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各类范文
“狼蛮果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各类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各类范文,欢迎参阅。
篇1: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③对于把“青春”理解成一种“记忆”,或者通过“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务必请关注其“青春记忆”是否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如是,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勺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5、附评分表解
分类 | 赋分 | 切题 | 立意 | 结 构 | 语言 | 记叙文 | 议论文 |
一 | 70~63 | 切题 | 独 到 深 刻 | 精巧严谨 | 精辟、 生动 |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 紧扣“朽”或“不朽”进行深入“分析”,对重要概念进行准确界定,论证有合理的逻辑性;或直能敏锐地就材料的某一要害处进行立论或者反驳,且有相当的思想和写作的智慧 |
二 | 62~56 | 准 确 正 确 | 完整有特点 | 准确、 恰当 | 文章的主题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 能够就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能对判断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分解”和“剖析”,能在论证中进行“比较”,并能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 | |
三 | 55~49 | 基本切题 | 基 本 正 确 | 基本完整 | 通顺、 平实 | 文章的主题接近材料的核心,且写作在故事处理或者细节描摹或者真实性、生动性某方面有可圈点处 | 能形成基本正确的观点,或在论证(反驳)或在论据选择和分析上,或在逻辑联系上有某一方面的特色 |
四 | 48~42 | 略有牵强 | 基本 通顺 | 文章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核心,有完整的故事演绎,但在行文中反复点题,显得多余;或者故事略显简单或老套,技法上也缺少变化 | 观点熟套,仅限常识常理,且说理止于浅表;或论证方法单调,缺少变化,只会一味“例证” | ||
五 | 41~28 | 不切题 | 牵强贴标签 | 逻辑层次不清 | 不通顺 有明显语病和多个错别字 | 主题与材料中心几乎没有关联,且故事虚假,继续描写能力较弱 | 基本没有论证,关键概念“整体打包”;或者一味例证且止于一个层面,缺少逻辑性;或者篇段分离,硬贴标签 |
六 | 27~0 | 不正确 | 无章无法 | 低幼稚嫩、粗俗庸俗 | 主题与材料不沾边,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能力很差 | 完全不会写议论文,无阐说,无论证,没有条理和逻辑 |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咋咋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个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天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
站在姨婆的墓前,我撒下一把清香的草籽。肝癌夺走了她还不算太老的生命。可我知道,当村子里的人都千方百计地奔向城市,奔向羽绒枕头,姨婆就已不可能回到她的青春了。
回望身后,曾经长满稗草的湿润小径上尘土飞扬。宽阔的水泥路上,新建的小洋楼里新的村里人们,抑或是半个城里人们,开着汽车,枕着羽绒枕头,过着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心中莫名其妙产生一种释然。
没有人永远不会老去,可永远有人正在年轻。我曾经那么固执地想抓住的,不过是我心中姨婆的青春,村庄的青春。他们的青春逝去了,但仍可在我心中不朽;而另一群人,亦在延续属于他们的,村庄新的青春。
再一次枕上姨婆留下的草籽枕头,耳边适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那些草木仍在枕头中拔节生长。经冬历春,枕中却封存一段岁月,永不老去。老旧的棉布轻抚我的脸,一如姨婆温暖的手。外面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新型收割机的轰鸣声,意外地不觉刺耳。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说明】
这篇文章是专家组在阅卷中印发的简报。一评45分,二评59分,三评45分;专家组终评70分。这显然是一篇极优秀的考场作文。为何三位老师中有两位老师给45分?据我们组长说,这篇文章的字真的是太潦草!暂不考虑那两位给45分阅卷老师的责任心,从电脑阅卷角度而言,这篇文章给45分有它必然之处。这篇作文如果不是给专家组或复查组给发现了,不就是45分的命运吗?这个事例虽然是个个案,有点夸张,但它的确是真实的,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篇2: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2014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2014江苏高考作文:不朽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一、审题
今年作文材料与去年“烛光﹒蝴蝶”的性质不一样。一为哲思,一为故事。今年重“聚焦”,去年贵在“多元”。
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有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
“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做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
“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
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十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
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
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老”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
