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2023-09-23 09:20: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1篇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1: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汇总(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20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汇总

1、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

请以“路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行立意。2、除诗歌外,文休不限。3、不少于800字。

2、2010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有鱼吃还捉老鼠?

漫画作文

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3、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4、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题:早

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5、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山东作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请据以上材料写文章。

6、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

7、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

记者最新消息,上午开考的2010江苏高考作文题为《绿色生活》。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8、2010年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

今日上午11时30分,2010年重庆高考第一科--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今年重庆的语文科目作文题为《难题》。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9、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生活中的钓鱼法则

一位丹麦人钓鱼,鱼钓上来后,他用尺量了一下尺寸,觉得鱼太小,就放了回去,准备等鱼长大了再钓。

根据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0、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

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不少于800字。

11、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

命题作文《与你为邻》: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12、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

以“角色转换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13、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幻想与现实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先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 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的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 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14、2010年宁夏高考作文题:诚信善良

材料为:三个男同学去打篮球,路上遇到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女孩在地上用粉笔写着“我因为出来旅游钱包被偷,请资助我”。其中一名男孩给了女孩10元 钱。另两名男孩说这个男孩上当了,因为出来旅游不会带着粉笔。另一则材料是:某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天后,救护队员找到了遇难者的尸体,在一个叫聂文清 的矿工身旁,他们发现了一顶用粉笔写有遗言的安全帽,上面写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以诚信和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

15、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找回童年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因为现在社会太功利了,小朋友们压力过大,童年早已离开。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需要找回童年。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

记叙议论都可以,文体要明确。

16、2010年辽宁高考作文题:幸福是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真实地填充着我们的生活。

材料1 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中国被调查者以为“幸福和屋子有关系”,不过对此结果,日本网友的意见大相径庭,约九成以上日本网友以为幸福和屋子没有关系。

材料2 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活着就是幸福,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葬送了自己。

材料3 有人认为:人生的幸福最浅层的是欲望、物质带来的,欲望和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

材料4 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你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坑害了别人,甚至坑害了国家。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以“幸福是 ”为题(空线处填上你选的词语或短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格林童话》诞生故事

福建语文作文为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一篇主题为“格林童话”的材料自由写作,体裁不限。

该材料的大致内容为: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俩兄弟从小喜欢德国民间故事,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他们就一直进行研究整理。俩兄弟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文稿,但是当他们收集很多传说后又找不到确切的关系而作罢,俩兄弟就把文稿放在一个地方。一个朋友后来发现了这本文稿,将文稿给了出版社。文稿出版 后,多次再版,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成为经典名著《格林童话》。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8、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几何体

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这些线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平面,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几何体。

请从人生的角度写作。据此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2010年海南高考作文题:参与

2010年海南高考作文题为《参与》。

20、2010年陕西高考作文题:三则小故事启发学生谈成才环境

2010年高考陕西选用材料作文形式,共给出三则材料,大意分别是: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2、狼之所以勇猛矫健,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

3、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成功,但心理学家最后坦言,他们当初其实只是普通人。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以上三段材料,自主命题,撰写800字作文。

马桂明

篇2:高考十大话题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2010高考十大热门话题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永昌一中    张含光

1.精神脂肪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臃肿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真

古往今来,人们向往“真”,呼唤“真”,赞美“真”,创造“真”。有人说:“真理犹如珍珠,它在日光下最澄澈。”有人说:“真情在生活中,要比在舞台上更有价值。”也有人说:“真诚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而走向阳光明媚的天空。”

请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3、呼唤文明

近年来,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排队加塞、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随处可见的现象,被海外一些媒体归纳为中国游客的“通病”。有的境外旅行社和宾馆甚至因此拒绝接待中国旅游团队。这实在是令人难堪的现象。为此,中央文明委日前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这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文明可贵,不文明可鄙”、“文明走遍天下,不文明寸步难行”的共识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大环境,孕育出“文明光荣,不文明可耻”的氛围。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有自己对生活中“文明的”或“不文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请以“呼唤文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4、成熟

某班召开主题班会,全班同学围绕中学生怎样才算成熟这个话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班会上主持人班长认为,成熟者要稳重,有主见,有责任心。同学们也积极发言,有的说,成熟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说,成熟要有一个锻炼的过程,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成长。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中学生的成熟有了明确的认识,但也暴露了一些同学认识上的不足,说明对这方面的引导教育还有待加强。お

请以成熟为话题,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逢春节,拜年的方式由过去的登门拜访、电话问候,到现在互发短信,的确快捷简便,但也有人质疑是不是人情味少了;短信的内容千篇 一律,你发给我,我转发给人,人又转发给别人,比如“金猪送福送吉祥,奥运福娃来帮忙:贝贝送你谷满仓,晶晶送你亲满堂,欢欢送你事如意,迎迎送你身安康,妮妮送你福寿长。祝你新春快乐,好运无限!”“清水流小鱼游,忘掉06忧和愁;微风吹雨丝飞,迎接07笑微微;朋友心如我心,祝您07最开心;天有情地有情,祝您天天好心情。”等等;美则美矣,但有多少真情实感呢,于是有人幽默地发出这样的拜年短信:“祝新春快乐!其余祝福语请参看其他短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生活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成了一种时尚。但是若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品质的生活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茫然。3月26日,杭州“娱乐生活论坛”发布调查,结果超过85%的杭州人认为娱乐是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即娱乐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的品质。

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是有品质的生活?请以“生活品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7.文化的反思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讯”人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文化的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8.风度

莎士比亚曾对人类的风度作过一曲热情而诚挚的'颂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请以“风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9.视野

作家冯骥才说:“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的文物,惟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现念:不看别人的,便认为自己最好。”有人由此联想到:打开的窗口越大,放进来的阳光就越多,进入视野的内容就越丰富,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全面。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或体验?请以“视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10.守望

阅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中的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生命需要守望者,就像森林需要护林人,灯塔需要守塔人一样,尽管他们的身影总是寂寥的。人们宁愿固守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去开垦、去发掘,他们始终与时代的潮流保持一种距离,一定的守望的距离。但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他们始终站在精神的源头去观察历史的潮流来去,鉴往知来;他们关心精神价值胜过关心物质价值。他们用自己深邃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去把握未来的脉搏。他们关切的永远不是脚下的方寸之地,而是人类前方的地平线。

请你以“守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篇3:文言句式 备课资料(高三必修五)

文言句式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必修五)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袢辉谀拐摺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任海军

篇4:高三作文审题立意 备课资料(高三必修四)

高三作文审题立意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第一讲

目标:

1.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种技能.

2.作文练习.

一.前言: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审题立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审题不准会导致全盘皆输.常有同学感叹自己的作文起伏无常,或迷茫于峰值的不可预知,或恐慌于波谷的不期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对考场作文要有理性的把握.可以说,对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话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准确地呈现出来,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

就新料料作文而言,切实落实“一二三四五”,即认识到审题立意的第一重要,学会两种技能,明确三个原则,拥有四种思维,掌握五种方法。

二。两种技能:

1.抓“三个主要”:

“三主要”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素),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情感指向。看下列材料:

《於陵子》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年。再想一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遭到蚂蚁的嘲笑。

此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蜗牛(抓蚂蚁就不妥),主要关系是蜗牛与其梦想等,主要倾向是对蜗牛行为的质疑或否定。在此基础之上去立意就不会有任何偏离。

2.做“三追问”:

“三追问”,即三层哲学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再看上则材料。分析时可围绕蜗牛的结局问“蜗牛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蜗牛最后郁郁而终”“为什么蜗牛没能实现其梦想”或“蜗牛怎样才能不会这样”等,最终可以准确地立意。如“从实际出发”“心在当下”“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等。以上角度,取其一即可

3.随堂练习: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了显示诚意,双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交出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羊羔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试运用“两种技能”确定最佳立意.

[导析]

运用“三追问”,可以自问: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终落得被吃的下场)为什么?(羊认错了对象,被狼所谓诚意的假象所迷惑,错把敌人当朋友)怎么办?(不要轻信美丽的谎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平固然值得珍视,但对言而无信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妥协)这里的“怎么办”,应是立意的最佳角度。

4.作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梁实秋曾与鲁迅论战而使不少人对其存有偏见,但在湖北省新课改语文教材中,梁实秋的文章首次入选;《人民文学》出刊600期的新锐专号全都由“80后”作者组成,备受争议的郭敬明作品《小时代》被收入其中;历经,贾平凹的被禁小说《废都》经修改后再版中国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多彩的暂新面貌。

如果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你同样会发现很多类似现象。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析】

这三则材料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遭遇,也有着相似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出题者的用意,是引导我们从这几则材料中找出共性,并围绕这一共性确定自己文章的立意.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这几位文坛上著名的人士的作品曾经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看法或主流思想,现在为主流社会所接受,这一局面的产生使文坛呈现出多元多彩的新面貌.

找准了材料的聚焦点,再来确定文章的立意还需要挖掘材料呈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即由果溯因或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三追问”确定立意,有以下三个角度:

(1)回答这一现象是什么或反映的是什么,如: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繁荣多彩,社会的百花齐放等。

(2)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如: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宽容的民族心态造就了多彩的社会,开放带来多元和自信,社会对新事物或非主流的接受和包容等。

(3)回答怎么样才会呈现这种现象,如:抛弃偏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异己,宽容才能多元,碰撞交流中展现多彩世界,选择性接纳,辩证接受,不可全盘否定等.

