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
“红烧鸡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3篇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
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5篇)
重陽節過了一年又一年,今又重陽,對老人們來說,他們一定會一起吟誦: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作文四:重阳节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省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这一点,实应为今人借鉴.
作文五:重阳登高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终于让我盼来了。我们学校首次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野外进行一次登高活动。
这一天大清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上山去,大约走了半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吃过了早饭,我便和几位同学去观看风筝比赛。
风筝竞赛场的人可真多呀!把整个赛场围得严严实实,真是里三层外三层。突然一声哨响,风筝陆陆续续飞上天空,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翱翔。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飞的苍鹰……最吸引人的那还要数栩栩如生的龙和蜈蚣了。那条龙抬起头来,尾巴高翘,摆出一副神气的样子。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会儿,就超越那条龙啦!场上的人都为它喝彩。我刚揉了揉眼,可不知怎么的,那龙和蜈蚣纠缠在一起了,也许是龙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两败俱伤的做法。不一会儿,它们俩都断了线,掉进了山谷,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惋惜,都埋怨龙不应该那样自私。它们的主人像箭一样冲下山谷,寻找自己的风筝,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时间非常紧迫,但是它们的主人一点也不灰心,把风筝重新安上线再放飞……到了最后还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龙获得第二名……风筝比赛在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掌声中结束了。
吃了午饭,就到我们学校的运动员大显身手的时候,登山活动开始了,只见运动员们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预备姿势。又是一声哨响,运动员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你看,我班的小玲同学就要拿到红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头绊倒了,摔得个四脚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爬起来再跑,可是来不及了,红旗被五〈2〉班的同学夺走了。
这时,太阳渐渐地西下了,金色的阳光照在同学们的笑脸上好像盛开着朵朵鲜花。
篇2: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
2015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5篇)
作文一:九九重阳
十月,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期而至,终于来临了! 在放学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想,该为爷爷,奶奶,作些什么.我安静的坐在长石凳上,双手搭在下巴下,东想想,西想西,抓耳挠腮,可还是想不出来------ 走到家门口,我一拍脑门,想出来了,做一张贺卡,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同样能代表我的孝心.
我选了一张颜色鲜艳,同时也代表了青春活力阳光的纸,我在纸上工工整整写了5个大字:“重阳节快乐!”我还写了对老人的祝福与希望.做完以后,我将纸悄悄的塞进书桌的缝隙里。我慢慢的走进书房里,静静的聆听书房里的声音。 爷爷很快就发现了我的贺卡,把我叫进房里。我的心“扑通扑通”地之叫唤,爷爷深了一口气,说:“这个贺卡是你做的吧,记住,你爷爷喜欢实际的,比如帮我扫扫地之类的。”我瞬间发现了爷爷身上,有着一种浓浓的朴实无华的味道,这种味道,在我的眼里,也就是老人的象征,默默无闻。
在今年,九九重阳,使我认识到了老人那默默无闻的精神。在此,我向各地老人表示祝福,希望你们快乐,幸福,健康!
作文二:过重阳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便会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以前,我对重阳节确实不怎么了解,认为只不过每到这一天人们吃上几块重阳糕,大伙再聊聊天也就过去了。后来,等自己渐渐懂事了,并从父母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特殊的含义。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或老人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转眼间,今年的重阳节又来到了,我的心里有了个小算盘。
这天上午,我走到奶奶旁边,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问:“奶奶,今天是什么日子?”奶奶疑惑的说:“今天,今天什么日子?”我神秘地说:“想想,好好想想。”“今天是***妈的生日?”“不对,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生日?我的生日要到十二月啊!”“呵呵,不是那个生日。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老年人的节日啊。所以我带你出去走走。”说着,我便拉着奶奶的衣角向前走。奶奶脸上的笑容今天很灿烂,一旁清澈的湖水倒影着岸边树木的身影,几条小鱼无忧无虑的在水里游弋,有时互相嬉戏,有时吐吐水泡。耳边还不时传来奶奶小时候的故事,奶奶陶醉在这美丽的诗画里了。是啊,经常听大人们说,要让老人老有所乐,安享晚年。或许说的就是这幅美丽画面吧。这时,天色已晚,我和奶奶意犹未尽的回到了家,而妈妈也早早在餐桌上放上了重阳糕。我连忙递了一块给奶奶,又抓起一块塞进了妈妈的嘴里,当然我不会忘了自己。咦?今天的重阳糕怎么比以前的更甜了呢......