现列简表示意如下:
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
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
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
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从考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鉴于许多考生习惯于熟点写作,多以“青春不朽”为题,阅卷时务请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①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为题,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质,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处理。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
②看是否“讲道理”。重点判断是否对“精神青春”、“所以不朽”或“怎样不朽”进行分析和论证,是否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凡能够在分析与论述中得出“不朽的是沉淀在人类心灵中不会消失的东西,不朽的青春是一种来之于心也存之于心的东西”之类的结论,应该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等陈旧,至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如果仅仅是“青春不朽”的整体打包,或者堆砌熟知的事例故事,原则上判为“五类卷”。
篇3: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20xx江苏高考作文:不朽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一、审题
今年作文材料与去年“烛光﹒蝴蝶”的性质不一样。一为哲思,一为故事。今年重“聚焦”,去年贵在“多元”。
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有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
“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做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
“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
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十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
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
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老”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
现列简表示意如下:
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
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
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
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从考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鉴于许多考生习惯于熟点写作,多以“青春不朽”为题,阅卷时务请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①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为题,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质,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处理。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
②看是否“讲道理”。重点判断是否对“精神青春”、“所以不朽”或“怎样不朽”进行分析和论证,是否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凡能够在分析与论述中得出“不朽的是沉淀在人类心灵中不会消失的东西,不朽的青春是一种来之于心也存之于心的东西”之类的结论,应该视为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在常识、常理范围内有分析,有议论层次,说理有一定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等陈旧,至于浅表,论证分析比较简单,虽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如果仅仅是“青春不朽”的整体打包,或者堆砌熟知的事例故事,原则上判为“五类卷”。
③对于把“青春”理解成一种“记忆”,或者通过“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务必请关注其“青春记忆”是否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如是,可视为切题;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勺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5、附评分表解
20xx江苏高考作文范文: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咋咋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个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天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
站在姨婆的墓前,我撒下一把清香的草籽。肝癌夺走了她还不算太老的生命。可我知道,当村子里的人都千方百计地奔向城市,奔向羽绒枕头,姨婆就已不可能回到她的青春了。
回望身后,曾经长满稗草的湿润小径上尘土飞扬。宽阔的水泥路上,新建的小洋楼里新的村里人们,抑或是半个城里人们,开着汽车,枕着羽绒枕头,过着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心中莫名其妙产生一种释然。