贾维亚

篇5:趣评145位中国作家(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001余秋雨:当代商业文化的掮客

002王安亿:里弄文学的发言人

003贾平凹:秦地贫下中农的知音

004魏明伦:投机文学的爱好者

005谈歌:为百姓,也为自己

006王朔:崇高的痞子

007二月河:历史是坏人书写的定义者

008王蒙:中国文坛里的潜意识

009韩少功:小题大作、雅事俗作大厨

010韩石山:纵横文坛一恶棍

011文夕:明清话本的转世灵童

012冯骥才:江湖中一个公开的隐者

013蒋子龙:为官员名声清污的擦鞋者

014叶永烈:语言印钞机

015莫言:文学垃圾的充填人

016余杰:爱老师也爱歪理的新大字报派

017卫慧:肉身文学

018祝勇:随笔中的奶油小生

019张欣:市场经济中的文学白话

020陈村:为文学折腰的小村长

021余华:一本书主义者

022李辉:高明的剔人牙缝者

023伊沙:摆地摊的江湖艺人

024食指:精神病院的醒世者

025格非:先锋的菜园把门人

026刘恒:小人物幸福病源的解剖刀

027九丹:公然挂牌的小文妓

028朱文:文坛的小聪小明

029赵玫:忧伤的或者迷茫的爱之歌者

030李锐:被厚土所埋的乡下瓦罐

031张炜:庄重的文学发言人

032杨克:南方的一种湿意

033舒婷:优雅的老态

034海男:文学梦的另类患者

035张承志:伪崇高之个案

036刘心武:自以为是的道德家

037叶蔚林:不幸以瑕掩玉

038宗璞:文不够,学亦不成

039周大新:城市的村民

044徐敬亚:没能到顶的新诗爬坡人

041叶兆言:祖传文学秘方

042周梅森:仅存的史诗梦

043张抗抗:徐娘已老春心在

044刘湛秋:浪漫的超龄者

045方方:方家小宝初长成

046王梓夫:都市自耕农

047残雪:性倒错后的文学恶梦

048聂鑫森:勤奋并不等于成功

049韩东:文坛坏小子

050海岩:俗品雅作的高手

051韩寒:文坛偷步者

052张平:有中国特色的唐吉诃德

053林白:不卖别人卖自己

054棉棉:小妈咪

055郁秀:文坛高中生

056肖复兴:就像一首过时的歌

057陈染:并非意yin患者

058苏童:有恋母情结的幻想者

059皮皮:多角乱爱的小手

060金庸:文学资本家

061北村:某种意义的新长征突击手

062李国文:老不褪火的.文坛操心人

063王小妮:阴盛阳衰的应验者

064古清生:多余的漂泊者

065邱华栋:高楼峡谷中的游走者

066鲁彦周:远去的风景

067迟子建:老同志的新宠

068王海:和文学牵手奔小康

069徐小斌:只知其名不知其文的人

070陈源斌:是非者

071王英畸:文坛哭啼者

072赵鑫珊:过时了的小资情调

073陈忠实:可以躺在文学枕头上长眠了

074流沙河:小技雕虫

075马丽华:文学马大嫂

076张贤亮:利比多压抑下的男人

077叶延滨:官僚文学阵营中的小曲吟唱者

078邓友梅:重放的鲜花不太香

079魏巍:三千字吃一辈子

080粱晓声:愤世嫉俗的俗人

081刘震云:琐碎主义

082阿城:闲云野鹤的装扮者

083老鬼:文学怪胎

084东西:很难弄清是什么东西的东西

085叶辛:知青文学的昨日标杆

086赵丽宏:小男人散文的一个标本

087史铁生:轮椅上的漫长回忆

088杨争光:文坛小黑脸

089徐坤:哥们文学的宠物

090西川:踏着海子的脚印走

091叶文福:文学的失踪者

092谌容:人到中年退隐去

093白桦:叫早的公鸡

094阎连科:现实生活流水账

095孔庆东:文坛中一盘小菜

096邵燕祥:诗人愤怒成了杂文家

097苏叔阳:京味一家

098毛志成:横炮将军

099陈国凯:文学消得人樵粹

100谢冕:一种“经典”的姿势

101从维熙:关进自己大墙里的人

102林斤澜:文学长老

103黄宗英:公然老去的丽人

104古华:文学的移民

105卢新华:玩一把就死

106陆文夫:醋意十足的美食家

107柳建伟:突破文学的重围

108程乃姗:淹没在香港人海中的上海小女人

109范小青:小故事、小人物

110何立伟:戏不够曲来凑,文不够画来凑

1l1摩罗:活着,为了出名

112钱理群:吃鲁迅饭增肥

113梁羽生:金庸阴影下的侠客

114杨义:为制度而作秀

115王干:搭上名人的肩膀

116刘索拉:以文学诠释音乐

117陈祖芬:文坛黑牡丹

118曹桂林:洋插队中的文学

119虹影:自我推销的人

120沙叶新:吃老本立新功

121李敖,cao别人,也cao自己

122墨白:小幽默与小主张

123罗兰:好为人师

124刘墉:格言里面出稿费

125戴煌:九死一生后依然故我

126于坚:叫嚷的外省人

127钟鸣:叫一声让人听见就行

128石楠:家庭妇女

129琼瑶:童话加谣言

130柏杨:拍桌子但不骂娘

131马原:自称文学界的男人

132洪峰:激qing不再

133贺雄飞:用女人腔说男人话

134蔡子恒:网络中的自恋者

135陈丹燕:口吃的金枝玉叶

136翟永明:纸上的小美人

137毕飞宇:生活在往事

138严歌苓:雌性的草地

139陈燕妮:写他人也写自己

140龙应台:生气是一种世界观

141安顿:实录中的行走

142尤凤伟:莫言第二

143周国平:生活是伤感的重复

144毕淑敏:素面朝天奈何何

145斯妤:描红中的小学生读本

篇6:高三二轮研讨备课资料(高考复习)

(完全原创,研讨会发言材料)

据考纲,研究山东高考语文新变化

抓落实,解决学生一轮复习难点及漏洞

高三语文组组长 徐朝霞

一、观变化。

2017是山东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是回归全国卷的过渡年,山东卷最新考试说明已经出炉,用专家的话说,今年高考语文命题可用六个字概括:大稳定、小调整。

大稳定是指:考试内容及要求与去年保持一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也不会有变化,还是沿袭去年山东卷的考题模式,试卷上的考点分布也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小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今年考查标点的可能性不大。

2、词语中增加了虚词(尤其是关联词语)的辨析。可能会在I卷选择题的语境题里以辨析形式出现,也可能会在Ⅱ卷以语境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3、成语题很有可能由原来的四选一调整为六选三,因为这是全国卷成语的考查形式,而考试说明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例题,难度略有增加。当然也有可能单独给一段语境以选择成语填空或者判断正误的形式考查。

4、由于考纲明确提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文化常识的考查必定会有所体现,可能会在选择题中单独出现。而文化常识内容博杂,除了《晨背晚读》上的内容,还要掌握对联、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等的相关知识。也可能会在选择题第11题中出现,会结合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里的文化常识来考。

5、对联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语言形式,考查频率较高。今年高考“对联”依然是个重点,可能会考查相关文化常识,可能会给定词语组成对联,更有可能会在语言表达题里让考生根据语境自己写对联。

6、补写句子虽然高考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因为全国卷已经连续考了五年,今年依然会考。包括全国卷年年都要考的思维导图题也是我们备考的一个重点。

7、现代文阅读考查小说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散文,往年山东卷小说与散文一般交替出现,小说频率略高,而从全国卷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小说。

其余题型与去年几乎完全一致,不再赘述。

二、抓作文。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的备考历来是重中之重。综合山东及全国的作文题来看,今年最可能考的还是材料作文。单一立意型材料由于审题难度较大,在近几年的山东及全国卷中出现频率较低。多立意型材料和任务驱动性作文(时评类作文)是备考重点。由于这两类作文审题难度降低,相应提高的是对考生思维力的考查。潍坊一轮研讨会和济南备考会都重点强调了近几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的共性就是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想要拿到一类卷的高分,仅仅靠作文中某一段的内容来辩证思考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要求整篇文章从题目到中心立意到所举事例都充满思辨性,让考生的思维力在文章的思辨中充分展现。

何谓“思辨”?就是把表面看似矛盾的观点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同一件事上,找出本质上的相同点。例如20行囊材料,要围绕“有用”与“无用”去思辨;丝瓜藤和肉豆须材料,要谈“儿子的探索精神”与“父亲的经验主义”的关系;的窗子材料,也是从不同人看到不同景的角度去思辨;列夫托尔斯泰名言材料,要求考生辩证谈“光明与阴影”的关系等等,而全国卷更加重视作文的思辨性。

三、析学情。

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们的语文成绩有了一定提高,总分过120的学生明显增加,但语文尖子并不一定就是总分尖子,怎么提升文理几位优生的语文成绩刻不容缓,需要领导及高一高二几位组长的大力支持。按照张主任经常讲的目标引领原则,只有选择全对、作文立意正,才能总分过125,甚至有希望过130。

从几位优生情况看,选择题出错最多的是给定语境的词语辨析,偶尔会错成语(成语的用法)和文言文最后一个对全文内容理解和分析的题(如果命题人抠的比较细,设错点是对某个字的理解时,比较容易被忽视)。补救策略:会把他们出错过的题目提前做好标记,以一周为一个纠错单元,每个单元纠错一个点,反复练习,自我纠正。

二卷的诗歌是全国考生(优生)的难点,区分度不是很大,只要确保情感理解不偏大方向就好。语言表达题中,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是重点也是难点,还有漫画类题目,学生也不容易得满分。补救策略:做山东、全国及其它省份的高考题中的类似题目,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律,自己找到语言表达题得满分的方法。小说阅读中,理科优生最后一个探究题、文科优生的概括题相对弱一些。补救策略:采用李德乐老师的建议,让文科优生看理科生的概括题,让理科优生看文科生的探究题,取长补短。作文方面,理科优生的书写不好、材料不丰富,文科优生的思辨性、逻辑性稍稍差些,依然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取长补短的方法。

很快就要高考了,路已不漫漫,我们更要抓住最后的冲刺上下而求索。

徐朝霞

[高三二轮研讨备课资料(高考复习)]

篇7:小议介词把、对、对于(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小议介词把、对、对于关于(人教版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把”:

1.“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而且能够支配“把”的宾语。

例如:“把信寄了”,动词“寄”可以支配“把”的宾语“信”,因为可以说“寄信”。

“我们多么需要有更多的老师像高老师这样,把‘差班’的纪律整顿好,把‘慢班’的学习提高------”.“提高”不能支配“学习”,我们不能说“提高学习”。可以改为“把‘慢班’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来。或“把‘慢班’的学习搞好”。

2.“把”后面只能带名词性结构,而不能带主谓结构。

例如:“我把各单位没东西可捎向他讲了一遍,肖主任听了不大满意------”,“各单位没东西可捎”是一个主谓短语,用在这里不通顺,应在“没东西可捎”的后面加“的情况”,这样句子就通顺了。

3.“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前面或后面总有一些别的成分,往往不能是一个单独动词。

例如:可以说“把门关上”,“把门关好”,不能说“把门关”。“对于这项工作,领导没有一抓到底,把问题解决”,这个句子,“解决”的前面或后面少了一些成分,不合乎“把”字句的要求,应在“解决”的前面或后面加“好”或“彻底”。

4.在把字句中,助动词(会、能、应该、可以------)或否定词(不、未、没有------)要放在“把”字前面,不能放在“把”字后面。

例如:只能说“应该把问题弄清楚”、“没把问题弄清楚”,不能说“把问题应该弄清楚”、“把问题没弄清楚”。

5.“把”字滥用,会使整个句子无主语。

例如:“把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对于革命人民来说,倒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这个句子找不到主语,“言论和行动”因前面有介词“把”,便失去了做主语的资格,故应将“把”字去掉。

“对”和“对于”:

1.“对”和“对于”在很多地方用法相同。

一般地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可是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

例如:“他对我说过”、“对人民负责”、这些句子中的的“对”是“向”或“对待”的意思,不能换成“对于”。

2.由“对”和“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做状语,加“的”以后也可以做定语。

例如:“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状语),“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定语)。

