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关于泰山景点的经典导游词

关于泰山景点的经典导游词

2023-05-31 08:26: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螺蛳粉护粉使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泰山景点的经典导游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于泰山景点的经典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泰山景点的经典导游词

篇1:泰山景点导游词

此景位于岱庙西南角的唐槐院内。唐槐院因原奉祀“延禧真人”,旧称延禧宫,延禧真人是道教第二大神“灵宝天尊”的化身和全权代表,曾被唐玄宗封为泰山主神。但这只是当时唐玄宗急于向道士司马承祯请教道义,权宜之封,唐玄宗在两年前已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后世以此为基础不断加封进爵,只认“天齐王”是泰山神。延禧真人的尊容在天贶殿东半部的“启跸图”中可见,坐在亮轿上,留大胡子的就是他。据此推断他已沦为天齐王的臣属了。后宫殿毁圮,他也就逐渐淡出人们记忆。现仅存门口悬着的“延禧门”匾额。而相传是在唐朝时种植在殿前的槐树,据今已1300余年,虽死犹生,“唐槐”之名日盛,这个院落自然也被称为“唐槐院”了。

走进院内,迎面是一块山形玲珑石,传是淄博人所赠,石上有泰山学者杨辛教授题刻“古槐荫山”。后有汉白玉围栏,栏内有一棵枯死的老槐树,数围中空,如一慈爱的母亲,在怀中抱着一棵相传50年代初所植幼槐。幼槐在母槐的呵护下历经50余年生长,已是高11米,直径半米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了。故得名“唐槐抱子”,俗称“槐(怀)中抱子”。

创造此景有五说:

一说:1948年1949年连续两次补种未活,1950年岱庙道长尚士廉与岱西村村长王宝其等人再植,遂成今景。是尚道长根据“景中造景”“槐(怀)中抱槐”的意境构思命名。

二说:1948年因连年战火,古建筑尽毁,泰安区中心卫生院在此建院至1955年迁出,就是今天的泰安市中心医院。1952年一王姓青工在此树内种植一棵小槐,因当时老槐尚有一枝存活,此人还受到了当时院领导的批评。中心医院院志有记载,现市中心医院院内有纪念石刻为记。

三说:刚解放时,唐槐院是个大杂院,居民杂居其中,据当年房管所老人回忆,老槐中的小槐是房管所一王姓工人所植。

四说:植树人叫王英兰,她71岁,给我市焦ⅩⅩ来信称:槐中之槐是她1944年种的,是从岱庙城墙上移过来的。王女士是1935年生人,当年九岁。

五说:小槐是1953年所植。该记载仅此一句。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我省尚有多处与此相近或相同的景点。又询问专业人士称,槐树生长到一定年岁,中空现象很普遍。树中长树,多是自然形成,也有不少是人为所致。槐(怀)中抱子寓意美好,不少有文化的人喜好此道。因此笔者较赞成创造此景的第一种说法。

延续生命,老树新枝,枯木逢春。毕竟是泰山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唐代先人神交物合,创造出了这一寓意美好的景致,为后人凭添了情趣。何人所植不重要。

篇2:泰山景点导游词

此景位于岱庙西北角后花园中。一株桧柏依墙而生,据今已500余年,主干端直魁伟,树高9.3米,胸围3.2米,冠东西11.6米,南北20.4米。生命力极强,不知何时主干自基部劈裂开一缝,缝长3 .7米,宽0.43~0.56米,裂缝上至到4米处树身又合拢为一体,并未影响树的生长,依然生机勃勃,苍劲盎然。树冠层叠有序,远望状如云团,近看又分三层,华盖托天,十分壮观。故得名“云列三台”。

有人解读,这是隐喻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读书人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考,十年寒窗,一朝得中,便可青云直上,“云列三台”。

另天贶殿壁画有它的风采,可见其历史悠久和地位特殊。

篇3:泰山景点导游词

此景位于岱庙东南角的汉柏院内,与西南角的唐槐院成犄角对称之势。此院旧为“炳灵宫”,内有炳灵殿,奉祀泰山神的三儿子炳灵王。“炳灵”意为显赫的英灵,《封神演义》有他的故事,他的模样在天贶殿东半部的“启跸图”中有,坐亮轿,穿红袍的便是。

走进院内,只见古柏树干拔地通天,枝叶盘旋如龙,树根苍劲错节如磐,传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亲手所植,据今已有2100余年,他先后八次登封泰山,传旨植柏数千棵,开泰山植树之先河,一个封建帝王两千年前就注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堪称楷模。

泰山古柏仅有两个品种,分别是侧柏与桧柏,区别二者的方法是:“侧柏”,又称“扁柏”,叶片不扎手,叶尖是扁形,雌雄同株。“桧柏”又称“圆柏、刺柏”,古书称其“柏叶松身”。叶扎手,雌雄异株,稀有同株者。

古柏以其古朴典雅的身姿,扬名天下的高寿,有不少古往今来神奇和争议的传说,为使游人兴趣倍增,不妨一一列出。

首先是汉柏之名正确与否说。有专家撰文称:“据有关记载,汉柏在原岱岳中庙,即今王母池西侧,我们现在见到的岱庙中的古柏,年代久远是事实,但并不是汉武帝时栽植。”

其次到底是几株?

