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虚幼有清誉阅读答案
“Desti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李君虚幼有清誉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李君虚幼有清誉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李君虚幼有清誉阅读答案
李君虚幼有清誉阅读答案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B.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赖:依赖
C.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 )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D.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5分)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5分)
参考答案:
4.A(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5.C(①表现李君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④表现李君虚恐惧。⑤表现李君虚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6.D(“李君虚不能禁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错误,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
7.翻译(10分)
(1)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假”、“ 见 ”、“ 相 ”各1分,语意2分。)
(2)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
(“全”“首领”、“弘”各1分,语意1分。)
附【参考译文】
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李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观看。一个门生王铁偷了李君虚的衣服,君虚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王铁惭愧地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李君虚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李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李君虚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李君虚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李君虚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李君虚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李君虚谋划诛杀他,李君虚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李君虚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李君虚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李君虚未能禁止。李君虚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篇2:《李君山房记》的阅读答案和翻译
《李君山房记》的阅读答案和翻译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弊:坏
B.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苟:马虎
C.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 涉:渡过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 遗:赠给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①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C.①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D.①公择既已涉其流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1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B、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C、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译文:
③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译文:
篇3: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B.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C.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参考答案
4.B 延:伸长
5.A(④表现褚彦回举止潇洒,有风度,符合礼仪。⑤表现褚彦回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⑥表现褚彦回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6.D(“褚彦回不能禁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错误,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
7.(1)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假”、“若”、“见与”、“相启”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
(全”、“首领”、“弘”、“足”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文言文翻译:
褚彦回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褚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褚彦回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褚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褚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褚彦回放下帘子不观看。又有一个门生偷了褚彦回的衣服,彦回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这个门生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褚彦回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褚彦回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褚彦回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褚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褚彦回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禇彦回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褚彦回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褚彦回谋划诛杀他,褚彦回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褚彦回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褚彦回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褚彦回。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褚彦回未能禁止。褚彦回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篇4:“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阅读答案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内诏不敢出 内:收起
