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下学生主体性策略研究论文
“ouyyl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高中作文教学下学生主体性策略研究论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作文教学下学生主体性策略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中作文教学下学生主体性策略研究论文
高中作文教学下学生主体性策略研究论文
1提高生活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叶圣陶认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的单调,使学生思维单一呆板;对生活感受不深刻、不强烈,使作文缺乏深度,缺乏感染力,空洞而苍白,这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确定的重要原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赋以感情:感受清晨,会觉得它象绿叶一样鲜嫩,像露水一样明净,像少女一样羞怯;落叶飘零,那是“老树的回忆”,更是“种子的萌芽”。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充满着灵性,无不具有独特的生命情感;古城、古建筑无不凝聚着一种深远而蕴藉的历史厚重感。只要用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就会发现能震撼自己的美。提高生活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才会对生活有较深刻的感受,才会发现美。而消沉和委靡只会丧失美感。提高生活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还要带领学生投入美丽的大自然,靠近过去的历史,走入浩瀚的书海。拓宽他们的视野,感悟历史,感悟文化,加强思想的深度和厚度。
2内化写作知识
一篇文章使人首先感动必定是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精神气质,而不是写作技巧,但写作技巧的准确运用能更好地表现作文的内涵。高中生也很需要这样的知识指导,但写作知识的传授不是生硬孤立的,而是结合实践,使学生生动地感悟知识,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内化为技能的,这才是主体地位的体现。例如,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重点训练的文体。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阅读教学中也多次学习,如果作文课堂上仍然照本宣科,势必使学生感到厌倦,知识还是老师的知识。于是我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先发给学生一篇从网上下载的习作,要求十分钟阅读,小组讨论文章的不足。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很多修改的意见,我鼓励他们说,把你们的意见整理下来,也许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我抽查了个别同学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肯定他们的进步并指出存在的不足。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领会议论文写作的方法,整个过程,我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
3多角度、多渠道的训练
单一而呆板的作文训练模式,不符合高中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多角度多渠道的训练更易激发学生兴趣,打开思路,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3.1现场调查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高中生的作文之所以“学生腔”,很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社会生活的教育。高中生的生活比较单一,升学的压力更让他们几乎与外界相隔绝,学生的情感体验肤浅,对生活缺乏感受,使得他们没有激情,没有新的材料可运用,视野狭窄可想而知。
3.2以辩论赛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来充分发挥主体性
高中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辩论。为参加辩论,获取胜利,他们要做充分的准备,如,寻找相关的资料、有利的证据,还要和组员深入讨论分析命题的内涵、作战的策略,反复修改辩论的底稿。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而激烈的'辩论,年轻人之间激烈的“碰撞”,会产生许多明亮的火花,绝对有助于他们对问题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思想水平的提高。
3.3演讲
演讲的准备过程同样是一篇文章的形成过程。在同龄人面前的演讲,年轻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特点,将促使学生不得不改变“假、空、虚”的作风,而力图新颖、真诚,这些都有助于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培养。
4把握好共性和个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全体性和差异性。教育要面向全体,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因为原来教育环境、语言环境、家庭环境和生活体验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性,作文教学应将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挖掘潜力,得到发展,得到写作的快乐。例如,班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我就鼓励他们多写一些农村生活题材的文章,多采用夹叙夹议的文体,力争以情感人,以朴实取胜。课外,单独组织他们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通过加强口头表达能力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作文,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个性和情趣。如果学生能在作文里充分地释放他的心灵,张扬他的个性,能感觉到创作的快乐,那么,激发他们的将不仅仅是作文的热情,还有对文学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他们主体地位最好的体现。因而,语文教师应为他们塑造这么一个精神花园,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花园里的花草,使他们充满着生机,灿烂地开着花朵。
作者:杜小磊 单位:云阳县养鹿初级中学
篇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07B-0032-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般在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途径,如果作文教学质量不高,会对语文教学水平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作文教学一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都觉得作文写作具有一定难度,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也不善于用简练的话语叙述生活中看到的各种事情,致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作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致使小学生在作文学习中遇到了较大问题。
一、提供平台,巩固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内容,又是难点内容,因此,保障作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维持写作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是受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偏重于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背记一些重点考试内容,在作文教学方面往往没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致使写作课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致使许多学生不愿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教学须注重提供写作平台,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巩固学生的写作知识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制定适宜的写作教学方案。由于写作纷繁复杂,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完全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须让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让学生逐渐学会灵活运用。由于课堂时间往往较短,难以让学生得到充分训练,所以教师可以在班内组织作文比赛,并提供一定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将一些较好的文章贴在教室墙壁上,列出一些写作较为优秀的学生名单,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后自觉进行写作学习,并敢于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在以“我最敬爱的人”作为写作主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要求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值得自己敬爱的人,主动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寻找各种素材。在学生有了写作欲望后,让学生根据寻找的素材列出写作提纲,并进行构思。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写作,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尽量让学生多练习,以巩固学生写作基础。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须从多方面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评价,对写作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写作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拓展视野,积累素材
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在写作时,很容易出现千篇 一律的问题,或者是出现一些缺乏具体内容的流水账,致使写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小学生大都不善于观察,单纯进行模仿,不能有效改变固有的写作模式,难以挖掘写作新意。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都较小,常常局限于学校以及家庭两点一线,致使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没有较好的认知。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家长或者学校能带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并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增长社会经验,拓展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意识,提高文章新意。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可以以视野拓展为基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对各种素材进行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就能在写作过程中创新写作内容,增强写作灵感。以往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会让学生背记一些好词好句,模仿一些范文,这样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质量,但是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发散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基于小学生特性,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视野进行拓展,让学生积累多种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例如,在以“夏季”为写作主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了解夏季各种事物的变化,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对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内容进行构思。为了避免学生将素材进行堆砌,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有写作方向,防止学生文章主题过于混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思维发散,激发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如果学生写作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即使有再多的写作素材,也难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因此,通过阅读让学生写作思维得到发散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学习,用各种优秀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增长学生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从而夯实学生的写作功底,保障学生写作质量。阅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散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学生有丰富的阅历,但是写作能力不足,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文章会存在较大问题,不具备韵味。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了解优秀文章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并适当模仿,在熟练掌握之后进行创新,打开写作思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例如,在以“手机使用利弊”作为写作主题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构思习作思路,并对文章的行文技巧以及特点进了解,有效渗透。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质量。
