种自动思维,而自动思维多是自我贬损的信念,如“我不行”、“我做不来”等,对这种自动思维,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质辩,质疑它的不合理性。如果在考场上一旦紧张,路海东教授传授了“以呼吸排解忧虑”的训练法,即“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吸气,让你的胃鼓起来,保持舒缓的吸气;缓慢、均匀地将废气从鼻子中呼出;重复几次,保持一定的节律,一分钟8次-12次。”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快速深呼吸。

篇5: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

帮助孩子克服高考畏难心理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分高三生出现畏惧考试的情况,这种情况会更多地发生在学习成绩优异但心理素质、承受力较弱的孩子身上。由于心理压力大,这部分孩子越是到关键性的考试就越无法正常发挥。一些考生由于害怕排名落后,对考试产生畏难情绪,更有甚者会找出各种理由逃避考试。

建议

父母遇到上述情况后该怎样处理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第一六六中学心理教师张瑶。张瑶表示,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压力过大导致的。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冷静,并及时分析孩子产生压力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帮孩子尽快走出心理低谷,重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乐观迎考。

首先,父母要学会冷静、客观地看待高考。升入高三后,高考便成了很多考生家中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字。不少父母为了能在明年和孩子一起享受金榜题名的欢乐,不仅在生活上嘘寒问暖,换着花样地为孩子补充营养、强身健体,还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真空般的环境,陪孩子每日苦读。看着父母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一切,孩子可能不会过多地表达什么,但心里却会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就贺先生家的情况而言,虽然孩子成绩下滑后父母没有过多责备,但父母表现出的焦虑、无奈却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想着父母长时间的关照和期待,孩子的压力增加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时,父母要为孩子松绑,要让孩子明白,高考只是人生中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而非决定命运的考核。在当下,成功、成才并非要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才能实现。只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加上勤奋与努力的付出,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父母要帮孩子客观地分析考试失利的真正原因。一些孩子惧怕考试是因为虚荣心作祟。由于高三的.多次考试要进行年级排名,所以一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的考生便会在心里产生莫名的压力,患得患失以至影响正常发挥。对于这部分孩子,父母要弱化他们在每次考试后过分关注分数、排名的想法;要让孩子明白,现在每次考试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查缺补漏,而不是比分数高低。只有将孩子的关注点从分数转移到考核本身上来,才能消除他们对考试的畏难情绪。

另外,对于成绩处于中游的考生而言,父母则要帮孩子克服因考试失利而产生的自卑情绪。面对欠佳的成绩,这部分孩子习惯把原因归结于自己脑子笨、能力低或考试题目太难自己应付不了等。一旦产生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赶上别人这种糟糕的心理暗示,孩子便很难再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慢慢地就会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念头,最终丧失自信心。此类孩子的父母要帮孩子卸包袱、多鼓励,扭转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帮他们明白只要努力便会有所收获。只要孩子明白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便会正视每次考试,主动改变现状,有所进步。

【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相关文章:

1.怎么克服高考紧张心理

2.教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3.教你如何克服职场心理疲劳

4.演讲技巧之如何克服羞怯心理

5.公务员面试克服紧张心理的方法

6.初入职场,克服几大不良心理

7.高考心理如何调适

8.浅析高考心理焦虑

9.城市规划建设标语:克服逃避心理,勇于承担责任!

10.怎样克服高考紧张有什么方法

下载word文档
《如何克服高考焦躁心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