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国传统的论文

中国传统的论文

2024-01-27 07:50: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y4047771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国传统的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国传统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传统的论文

篇1:中国传统的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的论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瑰宝,是几千年来人民共同的结晶,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有古老的神话,还有节气、农业、天文以及人们的祈福等等,是由中华民族通过漫长而勤劳的岁月凝练而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着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我国端午节就有赛龙舟及包粽子等节日活动,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等等,但不管是何种说法与风俗,端午节都是存在于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在相互碰撞,西方现代设计占据主流这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插曲,但无论是东方艺术亦或西方艺术,其根本最终都会呈现两种状态,一为表象,二位本源。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认知上的迷惑,许多设计师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从最初的学习现代设计开始,到中国设计蓬勃发展,到逐渐走上世界舞台,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进步的代价确实迷失了自我,一个好的设计必定是独一无二的,是充满感情的,而这感情必定是来自人们心灵的深处,向上追溯,即是民族文化。当代设计师的责任和出路实际上殊途同归,就是慢下脚步,挖掘埋藏在天地间的民族文化。所以现代包装设计师有责任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发展本土设计,将情感注入包装设计作品当中去。

现代包装设计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同时它也可以称作一项工程,现代的包装设计艺术不仅仅是解决传达信息的功能,同时也要解决产品的营销和企业的品牌形象问题,即要解决产品的保护、运输和存储,还要考虑到设计的产品是否增加污染,能否尽可能的节约成本,所以就以上的问题来看,包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程,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甚至化学等学科。

中国传统节日包装设计,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了解传统后才能推陈出新,一味地推陈不出新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递进。但是当今社会有着不同的声音,此时当辨明真伪。但在商品社会浮躁的功利心下,许多不负责任的设计师投机取巧,社会上出现大量的贴图式设计,往往简单地将瓦当、龙纹等直接应用在包装或海报设计当中,这种不负责任的设计越演越烈,设计师的责任是引导群众的审美,在这里图快图方便势必起到反作用,不仅在产品概念传达上造成了混淆,而且也造成了消费者们视觉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恶。

日本在平面设计这一领域有着非常显著的个性,即保留了传统元素,又结合了许多现代设计理念,比如日本的平面设计中大量的出现浮世绘、书法、日本传统的图形等等,我国的民族化设计也慢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国元素在许多产品包装上的应用还很生硬,有些只简单地将书法与国画等强贴到商品当中去,并没有考虑到该元素的内涵以及该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属性匹配度,那么即使是以单一图形系列化设计,表现上的确给人一种力量,但很难经得起推敲。如果能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元素抽象出来,以此进行包装设计才能达到生命持久、耐人寻味。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填饱肚子,对节日本身的寄托也慢慢回转,这是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过渡的正常现象,也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需求。因此,包装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保证商品包装的基本功能外,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心理上的诉求,设计出能够体现传统节日精神的包装设计。

端午文化起源于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完美结合,应该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祈福的美好夙愿。在当今的端午节产品包装上,不论是图形亦或文字的设计都很少能够从端午文化中提取元素,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直接将粽子的照片配以简单的文字直接展示给消费者,或者更简单地将一些曲线粗暴地代表粽子。所以作为端午节产品包装应首先从探究人的情感出发,围绕扎根于人民内心深处民间传说和民俗进行再设计,以期尽可能地与用户产生共鸣。

不仅仅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类产品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如何能在众多类似的包装中脱颖而出,具有企业鲜明的品牌形象和特征,是传统节日包装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把握当前市场环境,积极地研究和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品牌视觉形象的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是现代设计师们的重大职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涌现出大量令今世都汗颜的艺术,其中来自民间的艺术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皮影戏是我国特有的一项艺术,它的独特的魅力影响了诸多艺术,皮影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所以极具民间特色,皮影幕布及舞台的搭建、皮影自身造型的多样无一不深深地感染人们,受表演的限制,皮影的造型简单、凝练,独具特色,由于处于半遮挡状态,所以皮影的色彩也更加强烈,更具民间风味。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艺术家们纷纷参与到民间工艺的制作当中,并通过参与民间艺术的活动汲取养分,可以说民间艺术是人类的瑰宝。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代积累的宝库,传统节日饱含着先人对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生活的认知、感悟、向往。正确地认识传统节日,继承并过好传统节日,是我们对于先祖文明创造的一种尊重,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成熟文明的缩影,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担负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他们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做出了榜样。

