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访秋的作文

访秋的作文

2023-03-29 08:04: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田小娟田小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5篇访秋的作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访秋的作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访秋的作文

篇1:访秋作文700字

访秋作文700字

访秋作文700字

推开窗户,就与秋风装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茉莉花淡淡的清香。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独自去访秋。

广袤无垠的田野,是我要拜访的第一处秋景。啊!田野,你广阔的胸怀中,蕴藏着多少丰收,蕴藏着多少秋韵!看那稻海茫茫,翻起层层稻浪。一株株稻穗弓着腰,俯身凝望着田里的小虫子在自己的身旁玩耍、嬉戏。黄澄澄的谷穗,满载着丰收的景象。秋天在哪儿?在这茫茫的田野里,在这泛黄的稻穗里。

告别了田野,我来到了果园。这果园里的一切,那个不洋溢着秋的痕迹。我热情地和它们打着招呼:你好,红彤彤的柿子!你的脸涨得通红通红,是见到我害羞了吗?你好,胖乎乎的柚子!你故意敲着我的头,是在和我游戏吗?你好,圆滚滚的橘子!你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是在讲悄悄话吗?你好,快快乐乐的石榴!你咧开了大嘴,呵呵的笑着,有什么开心的事呢?我猜能让你们捧腹大笑的,一定是秋天美好的故事。秋天在哪儿?在这满溢着丰收之象的.果园里,在这硕果累累的枝头。

幽静的小树林里,印着秋天的脚印。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着叶片上金黄的颜色,我看到了秋天的色彩。抬头望着南去的雁群,听着它们嘹亮的鸣啼,我听到了秋天的声音。看着树林里可爱的小动物们,看它们忙忙碌碌地准备着过冬的食物,我看到了秋天的身影。秋天在哪儿?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在这小树林中的每一处地方。

看着眼前秋天的景象,我小声地唱起来: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广阔的田野里。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果园里。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幽静的树林里……”

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回家了,还带回了秋天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

篇2:访秋的作文

春夏秋冬,看尽百花,唯有秋叶吱吱响,挂在树枝上摇摇欲坠的样子,能让人驻足凝望。一分钟,两分钟,你转身离开,她落下……这份秋的美丽,难道怕人看见?

秋天去拜访一片金黄,没有春的生机勃勃,没有夏的气势磅礴,没有冬的静谧祥和,有的是心灵的平和,灵魂的坦然。

临近傍晚,太阳接近了地平线,西边的天被烧成橙红色,原本洁白无瑕的云,在夕阳的照耀下,披上了用墨水渲染的金色外衣。黄昏下,万物沉寂,尽显苍凉。

沿着印着沧桑的石板路,我抵达了目的地。一片片,一张张,一丝丝,一缕缕,飞舞着,流动着,飘散着,泛着金黄。“沙,沙,沙”风拂过青石,一首静谧的安眠曲,回荡在耳旁。“沙,沙,沙”伸出手去,我要与落下的叶来一场秋的邂逅。

一阵风倏然吹过,那些正欲离开枝头的落叶,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完成她们的目标。可她们并没有立刻落下,她们随风飘扬着,舒展着,狂舞着,尽显姣好的身姿。寒意无情,吞噬了树叶对绿色的期盼,击破了树叶的梦想,又补偿了她一身色彩斑斓的演出服。天空是舞台,林间万物皆是观众,纵使她知道等待她的是腐蚀,是被遗忘,可她还要在最后一场演出里,毫无保留的向大家展示自己极致的美。

落叶飘落是一种悲壮,更是一种无言的辉煌。曾经满树的碧绿,转瞬间逝去,留得遍地金黄,那一片片小小的落叶,在生命的最后,仍然拥有奋舞的悍勇。

落叶虽小,亦可观人生。望满地落叶,思绪也会她感染,牵引。诗人们总觉得落叶象征着肃杀,“昨夜西风凋碧树”“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将几多悲凉,几多愁绪,皆载于这片小小的金黄。

可经过长久的观察,我觉得并非如此,落叶里还有无限的希望。每一次落叶都沸腾着无限的热情,每一次归去都孕育着新生。正是这小小的落叶赋予了生命以崭新的价值,诠释了奉献的意义。

或许生活中不应出现太多悲观的情绪,也无需顾虑过多。像落叶这样,把每一刻都绽放到极致,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足矣。感谢这些落叶,扫空秋日里的压抑,让我在这林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平静。

篇3:秋访七星墩散文

秋访七星墩散文

路过陵阳大道的白沙村,在一处连绵的小山包下,路旁的绿化带里,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正对着公路的碑面上,雕刻有五个红色的大字,“七星墩遗址”。秋风中,在那一片还是绿茵茵的草丛中,显得格外醒目。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遗址呢?想着下回一定过来看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我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寻访池州白沙七星墩遗址。

七星墩遗址座落在池州站前区旁,在火车站的东面约一公里处。东望九华山麓,西濒平天湖波,南连太朴山峰,北眺长江水涛。其地理风水位置犹显盛势。在古时,平天湖水极广,原始森林覆盖周围,湖边洼地众多,土地肥沃。

七星墩遗址石碑静静地立在秋日的阳光里,像一位慈祥的智者看着从身边走过的路人、车辆。在一片树叶随风飘落时,我也静静地凝视着这块石碑,看着碑上鲜红的字迹,以及立碑的时间,才知道石碑树立的时间不久,是今年6月份起竖的。它记载着池州祖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居住生活;为后人解说着池州祖人几千年前的生活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片七星墩遗址也岌岌可危,修旁边的公路时,已把这片遗址占去了一些。为了更好的保护这块池州祖人的遗址,为后人留下先人的遗存,才立了这块石碑,以示后人。背面碑记由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学者钱光荣撰写,兹记录于下:

天象  先知者  夯七墩为星也   地意  先觉者  呈星象为神也  灵魂   初悟者   为池州祖人也   精气神   天地人   石器时期开辟天象初始  为池州七墩也  大中华上下五千年  天时  地利   人和也   天地呼应  日月相辉   七星墩同耀也

远古的气息,从地气中上升,仿佛传来祖人劳作的声响,那一件件陶器留着祖人的手印。地里破碎的陶片在日月星辰的变换中,依然闪着原始之光,被后人一片一片捡拾,珍藏着祖人的魂灵,与祖人在时空中对话。告慰祖人的是,他们的后代依然在这个世界上欣欣向荣,不曾消失。

我观察着,发现在离大石碑不远处,也有一块小石碑立着,在青草丛中、桂花树和水杉树下与大石碑相向而立。走到近前,看碑上的字迹有些已模糊,仔细看,大多还能看得清。这是更早的时候,人们为发现七星墩遗址而立,小石碑和大石碑肩负着同样责任,向路过的人们诉说着七星墩遗址的前世,也在期望着后人的珍惜和呵护。