四、加强交流,调动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文章写作质量与情感表达有着紧密联系,很多学生的文章可能在语言表达、情景描写等方面较优美,但是细读起来觉得生硬,难以让人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致使文章质量不高,因此,教师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例如,在以“亲情”为主题进行写作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亲情教育片,让学生能够产生相应的情感,并应用于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制定长远的作文教学计划,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写作的意义,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保障作文教学质量。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不会在作文教学中花太多时间,没有让学生得到有效训练,也没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致使学生在写作中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写作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篇3: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下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学科论文
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下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学科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本文就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由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力,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只有学生感兴趣、喜欢,心理上需要的事物,动机的产生才有可能使个性得到发展。因此,学校的领导与教研组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想,在全校开展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后,为学生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这对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有了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分类教学体育兴趣终身体育
1、前言
随着年龄增长,生理上的发育,学生成人化的心理逐渐成熟,过去心目中的教师权威在逐渐消失,在他们之间会重新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威信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权威压制学生:我教你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的强制式教学方法。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造成学生不愿上、不想上、怕上体育课,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疏远体育课。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喜爱选修的锻炼项目进行教学,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性教学,通过他们的需求来获得知识。一旦学生能够发现自我的能力,使其在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后能找到表现自我的个性“闪光点”,才有可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宜人的教育环境,才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比了开展分类教学前后学生体育兴趣的情况。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96%。因采用的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可信度较高。除此之外,还通过组织部分学生开座谈会,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对开展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办法
2.1开展高中体育课分类教学模式的意义
2.1.1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教学,才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才能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
2.1.2体育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师生的个性,发挥师生的个性特长。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学各有所专,教各有所长,充分利用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使学生能择善而从,择优而学。
2.1.3学生在运动中,“尝试失败”、“品尝欣慰”,养成良好心态,在平衡的发展中产生强烈的追求欲,使之形成自主,自发的参与意识锻炼的习惯乃至终身。
2.1.3遵循高中生兴趣日趋集中,逐渐专项化。希望能根据自己身心的特点来上体育课"的心理需求,科学地安排教材、教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运动中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2.2开展高中体育课分类教学的方法
2.2.1高一阶段实施普修课制,通过广而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各种体育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2.2.2高二阶段与高三阶段实施专修制,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学习的内容。通过专而精的学习,充分拓展自己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发展专的体育水平,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开展分类教学前后学生体育兴趣的对比
学校在开展体育分类教学前,学校的体育教学还是照章办事,依据的还是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所有的学生都是一起接受老师授课,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老师就是一同对待,这使的很多学生来上体育课就是在完成任务,没有学习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学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上体育课,那学习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了。当我们看着,接受了十几年体育教育的学生,一旦从学校毕业也就终止了体育锻炼,由于缺乏爱好,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兴趣,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这不可不说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悲哀。
通过发放的问卷就可以看出开展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前,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情况:
表1
兴趣表现
很感兴趣――一般――不太感兴趣――一点不感兴趣
人数
3――26――59――8
所占比例
2.88――24.96――56.64――7.68
从表中可以看出占很大比例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很差,而后通过访谈法了解到学生的体育兴趣那么差的原因还是在我们一直运用的'教学方法上,体育教材太强调共性了,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也太强调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得不到重视,阻碍了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学校在开展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表2
兴趣表现
很感兴趣――一般――不太感兴趣――一点不感兴趣
人数
46――37――11――2
所占比例
44.16――35.52――10.56――1.92
从表中可以看出,开展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后,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感兴趣的比例由2.88%上升到了44.16%,其中更要看重的是由开展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前的一点不感兴趣的7.68%下降到了1.92%。而后的访谈法了解到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分类教学很支持,都感到能在体育课堂上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4、讨论
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体育分类教学能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很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达到培养他们的终生体育意识的目的。
4.1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与主动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主体与主动意识得到提高就能提高我们体育教学的效率,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选择项目、上课的老师等,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以往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机器来指挥,作为无意识的动物来训练,因而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厌倦。我校开展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育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体育锻炼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2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等诸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
体育任务的多元化,决定了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传统的体育课一般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这对于保证课程的统一性和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但缺乏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如完全追求统一,就易造成“千人一面”“万校皆同”的结果。如果各校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学生虽然不能完全按照兴趣、爱好选择项目,但可以满足相当大部分同学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项目,这就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发挥各自个性。
4.3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
人在某个方面获得满足后则需求欲望就越高,如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不了需求。有了满足就会产生“兴趣”。正是有了个体的这种或那种需求,才能推动各项活动的积极开展。没有需求也就没有这样的活动,高中学生希望按照自己喜爱的项目上体育课并需要在某一项目上寻求发展,这种心理倾向、心理需求,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表现,需求一旦产生一种不可低估的主体能动潜力将会涌现,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有意识的激发之下,兴趣还会更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发展到对某一项目有一定的倾向性后就会变成爱好,这种爱好就能成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的教是为学而教,我们的改革是希望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燃烧起熊熊的兴趣烈火,激起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与参与意识,体育教学才会具有生命力。学生将会以饱满的热情与强烈的体育兴趣投入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他们会锲而不舍的去追求和发展。
在高中阶段开展体育课分类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而且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更好体现“教学相长”。中、小学体育教师自己最清楚,不是每一个教师对所有运动项目都很“在行”和非常娴熟,也有“弱势”的项目存在。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却为何非要学生什么都得学,又什么都学一点――“走马灯”式的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可想而知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学生开展体育课分类教学,更能充分表现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熟练地把特长发挥出来;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娴熟地传授技术和技能;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探索、提高和对思想观念的更新,在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好;也有利于学生从体育教师(特别是老体育教师)身上看到终身体育锻炼给生命带来心理上、生理上的最大快乐,是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与培养体育兴趣的最好榜样,用体育教师无声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行为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与教法》.李伟民.新华出版社.1.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第一版.