3.用“对”和“对于”的时候,有一个谁“对”谁的问题。动作行为的主体要在“对”

的前面,客体要在“对”的`后面。

例如:“墨西哥是我们的友好国家,墨西哥的电影对我国观众并不陌生”,这个句子中主、客体的位置正好相反,应改为“我国观众对墨西哥的电影并不陌生”。

4.不要滥用对和对于。因为滥用,往往会造成应做主语的词做了介词“对”或“对于”的宾语,句子就缺了主语。

例如:“对于那些参与分裂活动的人,当然不能进领导班子里”,滥用“对于”,结果导致缺少主语,应去“对于”

“对于”和“关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及指出某种范围的,用“关于”;指出明确的对象的(更具体、更明确)的,用“关于”,两种都有的,可互用。

例: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传说。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对于……”作状语时,可用在主语前后,而“关于……”只能用在主语前。

例:关于中草药,我知道的很少。

我关于中草药,知道的很少。(错误)

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很感兴趣。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只有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文章的标题。

例:关于文风问题M关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M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曹松岭

篇8:《高中病句教学研究》3 备课资料(高三必修五)

《高中病句教学研究》3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5)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

表意不明常见有如下几种情形:

①代词指代不明

②数目不确切

③范围不确定

④歧义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解析:指代不明。句中“她”究竟指谁?“死者”还是“母亲”?如果指代“死者”,“她的”就应该去掉才好。

例2.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例3.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解析:范围不确定。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应改为“六十岁以上的”。

例4.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如下几种:

①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前后矛盾

③分类列举不当

④否定失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地主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修正主义观点。

解析:不符合客观事实。“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是封建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去宣扬修正主义的观点。

例2.电影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了。“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例3.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4.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整句话用了三重否定,造成语意的混乱。只有将后一个“不”删去,句子才通顺。

3、方法指导--对症下药

(1)整体把握抓硬伤

病句辨析与修改,所给的句子往往内容较多,句式较长,成分复杂,有相当的迷惑性。遇到这类句子,同学们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造成判断错误。

例如:

我回头一瞄,柜台前伫立着一位肤色黧黑的中年农村妇女。

如果分开看,这句话前半句与后半句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整体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伫立”是长时间地站,而“我”只是“回头一瞄”,只是一瞬间的事,怎么会知道那位妇女站立时间的长短呢?显然,把“伫立”改为“站”就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了。

再如:

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这句话的前半句“尊敬老师的学生”是有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尊敬……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的学生”,不少同学看到这一点,就认为这个句子表意不明,是病句;但是,如果再看后半句,就会发现,有了后半句,前面的歧义消除了。因此,在解题时,不要抓住一点毛病不松手,要整体把握,要抓硬伤。

(2)深入思考摸规律

汉语表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平时的复习切不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善于从练习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

“伯乐相马”已为人熟知,其实马可以投伯乐,伯乐也可以识马,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可以发挥出来。

“也”这个副词,虽然常用在并列复句中表并列关系,但是往往有强调的作用。“伯乐识马”是大家熟知的,而“马投伯乐”才是这句话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因些,如果了解了这一规律,见到类似的句子就容易辨认了。

罗小平

篇9: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永昌一中     张含光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缕妗K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

教学资源网

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张含光

篇10: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备课资料(高三必修五)

一、鉴赏思路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⑴各种修辞手法、⑵表达方式的使用,⑶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⑷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二、鉴赏方法

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主要是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三、考点解说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等。

(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夸张)

解说: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比喻、夸张)

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反问)

解说: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拟人)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拟人)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反复)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反复)

解说:“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比喻、夸张、设问)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

解说: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鞯乃ゲ菽茄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双关)

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对比)

解说: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对比、借代)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对偶)

解说: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8、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

解说: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9、“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借代)

解说: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 ,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双关)

解说:“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

2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拟人)

解说: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记叙)

解说:原文为“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选诗意思为“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

解说: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议论)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

(二)解读“描写”和“抒情”

诗歌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不要任何“情感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借人、事、景、物等各种形象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1)借景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相互交融,情景难辨。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解说: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托物言志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描写】

常见的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

◆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和鸟的叫声衬托山林的幽静

◆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的三、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很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物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虚实结合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3、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4、细节描写

一首诗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如: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说:初夏的清晨,一位贵族小姐悄悄来到后花园内,兴致勃勃地独自荡起秋千来。荡了一阵感到有些累了,于是便停了下来。她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又起来懒洋洋地活动活动自己的纤纤玉手。这时才发现,好大的露水呵,花儿似乎也显得很消瘦;真累人呀,身上的汗衫已经湿透!正当她打过秋千、满身是汗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个人影走进了花园。由于不知来者是谁,又加上衣饰不整,心里有些慌张,只得含羞而走;匆忙间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干脆光着袜子跑吧;真不凑巧,头上的金钗又滑脱掉了下来。可是当她快到门口的时候,却回过头来,瞅了瞅那位不速之客,故作从容之态,并且顺手折下一枝青梅来闻一闻。)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词中写了主人公倚在门上,回头一看,又不敢正眼看,只是轻嗅梅花的花香。用了“倚”、“回”、“嗅”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后两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解说: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5、乐景写哀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课文《祝福》的结尾;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M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说: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表现手法:

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 、对比 、白描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

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的两个反面。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如: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4、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狼爱上羊”而且还“爱的疯狂,他们相互搀扶去远方”。)如: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都是关于想像的名句。

5、抑扬

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先抑后扬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先扬后抑

◆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首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责之意,以“求”“访”等字突出了孝文帝爱惜人才、遍访贤臣的虔诚与谦恭。次句高度概括地写出贾谊少年英姿、议论风生、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暗中包含着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如果不看下文,读者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的颂歌。第三句承、转交错,把孝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更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把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褒扬到了极至;与此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其他表现手法:

1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2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比兴手法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6.、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并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如下面这首诗。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此话意在批评杜牧放弃重大问题,写诗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同学们依据小说《三国演义》或史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分析出这首诗虽写“二乔”不曾捉去是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同东吴霸业很有关系。霸业的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去,那么整个东吴生灵涂炭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技巧,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等。

1、  铺垫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3、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说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不一而足,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

四、总结和综合练习

大致说来,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

*其他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

我们平时阅读和练习时,要有意培养自己的“品评意识”,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去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自觉性。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有利于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1、答题技巧:

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2、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3、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4、答题示例

◆例1: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例2: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①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或者曲笔他现)(或者反客为主)。(明手法)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效果)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答:(1)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2)“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例3: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明手法)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阐运用)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效果)

5、练习巩固

(1)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效果)

⑵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析效果)

⑶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阐运用)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析效果)

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②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③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6)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秋怀 )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7)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元代高利贷盛行,利本相等。这支小令以“少债”为喻。这样写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把相思之苦写得具体化。②显示出了相思之苦的沉重。

(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也可以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

(10)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王华

篇11:高考语文临考友情提示4(高三备课资料)

高考语文临考友情提示4(苏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武昌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术语再现

表达技巧(手法)

表达技巧主要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M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描写手法: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等 。

语言的整体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

名句名篇默写模块

【友情提醒 】

1 绝对地忠于原文默写:不写错别字,不添字落字,不改变顺序。

2 考前查找一下有没有背诵不下来的名篇(初高中的)要重点识记。

3 《诗经氓》你背熟会写了吗?高中课本几篇重要的散文?

4 课外名句往往一题二空,请同学们熟记含三个以上句子的名句。

【答题技巧】:

1、按规定默写。   2、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开始如果不会先空着, 做完其它试题后或许能想起来。

3、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严禁空白!

4、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

【课外名句背诵热身】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孔子《论语》)

答案:诲人不倦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礼记学记》)

答案: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                ,鲜克有终。(《诗经》

答案:靡不有初

4、见贤思齐焉,                         。(《论语》)

答案: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胜人者有力,                 。知人者智,               。  (老子)

答案:自胜者强 自知者明

6、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山木》)

答案:小人之交甘若醴

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答案: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  (《诫子集》)

答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文学类文本阅读模块

【友情提醒 】

1 散文与小说同样准备    2 同学们已做过的`文学类阅读题切切要看一遍!

3 总结各类题型:靳老师总结的答题套路举要已经发给同学们了,请再次看看。4 一定有探究题和词句含义题。

一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四步法

(一)不求甚解,捕捉基本要素。

必须实施快速阅读法。即在第一遍阅读时,不追求文本的细枝末节,不被文本的疑点难点缠住手脚,而应“不求甚解”,重在快速把握文脉,力求捕捉文本的人、事、景、物几大要素。

(二)潜心研读,赏析主旨艺术。

实现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复杂情感、行文的结构特点、主要的表现手法、鲜明的语言特点等重大问题的深层赏析。赏析的过程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加以分析、综合、评价、探究的过程,是调动思维能力发现文本的思想内容美和艺术形式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审美情趣、进而引发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由于上述要点正是命题所要考查的重点,因而也正是相关答案在大脑中基本形成的过程。

三)推敲题干,落实文中依据。

此阶段已进入解题的实质性阶段。首先应统览四道大题。一是弄清题目的类型,二是印证在上一步研读中大脑中所产生的“雏形答案”,这就等于吃下了“定心丸”。然后逐题推敲题干,确立题干指向,谨防漏答偏答、顾此失彼、旁逸斜出等现象发生。题干的关键性话语中,无一字无来由。务必依据设问指向,到文中寻找并具体落实答题的区间范围(相关的词、句、段,或标题),并及时圈点勾画,以备解题时或筛选,或举例,或概要,或赏析。

( 四)因题布点,定位答题要点。

所谓“因题布点”,就是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清”,答案的落脚点要“清”,回答哪几点要“清”,答案的主题词要“清”。比如,要你“结合全文”,就要统览全篇,不要纠缠一点;要你“分条概括”,就要择其要点,分点陈述,不得交叉包容;要你“简要分析”,就要恰当举出文中例子,并且言明作用;若问“有哪些”,那就不止一条;若问“为什么”,那就要区别是答“原因”还是答 “用意”,若答“原因”就要指出文中的逻辑关系,若答“用意”,就要答安排材料的作用;若要“结合生活实际”,就要举出生活典例,谈出体会;若要“探究”,就要由表及里、及此及彼、深层开掘、多元理解。

二  现代文答题7点意识

(1)整体把握全文的意识  (2)大语境(文章主旨)与小语境(问题所在段段意)结合意识 (3)作答扣紧主旨思想意识  (4)依据分值分条作答意识(想到几条就写几条,有把握的放在前面,错了不扣分,漏点要扣分)(5)利用原文语言作答意识 (6)术语套路意识 (7)语言简明准确意识。

三  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

A、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B、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C、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答题技巧】

靳老师总结的答题套路举要已经发给同学们了,请再次看看。

1  步骤、方法与原则

一、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为段落标注序号,概括段意及主旨。

⑴ 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⑵ 写的是什么物象、事件?

