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

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

2024-08-27 08:12: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

篇1: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文体和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嘉宾谈审题

这是一则隐喻型的材料,介绍了依米花的生存环境和生长特点。题目要求据此“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表示这则材料有多个角度可挖掘。那么,应该如何挖掘呢?

首先,梳理材料的叙述层次。这则材料包含四个层次:(1) 在戈壁滩上有一种美丽而独特的四色依米花;(2) 它的独特还在于它的根“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3) 它花费五年时间在地下穿插根茎,一点一滴积蓄养分才开出鲜花;(4) 花期不长,仅有两天。

其次,分析叙述层次,展开联想,确定立意。隐喻型材料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喻体,写作时应据此作合理的辐射性联想,才能避免文章立意狭窄。由材料中依米花的成长特点可联想到人的成长特点,分析可知材料第一层次对艰难环境中四色花的特点描述是为下文铺垫,材料的叙述重点在“并不止于此”之后,应该沿着“为什么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开出美丽而独特的四色花”这一思路去挖掘。材料第二层次表明四色花专一深入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开放,由此可以联想到“一心一意地扎根深处”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第三层次表明四色花的绽放还源自坚持、积蓄,所以只有不懈地积累才能取得生命的辉煌,只有永不言弃才能实现自我突破。第四层次与前几层次构成对比关系,五年的积累带来的只是两天的美丽绽放,可见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精彩。

只要抓住以上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写作,便能切中题意。当然,从材料整体出发,将这几种观点综合起来,则角度更全面,更易论述。如果审题时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两个词,不理清材料中各个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就会导致偏题,甚至离题。比如只抓住第一层次叙写逆境使人成功、苦难造就美丽,或者阐述生命的奇妙现象等,都不符合材料的内涵。

感动于生命的坚持

温州中学夏依宁

广阔的非洲戈壁滩,干旱荒凉。印象中,它应是漫天的黄沙和到处散布死亡讯息的昼夜不止的烈风,稀稀落落的植物耷拉着脑袋,了无生机。而依米小花却凭一条深入地下的根,顽强地生长着。为着短短两天的花期,它长年累月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并且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这着实让我感动,感动于它生命的坚持。

因为唯有坚持,才能凸显对恶劣环境的极限挑战;唯有坚持,才能焕发生命蓬勃的力量。虽然坚持的过程是那么艰难,但是顽强者并不畏惧艰难,而把艰难当做一个果实厚厚的外衣,一点一点地撕下它,最终品尝到那甜美的成功。正像依米小花,它最终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红、白、黄、蓝,它生命的多彩昭示着坚持的魅力。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铸成锋利的宝剑。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积跬步”“积小流”的过程就是一种坚持。它可能单调无味,可能耗尽精力,可能动摇信念,然而正是如此,我们才会被这种坚持感动。我想起西北漫漫黄沙中最鲜艳的那一抹绿,那是胡杨树。它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它仿佛要生生世世守着那片黄沙,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不是让人震撼的执著又是什么?

胡杨树也好,依米小花也罢,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厚重,它因一种信念而坚持,并因顽强的坚持而厚重。

我想,每个人活着,心中都应有那么一份信念存在。它是一根支柱,撑起我们的脊梁,让我们面对风雨也绝不弯腰。也许生命的本身是苍白的,而信念却使生命的灵魂坚韧起来。那坚韧就像生命的弹簧,不论你怎么拉伸和挤压,生命的脊梁都不会变形,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是坚持,让刘禹锡历经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苦后,终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是坚持,让身陷“乌台诗案”的苏子瞻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坚持,让柳永全然不顾“衣带渐宽”而留下了千古绝唱。欧阳修年幼丧父笃学成材,匡衡家境贫寒凿壁偷光终成大学,曹雪芹举家食粥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无一不是执著的信念结出的硕果。

在这世间,我们也走过那么些年,过去曾面对艰难,现在正应对挑战,将来还要面向无数的未知,但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为内心的那一方净土而坚持。

如果说生命有什么值得我去感动的,我想就是体现生命韧劲的坚持。纵使满目荒漠,世事飘摇,我们也要像依米小花那般,一心一意地扎根深处,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地追求。

进化论

文章选择了“坚持”这一角度,论述坚持之于生命的重要性,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章“提得出,展得开,收得拢”,由材料引出论点,围绕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既有对自然的感悟,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足理透。作者有强烈而鲜明的紧扣材料的意识,文章首尾与文中都有对材料的点染和评价,体现了材料作文的行文特色。