3、《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周登嵩.
4、《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蔡建波.
篇4:网络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研究论文
网络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学的难点,传统的纸质作文是学生和教师的单向交流,并且不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指导成效不明显。网络化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学生的作品可以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写作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成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
网络化 作文教学 交流平台
一、网络化作文教学的相关概述
网络化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指的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目标和作文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丰富写作资源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学生作文的意义建构,学生的成果实现开放性、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网络化作文教学不论从选材方面还是表达的形式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同时,网络化使学生的作文能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相联系,在积极的评价和关注中,更能激发学生说话和表达的积极性,从而使作文教学充满动力。网络化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以学生的作品开展指导,以学生的进步指导学生,是聚集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交流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讲得多,练得少,练不得法
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教学时间一般一次是两个课时,教师的教学时间安排通常表现为:第一节课讲写作理论和讲评上次作文;第二个课时展示作文题目,学生开始写作,下课后交齐。这样的写作教学显然教师把写作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在传授而忽视了写作教学的情感独特性。并且,即使是一周只有一次的写作机会有时也被教师以语文知识的教学取代,这不仅造成写作练习时间的缩短,而且造成学生情感表达的断裂。创作是需要灵感的,写作也是一样,传统的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学生有情感表达需要时进行表达的平台,而是要求学生就一个固定的主题发表学生的`情感,而不管学生是否有所想所思。这样的缺少情感的命题文章,使得优秀作文的抄袭和模仿成为高中作文习作的主要进步形式,模仿优秀论文的结构、模仿优秀论文的语言,但是缺乏真实的情感内容,这些形式的练习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
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后,能够坚持写作的并不多,这样就使得教师对写作缺乏一定的心理感悟和体会,也就不能真切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一味地按照教材的习作练习指导、按照教辅上的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而未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得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写作上缺乏自己独特的情感,使写作内容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例如,在一篇“我的家园”的作文习作中,家园出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环境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所有的倡议都是要热爱环境。学生与作文命题没有产生思想的共鸣,没有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只能运用作文指导中教师列举的一些例子。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有用固定的开头和固定的结构来套写资料。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使得作文表达成为脱离内容的形式训练,使得作文的表达缺少生命力。
3.评价缺少激励,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目前,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大多表现为教师全批全改,每周的作文批改成为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情,一名教师带两个班级的语文课,一周一次作文,一周的作文本数量一般要求120本,使得教师在一周的时间里紧赶慢赶才能够完成,而在高强度的任务中教师并不能仔细品读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除了几个写作水平较为突出的学生,往往是修正一下错别字,画出优美的句子后,写上几句大致雷同的批语。同时,因为教师所带学生数量较多,并不能够真实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先前知识和学习心理,进而影响在写作的批改上无法给予学生循序渐进的指导,评语的雷同使得学生对于评语的忽视。一名学生陈述:自己的作文,教师在第一次的评语是建议自己通过一些细节描述更加细腻的感情,第二次我很用心的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写作,结果教师还是给予相同的评价。教师对于我的努力没有给予关注,写作的好环不是与自己以前的水平进行比较,而每一次都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评语都呈现出一致性,现在我都不看评语,看了也没有什么帮助。这样的作文指导以及作文习作练习使得作文的写作流于形式,学生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进行写作,教师为应付学校的检查进行批改,这都影响了学生的习作热情。
三、网络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网络丰富了作文教学的开展
网络丰富的资源,在作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写什么”和“怎么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校园网还是中学生学习交流的各种网站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名人介绍、重点新闻的观赏之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感想,可以个人日志的方面表达出来和别人分享;有的中小学报刊向学生公开征稿,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积极组织材料进行书写投稿;还有的中学生交流网站分享的优秀作文,学生看后激发的评论动机,也可以作为习作练习。当今中小学以话题作文为主,但在加强话题作文的练习过程中,要丰富作文习作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素材着手,先培养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语言,那么写作形式的练习写就容易的多。网络将学生的作品练习起来,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单一交流,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后,会有很多学生给予评价,学生在作文中遇到的写作难题也能够在学生交流中得到帮助,对“怎样写”进行自主的交流。当然,中学生文章习作的指导离不开教师的辅导,而网络交流平台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作文,将学生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在班级中再次展开讨论,比如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如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有的学生搜集到一些描写外貌的优美词语,有的学生主张用一些平时的语言进行真实的描述,有的同学说得写出他的特征,他的独特之处,等等。这些学生借助于网络的自主交流,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却开启了学生关于怎样习作的思考,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课堂讨论显然要比传统课堂有效的多,并且教师以学生的习作为素材,找出代表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具体指导外貌描写的方法,基于不同的风格怎样修改会更好。这样的习作课,基于学生的写作成果,以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为目标,让学生看到不同写作的重要成效,不仅为学生怎样写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而且激发着学生的写作热情。
2.利用网络创建良好的作文数据库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纸质形式开展,对学生的作品无法予以保存,学生无法回头关注自己的作品,也无法实现对他人作品的欣赏。网络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学生以班级建立群,将班级的优秀作文上传至群共享进行保存,同时也可以加入其它的中小学交流网站,分享自己的作品,欣赏别人的作品,实现更大范围的学习和交流。还有微课、微信、微电影的形式也部可以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来。但是,网络环境纷繁复杂,网络语言也是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推荐更多的优秀作文网站和共享平台,以及一些优秀的中学生杂志和读物,对学生的网络学习予以监控,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可以只开放一些供学生学习的网站。在优秀作文库的内容安排上,要注意三点。第一,话题内容的丰富性,包括名人名言、学生的习作、相关的图片和音频、往年高考的一些话题作文题目以及一些推荐阅读的书目等等,体现多媒体的大容量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里面学到东西。第二,要注意内容安排的层次性。由于学生的先前知识和背景的不同,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学生的作文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层次性,针对写作中出现不同问题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修正措施和参考书目,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文指导和推荐书写的不同作文。第三,资料库的管理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资料库的建立达到真正的使用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监督。高中生的自主能力发展以较为成熟,将资料库的有效运行交给学生自己,使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一个班级的资料库管理中,该班学生实行轮流负责制,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星期的管理,并且班级讨论出管理原则,每周要开展一次本周论文练习汇报,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果,每周学生需要上传一份关于读本班5名学生作文后的评价,字数不能少于100字。该班每半个月,要将自己半个月的写作成果在群中分享,评价后将优秀和取得做大进步的学生在班级分享栏中张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网络化作文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