⑶ 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把握结构。     ⑷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⑸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6)勾划出文中关键句子。

第二步:题文对照,进行有效信息处理。

⑴ 审察题干,发掘提示性信息:答题角度、阅读范围、表达要求。

⑵ 带题研读,找“三点”:

① 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② 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找准、找全对应区域。

③ 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整合相关材料,组织答案。

⑴ 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

⑵ 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⑶ 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

2   形象类

问法 -- 根据原文,简要分析文中人物(或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法 -- (1)用最精练的语言一语中的。

(2)根据原文内容,分条列举,力求全面。

注意 -- 原文中往往有明显的段落、语句对该形象分别进行描述或说明,故:

(1)提炼其段落大意或关键句、关键词,分条列举即可。

(2)有时,个别要点需要自己根据文本概括。

(3)尽量使用原文的词语、文句作答。

3   结构类

一、问法--

① 本文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作者……的原因有哪些?)(角度)

② 文章是如何将几个材料(画面)组织到一起的?(线索)

③ 简要分析本文内容是如何逐步深入的?(层次)

二、答法--

① 角度类:从……(角度),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内容);再依次分条

② 线索类:作者以……为线索,(运用……手法),将……(等几件事、几个材料、  几幅画面)组织到一起的,(表现了……中心)。

③ 层次类:首先写……,其次写……,然后写……,最后写……

4   理解类

一、问法

① 第……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短语)的含义是什么?(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或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② 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

二、答法--

① 理解含义类: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紧扣段落大意,上下联系。理解含义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

② 理解作用类:

思想内容上:更好地(突出地、强调了、强化了)抒发(表现、展示)了……(此处只需把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明确补上即可)的思想情感。

行文结构上:见下表。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开头段: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令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内容的叙写);总令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文章或段落结尾 点名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点睛句 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 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5   表达技巧类

一、表达技巧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

二是修辞手法:主要考察比喻、拟人、反语、反复、双关、对比等手法的特点。

三是表现手法:比如衬托、象征、想象、渲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

特别说明:表达技巧类的基础知识比较零碎琐屑,比较难,回答这类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能积极记忆部分常见手法的作用及术语。

二、问法--① 文章(第……段文字)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② 文章使用了……手法,有何作用(效果)?

三、答法:先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再分析效果或情感。

篇12: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高三备课资料)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下)(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7、从写法入手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反衬、渲染、铺垫、象征、联想、想象、照应

阅读《兰溪棹歌》分析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兰溪棹》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题都城南庄》和《生查子》采用了哪两种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宵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崔护诗用“人面”和“桃花”作线索,拿去年和今年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欧阳修用去年和今年元宵、花灯、月亮依旧但不见去年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

8、从感情入手

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阅读杜甫的《江汉》分析诗人以识途老马自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 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阅读《西楼》品味尾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  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9、从注解入手

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你认为《夏 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闺意献张水部》和《酌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酌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以酌诗的方式作了回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10、比较阅读

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鹳鹊楼》显然要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好在哪里?

《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苏轼和苏辙在写《江上看山》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苏轼诗重在动态描写,以静写动,节奏急促、迅捷;苏轼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苏辙诗注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色彩丰富,节奏舒缓从容;语言平实,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篇   古代诗歌鉴赏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怎样写古诗词欣赏短文?古诗词欣赏,以往高考考的是选择题,今年改成写2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因此怎样进行古诗词欣赏短文的写作,是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研究的问题。要欣赏诗词,首先得了解诗词的基本特征。诗,从内容上看,反映的形象比其他文体更集中、更概括,抒发的情感更强烈、更浓郁。从形式上看,诗的语言极其凝练,而内涵却非常丰富,每个词几乎都值得推敲回味,诗讲究一定的音韵、节奏和格律。诗的表现手法通常有赋、比、兴、夸张、想象、重叠等。词是兴起于隋唐,盛行于两宋的一种特殊的诗,不同的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唱腔的高低强弱等。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另一种特殊的诗,散曲除曲牌外,还有宫调,同一个宫调统率的是一组套曲。

明确了诗词的基本特征以后,要确立欣赏的角度。诗由情感、诗意(思想)和形象组成,因此古诗词欣赏,可以从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的角度入手去欣赏它的意境美。在写诗词欣赏短文时,我们可以分析一首诗诗人选取了什么典型形象,为什么选取这些形象来写,通过这些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思想感情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或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或与诗人的生世遭遇有关,或与诗人的创作意图有关),这一感情是否强烈,是否崇高等。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含蓄,是否耐人寻味,富有余意;是否独特,是否“发人之未发”,富有深意。在形象的塑造上是否情景交融,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等。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可以分析陶渊明为什么采的是菊花,不是梅花、桃花、杏花、牵牛花、凤仙花?这既与菊花本身的形象有关,又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情有关;陶渊明为什么抬头看见的是南山,而不是北山、东山、西山、终南山、神女峰?这也是有道理可言的。

古诗词欣赏还可以从选词、用典、音韵、节奏、对仗、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去欣赏他的形式美。我们熟悉的《推敲》一文中,韩愈告诉贾岛,“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更富有诗意,这便是诗的选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比“来”、“到”、“过”、“吹”好,这也是诗人匠心之所在。隋唐以前的诗讲究的是赋、比、兴,隋唐以后除继续采用赋、比、兴外,更注重格律。但格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有所变化,“格而不死”。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诗词的格律、表现手法、音韵、节奏等外在形式的角度去欣赏诗词。

写诗词欣赏短文要避免写成介绍或说明性的文章。例如写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本是汉朝的一个宫女,因不肯贿赂画师,画师就故意把她丑化,使她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后来匈奴单于向汉朝求亲,王昭君主动要求远嫁匈奴,皇帝这才发现她是宫中最美的人。王昭君远嫁匈奴,加强了汉、匈两民族的联系。这首诗是杜甫浏览湖北秭归昭君村古迹时所作,诗歌对王昭君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的文章就属于介绍或说明性的短文,而不是欣赏文章。

写诗词欣赏短文还要避免泛泛而谈,写成空洞无物的文章。例如:这首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写得很好,十分好,非常好,这首诗很有新意,很有创见,别出心裁,别具匠心,能引人入胜,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句子可以写,但通篇全是这种空洞无物、任何一首名诗都可以套用的形容词,是肯定得不了好分数的

1.鉴赏思想内容、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 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2.鉴赏诗词名句

分析鉴赏名句答题的内容为:

①名句的内容解释,为下文分析做准备。

②概括该句语言风格、炼字方面的特点或表达技巧。

③扣住重点词语分析,回答题干的问题。

④联系诗人,点出句中隐藏的情感。

例: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是写诗人进入武侯祠所见之景,意思是:阶前的草一片碧绿,可它为谁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景中寓情。面对着眼前的春意和春声,诗人看到的是“自”、“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客观之景。从“自”和“空”我们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的气氛。诗人借古抒怀。武侯祠如此冷落凄凉,不能不为之叹惋。联系自身,抒发了自己为国家空有一腔热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3.鉴赏艺术特点

①分点概括艺术特点(语言风格、炼字技巧、表现手法)。

②点后例证。引用诗中的原句(词)说明其艺术特点。

③说明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评价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①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②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诗歌鉴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语言层面 二.   内容层面三.扩展层面 四.补充层面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例句分析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总结结论: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总结结论: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

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 ②抒情方式: ③修辞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诗文内容。

四.补充层面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A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B 二要注意作者C三要注意注释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五性)

情感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性,意象塑造、诗画结合;概括性,言简意赅、意在言外;跳跃性,时空跳跃、意象跳跃;音乐性, 压韵、平仄、节奏

诗歌评析内容:评情感(内容)评写法(艺术)评意象选用  《雨霖铃》:寒蝉、长亭、雨;评意境塑造    悲  喜评炼字用词    春风又绿江难岸   僧敲月下门;评典故作用    蚕丛鱼凫   五丁开山;评语言风格    简洁  含蓄   雄壮诗歌评析入手;从诗题入手;从用词入手;从意象入手;从修辞入手;从诗人生平入手;从时代背景入手

吴平

篇13:高考易错重点成语1(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高考易错重点成语1(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高考易错成语

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35)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36)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37)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41)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2)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43)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4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46)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47)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48)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49)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50)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51)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52)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3)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54)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55)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56)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57)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58)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

(59)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60)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61)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62)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63)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4)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

(65)管窥蠡(lí)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

(67)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

(68)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9)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虚幻的事物。

(70)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

(71)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72)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73)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74)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耿悠然

篇14:再说括号内外的点号2 备课资料(高三必修五)

再说括号内外的点号2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语文学习中,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不易掌握,且容易出错。现将这种标点分析如下

一、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的一部分词语的括号。

使用句内括号的要求:

A.它要紧贴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

B.括号内最末一个点号省去。(问号、叹号除外)

C.使用句内点号,如果正文在这里还要用点号,点号要放在句内括号之后。

例如:(1)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在山东省历城县)人,著名词人。(3)他先是寄希望于张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那个大块头!)。

二、句外括号:括号里的'语句是注释全句的,叫句外括号。

1.句外括号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

例如:(1)它反映了一个王朝行将没落的情景。(《读书》10月号第65页)

说明:括号放在全句句末点号句号之后。(2)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说明:括号放在全句句末点号句号之后。

2.句外括号中语句的末尾可以有句末点号,也可以没有。

例如:

他培养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罗小平

篇15:高考病句归类解析 (鲁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能辨析并修改的六种病句类型中,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属于结构性错误,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属于语义性错误。15套题考查试卷中的45个错例“结构性错误”和“语义性错误”的考查比例约为5:1。现对20高考15套试卷设题考查的45个错例作如下归类解析:

(一)语序不当

(1)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湖北卷第4题B项)

(2)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48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安徽卷第18题第⑦句)

(3)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后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浙江卷第4题1)项)

【解析】(1)句中,对应错位,应将“商家、企业”修改为“企业、商家”。(2)句中,“多次”是修饰动作“放弃”的,应放在“主动放弃”前。(3)句中,“研究、发掘后”应修改为“发掘后研究”。

(二)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4)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止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止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全国Ⅱ第3B项)

(5)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全国卷Ⅱ第3题D项)

⑥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田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江西巷第4题A项)

【解析】(4)句中,“产量”“成为”“品牌”搭配不当,可修改为“所生产的内衣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成为一个著名品牌”。(5)句中,不能说“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也让我非常喜欢”。(6)习中,“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这里……松青柏翠”。

2 动(介)宾搭配不当

(7)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也是唯一的一次。(北京卷第3题B项)

(8)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安徽卷第18题第②句)

(9)在生死考验的瞬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安徽卷第18题第③自)