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乘:趁着
D.希德委资粮遁走 委:放弃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 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 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
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
(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5分)
参考答案:
4 .答案:C.乘:追逐
5.答案:C、①还没有用兵 ⑤表现李光弼身先士卒 ⑥表现李光弼英勇无畏
6.答案:A、结合语境看是李光弼斩杀了崔众,张冠李戴。
7.(1)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采分点:句式,障以木幔(第二个句式更隐晦);穴,名词动用,挖洞穴;颓,使动用法)
(2)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接受于嘉山之败的教训,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采分点:勒:陈列、部署,率领;怠,使动用法;惩,接受教训而警惕)
【参考译文】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之职。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地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接受于嘉山之败的教训,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篇5:苟无民何以有君阅读答案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③岁:年成
④恙:忧患
【问题】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1)使者不说。 说:
(2)臣奉使使威后。 使:
(3)苟无岁。 苟:
12.翻译画线句子: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2分)
译文:
13、短文中使者说的“贱者”“尊贵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答:
14.赵威后说的话体现了她的什么思想?简单说说这种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答:
【参考答案】
10、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11、(1)通“悦”,高兴
(2)出使
(3)如果
12、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
13、百姓
统治者
14、围绕“以民为本”思想谈。
篇6: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的阅读题及答案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 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初名真卿。曾大父讳某。大父讳某。考讳某,赠光禄卿。母丁氏,仙源县太君。继母王氏,仁寿县太君。君海州朐山人,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又属君主作院,君考校程度,所作兵器总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有四,皆精且利。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于是能益白,荐者十三人。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累迁尚书职方郎中,以母老出通判杭州,坐法免。复为尚书比部郎中,监沂州承县盐酒税。未逾月,自罢归。又监陕州集津垛盐务,不行,以本官致仕。元丰三年九月己卯以疾卒山阳之私第,十一月甲寅葬安乐乡之杨兴里。
(节选自《曾巩文集》)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用君主宿州籴 (2)转运使属君市翎毛
(3)以课迁太常博士 (4)诏加赏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曾巩父子和李君交往了几十年,两家比较熟悉,所以仲熊从山阳县赶来,向曾巩请求为其父写墓志铭,曾巩没有推辞。
B.李君家庭贫穷,立志求学,考取进士。后来接手买粮任务后,他通过开导、启发,让老百姓卖粮,最后成为各州中征粮最多的。
C.转运使让李君监管工场,李君考校了各种制作标准,严格执行,最后他监管下生产了兵器不仅具有数量优势,而且也有质量上的保证。
D.李君先后任蜀州通判、杭州临安县知州、审刑院详议官。所到之处,凭借自己超强的决断能力处理很多棘手之事,老百姓非常信任、佩服。
8.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2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3分)
(2)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3分)
(3)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4分)
答案:
6.(1)籴,买粮(2)属,嘱咐、嘱托(3)课,征税(4)赉,赏赐
7.D(时间错乱,通判蜀州应该在后面。)
8. 喜欢交友、敏于治政、做事认真、善施恩泽(答到两点即可)
9.(1)李君治理临安,在浙西那儿遇到了我,我们谈了一些旧事,非常开心。(为、旧故、状语后置各1分)
(2)李君非常认真的购买,就像买粮一样,所买的翎毛均为红色,总数达到十万,又是其他州里最多的。(优致、主、复,各1分)
(3)滨州有一件久拖不决的案件,口供牵连到大臣的儿子,一派遣官员去处理就推辞,皇上下诏让李君处理,很快就判决了。(狱、两个“辞”、乃各1分)
篇7: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者内诏不敢出 内:收起
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乘:趁着
D.希德委资粮遁走 委:放弃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 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
(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5分)
篇8:归有光顾隐君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归有光顾隐君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天子恩,不得此微:没有
B.先属意隐君子为后属:集中
