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2023-01-15 08:40: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üßstoff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篇1: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承继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倘若从二十世纪的今天向历史的域内望去,人们会感到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舞台上,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人一些代代相沿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古典文学中某些传统题材很能反映这种精神上的继承性。伤春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形成创作上的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追手摹,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这种靡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九辨》),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宋玉的《九辩》就表现了这种复杂的情绪。文中描述的这种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似乎很难用单纯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来概括,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繁华”不必做拘泥的解释,它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的折射。

失落感是一种宽泛的心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触发这种失落感的因素是不同的。汉末文人在“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的萧瑟中衰叹年华的流逝。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清秋幕府井梧寒,暮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的秋夜里,感到的是“乾坤含创虞,忧痍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深重的负疚感。达观的苏东坡在秋夜的赤壁之下,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明中,感到无可排遣的孤独。更有多少怀着投笔之志的英雄,在这个沙场点兵的季节,因报国无门而抚剑沉吟。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成一种理想与现实不能调和的深层矛盾。汉代以下,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虽然儒家的入世色彩极为强烈,但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不失为温文尔雅,甚而至于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它通过对仁的提倡,使人们获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感,从而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一方面又通过对礼的提倡来严格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两方面都带有理想色彩,即使是产生这一套学说的春秋社会也决不是按照它对于社会的描述运行的。后世将儒家思想悬之日月,但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貌合神离的背叛。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人生的一切热烈的追求,对理想的信仰几乎全部建立在儒家信条之上,因而他们的人生哲学总与现实不尽协调,从而也就不可能完全实现。他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地为人欢乐替人愁,因而就不免被对方的冷淡弄得不知所措。理想的失落触发了他们对许多事物的怀疑和伤感,而这种伤感又会渗透到许多事件、许多细节中去。悲秋情绪尽管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但追本溯源,总可以归结到上述这种理想的失落。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总徘徊于理想的失落之中,但却始终没有放弃理想而去俯就现实的庸俗。他们普遍而深刻的失落情绪往往与一种更为顽强的自信心交织在一起。即便形容憔悴,他也仍然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自尊。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偏爱秋天的又一层原因。

《九辩》中这样两句常为人忽视: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寂寞凄清却又澄明寥廓的意境契合于豪华落尽、真骨凌霜的美学趣味,也契合于中国文人倾心以求的大朴不雕、大音希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理想。这个众芳摇落的季节恰恰象征了中国文人所以自矜的不假于外物的高洁品格。陶渊明是这种人格美的典范,陶诗就极大地发展了疏朗明彻的意境:“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晶晶川上平”。这决不是悲惋的哀吟,低回的长叹,自然的清朗与人格的高洁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代表了他们的气质。无论他们怎样去描写春天,却似乎始终不属于那个万紫千红的季节。苏轼那首著名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虽然写的是初春,却笼罩着一种泠然若深潭的秋意。秋天作为文学意象似乎也更适合传达道家的自然之旨和禅理中的空谈意境。它刊落五彩,洗尽繁华,已经作为一种哲学象征进入文学的表现领域,成为特定的精神载体。

篇2:“秋胡戏妻”的故事演变与不同时代的文人心态

王菊艳,龚 莉(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 要:“秋胡戏妻”故事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反映了文人的不同心态。在汉代是以倡导孝义的谏书存在;魏晋时期是文人矛盾心态的产物;唐宋时期,既是规范妇德的教本,也体现了闺怨的思想;元杂剧创造了富于个性的女性形象罗梅英:个性泼辣,语言锋利而幽默,影响较大,反映了文人的进步心态;明代则体现了传统妇德的再次回归。

篇3:“秋胡戏妻”的故事演变与不同时代的文人心态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6781(2010)05-0131-06

Evolution of the Story“Q iuhu Teasing H isW ife”and the Scholars'M entality in D ifferentAgesWANG Ju-yan,GONG Li(Humanity Schoo,l Changshu Institute of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Abstract:The story“Qiuhu TeasingHisW ife”evolved three versions in history. They reflect the differentmen-talities of literat.i During theHanDynasty, existing in Expostulation, itadvocated FilialPiety and Loyalism. The storyin theWei and Jin Dynasty was the product of literary ambivalence.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was anormative textbook of feminine virtue, and also reflected the BoudoirBlues. TheYuanDrama created a rich personalityimage ofwomen named LuoMeiying, whowas forcefu,l humorous and keen inwords, whichmarked a greatadvancingstep of the scholars’mentality. The story inMingDynasty shows the return of the advocation of traditional feminine vir-tue.

Key words:Qiuhu TeasingHisW ife; story evolution; literatimentality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经过不同时代文人的加工改编,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念与心态。其中“秋胡戏妻”就是一个典范。

古代养蚕业比较发达,妇女们在桑间劳作成为古代的美景之一,桑间故事大多为男子追求采桑女。而文人在这一类母题中钟情于“秋胡戏妻”的故事,是因为秋胡调戏的是自己多年未见的妻子,这就使桑间男女相爱幽会的浪漫转变成了夫妻间伦理爱情的冲突。文人对这种戏剧冲突的看法不同,直接导致“秋胡戏妻”故事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一、汉魏六朝时期的秋胡故事与文人心态

“秋胡戏妻”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山东,具体文本在西汉成帝时产生,首次记载秋胡故事的文献为刘向所编纂的《列女传》。下面,我们将汉魏六朝时期的这一故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一)汉代:倡导孝义的传记

