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必修)
“lzy169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必修),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必修),方便大家学习。
篇1: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必修)
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人教版必修)
内容摘要:本文以一篇材料作文为例,着重从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两方面阐明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写作,“自选角度”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抓住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可联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历史典故,名人趣事珍闻,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作者的学习、工作的生活实际等等。
关 键 词:材料作文 自选角度 联系实际
材料:
一天,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决狱”多少,周勃回答不知道;又问全国一年“钱谷出入”多少,周勃还是不知道。文帝问左丞相陈平,陈回答说:你问主管部门的官吏就行了,“决狱”的事问“廷尉”,“钱谷”的事问“治粟内史”。文帝接着又问,各方之事都有人管,那你这个当丞相的管什么?陈回答说:我管臣子们,宰相之责是“上佐天子理阳阴,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文帝听了陈的回答很满意,而周勃感到自己不如陈,就让出了右丞相的交椅。
阅读上面这则材料,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这是一套很典型的材料作文,“自选角度”是对立意的要求,“联系实际”交代了写作的方向、行文的针对性。许多考生在这两方面有所欠缺,要么立意不准确,要么不懂联系实际,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
材料:
一天,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决狱”多少,周勃回答不知道;又问全国一年“钱谷出入”多少,周勃还是不知道。文帝问左丞相陈平,陈回答说:你问主管部门的官吏就行了,“决狱”的事问“廷尉”,“钱谷”的事问“治粟内史”。文帝接着又问,各方之事都有人管,那你这个当丞相的管什么?陈回答说:我管臣子们,宰相之责是“上佐天子理阳阴,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文帝听了陈的回答很满意,而周勃感到自己不如陈,就让出了右丞相的交椅。
阅读上面这则材料,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这是一套很典型的材料作文,“自选角度”是对立意的`要求,“联系实际”交代了写作的方向、行文的针对性。许多考生在这两方面有所欠缺,要么立意不准确,要么不懂联系实际,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
材料作文最常用,且最适合操作的立意方法是:通读材料,找关键词句。显然,这则材料最后一句话很耐人寻味:“……文帝听了陈的回答很满意,而周勃感到自己不如陈,就让出了右丞相的交椅。”文帝为什么满意?因为陈平谈的“决狱”的事问‘廷尉’,‘钱谷’的事问‘治粟内史’,宰相之责是“上佐天子理阳阴,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很有道理。所以这则材料的主旨应是:每个人在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我们认为就抓住了材料的“精髓”,抓住了材料的“神”。立论的角度有许多,这应该算是最佳角度。
当然,学生如果就本人感触最深的一点来谈,只要行文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且又文从句顺,在考试中照样可以得一类分。考试中,学生运用多角度立意的方法,拟了以下一些题目:
(1)敬能让贤堪可赞
--由周勃让贤说开去
(2)由周勃让贤想到的……
(感点:周勃让贤以国家利益为重,胸怀宽广)
(3)人贵有自知之明
--由周勃让位说起
(4)周勃为何出洋相?
--业精于勤
(5)口才--立身的法宝
(6)从陈平的“各任其职”谈起
--浅议“政企分开,职责分明”
(7)失去拥有
--从周勃让位说开去
(8)度量宽容乃立国之本
标题(1)(2)(3)抓住“……让出右丞相的交椅”各有所感。(1)赞扬周勃敬能让贤,不嫉妒他人的人品,并可批评有的领导干部在单位里嫉贤妒能,碰到比自己水平高的部署就千方百计的压制,打击,甚至于公报私仇,设计陷害。(2)赞周勃让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与时下一些跑官要官的人形成鲜明对照,(3)让周勃让位有自知之明。(4)从周勃在汉文帝面前的一问三不知,生发议论:周懈怠政事,缺乏调查了解。从而立论:业精于勤。这四个角度从“周勃”方面立意都是较好的。
(5)可以分析:陈平和周勃一样,其实也不知道全国一年“决狱”多少,“钱谷”出入多少,但结果完全不同,周在文帝面前出尽了洋相,陈平则说的头头是道,结果文帝听后很满意,为什么会不同?陈平口才相当好,周勃则显得木讷,从而论述口才是立身的法宝之一。这个角度也较好。
(6)可抓住材料中“使卿大夫各任其职”,联系朱 基同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谈的“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热门话题来谈,一些语文成绩好,关心时政的学生偏爱走此险路,立意也很新颖。(7)标题简洁,省目,可论述周勃虽然失去了高官,却拥有敬能让贤的美德和后人的赞誉,只要联系实际好,同样可写出好文章。(8)想以汉文帝宽容周勃这一角度立意,相比之下,显然要差。