附近的稻田里,稻谷勾着头,露着黄灿灿的颜色,在阳光下闪烁,犹如金子。是的,这是祖人和现在的后人们共同的金子,千年前和千年后,这就是我们生命延续的金子。人类不能缺少的粮食。

在稻田和大小石碑的旁边,就是起伏延伸的山包,一座连着一座,小山包上有松树、枫香等树木,在秋日中依然是葱郁、茂盛。在318国道旁看七星墩遗址并不是很明显。沿路向前,在一处林荫覆盖下,有一条小路向里面伸入,进去,便见三、两户人家依林而筑。高低起伏的地块里,种着蔬菜的,青青绿绿;栽种棉花的,有些棉桃是青的,有些棉桃已吐出白白的棉花,而有些还开着粉的、黄的花朵。树丛中,菜地旁,地坎边长了许多荆棘、藤蔓,很难找到路,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知这块地怎样走,那块地怎样去。

我站在七星墩遗址的对面,看那连绵的几座山包,却分不清它们各自的名称。据载,七星墩的名称分别为:孙家墩、叶家墩、潘家墩、汪家墩、王家墩、虎形墩和月形墩共同组成,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它的形状以“众星捧月”的形式存在在现实当中,全国其它同类遗址中 ,尚未发现有此现象,这实属池州祖人在人类长河中智慧的体现。

据学者考证,七星墩遗址,高度为4——6米,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全部为人力夯造,其工程量十分浩大,组成台地,池州祖人在此台地上安居生活。可我终究不明白祖人为何在江南多山、多丘陵的地方,如此费神费力的夯筑台地,仅仅是为了“创造天象、地意”吗?人类首先是为了生存、安全而与大自然,与人类自己做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法则。想必是祖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夯台地聚族而居;想必是对浩瀚宇宙的`神秘不可知,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全感,而创造出“众星捧月”的聚居地。祈求人天同心,永保自己无病无灾,风调雨顺,过着安全无恐惧的生活。

思绪在祖人聚居的天空中飞动,散漫而无知。我一个小小的后代,怎知祖人那浩浩的智慧,怎能理解祖人与自然斗争的艰难,顽强生存的意志。

虽秋意已浓,而七星墩的树木、荆丛却还起伏着一片葱茏,没有秋意的肃杀之气。想是祖人魂灵的庇佑,才使草木有灵,后人繁盛,延续至今。

在一块地边,遇到一位老奶奶在地里砍着豆禾。我向老人家打听有关七星墩的事,老人跟我说了一个七星墩的传说“七墩上,七墩下,金牛拖金耙”。相传这是块风水宝地,有金牛拖着金耙耕种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后被一个贪财的人偷偷地去敲、砸金耙齿,每砸一个金耙齿下来,耙齿就钻到土里,一下子不见了。直至最后连金牛也钻到土里,消失的无影无踪。老人说,人不要贪心很了,该是你得的,自然会来,不是你得的,你怎么弄都得不到。

老人说完这个传说,便又忙着去砍豆禾。金色的秋阳撒在这片祖人栖息过的地方,犹如撒上一层金子,闪耀着光芒。我向老人家道了谢,又按原路返回。

“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池州祖人生息、繁衍与自身发展,创造的聚落遗址······”学者如是说。

池州的祖人从远古中向我们走来。

篇4: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

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

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知识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

答案: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2分)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2分)

解析:颈联“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运用了比喻;尾联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两联有衬托(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答对2点并有简析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

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

答案: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1分)。

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1分)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1分) 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1分)

解析:首联,“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回应题目《访秋》,含蕴地表露出思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楼寻访秋意。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诗词鉴赏】

此诗作于大中元年(847)秋天,时年三十五岁。这一年,牛党进一步排挤李党,李党的给事中郑亚被外放为桂管防御观察使(治桂州,即今广西桂林市),李商隐被郑亚聘为幕中掌书记,五月到达桂州。诗人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长安,远道间关,孑然一身,不无孤独之感;加之政治上受到排挤,情绪忧伤。这首《访秋》,就隐涵着作者的这种心情。诗意深曲含蕴,意脉不露,耐人咀嚼。

首联:“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篇一开始就蕴含着深沉的愁苦。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这两句起势陡健,发唱警挺。劈头一句“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次句“楼危望已穷”,紧接着描画出诗人登临极目,北望乡关的情景,着墨不多,却鲜明如在目前。两句情景交融,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字、“已”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而“望”字,又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可谓一诗之“眼”。从开始两句中,就体现出了诗人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江皋(音gāo,岸也)当落日,帆席见归风”,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西风,正在轻快地驶回。见此情景,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当此西风落日之际,家中的妻儿说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异乡作客的惆怅。通过反衬,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曲折而又强烈。接着,诗人又换用烘染的手法,通过对龙潭鸟道的描写,来进一步暗示自己的乡思。“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桂林附近有“白石湫”,俗名白石潭,龙潭乃其别称);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象一片美景,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孕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时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作者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点的景色,来烘染出自己的乡思,隐而不显,含蕴深沉。这两联描写景物十分形象生动,但又简洁凝炼,原因在于作者善于选取典型物象。前一联只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就生动地画出了一幅落日归帆图;后一联也仅采“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就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画,笔墨经济,画意浓郁,使人如身临其境。每两种物象中用动词联结,互相映带,交织融会,顿然产生活泼生动之感。而动词的安排,前一联的“当”“见”在第三字,后一联的“带”“分”在第二字,这就使得诗句在节奏上发生变化,读来顿挫起伏,别具一种抑扬跌宕的声情美。

最后一联:“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回应题目《访秋》,含蕴地表露出思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楼寻访秋意。然而,因为“桂州地暖无秋色”(《桂州路中作》),登楼而访,却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心情怎不格外怅惘?而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火红的枫树,给人一点点难得的慰藉。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州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作者在桂州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作者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念,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

诗题“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虽然如此,但全诗并没有那种过分渺茫和无从捉摸的感觉,而是有消息可寻,含蓄而不晦涩。全诗扣紧“望”字,笔不旁骛,蝉联而下,在宛转曲折中又显得流畅自然,读来一气贯注,天然浑成。诗篇开始以精切的对句起笔,最后以散句作结,在精整中不乏自然之姿,在谨严中又留下不尽的余响,耐人寻味。秦似说:“李商隐诗,佳品如红樱桃,灿然夺目;劣品如生芭蕉,味涩肉硬,不能下喉。”(见《两间居诗词丛话》)这首《访秋》,可谓李诗中的佳品,真如一颗玲珑鲜活的“红樱桃”。