篇5:高中《经济生活》模块主体性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目录
高中《经济生活》模块主体性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本身的素质与能力,而且体现在教师工作的中学课堂教学第一线。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确立清晰的三维目标,其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其固有的弊端,特别是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传统课堂的教师中心、教师主体成为了现代课堂的新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也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在其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并设计全新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新方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体性教学设计逐渐被中学教师所关注,主体性教学设计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是笔者针对现实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这一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一些新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在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与听课、评课实践,针对教学课堂上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努力探索有关主体性的教学设计。
除引言外,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主体性教学设计的一般性概述,首先明确了主体性、主体性教学、教学设计以及主体性教学设计的内涵,并对主体性教学设计的特征做出分析,即体现时代价值、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人际关系和谐民主、教学活动的自主创造性。
第二部分,揭示的是主体性教学设计运用于课堂实际的现实意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第三,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本部分依据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特性,分析主体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并重点强调教师在主体性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选取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进行主体性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分析。
以此来分析出主体性教学设计到底从哪一方面入手,到底该如何进行设计。
第四部分,笔者把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并根据学生的反映来反思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主体性教学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ew round of national curricula reform for basic education,some new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ord to th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his requirement is not onlyreflected in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themselves,but also in the work ofth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first-line.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new course standard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o establishthree-dimensional target clear ,which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status.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has its inherent,especially in therealiz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 status.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er centered ,teachersubject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in the modern classroom.
Teachers of politics of high school also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seproblems,constantly looking for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and thenew design project of new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Reflect thestudents' subjectivity teaching design is gradually concerned by high schoolteachers,subjectivity teaching is designed to conform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ofreform on the teaching plan. This author in view of teacher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speaking , students tak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drawbacks,some new methodsare proposed.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but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part is the general overview ,the teaching design,first has been clear aboutthe subjectivity,subjectivity teaching,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subjectivityconnotation of the design,and the subjective characters of teaching design to makeanalysis,which reflects the value of the times,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initiativ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harmonious and democratic teach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independent creative.
The second part is to reveal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the subjectivepractical value of teaching design.This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the subject teaching design of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mainly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first,conducive to highlight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subject status;second,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experience and the scientific attitude;third, benefit students in cooperative inquiry, learnto listen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alize of the knowledge.
The third part,it i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based on features of high school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ipline,this section analyses the basic conception ofsubjectivity teaching design,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teacher'ssubjectivity in teaching design,selection of are required a economic life “of the new eralaborer”this box,subjectivity teaching design,the main content.Include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learning,teaching target,teaching difficult pointanalysi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process analysis.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teaching design which on the one hand ,from how to carry on the design.
