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
“吃点什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
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乐”的美和以“仁”为本的善的实现分不开。而这种善的实现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共生,所以广义的艺术——“乐”的美必须是“和”的。
总之,“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两者既有区别,又完全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样,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乐”的创造既要“尽善”,又要“尽美”。“尽善”就是要使“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就如孔子盛赞古代与尧治国的.伟大业绩相连的“乐”那样,“焕乎,其有文章”。
篇2: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美学精神中,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B、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已”的位置。
C、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都属于“乐”的内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
D、“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关系。
B、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问题,进而把人道精神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
C、第三段中以“乐”为例,论述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
D、文章先提出话题,再从“仁”和“乐”来论述,得出中华美学精神成于尽善尽美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念对中华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超过其他各家学派的。
B、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者爱人”是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与“治国平天下”有联系。
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还需要通过“乐”这类艺术来表现。
D、“尽善尽美”是“乐”所追求的境界,“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
【答案】
1、A
2、B
3、D
篇3:“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阅读答案
“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阅读答案
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
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④ 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简洁 B.通俗 C.新鲜 D.含蓄
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5.C
6.(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存在基础、传承与发展的毁坏。(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保存和发展的危害,增强了语势。
7.(1)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2)诗歌基本的范式、规则基于民族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3)诗歌语言依赖大众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带有大众语言的基因;(4)大众的审美期待促进诗歌的创新与发展。
篇4:《刘师道》阅读答案
《刘师道》阅读答案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举进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历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凡十年。王化基、吕祐之、乐史荐于朝,擢著作佐郎,才一月,会考课,又迁殿中丞,出知彭州,加监察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迹,召归。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狱成,太宗奖其勤,面赐绯鱼。
川峡豪民多傍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诏师道使两川议其事。师道以为迭使主领则争忿滋多,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廷奏非便,卒罢之。改祠部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真宗嗣位,进秩度支。咸平初,范正辞荐其材堪长民,徙知润州。以漕事入奏,特迁 司封,改工部郎中。擢枢密直学士,掌三班。俄擢权三司使,从幸澶渊。
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廷试,近制悉糊名较等,陈尧咨当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师道固求辨理,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坐论奏诬罔,责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尧咨免所居官,为郓州团练副使。以郊祀恩,起为工部郎中、知复州,换秀州。
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岁满,复加枢密直学士,换左司郎中,留一任。大中祥符七年,师道暴病卒,年五十四。
师道性慷慨尚气,善谈世务,与人交敦笃。工为诗,多与杨亿辈酬唱,当时称之。
(选自《宋史刘师道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B.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C.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D.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官吏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给予赏罚。
B.嗣位: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正妻所生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土地、户籍等事宜的机关,部长官称为工部尚书。
D.幸澶渊,文中指皇帝到澶渊。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师道被人推荐,受到赏识。王化基等人向朝廷举荐他,他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刘锡等人上报他的政绩;范正辞举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
B.刘师道恪尽职守。他奉命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后,皇帝给予他奖赏;他被朝廷派往处理川峡棘手事务,他分析实情予以上报。
C.刘师道因弟弟的事被贬官。他的弟弟在进士考试中作弊,他坚持申辩,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结果他和考官陈尧咨都被贬官。
D.刘师道有治理才干,也有文才。他勤于政事,所到之处有名声,受人敬畏、爱戴;他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5分)
(2)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5分)
参考答案:
4. B(原文标点: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5.C(“土地、户籍”为户部所掌管)
6.C(“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错,应是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
7.(1)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既、落、预各1分,句意2分)
(2)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剖(析)、烦(或“滞”)、案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和州防御推官,历任保宁、镇淳二镇从事,共十年。王化基、吕祐之、乐史向朝廷举荐他,提升为著作佐郎,才一个月,恰逢考核,又升为殿中丞,出朝担任彭州知州,加官监察