篇5:访秋李商隐翻译赏析

访秋李商隐翻译赏析

访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释

访秋:寻访秋色秋意。作于大中元年秋,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望已穷:已可极望。

江皋:江边高地。

归风:指南风。作者家乡在北。

龙潭:即《桂林》诗所谓“龙移白石湫”之白石湫。

只是有丹枫:谓除丹枫外不见秋意。

赏析:

此诗作于大中元年(847)秋天,时年三十五岁。这一年,牛党进一步排挤李党,李党的给事中郑亚被外放为桂管防御观察使(治桂州,即今广西桂林市),李商隐被郑亚聘为幕中掌书记,五月到达桂州。诗人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长安,远道间关,孑然一身,不无孤独之感;加之政治上受到排挤,情绪忧伤。这首《访秋》,就隐涵着作者的这种心情。诗意深曲含蕴,意脉不露,耐人咀嚼。

首联:“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篇一开始就蕴含着深沉的愁苦。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这两句起势陡健,发唱警挺。劈头一句“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次句“楼危望已穷”,紧接着描画出诗人登临极目,北望乡关的情景,着墨不多,却鲜明如在目前。两句情景交融,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字、“已”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而“望”字,又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可谓一诗之“眼”。从开始两句中,就体现出了诗人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江皋(音gāo,岸也)当落日,帆席见归风”,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西风,正在轻快地驶回。见此情景,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当此西风落日之际,家中的妻儿说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异乡作客的.惆怅。通过反衬,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曲折而又强烈。接着,诗人又换用烘染的手法,通过对龙潭鸟道的描写,来进一步暗示自己的乡思。“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桂林附近有“白石湫”,俗名白石潭,龙潭乃其别称);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象一片美景,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孕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时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作者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点的景色,来烘染出自己的乡思,隐而不显,含蕴深沉。这两联描写景物十分形象生动,但又简洁凝炼,原因在于作者善于选取典型物象。前一联只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就生动地画出了一幅落日归帆图;后一联也仅采“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就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画,笔墨经济,画意浓郁,使人如身临其境。每两种物象中用动词联结,互相映带,交织融会,顿然产生活泼生动之感。而动词的安排,前一联的“当”“见”在第三字,后一联的“带”“分”在第二字,这就使得诗句在节奏上发生变化,读来顿挫起伏,别具一种抑扬跌宕的声情美。

最后一联:“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回应题目《访秋》,含蕴地表露出思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楼寻访秋意。然而,因为“桂州地暖无秋色”(《桂州路中作》),登楼而访,却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心情怎不格外怅惘?而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火红的枫树,给人一点点难得的慰藉。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州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作者在桂州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作者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念,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

诗题“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虽然如此,但全诗并没有那种过分渺茫和无从捉摸的感觉,而是有消息可寻,含蓄而不晦涩。全诗扣紧“望”字,笔不旁骛,蝉联而下,在宛转曲折中又显得流畅自然,读来一气贯注,天然浑成。诗篇开始以精切的对句起笔,最后以散句作结,在精整中不乏自然之姿,在谨严中又留下不尽的余响,耐人寻味。秦似说:“李商隐诗,佳品如红樱桃,灿然夺目;劣品如生芭蕉,味涩肉硬,不能下喉。”(见《两间居诗词丛话》)这首《访秋》,可谓李诗中的佳品,真如一颗玲珑鲜活的“红樱桃”。

篇6:《李商隐 访秋》阅读答案

《李商隐 访秋》阅读答案

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2分)

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2分)

(颈联有比喻,尾联有拟人;两联有衬托(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答对2点并有简析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

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1分)。

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1分)

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1分)

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1分)

篇7:李商隐《访秋》阅读答案

李商隐《访秋》阅读答案

《访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阅读题目: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分)

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2分)

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2分)

(颈联有比喻,尾联有拟人;两联有衬托(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答对2点并有简析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4分)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1分)。

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1分)

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1分)

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1分)

篇8:访秋李商隐阅读答案

访秋李商隐阅读答案

访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

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2分)

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2分)

(颈联有比喻,尾联有拟人;两联有衬托(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答对2点并有简析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4分)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1分)。

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1分)

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1分)

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1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赏析:

首联,“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颈联“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运用了比喻;尾联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两联有衬托(反衬)或乐景写哀情。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回应题目《访秋》,含蕴地表露出思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楼寻访秋意。

篇9:访秋,访秋李商隐,访秋的意思,访秋赏析

访秋,访秋李商隐,访秋的意思,访秋赏析 -诗词大全

访秋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篇10:李商隐《访秋》原文及作者介绍

李商隐《访秋》原文及作者介绍

原文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释

①访秋:寻访秋色秋意。作于大中元年秋。

②望已穷:已可极望。

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归风:指南风。作者家乡在北。

⑤龙潭:即《桂林》诗所谓“龙移白石湫”之白石湫。

⑥只是有丹枫:谓除丹枫外不见秋意。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訪秋李商隱

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

江臯當落日,帆席見歸風。

煙帶龍潭白,霞分鳥道紅。

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

篇11:访堂叔作文

访堂叔作文

这些日子奔波于玉山镇岭后村和东峰镇,与亲人们谈天经常说到我爷爷辈的事,但说故事的都是我堂兄弟。堂兄弟们与我年龄相近,对爷爷辈的事多听自传说,而且转了几手。前天到东峰镇,堂兄云贵告诉我,堂叔庆琳就在建瓯城里。父亲的远近堂兄弟很多,随岁月流逝,现健在的很少。知道这个消息,昨天我去看望他。

他住在水西丰源小区,七楼,也就是顶楼。听到我来,他下楼接我,我们紧紧握手,都很高兴。他不仅知道我的名字,边上楼边说往事。他说,我在建瓯一中当老师的时候,经过都御坪他女儿的店铺,常进去坐,他女儿还记得我。他说,他在水西一个企业做保安的时候,遇到建瓯一中一位退休校长,谈起我,校长说小詹书教得很好,但调到厦门学校去了;与校长谈天,他才知道我离开家乡。

到了他家,房子没有装修,摆设比较乱,地上好多西瓜。他给我打开一个西瓜,是白瓜,很甜。他说自己种的,就种在飞机坪的沙地上,还种花生、红薯;年纪大了,不能太劳累,但也要运动,就把种这劳动当做运动哦。

在我记忆中的`堂叔,高高的个子,穿着斯斯文文,虽是农民,但走在大街上,真看不出来。现在,76岁的堂叔不一样了,脸被太阳晒成红铜色,消瘦了一些,完全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形象。我们都很兴奋,谈了很多,自然聊到了爷爷们的事。