(10)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广东卷3题D项)

(11)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浙江卷第4题B项)

【解析】(7)句中,应将“实现”修改为“创造”。(8)句中,“反应”与其后的宾语不搭配,改为“意识”就可以了。(9)句中,介宾搭配不当,应将“与”修改为“向”。(10)句中,“完成”“理想”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11)句中,应将“协调”改为“加大”。

3 主宾搭配不当

(12)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仝目卷Ⅰ卷3题C项)

(13)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止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山东卷第5题C项)

(14)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四川卷第4题A项)

【解析】(12)句中,“基地”与“机构”不搭配。(13)句中,应在“入园”后加上“人数”使主宾搭配恰当。(14)句中,“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与“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搭配不当,可修改为“演这个角色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 成分残缺

(15)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北京卷第3题A项)

(1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湖南卷第4题A项)

(17)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山东卷第5越B项)

(18)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安徽卷第18题第①句)

(19)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辽宁卷第14题B项)

(20)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 量泄漏石油步步逼近墨西哥湾海岸线,会对当地渔业产生巨大影响。(重庆卷第1H题第②句)

【解析】(15)至(20)句均为主语残缺。(15)句中,“对这种带点儿树皮昧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的主语不是“神仙茶”,所以应在此分句前补上主语“他们”。(16)句中,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句中不清楚,可在“推动”前补上主语“这一趋势”。(17)句中,应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18)句中,“在”放在句首,造成句子没有主语。(19)句中,应删去“随着”。(20)句中,应在“泄漏”后补上“的”使主语“石油”显现。

(21)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湖北卷第4题A项)

【解析】(21)句中,谓语残缺,应在“而且”后补上“做到(了)”。

(22)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全目卷Ⅰ第3题D项)

(23)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全国课标卷第14题B项)

(24)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湖南卷第4题B项)

(25)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辽宁卷第14题D项)

【解析】(22)至(25)句均为宾语残缺。(22)句中,应在“分时段挂号”后补上“采取”的宾语“(的)办法”。(23)句中,应在句尾补上“提出”的宾语“(的)要求”。(24)句中,应在“吸收、输送氧气”后补上“锻炼”的宾语“(的)能力”。(25)句中,应在“学风建设”后补上“围绕”的宾语“等议题”。

2 成分赘余

(26)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安徽卷第18题第⑤句)

(27)我国计划在向太空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实验,这一消息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被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四川卷第4题B项)

【解析】(26)句中,“之际”与“时刻”语义重复,应删除“之际”。(27)句中,应删去“的实验”。

(四)结构混乱

(28)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全目卷1第3题^项)

(29)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全国课标卷第14题A项)

(30)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津卷第4题D项)

(31)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山东卷第5题D项)

(32)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江西卷第4题C项)

(33)剑潭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辽宁卷第14题A项)

(34)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四川卷第4题D项)

(35)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浙江卷第4题C项)

【解析】(28)至(35)句均为杂糅。(28)句中,末句可修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以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29)句中,末句应删去“造成的”,或修改为“而甲醛超标主要是由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30)句中,首句应删去“组成”,或者将“分”改为“由”。(31)句中,应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32)句中,末句可修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33)句中,最后一分句可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者“知识起决定作用”。(34)句中,可删去“的原因”,或将全句修改为“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不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35)句中,应删去“为名(的)”,或将“借口”修改为“以”。

(36)天津东临渤海,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是沿海各省通往京城和华北腹地河流交通的枢纽。(天津卷4题A项)

【解析】(36)句患了“中途易辙”的毛病,整句主语应为“天津”,但在叙述中却转换成了“华北诸河”,可将中间句子修改为“是华北诸河汇流海河、东流出海之处”。

(37)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湖南卷第4题C项)

【解析】(37)句结构混乱,可将“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修改为“如柠檬,它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五)表意不明

(38)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奎国卷Ⅱ第3题C项)

(39)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北京卷第3题C项)

(40)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广东卷第3题C项)

【解析】(38)句中,“这”指代不清,应将前半句改为“那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39)句中,应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40)句中,“部分”既可修饰“福利院”,也可修饰“孤儿”,造成歧义。

(六)不合逻辑

(41)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奎国课标巷第14题C项)

(42)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天津卷第4题D项)

(43)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湖北卷第4题C项)

(44)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江西卷第4题D项)

(45)“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广东卷第3题B项)

【解析】(41)句中,“道路”和“交通”并列不当。(42)句中,“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指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黄发”“初懂事理”不合逻辑,应去掉“黄发”。(43)句中,主客倒置,“我们”是认识的主体,“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是认识的客体,可在“对我们”后加入“来说”。(44)句中,主客倒置,可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45)句中,后半句可改为“被证实是正确的”。

一水冰

篇16: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如何写好记叙文一(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如何写好记叙文(一)(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永昌一中    张含光

记叙文要学会描写技巧:

湖南近两年高考作文限制了文体,要求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少数量的作文依然属于“四不象”文体,写出的多是一 些“散漫文”“杂交文”。记叙文是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步学写作文时就开始练习的文体,应该是一般考生最能得心应手的文体。     然而,很多高考记叙类作文,记事不知事件经过,难懂来龙去脉;写人让人难见 其人,更别说凸现人物形象、事件波澜起伏了。其实,生活中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各具 千秋的形象,只要我们细细观察、艺术再现,作文就可以写得极具个性神韵。 记叙文的表达技巧很多,比如倒叙、渲染、铺垫、照应 、伏笔、象征、讽刺、抑扬、悬念、蓄势、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欲擒故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但记叙文主要表达手法还是描写、记叙。描叙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记叙文的水平高低。下边我们来谈谈记叙文的描叙技巧 ,以期对你写作记叙文有实际的帮助。 一、形神兼备写肖像

俄国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刻画一般来说,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肖像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刻画有 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下边举例介绍几种基本的肖像描写方法,以待启发。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

“果真红衣人,振袖倾鬟,亭亭拈带。望见生人,遍室张皇。”(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短短数语,把一个绝色少女的温柔、深情、差涩以至于手足无措的神情举止描绘得形象生动。 2.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

“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眼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三国演义》) 孙权、刘备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人主”,二人见了庞统都心中不悦,以此突出庞统相貌之奇丑。同时也暗寓下文“人不可貌相”之意。 3.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

“(吴荪甫和赵伯韬决战前做了一个恶梦,醒来后)无意在大衣镜前走过的时候一回头,吴荪甫又看见自己的脸上摆明了是一副败相。”(茅盾《子夜》)

从来不肯认输的吴荪甫,此时已是个内心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和以前判若两人的人了。 4.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

契诃夫笔下的奥楚篾洛夫即是一个“变脸”的行家,惯于见风使舵。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在黛玉面前、贾母面前、在尤氏面前、在丫环下人面前,可以说更得脸谱变化的精神,把一个恶毒、伪善、欺下瞒上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5.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从初次登场到魂归西天,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多次描写他羽扇纶巾、仪表从容、谈笑风生的丰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一部小说下来,孔明的指挥若定、飘然欲仙的神情仪态,早已深深印在读者心目中了。 6.工笔细描

“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团花的官衫大褂,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长长的领扣松散着,露着颈上的肉。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些尘垢。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他的半白的头发很滋润分梳到后面,还保持着昔日的丰采。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灰色--”(曹禺《雷雨》) 对周朴园的肖像描写详细周全,由表及里,给人留下了他顽固、保守、自信、自负的`深刻印象。 7.简笔勾勒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鲁迅《药》)。

几笔勾勒出一个混混样的刽子手形象,尤其以玄色醒目,满身杀气。 8.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罗敷之美,尽在读者的想像中,你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连耕田犁地的农民都给她耽搁了工夫。 此外,还有对比描写,比喻、拟人、夸张手法的描写,与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相结合的一些方法,留与我们自己去感受、学习。 二、多彩语言显精神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那么,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有哪些呢? 1.只言片语袒内心

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如高考满分作文《人与路》中市长的话: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地摇摇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市长利用自己的职权迫使秘书拨款为自己办私事,这几句话语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市长丑陋的嘴脸。 2.间接语言显形象

有时写人物,不从正面或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现出人物形象。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为应付太守的企求,尽情夸耀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地位显赫的夫婿形象。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四擒孟获后,放回了孟获。孟获求救朵思大王。朵思献计的一大段话,间接而全面地介绍了山阴洞的地理环境: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蝎,烟瘴毒泉遍布。因而鸟兽俱无,人迹罕至。这是借人物的语言在描写诸葛亮五擒孟获的险恶环境。 3.“变色”嘴脸现原形

同一个人物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判若两人的形象。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描写,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还有《范进中举》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及态度,《制台见洋人》中媚外欺下的制台变脸谱式的语言和表演等等。 4.相同言语不同说

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 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样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洒家们各自撒开!”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 5.叙述手法写语言

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 此外,还有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张含光

篇17: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扩展语句二(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2011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扩展语句(二)(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永昌一中   张含光

1.组合式

命题提供一组词语,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把提供的 词语组合在一起写出一个语段。

【例7】 以“黄昏、我、海风”中的“黄昏”为重点,运用想像写一段话。

掌握扩展语句的结构特点 【答案】 示例:在海风的陪伴下,我独自领略海的黄昏:落日熔金,她带着她的炽热还有一天的疲惫缓缓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宠爱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礁石和沙滩上,但落日静穆地看着这一切,不为所动,继续带着她的宽容而慈祥的微笑缓缓地离去,她知道,搏击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2.扩展式

命题提供一句短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添枝加叶”扩展成段,使其语意丰满。 【例8】 煤烟钻进窗户

①前扩式:几根烟囱中逃窜出来的张扬肆虐的煤烟钻进了窗户。

②中扩式:煤烟从几根烟囱中逃窜出来后,张扬肆虐地钻进了窗户。

③后扩式:煤烟钻进窗户后迅速肆虐地在室内弥漫开来。 3.续写式

命题者提供几句话,要求学生在已有语境的基础上续写一段话。

这种类型的扩展,既要考虑语意、语气,又要考虑句式,综合性强。 【例9】 请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充到句子中的①②处。

(雾中的松树)有风修剪的波浪形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飞翔的羽翼。从峰顶俯视,①________;从山腰仰视,②________。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身段,翩然起舞。 A.①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②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

B.①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

②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答案】 B 1.某学校为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宿舍拟一个三字室名,体现“雅居寄情”的主题。要求内容文雅、健康,富有文化内涵;并拟一副对联(30字以内)或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话,解释室名的寓意。

基础题 志存高远之人,情趣高雅,室名也别具一格。蒲松龄有“聊斋”,梁实秋有“雅舍”,梁启超有“饮冰室”,冯友兰有“三松堂”,皆可谓风流雅致,超凡脱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从人生追求、事业理想方面入手:凌云斋--胸怀凌云壮志,心系天下苍生。书剑阁--观千柄剑而后识器,读万卷书而后晓理。