作文三:岁岁重阳
歲歲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每當想起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陽》這一首橫掃千古的名篇大作,不禁心生感慨:重陽節又到了。老人高興,兒女高興,小孩也高興,好一派喜慶氣氛。
重陽節:節令名。陰曆的九月十九,又叫重九。因為九是陽數,九月一個陽,九日一個陽,故名“重陽”,又叫敬老節,有登高的傳統習俗。登高時,佩戴茱萸囊,據說可以避邪。
重陽節對於老人來說,是一個高興的節日。老人門可以結伴,手握金菊,前去登高。可重陽節對一些特殊的老人來說,又有著不一般的意義,故曆代文人墨客,對重陽節大加吟誦,各抒感慨!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陽》,內容描寫重陽節的戰地風光,借景抒情,表現了戰爭勝利後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並從而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自然觀或宇宙觀作了形象的詩的揭示,是富有深刻哲理意蘊的。而對於一些退役老軍人來說,會勾起他們無限的回憶與遐想。抗戰時期,他們是如此的風光,如此的英勇,充滿了動力與奉獻祖國的激情。可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重陽,他們也老了!回憶當年,他們會感到無比欣慰與自豪。每到重陽,他們會為自己倍感驕傲。
“每封佳節倍思親’,有些兒女忙於事業,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和陪伴他們的父母親,只有把他們送進養老院。可每到重陽節,兒女想父母,父母也思念兒女,想來想去,即使是節日,彼此也獨自生悲,徒感寂寥。
今逢重陽,而我們因該為這些飽受思念之苦的老人們做些什麼呢?雖然我們是小孩,卻也可以為他們做很多很多。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一些東西,去養老院慰問那些老人,陪他們一起過節,讓他們不用感到孤獨,還可以自編自演一些節目,與老爺爺老奶奶一起開心,一起快樂。這樣,老人們不僅開心了,我們也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天。
篇3:重阳节简短故事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九九重阳正赶“九”,又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我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子孙的应该陪自己的长辈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奶奶出发了。我和奶奶一边说,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和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重阳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轻了几岁。
重阳节的故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节日的事情吗?诗中写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事情!每到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全家出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很是热闹。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夫,他和妻子守着几亩田养活孩子和父母,日子过得倒也安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突然害起了瘟疫,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尸首遍地也没人掩埋。桓景的父母也没有逃过这一难。看着村子里的乡亲们病的病,忘的忘,桓景非常痛心,决心要找出原因,拯救大伙儿。
一天,桓景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看到老父亲拄着拐杖一摇一摆地向他走来。桓景喜出外望,一把抓住父亲的手说:“父亲,父亲,您还活着啊!”父亲抓住他的手说:“儿啊!你还记得小时候我教过你的歌谣吗?战胜瘟疫,救治乡亲们,就全靠你了!”说完,老父亲突然不见了。桓景急得大喊:“父亲,父亲……”他一着急,就醒了,原来是一场梦啊!
桓景仔细地回想父亲跟他说的话,小时候的歌谣,啊,想起来了!他不禁小声地哼唱起来:
汝河里,有瘟神。
爬上岸,人遭殃。
东南山,费长房。
除瘟疫,他帮忙。
桓景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瘟疫都是汝河里的瘟魔带来的!要想救大伙儿,就要到东南山找费长房神仙帮忙。想到这里,桓景立刻动身到东南山,寻找神仙。
桓景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大河,吃尽了万般苦头,终于到达了东南山。只见这里云海茫茫,树木葱葱,溪水潺潺,到哪里去找神仙呢?