他说,他出生长大都在东峰镇,爷爷的家乡很少去,知道也不多。不过,他听母亲说过一些往事。

谈起我爷爷兄弟学武功的事,与我过去所听的,有些不同。

他说,我爷爷四兄弟学的武功是太爷请了一个叫李敬的师傅教的,这位李敬师傅也教过敷锡村的一家四兄弟。那四兄弟有了武功后,四处炫耀,有人挑逗说,你们这样厉害,就去与洋后村的四兄弟比比看,你们都是李敬的徒弟。这四兄弟性格比较蛮横,听了就真的前来。那天,他们操着木棍铁锤到了我家门口大声叫嚷。小叔公也是急性子,操起铁锤就要迎战,他说:“来吧,我一个人就把他们撂倒!”大哥将他拦住,说:别急。大家迎了出去,有兄弟说:“什么风把师兄弟吹来了?难得难得!师兄弟来了,就是贵客,请到家里坐!”他们叫母亲备上饭菜,请敷锡四兄弟吃了一餐。喝酒之后,大哥说:“师傅没在,我们自己比武,若有伤害,会被外人笑话。比武的事不如以后再说。”那四兄弟,听这话也觉得有道理,吃了饭喝了酒就走了。庆琳堂叔说,师傅李敬知道敷锡四兄弟性格急,为人蛮横,并没有教太多的武功,怕他们惹事;而我们家除了老四肚子藏不住事,其他三人都遇事冷静,所以教的功夫也更多。

庆琳堂叔说:有一次,有二伯(大约是我爷爷)独自一人上竹林锄山,遇到一股土匪,土匪想将他捉住。如果被土匪捉住,就只有死路一条。那山比较陡峭,二伯操着锄头稳稳站在路中,土匪前后夹击。由于道路狭窄,土匪也只能几人靠近,只几回合,几个土匪被二伯用锄头掀到山谷下。土匪们见状,只能放弃退走。

还有一次,一群远道而来的土匪准备抢劫我家的山场,他们在附近一个村庄的人家吃夜饭(那时,土匪想到某人家吃夜饭,一般人家不敢不做饭)。那家人问土匪准备抢劫谁家。土匪说,抢那片竹林的山场。那家人说,竹林四兄弟都会武功,你们还是不去的好。土匪说,我们十几个人还害怕他们四个。那家人说,你们靠不近他们,打起来,肯定占不到便宜;即使给抓住一两个,你们恐怕也要死几个兄弟。土匪头说:是这样?那就算了,我们抢点东西也是为了生活,何必要送上命呢。结果,土匪吃完饭就退走了。

四个兄弟都有武功,但三个哥哥从不显露,待人谦逊。只有老四性格急躁,常常亮出他的本事。有一次,有个媒婆来说媒,将那个姑娘说得像仙女一样好。也许老四早就见过那姑娘,不太中意。媒婆反反复复,聊聊叨叨,说个不停。老四正在磨一把小刀,听急了,突然站起来,将小刀直插身边的柱子,这一插,竟将小刀大半插入柱子中,因为太用力,整座房子都向一边倾斜。瓦片啪啦啪啦往下掉,吓得媒婆拔腿快跑。

还有一次在集市上,有一群小青年在欺负一个老人家,老四就过去劝说几句,让年轻人收手。年轻人不仅不收手,还嘲笑老四。老四急了,正好身边有一捆竹子,那些竹子有大拇指大,上百根竹子被紧紧捆成一束。老四伸出手掌,从竹捆中间部位插进去,硬是从竹捆中间抓出一根来。这个举动,小青年们看得呆如木鸡。

篇12:访凤凰

寒假的某个周四,晴间多云,我终于来了。凤凰,用你的美丽等待我。

早闻过凤凰古城的芳名,那些传说,那些纷纭的游记,在我心中反复地萦绕。她是那唯美的风景壁纸,将人的眼睛也照得格外清澈;她是那淳朴的《边边场》,让人的热情缓缓地燃烧;她更是那美丽的《边城》,编织着每一个文字,给予人儿们温暖的力量。仅是,图片无法给我一个天姿的古镇,歌谣不能还原那渺远的民风,文字更是解不了我激荡的心语。

所以,我要来访凤凰,访那青山绿水,访那纯朴民谣,访那沈翁足迹。自订一份双程票,返期一天,在拥挤的铁皮车厢里,不怕人声嘈杂混乱心扉,做着清晰到现在还能记起的白日梦。

的确是白日梦。火车出了故障,换乘临次车,又坐到一个我不认识的地方。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望着出租车碾压过最后一片蔫拉的野菊开到我身边,出租车大哥摇下车窗,普通话说得稍显别扭:“你不是这儿的人吧,这种季节,你来这里有啥好看的?”

待到我一路颠簸,被拉到沱江边时,天的蓝色已经落满了浓重的灰,仿佛一个下午无人清洁一般。安静,暗淡,沉寂。我的身边,是一片灰影。我说:“能带我去沈从文故居吗?”“不能啦,这点早关啦,沈从文墓倒是常开着,天黑了,也不好带你过去,你自己找个地方去投宿吧。”

我知道,我与边城无缘了,但还是决定四处走走。待到我走了一圈,回到原点时,肚子已然填饱,手中拿了一包据说是当地特产的姜糖,踏在已被打磨光滑的石板路面上,身体一晃一晃缓慢地移动着。游客很少,来往的以当地人居多。没有喧嚣,听不到铁器的撞击声,一切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却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本真。

最吸引人的,是古镇的那一条条长巷。路面铺着厚厚的石板,再点缀几颗青苔,从于是地底下,都能散发中古朴的气息,汽车远离长巷一分,清新也就贴近石路几步。吊脚楼和小商铺在石路边缱绻着,偎依着,像情人一般,灵犀一视,便能生发出的最美的和谐。每家商铺的檐角上,都挂着一只或几只灯笼,上面故意积一层微尘,使它发出柔和的红光,仿佛怕过亮的灯笼会打搅了长巷与小楼的约会似的。屋顶全都是用青瓦铺就,即便是从远处看,也觉查不出一丝杂色,是完完全全的复古,让那本来就古色古香的石板幔道,再添一抹古韵;同时也让人浮想联翩,在这充满诗意的长巷中,曾经有多少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在这里徘徊,彷徨,演绎一份份缠绵故事,再写下永不磨灭的回忆?彳亍于街巷之间,我能够谛听到的,完完全全是长巷倾诉给我的心语,那是无论游多少遍古文化街,都无法感知到的和谐之美。

