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本
“plain乐小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2篇初中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本,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本,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禅理故事作文素材本
大小不二
唐代有一位江州刺史李渤,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一次,他向归宗禅师求教,说他认为佛法里常听到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不仅玄奇,而且不合乎逻辑:须弥山藏得下一粒芥菜子,这说得过去;但是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容纳一座须弥山呢?这是骗人的吧?
归宗禅师闻言失笑,反问李渤:“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读书岂止破万卷,还在万卷之上呢!”李渤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归宗禅师接着又问:“那么请问,你从前所读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万卷书都读到头脑里了。”
归宗禅师就说:“奇怪,我看你的脑袋也不过一个菠萝、一个椰子那么大小,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是骗人的?”
李渤听了,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深有省悟。
佛法,有时从事上去讲说,有时从理上去解释。要知宇宙万有,事上有理,理中有事;事不可废理,理不可无事,事理要圆融。
“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如果我们能够明白理事无碍,那么就能把宇宙的本体和现象融合在一起,把人我融合在一起。
本体与现象是平等的,人我也是平等的,无是无非岂不是一个逍遥自在的境界?
篇2:初中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积累
人生承受的容积放大成一个湖
印度有一个师傅对于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派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
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
师傅笑着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
他们一路上没有说话。
来到湖边后,师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
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有什么味道?”
徒弟回答:“很清凉。”
师傅问:“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说:“没有。”
然后,师傅坐在这个总爱怨天尤人的徒弟身边,握着他的手说:“人生的苦痛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佛禅启示:
人生的苦痛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篇3:初中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积累
“秃子”当和尚的故事
秃子所在的村子历来以满头秀发为美,秃子自然被好多人瞧不起,他自己也颇觉尴尬。
为使秃头不秃,秃子想了好多办法,花了好多银子,但是都没有长出黑黑的秀发。
这样一来,秃子三伏天也得捂着大帽子,好多公开场合都不能露面,那些不礼貌的孩童还围着他的屁股叫他“秃驴”。
就在秃子烦恼万分之际,附近新建一座大庙,老住持来秃子的村子招募和尚。
秃子知道和尚不留发,自己正好没头发,心想:我干吗不离开这个令人烦恼的地方去当和尚呢?
老住持也相中了秃子,秃子就很顺利地当上了和尚。
秃子终于摘下了大帽子,原来的心理负担也一下子化为乌有,在大庙里非常愉快非常用心地做事。
不久,老住持圆寂了,秃子当上了住持。
当他回到原来的村子时,那些原来瞧不起他的人一反常态,纷纷夸奖起他来了……
篇4:初中作文素材禅理故事
凡人与大师
凡人对大师说:“我象你一样勤奋努力,也象你一样执着追求,然而我依然是个凡人,而你却成了大师,这是为什么?”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假如现在横亘在你我之间是一条河流,你怎样跨越?”
凡人回答道:“第一条路径,如果有座桥,我就直接过桥跨越;第二条路径,如果有渡船,我就乘船跨越;第三条路径,如果我会游泳,我就游泳跨越。”
大师说道:“你第一条路径过河,是依靠别人造的桥过河,不能算你完成了跨越。你第二条路径过河,是依靠别人造的船过河,也不能算你完成了跨越。你第三条路径过河,只能说明你凭借自己的资质偶尔从此岸到了彼岸,假如大雨磅礴或大雪纷飞,你还能游泳过河吗?所以也不能算你彻底地完成了跨越。”
凡人听了大师的话,若有所思地说:“不过还有一条很难的路径,就是我亲自造座桥跨越,但我没有造桥的本领,尊敬的大师,看来我是无法跨越这条河流了。”
这时大师微笑地对他说:“你是个聪明人,你知道造桥既能实现你跨越的追求,也能成全别人过河的愿望,但你却因为难而不为,现在我告诉你,凡人与大师的区别就在这里。”
凡人总是追寻自己的梦想,成全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愿望;而大师不仅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且成全的也是众人的愿望。
篇5:初中禅理故事作文素材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
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了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
自尽前,他号啕大哭,细数自己的种种遭遇和挫折。
崖边岩上生有一棵低矮的树,听到它的种种经历,也禁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此人见树流泪,就问道:“看你流泪,难道你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吗?”
