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乌文化作文
“sky30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绍兴三乌文化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绍兴三乌文化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绍兴三乌文化作文
古越大地——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宁波为邻,西接省会杭州。它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数“三乌”文化最具特色。
“乌干菜,白米饭,吃得神仙想下凡。”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说明了绍兴人对乌干菜的钟爱。乌干菜具有开胃、增加食欲之功,夏天喝乌干菜汤,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所以,绍兴民间几乎家家腌制,常年食用。乌干菜制作简便,物美价廉,容易保存。乌干菜以颜色乌润而得名,也有人称之为霉干菜。它那独特的风味,使人吃后终生难忘。鲁迅先生当年在北京、上海时,就经常托家乡的亲友给他寄送乌干菜,尤其是笋煮干菜。收到后,鲁迅先生总会在日记中郑重地记上一笔。这在《鲁迅日记集》中就可以查到。
乌毡帽是绍兴的传统特产之一,它用羊毛毡制成,颜色乌黑,与乌干菜、乌篷船并称为“绍兴三乌”。乌毡帽帽顶呈圆形,旁有卷边,其状如倒覆畚斗,造型独特。如今,虽然戴乌毡帽的绍兴人越来越少了,但它浓厚的地方特色,还是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许多到过绍兴的人,即便是不买一顶乌毡帽回去,也要戴上乌毡帽留个影,以此作为访问鲁迅故乡的纪念。
乌篷船是绍兴最古老、最原始也是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它的船篷用竹蔑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乌篷船俗称“小划船”或“脚划船”。划船者坐在船尾,背靠一块小木板,双手持手桨,两脚驭踏桨,手脚并用,手下脚出,一张一收,在有节奏的划动中,小船飞速前行。当它高速划行时,速度可达每小时两公里左右,有人戏称其为“水上的士”。
乌篷船船身长丈许,最多只能容纳四人。人坐在船舱里,篷顶离头顶不到三五寸,双手可以伸出船舷去嬉水。坐船时,乘客必须有较好的平衡感觉,否则很可能倾斜侧翻。不过安全问题你尽可放心,因为那些划船师傅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有十分高超的.驾船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会时时提醒乘客,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凫水的高手。
乌篷船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轻盈地向前窜行,两岸的村庄、农舍、稻田、绿柳、茭白、渔舍、丝瓜棚,以及晾着的衣裳、行走的村姑等快速地向后退去,宁静淡远,悠然轻快。游客们坐在乌篷船内,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感受。这也可以说是游览绍兴最高雅的一种享受。船外的景色,依然有陆游当年“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的意境。
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有“三乌”而更加风韵独特。
篇2:我家乡绍兴“三乌”文化作文
我家乡绍兴“三乌”文化作文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绍兴,这儿有许多绍兴文化。其中“三乌”文化是绍兴人的传统。是哪“三乌”呢?其一是乌毡帽,它是用羊毛做的,形状像一个黑色倒过来的锅。在很早前有一个传说,说乌毡帽是老虎发明的,所以在绍兴,老虎被称做“老虎祖师爷”,那顶乌毡用动物毛做的。鲁迅在《故乡》中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天冷时,我的爷爷就常戴乌毡帽,不但挡风,还很暖和,我也戴过一次,觉得十分舒服。
其二是乌干菜,它是绍兴的小菜,乌干菜可以做干菜焖肉、干菜汤……,这是用芥菜腌制而成的,也就是霉干菜。到春天爷爷奶奶就是常常做乌干菜。我在夏天常喝清凉的干菜汤,这汤不但解渴消暑,还开胃呢!鲁迅先生也爱吃干菜,他在30年代在上海用“干菜焖肉”请亲友吃饭。听说周恩来总理也对这道菜一往情深,常在设宴时来上一盘。有人会问:“绍兴有这样的小菜一定有什么大灾难来过吧?”,说得对,绍兴在很久前是有一个大灾难,话说在春秋战国末期,越王被吴王抓去,赵国人做了一些可以常年吃的.小菜,那就是霉干菜,越王回来后打败了吴王,这菜就传给了下一代人,就这样传到了现在。
其三是乌蓬船。乌蓬船的出现是因为绍兴是水乡。乌篷船就多了。八百年前的陆游写道:“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写了乌篷船的外形和作用,我曾坐过一次乌篷船,下雨还可以到船里看雨景呢!有人把乌篷船称“脚划船”。因为船的两个桨像两只大脚一样。乌蓬船是水上交通的工具。
啊!绍兴的“三乌文化”多有特色呀!