“十株说”,泰安一著名书法家在著述中有此说,详情未尽。

“七株说”,院内五株院外两株,院外分别是正阳门北15米处路东的“挂印封侯”;汉柏院外北侧“万代瞻仰”碑后的“昂首天外”。

“六株说”,此说最流行,院内五株,院外一株,进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双干连理”,“赤眉斧痕”,“岱峦苍松”,“汉柏影翠”,“苍龙吐虬”。院外是“挂印封侯”。

笔者赞同六株说,但后翻阅有关书籍,实地观察,发现六株说应是七株说。位于汉柏院最南端的古柏名“苍龙吐虬”,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古柏老桧”。这还有一段故事,在很久以前古人将一株桧柏和一株侧柏合栽在一处,(另有一说:侧柏是后植,大约时间在明代)两树展开竞争,侧柏生长速度较快,树身日渐高大,竟达7米之多,而桧柏生长速度缓慢,竞争不过侧柏,只长了三米多高,但它却根系旺盛,根深达两米多,侧柏虽在上层空间占尽便宜,但根却扎了不足一米,久而久之,侧柏失去土壤的营养,早早夭折,而桧柏因根基庞大牢固,营养充足,至尽枝繁叶茂,得美名“苍龙吐虬”。由此可见这是两株古柏,它与“双干连理”有似与不似,似是一死一活,彼此彼此;不似是“双干连理”是一株树,“苍龙吐虬”是两株树。这样院内就应是六株,加上院外一株,应是“七株“。

第三,景名何所指?“汉柏凌寒”是通指还是单指。

单指说,汉柏凌寒仅是指一株,就是“双干连理”,估计是因树木连理是吉祥之兆,故多以其为代表所致;再加上乾隆御碑画的是它;舒同题词“汉柏凌寒”原也立于树下。且早年被砍,近代遭烧之事又皆出于此。

通指说,汉柏凌寒是指全院汉柏,此说现最为多数人接受。

早年被砍,近代遭烧是两个传说。古书《从征记》云“赤眉尝砍一树,见血而止,斧痕尤存。”说在西汉末年造反的赤眉军将士痛恨西汉王朝,听说岱庙的柏树是汉武帝所植,砍树解恨,树身竟流出血来。此说离奇,但其意可解。且今树上留有斧痕和紫红色树皮一片,更是容不得不信了。况且这被砍之事又引出了近代遭烧的一段痛心之事。

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之时,军阀孙良诚率部驻扎泰安,大本营即安置在岱庙之内,富丽堂皇的天贶殿被用做马厩。有一士兵听说“赤眉斧痕”的传说便想砍砍试试,正巧被庙中道士尚士廉撞见,上前劝阻,却遭士兵辱骂殴打。为保护汉柏,尚道士冒死状告孙良诚,孙良诚正为民众对其驻兵岱庙颇有微词伤脑筋,假惺惺的严惩了惹事的士兵,打了20军棍,沽名钓誉,博一护树有功之名。岂料挨打的士兵怀恨在心,本想寻道士报仇未果,可恨兵痞竟乘夜黑风高之夜,将一浸有汽油的棉团塞进柏树洞内点燃,等人们发现时,树心已焦,呜呼,千年古柏,死于一旦,至今人们还可见烧后的焦痕。

另有一说“双干连理”东侧是“赤眉斧痕”,此说当今颇为流行。还有“汉柏凌寒”一词,有人说是今人之误,应是“汉柏淋汗”,言称柏树树身经常干湿不匀,故有此说。“凌寒”与“淋汗”意境大异,人们多愿接受“汉柏凌寒”之说。还有人说两名皆对,两种景都有。

篇4:泰山景点导游词

观赏此景须进汉柏院,登上汉柏亭。1959年在己圯的炳灵殿旧址建立了一亭,亭高耸于三层石砌台基上,上层是须弥座式,四周浮雕飞禽走兽及梅,兰,竹,菊等纹饰,亭三间,廊式卷棚歇山顶,现檐下悬陈叔亮题“汉柏亭”匾,柱挂魏传统题唐诗句抱柱联“万壑千岩凌霄汉,登高壮观天地间”。该亭初建时,收集了原镶在唐槐院环咏亭(原环咏亭已圮)上除遗失者外的石刻,移镶到该亭台壁上,另外还补镶了不少历史价值很高的石刻。因此有人又承继称它为“环咏亭”。后因亭内陈列汉代衡方、张迁两块珍贵汉碑,又得名“汉碑亭”。““””初更换为刻有毛主席诗词的汉白玉碑,南北两面分刻毛主席草书词《满江红》和《六盘山》。遂改为今名“汉柏亭”。今已无碑。