夜幕下的古镇,并不失去她的光亮,无论是巷边,在桥上,甚至是沱江对岸,处处都点着美丽的夜灯,有红色的灯,象征着吉祥,每当我走过一串红灯,总能打出温暖的震颤;而最明亮也最显眼的则是那黄色的街灯啊,宛若一群北极星在天幕下跳动,一片天空都被它照亮了。临水之处,各色建筑的灯光则更是五颜六色,有些人把灯装在屋檐边上围成一圈,宛如天使的光环;有些人把灯挂成一串任其自然下垂,宛如过年时点的鞭炮;有的人把灯摆在墙裙之下,于是整片墙壁就复制了灯光的颜色……那些灯光,鲜艳却又不刺目,给我一种如幻似梦的错觉。当我在黑暗中走失时,看见前方有一片黄晕,快步向前,轻摇门环,叩开大门,向商店主人问路,便会得到热心的回答:“哦,这对面是崇德堂,你去哪?天色不算早了,你赶紧找个地方歇歇脚吧,莫要一会儿旅馆都歇了再着急。”短短几句话,宛如红灯,一样给予我一种近乎绝迹的温情。古镇的人,触动了我的情感;古镇的灯,照亮了我的内心。

也不知走到哪里,有一处石阶,一级一级的台阶向下伸展,直伸到临水。曾经有一家店铺的老板告诉我,这就是沱江,古城中最大的河,尽管我不觉得它大到哪里,甚至我觉得其规模还不如海河,或者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古城,我才能如此亲近一条河流,发觉它的清秀?水面并不像传说中所说止若明镜,而是轻轻地起伏,起伏,同时不发出一丝一毫的声音,就像孩子蹑手蹑脚地偷糖吃的样子。也没有人去打破这种准宁静的状态—天色那么黑,再兴致盎然的游客也不会摸黑乘船。于是,沿岸各具特色的民居,马路上的路灯和商铺上的装饰灯,连同天上的星星月亮,以及漆黑漆黑的夜空,都映照在准宁静的沱江水上,泛起粼粼的波光。我将手伸出来,小心翼翼地用食指触碰水中的月亮,于是月亮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然后一会儿又重新拼凑成一个颤颤巍巍的月亮。有多长时间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快乐了?我不记得了。我只知道,那时,我索性将鞋脱下,把脚泡在水里而竟然不觉得冷,然后时而望着对岸的灯火灿烂,时而又巴望着天空,看着从来未见过的、漆黑一片、连一点紫色也看不透的天空和明亮得让我心生敬畏的星星,再将一片可口的姜糖塞进嘴里,就在这一片和谐中,慢慢地享受着不同于那些传说的、奇特的美丽。那时,仿佛整个宇宙,只属于我一人。

次日,返回的车票到期,我又支付不起因车票过期带来的损失,于是只好离开凤凰古城。临行前,我将那些还未享用的姜糖都抛进了垃圾箱,因为它们已经失去那一种特别的味道了。

我最后也没能够亲吻凤凰古城的美丽,没能够亲见那欢快的《边边场》,更没能够亲温沈翁的故居。但是,我并不遗憾仅留下一个夜晚凤凰城的印象,相反,正是那一次夜巡,让我明白,一处可以被称之为美丽的风景,无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总有她可以被称之为美丽的魅力之处。每一处美丽的风景,都可以随时打开她的怀抱,迎接那个为寻找美丽而慕名前来的人。

我对凤凰古城的思恋,在那个夜晚,那次华丽的冒险。虽然只是一面之缘,却让我心永久怀念。

后记

每个人都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旅行。每一处风景,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沉淀的内心,不是他人轻易就能读懂的。青春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为它抹上了一笔鲜艳的色彩。

青春路上有太多的黑夜,我们总是带着伤感与无奈在彷徨中走过,与所有的灯光一起泛着点点的忧伤,像圣洁的天使在遥远的天国撒下一片清朗的目光,我们的心房里便投射出一片明晃晃的光亮。

篇13:访学信参考

访学推荐信参考

April 27,

TO WHOM IT MAY CONCERN

It is a great pleasure for me to write this letter in support of Dr. Cheng Liu’s application for a JSPS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Dr. Liu visited the Wheat Genetic and Genomic Resources Center from to . During this time Dr. Liu was involved in several projects in my laboratory using state-of-the-art molecular cytogenetic techniques. Dr. Liu was analyzing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ploid and tetraploid Dassypyrum species and characterizing wheat-D. breviaristatum introgression lin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s. Part of this work was 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high-ranking journal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and another publication is in preparation.

Dr. Liu was also involved in developing a set of compensating wheat-D. villosum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and a manuscript describing this work has been sub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Genome’. Dr. Liu also cooperated on a project aimed at transferring the ph1b gene, which is widely used to induce homoeologous recombination between wheat and related alien chromosomes, to advanced Kansas hard red winter wheat and a manuscript is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of Plant Registrations’.

Dr. Liu is a highly motivated and hard working scientist determined to get things done. He interacted very well with everybody in my laboratory. I am confident that Dr. Liu will be a valuable addition to any research group and I am giving him my highest recommendation.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if you need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Sincerely yours

Bernd Friebe

Research Professor

篇14:学访考察报告

学访考察报告

10月22日,我们一行50多人,在天津市东丽区进修学校宋主任及刘老师和柴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天津市首批高中示范47中学。我们上午进行了听课活动,下午是学校介绍参观等。

如今的四十七中学,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不断显现,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是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全市优质教育的一个品牌。进入学校,马上被他们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自尊自强,砺志成材”的校训,厚德强能,知行并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他们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精干、学生素质优良的示范名校。普育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军营。各班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迈小步、摆大臂,昂首挺胸伴着音乐有序地进入操场。随着一段武术操之后各班的跑步开始了,这真是操场上的一道风景,整齐的步伐随着音乐踏出了动听的节奏,一二三四的口令在操场上空回荡。军事化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训练有素。中午学生的餐前诵读,安静有序地餐厅就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午听课活动中,没有生物学科的教学,我们听了化学和美术课。感觉到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立足教材,吃透教材,挖掘知识的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细致认真的讲解与剖析,使我受益匪浅。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打好生命的底色,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而幸福人生必须以健全的身心和人格,良好的学习、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如何为学生奠定好这些基础呢?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在多年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实现知识、能力、个性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严格管理,加强德育;突出教学,兼顾特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冶的办学宗旨,坚持实施“卓雅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他们进行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学科特点,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的多元教学模式。本着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在提高中获得有效的教学经验,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卓雅教育”这一目标。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雅精致的环境让人的思想得到熏陶,恬淡平和的氛围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诗意栖居、幸福成长的环境,四十七中努力打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和和谐校园。置身其中,没有斑驳的墙壁作为历史的印记,没有古木苍松记录曾经的悠远,虽然校园里从建筑到教学设施都是现代化的,但记者依然能感受到浸润其间的书香。

通过一天的学访考察,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益,我该怎么做呢?