有了比较好的角度,接下来就是下笔成文。题目明明要求“自选角度,联系实际”,但在考试中,学生往往联系实际联不好,或根本不懂联系实际,作文没有针对性。所谓“实际”,所指范围很广,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历史典故,名人趣事珍闻,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典型事例,作者本人学习、工作中的生活实际,经验教训等等都可以联。比如就“提倡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的角度,可联的实际有:
a.市场上不法商人欺行霸市,短斤缺两,坑害消费者,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没有司其职,尽其责。
b.有的领导机关人浮于事,工作人员“一杯开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各司其职。
c.前几年,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上午坐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的民谣,批评了某些领导干部不良的生活工作作风。
“自选角度”要想切中材料的主旨,一语中的,学生必须掌握起码的立意方法,同时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联系实际”,要想有针对性,现实性强,学生必须关心时政,知识面宽,建立大语文的思想观念。只有思维能力增强了,生活积累多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才能变为一句实话。
篇2:《选好记叙的角度》 作文指导(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和角度的内涵;
2、通过总结所写文章,能明白优秀记叙文的共通之处;
3、通过研究所写文章,对症下药的训练,能提高同学们细节描写和挖掘意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些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刹那里收藏。 --英国布莱克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身边发生着无数的事情,然而我们时间和能力有限,不能全面的书写生活,那么我们就要选好角度叙述我们的生活。
(二)、介绍记叙文的基本构成、优秀记叙文的标准和叙述中的角度问题。
构成: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主要要在事件及其细节上开掘主题
标准:1、立意深刻新颖 2、情节曲折起伏
3、描摹形象细腻 4、感情真挚热烈。
5、语言准确生动
角度:人称和切入点
人称:
1、第一人称记叙: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2、第二人称记叙: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1)最贴近读者 (2)便于对话(感情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使人感受更深 (3)抒情更强烈感人,引起读者共鸣能增加真切感和亲切感
3、指的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1)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叙述角度灵活自由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切入点: “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注意:联系同学们的作文《我的家庭》来对视角问 题进行巩固和分析,从切入点看,同学们主要由以下几面作为文章切入点进行写作。(1)、介绍家庭成员或者写之间的关系;(2)、总体上写家的感觉(快乐、幸福、团结、温馨);(3)、一家人一起做的一件事情;(4)、家庭的变迁,少年的时候和长大了后;(5)、记家中的某人的事迹……
三、通过总结,明白优秀的记叙文的共通之处
1、有哲理味,通过议论或情节来表现,一般在结尾处升华;
2、有散文味,通过描写渲染,便于抒情;
3、有小说味、戏剧味,故事叙述要有矛盾冲突。
四、结合具体文章,对症下药的训练,提高同学们细节描写和挖掘意蕴的能力。
问题一:缺少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只有冗长的平淡的叙述,缺少感人的力量。
原文:中考分数查询那夜,我告诉爸爸说晚一些查吧。爸爸说不要紧。他拨了号码,我心里非常害怕。
修改; 记得那是一个静得令人可怕的夜晚,我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因为今晚就能查询中考成绩。我低着头请求爸爸说晚一些查吧。爸爸却说不要紧。他开始拨号码了,平日优美的拨号声现在显得格外刺耳,每一声都敲击着我怦怦直跳的心
训练:
原文:妈妈很温柔,也很慈祥,对我的生活照料更是无微不至。
原文:爸爸很爱妈妈,也很爱我。
问题二:素材中意蕴发掘不足
原文:我开始怀疑,怀疑这个世界。
修改:多么令人震惊的一幕,小小年纪的他,已成为不劳而获、骗人钱财的社会渣滓;在我们愤慨万分的同时,我们的心灵是不是该进一步地扣问:这个少年是不是一个受害者?一个青春少年没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却坐在集市上行乞骗钱:试问,中年人有没有责任?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的责任在哪里?社会有没有责任?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到底有多少漏洞和隐患?……
训练:
原文:通过这次离家出走,我知道了家的温暖,也明白了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课后作业:
俗话说:“好事多磨”,当然好的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学了今天的文章后,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收获和感动,在改一改原来的作文,使之变得更好。
陈晓
[《选好记叙的角度》 作文指导(高一必修一)]
篇3:必修三第一次作文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高一必修三)
方法点拨:
立论遵循下列要求:
(1)立论的切口要小。立论要把握从小的角度论证,抓住论证的重点,以小见大。
(2)立论要符合实际。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保证观点的正确,不能出现与人们对可挂世界的认识相违背的方面,表达的观点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并能自圆其说。
(3)立论要新颖别致。立论追求新颖,是对客观生活的升华,而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标新立异;是解决问题的新见解,而不能片面追求独树一帜;是对材料的新颖看法,而不是为了阐明“另类独见”。求新的途径主要有:A、角度新,学会避免人云亦云的角度;B、思想新,主要着眼于提供对于事物中肯的见解和认识;C、境界新,变旧识为新知,使老论题有新意,使立论深刻、新颖、独特。
审题立意
1.阅读课后《写作练习》训练二,根据下面的材料,思考写作角度。
教师提示:我们先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不妨设立几个问题入手。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
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
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不会掉进坑里,也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
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2.作文训练: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韵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角度:
1.从坚持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从舟行水上的角度,论点可以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3.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4.从流动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5.从浇灌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滋润了绿叶,滋润了生命,也造就了自己。
6.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
7.从水的作用引申角度: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例文
坚硬的水
轻轻地,柔柔地,从岁月的隧道流过,如一支幽远的古曲;淡淡地,悄悄地,从沉寂的心头掠过,如一声如雷的钟磬。因为找寻,你升腾为一片四处漂泊的云;因为守候,你凝结成一滴清晨沉睡的雾;因为坚持,你消瘦成飞瀑下的一线涧水。
水!坚硬的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的是你么?一片汪洋,望之不尽,不似天空遥不可及,不似险峰高不可攀。每天,只是匆匆、匆匆地向前飞奔。面对着这种博大与从容,人不能不暗叹自己的微不足道。还能有什么言语呢?唯有敬畏而已。在这里,黄河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告诉我: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站在前台指指点点的人,不是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人,而是面对世间的纷繁,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的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的是你么?百米之外,即闻水声如雷。近看,即见水滴千万奔腾而下,激起银浪无数。一阵风过,身边便如细雨纷飞,使人不禁生疑:莫非来自天边?一路所见,尽是奇观异彩,唯她,洁白晶莹,不染纤尘,一改先前所见的柔媚。与彩霞携手,借高山深涧,只为一展水之力量、水之玄妙。这时,瀑布的声音告诉我:只要有心,柔弱亦可化为刚强;只要有志,平凡亦可化为奇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说的是你么?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这话真是道尽了自然界物质的水和社会中平头百姓的特质。善待自然,善待百姓,真是一个道理。百姓逼急了会起来造反,自然逼急了也会反抗的。这些年来,世界各地的海啸、地震、天气变暖而引发的水灾,还少么?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气势磅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是你么?我的家乡属古云梦泽,南面浩浩荡荡的长江穿境而过,北面东荆河缓缓流淌,境内湖泊众多,河港密布。一部家乡的历史,应该就是一部与水共存的历史。东荆河水,莫非就是我梦中的沧浪之水么?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家乡的河滩,满目皆水,到处都是水流的脚印。细细的'、柔柔的印痕,细细的、柔柔的脚步。可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脚步,踏出了开阔,踏出了欢乐,踏出了一片生命的天地。是的,她们成功了,再坚硬的岩石也不能不在她们脚下俯首称臣。她们或许不是奇迹,但她们却用自己纤细的手指创造出了奇迹!东荆河水对我耳语: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是只要有梦,便有希望;只要用力呼吸,便能看到奇迹!
水之形,无处不在;水之魂,亦无处不在。世间之水,总是含蓄而不怯懦、雄劲而不张扬地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坚强--如山,高峻挺拔,巍然屹立,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永恒;如风,翩然起舞,日行万里,在千回百转之际笑看万物之僵行拙步。坚毅与力量,永远是水的主题曲!