文章在语言表述上长短句相间,整散句错落,排比和对偶手法运用自如,比喻的多方运用使说理更形象。但是,一些语句,如“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由于太过追求文字古奥,对古诗词的引用改编不当,显得十分艰涩。

主如夏花

温州中学叶一倩

溪水奔流,不舍昼夜,只为汇成浩渺江海;

飞蛾扑火,不惧灼烧,只为追随一点光明;

凤凰涅,浴火焚身,只为重获华丽新生。

生命以奔跑的姿态彰显着鲜活与蓬勃,用急促强劲的步点积累成最终的飞跃。

远古的日光透过历史的滚滚黄尘刺乱迷眼,我仿佛看见夸父在荒野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震碎山河。他那执著的眼神一如炎炎的烈日迸射出火热的光芒,他不懈的奔跑超越了时空的桎梏,闪耀着人类的自我觉醒,灌注了一个民族的博大厚重。

思绪渐行,黯黯汉服下太史公伏案行笔,眉宇紧锁着坚忍,字里行间透露着决心――“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生命不因难以承受之重而自殒,司马迁忍辱负重,为先父遗愿的完成而艰苦奋斗;韬光养晦,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永不言弃。他艰难奔跑,终于赶上了时代的浪尖,镌刻的碑文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

大洋彼岸,海明威笔下那穿行在滔天骇浪间的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之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骨架和自己的遍体鳞伤、疲惫不堪。但是,老人的坚持和执著一直贯穿于搏击的全过程,他虽败犹荣。尽管老人是故事塑造的人物,但硬汉精神却真实存在,并激励世人“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唱出了人的灵魂和尊严。

且看当下,运动健儿用汗水浇灌梦想,用伤病铭记年华,几十年磨一剑,只为领奖台上的万众瞩目,只为国旗升起时的热泪盈眶;莘莘学子十几年书海沉浮,寒窗苦读,虽不及圣人韦编三绝,却也不逊古人悬梁刺股。那纯粹的知识诱惑和精神磨炼,因为有理想的清辉普照而胜过了尘寰间风舞的林林总总,潜心研修,闻鸡起舞,奔跑在生命的百卉初萌。

再思量,我们都只是天地间荏弱的一员,而浮生若梦,一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一如依米乍开,转瞬消殒。但是,一次激扬的青春,一次微乎其微的成功,一次无悔的人生……生命因为有此般绝世的惊鸿一瞥,哪怕只有短暂的一次,也值得漫漫求索,苦苦跋涉。

一次,便足矣!

人生的光华必定要经历风雨后才能大放异彩,生命的春风必定要饱经风雪后才能吹面不寒。即便最终的绽放没有超凡脱俗的惊艳,也能生如夏花之绚烂。

进化论

这篇文章引用夸父、太史公、圣地亚哥、运动健儿等事例,从不同层面阐述“生命虽短暂,但仍要发出夺目光彩”的主题。事例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美凝练,富有意蕴。

但文章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个别语句追求新奇另类而导致晦涩费解,如“因为有理想的清辉普照而胜过了尘寰间风舞的林林总总,潜心研修,闻鸡起舞,奔跑在生命的百卉初萌”等。

二是缺少一个鲜明的统率全文的中心句,引用的事例中也没有对主题的点化,造成事例与主题结合不紧密,使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论点需读者自行概括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可能会因阅卷老师一时看不清文章主旨而影响了得分。

篇2: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

【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文体和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嘉宾谈审题

这是一则隐喻型的材料,介绍了依米花的生存环境和生长特点。题目要求据此“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表示这则材料有多个角度可挖掘。那么,应该如何挖掘呢?