桓景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神仙。一天,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发愁,突然面前出现了一只雪白的仙鹤。奇怪的是这只仙鹤冲他直点头。桓景不明何意,也向仙鹤点头示意。谁知仙鹤忽然飞出去两三丈远,之后又向桓景点头。桓景走近它,它又飞走了。
桓景明白了仙鹤的意思,便跟着仙鹤向前走。就这样,爬过了几个山坡,转过了几个弯,仙鹤终于停了下来。桓景喘了一口气,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古庙,庙门口的横匾上写着“费长房仙居”几个大字。桓景惊喜万分,快步来到门前,但是大门紧闭,怎么叫也无人应答。桓景以为仙人不在,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前,等着仙人回家。直到第四天的早上,大门终于开了,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出来, 来到他面前说:“念你一番诚意,为民除害,随我进来吧!”桓景明白了这位老人就是费长房神仙,连忙磕头拜师,跟着师傅进了门。
之后,师傅送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并传授给他除妖的法术。从那以后,桓景每天跟着师傅刻苦练功,一心想着回去除害。
一天晚上,师傅对桓景说:“桓景啊!明天就是九月初九,汝河里的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你的武功也练得差不多了,如今正是你斩妖除魔的时候,带着青龙剑回去吧!”师傅又拿出一个包裹,说,“这里有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拿回去分发给大家,让他们登上高山去避祸吧!”说着,师傅召来仙鹤,将桓景驮回了汝南。
回到家乡,桓景把乡亲们召集起来,把神仙的话跟大家说了一遍。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大伙儿登上了附近的高山,并把茱萸叶子分给了大家,又把菊花酒倒给大家喝,说是有驱除瘟疫的作用。桓景把大家都安排妥当之后,就提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瘟魔的到来。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走上岸,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却没有看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怒火中烧,几步窜到山下,准备冲上高山。突然它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熏得它头昏脑涨,不敢靠前登山,只好转身向村里走去。
诺大的一个村子,只有一个人端坐在屋中。瘟魔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剑光一闪,青龙剑如同一道闪电,射中瘟魔的心肺,瘟魔倒在血泊之中。乡亲们见了无不拍手称快!
从那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从那时起,人们就将九月初九定为一个美好的节日——重阳节。在这一天里,人们全家团聚,登高望远,佩茱萸,赏菊花,欢度佳节。
篇4:重阳节小学生作文
重阳节到了,今天母亲给我讲了重阳节的来历,我最喜欢桓景用降妖青龙剑把瘟魔扎倒在地的传说。重阳节的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茶、插茱萸,还要吃糕。 不过现在已经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我今天和母亲去看爷爷,我挑了最红、最紫的葡萄给爷爷吃,爷爷吃着可高兴了,还说:“这葡萄真甜,一点也不酸,还是糖豆厉害,给爷挑的好葡萄。”
【【推荐】重阳节小学生作文6篇】
篇5:重阳节小学生作文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小学生重阳节作文400字。还是今朝歌酒席,向头翁八少年场。”我想,在这重阳节到来之即,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也都会涌起一丝特别的感觉。比如,奶奶家园子的苹果树······
—————题记
人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妈妈领着我们买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去向下看奶奶和爷爷。车子在林荫马路上奔驰,飘飞的落叶像撒下的菊黄花瓣,公路两边的田野泛着金黄,我的心情也如这金色般灿烂,小学生作文《小学生重阳节作文400字》。
树
我和这家的主人一同长大,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许多年。在孩子们还小时,主人没少操劳,过几年苦日子,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仙子还拎着一大包东西来看望老人,真幸福啊!