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
此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就对树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苟活于世,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树说:“我死倒是极其容易,但这崖边便再无其他树了,所以不能死呀。” 此人不解。
树接着说:“你看我头上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雀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两只喜雀可咋办呀?”
此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了悬崖边退了回去。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一个再渺小、再卑贱的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一棵伟岸的树。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要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
篇6:初中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有一寡妇,丈夫早亡,她以教书赚钱抚养小儿,不但抚养儿子长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国外留学。
儿子完成学业后,留在国外上班、赚钱、买房子,也在国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满家庭和辉煌的事业。
寡妇得知儿子的成就与志愿,心中暗自窃喜,盘算着退休后,带着退休金前往美国与儿子一家人团圆。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园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就在距离退休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她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告诉他过些时候她就要飞往美国和他们一家团聚。
一想到养儿防老,想到亲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国养老,不觉心中喜悦阵阵。
于是,她一面等待儿子的回音,一面把在台湾的产业、事务逐一处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儿子从美国寄来的一封回信。信一打开,有一张支票掉落下来。她捡起来一看,是一张三万美元的支票。她觉得很奇怪,儿子从来不寄钱给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国去了,怎么还寄支票来?莫非是要给她买机票用的?她心中一阵喜悦,赶紧去读信。
只见信上写道:“妈妈!我们经过讨论决定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对我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两万元美金,现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张三万元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写信来。”
母亲读完信,老泪纵横,只觉得一生守寡,从此老年凄凉,如风中残烛,情何以堪!
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退休后,想到无事一身轻,于是拿着这张支票兑换成台币,为自己规划一趟环游世界之旅。
在旅行中,她见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国不同的民情,于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信上写道:“你要我别再写信给你,那么这封信就当做是以前所写的信的补充文字好了。”
“我收到了你寄来的支票,用这张支票上的钱规划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在旅行中,我忽然觉悟。我非常感谢你,感谢你让我懂得放宽自己的胸襟,让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人要能看破人与人之间聚散的因缘,才能让自己在缘散时保持一份潇洒。寡妇若执于儿子不孝,不能看开此段即将消逝的母子因缘,必然心中怒不可遏,一旦怒气难消,必因怒恨攻心而生病,病到后来死了,也只在当时留下一段人间不平事。几年后烟消云散,谁还会去凭吊这段往事,且早已在世人的善变下消失记忆。如此,这段往事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心灵的自主和快乐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结晶,它源于佛家的“无所往而生其心”。人生中本来就有许多的忧愁烦恼,如果自己一直惴惴于心,就会将自己累垮。只有善于把强加于身的负担放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从而真正地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篇7:初中作文经典素材禅理故事
撞钟里的哲理
金山寺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 半年下来, 觉得无聊之极,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已。
有一天, 金山寺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 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
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 “ 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
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 “ 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 但钟声空泛、疲软, 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 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 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篇8:初中作文经典素材禅理故事
淡然如水的白隐禅师
日本有一位禅师,法号白隐。他修行高深,生活纯净,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颂。
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
忽然有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使他们非常生气,好端端的一个黄花闺女,竟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起初,她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后来,在父母的威逼下,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迫不及待,气势汹汹地找到白隐,狠狠地将白隐痛骂了一顿。可是,白隐并没有生气,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就是这样吗?”
等孩子出生后,她的父母就将孩子送给了白隐。
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几乎使他声名扫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好孩子,四处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和其它用品,在遭到别人的白眼和羞辱时,他总是泰然处之。
在白隐禅师精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
看见可爱而又可怜的宝宝,这位孩子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她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一位年轻的卡车司机。
她的父母立即带她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要带走孩子,为他挽回声誉。
白隐禅师还是像当初那样,不急不火,淡然如水,更没有趁机训斥他们。
他只是在交还孩子时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即使有,也只像一阵云烟随风而散。
同白隐禅师相比,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和指责又算得了什么呢?
