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

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

2022-12-19 09:11: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积德行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欢迎阅读借鉴。

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

篇1: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

关键词:氧气 吸入法

氧气吸入法是通过给病人吸入高于空气中氧浓度的氧气,来提高病人肺泡内的氧分压,达到改善组织缺氧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缺氧的临床表现

(一)轻度缺氧

无明显的呼吸困难,仅有轻度紫绀,神志清楚。血气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6.6-9.3kpa''二氧化碳分压(pao2)大于6.6kpa。

(二)中度缺氧

紫绀明显,呼吸困难,神志正常或烦躁不安。(pao2)4.6-6.6kpa''pao2大于9.3kpa。

(三)重度缺氧

显著紫绀,三凹征明显(胸骨上、锁骨上和肋间隙凹陷),病人失去正常活动能力呈昏迷或半昏迷状态。pao2在4.6kpa以下。pao2大于11.9kpa以上。

二、氧气吸入的适用范围

血气分析检查是用氧的指标,当病人。pao2低于6.6kpa时(正常值10.6-13.3kpa'' 6.6kpa 为最低限值),则应给予吸氧。

1.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者,如哮喘、支气管、肺气肿、肺不张等。

2 .心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 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病人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某些外科手术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产程过长胎心音异常等。

三、氧气筒和氧化表的装置

(一)氧气筒为柱形无缝筒

总开关:在筒的顶部,可控制氧气的放出。使用时,将总开关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4周,即可放出足够的氧气,不用时可顺时针方向将总开关旋紧。

气门:在氧气筒颈部的侧面,有一气门与氧气表相连,是氧气自筒中输出的途径。

(二)氧气压力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压力表 从表上的指针能测知筒内氧气的压力,以mpa表示。如指针指在120刻度处,表示筒内压力为12.2mpa。压力越大,则说明氧气贮存量越多。

2.减压器 是一种弹簧自动减压装置,将来自氧气气筒内的压力减低至0.2~0.3mpa ''使流量平衡,保证安全,便于使用。

3.流量表 用于测量每分钟氧气流出量,流量表内装有浮标,当氧气通过流量表时,即将浮标吹''从浮标上端平面所指刻度,可能测知每分钟氧气的流出量。

4.湿化瓶 用于湿润氧气,以免呼吸道粘膜被干燥所刺激。瓶内装入1/3或1/2的冷开水,通气管浸入水中,出气管和鼻导管相连。

5.安全阀 由于氧气表的种类不同,安全阀有的在湿化瓶上端,有的在流量表的下端。当氧气流量过大、压力过高时,内部活塞即自行上推,使过多的氧气由四周小孔流出,以保证安全。

篇2:护理名词解释:雾化吸入法

一、氧气雾化吸入法

氧气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原理与结构

雾化吸入器为一特制玻璃器,其1、2、3、4、5五个管口,在球形器内注入药液,3管口接上氧气,气流自3管冲向4管口出来,不起喷作用,但用中指堵住4管口时,气流即被迫从1管口冲出,2管口附近空气密度突然降低,形成负压,球内药液经4管吸出,当上升到2管口时,又被来自1管口的急速气流吹散,形成雾状微粒从管口喷出。

(二)目的

1.治疗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和水肿。

2.解痉。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

(三)用物

雾化吸入器,氧气吸入装置1套(不用温化瓶)或压缩空气机1套。

(四)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1.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2.解痉药物,如氨茶碱,舒喘灵等。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如α-糜蛋白酶、易咳净(痰易净)等。

4.减轻水肿,如地塞米松等。

(五)操作方法

1.按医嘱抽药液,用蒸馏水稀释或溶解药物在5ml以内,注入雾化器。

2.能起床者,可在治疗室内进行。不能下床者,则将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合作,初次作此治疗,应教给病人使用方法。

3.嘱病人漱口以清洁口腔,取舒适体位,将喷雾器的“1”端连接在氧气筒的橡胶管上,取下湿化瓶,再调节氧流量达6-10l/min,便可使用。

4.病人手持雾化器,把喷气管“5”放入口中,紧闭口唇,吸气时以手指按住“2”出气口,同时深吸气,可使药液充分达至支气管和肺内,吸气后再屏气1-2秒,则效果更好,呼气时,手指移出气口,以防药液丢失。如病人感到疲劳,可放松手指,休息片刻再进行吸入,直到药液喷完为止,一般10-15分钟即可将5ml药液雾化完毕。

5.吸毕,取下雾化器,关闭氧气筒,清理用物,将雾化器放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然后再清洁、擦干、物归原处,备用。

