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理想作文
“吧唧一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自由与理想作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自由与理想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自由与理想作文
假如真的有理想中那自由的一天,我希望那是种能力上的自由。这种能力,便是我能带着爸妈去环游世界。环游世界的神奇华美,感受世间的沧桑巨变。
带他们去普罗旺斯,去看那薰衣草的海浪。金色的阳光照着远方的小镇与近处香气扑鼻的薰衣草配在一起,一方生机而纯净。普罗旺斯,一个简朴而不失情调的地方,一种惬意……渐渐地便忘了时间。
带他们去塔希提岛,去那里拥抱宽广,拥抱浪花。那里有人们所向往的的蓝色地平线,有充满奇幻色彩的景色,也有一种生命的热情。光以柔情抚摸着那个地方,谁能说那不是相忘?
带他们去皇后镇,一个满载一湖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的地方。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一个探险家热爱的地方,碧水蓝天,壮丽山脉,翠绿树影。一个美如画的地方,却成为冒险家的极乐胜地,一些极限运动在这里展开,上山滑雪,下山冲浪,拖行降伞,喷气飞船,激流划艇……在这里应有尽有。
还要带他们去更多的地方,但这必须要等到我有能力的那一天到来。那一天,也正是我自由的一天。
在这世上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留下足迹。地中海之岸,大草原之边,雪山之巅……有许多乐趣,等待着我和爸妈去发现。
不怕天高路远,其实一颗心也可容纳整个世界。出发,让脚步追上理想,追逐着自由那一天的到来。
篇2:《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读后感
(杨洁老师)(―07―19)
程红兵老师曾经说“理想的自由教师在今天的土壤里确实存在”“教育的希望在民间,这里所谓的民间就是一线的教师,就是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教师,就是伴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的教师”。
当我阅读了倪江老师的《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后,我认为,倪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带给教育希望的“理想的自由教师”。他是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但是对理想语文的思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种种实验和建构,又使他变得不再普通,他让我看到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模样――怀抱理想,自由飞翔。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寻找存在的家,讲自由阅读;第二章,教学――走向自由的天空,讲自由教学;第三章,“捕风捉影”的语文,讲自由鉴赏。因为我既是语文教师又是阅读教师,所以对倪老师所说得这些内容都很有共鸣,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语文课应该上出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第一句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叶嘉莹教授认为这个“境界”就是“作品里面的世界,每个作品里都有一个世界”,可以试着把它翻译为“潜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体会到作品很丰富的内容。比如“‘菡萏香销翠叶残’,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我认为语文课也同样要追求境界,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世界。倪江老师所说的“理想语文”就是语文课的境界。语文不是“压榨分数的工具”“折磨神经的手段”,教师在课堂里“坚守经典阅读、经典文化的价值”,也不回避“所谓亚文化、次生文化”。“生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有不变的本质,而这一切几千年前的先贤已经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试图解码,解构,而后重构”。这就把语文课的意义提升到高处。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大家公认的,语文有“公共标准”这也是需要的,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我们通过语文课,不是仅仅训练学生,能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体验生命,探索世界,建构自我,最终达到心灵的完善。过去我总认为学生的年纪小,对生命的体会不深,在课堂上没必要上得太深。但在看了倪老师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讨论后,我觉得自己小看了学生。老师对语文课的预设就是教知识、练能力,那么语文课的层次就止于此。老师认为语文课有着“潜能”,从这个小的切口让学生探讨生命的真谛,那么语文课的“境界”就出来了――语文课是一门让人体会幸福的学科。
第二,语文教师必须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本书是倪江老师对语文课的思考,他认为“理想语文”的核心是“自由”。“自由语文”意味着:课程要可选择,要为每个孩子定制教学,要习惯于说不,充满“人”的气息,要允许试误。这让我想到陈寅恪先生给王国维先生的碑文中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中国读书人所信奉和倡导的最为崇高的学者精神。学者要追求真理,而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看着倪老师在自己的课程中所做的种种实验,以及他的思考,为这位老师的不懈钻研而深感钦佩。倪老师对各种文学理论信手拈来,对文本的多元分析均有理有据,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电影都撰写了精彩的鉴赏文章。他的思考不是浮于表面的总结,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是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这正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所欠缺的。