禅悟:
为人处事,只要心存善念,胸怀坦荡,宽厚待人,一切的矛盾就化解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所有不如意的事,都会变得顺耳,顺眼,顺心,快乐就会永远环绕在你的周围。
篇9:初中作文经典素材禅理故事
一毛不拔难做人
传说有一天,阎罗王正在审判分发小鬼们投胎的去处。
阎罗王抚尺一拍:“张三你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做人。”
只听到堂中的抚尺声此起彼落,阎罗王依序分派。
等在一旁的猴子,忍不住开口抗议:“阎罗王,无论张三或李四,你都让他们到人间投胎,请你发发慈悲心,也让我这只猴子,尝尝做人的滋味。”
阎罗王说:“猴子啊!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怎么到人间做人呢?”
猴子说:“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了吗?”
阎罗王拗不过猴子的再三哀求,答应帮猴子拔毛。阎罗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吱吱叫,一溜烟逃之夭夭。
阎罗王叹了一口气说:“连一毛也舍不得拔,怎有资格做人?”
我们能在人间为人,必定是前世做过许多善事功德。如果今生悭吝,“一毛不拔”,不肯与人分享,与人为善,如猴子“拔一毛而利天下我不为也”,怎么有资格做人呢?
为什么诸佛菩萨总是面容光采无忧,处所庄严无垢呢?这些清净庄严都是累劫喜舍一切所有,满足众生的愿求,最后成就世间觉者。人人都想远离一切诸难恐怖,灭除一切身心苦恼,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明白地指出:“布施人爱咸恭敬,名称远闻香普薰。是故智者常行施,求乐除悭得无畏。”
做一个布施的智者,或是一毛不拔的猴子,就在愿不愿意舍得!舍得利益分享,舍得患难相助,舍得随手服务,舍得爱语赞美,舍得用身口意行广大施。
篇10:初中作文禅理故事素材精选
日本有一位禅师,法号白隐。他修行高深,生活纯净,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颂。
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
忽然有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使他们非常生气,好端端的一个黄花闺女,竟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起初,她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后来,在父母的威逼下,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迫不及待,气势汹汹地找到白隐,狠狠地将白隐痛骂了一顿。可是,白隐并没有生气,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就是这样吗?”
等孩子出生后,她的父母就将孩子送给了白隐。
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几乎使他声名扫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好孩子,四处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和其它用品,在遭到别人的白眼和羞辱时,他总是泰然处之。
在白隐禅师精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
看见可爱而又可怜的宝宝,这位孩子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她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一位年轻的卡车司机。
她的父母立即带她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要带走孩子,为他挽回声誉。
白隐禅师还是像当初那样,不急不火,淡然如水,更没有趁机训斥他们。
他只是在交还孩子时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即使有,也只像一阵云烟随风而散。
同白隐禅师相比,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和指责又算得了什么呢?
禅悟:
为人处事,只要心存善念,胸怀坦荡,宽厚待人,一切的矛盾就化解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所有不如意的事,都会变得顺耳,顺眼,顺心,快乐就会永远环绕在你的周围。
篇11:高考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
佛说: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保持一份好心情,就算心碎也要拥有最美的姿态。
世界是一个和合。凡事都有不可穷尽的因缘。人走到哪一步,的确受自己无法把握的神秘“命运”的支配。因此,当人遭遇不幸,一方面应坦然面对命运的残酷,不可长久沉湎于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应跳出事件本身,从更高层面寻找事物的新的可能性。
事实上,有时候“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另一扇门”。
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你要多去经历,使你更多方面的了解自己,别因为贪求那些无法拥有的,有些事,尽力不成,无奈,只好走开;有些人,苦等不来,无缘,只好离开;有些情,苦恋不明,无果,只好割舍。盼不来的,只能放弃;留不住的,只能终止。
假设:人生一世只需十袋米;有些人却还在为20袋米烦恼;为30袋米痛苦;为四十袋米犯罪;为五十袋米走向刑场。难道他们真的没看见,有多少人穷尽了一生,只为了那聊以糊口的一袋米。
适度的贪婪为追求,无度的追求为贪婪。追求与贪婪仅一步之遥,方寸之间。我们要谨记古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后来发现自己束手无策。自信起来世界都是你的,自卑起来世界都和你无关,或许在寻找平衡点。接受你本来的样子,别逃避,了解你的优缺点并全盘接受,才能发自内心地有所改变。自己都受不了的就改变,只有你能接受自己全部的样子了,才能遇到能接受你全部的人。
世界上最浪费生命的三件事:1、评论。你未必了解别人的全部,也就无谓妄加评论,论人长短不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责怪。责怪人人都会,却无法改变现状。共勉好过责怪,因为既提高别人,也鼓励自己;3、担忧。准备不足或无力改变时才会担忧,前者需要行动,后者需要放下。
别让磨砺去收走了笑容。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的坚强!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
别和他人争吵,别和命运争吵,无计较之心,心常愉悦;尽心之余,随缘起止,随遇而安,心常满足。
你随和,愉悦的是自己的心,别人计较,苦闷的是他自己。一天的心情靠随和,一生的幸福靠随缘。
篇12:中学生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
道法已经成熟
法常是马祖道一的得法弟子,后在浙江大梅山主持禅院,人称“大梅和尚”。
马祖听到法常当了方丈,就派了一个僧人去大梅山探问。
僧人参见了法常后,并不说明是马祖派来的,只是问:“和尚在马大师那儿得到个什么,就能主持此山?”