篇3:绍兴文化五年级作文
绍兴文化五年级作文
古越大地——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宁波为邻,西接省会杭州。它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数“三乌”文化最具特色。 “乌干菜,白米饭,吃得神仙想下凡。”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说明了绍兴人对乌干菜的钟爱。乌干菜具有开胃、增加食欲之功,夏天喝乌干菜汤,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所以,绍兴民间几乎家家腌制,常年食用。
乌干菜制作简便,物美价廉,容易保存。乌干菜以颜色乌润而得名,也有人称之为霉干菜。它那独特的风味,使人吃后终生难忘。鲁迅先生当年在北京、上海时,就经常托家乡的亲友给他寄送乌干菜,尤其是笋煮干菜。收到后,鲁迅先生总会在日记中郑重地记上一笔。这在《鲁迅日记集》中就可以查到。
乌毡帽是绍兴的传统特产之一,它用羊毛毡制成,颜色乌黑,与乌干菜、乌篷船并称为“绍兴三乌”。乌毡帽帽顶呈圆形,旁有卷边,其状如倒覆畚斗,造型独特。如今,虽然戴乌毡帽的绍兴人越来越少了,但它浓厚的地方特色,还是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许多到过绍兴的人,即便是不买一顶乌毡帽回去,也要戴上乌毡帽留个影,以此作为访问鲁迅故乡的纪念。
乌篷船是绍兴最古老、最原始也是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它的船篷用竹蔑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乌篷船俗称“小划船”或“脚划船”。划船者坐在船尾,背靠一块小木板,双手持手桨,两脚驭踏桨,手脚并用,手下脚出,一张一收,在有节奏的划动中,小船飞速前行。当它高速划行时,速度可达每小时两公里左右,有人戏称其为“水上的士”。 乌篷船船身长丈许,最多只能容纳四人。人坐在船舱里,篷顶离头顶不到三五寸,双手可以伸出船舷去嬉水。坐船时,乘客必须有较好的平衡感觉,否则很可能倾斜侧翻。不过安全问题你尽可放心,因为那些划船师傅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有十分高超的驾船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会时时提醒乘客,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凫水的高手。 乌篷船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轻盈地向前窜行,两岸的.村庄、农舍、稻田、绿柳、茭白、渔舍、丝瓜棚,以及晾着的衣裳、行走的村姑等快速地向后退去,宁静淡远,悠然轻快。游客们坐在乌篷船内,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感受。这也可以说是游览绍兴最高雅的一种享受。船外的景色,依然有陆游当年“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的意境。
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有“三乌”而更加风韵独特。
篇4:绍兴的春节文化作文
在绍兴,到了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忙着为过年作准备,做年糕、包棕子、晒鱼干、酱鸡、酱鸭、杀猪、宰羊……还要买新衣新裤新鞋子和购置馈赠给亲朋好友的礼物,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江堰市要拜拜灶神,送灶神上天,可以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们的错误。
到了除夕夜的这餐饭叫做年夜饭、又叫团圆饭,这一餐饭菜非常丰盛,有鱼、肉、萝卜、菠菜、粉条、长生果……应有尽有,每一种菜都必须有剩余,留到明年再吃,取意“年年有余”。饭后全家老老小小围坐在一起,说说一年来的成果,谈谈来年大好前景。这一天终夜不眠地守岁,等待春节来临后燃放鞭炮,电话相互拜年祝福。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中第一个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放鞭炮,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然后才可开口说话。所以妈妈都会在我的床边放一些吃的,我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吃点东西。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在春节期间,我们还得守好多“规矩”:如不准扫地、倒垃圾,唯恐扫除了一年的财气与运气;还不能动刀,怕遭到皮肉之苦;不可打破碗,怕破了财……
一眨眼,春节在正月十五结束了,了学生们去上学了,大人们也去工作了,天气转暖了,绍兴的农村又变得安静了。