首先,梳理材料的叙述层次。这则材料包含四个层次:(1) 在戈壁滩上有一种美丽而独特的四色依米花;(2) 它的独特还在于它的根“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3) 它花费五年时间在地下穿插根茎,一点一滴积蓄养分才开出鲜花;(4) 花期不长,仅有两天。

其次,分析叙述层次,展开联想,确定立意。隐喻型材料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喻体,写作时应据此作合理的辐射性联想,才能避免文章立意狭窄。由材料中依米花的成长特点可联想到人的成长特点,分析可知材料第一层次对艰难环境中四色花的特点描述是为下文铺垫,材料的叙述重点在“并不止于此”之后,应该沿着“为什么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开出美丽而独特的四色花”这一思路去挖掘。材料第二层次表明四色花专一深入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开放,由此可以联想到“一心一意地扎根深处”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第三层次表明四色花的绽放还源自坚持、积蓄,所以只有不懈地积累才能取得生命的辉煌,只有永不言弃才能实现自我突破。第四层次与前几层次构成对比关系,五年的积累带来的只是两天的美丽绽放,可见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精彩。

只要抓住以上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写作,便能切中题意。当然,从材料整体出发,将这几种观点综合起来,则角度更全面,更易论述。如果审题时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两个词,不理清材料中各个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就会导致偏题,甚至离题。比如只抓住第一层次叙写逆境使人成功、苦难造就美丽,或者阐述生命的奇妙现象等,都不符合材料的内涵。

感动于生命的坚持

温州中学夏依宁

广阔的非洲戈壁滩,干旱荒凉。印象中,它应是漫天的黄沙和到处散布死亡讯息的昼夜不止的烈风,稀稀落落的植物耷拉着脑袋,了无生机。而依米小花却凭一条深入地下的根,顽强地生长着。为着短短两天的花期,它长年累月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并且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这着实让我感动,感动于它生命的坚持。

因为唯有坚持,才能凸显对恶劣环境的极限挑战;唯有坚持,才能焕发生命蓬勃的力量。虽然坚持的过程是那么艰难,但是顽强者并不畏惧艰难,而把艰难当做一个果实厚厚的外衣,一点一点地撕下它,最终品尝到那甜美的成功。正像依米小花,它最终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红、白、黄、蓝,它生命的多彩昭示着坚持的魅力。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铸成锋利的宝剑。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积跬步”“积小流”的过程就是一种坚持。它可能单调无味,可能耗尽精力,可能动摇信念,然而正是如此,我们才会被这种坚持感动。我想起西北漫漫黄沙中最鲜艳的那一抹绿,那是胡杨树。它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它仿佛要生生世世守着那片黄沙,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不是让人震撼的执著又是什么?

胡杨树也好,依米小花也罢,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厚重,它因一种信念而坚持,并因顽强的坚持而厚重。

我想,每个人活着,心中都应有那么一份信念存在。它是一根支柱,撑起我们的脊梁,让我们面对风雨也绝不弯腰。也许生命的本身是苍白的,而信念却使生命的灵魂坚韧起来。那坚韧就像生命的弹簧,不论你怎么拉伸和挤压,生命的脊梁都不会变形,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是坚持,让刘禹锡历经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苦后,终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是坚持,让身陷“乌台诗案”的苏子瞻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坚持,让柳永全然不顾“衣带渐宽”而留下了千古绝唱。欧阳修年幼丧父笃学成材,匡衡家境贫寒凿壁偷光终成大学,曹雪芹举家食粥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无一不是执著的信念结出的硕果。

在这世间,我们也走过那么些年,过去曾面对艰难,现在正应对挑战,将来还要面向无数的未知,但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为内心的那一方净土而坚持。

如果说生命有什么值得我去感动的,我想就是体现生命韧劲的坚持。纵使满目荒漠,世事飘摇,我们也要像依米小花那般,一心一意地扎根深处,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地追求。

进化论

文章选择了“坚持”这一角度,论述坚持之于生命的重要性,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章“提得出,展得开,收得拢”,由材料引出论点,围绕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既有对自然的感悟,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足理透。作者有强烈而鲜明的紧扣材料的意识,文章首尾与文中都有对材料的点染和评价,体现了材料作文的行文特色。

文章在语言表述上长短句相间,整散句错落,排比和对偶手法运用自如,比喻的多方运用使说理更形象。但是,一些语句,如“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由于太过追求文字古奥,对古诗词的引用改编不当,显得十分艰涩。

主如夏花

温州中学叶一倩

溪水奔流,不舍昼夜,只为汇成浩渺江海;

飞蛾扑火,不惧灼烧,只为追随一点光明;

凤凰涅,浴火焚身,只为重获华丽新生。

生命以奔跑的姿态彰显着鲜活与蓬勃,用急促强劲的步点积累成最终的飞跃。

远古的日光透过历史的滚滚黄尘刺乱迷眼,我仿佛看见夸父在荒野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震碎山河。他那执著的眼神一如炎炎的烈日迸射出火热的光芒,他不懈的奔跑超越了时空的桎梏,闪耀着人类的自我觉醒,灌注了一个民族的博大厚重。