C.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 比:对比
D.竟自海上得疾以归竟:最终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居昆山之七浦塘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 以勇气闻于诸侯
C.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因乞始兴君书之,勒石于墓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2)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参考答案:
4.(3分)C(比:靠近。)
5.(3分)D(承接连词,于是,就。A.结构助词,的/取消独立性,无义;B.介词,把,用/连词,表目的;C.介词,因为/表示被动,被。)
6.(3分)D(此项错在“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无辜替骗钱人赔偿,自己却不向外人说。)
7.(10分)
(1)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就养”“自随”“夜”“无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拘忌”“油杉”“不然”“逆命”各1分,语句通顺1分。)
附录:文言文阅读材料译文
顾隐君名叫启明,字时显,祖上曾居住在昆山的七浦塘,现在他是太仓人,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人。顾隐君有个儿子叫顾存仁,他考取了嘉靖十一年的进士,被选拔外调做余姚知县。因为政绩考核得了第一名,他被调入朝廷做礼科给事中。恰逢皇太子出生,皇上厚待身边臣子,把顾存仁曾做的余姚县令一职封给顾隐君。
顾隐君做人忠厚老实,率性天真,特别不愿意和世俗人攀比。他平生不结交官府里的人。恰逢乡间有徭役事发生,顾隐君因为这件事而创作了《鸿雁》诗,此诗流传到苏州。顾君过去生活在海边,做官后的说话和穿著,仍然像过去的海边人,没有丝毫城市人奢侈习气,到了富贵发达时,他更加谨慎节俭。到余姚去接受朝廷奉养(或:到余姚就任县令),他只让力夫跟随自己,独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县里人都不知道。敬领官服后,他闭门不结交州郡官员。郡太守举行乡饮宴会时,亲自上门迎接延请他,可他最终没有前去。每天早晨,他焚香朝着京城方向跪拜,每吃一顿饭喝一次酒,一定先把手放到额头上表示感谢,说:“没有天子的恩情,我不能够过这样日子。”家居时经常读书,遇见自己满意的内容,每次他都挑选出来对人说个不停,他常说:“我不相信现在的人不能像古人那样活着。”所以他一生不曾爱惜钱财,不曾怀疑过人。
弟弟早早地去世。他生前着意要顾隐君的儿子过继做后人,可顾隐君坚决地把机会谦让给哥哥的儿子。即使是未做官漂泊谋生的时候,他也一心一意地把帮助别人作为重要的事。遇到有人乞求借钱,他马上分钱给与,就是知道那人一定会背弃信义,自己已经答应了,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有人曾冤枉说顾隐君骗人钱,顾隐君说:“我不知道什么钱,可这钱被骗的事确实因我担保而起。”他最终无辜地替骗钱人偿还了钱而自己却不向外人说明。州大夫要为余姚县孝义的人建牌坊(或:木柱),就派人送拨款给顾隐君,送钱的人撒谎说:“这是我赎罪的钱,可我实际没有那罪啊。”顾隐君听了表现出同情的样子,马上把钱还给那人。大凡乡里有某住宅某墓地因互相邻近需要搬迁却无钱,有某桥梁某道路因无钱而未修整,有某人死了因无钱而未入殓安葬,只要有人前来告诉顾隐君,顾隐君就一定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至于自己的日常奉养,也就是布衣菜饭而已。沿海一带老百姓多有欠税的,于是顾隐君就开辟役田来救济那些乡里的欠税人。他曾说:“海边是我的故乡,我不能有一天丢掉自己根本。”所以他自号海隐居士。他最后因在海边得病而回乡,然后去世。
当初,顾隐君年龄未满六十,教导儿子说:“古人安葬是为了掩盖死者形体,安葬一定要遵循简朴原则,看着美有什么用处?我死后安葬不必被禁忌约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点不是像我说的这样,这就是违抗我的遗命。”于是就求兄长写下遗命,把它刻在墓旁的石碑上。
篇9: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韩 愈
太学博士顿丘①李于,余兄孙女婿也。年四十八,长庆三年正月五日卒,其月二十六日,穿其妻墓而合葬之,在某县某地。子三人,皆幼。
初,于以进士为鄂岳从事,遇方士柳泌,从受药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其法: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砂云。
余不知服食②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
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此其人皆有名位,世所共识。工部既食水银得病,自说: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狂痛号呼乞绝,其茵席常得水银,发且止,唾血十数年以毙。殿中疽发其背死。刑部且死,谓余曰:我为药误。其季建一旦无病死。襄阳黜为吉州司马,余自袁州还京师,襄阳乘舸,邀我于萧洲,屏人曰: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可用枣肉为丸服之。别一年而病,其家人至,讯之,曰: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病二岁竟卒。卢大夫死时,溺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乃死。金吾以柳泌得罪,食泌药,五十死海上。此可以为诫者也。蕲不死,乃速得死,谓之智,可不可也?
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强食。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不能无食,常务减节。盐醯以济百味,豚、鱼、鸡三者,古以养老,反曰:是皆杀人,不可食。一筵之馔,禁忌十常不食二三。不信常道,而务鬼怪,临死乃悔。后之好者,又曰: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则不然。始病,曰:药动故病,病去药行,乃不死矣。及且死,又悔。呜呼!可哀也已,可哀也已!
【注】①顿丘:今河北清丰县。②服食:道家养生法。此指服食丹药(金丹,即水银的氧化物)。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四年,病益急,乃死 比:等到,到了
B.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 游:游玩,游览
C.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 遗:遗失,遗留
D.人相厚勉,必曰:强食。 勉:勉强,强迫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以进士为鄂岳从事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 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 此可以为诫者也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D. 蕲不死,乃速得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墓志铭要叙述死者的生平事略,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而本文写李于生平的文字不多且没有赞扬之语;而是借墓志针砭时弊,抨击误人性命的服食。
B.本文不是简单反对服食,而是描述了服食者疼痛不堪、哀求速死的惨状,这样更能警醒迷信服食者以及准备服食者。
C.第四段写了七个有名位的人服食后的情况来警诫世人,但并未平均用力,归登、李虚中、孟简是详写,其余是略写,从而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服食者认为五谷三牲对人体不利,应少吃或不吃。有人虽见前人服食而亡,却认为自己服食会成功,临死时又后悔。真是糊涂啊!