The fourth part,the author put their design using teaching design well into theteaching practice,and new ideas in the classroom found in tim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reflective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reflection,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words:senior politics;Economic life;Subjectivity teaching design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引言……1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1
1、选题的缘由……1
2、研究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1、国外研究现状……2
2、国内研究现状……4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6
1、研究方法……6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7
一、主体性教学设计概述……7
(一)概念界定……7
1、主体和主体性……7
2、教学设计……8
3、主体性教学设计……8
(二)主体性教学设计的特点……8
1、教学设计观念上体现时代价值……9
2、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
3、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创造性……9
4、教学设计体现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10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主体性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10
(一)有利于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10
(二)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体验和培养科学态度……10
(三)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11
三、高中《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主体性教学设计……11
(一)“新时代的劳动者”主体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11
1、以学生为主体……12
2、明确教师角色……12
3、增强课堂调控……13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主体性教学设计方案……13
课标要求……13
学情分析……13
教材分析……13
教学目标……14
教学重难点……14
教学过程……14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主体性教学设计的反思……23
(一)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23
1、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落实不够……23
2、讨论环节过多……23
3、激励措施不明显……23
(二) 改进措施……23
1、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需进一步体现……23
2、教学活动需多样化……24
3、更有效的激励学生……24
结语……25
参考文献……29
致谢……32
篇6: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中学数学学习策略研究的论文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中学数学学习策略研究的论文
一、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以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在这里用来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的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邻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显示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所以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的比喻为“抛锚”。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有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三)随机进入教学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的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中学数学学习策略
在设计自主学习数学策略时,主要考虑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是指知识内容的特征,它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中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数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采用随机进入学习策略。主观方面则指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同我国数学教育家积极倡导的“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来学习数学”内在本质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数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教室里除了自己以外,学生并未学懂数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例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拼、凑,学生经过了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勾股定理,熟悉了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参与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参与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初中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且上课质量不高,达不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同时,迫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与精神压力,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大大缩短,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自觉性。因此,初中生身体素质普遍较低,本文针对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度低的原因及改善措施进行研究与讨论,供广大体育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参与度;运动意识;身体素养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初中体育课程是学生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养,进而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可见,改善学生体育课参与度低、锻炼意识不够等现状,以赶上新时代的社会需求迫在眉睫。
一、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研究的意义
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参与度意义重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可以改变以往常规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运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课堂,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既实现了短时间内锻炼身体的奇效,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既有利于强身健体,也有利于大脑的血液循环,同时也能得到高强度学习后的放松,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改善睡眠质量,并且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以及终生锻炼的品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度低的原因探究
1.初中生自我强身健体意识低
通过调查,初中生尤其是女生对体育课的意义和作用意识淡薄,认为体育课只是没事的时候放松放松,吃点零食,聊聊天的休息时间,因此,难免课堂参度不够,其次,初中生由于自身运动水平较低,在参与体育课程的初期会非常吃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导致放弃。同时,我们通过全方面的调查也得知许多学校的体育老师对这一课程不够重视,不仅上课的过程死板单一,同时,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也不够合理,安排的活动不够有趣且时间较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自由活动和休息了。尤其是在期末复习的紧张阶段,学生为了复习和完成作业而请假或其他科目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期末复习而占用体育课的事件经常发生。
2.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新课改中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由学生主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主要起督促和引导的作用。而大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新课堂模式,继续延用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栓在死板的理论课堂知识中,最多只是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动作,草草完成任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体育成绩的期末测评方向过于单一
体育课成果唯一的检验方式就是期末的体育测评成绩。但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测评制度十分单一、死板,大部分学生为了完成测评任务,都是期末的时候才抽出一些时间加紧练习规定的考试内容,单方面为了考试而锻炼,临时抱佛脚,这达不到教育制度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学生体育参与度低则导致了锻炼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信心。
三、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策略方法
1.采用有趣且多元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符合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再往这个大框架中添加教学内容和教学细节,保证每个细节设定都生动有趣,且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化教学和书面化教学。例如:在讲解田径运动时,教师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刘翔100米跨栏的详细视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和探索热情。然后再利用原视频重复播放,讲解跨栏过程中的运动原理与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并强化记忆。最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对跨栏动作进行演示和讲解,请同学自己体验,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动作上的不足和错误进行纠正与讲解。
2.改变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在设置课堂内容时应该注意增加学生的体验和运动时间,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并提高主动性。例如:在对篮球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利用少量时间简单讲解篮球的理论知识,随后身体示范,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运球和传球的练习,让学生真正熟悉和掌握篮球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运动信心。
3.丰富测评方向,严格把控学生综合运动水平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对体育测评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改变单一的分数制度,加入一些平时表现分、运动基本素质测评分、运动基本素养测试等,引导学生从平时锻炼做起,打好身体素质革命战,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提高体育课堂参与度。
结语