篇5:绍兴的春节文化作文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绍兴水乡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颇有一些地方特色。虽然现如今年味儿淡了,但在真正的老绍兴人身上,依旧保持着这过年的***俗。
一进农历腊月,老人们就忙得不可开交,各家各户都忙着晾晒年货。鸡、鸭、鱼、肉挂满走廊,像是一个小型菜市场。晾晒如此多的年货,并不是给自己的,而是给自己的左邻右舍,讨个好彩头。大人和小孩们也各管各的去挑新衣与年货了。早在腊月,家就充满了年味儿。
一进腊八,祭菩萨的日子从这儿就开始了,而腊八只能算是一场开幕式。但老人们却十分地重视。因为,在新年之际,神仙菩萨愿不愿意来保佑这家人,就要看他们在腊八那天吃什么,五谷杂粮必须样样齐全。因此,这腊八粥可大有讲究:江浙一带的粥分咸甜两种,甜粥加入茨菰、荠菜、松子仁和红枣等;如果煮的是咸粥,只需要在里面加入青草和油即可。其实,我们喝的不是粥,而是一锅大杂烩。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菩萨最重要的一天:祭灶王爷。在民间的传说中。灶王爷不仅仅只掌管灶火。还考察人间太平,并将人们的过失告诉天帝,因此在那一天,有一些人家会拿出极富粘性的糖来供奉灶王爷,粘住他的牙齿,使他无法向天帝述说人们的过失。这只是少数人的做法。还有一些人就显得有些隆重了。蜡烛点上;黄酒满上;鱼肉端上。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可说白了,就是在向灶王爷说好话。祭灶王爷,这也只是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罢了。虽然这些习俗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美满的宿愿不会变。
除夕那日是最热闹的,贴年画和他、对联,年味儿十足。年夜饭的菜必须成双成对,预示着十全十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却没有人动筷子。因为这吃年夜饭也有规矩与习俗:必须长辈们先动筷子,而且小孩子们不可以站起来夹菜,并且第一筷必须先是给别人夹的。这年夜菜也大有来头:八宝茶为来年八宝进门;长生果和年糕预示着老人寿比南山,才子年年高中。其最重要的还是鱼了,红烧鲫鱼、清蒸鳜鱼。不过一般要剩一些,因为年年有余(鱼)。此外,老人还故意让孩子打碎一些玩意儿。这规矩小孩子都懂,每当打碎碗时,他们总会嬉皮笑脸的说:“岁岁(碎碎)平安嘛!。”在城里,没有除夕守岁和放鞭炮,年味儿是少了,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遍聊天,一边看晚会。其乐融融,倒也是多了一份安宁与踏实。
正月初一,早餐吃的必须是汤圆。来年团团圆圆,而在这一天一家人是不会出去的,主要是用来休息,初二至初五,才会去别人家串门,用绍兴俗话来讲就是“做人客”。直至初六,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只有少数人还在做客。那一天,大人上班,小孩子在家中无所事事。仿佛一切生活都回到了正轨上。
虽然现如今年味儿少了,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习俗却会代代传承下去。
篇6:绍兴的春节文化作文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一家来到了历史文化名称之一的绍兴。一下火车,就感到了一种浓浓的春节气息:火车站里挂着红灯笼,贴着对联,玻璃门上贴着福字,一切都让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出了火车站,我们第一站来到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故居。坐在公交车上只见车外人山人海,一眼望去,除了高一点的房顶、路灯以及灯笼,其他全是一群群穿着五颜六色新衣服的游客。今年的游客比往年多了许多。即使人再多,也一点没有消弱我激动的心情。公交车还没有停稳,我就急忙下车,挤进人堆中。
来到鲁迅祖居门口,我迫不及待的拿出门票,跟着导游的脚步,进入了鲁迅先生的祖居。听了导游的讲解,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还知道了一些旧时江南房屋的建筑风格。参观完鲁迅祖居,我们又来到了鲁迅先生的故居。这里是鲁迅先生成年后的住处。在这里,我进一步了结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介绍。
接着,我们要去的是百草园。我激动万分,脑海里浮想联翩。“百草园那么美丽、那么有趣!”有人说“我一定要看个究竟。”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百草园门口了。进了大门,我大吃一惊:“那么漂亮的百草园,怎么会是这普普通通的菜园呢?”我大失所望。是仔细想想,童年时什么都是美好的,在那时的鲁迅眼里,即使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子也是美好的。
我们又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看见了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上课的教室和当时的一些情景。教室中间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戒尺。教室左上角那张就是鲁迅小时候用过的书桌,上面刻着一个小小“早”字,用来提醒自己。我不禁也暗暗给自己下决心。