现在我理解了,要有思考的能力,先要下功夫积累,只有对相关理论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重要,“独立”二字更重要。平时我们太过于依赖名师对文本的解读或是“教参”给我们的建议,缺少了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过程。倪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地方可能也不太符合主流的分析,但是只要是自己思考所得,那就有意义。想想我所敬佩的那些语文前辈,于漪老师、黄玉峰老师、孙绍振老师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思考,从不盲从于他人。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文本的解读永远停留于“人云亦云”的阶段,永远无法成为一名真正有见地的教师,更别说教出有自由思想的学生了。
第三,“立体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倪江老师将“自由阅读”放在了第一章,他认为我们正是通过自由阅读来寻找存在的家。他的第三章“捕风追影”的语文,讲的'是通过指导学生看电影,让学生自由鉴赏。倪老师认为“文学、电影都是人类以情感和审美的模式理解世界、评价世界并构造一个理想世界的独特方式”,所以“语文教学要将触须伸及无数人文经典著作和无数经典电影的原因”。()这正和我校目前所进行的“立体化阅读”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阅读的方式不应该局限于“纸质阅读”这一种。倪老师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欣赏电影。我从“综合阅读”的课程角度出发,不仅是要看电影,优秀的纪录片,有声书籍,参观博物馆,都是很好的阅读方式。阅读的个性特征是很强的,每个学生喜欢看的书不一样,阅读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应该给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和自由。所以倪老师给学生的书单、电影单,都是非常丰富的。书单有第一轮、第二轮,包括经典散文、自由精神、风骚传统等板块。电影分为A、B、C三个层级,每层50部。A、B两层是逐层深入的,而C曾属于老师的“私人电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阅读并完成阅读札记。看到倪老师的书单,我是很钦佩的。他对书单是时时更新的,而且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在阅读课程中也给学生开列了书单,但是选择度还不够大,这和我自己的阅读量很有关系。今后,我需要更加广泛地阅读经典,并对社会上各种推荐书单进行筛选鉴别,争取拿出适合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书单。而其他阅读材料的推荐,可以借助其他老师的力量,比如影视鉴赏课的老师推荐的电影,科学课老师推荐的纪录片等。通过“立体化阅读”,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自由阅读将点亮他们的心灵。
倪江老师向读者展示了他心中的“理想语文”,而我们都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让师生的思想自由地飞翔。
篇3: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主体性,自由与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 -兼谈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
关键词主体性 自由 理想世界 公共主义 生态主义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一词的原始释义认为主体性有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种,而理想世界就是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大公共主义世界。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除共产主义外,还有多个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个性主义和生态主义。未来的理想世界应该把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统一起来。
作者介绍
王晓华,1962年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文艺学、戏剧研究。
--------------------------------------------------------------------------------
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是按照计划建构世界的能力,它的存在本身就设定了理想世界的存在,我们有权利通过理想世界来评估人类主体性在当下的实现程度,也可以把主体性当作衡量理想世界是否理想的尺度。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个方面的工作:对主体性概念的原始意义进行阐释,以此原始意义为依据探索理想世界的应有维度。
既然当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意义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本文为什么还要寻找主体性的原始意义呢?因为目前流行的对主体性的解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忽略了主体性的本体论维度,预先在人的存在与其他存在之间设定了鸿沟。然而人是世界的成员而非上帝,人的主体性与物的能动性必然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观念悬搁起来,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本文作为汉语文本将首先对汉语中主体一词进行领受和阐释。“主体”在《新华词典》等权威性工具书中被解释为:(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范畴,与客体相对,指有意识的人,是认识者和实践者。(1)第二个解释已为我们所熟知,它所依据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论,是本文在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时需要暂时悬搁起来的说法,因此,我们只能把注意力转向“事物的主要方面”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解释。