6.在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注意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

二、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超声波雾化器是应用超声波声能, 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现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目的,其特点是雾量大小可能调节,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μm 以下),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被吸入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又因雾化器电子部分能产热,对雾化液有加温作用,使病人吸入温暖、舒适的气雾。

(一)超声波雾化器的结构

1.超声波发生器 通电后输出高频电能。雾化器面板上操纵调节器有电源开关、雾化开关、雾量调节旋钮。

2.水槽 盛蒸馏水。水槽下方有一晶体换能器,接发生器发出的频电能,将其转化为超声波声能。

3.雾化罐(杯)盛药液。雾化罐底部的半透明膜为透声膜。当声能透过此膜与罐内药液作用,产生雾滴喷出。

4.螺纹管和口含嘴(或面罩)。

(二)原理

当超声波发生器输出高频电能,使水槽底部晶体换能器发生超声波声能,声能震动了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作用于雾化罐内的液体,破坏了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惯性,使药液成为微细的雾滴,通过导管随病人吸气而进入呼吸道。

(三)目的

1.消炎、镇咳、祛痰。

2.解除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3.在胸部手术前后,预防呼吸道感染。

4.配合人工呼吸作呼吸道湿化或间歇雾化吸入药物。

5.应用抗癌药物治疗肺癌。

(四)用物

治疗车上置超声波雾化器1套,药液,冷蒸馏水,水温计。常用药物同氧气雾化吸入法。

(五)操作方法

1.水槽内加冷蒸馏水250ml,液面高度约3cm要浸没雾化罐底的透声膜。

2.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50ml,将罐盖旋紧,把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将水槽盖盖紧。

3.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4.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红色指示灯亮,预热3分钟,再开雾化开关,白色批示灯亮,此时药液成雾状喷出。

5.根据需要调节雾量(开关自左向右旋,分3档,大档雾量每分钟为3ml,中档每分钟为2ml,小档每分钟为1ml),一般用中档。

6.病人吸气时,将面罩覆于口鼻部,呼气时启开;或将“口含嘴”放入病人口中,嘱其紧闭口唇深吸气。

7.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水槽内水温超过60℃,可调换冷蒸馏水,换水时要关闭机器。

8.如发现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影响正常雾化时,应继续增加药量,但不必关机,只要从盖上小孔向内注入即可。一般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整理用物,倒掉水槽内的水,擦干水槽。

(六)注意事项

1.使用前,先检查机器各部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机器和雾化罐编号要一致。

2.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而质脆,易破碎,应轻按,不能用力过猛。

3.水槽和雾化罐切忌加温水或热水。

4.特殊情况需连续使用,中间须间歇30分钟。

5.每次使用完毕,将雾化罐和“口含嘴”浸泡于消毒溶液内60分钟。

篇3:护理名词解释:灌肠法

关键词:灌肠法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排便、排气。也可借输入的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

(一)不保留灌肠法

1.大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 ①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2)用物 治疗盘内备灌肠筒一套(橡胶管和玻璃接管全长120cm),肛管,弯盘,止血钳,石蜡油,棉签,手纸,水温计,调剂棒,橡胶布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便盆、输液架,屏风。

(3)常用溶液 生理盐水 ,1%肥皂水。

(4)液量及温度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 , 老年人用量为500-800ml,小儿用量为200-500ml。液体温度39-41℃,降温用温度28-32℃,中暑病人可用4℃等渗冰盐水。

(5)操作方法①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向其说明目的,消除顾虑,以取得合作,嘱其排尿,大病室用屏风遮挡病人。②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根据肠道解剖位置,借助重力作用使溶液顺利流入肠腔),脱裤至膝部,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臀部移至床边,将橡胶布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如病人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可取仰卧位,臀下置便盆,勿暴露病人下肢,盖好被子。③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润滑肛管前端,将肛管与灌肠筒上的玻璃接管相接,放出少量液体,排出管内气体,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左手持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其张口呼吸,使肛门括约肌放松,按解剖特点插管,即先向前,再右后,轻轻插入直肠10-15cm,松开止血钳,固定肛管,使溶液缓缓流入。④观察内液面下情况,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稍移动肛管,必要时检查有无粪块阻塞。若病人有便意,应将灌肠筒适当放低,减慢流速,并嘱病人深呼吸,减轻腹压。⑤待溶液将流尽时,夹住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嘱病人平卧尽可能保留5-10分钟后排便,以利粪便软化。⑥不能下床的病人,给予便盆,将卫生纸放在病人易取处。⑦便毕,协助虚弱病人揩净肛门,取出便盆、橡胶单和治疗巾。帮助病人洗手,整理床铺,开窗通风。观察大便情况,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⑧整理、洗净灌肠用物,并消毒备用。⑨记录结果,在当天体温单的大便栏内记录。