20.用斜线(/)给第二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以 铅 满 一 鼎 按 中 为 空 实 以 水 银 盖 封 四 际 烧 为 丹 砂 云。
21.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刑部且死,谓余曰:我为药误。其季建一旦无病死。(3分)
译文:
②曰: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病二岁竟卒。(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7.A/B.游:交往,交际。C.遗:给予,赠送。D.勉:劝勉。
18.D(A凭借/来,表目的连词 B好像/ 如果 C作为/被)
19.C/①写李虚中只有一句殿中疽发其背死,是略写。②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的是举例,而与详略结合没有多大关系。
20.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砂云。(划对3处2分,对4处3分)
21.①刑部尚书李逊临死前(或:将要死时)对我说:我被金丹药误了。他的弟弟李建有一天无病暴死。
②来人说:前段时间服食的'金丹药出错(误事)了,正在(用别的办法)使它排泄出体外,排泄出去病就好了。孟简病了两年最终也死了。
翻译:
我不知道服食之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误人致死的事例数都数不过来,可是世人向往推崇炼丹、提倡服食之风愈甚,这是人们糊涂啊!在文章、书上记载的和耳闻口传的暂不说,现在只举我亲眼看到的、亲自和他们交往的六七位名人因服金丹而丧生的事例来告诚世人:
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李逊的弟弟刑部侍郎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这些人都有名望和官位,是世人都认识的。工部尚书归登服水银得病后,他自己说,好像有根烧红的铁杖从头顶直往下插,铁杖断折,火焰从身上所有孔穴和关节迸出来。他痛得快要发疯了,嚎叫着乞求早点死。他躺卧的褥子和席子上常发现水银。他的病时发时止,咯血十几年而死。殿中御史李虚史(服了金丹),背上长恶疮死去。刑部尚书李逊临死前对我说:我被金丹药误了。他的弟弟李健有一天无病暴死。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被贬为吉州司马。我从袁州回京都,他乘船来邀请我到一个僻静的江心小岛上,遣走身边的人,对我说:我弄到一种秘方制成的药,我不能独自服用而长生不老,现在送给您一盒,您可以用枣肉襄成药丸服下去。分手一年后,他生病了,他家里有人来,我问孟简的病因,来人说:前段时间服食的金丹药丸出错(误事)了,正在(用别的办法)使它排泄出体外,排泄出去病就好了。孟简病了两年最终也死了。御史大夫卢坦死时,小便带血,痛得受不了,乞求快点死,然后死去。金吾将军李道古因向唐宪宗推荐柳泌的药而得罪贬官,他自己也吃柳泌的金丹,五十岁时死在循州海边,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告诫的。祈求长生不老,却加速了死亡。说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行不行呢?
五谷牛猪羊,盐醋果品蔬菜,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人们互相殷勤劝勉时,必定说:努力加餐。如今有些糊涂人都在说:五谷让人短命,但又不能不吃,只好务求减少。盐醋用来调和味道,猪鱼鸡三样东西,古人用来养老,现在有人却说:这些都是会杀死人的,不可以吃。一场宴会上的食物,由于禁忌,十种往往不吃的就有二三种。他们不相信日常生活的道理,却追求鬼怪之说,临死才后悔。后来的求长生的人又说:那些服食金丹而死的人都不得法,我却不是那样。这些人开始生病时,仍然说:药力发作所以生病,病过,药力奏效,才可长生不死。到快要死了,又像前人那样后悔。唉!可哀伤啊!可哀伤啊!
篇10: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
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朋侪颇疾之,密议一席,使妓戏狎,或引其衣,即怒骂,解衣焚之。由乡豪接待国使,府尹闻其妙龄有守也,讽妓强之酒,不得辞,稍饮,遂大吐而出。其自爱如此。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以为仙人所传,而錾之于石碣。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
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
(选自《医史》卷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异:不同
B.忠信笃敬,慎交游游:游玩
C.讽妓强之酒讽:暗示
D.延待儒士延:延请
【答案】B(游:交游,交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东垣老人“医工传道”的一组是()
①或不给者,尽周之
②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
③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
④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
⑤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
⑥慎勿湮没,推而行之
A.①②⑥B.③④⑤
C.④⑤⑥D.②③⑤
【答案】C(①周济那些没钱读书的儒生②立志学医以弥补事亲之过③医工和病人的看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垣老人年青时有操守,自重自爱。他曾因歌妓拉址了自己的衣裳而恼怒,将衣服脱下烧掉;又曾在接待使臣时因歌妓劝喝酒而大吐着离席。