何谓“事物的主要部分”?显然指的是某事物之为该事物最根本的东西。人们为什么能够谈论“事物的主要部分”?是因为被谈论的事物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作为个体,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并在这种意义上是thing-in-itself。亚里士多德称个体为第一本体所强调的正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品格。(2)他认为本体为一切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等于说个体是自身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体作为本体是自因的,而这种意义上的本体在古希腊被称为主体(hupokeimenon)。万物自因,万物由于自因而自化和自持,万物皆在自因的意义上是主体,此乃我们的原始释义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主体概念首先与人无特殊关联并且与我(I)毫无关联。(3)自因的个体即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因此,最原始的主体性就是自因性。自因,便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亦即自-由。凡主体都是自-由的,只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比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由更原始,是后者被超越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就是个体存在的自因性(自-由)。
虽然万物皆有主体性,但在人类诞生之前,主体性还仅仅是自在的自因性。“人,物也,万物中有智慧者也”(王充语)(4):作为万有中的一有,人的独特性在
[1] [2] [3] [4] [5]
篇4:自由与快乐
自由与快乐_小学作文
生活是一个宏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能在那里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可有时的我根本没有什么交战的对手(放假能有什么对手),更提不上什么比赛规则。
——题记
暑假的我:
同学们永远得向往着暑假的到来,一到暑假,就焕发着活泼蓬勃的朝气,因为暑假永远是那么自由,可我不这么觉得。一到暑假,老师留的作业自然很多,但这些题自然不算是我的“对手”,只需两个星期,它们就被我解决掉了。本来以为能够松口气的,可妈妈又“和蔼可亲”地说:咱们给六年级打好基础,看看六年级的书,多做些题!”说着,一摞子的'书浮现在我眼前,甚至连教学书都弄来了:一本,两本,三本……微型天塔!怕~我暗自想:天呀,我又得罪谁了,怎么这么充实的暑假,到我这儿……虽然暑假很自由,可这么多的书未必太夸张,太荒唐了!从这以后,我在白天不停的奋斗――为了给晚上争取自由(万幸是夏天,太阳下班晚)。简直就差在我的额头带上一个头巾,上面写上"必胜"了!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想念同学们了,想念和他们共处的日子,觉得互相帮助是多么快乐的事。
开学的我:
盼星星,盼月亮,我可算把你盼来了,我苦苦地看着学校,心里只有一种感觉:真亲切呀!另一方面,因为是那些书的缘故,在六年级的学习中我不知不觉成了"出人头地"的学子。我又轻轻地想回到暑假了,我开始反感老师留的作业――简直比我妈留得还多!虽然我现在能和同学一起生活,互相帮助,可我也失去了放假那时往日的自由,整天呆若木鸡似的坐在椅子上,我后悔当初暑假没有好好地过。
看来每一件事都并非十全十美,这也对人们说的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相照应。所以我们如果长大要想有成就,得到最想得到的,那么现在我们也只能放弃我们最喜爱的、我们的天性――玩儿,这一定要靠毅力,否则,太难了!
在我的字典里:自由并非快乐,快乐并非自由……
篇5:自由与饥饿
一只八哥被养鸟人抓住了,天黑,八哥躲在树上的鸟窝里,养鸟人爬上树用强光手电照花了八哥的眼睛,即使不用强光手电照花眼睛,八哥也无法逃脱,八哥没有夜视能力。
养鸟人对八哥很好,一只精致的鸟笼子,一个专供饮水的塑料小盒,一只盛满食物塑料小盒,吃的是专用的鸟饲料,有时候养鸟人还给八哥喂一点猪肉鸡肉或者小虫子,每天定时给它一盆水洗澡,早上带出去遛弯,闲下来就逗弄八哥并教它说人言,总之,这个退休的老头闲来无事把一腔心血都倾注在八哥身上。
八哥望着鸟笼子外面高远而湛蓝的.天空,想着昔日的伴侣,它们一起在蓝天下翱翔,一起在枝头欢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活幸福,但是现在却身陷囹圄,它痛恨养鸟人不顾鸟的感受强行把自己关在鸟笼子里,但是面对强大的对手它无能为力,它渴望自由。
夏季正是蚊虫嚣张的季节,八哥身上长满了鸟虱,鸟虱感染了养鸟人,养鸟人去看医生,医生看到养鸟人皮肤大面积感染,个别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溃疡,于是给他一个忠告:远离鸟类,一旦感染了禽流感性命堪忧。
养鸟人不得不放飞了心爱的八哥,八哥重新获得了自由,它跳出鸟笼,扑煽了一下翅膀,然后展翅飞向了蓝天,它在养鸟人的头顶上的高空盘旋两圈一头飞向了树林那个久违的家。
第二天,养鸟人路过农贸市场附近的垃圾桶,见到他曾经豢养过的那只八哥正在臭气熏天的垃圾桶上寻找食物,八哥也认出了养鸟人,它蹦跳过来希望养鸟人再给它一些食物,但是养鸟人却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饥饿只是代价的一部分。
篇6:自由与生命
自由与生命
自由与生命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关于和平与自由
尊敬的布什总统:
你好吗?噢,sorry,我明知故问了。你一定很不好。因为那个叫伊拉克的小国还没有满意地向您俯首称臣,您还在为寻找向它动武的理由而头疼。我知道,您是一个喜欢打仗的总统,历数您在上台后的种种对外政策,有多少与战争无关?先是攻打阿富汗,然后阻挠巴以和谈,还有一度支持台湾独立行动----向台湾出售武器。然而,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我必须警告您,战争一方面在帮您拔除“眼中钉”,另一方面也在为您挖掘罪恶的坟墓。
首先,这个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体的,战争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尊敬的总统先生,您可见到阿富汗的无辜平民在美利坚的炮火中背井离乡的情景?!您可感到幼小生命在炮火中夭折的悲惨?!您可知道世界的经济正在炮火中一步步下滑?!这些都是不奇怪的。总统先生,只要您的心不是钢铁铸成的,您该为您的所作所为而内疚和自责吧!