思绪渐行,黯黯汉服下太史公伏案行笔,眉宇紧锁着坚忍,字里行间透露着决心――“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生命不因难以承受之重而自殒,司马迁忍辱负重,为先父遗愿的完成而艰苦奋斗;韬光养晦,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永不言弃。他艰难奔跑,终于赶上了时代的浪尖,镌刻的碑文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

大洋彼岸,海明威笔下那穿行在滔天骇浪间的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之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骨架和自己的遍体鳞伤、疲惫不堪。但是,老人的坚持和执著一直贯穿于搏击的全过程,他虽败犹荣。尽管老人是故事塑造的人物,但硬汉精神却真实存在,并激励世人“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唱出了人的灵魂和尊严。

且看当下,运动健儿用汗水浇灌梦想,用伤病铭记年华,几十年磨一剑,只为领奖台上的万众瞩目,只为国旗升起时的热泪盈眶;莘莘学子十几年书海沉浮,寒窗苦读,虽不及圣人韦编三绝,却也不逊古人悬梁刺股。那纯粹的知识诱惑和精神磨炼,因为有理想的清辉普照而胜过了尘寰间风舞的林林总总,潜心研修,闻鸡起舞,奔跑在生命的百卉初萌。

再思量,我们都只是天地间荏弱的一员,而浮生若梦,一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一如依米乍开,转瞬消殒。但是,一次激扬的青春,一次微乎其微的成功,一次无悔的人生……生命因为有此般绝世的惊鸿一瞥,哪怕只有短暂的一次,也值得漫漫求索,苦苦跋涉。

一次,便足矣!

人生的光华必定要经历风雨后才能大放异彩,生命的春风必定要饱经风雪后才能吹面不寒。即便最终的绽放没有超凡脱俗的惊艳,也能生如夏花之绚烂。

进化论

这篇文章引用夸父、太史公、圣地亚哥、运动健儿等事例,从不同层面阐述“生命虽短暂,但仍要发出夺目光彩”的主题。事例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美凝练,富有意蕴。

但文章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个别语句追求新奇另类而导致晦涩费解,如“因为有理想的清辉普照而胜过了尘寰间风舞的林林总总,潜心研修,闻鸡起舞,奔跑在生命的百卉初萌”等。

二是缺少一个鲜明的统率全文的中心句,引用的事例中也没有对主题的点化,造成事例与主题结合不紧密,使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论点需读者自行概括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可能会因阅卷老师一时看不清文章主旨而影响了得分。

篇3:高考作文指导: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梳理

高考作文指导: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梳理

这类材料情节单一,从结果推求原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止一种,每一种原因都可以成为立意方向。

【例】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通过分析,材料的结果是“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大树对小虫的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立意: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

一是小虫不停的攻击。

立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咬定目标不放松等等。

(二)多果多因

这类材料,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层次繁复,内涵丰富,首先必须清晰地梳理出各种因果关系;然后提炼立意;最后确定适合写作的最佳角度。

【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

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非常多: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结果也比较复杂,每个结果都有对应的原因。

结果一:上帝把翅膀给了鹰,鹰用翅膀飞翔。原因:鹰需要翅膀。

结果二:上帝把翅膀给了鸵鸟,鸵鸟从没派过用场。原因:鸵鸟不需要翅膀,有了反而成为累赘。

结果三:上帝把翅膀给了企鹅,企鹅却把翅膀变成了鳍。原因:企鹅需要的是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翅膀对它来说也没有用。

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立意: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

结果四:人没有翅膀却能飞行。原因:可以用灵魂飞翔。

立意: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不依赖别人的恩赐;路是人走出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

结果五:上帝给了鹰、鸵鸟、企鹅翅膀,却没有给人翅膀。原因:有偏爱之心。

立意: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

四、看褒贬

有的寓意类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种现象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等等,在审题立意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导致偏题。

(一)情感倾向惟一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明朗,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稍加分析即可知道,一般没有多重理解。

【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从“总想”、“所谓”、“最终”等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对朱平曼显然持否定态度,如果认为朱平曼为了学成技艺,不惜代价,顽强执着,永不言弃,因而大加宣扬、赞颂,那就偏题了。