离开鲁迅故居,已经是晚上了。我们走在回宾馆的路上,路边的红灯笼都亮了,路边热闹的夜店人来人往,夜空中美丽的烟花竞相绽放,人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春节的气息当中。
篇7:绍兴的春节文化作文
中国的绍兴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历史久远,有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风俗,虽然时移世易,但依然代代相传地保留着这些风俗。
一跨入农历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了。第一批是腌制品,鸡、鸭、鱼、肉琳琅满目地挂满廊前、屋下、阳台。鱼干的种类有许多,如螺蛳青、扁鱼、白条鱼……晒得差不多时,老人们便拎着一个塑料袋,去城市广场的农副产品交流会抢购物美价廉的食品。到了腊月下旬,廿三晚上都要拜拜灶神,送灶神上天,可以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们的错误。
过了腊月十二的夜晚,老人们说话都分外小心起来,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过年穿的新衣服也开始物色与张罗。之后,大人们就会去到超市,去买汤圆等食品,会将在腊月上旬搡好、浸好的年糕拿出来,为年夜饭做准备。
到了除夕,一出门,到处都是酒肉的味道,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丰富的美味佳肴,主要都有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八宝菜,象征着富贵、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一养菜不能缺,那就是鲞冻肉,关于这道菜,还有个传说呢!相传有一农户,家里有一个尖酸刻薄的婆婆和一个秀外慧中的媳妇,除夕吃晚饭时,婆婆故意将鲞头烧入鲞冻肉中专让媳妇食用。小叔看了,批评其母,说她不该如此对待嫂嫂,媳妇听后笑着说:“叔叔错怪了婆婆一番好意,这是为我讨个吉利,今年有鲞头,明年更有享头了。”这句话打破了尴尬的局面,婆婆深受感动,从此一家和睦,日子越过越好,因此流传至今。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称大年初一,这一天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通常以“汤圆”、“如意糕”作早餐。正月初二,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恭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长辈还会将事先包好的红包给小辈。
“正月十五月儿圆!”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这一天,家家都要吃汤圆,南方称汤圆‘北方则称元宵,这一天晚上会有猜灯谜的活动,家人都会带着孩子去猜灯谜,看灯会。这一天也是寒假的尾声。
这就是古城绍兴的春节,传统的民风民俗将这个小城市渲染的分外热闹。
篇8:国庆绍兴文化之旅作文
国庆绍兴文化之旅作文
绍兴是一个文化悠久、充满书香的地方,我知道许多与绍兴有关的名人:陆游、王羲之、鲁迅……趁着国庆长假,我来到了绍兴,开始了这次富有意义的绍兴文化之旅……
沈园——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
迷人的桂花香依旧飘扬,但陆游与唐琬却永远不能在一起了。沈园是他们倾诉衷肠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吟诗作对、互相唱和,宛如一对飞舞在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与和谐,但最终这份幸福与和谐却不复存在……漫步在沈园那悠长的'石子路,看着那满目的苍翠植物,闻着那幽香扑鼻的桂花香,听着那清脆悦耳的风铃声,那刻在墙上的两阙《钗头凤》仿佛诉说着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啊,多情多梦的沈园!
鲁迅故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去百草园之前我想象着:百草园应该是长满各种野草的样子吧。一进百草园才发现里面有桑树、皂荚树,还有……咦,鲁迅先生说的何首乌哪里去了?木莲呢?覆盆子倒是有,只怕果子早没了。唉,美女蛇也不见了!倒是有一大片青菜地,只是有的被踩歪了,有的被踩死了。三味书屋就在路对面,很旧很小,可惜周围都有围栏,游人是进不去的,传说中的“早”字也无法亲眼目睹,真是太可惜了!
咸亨酒店——孔乙己与绍兴老酒
走了半天开始有饥肠辘辘的感觉了,咱们坐着乌篷船到咸亨酒店吃饭去喽!船桨“嘎吱嘎吱”地响着,河水“哗啦哗啦”地流着,这感觉还挺悠闲的嘛!咸亨酒店门口抓紧时间跟“孔乙己”合了影,赶紧品尝绍兴美食。嗯,有臭豆腐、乌干菜焖肉、酱炒螺蛳、茴香豆、咸亨八珍和黄酒,独有的绍兴风味也只有咸亨酒店才能品尝到!我边喝黄酒边吃茴香豆,像不像一个小孔乙己?