再者,战争不利于您的大选。
先生,您的任期快要结束了,再过不久,您将迎来大选的日子。据我所知,您的战争政策让您的子民一点一点地对您失望。甚至已经有些人游行示威在街头。请您即使为了您自己,看在上帝的面上也放下屠刀吧!!!
尊敬的总统先生,请接受我的劝告吧!否则您将像希特勒,东条英机等等好战分子一样被永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愿您早日回到和平的谈判桌上!
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XX年12月5日
篇8:自由与生命
自由与生命
19自由与生命一.教学目标 1.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2.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心理活动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3.认识到人类要尊重动物,尊重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二.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叙述整体事件的。三.教学难点 1.1.理解“母画眉认为自由比生命更重要,竟用毒菌毒死自己的孩子”。2.2.感悟心理活动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四.教具投影 小黑板五.教时:三课时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正确地朗读课文。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了解大意,体会中心。教学过程 :(一)(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1.1.板书课题,指出作者2.2.师述:“自由”是什么?什么人会失去自由?引用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若换了你,会选择什么?(二)(二)初读感悟 检查预习1.1.指名逐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pao bu jie lu shu 抛弃 捕获 皆大欢喜 俘虏 述说2.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色彩斑斓 无影无踪 美妙绝伦 皆大欢喜 无声无息 精辟 3.3.再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三)(三)理清思路 分段1.1.本课讲述了“我”童年的一段回忆,找出这件完整的事为文章分段。(抓重点段分段)2.2.生讨论,师点拨。全文可分三段(四)(四)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1.1.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2.2.汇报总结本文通过“我”童年时曾捕获一只小画眉,可母画眉认为自由比生命更重要,用毒菌毒死了自己孩子的事,呼吁人们要尊重动物的自由。(五)(五)质疑问难1.1.默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2.师根据提问或当堂解决,或留下节课解决。(六)(六)检查生字1.1.出示生字词 卡车 抛弃 承认 聆听 俘虏 厄运 精辟 解释 毒霉 囚徒 翅膀2.2.重点指导字形:厄 霉 虏(七)(七)布置作业 1.1.抄写生字词。 2.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2、朗读感悟,体会心理描写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 一.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1.课文写了什么事?2.2.目标:体会心理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二. 二. 赏析课文(一) (一)第一段1. 1.齐读并回答,作者是通过什么回忆起童年这件事的?看孩子们捕捉蝴蝶勾起的回忆。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件事令“我”难忘? (“不由自主”)(二) (二)学习第二段1. 1.指名轮读这段2. 2.默读,画出“我”情感变化语句。“我”感到万分高兴――对此迷惑不解――心被震动3. 3.从哪看出“我”的这些情感变化?(讨论,点拨)① ① 捕获到小画眉时,“我”心里怎么想?小画眉怎么想?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揣度心理)② ② 投影出示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经得到精心的照顾吗?它怎么会死呢? A. A. 这句围绕哪个词写的?(迷惑不解)B. B. “我”迷惑不解的是什么?C. C. “精心的照顾”指什么?(母画眉口含食物一口一口地喂孩子)D. D. 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母画眉宁愿让被囚禁的孩子死掉)③投影出示当一只母美洲画眉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一定要小画眉( )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孩子( )总比( )好些。 A. A. 填空B. B. 从哪些词语看出母画眉的坚定信念?(一定 坚信)C. C.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D. 你今后在“对待小动物”这个问题上应怎样做? ③ ③ 回读这段,填空因为 ,所以“我”万分高兴。因为
篇9:无知与自由
无知与自由 -读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论文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真正的思想家,都是一面奔跑一面哭泣的人,他们要诠释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受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
1993年3月,当哈耶克逝世的消息在世界各地的新闻节目和报刊上传出后,整个热闹的思想界瞬间为之愕然,接着对这位“缔造了自由世界经纬”的大师爆发出如潮的哀思和敬意。这一情境再次证明了,人类对自己思想精英的理解、尊敬和珍视总是来得太晚。虽然哈耶克早在1974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但这位思想巨匠的漫长的学术生涯,却充斥着社会大众和同行学者对他的误解和敌视。