B.东垣老人好学尊儒,同情疾苦。他跟从翰林王从之学习了《论语》和《孟子》,又跟从翰林冯叔献学习了《春秋》。后来还周济那些生计艰难的儒生。
C.东垣老人学习医术,治病救人。他拜名家张元素为师学医,尽得其传。还乡后,正值百姓患上了流行性传染病,他废寝忘食,创制方子,治好了很多人。
D.东垣老人医人传道,造诣精深。他选择罗天益作为继承人是为了“传道”,且将所著书籍传给他,不是为了李明之和罗谦父,而是为了天下后世。
【答案】C(监济源税时的行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
(2)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答案】
(1)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最终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病而使得王氏丧命。
(2)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印刷出来),(分别)张贴在过往行人聚集的.地方,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
参考译文:
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他的祖先世代住在真定路,家里非常富裕。李先生幼年时候,就跟一般的儿童很不相同;等到长大以后,为人忠诚守信、厚重端庄,对结交朋友的事情非常慎重;跟人相处的时候,没有戏言。街区里的众人认为欢乐惬意的地方,他的足迹从来没有到过,大概因为他的天性就是这样。跟他同辈的人很妒忌他,就私下商定,备下一桌酒席,在酒席上让歌妓轻浮地引逗他玩。开席后有一个歌妓就去拉扯他的衣服,他立即恼怒地骂了起来,并脱下衣服烧了。有一次,他在以地方豪绅的身份接待使者时,府里的长官听说他年纪轻轻便很有操守,就用话暗示一个歌妓硬让他饮酒。他推辞不过,稍微饮了一点酒,就大吐着退席而出,他就是这样地珍重自己。跟从翰林王从之学习了《论语》和《孟子》,又跟从翰林冯叔献学习了《春秋》。他家的宅院内有一片空地,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书院,用以接待儒士。有的儒士生计艰难,他就全面周济他们。
李先生的母亲王氏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让乡里的数名医生救治她。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最终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病而使得王氏送了命。李先生为因不懂医术而失去了他的母亲十分痛心哀伤,立下誓愿说:“如果遇到了良医,我一定要跟他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听说易水县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医术闻名天下,就带着金银绸缎去拜见他。学了几年后,全部学到了他的医术。后来向朝廷捐献钱粮买到了一个官职,主管济源县的税务。那里的百姓广泛地患上了流行性传染病,医生们查遍了医书,没有跟这种病对症的方子。就根据自己的见解,胡乱地给病人写下;不见有效时,就继续给病人写下,以致病人接连不断地病情加重,直到死亡。医生们都不把这当作过错,病家也不认为不对。唯独李先生在心中深感哀痛,于是废寝忘食地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分析症状探求病根,创制了一个方子,给病人们服下它后,才取得了疗效。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印刷出来,分别张贴在过往行人聚集的地方,凡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当时的人们还以为方子是仙人传授的,就把它雕刻在了石碑上边。
李先生当初并不是因为医术而出名的,人们也不知道李先生在医学上造诣很深。自从李先生为了躲避战乱到了汴梁以后,于是才凭着医术在达官贵人之间进行交往。他治病上取得明显而又良好疗效的事迹,全都记载在别的书中。
他在壬辰年向北渡过了黄河,寄居在东平,到甲辰年才回到了故乡。有一天,对友人周都运德父说:“我老了,想把医术传给后世,深感适当的人选难以找到,怎么办呢?”周德父说:“廉台县的罗天益谦父,品行敦厚朴实,曾为作为事业的医学还不精通而感到遗憾,有志于继续学习。您想要传授医道,这个人大概可以的。于是罗谦父就跟着李先生开始学习。罗谦父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是靠李先生提供的。学了三年后,李先生赞赏他能长期坚持而且不知疲倦,送给他二十两银子,说:“我知道你生计艰难,担心你意志动摇,半途而废,可以用这些银子来供养你的妻子儿女。”罗谦父坚决推辞,不愿接受。李先生说:“我把大的医道尚且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哪里会吝惜这小小的钱财呢?你不要再推辞了。”李先生期望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李先生临终的时候,把平常所写的书都校勘好,按照类别排列起来,摆在书案上面,嘱咐罗谦父说:“这些书交给你,不是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为了你罗谦父,而是为了天下后世的人们。你要小心保存,不要让它淹没失传了,要推广并使它流传下去。”李先生去世年纪是七十二岁。
【李君虚幼有清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6.李晓君的诗
10.李东阳《医戒》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