兰亭——王羲之与兰亭序
大家也许听说过著名《兰亭序》,但未必都去过兰亭吧。兰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鹅了,它们“吭吭”地叫着被我赶下了水,白色的鹅游在绿色的水面上,让我不由地想起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千古名句来。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巨大的兰亭序碑下,那么大一块石板,王羲之要写多久啊!想想就觉得困难。“曲水流觞”,这是王羲之创造的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把酒杯放在荷叶上,顺着弯弯曲曲的泉水漂行,在谁那儿停下,就罚酒三杯,并即兴作诗一首。还有“投壶之戏”,只要在一定距离外把三根竹箭投进壶里,就可以喝到黄酒了。真好玩!王羲之可真是一个有情趣的大书法家啊!
这次绍兴文化之旅,值了!
篇9:国庆绍兴文化之旅作文
绍兴是一个文化悠久、充满书香的地方,我知道许多与绍兴有关的名人:陆游、王羲之、鲁迅、秋瑾、周恩来……趁着国庆长假,我来到了绍兴,开始了这次富有意义的绍兴文化之旅……
沈园——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
迷人的桂花香依旧飘扬,但陆游与唐琬却永远不能在一起了。沈园是他们倾诉衷肠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吟诗作对、互相唱和,宛如一对飞舞在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与和谐,但最终这份幸福与和谐却不复存在……漫步在沈园那悠长的石子路,看着那满目的苍翠植物,闻着那幽香扑鼻的桂花香,听着那清脆悦耳的风铃声,那刻在墙上的两阙《钗头凤》仿佛诉说着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啊,多情多梦的沈园!
鲁迅故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去百草园之前我想象着:百草园应该是长满各种野草的样子吧。一进百草园才发现里面有桑树、皂荚树,还有……咦,鲁迅先生说的何首乌哪里去了?木莲呢?覆盆子倒是有,只怕果子早没了。唉,美女蛇也不见了!倒是有一大片青菜地,只是有的被踩歪了,有的被踩死了。三味书屋就在路对面,很旧很小,可惜周围都有围栏,游人是进不去的,传说中的“早”字也无法亲眼目睹,真是太可惜了!
咸亨酒店——孔乙己与绍兴老酒
走了半天开始有饥肠辘辘的感觉了,咱们坐着乌篷船到咸亨酒店吃饭去喽!船桨“嘎吱嘎吱”地响着,河水“哗啦哗啦”地流着,这感觉还挺悠闲的嘛!咸亨酒店门口抓紧时间跟“孔乙己”合了影,赶紧品尝绍兴美食。嗯,有臭豆腐、乌干菜焖肉、酱炒螺蛳、茴香豆、咸亨八珍和黄酒,独有的绍兴风味也只有咸亨酒店才能品尝到!我边喝黄酒边吃茴香豆,像不像一个小孔乙己?
兰亭——王羲之与兰亭序
大家也许听说过著名《兰亭序》,但未必都去过兰亭吧。兰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鹅了,它们“吭吭”地叫着被我赶下了水,白色的鹅游在绿色的水面上,让我不由地想起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千古名句来。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巨大的兰亭序碑下,那么大一块石板,王羲之要写多久啊!想想就觉得困难。“曲水流觞”,这是王羲之创造的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把酒杯放在荷叶上,顺着弯弯曲曲的泉水漂行,在谁那儿停下,就罚酒三杯,并即兴作诗一首。还有“投壶之戏”,只要在一定距离外把三根竹箭投进壶里,就可以喝到黄酒了。真好玩!王羲之可真是一个有情趣的大书法家啊!
这次绍兴文化之旅,值了!