(6)注意事项①掌握灌肠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为伤寒病人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②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记录。③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④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⑤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和各种严重疾病晚期病人。

2.小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①软化粪便。为保胎孕妇、病重、年老体弱、小儿等病人解除便秘。②排出积气。为腹部及盆腔手术后肠胀气病人排除肠道积存气体,减轻腹胀。

(2)用物治疗盘内备注洗器,药杯或量杯盛指定溶液,肛管,温开水5-10ml,弯盘,卫生纸,橡胶布和治疗巾,润滑油,止血钳,便盆,屏风。

(3)常用溶液 ①“1、2、3”溶液即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温度为38℃。②油剂,即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多用于老年、体弱、小儿和孕妇。

(4)操作方法①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其它准备工作同大量不保留灌肠。②润滑肛管前端,用注洗器吸取溶液,连接肛管,排气后夹住肛管,轻轻插入直肠内10-15cm,松开止血钳,将溶液缓缓注入,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使溶液全部注入,然后反折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内。③嘱病人平卧尽可能保留10-20分钟后排便。

3.清洁灌肠

(1)目的①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内的粪便,为直肠、结肠检查和术前做准备。②稀释肠内毒素,促其排出。③物理降温。

(2)用物 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3)常用溶液 1%肥皂液,等渗盐水。

(4)操作方法 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第一次用肥皂水灌肠,排便后,再用生理盐水灌肠,至排出液清洁无粪块为止,注意灌肠时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40cm)。灌肠应在检查或手术前1小时完成,禁用清水反复多次灌洗,以防水与电解质紊乱。

(二)保留灌肠

1.目的 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应用肠道杀菌剂等。

2.常用溶液

(1)镇静、催眠 用10%水化氯醛,剂量遵医嘱加等量温开水或等渗盐水。

(2)肠道杀菌剂 用2%黄连素,0.5%~1%新霉素及其它抗生素等,剂量遵医嘱,药量不超过200ml,温度39-41℃。

(3)肠道营养剂 用10%葡萄糖溶液或牛奶等。

3.用物 同小量不保留灌肠,选择较细肛管。

4.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或给予排便性灌肠一次,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

(3)肠道病患者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cm ,利于药液保留,卧位根据病变部位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故采用左侧卧位为宜,阿米巴痢疾病变多见于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4)其它操作同小量不保留灌肠,但入肛管要深,约15-20cm ,溶液流速宜慢,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以便于药液保留。

(5)折管拔出后,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嘱病人保留1小时以上,以利药物吸收,并做好记录。

5.注意事项

(1)灌肠前了解病变部位,以便选用适当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2)为提高疗效,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掌握“细、深、少、慢、温、静”的操作原则,即:肛管细,插入深,液量少,流速慢,温度适宜,灌后静卧。

(3)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病人,排便失禁者均不宜作保留灌肠。

篇4:护理名词解释:敷药法

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根据药物作用,决定敷药厚薄,如消散药膏宜厚,创面生肌药膏宜薄,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亦可将药物刮下,加水或醋重新调制再敷,一般2~3天后更换一次,亦有敷数小时即取下,如哮喘膏。

(3)饴糖调制的药物,夏天易发酵,可每日更换药物或加适量防腐剂。

(4)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搔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本法应用广泛,根据医嘱为软组织损伤敷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活血散调敷。

(2)疮疡疖肿丹毒等可外敷四黄膏、玉露膏等清热解毒、拔毒消肿的中药膏。

(3)二度褥疮可外敷生肌玉红膏,三度褥疮可外敷象皮生肌膏,以拔毒生肌。

(4)乳痈、腮腺炎可根据医嘱外敷如意金黄膏。

(5)慢性气管炎、哮喘可根据医嘱在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等穴外敷哮喘膏。

篇5:护理名词解释: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相关文章:

1.护理名词解释:膀胱穿刺留置导尿法

2.护理名词解释:结核菌素试验

3.护理名词解释:肝胆病证护理眩晕

4.护理名词解释:心脏病证护理风温

5.氧气说课稿

6.报考指南:护理与法

7.初中化学教案:氧气

8.氧气教学反思

9.函名词解释

10.组织名词解释

下载word文档
《护理名词解释:氧气吸入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