登亭西北望,远眺泰山雄姿,近看岱庙内古树葱茂,绿荫的树冠上,虬枝古杈突兀向北,姿态千奇百怪,自然成趣,如百鸟或展翅欲飞,或亭立观望,或嬉耍取乐,或打斗争食,均朝向泰山,故名“百鸟朝岳”。

还有一说就是位于汉柏院外宋宣和碑之北的柏树“昂首天外”就叫“百鸟朝岳”,登亭西望就是此树之景。人们看景感受不同,因此另有两名,一是看到的是“二鹰朝岳”,二是看到的是“群鹰争食”,究竟像什么,游人自己看吧。

看过“泰山景点导游词5篇 ”的还看了:

篇5:经典泰山景点导游词

在我们山东,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济南府人全,泰安山神全”。这句话是说啊,济南是个大都会,各方人才汇集城中,是个见识人的地方;而泰山自古以来就是神仙居住的场所,各路神仙都会有一席之地!今天我们要拜访的是一位在众神仙中的地位如同佛教的观音、沿海的妈祖一样受到尊崇的女神,民间称之为“泰山老母”、“泰山奶奶”的泰山碧霞元君。

今天我们就要去去参观一下碧霞元君工作的地方!

相传啊,早在汉朝时期,泰山神祠东岳大帝神像前就有一对金童玉女,到了五代时期,大殿坍塌,金童不知去向,玉女确掉到了泰山顶上的玉女池中。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到玉女池洗手,忽然看到有一石人浮出水面,宋真宗惊喜不已,以为是玉女的出现是泰山封禅吉祥之征兆!于是下令大臣建祠供奉。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起名为“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万历年间改为碧霞宫。清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都曾重修,到乾隆年间已初具规模称为碧霞祠。

现在我们大家所处的位置是碧霞祠的南院,您会发现这里有三座大门。分别朝向东西南,分别是东神门、西神门和南神门。我们大家会看到在南神门的上方有一个类似于戏台的地方。它就是当年在清顺治年间所建造。是香客为了答谢圣母的赐福,演戏给圣母看的戏台。看古人想的多周到,让老奶奶工作繁忙之余也能放松休闲一下,这叫劳逸结合。透过南神门往下望去,这里是纸火升腾!这就是金藏库的位置,古人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专门的腾出这么一块地来供香客使用。可见古人的煞费苦心。

好了,我们大家回头继续前行。前面就是山门了,山门共有五间,为单檐歇山式殿门。是前后院建筑群的中界。山门内供奉着四尊神像,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道教为了提高本教在群众中的威望,特将他们拉来作守门护道的神将。让人感觉就像佛教里面哼哈二将角色差不多。

进入山门就是碧霞祠的主体院落了。首先我们看到两座御碑亭分列东西两旁,顶盖都是黄色的琉璃瓦,东亭内有乾隆六年“重建泰山神庙碑”,西亭内是乾隆皇帝的登泰山诗韵碑。再往前看则是两座明代的铜制巨碑,左边一座是万历43年(16)所立的“泰山天仙玉阙”碑,记述了当年仿武当山建造金阙的经过;右边一座是天启五年(1625年)所立的泰山灵应宫碑,记载了碧霞祠的历史。两碑都高达五米,与大殿、配殿的铜顶、铁顶交相映衬,气势非凡。在这里有时你会经常看到有人在这里磨碰御碑,口里还念念有词。可能有人会不解,其实啊,碧霞元君还是一位保健医生,能预防疾病。不少人都用硬币或石块磨碰碑御碑,口里还不停的念叨“御碑磨,御碑碰,摸碰御碑不得病” 然后用磨碰御碑的手摸摸头啊、摸__啊、摸摸腰啊什么的,据说摸哪哪好!看人家泰山老奶奶这大夫当的,多办实事啊!就收你5块钱挂号费,其于啥都没有!