首先,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我校生物组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促进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很容易的突破重难点。教师要重视巡视中等生和学困生,要主动给“学困生”提供帮助。教师不得做与学生自学无关的事,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采用合作研学的教学形式,营造学生研究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调控讨论时间,使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认真挖掘教材的细节,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我们都要终身学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勤劳真实”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感谢这次学访,让我有了如此多的收获,我会不断探索和思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读书,多研究,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15:学访考察报告

月22日,我们来到了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进行学访考察。通过参观交流,让我感到了要建设一流的学校就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才能有所得有所建树。

在校史馆的参观中,我们了解到普育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温瀛世先生,从他的家族中我们还见识到了什么是教育世家。这是有着这些热衷于祖国教育的有识之士,造就了普育学校今天的发展和成绩。

来到学校,先听了语数外三堂课,这是他们的大讲堂中的课程。大讲堂中的设施很先进,听课的教师是隔着玻璃在教室外来观摩的,音效很好,这样,教师既能全方位的观摩课堂教学,又能做到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第一堂课是六年级数学,讲授的是比的性质,由于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点门外汉听热闹的感觉。虽然是门外汉,但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将每个环节都体现的很清楚,这堂课的听课笔记记得格外清楚,课堂的教学环节也听得很明白。由于教师不过,课下同来的数学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教师的设计导入,到教学难度的提升,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实实在在有成效的好课。第二节是英语课,教师讲授的是关于时态的复习知识,虽听不懂,但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的娴熟,有一定的方法,学生也体现出在平日里的训练有素。第三节语文课是自己的老本行,自己也是以行家听门道的态度来欣赏这堂课的。讲课的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可以从课堂中感受到年轻的对教学的热爱和热情,整堂课中老师都充满了激情来与学生一起学习着。教学设计也突出了所讲授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精髓所在。不过,也可以看出,老师由于经验尚浅,在课堂上还是扶着学生走的时候多了一些。三堂课下来,除了课堂教学和教师风貌很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两点,那就是老师对知识树的运用,和教师在课堂上给小组评分的方式。以前对知识树的理解就是说教材、说课标中加以运用,使知识结构得以清晰的展示。在这三堂课中,教师都运用的知识树来为学生呈现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等,这才发现,知识树运用于课堂之中,运用的恰当合理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是自己在今后要加以借鉴和学习的。另外,发现了普育学校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按照小组的座位就坐的,并且在课堂学习中有一套小组评分体系,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单单只是个体的学习行为了,而团队互助合作中,可以使一些学困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逐一反馈,逐一辅导的弊端。在数学课上,还运用了评价单,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能及时的反馈到老师那里,以便教师调整教学方向。

学校在校园建设中还处处体现了传统文化育人的理念,走入校园,迎面见到的首先是喷泉和校史馆,走入校园,随处可见的楹联,书法,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有精心的布置。特别是学校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让学生练习书法,在地面的方砖上镌刻着三字经的文字,工工整整的楷书,凹在砖石中的一笔一划都显得那么苍劲有力。旁边有学生用来临摹书写的毛笔和水桶,我想学生在课间能够静心的在这里写几个字,练几笔书法,积少成多,天长日久,一定会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浸润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使爱国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在课间活动和饭前诵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学生军事化的严格管理。整齐划一的步伐,虎虎生威的气势,让我们感到今天的莘莘学子,他们的未来,一定能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力量。

下午,任校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主要谈了他们的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介绍了他们的三级建模,介绍了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谈到了他们把教学和管理人员捆绑在一起评价,互相学习促进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说课、建模的知识树,和每天值班检查评价表,以及他们的每周工作通报。介绍过程中很多地方都透露出了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一天的参观学习结束了,我觉得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感受的了教育的力量。实实在在的做教育,既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也需要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的努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做一名有思想、有理想的教师,做一名实干的教师。

篇16:访学自荐信

访学自荐信

Name:¥%¥%

Yu Xiang Street

Shi Jiazhuang City

Hebei Province

PR. China.

Tel.: +8611111111111 or +86(010)-99999999(home)

E-mail:

Dear Sir/Maddam.

I am writing to you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studying and researching in your college as a visiting scholar. The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 has approved my request to study abroad. The CSC will provide me with enough stipends along with a round-trip ticket as financial support for 12 months.

I am a professor of th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Province, China. I graduated from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ISTIC) in with Information Science Master degree. I have been working in our university 5 years. I have done more than 20 projec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ngerment. I can speak English but cannot speak French.

My current research and work focuses on (1)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ngerment. (2) Information Retrieval.

Your comments and consideration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I am wondering if you can help me with this matter. Who can I contact with? Whether you can provide me an opportunity in yours for 12 months?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 from you.

Sincerely yours,

篇17:访隐者

宋代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译文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

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注释

①径:小路。

②崖:山崖。

③苍:深青色。

④坞:山坳。

⑤抱:环绕,围绕。

⑥山翁:指诗题中诗人所访的隐者。

⑦酒熟:酒酿制结束。

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篇18:访学申请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在学习方面,我学习刻苦,志存高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上学年学业成绩在班级前10%,操行评价在班级前10%。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一次性通过。我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利用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全面提升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担任学生干部方面,我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达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大学两年来连任班级xx,大二兼任xx。在校级社团xx里,担任xx职位。在班级工作中做到了帐目明细清楚,班级学生素拓分提升。在社团工作上,每次活动前尽可能考虑周全,写出一份优秀的策划书。在全体社员的努力下,开展了xx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荣获校“优秀学生干部”和“文明大学生”称号,xx协会“优秀部长”称号。

与此同时,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获得了诸多荣誉。在社会实践方面,大二暑期我参加了xx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在xx开展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参与了课业辅导、结对帮扶、安全教育和爱心捐赠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心得体会。此外,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我也积极参加,获得校xx协会“辨别真假钞”大赛二等奖,校运动会上,获得了秋季校运会袋鼠跳第三名和春季校运会女踢毽子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连续两年荣获院“体育积极分子”称号。在生活中,我和室友相处融洽,一起为梦想奋斗,积极参加寝室团体比赛活动,获得了校“文明寝室”称号,在院举办的寝室装扮大赛也获得第一名。这些活动极大促进了我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沟通和交流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学校组织的英语暑期学校项目,能够扩大我的学习视野,提高我的英语水平,体验不同的人文环境。这对我来说,能够到xx访学,将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为此我会更加努力,严于律己,提高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贯彻“xx”校训,展现xx大学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鉴于上述多方面我特此向学校申请xx访学,希望学校和院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篇19:访学申请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来自--大学--学院--级--班的--,申请赴--访学。现将我的基本条件叙述如下:

在学习方面,我学习刻苦,志存高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上学年学业成绩在班级前10﹪,操行评价在班级前10﹪。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一次性通过。我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利用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全面提升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担任学生干部方面,我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达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大学两年来连任班级--,大二兼任--。在校级社团--里,担任--职位。在班级工作中做到了帐目明细清楚,班级学生素拓分提升。在社团工作上,每次活动前尽可能考虑周全,写出一份优秀的策划书。在全体社员的努力下,开展了---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荣获校“优秀学生干部”和“文明大学生”称号,--协会“优秀部长”称号。

与此同时,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获得了诸多荣誉。在社会实践方面,大二暑期我参加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开展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参与了课业辅导、结对帮扶、安全教育和爱心捐赠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心得体会。此外,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我也积极参加,获得校--协会“辨别真假钞”大赛二等奖,校运动会上,获得了秋季校运会袋

鼠跳第三名和春季校运会女踢毽子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连续两年荣获院“体育积极分子”称号。在生活中,我和室友相处融洽,一起为梦想奋斗,积极参加寝室团体比赛活动,获得了校“文明寝室”称号,在院举办的寝室装扮大赛也获得第一名。这些活动极大促进了我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沟通和交流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 学校组织的20xx年英语暑期学校项目,能够扩大我的学习视野,提高我的英语水平,体验不同的人文环境。这对我来说,能够到--访学,将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为此我会更加努力,严于律己,提高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贯彻“---”校训,展现--大学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致

敬礼!

篇20:院中访雪作文

院中访雪作文

冬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特别是在下雪的时候,那更不一般了。去年回老家时,我才真正见识到了鹅毛大雪。

早上,我从梦中惊醒,穿上衣服后,看见天上的第一片雪花正飘落下来:像一名舞蹈家在翩翩起舞;像一只波涛中的小船,摇摆不定;象一只洁白的羽毛,缓缓落下。擦到地上,并没有融化,好像觉得刚才的旅途太短暂,还意犹未尽。紧接着,成千上万的雪花从那洁白的云端飘落下来,有的飞舞,有的平静,有的好像一对朋友、一家亲人,成群结队地飘落下来。这些天空的使者,仿佛是接到了第一位探视员的命令,来为这枯燥平淡的大地,添上过冬的`棉袄。

大地欣然接受了这免费的棉衣。这时,雪更大了,好似群魔乱舞,不,比群魔乱舞还要乱,乱到几米的景物都看不清了。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爷爷、爸爸都站在我后面,痴痴地凝望着洁白的天空,我们一家人都被这鹅毛大雪给深深淘醉了……

雪,渐渐地变小,停了。枣树上的小麻雀们也在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欢呼着新天地的美好。

篇21:大寒访雪作文

大寒访雪作文

今日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三个南方人来到东北的大秃顶子山访雪。

走下车,就与清冷的寒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夹杂着零星般的雪花,被风轻吻过的鼻尖红通通的。大秃顶子山,我们来啦!

我迫不及待地乘上雪地摩托冲上山去。风儿滑过了耳畔,雪霜爬上了睫毛,真是“大寒小寒,冻成一团”,我握紧了带着手套的双手,才能感觉到一丝的'温暖。

来到半山腰,我们一行人仿佛踏入了神秘的仙境——白茫茫的天地之间,时间好像被“寒气”冰封住了。只有脚迈入蓬松厚实的雪地,听见此起彼伏的“咯吱”声,看着身后留下的脚印娃娃,才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东北的大寒可真冷啊!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白色,树是白的,地是白的,连雪地摩托飞驰而过留下的车痕也是白的。眼前的大秃顶子山像个馒头落在了皑皑白雪中,几个穿着鲜艳服饰的小朋友爬到了山顶,又顺着山坡滑了下来,看起来好玩极了!我赶紧学着他们爬山的样子,身子往山坡上一倾,手脚并用,攀着前人留下的脚印一深一浅地往上蹬,这才避免没踩稳就顺着滑坡往下溜的窘相!

当我爬到山顶的时候,抬头一看,头上是湛蓝的天空;转身一瞧,脚下是白莹莹的世界。妈妈不禁感叹道:“这里的农民有福啦!你看,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他们就可以枕着馒头睡啦!”

“这里的农民为什么会拿馒头当枕头睡觉呢?”我好奇地问妈妈。

“傻孩子,这是一句农谚。”妈妈搭了搭我的肩膀,接着说,“大寒时节下的雪会冻死田里的害虫,它还会给庄稼保暖并增添营养物质,是宝贵的天然养料。一开春,庄稼就会以旺盛的势头突飞猛进,这样农民就有大丰收啦!”妈妈指着脚下的土地说:“咱们这几天吃的五常大米,可就来自这个地方。”

我点点头,自豪地说:“看来大寒天来访雪,不仅玩得痛快,也学到农业知识呢!”

妈妈俏皮地挑了挑眉,拉我坐在天然“滑雪道”上,我们一起摊开双手,齐声说:“一、二、三,滑!”我们像飞奔的“火车”滑下山去,扬起的雪花一窝蜂地冲进了我们温暖的怀抱。

大寒这一天,我们把欢声笑语留在了大秃顶子山,把雪花甜甜的记忆留在了心里。再见了,可爱的雪精灵!再见了,调皮的脚印娃娃!再见了,带给我们欢乐的滑雪道!再见了,美丽的大秃顶子山!

篇22:访春雨不值作文

曾经,我是去拜访过春雨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水偷偷地吹来的时候,在每枝干枯的枝条上洒下点点新绿。冲刷着干裂的山??,浣洗着枯黄的草地;山谷里吹来习习凉?,池塘上奏出叮咚的乐曲。那样“帘外雨潺潺”的清晨,每每徘徊于桐槛之下,倘徉于平林之间,放眼望去,便是一片朦胧,依稀缥缈罢了。但闻繁花嫩叶之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才知是雨来了。果然,远方烟云出岫,飞鸟入林,新叶上的雨点透过朦胧的雾气闪着点点光辉。定神细视,就看到细细的雨点像柳絮一样飘飘洒洒地落下来。这样的时候,叩山访水,就别有一番情趣。