没有人永远不会老去,可永远有人正在年轻。我曾经那么固执地想抓住的,不过是我心中姨婆的青春,村庄的青春。他们的青春逝去了,但仍可在我心中不朽;而另一群人,亦在延续属于他们的,村庄新的青春。
再一次枕上姨婆留下的草籽枕头,耳边适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那些草木仍在枕头中拔节生长。经冬历春,枕中却封存一段岁月,永不老去。老旧的棉布轻抚我的脸,一如姨婆温暖的手。外面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新型收割机的轰鸣声,意外地不觉刺耳。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说明】
这篇文章是专家组在阅卷中印发的简报。一评45分,二评59分,三评45分;专家组终评70分。这显然是一篇极优秀的考场作文。为何三位老师中有两位老师给45分?据我们组长说,这篇文章的字真的是太潦草!暂不考虑那两位给45分阅卷老师的责任心,从电脑阅卷角度而言,这篇文章给45分有它必然之处。这篇作文如果不是给专家组或复查组给发现了,不就是45分的命运吗?这个事例虽然是个个案,有点夸张,但它的确是真实的,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篇4: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
(1)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
(2)答卷雷同;
(3)前后笔迹不一致;
(4)有特殊标记:写名字、画图形等。
篇5: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
(1)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
(2)答卷雷同;
(3)前后笔迹不一致;
(4)有特殊标记:写名字、画图形等。
此类答卷由题组长提交阅卷学科领导组审核处理。
作文的其他项扣分标准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篇6:广东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
(一)符合题意判断
评卷员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要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照片/科技”,这是一个核心概念;两个基本点,一是“人的记忆/情感”,二是“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如果从“内容”的角度立意,“一个中心点”,主要是指“照片”,如果从“含意”的角度立意,“一个中心”主要是指“科技”,也可以是指其他相似事物,如书信和簟子邮件。但是谈科技和其他相似事物,都要从照片谈起,谈照片是一种科技,或照片与某种事物类似:它的技术进步影响人的情感。
1、符合题意:
围绕“照片/科技”来谈“人的记忆/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符合题意。考生在写作中用与材料内容具有类比关联的论据或事例来展开写作,也是符合题意的`。如围绕“书信和电子邮件(快与慢)”或“纸本阅读和网络阅读(少于多、慢与快)”来谈“人的记忆/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态度”,就是具有材料内容的同类对比性。要注意的是:仅仅指出“书信和电子邮件”和“黑白胶片的数码技术”相类似还不行,还要阐述“书信和电子邮件”与人的情感传达方式的关系或谈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2、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果或文中其它部分提一下“照片/科技”,主体部分与“照片/科技”无关;或者仅仅谈“照片/科技”,没有联系到两个基本点之一,属于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在三等给分。
3、偏离题意:
离开“照片/科技”仅谈“人的记忆/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属于偏离题意。许多考生抓住了材料中的两句话来写:“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可能被稀释”,但如果不联系“照片/科技”,则为偏离题意。考生在写作这虽然引用了材料,但是另外引出其他一些不具有材料内涵的其他事物概念进行比较,视为偏离题意。如,黄金与生铁(少于多,贵与贱)、乌龟与兔子(慢与快)等。从“内容”与“含意”角度立意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即从“内容”角度立意与从“含意”角度立意均可。
(二)关于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选择,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选择角度,还可以中和两段文字再选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意”中选择角度,没有高下之分。
1、第一段文字
可参考的角度:
① 翻看黑白照片唤起的美好回忆,表达亲情、友情、爱情。
② 黑白照片虽然容易褪色,但记忆是永恒的。
③ 黑白照片虽然很少,但情感却非常丰富。
④ 黑白照片虽然模糊,但心灵却非常清澈。
⑤ 黑白照片虽然老化,但情感不会老化。等
2、第二段文字:
可参考角度:
① 数码技术让生活更加优越。
② 数码照片让亲情更贴近。
③ 数码技术虽然快捷,但情感可能被稀释。
④ 数码照片优于黑白照片,体现技术的进步。
⑤ 数码技术是把双刃剑。
3、将两端整合起来:
可参考的角度:
① 照片的今昔对照,情感被稀释。
② 照片的变化折射科技的进步。
③ 科技影响人的生活态度。
④ 科技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⑤ 科技影响人的情感。
篇7: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满分作文
范维胜
【作文审题和评分标准】
今年浙江省作文题题型比较新颖,采用了材料加命题的题型,严格意义上说,是有限命题作文,所供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寓言故事――自然反哺,一部分是命题者对寓言的延伸――文化反哺。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是“反哺”。材料由传说中鸟类的“反哺”类推到人类“文化反哺”,并且指出当今时代为“文化反哺”所提供的可能性,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处于转换之间。材料以自然现象领起,类似于中国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起兴”,那么,这道作文题的真正意图指向就应该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反哺”现象。但是在此次评卷中,指向文字表达、思想深度等写作素养,对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并没有“死抠”:
一类文,上限60分。既写“文化反哺”又扣标题“角色转换之间”。内容往往是写老一辈对年轻一辈的传统文化教育,年轻一辈用科学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对老一辈人的影响等。
二类文,上限51分。既“自然反哺”又能扣标题“角色转换之间”即感恩父辈的付出。与角色转换联系起来思考人类社会的赡养老人、善待长者等。(评卷大组认为作文题中“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其中“上述现象”包括“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应适当放宽限度,“感恩”也可以算切题。)
三类文,上限43分。忽视材料,纯写角色转换之间。写“换位思考”,写基于个体的“自我的角色转换”,如“我”从孩童成了高中生,林肯从店员、木工成了州议员、总统等。
四类文,20分以下,与材料、文题都完全无关的,视作离题。主要有:题意理解错误。与话题根本无关,如写“和谐”“环保”“自信”“坚强”等。这部分考生主要是对材料的解读不仔细,没有理解材料中所涉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造成对作文文题主旨的理解错误;或是受了平时准备好的套文、宿构文的影响,作文时自己不审题,拿了一篇文章来乱套。
【关于发展等级的补充说明】
浙江省的作文发展等级分在通常的情况下这样给分:
基础等级30分以下的作文,不给发展等级分;基础等级30分以上的作文,按如下规定给发展等级分:
基础等级30―34分的作文,给发展等级四等分,即1―3分;
基础等级35―39分的作文,给发展等级三等分,即4―6分;
基础等级40―44分的作文,给发展等级二等分,即7―8分;
基础等级45―50分的作文,给发展等级一等分,即9―10分。
当然,这个补充规定并不是不能违反。如果遇到某篇作文在某一方面的确非常突出,即使它的基础等级分数相对低一点,发展等级分也可以给满分。反之也一样,如果总体上觉得这篇作文的发展等级分应该少打一点,也可以适当减去1―2分。
【满分范例】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就某个问题的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做过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能保证年轻的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的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分时间里,年长的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的精神,构建起了年青一代的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青一代吸取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灰色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营养,年青一代或许能成长更快,有一天,他们超过了年长的一代。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的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和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之间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小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成为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也要听取老鸟的经;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丰赡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
篇8:湖南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解读(高三必修)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解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湖南浏阳九中 李淑辉 410325
2008-6-21
今年作文评卷,网上记分标示区分为以下三块:
内容等级分,0-25分;
表达等级分,0-25分;
发展等级分,0-10分。
各标示区没有分等,但作文评分,仍按分项分等进行,严格按分项分等标准评分。错别字、不够字数、没有标题、自拟标题的,在基础等级分中扣分。
一、基础等级部分
( 一)关于评分标准
1.内容部分:以“题意”和“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题意”“内容”中有一项在上等,与此同时,“中心”与“感情”有一项在上等者,可根据文章实际,在上一等中、低档记分。
2.表达部分:以“语言” “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语言”“ 文体”中有一项在上等,与此同时,“结构”与“字体”有一项在上等者,可根据文章实际,在上一等中、低档记分。
3.记分应综合考察内容与表达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不跨等记分。
4.“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表达项最多在一等分下限记分,发展等级不能超过8分。
5.偏离题意的文章,内容项在四等记分,表达项一般不超过三等记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6.(3、4、5点,如有特别,须经核心组同意)
【解析】
基础等级8项内容中,评卷中突出的是“题意”“内容”与“语言”“文体”四项。评卷时应在注重题意和内容的同时,兼顾中心和感情,不合题意、运用不当、与中心游离的内容不能算“内容充实”。
“不跨等记分”,比如说“内容”在三等的,“表达”只能在三等或相邻的二等和四等记分,不能跨到一等记分,“表达”在三等的,“内容”也不能在一等记分。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防止割裂内容和形式,特别是片面追求形式。
2.文章表达的感情符合情理,视为感情真实。
3.文章表达的感情基本符合情理,或与文章的内容冲突,视为感情不真实。
(二)关于表达
语言方面
1.语言规范,语句结构完整,没有语病,读起来顺口,视为语言流畅。
2.语言规范,有2、3处语病,视为语言通顺。
3.语言大致规范,有4、5处语病,视为语言基本通顺。
4.语言不够规范,有5处以上语病,视为语言不通顺。
文体方面(对文章的宽容度较大)