初中体育课堂是学生转换思维、强身健体的重要课堂,能够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学习效率。学生应该在新课改的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观念,体育课堂并不是无用功,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着改善与平衡的作用,学生应积极、自愿地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许文鑫.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05)
篇8:初中化学教学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策略研究论文
纵观这几年的化学教学,我对我所任班级的化学学业考试成绩做了一下统计分析,统计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分化严重。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发现:31%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64%的同学认为教学进度太快,自己学习跟不上;38%的同学对化学不感兴趣,认为枯燥无味,太难懂;41%的同学对学习没有信心,遇到困难就退缩了;42%的同学认为学习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学,没有掌握化学科的学习方法;35%的同学认为师生关系紧张,自己学习不好,教师不管自己。因此,如何预防学生两极分化、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一、转变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前教学中我只注重尖子生,忽视了后进生。通过自己不断的业务学习,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大胆采用了“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精心研究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在教学中以精确的试验、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及其他体态语言,以迭宕起伏的教学节奏或实物、游戏、幽默、笑话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动口动脑、人人跃跃欲试,全方位调动其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精力集中起来,使人人都有所收获。我深入了解学生及学情,将学生科学分组,每八个人一个学习小组,让好、中、差的`学生有机结合,好的帮助差的,带动中间的,让其都有机会谈评说议,指导其课堂上“荣辱与共”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比学赶帮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二、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坚决将教学进度慢下来。
由于初三面临升学,多数学校都是上学期讲授完初三的全部内容。而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有些化学用语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只照顾一部分尖子生,不管其他同学会不会、理解不理解,一味赶进度,造成很多同学吃夹生饭,知识前后不连贯,理解不了,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一般在四月中旬学习完课程,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培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让学生和老师同台做实验,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帮手;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形成竞争氛围,每个班级都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大家开展学习竞赛,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发挥趣味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绪言时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瓶吞鸡蛋”等奇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愉悦性;重视每节新授课的导入,创设学习情境,每一节课我都非常重视课程的导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趣味小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辟第二课堂,将化学学习融于生活中,如设计实践作业“调查家乡的水污染”、“调查家乡土壤的酸碱度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真正体验到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后进生学习。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教学中针对化学课特点,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类题目都要总结解题规律、解题方法,明确解题原理,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照抄照搬。可把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方程式书写口诀”、“制取气体口诀”等,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后进生”身上,多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五、多关心鼓励学生,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使他们与班级融为一体,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教学中我努力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理解学生,把每一名学生都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肯定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使学生在磨练中扬起自尊的头颅。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来不挖苦讽刺打击他们,在课堂上我总是找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安排一些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帮一、兵教兵活动。同学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但对好同学的话却言听计从,学习积极主动,有时令当老师的都不由得心生妒忌。这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在各方面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融为了一体。
六、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评价。
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内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充分发展个性。具体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练习分层、课外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设计成基础题、能力提高题、拓展延伸题,也可以分成A组、B组、C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只要完成A组题就行了,中游的同学则要完成A组、B组,学习富有余力的同学三组都要完成,更好地实现了优生优培、后进生转化,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调查统计发现,96%的同学对我的授课模式进行了肯定;95%的同学对化学倍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心;94%的同学对学习充满了信心,遇到困难时不再畏畏缩缩;95%的同学认为掌握了化学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规律;97%的同学认为师生关系融洽,认为自己能行。
篇9: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学生接受社会科学思维训练的主要渠道,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并不感兴趣,主要为高考而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疲软”。笔者在本文中,阐述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提点,结合新课程核心理念,提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策略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决定的自觉能动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一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教师的合理指导是基本前提和保证,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己计划、判断、选择、执行、监控、调节的积极能动性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基本方式;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独立学习,是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这里的“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也包括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是狭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动性
能动性相对于受动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从这个角度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
第二、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对他人的依赖性上,将学习变成了机械活动,丧失了学习品质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上,独立性是其实质和灵魂。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对书本的依赖,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第三、差异性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往往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以自己现有的水平、基础出发,忽视了学生个体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结果是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
第四、协调性
自主学习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生自身学的相互作用,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求教和学的协调以及师生关系的协调。自主学习同时也重视同伴帮助,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形式以达到生生互动、协调发展。
二、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三、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它表现为学习志向和愿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推动力,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苦练本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差异性这一实际出发,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发展学生的优势差异。
教师不能一味只看分数的高低,而是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个性,捕捉其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利用多种渠道为其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实行课堂讨论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法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实行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
实行开放性教学,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走出课堂,超越书本;不迷信老师的经验和权威,敢于向教师、书本和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要积极开拓获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方莉: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12):180
[2]苏东坡: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政治课上提高学生兴趣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03)
[3]史维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04)