穿过明代的万岁楼和千斤顶再饶过香亭,我们终于到达了整个碧霞祠的主体建筑。整个大殿正殿五间、重檐八角,九脊歇山式顶,我们会看到殿顶覆盖着瓦片、鸱吻、和瘠兽以及浮雕,它们均为铜筑。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殿顶的360条瓦垄,恰好象征中国旧历365天,就是所谓的“周天之数”。能在气候变化无常的高山之颠,营造出这么宏伟的“空中楼阁”,反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建筑技艺,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在大殿内的上方悬挂着康熙皇帝所御书的“福绥海宇”匾额以及乾隆皇帝所赐的“赞化东皇”四个大字!碧霞元君她老人家就是在这里给百姓排优解难的。

说起碧霞元君,我们对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她名扬四海的声誉,陌生的是她的来历与出身。关于她的来历民间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他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有人说她是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儿;还有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等等……至今说法不一。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她是一户泰安普通农家的孩子,从小善良聪慧,受到仙人指点后进山修行,最后在泰山成仙。在道家里面,男士得道成仙称为真人,女士得道成仙称为元君,因当时出道之时元君身穿碧衣红裙,所以被称为碧霞元君!

其实碧霞元君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法术和超级的武器!但为什么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尊崇呢!?道经记载,元君乃是应九气而生,受玉皇帝之命,“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明朝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曾经亲自到泰山修炼,极力宣扬碧霞元君的灵验。有了最高统治者的加盟,使元君信仰的影响再更广范围内迅速扩展。 各地百姓纷至沓来,“贫者求富,疾着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着求嗣”。大约从那时起,每年上泰山的香客多达120万到200万人次,时常呈现出万人朝山的景象!也是从那时起,这位女神享受了数百年兴盛不衰的香火,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泰山之神——东岳大帝。以至于明朝末年著名作家张岱登泰山至碧霞宫,不禁感叹:“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胜,为四顾大部洲所无”。

随着人们对碧霞元君的崇拜,后来还出现了和妇女生育有关的娘娘神,而且各位娘娘的神通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明细,送子的、催生的、哺乳的,治斑疹的等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再碧霞祠内也是如此。大家看,东配殿就是眼光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她能治眼疾,是一位光明的使者!西配殿是送生殿,供奉的是送生娘娘的铜像,她保佑人怀孕生子的。据说她们姐妹,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这正是许多年纪很大的老年妇女执着上山的原因。看来老奶奶的神威是来自于她那种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来自于她的平民意识,来自于她的仁爱之心,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家可能会发现,要在这泰山之颠巴掌大的地方想建一处和元君身份想配的祠庙,还真不是一见容易的事!但我们的祖先他们做到了,碧霞祠高超的建筑技巧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高山建筑群的典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6: 泰山景点导游词

天贶(kuang)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山东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即天赐的意思。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整座大殿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殿主祀东岳大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

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 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

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诏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

明永乐十八年(14),太和殿建成,比天贶殿晚了4。大成殿建成无考,有史记载是宋天禧五年(10)大修时,移今址。宋崇宁三年(公元11)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比天贶殿晚。

篇7: 泰山景点导游词

挂印封侯成语,汉族传统寓意,以象征身居高位,封侯,指被封为侯爵,印,指做官的官印。挂印封侯,意即古时帝王赐爵授印予臣下。隐喻高升之意。图案常以一猴摘取挂印为内容构成,利用“猴”与“侯”同音,以示寓意。

进岱庙正阳门,向北走约15米路东侧,岱庙全景图北头有一株古柏立于路旁,近前驻足向上望,距树基八米处的树杈上生一树瘤,形似一只小猴,猴头惟妙惟肖,颈下似乎挂一方印,故名“挂印封侯”。此树胸围4.2米,高10.5米,仍旺盛地生长着,它与汉柏院中的汉柏一样,已历经沧桑,成为岱庙的历史见证。

传说很久以前,一山西商人在树下纳凉,抬头上望,看到此景,联想到三国故事“挂印封侯”,想到他的老乡关羽,关云长身陷曹营,面对曹操金钱,美女、高官厚禄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义薄云天,闻知兄长去向,挂印封侯,毅然离去,过五关斩六将,成就千古佳话。其情其义怎不叫人感动。商人低头又想现实商场险恶,人心不古,触景生情,慨叹不已。后常到此游玩,此景渐为人知。

另有一戏说,泰山上的“秦松,汉柏,唐槐”,是三兄弟,老大秦松懂礼貌“劲松迎客”,老三唐槐有爱心“唐槐抱子”,老二汉柏岂甘落后,派出代表站在门口迎客吧,此柏便承担了此任,故此柏又俗称“迎客柏”。你看它躯干向前倾斜,好一付谦卑温和好客模样。

【关于泰山景点的经典导游词】相关文章:

1.泰山景点景区导游词202

2.景点导游词

3.西泰山导游词

4.泰山导游词「最全」

5.泰山概况导游词

6.安徽景点导游词

7.临沂景点导游词

8.河南省景点导游词

9.广东省景点导游词

10.威海景点导游词

下载word文档
《关于泰山景点的经典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