人
吃饭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馋得我直流口水,问起来味道香喷喷的。有糖醋排骨、清蒸多宝鱼、陈醋海参、辣炒螃蟹······许许多多的饭菜,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推杯问盏,好不热闹!
树
吃完饭,大人、孩子都聚在我身边。主人的孙子最调皮,爬到我身上,将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摘下来收到篮子里,够不着的拿棍子打,大人不停地摇晃我的身体,成熟的果子落了一地。打在身上,身疼,看着孩子吃着香甜的苹果,心乐。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一家人聚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孩子们嬉笑着,多么幸福呀!
愿老人永远长寿,愿家家生活幸福!
【【推荐】重阳节小学生作文汇总7篇】
篇6:重阳节小学生作文
今天是我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叫老人节,这是孝顺老人的节日。因此,我想:我今天要为奶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那应该做点什么呢?我左思右想:“对了,我可以帮奶奶洗脚。”
晚饭刚吃过,我就把洗脚盆和毛巾准备好了,我先让奶奶坐在凳子上,然后我倒了些热水在洗脚盆内,又放了些冷水,我用手试了试,温度刚好,就蹲下来轻轻地把奶奶的鞋子、袜子脱下来放在一边。“奶奶把脚放进来吧!我会好好伺候您的。”我开心地朝奶奶一笑。当我的手摸到奶奶的脚时,不禁心里一颤,原来奶奶的脚和我的完全不一样,双脚是那么粗糙,失去了弹性的皮肤已经变成了棕褐色,显得那么苍老,连脚趾甲也变了形。是啊,奶奶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到现在还要天天做家务。我慢慢地把奶奶的脚洗了一遍,然后轻轻地按摩了一遍。我很认真地对奶奶说:“奶奶,我以后天天给您洗脚。”奶奶开心地笑了。
今天虽然我的`手有点累,但是我暗自决定:以后要经常帮奶奶做一些事情。
篇7:重阳节小学生作文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快到了。重阳节的活动非常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老人节”我送什么礼物给外公好呢?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出做一张衍纸卡片送给外公。
我先拿一张白纸做卡片,在卡片中心位置上挖了一个心型的洞洞,心型贴满一朵朵用衍纸做成的菊花,菊花旁边还贴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宝贝你做的卡片有什么含义吗?”妈妈问我。“当然有了。”我抬头挺胸回答。“哦,那你说说你的含义吧。”“心代表我对外公的一片丹心,菊花又代表长寿,我是在祝外公健康长寿呢!”“那你卡片里不写些祝福语吗?”
妈妈问。“对哦,我忘写祝福语了。”我摸着脑袋回答。连忙又拿出黑笔在卡片写上“祝外公身体健康,平安喜乐”。吃中饭时我把卡片送给外公,外公高兴地说:“谢谢我的宝贝,这是我收到过最漂亮的卡片。”
篇8:重阳节小学生作文
九月初九这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这天我和爸爸到了大伯家,再一起去祭祖。在开车的路上,凹凹凸凸的石头乱动呐。终于到了目的.地,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走到那里的时候,我竟然看到了一个同学,这也难怪!姐姐也看到了一个初中的同学了,甚至连幼儿园的老师也看到了。
忽然,一串串鞭炮噼哩啪啦地响,好似一串串烟花从我身边响起,那声音真可怕。这时,我看到了婶婶,堂哥他们开始了,首先,我看见许多将要被烧的银宝摆在一堆,然后再摆一些祭品,爸爸找来几根长长的树枝,点火,然后,爸爸拿着树枝把银宝下面没烧着的翻过来,然后放鞭炮了,我和姐姐捂住耳朵跑得远远的,炮噼哩啪得响起来,鞭炮被炸的个稀巴烂,让死去的祖先吃个痛快。
吃完饭后,我们就慢慢的走回家了!