以下立意都符合要求:盲目空想者一事无成;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等等。

(二)情感倾向多维

篇4:高考作文指导: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梳理

20高考作文指导: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梳理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不是一味赞扬,也不是一味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材料中的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材料借助牧羊人的话表明了对乌鸦的态度。

立意: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量力而行;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忘乎所以;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等等。

但是材料中又说乌鸦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一情感倾向又主要借助于孩子的话来表明。

据此又有新的立意:要有勇气挑战自己;要勇于尝试等等。

还可以综合牧羊人和小孩子的话理解材料的情感倾向,辩证立意: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等等。

五、求异同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多则寓意类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必须对材料进行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恰当的立意。

(一)求同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首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材料一: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仙人掌会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材料二:同样恶劣的环境,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为多则寓意类的材料作文。第一则写仙人掌在不利的环境中卷起叶片以求在大漠中生存下去;第二则写沙漠大黄伸展叶片从而开出了娇艳的花朵。虽然仙人掌和大黄面对干旱的沙漠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

立意:适者(智者)生存;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了(变坏了)的环境等等。

(二)求异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首先也要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个相异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仍以上述那两则材料为例,我们还可以运用求异的方法立意。为了能够生存,面对同样的不利环境,仙人掌和大黄求生的方法不一样。

一个是内敛,以守为攻。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要收起自己的锋芒,这是生存的智慧。

一个是外放,以攻为守。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就是要挑战极限,这是生命的怒放。

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宁内敛不外放;宁外放不内敛;该内敛时则内敛,该外放时则外放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有时用其中的一种即能奏效,有时需要多管齐下,一切得从材料实际出发,因材制宜,因文生法。审题立意时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写作时还要联系自己以及社会现实生活,而不能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切合材料意旨、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的作文!

篇5:高考作文指导: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梳理

寓意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由于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等特点,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会偏题。那么,面对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明中心

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

(一)抓关键

这里的关键既指关键词也指关键句,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做到准确立意。

【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而该关键句的关键词是“别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

立意:懂得借力;善用人者得天下;因你闪亮而闪亮;善假于物;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等等。

(二)巧概括

有些寓意类材料,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几乎找不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这时就要通过分析层次、筛选信息、提炼整合等方法巧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例】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这则材料没有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需要我们分析层次、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写一个卖草帽的老人,利用猴子善于模仿的特性智取了被猴子拿走的草帽;第二层写他的孙子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依旧采用他爷爷的做法,结果出人意料,受到了众猴的嘲笑。材料的中心可以概括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立意:要批判地继承;经验主义要不得;要进行创新等等。

二、找对象

寓意类材料作文对象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一般说来,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

(一)单一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往往只有一个,只要围绕这个对象分析其主要的行为就可以提炼出立意。

【例】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材料的对象就是蜗牛,主要行为:想东游泰山,但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后来想南下长江,又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在草丛之中。

立意:确立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执着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等等。

(二)多个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首先要依次找出材料中的对象;其次要细致分析每个对象的主要行为;然后准确提炼立意;最后要根据材料叙述重点把握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例】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这则材料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鲸,主要行为:穷追不舍,浑然不觉,进入险境无法动弹,结果是面对死亡;一个是沙丁鱼,主要行为:逃命,冲向海滩,获得机会,结果是成功逃生。

从不同对象出发,有以下立意:

鲸: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等等。

沙丁鱼:用智慧战胜强敌;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等等。

三、析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由果溯因提炼立意通常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一果多因

篇6:高考作文指导: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梳理

【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梳理】

寓意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作文,由于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深刻性等特点,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会偏题。那么,面对这类作文审题立意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明中心

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

(一)抓关键

这里的关键既指关键词也指关键句,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做到准确立意。

【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而该关键句的关键词是“别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

立意:懂得借力;善用人者得天下;因你闪亮而闪亮;善假于物;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等等。

(二)巧概括

有些寓意类材料,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几乎找不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这时就要通过分析层次、筛选信息、提炼整合等方法巧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例】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这则材料没有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需要我们分析层次、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写一个卖草帽的老人,利用猴子善于模仿的特性智取了被猴子拿走的草帽;第二层写他的孙子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依旧采用他爷爷的做法,结果出人意料,受到了众猴的嘲笑。材料的中心可以概括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立意:要批判地继承;经验主义要不得;要进行创新等等。

二、找对象

寓意类材料作文对象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一般说来,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

(一)单一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往往只有一个,只要围绕这个对象分析其主要的行为就可以提炼出立意。