从修身养性、培养情操方面入手:勤虚斋--书山有路勤奋为径,学海无涯虚心是舟。书香斋--爱书藏书,始得书香四溢;读书研书,方能超凡脱俗。 从同学相处、同窗情谊方面入手:舒心阁--肝胆相照,心存舒爽。幽然居--无争无吵方知境幽,有谈有笑方知情谐。 2.下面是某酒店的提示语,请你补充完整,并分析其妙处所在。

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不满意,请告诉我们的经理;你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满意,________

第一句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的妙处是: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请告诉你的朋友。

第一句亲切友善,并不只是生硬地说,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请到经理处投诉。

第二句委婉含蓄,言下之意为如果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请你为我们多宣传。 3.从下面的词或短语中选出8个,组成一副对联。

皆成梦幻 想到 无非 二三更时 无少长

凡功名 总是 睡至 俱是古人 一百年后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上联: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皆成梦幻

(或:凡功名睡至二三更 时皆成梦幻)

下联: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或:无少长想到一百年后俱是古人) 4.就生活、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按要求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甲处补写一句过渡性的话。

②在乙处仿照泰戈尔名言的句式写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示例:①教育孩子不也正是这样吗?②不是狂风暴雨式的训斥,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5.请你把句子中“美丽”前面的修饰语转换成具体的意象,使其表述生动形象。

当你克服了自卑,增强了自信,你就会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美丽,一种永不退缩的美丽。 【解析】 注意句式相同,要有具体意象。

【 答案】 示例:你就会有一种秋菊傲霜的美丽,一种冬梅笑雪的美丽。 1.(全国Ⅱ高考)利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要求语意完整,句子通顺,字数在50~60之间。

来源广 一个月 入选口号 千余条 “我运动,我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题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此题应扣住“征集全民健身口号”这一中心话题,然后组织各个词语。

【答案】 示例:全民健身口号征集活动在一个月里收到应征口号千余条,稿件来源广,参与人数多,经过评审,最终入选口号为“我运动,我快乐”。 2.(20江西高考)请展开想 像,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5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组织语言、扩展语句的能力。本题属于提供情景式扩展语句的试题,解题要抓住主题词,有情有境,生动形象,而且还要关照“想像”和“描写”。另外,要用思想统率 材料,不能生硬地堆砌词藻。 【答案】 示例:“馨园”内,绿树丛丛,鲜花盛开,前面是一条小溪,流水淙淙,景致特别幽美 。我静静地靠在一棵树上,入迷地 读起心仪已久的《红楼梦》。不知不觉,天空已是星辰点点,可我仍徜徉在“大观园”里,不能自已。 3.(年重庆高考)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水”与“火”的寓意。

“水”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对家乡地理特征的感知与表述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要审清题干要求,二要紧扣题干要点准确阐释。 【答案】 示例:(“水”的寓意:)重庆地处长江流域,坐落在长江一大支流--嘉陵江边,大小径流交错,降雨频多,地表水丰盈四溢,故曰水城。(“火”的寓意:)重庆处于暖湿气流的控制下,地势低洼,夏季炎热高温,故曰火城。    一、未能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导致答题失误

根据所给材料,推断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看看我们的周围吧。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这也是一种真实啊!

结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我们的本色是这样的美好,无论你是一位男人还是一位女人,自然的你就是最美的你。

【现场点评】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都不化妆”“本色而自然”“真实”等关键处来组织答案。此题的失误是不能正确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结论”二字把握不到位。 【正确答案】 更应追求本色,追求自然,无须刻意修饰、打扮自己。为何要把自己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呢? 二、审题不准,未能针对特定要求扩写

根据下面特定情景扩展一段描写性语段,要求具体、优美。

(1)森林里换了一番秋景。

(2)松鼠正准备过冬。

【考生答案】 学生A

(1)秋天来了,森林里有了 秋的韵味。天气冷起来,北风呼呼地吹着,小动物忙着过冬,树叶也都落了,天气一天天冷起来,一夜北风,终于下起了皑皑白雪。 (2)松鼠是一种驯良的`小动物,它性格很温和,喜欢吃松子、榛子,它有巨大的尾巴,像降落伞一样帮它保持平衡,松鼠也是冬眠的动物。 学生B

(1)一层秋雨一层凉了。秋天在秋雨中悄悄降临了,森林里的秋天也来到了,森林里换了一番秋景。

(2)冬天到来了,动物们往往为食物发愁,它们在秋天储存食物,松鼠也忙着准备过冬。 【现场点评】 (1)学生A所扩写的内容脱离题目的要求,没有突出中 心,忽略情境设置。

学生B所扩写的内容太笼统缺乏具体描述,语言太苍白。 (2)扩展语句答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所给的词语必须放进扩写内容之中,以规定词为重点,符合规定情景。例如:

①森林里换了一番秋景。必须明确所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象,而且还必须是森林里的秋天的景象,所选取的景物就必须是森林里的秋天景物,这几个重点必须抓准。 ②松鼠正准备过冬。明确的是:松鼠这种小动物为过冬做了什么事情,抓住松鼠的习性特点。 (3)扩展语句中常见的要求是使扩展后句子形象、生动。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还可以运用一些恰到好处的词语。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积累一些生动的文章或语段,揣摩其中妙处,建议可以建立摘抄本抄写积累较生动的文章或语段,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 能力。 【正确答案】 (1)一到秋天,森林里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树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说也说不完。

(2)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各种山果子搬进洞里,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张含光

篇18: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翻译(高三备课资料)

【考点解说】

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

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两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问题,但“老夫无用也”是什么意思?是“我年老无用了”吗?自然讲不通。原来这是个省略句,理解时应在“无用”后补上一个“之”字,指代“牖下”的`“数帙”书。也就是说,画线句意思是:“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三)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跳出文句,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甚至是综观全文。

3.(2009年全国卷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

本段文字中,“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如何理解呢?句中“耋齿甚多”的“耋齿”指老人,“屡空比室”的“屡”可译为“经常”,“室”是指家室,“非吾一人而已”可译为“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或罢了)”,这都容易看出;而“若以其贫老邪”和“屡空比室”的“比”是什么意思?根据前文郭原平“誓死不受”和他人的劝说(“岂宜必辞”)来看,郭原平这段话意在说明自己不受“私米”的原因;画线句前的“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是在作假设--“府君如果是因为我品行高尚(而赐给我)呢,其实我没有一点善行,不可以随意接受这样的赏赐”,由此看来,“贫老”与前一句的“义行”对应,“若以其”的“其”与“吾”对应(也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是“我”)。这样一来,“若以其贫老邪”就好理解了--“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至于“屡空比室”,它既然也是推辞馈赠的理由,那么只能解说为“家家户户经常贫困”。所以本句意思是:“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二、直译句子的三项“注意”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一)注意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必须落实。

(二)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比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应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三)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合理地调整过来。

4.①(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②(2009年山东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③(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④(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句①中“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为宾语前置句(“不吾继”相当于“不继吾”),全句应翻译为:“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句②属判断句,全句应译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句③中“里人疾周者”为定语后置句,全句应译为:“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句④中的“无补于明之亡”为介词结构后置,全句应译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或什么原因)呢?”

三、文言修辞句的翻译策略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委婉、互文等。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以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运用借代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比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委婉,主要是避讳,比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等。凡遇到委婉的句子,应按照现代汉语中的习惯性说法加以替换,该换成什么说法就换成什么。比如,可以将“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将“填沟壑”译成“死了以后”。至于运用互文的语句,既不能直译,也难以替换,一般应重新组合。比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就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而应根据上下文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蔡 泽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惑乱。何也?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白起率数万之师,使秦业帝,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注】①应侯:即范睢。②拮:或作“掊”,赐剑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侯因让之曰 让:责备。

B.然比干忠,不能存殷 存:保全。

C.乃延入坐,为上客 延:延请。

D.应侯遂称笃 笃:深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B.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C.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公为我献之

D.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得复见将军于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蔡泽善抓机遇和范睢不识物盛则衰道理的一组是( )

A.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

B.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C.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D.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蔡泽听说范睢举荐的人犯了重罪,马上意识到正在鼎盛时期的范睢已开始有了隐患。深明盛极则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说服权臣、飞黄腾达的机会终于来临。

B.蔡泽公开扬言要夺范睢的相位,且与范睢见面时态度傲慢,显得恃才傲物;范睢本对蔡泽一肚子恼火,但为其辩才所折服,最终举荐了蔡泽,显示出其爱才的大度。

C.蔡泽极为善辩,雄辩过程环环相扣,各种人物、事件随手拈来,他列举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的遭遇,目的是要范睢认清盛极则衰的道理,从而主动让出相位。

D.秦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谈吐,加上应侯始终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睢的相国官职,任命蔡泽担任相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3)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笃:病重。) 2. B (A项,都解释为“在”;B项,表顺承关系/表假设关系;C项,都解释为“替”;D项,都解释为“在”。) 3. A4. B (错在“显示爱才的大度”。) 5.(1)(蔡泽)四处游学向许多大小诸侯求官,但没有人赏识。(注意“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2)先生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样的事吗?(注意“宣言”、“相”和反问句式。)(3)秦昭王召见他,与他谈话,非常喜欢他,让他做客卿。(“与”和“拜”应补出宾语,“说”通“悦”。)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曾四处游学向许多大小诸侯求官,但没有人赏识。蔡泽被赵国赶了出来,随即前去韩国、魏国。他听说应侯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下大罪,应侯内心惭愧,就向西来到秦国。他将要拜见秦昭王,派人扬言一番来激怒应侯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是个天下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谋士。他一见秦王,秦王必定让他做相国而剥夺您的权位。”

应侯听了这些话,派人去召蔡泽来。蔡泽进来了,只向应侯作了个揖。应侯本来就不痛快,等见了蔡泽,(他)又如此傲慢。应侯就斥责他说:“先生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样的事吗?”蔡泽说:“是的。”应侯说:“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然而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这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人主慈爱仁义信用忠臣,厚道诚实不忘旧情,(在这些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来怎么样呢?”应侯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可是您的官职爵位显贵尊大,自家的富有超过了他们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险。俗话说:‘太阳升到正中就要逐渐偏斜,月亮达到圆满就要开始亏缺。’事物发展到鼎盛就要衰败,这是天地间的常规。商鞅替秦孝公在诸侯中扬威,功业告成,结果身遭车裂。白起率领几万人的部队,使秦国形成帝王的事业,功业告成,却在杜邮被赐死。吴起为楚悼王罢免庸才,废黜无用之辈,功业告成,最后惨遭肢解。大夫文种为越王成为霸主立下功业,勾践最终赐剑把他杀了。这四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职,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现在您任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您的功业也到顶点了。若在这个时候不引退,那么就是商鞅、白起、吴起、大夫文种的结局啊。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送回相印,把它让给贤能的人,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洁(的美名),这么做比起终遭灾祸来怎么样呢?”应侯说:“好的。”于是请蔡泽入坐,待为上客。

几天之后,应侯上朝,对秦昭王进言:“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是个很有口才的人。我见到的人很多,没有谁赶得上他,我也不如他。”秦昭王召见蔡泽,与他谈话,非常喜欢他,让他做客卿。应侯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昭王竭力让他执事,应侯就称说病重,于是被免掉了相国官职。昭王刚赏识蔡泽的谋划,于是任命他担任相国。

何泽彬

篇19:高三复习资料-特殊句式 备课资料(译林牛津版英语高考复习)

特殊句式(强调句、倒装句、省略句、反意问句等)

强调句

强调的方法

1. 加副词

2. 加短语

3. 加助动词do , does, did

4. 加公式1)it is/was…物… that ;

2)it is /was …人…who /that

强调句型考点:

一.公式

1. 强调句的陈述句公式;it is/was… that/who…

2. 强调句的一般疑问公式Is/Was it ….that…?