1.试题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评分标准”也有“符合问题要求”一项,因此无论考生选择何种文体,都必须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
2.所谓议论文,是指围绕某一观点展开,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所谓记叙文,是指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写人记事的文章。但对文体的判定不宜过于死板,应从考生作文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灵活处理。如考生写成随笔,可视为议论文;写成叙事性散文,可视为记叙文;写成童话、小小说、也可视为记叙文。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也可以。
3.文章包含了多种文体,文体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相互之间又不能联结,或者大量地违反所用问题的'基本规范,应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4.文章包含了多种文体,缺乏内在联系,但能联结起来,视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方面
1.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围绕中心,衔接自然,有较强的内在联系,视为结构严谨。
2.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围绕中心,衔接较自然,视为结构完整。
3.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大致围绕中心,视为结构基本完成。
4.文章缺乏必要的组成部分,内在联系混乱,条理不清楚,或者内在逻辑十分混乱,或文章没有完篇,严重影响到文章的完整,应视为结构混乱。
【解析】
“表达“部分,以“语言”“文体”最重要,兼顾结构和字体。
“文体”涉及“体裁”和“表达方式”两个参照系。从体裁讲,除了常用的教学文体概念,也包含文学文体感念。“散文”如何符合“议论文”或“记叙文”的限定?关键是表达方式,要突出以议论或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文体”条中“文章包含了多种文体,文体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这里的“文体”,也应理解为“表达方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表达方式杂糅”。
二、发展等级部分
1.不宜把发展等级分的标准定得过高。应从高三学生实际出发,保证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等级分,有较强写作能力的考生,能得到较高的发展等级分。
2.发展等级分与基础等级分之间应有联系,但不一定是成正比例。在基础登记段得分较低的,在反站登记段可得分较高。但在基础登记段评为四等的,原则上不给发展等级分,特殊情况,最多不能超过3分。在基础登记段评为三等的,发展等级分最多不超过6分。
3.发展等级段13个评分点中,有一点突出可得满分,两点比较突出可得满分,三点达到要求可得满分。其他情况按此标准折算。即只一点比较突出给5分,一点达到要求给3分,两点达到要求给6分。
4.所谓“达到要求”,指基本符合发展等级段评分点的要求。“比较突出”,指全面符合某个评分点的要求,“突出”,指不仅全面符合某个评分点的要求,而且在某一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5.“丰富”之“论据充实”一点,不是指举例很多,因为“论据”不等于事实,它还包括道理;“充实”指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是与对事理的充分论证分不开的。
6.“有文采”之“文句有表现力”,不仅是指排比、反复等句式表现出的“有气势”,而更应理解为文句在内容表现方面的有意蕴或简明精确。
【解析】
发展等级分有13个评分点,“有一点突出可得满分,两点比较突出可得满分,三点达到要求可得满分”。这样一来,基础登记在二等的(最高40分),凭借某一方面的特点,总分也可能达到一等(最低50分),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尽管发展等级份和基础等级份并不成正比,但发展等级分高的(7-10)分,基础等级分一般也在一等。
三、其它方面
①字未满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的,不再分项分等记分,给一个总分。
②错别字每1个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没有标题的扣2分。
附: 今年的作文对审题的要求较高
(一) 审题
1.关于诗句的意境。考生应从两句诗的整体把握其朦胧、幽美、升级勃发等特点,单独从其中一句展开联想或进行阐发,不能视为切合题意。还是符合题意的。
2.对诗句的哲理的阐发,可以从命题人给出的三点阐释中选择其一,也可以对此三点加以整合,还可以从诗句中引出其他合乎诗句隐喻义的观点。
3.材料中所说的“距离”,既指涉空间,也指涉时间,既指涉物理上的时空,也指涉心理和精神上的时空。凡围绕主体与对象的距离远近的变化(或主体对对象的视角调整)行蒽的,皆视为切合或符合题意。
4.尽管诗句的寓意偏重于对“遥看”的积极效果,但并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近视”对于审美和认知的意义。文章能体现这种相对性与或然性认知的,应视为切合或符合题意。
5.未从诗句整体出发,而单从“小雨”“小草”“遥看”“近看”出发状物或议论的,如“润物细无声”或“大爱无形”、小草的“团结”或“坚韧”等,判为“基本符合题意”(没有对原事进行合理推导的)或“偏离题意”。(没有对原事合理推导的)
6.对诗句所隐含的哲理理解有偏差,观点前后不一致,反映其认识水平的低下,或互相矛盾,但整体上与诗句的内涵存在一定联系,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7.文章完全背离诗句的哲理及材料中的诠释,另起炉灶的,即使个别词句涉及“远近”“距离”,亦应视为“偏离题意”。
8.其他未尽情况,交由作文组长与核心组协商处理。
(二) 内容
1.文章材料丰富扎实,且运用得当,应视为“内容充实”。
2.文章缺乏具体的材料,或虽有材料,但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或整篇文章让人不知所云,应视为“没有什么内容”。
(三)中心
1.文章符合题意,有明确的主题贯穿全文;主次详略得当,视为中心突出。
(四)感情
1.文章表达的感情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且符合情理,与文章的内容和谐一致,视为感情真挚。
【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各类范文】相关文章:
3.晚会节目评分细则
4.征文评分细则
5.江苏高考作文
7.班级管理评分细则
9.才艺表演评分细则
10.竞职演讲评分细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