[4]谭英: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J]安顺学院学报,2007,(03)
篇10:高中体育教学的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新课标提出,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不仅要注重成绩的提升,更要注重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面对新课标改革中提出的这项要求,体育课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体育课能够给高中学生离开课桌、教室,放松和锻炼的场地和器材,能够让学生通过运动增强体魄,以实现更好地学习。但目前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运动积极性、教师教学方法不到位等,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体育课对高中学生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实现兴趣化教学,以提高体育课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兴趣;提升
1高中体育课教学现状
作为现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体育课已经成为高中时期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虽然现在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很多老师的问题,在很多的文化课老师的眼里,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学科,也使得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名存实亡”,每周只有一到两节体育课也被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的轻视是体育课不能如实实行的根本原因。其次,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上出现了两个极端,其一是体育课略显沉闷,并不像是一门户外课程,倒是向着文化课转化,在体育课上,老师机械式的要求学生学习一些动作,如太极拳,整节体育课都是在练习太极拳,这就让学生对体育课也很反感,觉得体育课和文化课没有区别,都是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缺失了体育课本该有的活跃和积极。另一种课堂情况恰恰相反,体育老师十分松散,除了刚开始上课时的点名,之后学生都是直接自由活动,反而让体育课更多的变成了茶话会,没有了课堂本该有的气氛,虽然这样的体育课学生很喜欢,但是这样的体育课设置了还有什么意义呢?岂不是变相的给学生放了45分钟的假期?过于松散的课堂让学生懈怠,对于体育课的认知也完全的发生偏移。当然,体育课的场地和器材提供不到位也影响着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不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篇11:高中体育教学的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论文
正是由于目前高中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必须针对体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对症下效”,才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以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参与度。笔者也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创建一个趣味、高效的体育课堂,提出以下建议。
2.1课堂巧设疑,吸引学生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好奇心,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下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有目的的为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在好奇下亲身体验从而解决疑问。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体育课堂上而且还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疑问设置。
2.2理论课上设疑问,掌握体育小知识
首先在理论课上,教师要传授一些体育知识和保护知识,这样能够让学生安全正确的进行活动。面对体育理论课,学生的兴趣更低于课外体育教学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疑问,让学生们来回答问题,用这种方法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最后通过视频、课堂讲解等方式进行揭秘。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抢答活动排球、篮球、足球比赛各需要多少参赛选手、跑步前应该做哪些热身运动、跑步后又该做哪些放松运动?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进行抢答,这样能够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课堂活络起来。
2.3教学课上设疑问,体验锻炼找答案
在进行理论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来设置疑问。比如说步幅与速度的快慢有关系吗?、进行体育跑步时蹲踞式起跑与站立式起跑有什么差别?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们并不能够立即答出,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跑步活动来选择答案,通过体验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探索,从而在练习中寻找答案。
2.4教学语言生动、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和环境,能够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很多学生一提起来体育教师,就认为体育教师很凶,说话声音大而且不留情面。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这种观点,通过改变语言、态度等,让体育课变得轻松、幽默,而不是僵硬、压力。
2.5将体育活动生动化、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师要致力于带领学生去体会体育运动中无穷无尽的乐趣,把体育活动描述的吸引人,并且要鼓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和体验。比如说教师在进行体育描述时,要抓住体育活动的重点进行描述,让学生一听觉得有意思并且能够注重体育活动的重点。比如说在进行跳远训练时,教师要强调空中的“身轻如燕”、落地的“稳如泰山”。再比如说进行快速跑步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种紧迫感、追逐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各小组,每组学生占一个跑道。下一个起跑的学生比第一个其起跑的学生要慢三分钟。教师要求上一个学生不能够被下一个学生超过,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和刺激感,在心理压迫下就会快速的完成体育任务。
2.6重视语言的鼓励作用,培养学生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有些学生在进行耐力跑步时,会因为一些原因坚持不下来,动不动就想放弃。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身边鼓励学生,教师可以让身边的学生一起大声为这些学生呐喊加油,还可以为学生鼓掌等帮助学生坚持下来。这样学生不仅会充满力量和自信,而且还会完成对自己的挑战。总之,语言艺术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采用的艺术。教师要利用各种语言、语调等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勇敢的完成对自我的挑战。
2.7教学与游戏结合、增加学生参与度
游戏是最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喜欢去做游戏,因为不仅能够收获快乐还会缓解压力。尤其是面对高中生,高中生学习压力大、课业重,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巧妙地缓解他们的压力,让他们在放松的情况下完成体育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明确这节课的活动目的。到底是想锻炼学生的跑步能力、跳远能力还是各种球类等活动。明确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小游戏来进行体育教学。比如说教师要想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就可以带学生们玩“贴煎饼”,这个游戏不仅能够让所有的人参与进来,还能够通过学生选择的不可预知性让游戏紧张起来。在紧张和刺激下,学生的头脑会更加灵活,反应也就会更加灵敏。再比如说教师想要锻炼学生的投球准确性和观察力,教师就可以让为学生分组,学生两两搭配,来进行投球,并且可以通过“奖惩制度”,输了的学生要完成一圈跑步比赛而赢了的学生就是观众等来激励学生进行比拼。这些游戏的开设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且能够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既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完成了教学任务。
2.8巧妙利用教学器材,实现教学目标
体育课囊括很多活动,跑步、球类、跳绳、跳远等数不尽数。所以教师要巧妙的利用各种教学器材,丰富体育教学课堂,并且由浅入深的带领学生走入体育的世界。在体育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制定学期目标。这一个学期想要学生通过各项体育活动,获得什么样的体育技能。比如教师想要通过体育课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投篮技能,那么老师就可以通过锻炼学生的耐力、观察力等实现篮球教学。教师在学生学会一些技巧后,还可以通过举办比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比赛与配合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3将体育课与生活连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课堂之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因为教师的体育教学课堂没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导致学生体育锻炼过于课堂化。此外单单依靠体育课上的教学就想要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将体育课与生活相连接,让体育课“生活化”,笔者也将提出以下建议:
3.1教学内容与生活链接,增加教学内容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的将体育活动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体育活动的要点,还会觉得体育活动有意思,便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锻炼。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抛掷秧苗”的场景,抓住“抛掷”的要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规范了动作。再如设计接力赛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为接力赛紧张、刺激的氛围下注入趣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搬运物资”,学生通过接力传送物资。这样接力赛不再是锻炼学生速度和反应能力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成为了学生的一项生活游戏。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讲体育教学内容和生活链接,让学生抓住体育活动要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行体育锻炼,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3.2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因为体育课程的开设有限,上课时间也有限制。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将体育课与生活连接,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如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跑步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制定一项每天都能完成的体育活动,比如每晚做几个俯卧撑等。并且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提问学生有没有做、感受如何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日常生活锻炼的习惯,还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加上体育课的兴趣。总而言之,高中体育课在学生高中学习阶段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必须积极解决体育课问题,改变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帮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学习体育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教学态度和语言等方式丰富体育课堂,这样才会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趣味的体育课。
参考文献:
[1]王春欣.高中体育课堂兴趣教学分析[J].新校园(中旬),(10).