篇9:小学生重阳节作文
翻开日历,才知道到今天已经是10月22日,明天就是重阳节了。我应该给爷爷奶奶做些什么呢?忽然厨房间飘出一阵香味,原来是奶奶正在做我最喜欢的——红烧鱼。呵!对呀,要不就给爷爷奶奶做一道可口的菜吧。可是,我又不会做菜,怎么办呢?
趁着奶奶正在烧菜,我溜进了厨房,仔细观察着奶奶是怎么烧的。原来做一道菜这么简单呀!一会儿,奶奶就烧完了。我对奶奶说:下面让我做两道菜,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奶奶高兴地答应了。
我学着奶奶做菜时候的样子开始行动了。我准备先做一碗鸡蛋汤,再做一盘麻辣豆腐。我先把鸡蛋敲碎把蛋清蛋黄倒入碗中,然后搅拌一下,再撒上一点盐,一些葱,接着继续搅拌均匀。我又在锅中倒入一些水,等水烧开后,把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等3、4分钟后,滴入几滴麻油,香喷喷的鸡蛋汤就做好了。
紧接着,我准备做麻辣豆腐。我先在锅中倒入一些水,等水烧开后再放入少许盐。这时,锅中发出了兹兹的声音。趁着这时候,我就把豆腐切好,然后等锅中的声音变轻以后就把豆腐倒入锅中,用铲子轻轻翻个身。等过了约3分钟,再浇上一点辣油把锅盖盖上,差不多再过5分钟,麻辣豆腐就好了。
我把做好的两道菜放在桌上,累得我手脚有点发麻了。我望着自己亲手做的菜,心想:原来做几道菜并不是那么简单,自己做两道菜就已经累成这样了,那爷爷奶奶呢,他们平日里都做这么一大桌菜,他们也没喊过一声累啊。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要深深地感谢他们。
要吃晚饭了,爸爸妈妈也下班回来了。我自豪地对爸爸妈妈说:这两道菜菜都是我做的,这是我送给爷爷奶奶的重阳节礼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品尝着我做的菜,不停地夸我。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九九重阳节作文450字
吃过晚饭,我把外婆扶到床上,手捏着拳头轻轻地给外婆捶背。我一边捶一边说:外婆,您要经常出去散步,这样不容易衰老,身体会更健康。捶了一会儿,我问外婆:舒服吗?外婆高兴地点点头说:真是舒服极了!我还向外婆保证:你如果保养好,腿脚灵便,等到明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登高爬山。外婆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的外婆是一位慈祥、心地善良的老人,也是一位特别勤劳、爱干净的老人。每次我上外婆家,她都会给我煮——我最喜欢吃的晓澳米粉,还帮我洗澡,洗衣服。外婆关心我,爱护我,我也爱外婆,我长大以后会更孝敬她。
篇10:小学生重阳节作文
今天是重阳节,爸爸妈妈告诉我重阳节就是老人的节日,我们要从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于是我今天决定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吃过早饭,我就和爸爸一起到花店和超市买了好多百合花还有一些吃的,然后来到小区的花园里,把这些东西一一派送给正在聊天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并对每位爷爷奶奶们说:“爷爷奶奶今天是重阳节,祝你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他们不知有多开心了,还夸我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也很开心呢!
篇11:重阳节小学生作文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 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外公外婆送什么礼物。
一边的乐乐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外公外婆又不在南通,寄过去不发霉才怪呢!“突然,一个念头清晰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找出两张精美的信纸和一只小鱼暖手袋。我记得奶奶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凉,要是我给奶奶一只暖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 接着,我摊开精美的信纸,在上面写满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对外公外婆说的话。
我的真心,装满了两张薄薄的信纸。我写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装进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爱,送向远方的外公外婆。小鱼暖手袋被我用一个装礼品的盒子包了起来,包好后,我又在盒子的四周围上了金丝带。下午。我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重阳节礼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牵挂寄了出去。我坚信外公外婆收到我的礼物,必然是开心与激动的。
篇12:重阳节小学生作文
昨天,就是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可那天,天却异样的冷,我知道奶奶最怕冷,于是就想用几句亲切的问候,我相信这样温和的话语,一定会使奶奶忘记寒冷的,她心里感到的一定是暖洋洋的。
奶奶现在可能还正躲在屋子里,瑟瑟发抖呢!废话不多说,我急忙拿起电话,打向深圳。
奶奶家的电话响了,是奶奶接的。
“喂?是牛牛吧?(本人小名),我正要给你打电话呢。”
“你们在那还好吧”。我说。
“还行。”
“今天是老人节,你和爷爷今天不出去吃饭么?”