最近十年,我国学者已陆续译出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秩序原理》等著作,去年又翻译出版了《法律、立法与自由》,这是迟来的幸事。
《法律、立法与自由》是哈耶克经历的思考而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最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巨著。本书围绕标题所关涉的相应主题划分为三卷:第一卷为“规则与秩序”,第二卷为“社会正义的幻象”,第三卷为“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
哈耶克在知识论上为本书提出了一个关涉人类命运的基本命题:
我们应当学到足够多的东西,以避免用扼杀个人互动的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order)的方式(置其于权威当局的指导下)去摧毁我们的文明。但是,要避免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放弃这样一种幻想:我们能够通过刻意的思考而“创造人类的未来”……
哈耶克的这一最终结论,我认为在法律与立法领域可以转换为一个关于知识与自由的命题:承认人类的无知,尊重各种自生自发的秩序,是人类真正达致自由的前提条件。
哈耶克这里所说的自由,是一种允许所有的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且只受普遍适用的正当行为规则的约束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为人们实现各自的目的提供最佳的条件,因此,“自由不只是许多价值中的一个价值,而且还是所有其他个人价值的渊源和必要条件。”这一命题还认为,只有当权威当局,包括人民依多数原则组成的权威当局,在行使强制性权力的方面受社会共同体所信奉的一般原则的限制的时候,自由才得以实现和维续,而奉行权宜之策则会摧毁自由。因此这种自由的标志是存在一个得到保障的私人领域。显然,哈耶克所承继的,正是由佛格森、休谟与斯密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创立的,后来被柏林称作“消极的自由主义”,或“保守的自由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区别于以卢梭为代表的`欧陆浪漫主义的“积极的自由主义”,或“伪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传统。
哈耶克认为,承认人类的无知,即承认我们的事实性知识的永恒局限是达致这种自由的前提。每一个人都只能拥有所有社会成员所掌握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从而每个人对于大多数决定着各个社会成员的行动的特定事实(更不用说自然的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都处于一种必然的和无法弥补的无知状态。正是这种无知,人类要对一个变动不居的大社会或开放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完全的预见或准确的预测显然是不可能的。哈耶克指出,承认人类的无知使个人的自由选择成为可能,而自由赋予了文明以一种“创造力”并赋予了社会以进步的能力。
哈耶克强调,威胁着人类自由的几乎永不枯竭的那个思想源泉在于人类理性的自负。由于这种自负,人类事实上已经把自身假定为全知全能的观察者和裁判者,在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更不用说奉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了)里,都存在着政治家们试图“设计人类的未来”或重构社会的危险。这是一条终究会扼杀个人自由和通向奴役的道路。
哈耶克确信:“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仅是一些科学上的分歧,而且也包括一些最重要的政治上或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在最终的意
[1] [2] [3]
篇10:实践与自由
人类自由,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么这一目标是臬产生的,它又将如何实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理解.对此,文章认为:实啃是自由的源泉(产生基础);自由是实践的目标(归缩);实践是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文章还认为,在现时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实意义和浣的历史意义.
作 者:杨建毅 Yang Jianyi 作者单位: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30070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xx 7(6) 分类号:B0-0 关键词:实践 自由 关系 意义篇11:实践与自由
摘要: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启蒙是其基本特征,而在对于启蒙的理解中则必然要论及康德,如果要理解康德哲学理论的奥妙,启蒙则是责无旁贷的“密钥”。康德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提出自己的启蒙观,这也是康德哲学的起点与归宿,在其哲学理论的内核中,精髓要义即为:个体的自我启蒙,并且康德还论及了自由运用知性和理性,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思想调和,完成了哲学理念下的思维范式转换,由此可见,自由是康德启蒙哲学的核心。然而,康德的启蒙很难真正得到实践,也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现代和后代思想家对其深剖、积极补充,这也是对康德启蒙哲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本文试图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寻求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探究康德启蒙哲学的理性自由和实践限度,并借用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慧眼”提出新的看法,开启启蒙的新定义。
关键词:康德;启蒙哲学;自由;福柯;尺度限度