[2]郑国华.兴趣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中旬刊),(01).
[3]李志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的兴趣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1).
[4]徐超.高中体育“趣味、互动、竞争”课堂构建分析[J].田径,(03).
篇12: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培养研究的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培养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元认知能力,策略培养
一、元认知的定义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A. Brown与L. Baker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Hobstader把元认知定义为“跳出一个系统后去观察这个系统”。Kluwe认为元认知是“明确地专门指向个人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积极的反省的认知加工过程”。由此可见,虽然心理学家们对元认知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究其实质却都是相同的,即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及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及体验。
二、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元认知理论在数学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是由数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由于其内容高度抽象,结构极其严谨,推理十分严密,因而其学习效果与学习主体的努力程度成高度相关性论文范文,也与学习主体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密切相关。上述特点使得元认知理论在数学教育领域变得非常迫切而十分重要,而且一旦有效,其可迁移的价值也大。事实上,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出现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没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过底估计自身能力导致自卑感出现,自信心丧失,最终进入“越学越差,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之中。过高估计自身能力导致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以致作业中错误百出。总之,元认知方面的种种缺陷与不足,与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文献总结,我们具体看一下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1能及时监控、调节数学学习活动,以便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元认知实质上就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重视对数学学习对象的研究,而且时刻清醒地关注着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这个数学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哪些策略?这些策略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也时刻在想:这样的学习效果如何?方法是否对头?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要不要修改原来的想法等等。元认知把学习主体自身的认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因此能有效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朝着既定的目标尽快而有效地前进。
2.2 元认知水平制约着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元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学习过程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其说是反映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不如是受到元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实践表明,数学学习成绩优秀与差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数学学习中,优秀生一般都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善于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善于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当认知出现偏差时,能及时地通过反省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善于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能对自己的学习动机、态度和认知水平作出合理的评价,能根据各种情况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在上述这些方面,数学差生都明显地不如数学优秀生,这反映了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会引起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明显差异。
2.3 加强元认知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水平这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论文范文,思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关键。思维是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人脑不仅能意识到目标、材料、操作、产品这些客观对象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并能有意识地进行调控,这说明思维还存在监控系统,元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所以它就是思维的监控系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起着支配地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把它作为关键和突破口。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由于元认知在学习、思维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其培养训练的结果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元认知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推理性很强的学科,更应如此。
3. 1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元认知”策略知识的培养
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不知“元认知”为何物,更不用说有关元认知的知识、体验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了。而老师们也承认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及练习习题,这就是造成目前中学生元认知水平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认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目标,并抽出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明确讲授元认知的概念、实质、成分以及各种元认知策略,从而克服单纯靠学生自己摸索而带来的学习或思维方法上的模糊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学生对“元认知”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与数学学科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这样,无论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刻意去培养、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2使学生了解到影响自己数学思维的各种因素
数学学习中学生思维过程是否顺畅,不仅直接关系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成败,而且在解题的方法、策略和思路方面往往都会起到定向的作用。例如:函数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与化归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使用大都会起到化繁为简、构思巧妙的效果。所以说,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影响自己数学思维的各种因素,他们才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论文范文,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让学生了解影响自己数学思维的因素,这与教师的有意识培养和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向学生总体讲述影响到数学思维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分析。由于不同的学生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脾气性格、学习习惯,所以影响到他们自身数学思维的因素当然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主要是认知特征及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认知特征方面,如:学生对学数学的看法,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对自己数学能力、已有知识结构等的了解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一个调查数据表明后进生中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有用的仅占23. 5%。这说明学生未能在应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未能体验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未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导致对学数学有错误的看法,是造成学生无法有效调动自己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在数学认知任务方面影响到数学思维的因素颇多。如:主体应该了解所面临的数学任务、材料的呈现方式是几何方面的还是代数方面的,任务的难度、熟悉程度如何以及材料间的联系特征等等。对这些因素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都会加速我们解题的进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目标强化和目标激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教会学生怎样计划学习活动。包括时间的预定、材料的组织完成、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日程表等等,并用目标去激励学生增强他们解题时的自主性,让学生明确何时才算达到了解题目标。这样,通过目标强化和激励,学生就能做到对自己所学心中有数,并能自觉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监控。当然,在对学生进行目标强化和目标激励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的建构应遵循“小步距”的原则,即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内制订学生能力范围所及的目标,不能好高鹜远。这样,通过对若干阶段目标的构建以及目标实现,在增强了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第二、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及选取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不能千篇 一律。这样,当学生在某个阶段实现了自己制订的“小步距”目标后,他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都会有一定的提高论文范文,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学习。
3. 4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反思就是在解题后,对自己思维的路线、方法、策略和所得结论进行回顾和评价。在学习中学会反思的方法、培养反思的习惯是元认知知识获得和加深元认知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由于数学学科具备很多特性,如: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数学运用的广泛性、数学语言的特殊性等等,这对于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可能一次就把握了数学的本质,而必须多次反复地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有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回顾和反思,能使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更高层次上的发挥,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在这种结合实际的最佳解题方案的不断探索、回顾和反思中产生出新颖性、独特性和巩固性。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训练,向学生明确提出反思任务,逐渐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
四 、结束语
总之,培养元认知能力,为学科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元认知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
【高中作文教学下学生主体性策略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