说到这,我的脸都发烫了
奶奶说:“今天是老人节?我们还不知道呢。有你的问候,我们比出去吃饭还高兴呢。”
“我跟你爷要出去,你妹那点小,没人在家,她一个人在家哪行。”
“哦,你们在哪不冷吧?”
“冷?在深圳,我们还穿短袖的呢。”
“不会吧?”........
奶奶又问了我许多学习的情况。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在重阳节的气息中,我正在感受着奶奶的暖流.
外面的风刮的更厉害了,我却没感到任何寒意........
篇13:重阳节的故事作文
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作文
话重阳――有关重阳节的故事
重阳节,一个经常被人遗忘的节日,却在儿子的幼儿园掀起一股尊老爱幼的热潮,同时也向我们颂扬了中华美德,儿子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我惊叹于儿子的进步!
当我收到班内有关重阳节活动的短信时,心中不免有些兴奋,期待着儿子的表现,但由于最近工作很忙,我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儿子的表现,听婆婆说,儿子表现很棒,家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周六那天一放学回家,儿子就送奶奶礼物,还亲手喂奶奶吃,奶奶累了,又按摩又捶背,哄着奶奶开心,还不时地哼着《好娃娃》,吃饭时还主动拿筷子,分享好吃的东西,后来,我问儿子:“ 为什么今天这么照顾老人?”儿子很直接的`答道:“妈妈,今天是重阳节啊!我长大了,应该爱护帮助老人和小朋友啊!”我激动地搂住宝贝:“你太棒了!”宝贝一来劲,慌忙给我洗脚,我真是受宠若惊:儿子也会给妈妈洗脚了。
重阳节已过两天了,但和儿子的热情劲还没过,我们一起制作了迟到的重阳节海报,看着他那稚嫩的动作,我心满意足:点滴成长,幸福一家!
篇14:重阳节的故事作文
重阳节的故事作文
【重阳节的故事作文1】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这里没有山,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无法感受“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的意境,可这丝毫没有减退我们上海人对重阳节的兴致。在大大小小的糕点店里,都摆满了插着彩色旗子的重阳糕。社区里也组织开展重阳节的活动。这次,我校欢乐团队的主题也是重阳节。在我乡下的外婆家,那儿的'重阳节才叫热闹呢!到那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开始登高。这么多人一起爬山,别提多有趣呢!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每当此时,我都要打个电话给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祝他们节日快乐,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明遗产,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就在眼前了,让我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度过吧!