在“启蒙”的世界里,历来启蒙思想家对于启蒙的经典定义,即为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我们对于康德哲学奥妙的理解起点和归宿则是:启蒙,它从认识、道德、宗教三个方面,实现了对精神自由层面的最彻底、最全面的引领。启蒙思想除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也涉及了哲学、宗教、文学、政治等诸多社会领域,在经过康德等人的反思之后,启蒙思想还促进了知性和理性的运用,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思想家审视的同时,对康德的启蒙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开创了社会新格局。
一、康德个体启蒙的自由诠释
启蒙运动其宗旨在于弘扬人类公正的、理性的精神之光,康德的“启蒙定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界定,也是对绝对权威神话的挑战和替代,它用理性的启蒙哲学显示了其革命性的逆判:首先,康德的启蒙哲学颠覆了传统权威的外在宣教,而是立足于理性能力,它与教化权威的区别在于,它体现出个体的自我启蒙观念,同时,也强调个人自律性启蒙与公共理性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打破了绝对权威的神话。其次,康德的启蒙界定涵盖了理性原则和公共性原则,将宗教信仰归结于私人自律的范畴。再次,康德启蒙观念认为启蒙是过程而绝不是终点,它是在长期的思考与评判中自我重塑和再造的过程,具有持久性和艰巨性的要义。最后,康德启蒙将自由定义为启蒙的内核宗旨,并对“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诠释,确定了现代人的自我理解。康德的启蒙界定阐述了对知性和理性的运用,它将启蒙的必要性归结在要进入成熟状态,而其定义的“未成年状态”是指由懒惰和怯懦而造成的不愿意摆脱监护人保护的知性无能的状态。因而,康德从个体知性的角度,呼唤知性思维能力下的个体自我启蒙,那么如何达到这种知性思维下的个体自我启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其理性的自由观念,也是知性向理性过渡的症结所在。康德认为:首先,理性的自由内核是个体自我启蒙的前提和条件,但绝不是毫无限制的,它必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下,而不能呈现出非理性的泛滥。其次,个体对于理性自由的运用也必然是有区别的。再有,启蒙是公民神圣不可放弃的权利。最后,最高统治层的立法权威要建立在与公民的全体意志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从上述对康德启蒙哲学的命题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康德对于知性和理性的运用,然而,在其哲学框架下,康德启蒙哲学并未能实现知性向理性转换的途径,并通过知性思维向理性自由转换的形态是否能够最终实现自由与个体思维,这些是需要对康德哲学进行跨越的哲学命题。
二、康德启蒙由理性化归为实践的思考及超越
康德启蒙哲学中的启蒙必要性和理性运用思想,得到了其他思想家的回应,在摩西门德尔松的思考中,认为康德的启蒙之论虽然有理性的重要作用,然而其理性的自由是否会与公共秩序相违悖?又如何保证对理性自由能够施以具体控制,而使其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呢?康德倡导人们脱离“未成年状态”,要用知性的思维来摆脱依赖于监护人保护的状态,然而,康德启蒙中的个体思维的理性能力又从何而来呢?换言之,个体思维的理性之光的源头从哪儿可以追溯呢?康德的个体启蒙哲学对此并没有一个答案,只是一个笼统性的概念和定义,它并不能具体指出知性向理性转换的实践如何解决,这就使康德启蒙思想陷于质疑和难题之中。对于启蒙,人们或迷信、或盲从、或曲解,而在康德启蒙思想之后,它对于理性的运用被赋予“实践理性”,即:启蒙的理性是可实践化的,实践化的理性最高法则即是个人的理性意志或准则被认为是共同存在着的普遍立法准则。然而,在这一论述之下,对于康德的“实践理性”观点便有一个质疑:这种实践理性之下的普遍性共同体的逻辑性何在?现实的具体操作性又如何体现?在康德的启蒙思想中,它以道德的界定作为自由的含义阐述,并将他所倡导的“实践理性”与自由相提并论,即:在实践理性之下运用的是普遍的、共同的政治法则,在自由的涵义之中,是遵循道德法则的。康德将这两者都限定于同一原则之下,这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所强调的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具有目的方面的自主性相违背。由上可以看出,康德关于启蒙的思想论述具有静态的表面合理性,然而在动态变化的现实实践中,无法使两者实现调和,用“彼此相互回溯”的解释却无法让人信服。
三、现代社会对于启蒙的思考及福柯的启蒙
康德的启蒙思想观无疑是革命性的,在其之后的思想家中有继承者和追随者,乃至批判者也不在少数。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下,也有诸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的激烈批判,在对康德的个体自由、共同理性的评判中,他们认为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理性和技术的重构阶段,康德启蒙中的个体的自由已经消失殆尽,消失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尽头。而相对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对康德的激烈批判,福柯则用其特殊的慧眼,对康德的启蒙思想论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剖析,他在《何谓启蒙》一书中,对现代问题的独到而执着的思考和他对于康德的启蒙的现代化思考,既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认,福柯将康德的启蒙谓为“现代性”态度,一种注重个人塑造自身责任和义务的态度,这从福柯的论述中可以显现:“康德用一种几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视之为‘Ausgang’,即‘出口‘’出路’……”首先,福柯将启蒙与现代性问题相联结,他不否认康德的“未成年状态”,也不否认康德认为个体可以通过理性的自由完成其转化。但是,福柯并不认可康德启蒙的运动特质,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中,启蒙应当是一种与后现代特点相符的精神气质和哲学化生活状态。其次,福柯还注重启蒙与人文主体的价值辨析。