法常回答:“大师对我说:即心即佛(意谓心就是佛)。因此我就主持本山。”
“马大师近来的禅法又变啦。”
“怎么个变法?”
他又说:“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
“这个老头子总是迷惑人,没完没了。任他去说非心非佛吧,我只是即心即佛。”
僧人回来后,把法常的话告诉马祖。
马祖高兴地说:“梅子熟啦!”
【禅理】
彻悟自心是佛的法常,已摆脱言语概念的束缚,自然不会因一个句子的改动而迷惑,哪怕是老师改动的。所以马祖要称赞“梅子熟啦”,意谓法常的道法已经成熟,可以任住持和尚了(法常的法号为大梅,“梅子”是亲切称呼,也含有双关的比喻意思)
篇13:中学生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
人生最大的不幸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
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驴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
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还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
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
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驴仓皇逃回寺里,已经奄奄一息,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篇14:中考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
没有桥就顺着河走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禪悟道。
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师傅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法大师’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
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又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
有说:“我们趟水而过。”师傅摇头。
有说:“我们回去吧。”师傅仍摇头。
众不解,请教大师。
大师说:“趟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小桥的。”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和“没有桥就顺着河走”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
正如在大海上行船一样,也许我们无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我们可以改变帆的方向。一意孤行是成功的大敌,灵活多变才是成功的捷径。
篇15:中考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
沉淀生命沉淀心情
麦克失业后,心情糟透了,去找牧师。
牧师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
牧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麦克认真思索后,说:“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下了。”
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就如掉在水中的灰尘,但是我们可以让他沉淀到水底,让水保持清澈透明。如果你不断地振荡,不多的灰尘就会使整杯水变得浑浊,更令人烦心,影响人们的.判断和情绪。”
之所以有的人感觉生活是痛苦的,而有的人觉得很幸福,主要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
过去,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没有片刻的沉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
为此,我们不妨学会沉淀生命,沉淀经验,沉淀心情,沉淀自己!让生命在运动中得以沉静,让心灵在浮躁中得以片刻宁静。
篇16:中考作文禅理小故事素材
小善小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
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
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
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
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
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
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
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
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吗?”
篇17:中学生作文素材禅理小故事
高僧饭菜中的猪肉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
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
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
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
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缓缓地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得理’固然重要,但绝对不可‘得理不饶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
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漩涡,便“得理不饶人”,然而虽然你胜利了,但也为下一次的争斗留下了伏笔,对方明的输给了你,但背地里会给你放冷箭。
“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咄咄逼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仅是给别人一条生路,更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也正是社会和谐相处的阳光大道。
篇18:中学生作文素材禅理小故事
我打你等于没有打你
从前读书人喜读禅书,懂了一些禅道,就自以为了不起,耍嘴巴皮,不时寻找禅师挑衅,以显示自己的不凡。
有一天,一个范秀才久闻赵州禅师的大名,就往赵州禅师卓锡的寺院。
他问赵州:“我佛慈悲,普渡众生,从不违众生所求,是不是这样的?”
赵州说:“是的!”
范秀才嬉皮赖脸地说:“我很喜欢你手中的锡杖,不知你肯不肯送给我呢?”