【重阳节的故事作文2】
每到丰收季节,菊花开时,我们就迎来了一个欢乐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奶奶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
在欢笑中,我们进入了甜美的梦项……
【重阳节的故事作文3】
今日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即老人节,也是我们班萝卜小朋友的生日。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面对下午只有三节课的星期一,我开始策划着下午该如何利用时间时,团支书林晓嵘同学扬起他招牌式笑脸说:“班委下午去敬老院拍照,这是最后一次喽!”好吧!上天既已经安排了,那我只有服从的命了。
话说我们又是一行人出发,队伍还是如当年那般壮观,但其实,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我们买了柿子和小蕃茄,而原本打算买的九层糕竟在这一天“供不应求”,便只好作罢。
迈进院子大门,发现异常冷清,之后我们才知道,大部分老人都出去了,余下的热情地招待我们。似乎是知道我们最后一次来了,我总觉得老人都特别配合,尤其有几位老爷爷,老当益壮,居然帮着我们搬凳子出去拍照,我们惊呆了!我们都要双手抬的木凳,他可以用一只手提起来。出于我们青年志愿者的身份,我们马上去帮忙,同时,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拒绝我们的帮助,靠自己一步步挪出门外去拍照留念。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特地请出这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奶奶进行了一次合影。记得在集体合影后,两位老爷爷还开玩笑,像孩子般打闹,这可逗乐了我们,气氛更加融洽,却免不了我们要走的事实。
回头看我们走过的路,有过抱怨,有过欢乐,但其实,拥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比什么都重要。人生,也是如此吧!我想我们不过是自己的志愿者,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一双手,那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需要!
篇15:重阳节的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故事二
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重阳登高始于汉代的桓景。“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东汉的方士,有异术)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在这一传说中重阳节登高被认为具有消灾避祸的作用。
重阳节的故事三
九月初九是妈祖升天日,传说这一天妈祖在湄洲岛升天。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中国的海上保护神。在古代,船舶启航之前都要先祭天妃娘娘,在船舶上还供奉天妃娘娘神位。
相传妈祖俗姓林讳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二十八岁的妈祖在湄洲岛湄峰山升天成为神明。妈祖是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她扶危济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无数船只;她立志不嫁,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郑和崇拜妈祖,郑和曾恳请朱棣敕封她为“天妃”,使妈祖成为国家祭祀的神祗和整个海外华侨社会的'最高神。郑和在沿海各地打造了多座规模宏大的妈祖庙,在妈祖的庇护之下七下西洋。当时明政府在南京凤仪门外建有妈祖祠,龙江建有天妃宫,郑和在下西洋前都要拜祭妈祖。现在的南京天后宫,原本是福建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经过全面修缮已重新开放。
篇16:重阳节的故事
干宝《搜神记》卷五记载:有一位娘家在丹阳的丁姓女子,年方十六,嫁给了淮南全椒县的谢家做新媳妇。她的婆婆性情严酷,不能按规定完成劳作就遭到难以忍受的毒打。丁氏终在九月九日悬梁自尽。死后有了灵验,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念家家的妇女辛苦劳作,让她们避开九月九日,这一天不要做事。’其后又显灵除鬼,自牛渚渡江返回丹阳。江南人都称她为“丁姑”,今天到处都有她的祠堂。每逢九月九日,妇女们都不用做事,当做休息日。
原文摘录如下: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阳丁氏女。年十六,适全椒谢家。其姑严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经死。遂有灵响,闻于民间。发言于巫祝曰:“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
”见形,著缥衣,戴青盖,从一婢,至牛渚津,求渡。有两男子,共乘船捕鱼,仍呼求载。两男子笑,共调弄之,言:“听我为妇,当相渡也。”丁妪曰:“谓汝是佳人,而无所知。汝是人,当使汝入泥死。是鬼,使汝入水。”便却入草中。须臾,有一老翁乘船载苇,妪从索渡。翁曰:“船上无装,岂可露渡。恐不中载耳。”妪言:“无苦”。翁因出苇半许,安处不著船中,径渡之。至南岸。临去,语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过。然宜使民间粗相闻知。翁之厚意,出苇相渡,深有惭感,当有以相谢者。若翁速还去,必有所见,亦当有所得也。”翁曰:“恐燥湿不至,何敢蒙谢。”翁还西岸,见两男子覆水中。进前数里,有鱼千数,跳跃水边,风吹至岸上。翁遂弃苇,载鱼以归。于是丁妪遂还丹阳。江南人皆呼为丁姑。九月九日,不用作事,咸以为息日也。今所在祠之。