汉代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实现,使政治治理相对稳定,统治者加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宣传教化工作。刘向在《列女传》卷五《鲁秋洁妇》记载了这个故事,写秋胡与妻子新婚5天就“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看到采桑女子,先以语言引诱,又要送她金子,被女子断然拒绝,之后的描写是:至家,奉金遗母,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曰:“子束发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装,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u,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

秋胡妻对他的“不孝” “好色”十分失望,点明了秋胡妻“洁妇”的身份,她强调自己没有“淫u之志”,不为金钱所诱,明确表示“不嫁”,希望他改娶别人。她勤劳而坚强,聪明而刚烈,因秋胡的不孝不义,投河而亡。《列女传》对秋胡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他沾染上了士大夫的功利之心,有攀附权贵的倾向。作者用“秋胡子惭”为秋胡开脱,并不能说明其有改过之心。

从上例可知当时汉代文人的心态。

1.弘扬儒家的忠孝节烈观念

从刘向对秋胡妻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汉代忠孝节烈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有关学者研究我们得知,汉代的女子是可以改嫁的,她们在婚嫁方面都有较大的自由。《鲁秋洁妇》中的秋胡妻也说过“吾亦不改嫁”,可见是她自己放弃改嫁的机会而选择死亡。这样的安排能够加强故事的冲突性,并凸显秋胡妻刚烈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刘向身为男性,不希望女子再嫁的隐晦思想。

2.赞美秋胡妻的美好情操

刘向塑造的'秋胡妻守孝道,重贞节,勤劳朴实,并且有一定的识见,对这些美好情操,作者是持赞美的态度。虽然没有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个性也不够鲜明,但秋胡妻的种种表现宣扬了当时的道德观念,刘向赞美的也是当时男性心中的妇德典范。

3.成为劝戒天子的谏书

刘向生活在西汉成帝时代,当时汉成帝“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刘向认为妇德的善恶会影响家国风气,所以他编著的《列女传》主要是为了“戒天子”。《列女传》可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谏书,带有封建伦理的说教意味,劝戒天子约束后宫女子,秋胡妻是刘向树立的“洁妇”形象之一,是后宫女子效仿的榜样。

(二)魏晋:反映文人矛盾心态的诗歌

魏晋时期描写秋胡故事的诗篇,当属傅玄的两首诗歌《秋胡行》。西晋政权建立后,儒学重新确立了它的权威地位,其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傅玄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心态。

1.匡复儒学礼教的思想

西晋文人傅玄的《秋胡行》,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秋胡子,娶妇三日,会行仕宦。既享显爵,保兹德音。以禄颐亲,韫此黄金。G一好妇,采桑路傍。遂下黄金,诱以逢卿。玉磨逾洁,兰动弥馨。源流洁清,水无浊波。奈何秋胡,中道怀邪。美此节妇,高行巍k。哀哉可愍,自投长河。[1]傅玄没有改变原故事的情节,他主要是在诗中强调了道德伦理的观念,赞美秋胡妻高洁的气节,用清洁的河水、巍峨的高山比喻其美好品德,对秋胡妻的投河行为表示哀悼与可惜,对秋胡表示失望。由此可见傅玄很佩服秋胡妻坚守儒教思想的做法。

2.倡导世人重视生命

魏晋时期的文人开始珍爱生命,傅玄的诗歌虽仍是力图倡导儒家礼教,但诗歌的侧重点已经从伦理道德转向哀婉历史故事的述说。傅玄的另一首《秋胡行》(又作《和班氏诗》)就体现了当时诗人的这种矛盾心态:燕婉不终夕,别如参与商。忧来犹四海,易感难可防。人言生日短,愁者苦夜长。百草扬春华,攘腕采柔桑。素手寻繁枝,落叶不盈筐。罗衣翳玉体,回目流采章。君子倦仕归,车马如龙骧。精诚驰万里,既至两相忘。

这几句诗描写了秋胡妻日常劳作的美态与思念夫君的忧伤,有汉末文人诗歌《古诗十九首》的韵味,傅玄想要表达的是秋胡妻忠实于爱情的思想。其特别之处是结尾的两句议论:“彼夫既不淑,此妇亦太刚”,认为她太刚烈,这批评中有对秋胡妻寻死的惋惜,希望她珍视生命,又认为女子应顺从、原谅丈夫。

描述秋胡故事的晋代文本还有葛洪的《西京杂记》: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采桑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归还,乃向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2]葛洪没有更改故事的基本情节,只是秋胡妻在拒绝秋胡时少了儒家礼教的口吻,末尾处还增加了一句“夫妻并惭”,这句话粗看是作者无心的一笔,其实很微妙,秋胡惭愧的是没有认出自己的妻子,葛洪似乎在为其不义行为开脱,以这种方法缓解人们对秋胡的厌恶,结尾处秋胡妻的死显得牵强。

中国大学网

【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相关文章:

1.初中悲秋诗句

2.欧阳修 悲秋的诗句

3.古人悲秋的诗句

4.小学作文人与动物

5.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6.叶落悲秋祭写景的抒情散文

7.心态与情绪演讲稿

8.悲成语

9.游泳的乐与悲作文

10.悲秋的解读---古典诗词悲秋现象的一种透视

下载word文档
《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