水 说
上善若水。水之润万物而不求报,济天下而不计其得失,故谓之善也。然气若无制,倾泻而下,倏尔可没人兽木石屋舍者,反为恶也。盖万物皆有度,越度而行之,必欲南辕而北辙也。
水亦刚矣。岂不闻滴水可穿石耶?此谓之刚也。石者,至刚之物也,以石击他物,他物碎而石无损焉。而今滴水可穿之,故曰水之刚竟胜于石也。
水亦柔矣。触之轻柔若无物,抚之温润如绸帛。古人常以水喻美人之肌肤,今乃以美人之肌肤喻水,未尝不可也。水之至柔者,以覆纸而无损,人兽之躯饮之而无恙,可知其柔也。
既然,竟不知其刚与柔乎?非也。水者本柔也,然其穿石者,势使之然也。穿石之水,必于高处坠而击石,且一击尚不足,必频击之,方可穿也。盖水滴而石穿者,匪独水之工也。若以磐石置于静水之中,虽年久而石终无损也。
由此观之,为人者亦须知借势造势之理也。盖水借势尚能穿石,若人能借势,何事不成耶?
古人云:水无常形,见窄则收;水无常形,见阔则展;水无常形,见石则分;水无常形,见山则转;水无常形,见高则下。故虽途有万阻,而水独径流不止也。或曰:“以此道移之为人之理,可乎?”曰:“然也。”为人者遇险阻于事业,可灵动机变以御之:为奸佞妒而受诬,可暂收他心而自保。得众之拥护之时,然后可复张其志焉。途遇固碍不可遂破者,可环避之。既越此险而复归如前,则险如泰山亦不能当也。能行动若此而终不移其本志者,万事可成矣!
水 说
世间万物,各有其形,或高峻挺拔,巍然屹立,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永恒;或翩然起舞,日行千里,以及之千回百转耻笑万物之僵行拙步,如风。而集坚毅与温柔,力量与祥和于一身者,惟水而已。
初识水,在烟台。一片碧蓝,望之无边,不似天空遥不可及,不似险峰高不可攀。她只是悠闲的坐卧在那里,温和地看着一些渺小的生灵在她身边快乐地嬉戏。踏在灾害的边缘,一边是无边金黄,一边是无尽湛蓝,不能不暗叹自己的微不足道。面对着这种博大与从容,还能有什么言语呢?唯敬畏而已。
大海以一个强者而不强弱的姿态告诉我: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站在前台指指点点的人,不是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人,而是面对世间的纷繁,从容地微笑着的人。
再见水,在九寨。五颜六色,千变万化。印象尤深者,当数落日朗瀑布,百米外即闻水声如雷。近览,即见水滴千万奔腾而下,激起银浪无数。一阵风过,身边便如细雨纷飞,使人不免生疑:莫非落日朗来自天边?一路所见,尽是奇观异彩,唯她,洁白晶莹,不染纤尘,一改先前所见柔媚之美。与彩霞生发出借来高山深涧,只为一展水之力量,水之玄妙。
落日朗以一个骄傲者的姿态告诉我:只要有心,柔弱亦可化为刚强;只要有志,平凡亦可画为奇迹。
终识水,在黄龙。满目皆水。在山顶,在石缝间,到处都是水流的脚印。细细的、柔柔的印痕,细细的、柔柔的脚步。可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脚步,踏开了岩石,踏出了溪流,踏出一片桃源胜地。细看一块大石,薄薄的水层匍匐而下,很难想象这些小小的生灵们是如何在岩石上梳理出如此光滑细密的印痕的。伸出手去轻触,是浸透的冰凉。她们来自雪山,带着神圣的使命,要在这里创造出一个天堂。是的,她们成功了,再坚硬的岩石也不能不在她们脚下俯首称臣。她们或许不是奇迹,但她们却用自己纤细的手指创造出了奇迹!
黄龙之水告诉我: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是只要有梦,便有希望;只要用力呼吸,便能看到奇迹!
水之形,无处不在;水之魂,亦无处不在。世间之水,无论生在大海、江河、湖泊甚至溪流,都是造物者的杰作。她们含蓄而不怯懦、雄劲而不张扬地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真谛。
水之言,你听懂了几分?
李雁鸿
【材料作文如何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必修)】相关文章:
2.角度高中作文
3.不同角度作文
4.换个角度作文
5.角度说明文
6.文明是角度作文
10.《换个角度》作文5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