篇17:重阳节的故事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重阳节的故事50字
2.重阳节的故事20字
3.重阳节的故事传说50字左右
4.简短的重阳节的故事
5.听爷爷讲重阳节的故事
6.重阳节的故事简介
7.重阳节的故事和诗句
8.重阳节的故事100字
9.重阳节的故事50字
10.重阳节的故事传说50字
篇18: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讨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听到喊声,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安帝。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后安帝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安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重阳公主生在重阳,长在重阳,又在重阳结婚、生子,百岁而亡。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道观,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
篇19: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篇20: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骊山传说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白衣送酒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孟嘉落帽
盂嘉是我国古代东晋时的着名文人。他在当时较为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请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
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着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篇21:重阳节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汝河里来了一个瘟魔。只要它在河里一打滚儿汝河沿岸的村庄就会闹瘟疫。瘟疫流传,天天有人丧命,家家都有病人,弄得民不聊生。汝河村里有位道行高尚的读书人,名叫恒景,家庭善结四邻,是出名的慈善人家。这一年瘟魔发难,恒景的父亲也被深上瘟疫,一病不起。为了救父亲,恒景按照乡亲习俗,扎一只风筝“放晦气”。风筝刚放起来,不料被一阵狂风卷上天去,回家再看父亲,己经奄奄一息。父亲对他说,我曾听说有一位死而复生的奇人,人称他为地仙,名叫费长房,是位易学大师,能降妖去灾。我希望你诚心敬意拜他为师,学好本领,找到战胜瘟魔的方法,才能保一方平安。父亲说完后就闭上了眼睛,失去了性命。恒景也染上瘟疫,险些丧命。恒景病愈后,决心去找费长房学艺,治服瘟魔。
恒景辞别了妻子和父老乡亲,渡过了无数激流险滩,翻过了无数悬崖绝壁,终于在一个名叫“滴水壶”的地方找到了地仙费长房。费长房所住的`地方是在瀑布后面的山洞里,恒景是跟着一只猴子才找到这个地方。费长房见他能找到自己十分吃惊,恒景说为了完成父亲遗命不怕千难万险也要找到师傅学习消灾救人之术。费长房为他孝行感动,见他态度诚恳,为民除害的意志竖决,就收他为徒。经过三年令一节的勤学苦练,恒景对易学有了新的体验。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在汝河闹事,你正要办好几件事,才能为父报仇,为民除害,止住瘟疫,还家乡太平。怎样降瘟魔?费长房说:“东边请来辟邪翁,西边请来延寿客,全家登高尝蓬饵,你可趁机斩瘟魔。”
经过多方请教,恒景知道了楚王染病迹服了一位名叫朱萸的大臣送来的一味草药而痊愈,为此,楚王将此药命名为茱萸,以示表彰。当地人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就可有效防止瘟疫传染,因此称为“辟邪翁”。又经过多方打听,他知道了菊花又名长寿客,因为用菊花酒可以使人延年益寿。他回到汝河家乡告诉乡亲们要酿菊花酒、要插莱萸枝、要做重阳糕,。一切均准备好了,他让大家在九月九日举家上山,登高望远。
这时瘟魔又驾着雾霾而来,可是刺鼻的茱萸味让它睁不开眼,遍处的菊花酒香让它头晕脑胀,正当它不知所措时,恒景的桃木剑己刺入它的胸膛。瘟魔倒下了,化为一股旋风消失在旷野之中。
恒景和全家人从山上下来,发现家中栏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死,方知由于登高而免去一难。以后留下了“重阳桀石”这一习俗,以互扔石块(内装五色豆之布包)象征驱赶瘟魔,以喝菊花酒插菜萸为民俗事象,以尊老活动为节日文化主题。由于“九”与“久”同音,双九这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将此日定为“老人节”,具有深刻寓意。
篇22:重阳节的故事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着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篇23:重阳节的故事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小学生重阳节故事作文】相关文章:
10.小学生重阳节优秀日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