3. 强调句的特殊疑问公式what/who/where/when/how is/was….that…?

4. (注意在从句中, 强调公式要还原为特殊疑问词+陈述句公式)

二.重要考点

1. 对主,表,宾语的强调

The old couple sent the old man to hospital immediately the accident happened.

2. 对状语进行强调,注意和定语/状语从句的区分;(单个的名词或词组作成分是定语/状语从句,名词或词组前加介词后面加副词是强调句)

It is +介词+时间点+that

It is 时间段+副词+that

It is +时间点/段+when/since/

1. It will be two week _____ the vacation ends.

2. It won’t be ten month _____ we take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3. It was one year _____ he returned to his home.

4. It wasn’t a minute ____ he asked the same question again.

5. it is 3 weeks ____ we had an English test.

6. It was one year ____they had talked on the phone.

7. It is for 3 years ________they studied abroad.

8. It is two years ago_____ we began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9. It is 4 months later _____ he became a programmer.

3. 强调句与定语从句结合;定语从句被包在强调句型中间,(优先保留定语从句,that后半截可省掉.)

1) It was in the meeting ____ we hold last week ___ she resigned.

2) It’s on the festival occasions _____ the family get together ______ he missed his late father.

3) They couldn’t say _____ it was ____ troubled them.

4) Could it be in the restaurant _____ you had dinner with me yesterday_____ you lost your handbag?

6)-He was nearly drown once?-When was ____?____ was in _____ he was in middle school.

7) -He was nearly killed by a car once.

-Oh, when was ____ exactly?

-It was in ____ he was riding a bike on the drive-way.

8) Where did you find him?

It was in the hotel ____ he stayed.=It was in the hotel ____ he stayed ____ I found him.

9. They left the computer. Father came back.

1) They ____ _____ the computer _____father came back.

2) ___ ____ father came back ___ ___ ____the computer. (倒装)

3) It’s ___ _____ father came back that ____ _____the computer. (强调)

倒装句

4种完全倒装:标志词+谓语+主语

1)There be结构(exist, seem, happen, appear, live, rise, stand)

There were many teachers _____ (join) in us.

There are 40% of people _____ (support) the idea.

There are half of the students ______(finish ) the assignments ahead of time.

2)here, there, now, then, up , down, in, out, off, away, 副词开头的句子里,以示强调,(主语是代词时除外).

1. Here he comes.

2. Here comes the bus.

3. In came mr. Smith.

4. In he came.

5. Away has gone the girl.

6. She has gone away.

7. There came the bell.

8. There it is. Here you are .

3)地点介词短语做状语位于句首.

a) Under the table sleeps a brown cat.

b) Outside the clinic’s were 20 patients.

4)表语(adj, done, doing,介词短语,such,)置于句首,加(地点状语)+系动词+主语

c)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ere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

d) Fastened to the pole was the national flag.

e) Growing on the banks are the trees planted by volunteers.

不完全倒装:标志词+助动词(is,could,do,have)+主语+谓语

五个单句,五个从句

1. Only和so 修饰的状语在句首,但修饰主语不倒装;

2. never, hardly, scarcely, seldom, little, not until, not, at no time, by no means, no where, 等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放于句首

3. 在以often, well, many a time ,now and again等方式或频度副词(短语)开头的句子中,要用部分倒装.

4. So, neither, nor, 表示前句内容也适合于另外的人或事.

5. 在表示祝愿的祈使句中.

五大从句(时间,条件,结果,让步,并列)

1) 时间:Hardly…when, no sooner…than, scarcely…when, not until,

2) 条件:在含有were, had, should的if虚拟条件中,省略if, 把were, had, should移至主语前

3) 结果:So…that, such…that, so, such, 前倒后不倒;

4) 让步:as/though ,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副词,形容词, 名词, 动词,过去分词提前;

5) 并列:Not only…but also连接并列的分句,前倒后不倒,但连接两个主语不倒装; Neither …nor, 连接分句,前后都倒装;

反意疑问句

抓三个准点

1.形式判定:(含否定副词=前是否定,后用肯定;否定助动词加动词=前是否定,后用肯定;否定前辍动词=前是肯定,后是否定)

1) They have seldom had a rest during the term, ___________?

2) Few people agreed with the proposal, ________?

3) It is impossible for her to finish it in two days, ________?

4) They disappointed the most valued customers, ________?

2.助动词:同类,(主从句看主句,否定前移和插入语,看从句.)

1) She had dressed up when the guests arrived, _____?

2) They thought we would beat them in the match, _____?

3) I think it’s a good chance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to assist the library, _____?

4) We don’t think your differences make you disagree,_____?

3.后半截的代词:主语从句,不定式,动名词,强调句,用it , 祈使句用you.

1) It is your ability rather than your appearance counts in work, _______?

2) It is true that they have made much progress in writing,_______?

3) She made it clear that she would not involve this matter, ______?

4.前面有否定形式的系动词再加形容词,或带有否定前缀的形容词,只看形式,不管意义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finish such a difficult task in such a short time, _____?

The project isn’t difficult for him, was it?

________. He should have been given a more difficult one.

省略

一.简单句中两个替代

1.do , does, did 前面所提到过的动词以避免重复.

2. so/not 在 认为,唯恐,猜测,想象 hope, think, be afraid, tell, believe, fear/ expect , suppose, guess, imagine 后替代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从句的省略:

1. 虚拟语气省掉if,had, should, were提前

2. 状语从句省主语和系动词;

3. 省it is;省as 的一半和than 一截.

4. 定语从句省作宾语的which/that , who, whom,, 口语中省when, where, why, that.

5. 名词性从句省构成虚拟语气的should,(命令,要求,坚持和建议order, command, require, request, insist, advise, suggest, propose ,recommend)

三.关于不定式符号:三个省掉,四个保留

1) 宾补省to be, 认为(think, regard, consider )

2) 宾补在两听两看三让四感觉观察和注意后省符号to (hear, listen to,see, look at, let , make, have, feel, observe, notice, watch),

3) can not but, can not choose but, 只好做某事,do but do sth, have but to do sth,

1. 动词(期望,打算,想要和拒绝)后的不定式,只保留符号to ,

2. 心情的形容词glad, pleased,保留符号to

3. have to, used to , ought to,be going to

4. 不定式后有have, be, have been, 一起保留have, be, have been

Is there a big tree in the yard?

There used to be.

特殊句式高考题

1、(全国卷I) 22. Try____ she might, Sue couldn’t get the door open.

A. ifB. when C. sine D. as

2、(2011全国卷I) 28. Only when he reached the tea-house ______it was the same place he’d been in last year.

A. he realizedB. he did realize C. realized he D. did he realize

3、(2011福建卷)29.-It’s nice. Never before____ such a special drink!

-I’m glad you like it.

A.I have had B. I had C. have I had D. had I

4、(2011湖南卷)32. Only after they had discussed the matter for a few hours _______a decision

A. they reachedB. did they reach C. they reach D. do they reach

5、(2011四川卷)15. Was it on a lonely island ______ he was saved one month after the boat went down?

A. where B. that C. which D. what

6、(2011陕西卷)23.It is not how much we do but how much love we put into what we do______benefits our work most.

A. who B. which C. that D. what

7、(2011重庆卷)32.-Have you seem the film Under the Hawthorn Tree?

- Of course, I have. It was in our village _______ it was made.

A.thatB.where C.when D.which

8、(2011湖南卷)35 It’s not what we do once in a while ______ shapes our lives, but what we do consistently

A .which B. that C. how D. when

9、(2011全国卷II)13. Jane won’t join us for dinner tonight and .

A. neither won’t Tom B. Tom won’t either C. Tom will too D. so will Tom

10、(2011江苏卷)33. It sounds like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car’s engine._______ , we’d better take it to the garage immediately.

A. Otherwise B. If not C. But for thatD. If so

11、(2011辽宁卷)33. _____ a strange plant! I've never seen it before.

A. Which B. WhatC. HowD. Whether

12、(2011上海卷) 30. It doesn’t matter if they want to come to your party, _______?

A. doesn’t it B. does it C. don’t they D. do they

13、(2011重庆卷)28.I told them not everybody could run as fast as you did, ______ ?

A. could heB. didn’t I C. didn’t you D. could they

14、(2011浙江卷)3. Bats are surprisingly long lived creatures some ______a life span of around 20 years.

A. having B. had C. have D. to have

特殊句式高考题

1.(安徽卷27).It was from only a few supplies that she had bought in the village the hostess cooked such a nice dinner.

A. whereB. thatC. when D. which

2.(湖南卷25). John’s succes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 luck. It is years of hard work _________has made him what he is today.

A. why B. when C. whenD. that

3.(江苏卷33). -Is everyone here?-Not yet. Look, there_______ the rest of our guests!

A. come B. comes C. is comingD. are coming

4.(江西卷33). Not until he left his home to know how important the family was for him.

A. did he begin B. had he begun C. he began D. he has began

5.(陕西卷17). John opened the door. There _____ he had never seen before.

A. a girl did stand B. a girl stood C. did a girl stand D. stood a girl

6.(四川卷19). If you have a job, yourself to it and finally you’ll succeed.

A. do devote B. don't devote C. devoting D. not devoting

7.(四川卷9). We laugh at jokes,but seldomabout how they work.

A.we think B.think we C. we do think D. do we think

8.(重庆卷33). At the meeting place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Jialing River , one of the largest cities in China.