篇10:美丽的三仓文化广场作文
美丽的三仓文化广场作文
三仓文化广场位于三仓人民政府对面。这里绿树成阴,形态各异的绿化带令人赏心悦目。广场南侧大约有200平方米的平地全部铺上了彩砖,平地西侧有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专供居民们锻炼身体。平地东侧有一个人造土坡,土坡上栽种着各种各样的灌木。
每天早晨,天刚刚亮,附近的人陆续来到广场,他们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跑步,有的练太极拳,有的舞剑,最多的是做健身操,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傍晚,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天下,他们聚集在平地上,有的滑板,有的溜旱冰,还有的玩独轮车,没事儿的站在一旁欣赏,当然也有些人在玩健身器材。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文化楼传来悦目的音乐声,不一会儿广场上便聚集着居民,他们三三两两的来到广场,那些小孩便回家吃饭了,这里就让给了老年人,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多钟,老年朋友们就在这儿跳健身舞,他们有的虽然年过七旬,头发银白,但精神抖擞,舞步矫健,要不是那满头的银发,你丝毫也猜不出他们的真实年龄,他们合着音乐跳着、舞着、旋转着……
这里环境优美,设备齐全,真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啊!
篇11:音乐——架起文化之桥高三作文
音乐——架起文化之桥高三作文
叶文玲有言曰:“音乐永远是我灵魂的伊甸园。”笔者有感而言之——音乐是我灵魂的交流的介质,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伯牙钟子期之时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到如今西方交响乐与东方民族园融合响彻各大乐堂,音乐都是艺术交流中不可或缺的。
音乐不分国籍,它连通了各国的文化。无论是那种高贵典雅的钢琴长笛,还是极其接地气的二胡唢呐,音乐带给人的美德享受都是一致的。闪电少女中,东方乐器与西方乐器之间的大比拼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东方乐器可以奏出《野蜂飞舞》华章,而西方乐器也可以演奏出《百鸟朝凤》的旋律。这已经不仅是音乐音乐之间的教会,也是灵魂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
当然音乐并不局限于乐器。流行曲目,传统民歌也归为其类。但无论风格地域还是鱼种,人们对音乐深深的热爱无不相通。音乐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不可替代。这是属于灵魂的对话,音乐是灵魂交流的介质,文化交流的桥梁。
音乐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是大排场消耗巨资的大作,一会儿是个人创作家费尽心思的创作,甚至是某音乐爱好者灵光一现的一句哼唱,其对美的传递是不会改变的。音乐是公平的,他抛开了一切物质的影响,而是对旋律节奏音色的传递。他是抛弃了一切俗物凡尘之后,单单对灵魂的感染。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何种信仰,流淌何种血液音乐,都能使人陶醉其中。
音乐是灵魂教育的介质,文化交流的桥梁。闭上双眼倾听音乐总能触及人内心的深处。或悲凉或雄壮,或欣喜或疯狂。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无需多说便能够感受的到。包括前段时间热播的经典咏流传,将经过岁月沉淀的古诗词改编成音乐的形式加以传承。于是乎,那些曾经看上去枯燥难懂的诗句,其中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深意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不仅是国人,许多外国朋友也被感染,纷纷加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行列中。音乐家所想表达之意,只需用心去听歌词或旋律,灵魂间的对话。文化之间的交流皆包括于此。如果说上帝将他的癫狂最先染给人类的化画师,那么上帝一定将他的内心深处的柔软传递类的人间的音乐家。无论是资深音乐家还是音乐毫无接触的小白,无论是西方古典乐的爱好者,亦或是东方民族乐的老艺术家,都能感触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凉,或者是《欢乐颂》的快活。即便每个人的理解会有偏差,但大意却兼容所悟。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音乐是灵魂交流的介质,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篇12:高中第三册三单元作文:古代文化的窗口-800字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三单元作文:古代文化的窗口-800字
翻开《红楼梦》,似乎是打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它自问世200多年来,已赢得国内外亿万读者的欣赏和赞誉。外国人读《红楼梦》,可以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以至人们认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称其为“宇宙一大著述”。学者林语堂言:“《红楼梦》不愧为世界名著,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在国外,人们形成这样的看法:“不了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红楼梦》是博大的、深厚的。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或计正因为其博大,所以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传色空观念的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性格命运的浸染,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赢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艳冠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奸,心有城府。对于从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对于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会被大加褒扬。王蒙先生说过一句话?quot;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王先生显然指的是在今天,不过,即使在《红楼梦》中,宝黛的命运也是大致如此。这也从一个侧面么映了文化传统的内在相承性吧。
从文化的角度,透过《红楼梦》这扇窗,看到的是一座古老而浩大的花园。
【绍兴三乌文化作文】相关文章:
2.走进绍兴作文
3.乌江畔作文
5.绍兴游写景作文
10.绍兴鲁迅纪念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