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报告他的政绩,被召回京城。恰逢浦洛战败,奉朝廷命令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太宗奖励他的勤勉,当面赏赐绯衣与鱼符袋。
川峡的'豪强有很多依附他们的人家,以小民的身份服役隶属的成为佃户,役使他们如同奴隶,有的豪强有几十户佃户,凡是租税徭役或征收各种费用,都由佃户承担。当时有人说李顺造反,都是这种依附的民户聚集而成,请求朝廷挑选这些民户中的人作为三耆长轮流管理,有功劳就任命为官,朝廷下诏刘师道出使两川讨论这事。刘师道认为轮流派人管理会使争斗之事增多,委任职衔又使民户加重受害,当廷上奏认为不妥,最终停止这么做。改任祠部员外郎,出朝担任京东转运使。真宗继位,晋级为度支。咸平初年,范正辞推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调任润州知州。入京报告漕运之事,特升为司封,改任工部郎中。提拔为枢密直学士,掌管三班。不久提拔为代理三司使,跟随皇帝到澶渊。
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参加进士考试已被礼部上奏名字,将要举行廷试,按新近的规定全都要将试卷糊封姓名再考评等级,陈尧咨担任考官,教刘几道在试卷中暗加记号。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刘师道坚持要求申辩,朝廷下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到御史台调查这件事。(刘师道)因言语虚假,被贬为忠武军行军司马,陈尧咨被免去所担任的官职,贬为郓州团练副使。因郊祀恩赐,起用为工部郎中、复州知州,改任秀州知州。
大中祥符二年,凭着兵部郎中的身份任潭州知州,升任太常少卿。刘师道对政事很勤奋,所到之处很有名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任职期满,又加官枢密直学士,改为左司郎中,留任一期。大中祥符七年,刘师道突然发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刘师道生性刚直崇尚气节,善于谈论时势,与人交往诚实厚道。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篇5:《刘汲》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日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日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 缓和
B.公纯难之 诘难,责难
C.寅出午反 通返,返回
D.敌大至,汲死之 为而战死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麾其众阵以待其听送其家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
C.凡仕于此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3.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是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议和之后没见退兵。
B.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但是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
C.刘汲为了坚守城池,召集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留下来,敢死战士有四百人,让做官的人把家人送走,众人都感动佩服。
D.赵宗印从小道隐蔽行军,随后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军队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作殊死战斗。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3分)
②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3分)
篇6:《刘汲》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
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铀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急攻京西。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砦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失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放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金人再犯京师 ( ) (2)公纯难之 ( )
(3)寅出午反 ( ) (4)敌大至,汲死之(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麾其众阵以待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然若属俱死无益 輮使之然也
C.凡仕于此 乃设九宾礼于庭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柏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上,为战守计。
20.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有那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1、本文表现了刘汲 和 的品质。(2分)
17.(1)进犯,侵犯 (2)以……为难(意动用法) (3)通“返”,返回
(4)为……而死
18. C (其:他的,其中的;然:然而,这样;于:在;为:为了,作。)
19.(6分)
(1)怎么会有用三个月来谈和,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得分3分)难道有已经签订和约三个月,然而敌人仍旧没有后退(的道理)吗?(得分2分)
(2)(刘汲) 寻找他人代替高公纯掌管率领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来犒赏将士们,做出战和防守的计划。(得分1分)(刘汲)不久后替代公纯担任统率的职务,拿出财物赏赐将士,做攻守之事的谋略。(得分2分)
20.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2分),议和之后没见退兵(2分)
21.智勇双全(勇敢无畏、智慧超人)、忠于职守、不怕牺牲(精忠报国)。
篇7:《刘汲》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
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铀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急攻京西。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砦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失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放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金人再犯京师 ( ) (2)公纯难之 ( )
(3)寅出午反 ( ) (4)敌大至,汲死之(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麾其众阵以待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然若属俱死无益 輮使之然也
C.凡仕于此 乃设九宾礼于庭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柏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上,为战守计。
20.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有那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1、本文表现了刘汲 和 的品质。(2分)
篇8:《刘汲》阅读答案
17.(1)进犯,侵犯 (2)以为难(意动用法) (3)通返,返回 (4)为而死
18. C (其:他的,其中的;然:然而,这样;于:在;为:为了,作。)
19.(6分)
(1)怎么会有用三个月来谈和,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得分3分)难道有已经签订和约三个月,然而敌人仍旧没有后退(的道理)吗?(得分2分)
(2)(刘汲) 寻找他人代替高公纯掌管率领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来犒赏将士们,做出战和防守的计划。(得分1分)(刘汲)不久后替代公纯担任统率的职务,拿出财物赏赐将士,做攻守之事的谋略。(得分2分)
20.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2分),议和之后没见退兵(2分)
21.智勇双全(勇敢无畏、智慧超人)、忠于职守、不怕牺牲(精忠报国)。
【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快手刘阅读答案
3.成与功阅读答案
5.于先生的阅读答案
6.于敏阅读理解答案
10.刘道真少时阅读答案参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