A.lies Chongqing B. Chongqing liesC. does lie Chongqing D. does Chongqing lie

篇20:高考古诗词精题精炼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3 备课资料(高三)

高考古诗词精题精炼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3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

殷名

【精题精炼】

1. (全国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2. (2010全国Ⅱ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v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3. (2010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t”。相传t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4. (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5. (20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分析鉴赏】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

6. (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7. (2010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8. (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9.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0. (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殷名

篇21:高三复习资料-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 备课资料(译林牛津版英语高考复习)

情态动词

一、can, 1能力 2许可you can /can I ?3相对的可能性,4绝对的否定,

二、Shall, shall I /we 1一人称是纯将来,2一三人称是请求许可shall the new comer?,3二三人称是命令,要求, 条款,规定every participant shall ,

三、should, 1按道理应该,2竟然,不相信, 3各种从句

四、must,1必须,命令, 2固执, 偏偏,

五、will,1纯粹的将来, 2动作的倾向性,3人的意愿, 4行,可以,5邀请

六、would, 1物作主语表动作的倾向,2人过去往往, 3过去的意愿,

七、may, 1一半的可能性, 2请求许可,

八、might ,很小的可能性,

九、could 1过去的能力 2.委婉的请求3本来可以

十、have to, 不得不(客观情况下)

十一、have got to , 有

十二、ought to 应该(主观认为)

十三、used to, 过去常常

十四、dare 敢于

十五、need, 需要

十六、might/may as well, 不妨做某事

十七、had better最好做

虚拟语气:谓语动词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1 If it _______(rains) tomorrow, we won’t have a picnic.

2 If she _______(come) , I will call you up.

3 If you _______(make) a promise to do sth, you should keep it.

4 If you ________(offer) the job, you should stick to it.

5 If we _______(collect ) enough money, we will start the project soon.

6 If I _______(have) 100000 dollars now, I ______(buy ) my parents a garden.

7 If you ______(be) present at the meeting, you ______(make ) the foolish mistakes.

8 If I were you now , I shouldn't quarrel with him.

9 If I had seen him then, I would have been very happy.

10 If he should be here tomorrow, we could ask him about it.

一:成套的虚拟语气:

1. 正常的虚拟语气

从句谓语 主句的谓语

对过去虚拟 had done would/should/could/might +have done

对现在虚拟 did/were would/should/could/might +v

对将来虚拟 did/were to do/ should+v would/should/could/might +v

2. 主句和从句交错的虚拟语气:

If I had studied hard at that time, I would be a college student now.

If I were you, I would have finished it yesterday.

3.省掉if并倒装的虚拟语气:

Had I not prepared for the test, I would have failed.

Were it to rain tomorrow, the sports meeting would be postphoned.

Should she give us a test tomorrow, we would fail completely.

二.半截虚拟语气

1) But for, without, would /should/could/might +v/have done

2) Or , otherwise, would /should/could/might +v/have done

3) If only, wish , (had done, did , would /could /might +v)

4) Would rather,( did, had done)

5) As if /though, ( did, had done)

6) It is the right/ high time that,(did, should +v )

7) Would you mind if (did, )

8) So that/ in order that,( can,could, may, might)

9) Even if /though, (did, had done)

10) 一个坚持insist,两道命令demand,order三条建议suggest,advise,propose,四个要求:request, require,desire, recommend,在宾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11) 表语是特定的形容词,名词, necessary, important, strange, natural,

12) .省掉if并倒装的虚拟语气: Had / should /were +主语+动词

Had I not prepared for the test, I would have failed.

Were it to rain tomorrow, the sports meeting would be postponed.

Should she give us a test tomorrow, we would fail completely.

11年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高考题

1、(2011全国卷I) 32. They ________ have arrived at lunchtime but their flight was delayed.

A. will B. can C. must D. should

2、(2011全国卷II)8. If you _______ smoke, please go outside.

A. can B. should C. mustD. may

3、(2011北京卷)24. - I don’t really like James. Why did you invite him?

- Don’t worry. He __________ come. He said he wasn’t certain what his plans were.

A. must not B. need not C. would not D. might not

4、(2011北京卷)30. Maybe if I ___ science, and not literature then, I would be able to give you more help.

A. studied B. would study C. had studied D. was studying

5、(2011北京卷)28. - Where are the children? The dinner’s going to be completely ruined.

- I wish they _________ always late.

A. weren’t B. hadn’t been C. wouldn’t be D. wouldn’t have been

6、(2011上海卷) 28. I _____ worry about my weekend-I always have my plans ready before it comes.

A. can’t B. mustn’t C. daren’t D. needn’t

7、(2011天津卷)15. I ______ sooner but I didn’t know that they were waiting for me.

A. had come B. was coming C. would come D. would have come

8、(2011江西卷)23. It ______ be the postman at the door. It’s only six o’clock.

A. mustn’t B. can’t C. won’t D. needn’t

9、(2011江西卷)28. We ______ John’s name on the race list yesterday but for his recent injury.

A. will put B. will have put C. would put D. would have put

10、(2011江苏卷)34. -I left my handbag on the train, but luckily someone gave it to the railway officials.

-How unbelievable to get it back! I mean, someone_______ it.

A. will have stolen B. might have stolen C. should have stolen D. must have stolen

11、(2011安徽卷)26. - What do you think of store shopping in the future?

-Personally, I think it will exist along with home shopping but _____.

A. will never replace B. would never replace C. will never be replaced D. would never be replaced

12、(2011浙江卷)11.-How’s your new babysitter?

-We ______ ask for a better one. All our kids love her so much.

A. should B. might C. mustn’t D. couldn’t

13、(2011福建卷)25.-Shall I inform him of the change of the schedule right now?

-I am afraid you _______ , in case he comes late for the meeting.

A.will B.must C.may D.can

14、(2011福建卷)34.-Pity you missed the lecture on nuclear pollution.

-I____ it, but I was busy preparing for a job interview.

A.attended B.had attended C.would attend D.would have attended

15、(2011四川卷)20. The police still haven’t found the lost child, but they’re doing all they ______. .

A. can B. may C. must D. should

16、(2011辽宁卷)21. If you __ go, at least wait until the storm is over.

A. can B. may C. mustD. will

17、(2011陕西卷)22.I__________through that bitter period without your generous help.

A. couldn’t have gone B. didn’t goC. wouldn’t go D. hadn’t gone

18、(2011陕西卷)24.-Will you read me a story ,Mummy?

--OK. You________ have one if you go to bed as soon as possible.

A. might B. must C. could D. shall

19、(2011重庆卷)25.--Why didn’t you come to Simon’s party last night?

-- I want to, but my mom simply _________ not let me out so late at night.

A. could B. might C. would D. should

20、(2011湖南卷)28 .---No one _______ be compared with Yao Ming in playing basketball.

---Oh, you are really his big fan.

A. can B. needC. must D. might

10年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高考题

1.(全国I 29). Just be patient .You_____________ except the world to change so soon.

A. can’tB. needn’t C. may not D. will not

2.(全国II 17). I’m afraid Mr.Harding ____ see you now . he’s busy.

A. can’t B. mustn’t C. shouldn’t D. needn’t

3.(安徽卷32). Jack descried his father, who _____a brave boy many years ago, as a strong-willed man

A. would be B. would have been C. must be D. must have been

4.(北京卷23).-Good morning. I've got an appointment with Miss Smith in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Ah, good morning. You be Mrs. Peters.

A. might B. must C. wouldD. can

5.(北京卷34).-T he weather has been very hot and dry.

-Yes. If it had rained even a drop, things would be much better now! And my vegetables .

A. wouldn't dieB. didn't die C. hadn't died D. wouldn't have died

6.(福建卷29).Teachers recommend parents their children under 12 to ride bicycles to school for safety.

A. not allow B. do not allow C. mustn’t allow D. couldn’t allow

7.(湖南卷29). If he __________my advice, he wouldn’t have lost his job.

A. followed B. should follow C. had followedD. would follow

8.(湖南卷23). You_________ buy a gift , but you can if you want to.

A. must B. mustn’t C. have toD. don’t have to

9.(江苏卷25). -I haven’t got the reference book yet, but I’ll have a test on the subject next month.

-Don’t worry. You______ have it by Friday.

A. could B. shall C. must D. may

10.(江苏卷34). George i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geography of his country, but I’d rather he_______ more on its culture.

A. focus B. focused C. would focus D. had focused

11.(江西卷23). I have told you the truth I keep repeating it?

A. MustB. Can C. May D. Will

12.(辽宁卷26). Doctors say that exercise is important for health, but it _______ be regular exercise.

A. can B. willC. must D. may

13.(山东卷25). I_______ have watched that movie -it’ll give me horrible dreams.

A. shouldn’t B. needn’t C. couldn’t D. mustn’t

14.(陕西卷15). If we _ __ the other road, we might have arrived here in time for the meeting.

A. take B. had taken C. took D. have taken

15.(陕西卷23). --May I take this book out of the reading room?

--No, you . You read it in here.

A. mightn`t B. won’t C. need’t D. mustn`t

16.(四川卷3).- I take the book out?

-I'm afraid not.

A. Will B. May C. Must D. Need

17.(天津卷9). Mark _______ have hurried. After driving at top speed, he arrived half an hour early.

A. needn’tB. wouldn’t C. mustn’t D. couldn’t

18.(天津卷15).-John went to the hospital alone.

-If he _______ me about it, I would have gone with him.

A. should tell B. tells C. told D. had told

19.(重庆卷 21).Youpark.here! It’s an emergency exit.

A. wouldn’t B. needn’t C. couldn’t D. mustn’t

20.(浙江卷17). “You __have a wrong number,” she said. “There's no one of that name here.”

A. need B. can C. must D. would

21.(浙江卷10). Had I known about this computer program, a huge amount of time and energy __ .

A. would have been saved B. had been savedC. will be saved D.was saved

22.(上海卷29).-Sorry, Professor Smith. I didn't finish the assignment yesterday.

-Oh, you have done it as yesterday was the deadline.

A. mustB. mustn't C. should D. shouldn't

几个情态动词反意疑问句形式

1.must 的特殊用法:表推测,先还原,后确定助动词, 表必须mustn’t/needn’t, 表禁止may I

2. ought to oughtn’t /shouldn’t

3. Let’s -- , shall we? Let us, will you?

4.祈使句:Will you/won’t you?

5.含有used to 的反意疑问句, didn’t /usedn’t

1 They must have had a good time on the party last night, __________?

2 He must love his job, ________?

3 You must have know the result, _________?

4 They must b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________?

5 You used to sleep with windows open, ____you?

6 He used to be a teacher, ______?

7 There used to be a school, _____?

8 Do remember to send the letter for me, ________?

9 You won’t give up the plan, _____________?

10 Don’t do it by yourself, ________?

11 Let have a rest, _________?

12 Let’s have a rest, ___________?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1.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备课资料(高三必修五)

2.高三作文题

3.高考 作文题

4.高考作文题

5.《咏雪》相关拓展资料(七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6.高考病句归类解析 (鲁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7.教案备课资料

8.论述类、类文体阅读 (高三备课资料)

9.高考语文作文题

10.广东高考作文题

下载word文档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高三必修备课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