他对启蒙的特质有更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启蒙是涵盖了复杂事件的历史进程的概括性总论,它可以包括社会不同层面的因素、体制类型、知识技术形式等,而人文主义则在历史进程中以不同的变化面目示人,这是由于它是不同于启蒙的,是以不同的、多样的主题而构成的整体,因此,人文主义必然以不同价值判断而相联,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再次,康德是以普遍恒常的原则来对待理性实践自由,而福柯则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康德的理性实践自由忽略了边缘属性和差异属性的存在,并且在无限可能的未来,福柯更着眼于“现在”这个命题,他用批判的精神将启蒙重新定义,并理解为这是批判气质下的一种预示,一种观照,一种超越,他认为:“启蒙是表现了永久的激活的态度,是对历史进行永久批判的气质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福柯致力于启蒙的批判,他在对康德部分观点认同的同时,也有自己对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反思。康德的启蒙哲学思想至今振聋发聩,他的革命性意义不容置疑,在他对启蒙的界定中,将启蒙置于个体自身的理性自决前提之下,注重知性思维和理性的应用,康德倡导个体自我理性的运用,在将理性作为“真理最高试金石”的启蒙前提运用下,他强调个体的“自行思考”,在康德的启蒙思想中可以肯定的是,个体可以进行自主启蒙或自行思考,这是哲学意义上的命题,应当提出的是,康德启蒙思想中的理性原则是基于实践意义上的,而并非思辨的意义,在实践的意义上进行理性的自由运用,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同时,我们从福柯对康德启蒙哲学思想的批判中,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塑造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究竟完成了吗?启蒙的出口又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用急着去正名或反对,而要在时代的背景下,解读福柯对于康德启蒙的哲学话题,使康德所提出的启蒙话题成为一个未竟的事业,我们始终要在启蒙的过程探索之中,出口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我们需要在现实社会下让启蒙思想可以传承和批判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零.康德与启蒙运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xx(6).
[2]唐淑凤.人的本质研究的哲学史进路[J].社会科学辑刊,20xx(源).
[3]冯俊,柯布.超越西式现代性,走生态文明之路―――冯俊教授与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教授对谈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xx(1).
[4]姜异新.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J].东岳论丛,20xx(愿).
[5]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堂家.启蒙与光的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xx.
篇12:自由与富足
自由与富足
森林里有两只小鸟——布布和谷谷。它们整天在妈妈的翅膀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有一天,鸟妈妈对小鸟们说:“孩子,你们长大了,该独立生活了,蓝天才是你们真正的家。”于是,布布、谷谷含着泪挥挥手告别了妈妈,开始了新的生活。
它们就这样度过了一段时间。一天,布布找到谷谷,说:“小弟,我已厌烦这种生活,整天捉虫子,多累、多无聊啊。”
“可是,我们必须这样做才不会饿肚子呀。”
“这可不一定,上次我看见百灵,它呆在一个漂亮的笼子里,主人给它吃喝,养得可肥啦------”布布又接着说:
“那我们也去那儿吧,好吗?”
谷谷有些动心了,但它一想到“笼子”就很坚决地摇了摇头,飞向了森林。
而布布呢,见弟弟如此坚决,感到它真傻,又想像了自己住在豪华的金笼子里,得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吃的是现成的可口食物,没有风吹雨打太阳晒,不禁流下了口水,它朦朦胧胧地,似乎看见笼子向它招着手,便立即飞了进去。
当然啦,布布得到了它想要的生活。
且说小谷谷回到了森林,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它一天天地长大,变得更强壮,面对风雨也沉着应付,长成了一只漂亮,健康的大鸟。
也许是兄弟间挺有缘份的吧,谷谷又遇到了享受着金笼的哥哥―――布布。布布还是那弱不禁风的样子,只是显得更肥了,当它看到己经与它大相径庭的弟弟,吃惊地张大了嘴巴。不过它还是不无得意地炫耀:看我多幸福,有个待我这么好的主人,有吃,有喝又有住……”
谷谷看着弱小的哥哥,叹口气说:“哥,你虽然得到了富足的生活,可你却失去了最富贵的东西----自由。没有了自由,再豪华的住所也带不来真正的快乐啊!”谷谷展翅而去。
布布愣愣地看着谷谷的背影,想想谷谷的话,似懂非懂……
简评:生活在幸福时代的中学生,面对的是家长、亲人的越来越多的关爱、溺爱。失去了更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于是小作者提出了自己全新的思维:磨练自己,要独立生活,做生活的强者。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这样不同寻常的立意,再配以寓言故事的文章,对比的写法,回味无穷的结尾,使人耐读。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大气、自如,语言平淡质朴,娓娓叙来。有一种闲庭信步,信手拈来的感觉,但内容充实,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显示了小作者厚实的文字功底。
篇13:快乐与自由
快乐与自由_生活叙事
合上《时代广场的蟋蟀》,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蟋蟀柴斯特从没想过离开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草场,可是,他却因为贪吃而被带到了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的地铁站。闯进了靠卖报为生的白利尼一家,在这里,它认识了聪明的老鼠塔克和忠诚的亨利猫。柴斯特用它绝妙的音乐天赋,回报了朋友们之间的真挚友情,帮助玛利欧一家摆脱了困境,自己也成为了震惊整个纽约的演奏家!然而,就在柴斯特的音乐事业达到巅峰时,他却满心失落,思念起故乡的安静生活来。在朋友的理解和帮助下,他终于会到了自己深爱的故乡......