“去找寻春雨吧!”我的朋友对我说,“有很多美丽的景致呢!”我便欣然起来。去的时候,我走得快极了,从头到脚都有这使不完的劲儿,蹦着跳着向前跑过去。

当我觉得走到了的时候,那却已是“残漏风催秋雨急”的时候:肃杀的秋风卷着滚滚的乌云掠过来,残荷听雨,枯叶迎风;无情的雨水凋尽了繁密的树叶,都纷纷像暴雨一样飒飒地落下来。这时候在林间泥泞的土路上彳亍,望着那一夜之间变得如此萧条冷落的平楚,又时而想起黛玉闷制风雨词或者宋玉登高作赋的情景,不由油然升起“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一束交错的残损的枝干,一地浸在淤泥中的落?,一叶在寒风中漂泊的扁舟,一个在秋雨里踽踽独行的游子,一曲朦胧着的悲凉的笛声,就总是令人怅惘久久,潸然泪下。

哪里是我要探访的春雨?分明是悲人的秋雨嘛!你看这雨,真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回来的路,我走得慢极了。我默默地想了一路:其实每一年都有春天,每一年也都有秋天呀!渴望春天,于是就渴望春雨,眼巴巴地守在窗前,又迫不及待地去“拜访”它,渴望它早早地把春天送来。然而秋雨却紧紧地跟着它的脚步走来了。于是才想起留恋,才后悔当初为什么那么着急地把春雨访来了,于是也就有了“春光荏苒休辜负”似的词语。是呀,时间不会因为留恋春雨的柔美而放慢脚步,也决不会因为悲苦于秋雨的猛烈而匆匆逝去。春雨带来了多少美丽,秋雨里就会有多少悲凉。

默默地走着,默默地走着。终于,嫩柳枝的新绿跃然眼前,依旧映着那晶晶莹的雨滴,春雨特有的朦胧在我的眼前模糊着。哟!那是晚归的春雨呀!春雨是不可以拜访的,其实他在你的身边,但曾因为心情急切而找不到它。“走好,春雨!”我向它致意。然而我没有留恋,因为那里,那里有雨后的彩虹在前面。

篇23:访春雨不值作文

老师今天突然说要“大扫除”,因为教室太脏了,要把教室打扫得焕然一新,非常干净。说完,老师就开始分配工作,有些人被分配到扫地,有人被分配到拖地,有人擦黑板和提水桶,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呢!老师说我因为太矮了,所以被分配到拖地。开始打扫全班都把椅子和桌子搬到最后面,再开始“大扫除”。

河利负责擦桌子,他去拿了一块大抹布东擦西擦,擦得干干净净,而且都没有灰尘,老师赞美他时,他还偷偷笑,连脸都红了,老师还给他一枝棒棒糖,旁边的同学一定在心里羡慕着他,我想他今天一定非常的快乐。皓翔最辛苦,因为他要忍受那种臭臭的臭拖把和肮脏的湿抹布,他一天到晚都要提着重重的水桶,再用他那干净的双手去摸那肮脏的臭抹布,我想他心里一定很不舒服,而且气得想要打人。

我觉得今天真快乐,因为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做事,而我打扫得也很干净,老师更是夸奖我呢!并给我一枝棒棒糖,但是我没有吃,又分给别人吃了,我分给了刻苦耐劳的林河利,他跟我说谢谢。我觉得今天是个好玩又有趣的“大扫除”啊!我的心里真是无比高兴,无比的快乐啊!

篇24:春日访梅作文

春日访梅作文

上星期,我们一家三口去萧山踏青寻梅。 在快到目的地时的一段路中,我们在车中放眼望去,那村子中全是梅花,整座村子似乎被粉色的油漆覆盖上了,我们所过之处都是粉红色的梅花,那香气钻进了车内,车里仿佛喷了空气清新剂一样。 我们一路闻着香气,看着梅花过来,我们选了一个梅花较多的入口进去。虽然上山的路有些坑坑洼洼,但是丝毫不影响我访梅的心情。

终于到了山上,梅花一簇簇地竞相开放,还不时地有山鸡从梅花树下跑过,仿佛它也是来欣赏这美丽的梅花。梅花的树干如龙蛇盘绕般地生长,又如一位位舞女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那一朵朵花就好如一张张笑脸,粉里带白,白里带粉,花蕊是它的五官,花瓣、花萼是它的脸,近看还真像一张小脸蛋。不管我们到哪里,香气如一块粘在地上的口香糖,怎么也丢不掉。最好看的`还是“梅花雨”,只要风一吹,梅花花瓣就会脱离花蕊在空中飞舞,如下一场雨一样,花瓣在风中随风舞动,如同天上飞上来的仙子一般,我伸开手感受梅花雨的美丽,梅花花瓣落在脸上软软地,我恨不得把所有的梅花花瓣都吃光。 访完梅花访,我心里暗自想:啊,春天的大地真美!啊,但是春天的梅花更美!

篇25:梦访孔明作文

梦访孔明作文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不远处的`空地上,扎着一茅庐。走进一看,门上写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难不成是卧龙住所?”我心下一喜,不禁脱口而出。“远来者何不进屋一叙?”我正寻思,从屋内走出一人。“您,您是……”我不由打量起他来:身长八尺,面容俊雅,头戴纶巾,手拿羽扇,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他轻摇羽扇,笑而不语。

“难道你就是孔明先生?”

先生点点头。

我惊了一下,慌忙说:“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有缘相见,三生有幸!”“足下何必如此客套,相见必有缘也。走,进屋喝茶去。”

在饮茶期间,我问了孔明一连串问题:“火烧博望坡是您出茅庐的第一功,当时你担心吗?”“我无惧也,曹操虽兵将如云,但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我方兵虽少但精,个个能以一当十,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能取胜。”“先生您就如此自信?”“对啊,年青人,不自信者难成事。”他摇着羽扇,平静地说。

“你出山之后,随着刘备东征西战,刀光剑影,有没有想过卧龙冈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当然想啊,身在草庐之中,与世无争,晴耕雨读,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潇洒自在。”“那你为何还鞍前马后地辅佐刘备呢?”我有几分不解。“我受皇叔三顾之恩,不得不出,良臣择主而事,好男儿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孔明目光中有一抹坚定。

“那……”他打断了我的话,问:“小童,你是从何处而来?”“我,我从新时代而来。”“新时代是什么样子?”他迫不及待地问。“新时代是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距你生活的年代大约有二千多年了。”“都二千多年了,那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他不解地问。“诸葛大名垂宇宙,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所以我当然知道。”“过奖过奖。”他笑着说。

“那你是如何到这儿来的?”他一脸疑惑。

“一言难尽,走,我让你见见高科技,你就会明白了。”说着,我俩便跑进了时空隧道里。

【访秋的作文】相关文章:

1.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

2.息访承诺书

3.访万家心得体会

4.秋作文

5.作文秋

6.院中访雪小学生作文

7.访“鬼”记作文800字

8.再访桃花源600字作文

9.息访息诉承诺书

10.息诉罢访承诺书

下载word文档
《访秋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