赵州禅师用严肃的口气说道:“难道你不懂得君子不夺人所爱的道理吗?”
范秀才强词夺理地说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禅师大声喝道:“我也不是佛!”
范秀才词穷理亏无言以对,但仍不服气。
一天,范秀才来到寺院坐禅,赵州从他身边经过。他看看赵州,却不理睬。
赵州斥责说:“年轻人怎么不懂礼貌,见长者来了还不站起行礼!”
范秀才说:“我坐着迎接你,就等于站着迎接你!”
赵州听后,忽然上前打了这个秀才一巴掌。
秀才大怒,责问道:“怎么这样粗鲁!为什么要打我?”
赵州禅师说道:“我打你等于没有打你!”
这些耍嘴皮的读书人,经不起禅师的勘验,一勘就破。
篇19:初中作文热点素材禅理故事
一滴水的价值无限大
有一天,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叫弟子提桶冷水来。
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不悦的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那么轻易的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的浪费呢?虽然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
“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心包太虚,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人在世间,福报有多少?这是有数量的,莫以为自己万贯家财,若福报享尽,仍会一无所有。一个人该有多少金钱、多少爱情、多少福寿、多少享用,等于银行存款,浪费开支,终有尽时,故节用惜福,虽是滴水,皆不废弃,滴水虽微,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
篇20:初中作文热点素材禅理故事
修行者与禅师
有一位修行者与当时一位禅师修行的法门不同,他看到禅师得到社会大众的敬仰,甚至在说法时也完全以社会的形态来教育众生,心中很不服气。
有一天,禅师正在讲经时,这位修行者很威风地从大众中走到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知道很多人很敬仰你,但很遗憾现场却有一个人不服你。”
禅师面带笑容问道:“是谁呢?”
他回答:“就是我,我不服你!”
禅师说:“你是来与我辩论佛法的吗?那就请你过来吧!”
这位修行人说:“好吧!过来就过来。”
禅师接着对他说:“请你到左边来。”
他说:“要我到左边就左边吧!”
禅师又说:“啊!方向好像不太对,还是请到右边来吧!”
这位修行人就说:“没问题,我就过去吧!”
禅师接着说:“谢谢你,你已经服了我。”
诸位,这就是智慧啊!禅师不只叫动了他,而且还从这边叫到那边去。所以只要有这分定力、诚意与正念,自然就可以慑服一切众生,净化众生的心。
篇21:初中作文热点素材禅理故事
大伙种田吃饱饭
有位行脚僧来参拜桂琛禅师,走进法堂,空荡荡的不见一人。
一位煮饭的行者告诉他,都在田里忙活呢。
行脚僧赶到田头,经人指点,见桂琛禅师高挽裤管,弯腰栽秧,连忙上前恭敬行礼。
禅师插完手中一扎秧苗,直起腰来问道:“上座从哪儿来?”
“南州。”僧人回答。
“那儿禅法如何?”
“那儿每日上堂,师傅发问,徒弟应对,真热闹啊!”
“怎比得上我这儿,大伙种田吃饱饭。”
“如此怎能超脱三界?”(三界:有生死轮回的众生世界)
“上座,究竟什么叫三界!”
禅师说着,捡起一札秧苗,动作熟练地解开秧绳,又弯腰栽插起来。
【禅悟】
禅宗正面生活,重视实际,不被繁琐的佛教理论所束缚,采取种种措施,积极适应社会,这是它在晚唐五代动荡的政治局面和萧条的经济形势中,能够生存并且兴盛的重要原因。
篇22:初中作文新颖禅理故事素材
被人崇拜的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从世间归来,感到万般无奈。
世上恶的善的都供奉着她的金身,大家对她都顶礼膜拜,焚香祈祷。
老虎说:“请观音菩萨保佑我每天都能捕捉到山羊,天天都能吃个脑满肠肥。”
山羊说:“请观音菩萨保佑我长命百岁,不要让老虎吃掉。”
观音很是为难:我究竟是保佑谁?保佑山羊,老虎就要被饿死;保佑老虎,山羊就要被吃掉。
禅悟:
很多时候,被人崇拜,是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的。
【初中禅理小故事作文素材本】相关文章:
4.初中语文禅理素材
9.有禅理的故事
10.成语故事作文素材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