谁不想在这力争上游的社会里拥有荣誉?那只赛得过任何音乐家的蟋蟀不想拥有。从它一出生时,上帝就注定他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坦的繁华大道,一条是崎岖的平凡小路。它为什么不选择留在纽约?那就是人人皆知但人们却不能正确认识它的答案——自由。
正如亨利说的:“既然柴斯特的一生是它自己的,它就应该做它想做的事。如果成名只是让它觉得不快乐,那么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是啊,当你成为明星时,你会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但是,几天后,你会发现,曾经的梦却压的你喘不过气来。当初意料之中的快乐便化为乌有。与这比起来,你更加怀念彼此之前的安宁与自由。
人人都有明星之梦,在你努力的同时,更应该好好的想一想,你会失去什么,又会得到什么。
想到这里,我不仅看看自己,我不就是这样的孩子吗?从小成绩优异,长大了,被老师安排为班长。在小学四个春秋里,我渐渐的发现,班长没有那么好当。只要又一次的失误,就会听到到处的讽刺。
与其在明星路上迷失,不如像那只小蟋蟀一样,放手一把,回到从前,找到以前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重温柴斯特的故事,想着这只为了自由的蟋蟀敬礼!
篇14:作文自由与束缚
说起自由,那一定会是近乎所有人想追求的目标。自由象征着无拘无束,象征着没有限制,象征着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任何事,这种生活肯定会是人们所向往的,可是这种令人神往的完美的自由真的存在吗?其实这世上总会有一种限制束缚着我们。只有有了束缚,自由才会被我们所发现,束缚有时比自由更重要。
两千年前的圣人庄子对自由是向往的,他想追求的是一种“无所待”的“御风”境界,纵使这种自由还不是那完美的自由,可是终其一生庄子也还是没能达到那种“御风”的境界。反观现在,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哲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概念,那就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简单点来说只有八个字——“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自然,自由也符合这个观点。自由与限制是相对的,自由永远也不会是绝对的自由,它只会是相对的自由,自由之中必定包含着限制。绝对的自由那只是一种空想,一种愿望,我们只能对其望而却步。而我们要追求的,其实应该是那带着些许限制的自由。
即使在《圣经》中所描述的伊甸园中,也没有这绝对的自由,亚当和夏娃也不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同样受着上帝的限制,他们也不能吃善恶树上的果实,他们依旧被束缚着。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其过程明显地显示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又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自由和民主的变化。奴隶社会中身为奴隶的人们,基本上没什么自由,整个人甚至连思想都归奴隶主说了算。可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自由进程前进了一大步,不过封建社会的皇帝却也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在这背后,一样东西也在悄然发展着,那就是道德和法律,自由在发展,限制也在发展。
绝对的自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随心所欲,意味着为所欲为,可是人真的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存在着道德,存在着法律,这些都限制着人们的自由,人们有许多不能做也不愿做的事情。人类是一种存在着智慧,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的生物,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如果你想要这样做,可另一个人却不愿你这样做,那么他就是在限制你,可以说世上只要有两个人,就会有束缚。如果没有束缚,世界会怎么样?那时世界将再也没有秩序,杀人、抢劫、偷窃……我想那样的社会很快就会灭亡吧。
回到现实,其实我们不应该妄想去追求那些没有束缚的自由,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自由与束缚并存的那种自由,我想,只有这种自由才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不是么?
【自由与理想作文】相关文章:
1.自由与不自由作文
2.限制与自由作文
3.自由与梦想的作文
7.理想与成长作文
8.目标与理想作文
9.理想与信念作文
10.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