【例】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材料的对象就是蜗牛,主要行为:想东游泰山,但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后来想南下长江,又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在草丛之中。

立意:确立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执着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等等。

(二)多个对象

这类材料,对象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首先要依次找出材料中的对象;其次要细致分析每个对象的主要行为;然后准确提炼立意;最后要根据材料叙述重点把握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例】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这则材料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鲸,主要行为:穷追不舍,浑然不觉,进入险境无法动弹,结果是面对死亡;一个是沙丁鱼,主要行为:逃命,冲向海滩,获得机会,结果是成功逃生。

从不同对象出发,有以下立意:

鲸: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等等。

沙丁鱼:用智慧战胜强敌;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等等。

三、析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由果溯因提炼立意通常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一果多因

这类材料情节单一,从结果推求原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止一种,每一种原因都可以成为立意方向。

【例】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通过分析,材料的结果是“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大树对小虫的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立意: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

一是小虫不停的攻击。

立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咬定目标不放松等等。

(二)多果多因

这类材料,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层次繁复,内涵丰富,首先必须清晰地梳理出各种因果关系;然后提炼立意;最后确定适合写作的最佳角度。

【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

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非常多: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结果也比较复杂,每个结果都有对应的原因。

结果一:上帝把翅膀给了鹰,鹰用翅膀飞翔。原因:鹰需要翅膀。

结果二:上帝把翅膀给了鸵鸟,鸵鸟从没派过用场。原因:鸵鸟不需要翅膀,有了反而成为累赘。

结果三:上帝把翅膀给了企鹅,企鹅却把翅膀变成了鳍。原因:企鹅需要的是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翅膀对它来说也没有用。

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立意: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

结果四:人没有翅膀却能飞行。原因:可以用灵魂飞翔。

立意: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不依赖别人的恩赐;路是人走出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

结果五:上帝给了鹰、鸵鸟、企鹅翅膀,却没有给人翅膀。原因:有偏爱之心。

立意: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

四、看褒贬

有的寓意类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种现象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等等,在审题立意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导致偏题。

(一)情感倾向惟一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明朗,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稍加分析即可知道,一般没有多重理解。

【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从“总想”、“所谓”、“最终”等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对朱平曼显然持否定态度,如果认为朱平曼为了学成技艺,不惜代价,顽强执着,永不言弃,因而大加宣扬、赞颂,那就偏题了。

以下立意都符合要求:盲目空想者一事无成;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等等。

(二)情感倾向多维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不是一味赞扬,也不是一味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材料中的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材料借助牧羊人的话表明了对乌鸦的态度。

立意: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量力而行;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忘乎所以;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等等。

但是材料中又说乌鸦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一情感倾向又主要借助于孩子的话来表明。

据此又有新的立意:要有勇气挑战自己;要勇于尝试等等。

还可以综合牧羊人和小孩子的话理解材料的情感倾向,辩证立意: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等等。

五、求异同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多则寓意类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必须对材料进行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恰当的立意。

(一)求同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首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材料一: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仙人掌会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材料二:同样恶劣的环境,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为多则寓意类的材料作文。第一则写仙人掌在不利的环境中卷起叶片以求在大漠中生存下去;第二则写沙漠大黄伸展叶片从而开出了娇艳的花朵。虽然仙人掌和大黄面对干旱的沙漠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

立意:适者(智者)生存;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了(变坏了)的环境等等。

(二)求异法

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首先也要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个相异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仍以上述那两则材料为例,我们还可以运用求异的方法立意。为了能够生存,面对同样的不利环境,仙人掌和大黄求生的方法不一样。

一个是内敛,以守为攻。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要收起自己的锋芒,这是生存的智慧。

一个是外放,以攻为守。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就是要挑战极限,这是生命的怒放。

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宁内敛不外放;宁外放不内敛;该内敛时则内敛,该外放时则外放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有时用其中的一种即能奏效,有时需要多管齐下,一切得从材料实际出发,因材制宜,因文生法。审题立意时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写作时还要联系自己以及社会现实生活,而不能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切合材料意旨、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的作文!

【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作文立意指导

2.高考作文指导

3.山东高考作文立意精选满分

4.高考作文模拟题立意专家解析

5.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6.山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7.中考材料作文立意训练指导

8.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9.中考作文指导:立意的方法

10.高考高分作文指导:立意出众

下载word文档
《高考作文指导:梳理层次 挖掘立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