为包装设计注入情感,注入人文关怀是高层次的是追求,它不是简单的外观贴图,也不是单纯的视觉表达,如睹物思人般追求这样一种情感的表达,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人的情感是最最关键的一项课题。人们的情感需求是无形的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随着产品的变化会立竿见影的受到影响,比如传统的婚庆产品无非就是在色彩上予以表达,而现今随着卡通艺术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生活后,也为传统婚庆产业带来了生机,将可爱而诙谐的卡通形象加注进婚庆包装上。对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们,能够满足心底最根源、最熟悉的情感诉求,在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中尽量体现出来才是设计的根本。

因此,中国传统节日包装设计,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附属品,它是人们追求精神寄托的一个载体,成功的设计师集文化修养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复合体,小而言之能够改善目前人们的生活面貌,大而言之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进而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化的桥梁。

篇2: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论文

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造物即产品生产,经济性是其根本的属性。以下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手工业时代,它是主要的经济产业形式之一;在大机器生产时代,仍然是重要的生产形式和部类,作为独特的经济产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工艺美术作为产业,它与其他工业的产业形式又有根本的不同,它同时又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更准确地说具有文化事业的性质。?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角色定位

在今天,把工艺美术作为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或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看,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行业和一种经济性的产业,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已如是,成千上万的企业,生产产品、完成产值,将产品推向市场,其过程与生产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其特殊性仅在于其手工技艺和产品的艺术性。如果着眼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性质,试图将其作为文化产业来定性,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在产业的意义上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是形式不同,因为产业要有产出,要有产品,产品必定要有价值和价格,其经济性必然包含其中了。但是文化产业并不一味强调利润而更看重社会价值,而经济性的产业不能不强调利润,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单纯的文化产业对待,在今天的发展经济的大潮中,不太实际,也有很大难度。而将工艺美术定义为文化艺术事业,则与作为产业对待又有很大差别。文化艺术事业不像产业那样追逐利润,国家甚至要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资助。因此,如果将庞大的工艺美术行业改为工业美术事业,则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像认识其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一样,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的工作出发,加以不同的处理。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包括实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等等。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

1.产业价值:作为行业的传统工艺美术,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各地的工艺美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具特色,而且大多数已经成为地方传统工业的支柱或城市的象征(所谓城市名片),在现代高科技社会,工艺美术行业虽不是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作为特色产业之一,仍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就业价值:传统工艺美术在解决就业上亦有其他工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工艺美术主要靠人工和技艺,对生产场所和生产条件要求不高,有的还适合于家庭生产或加工,成为家庭副业。初步估计,全国从事或与工艺美术生产、销售有关的从业者在1000万以上。

3.市场价值:工艺美术有国内国外两个市场。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艺美术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工艺美术的对外贸易,以特色取胜,一般不会遭遇贸易摩擦之类的问题。

三、技艺失传和后继无人的问题

对全国大多数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而言,一方面是技艺失传,一方面是现有技艺面临无人承续的状态。过去子承父业,现在因为现代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就业渠道拓宽,相当多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工艺技艺和职业生活,原因一方面是手工艺操持的`辛苦,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手工艺非得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劳作和体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急功近利的当代人而言,确实视为畏途。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是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基础是前三十年培养的人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工艺美术企业大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不到10%左右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地方工艺美术总公司或轻工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几乎从一开始就以现代的方式如工艺美术职业中专学校、厂办或公司办职工技校等方式培养人才。1956年创建的国家级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承担着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再加上各工艺美术工厂、企业普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的青年技术工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工艺美术技术人员群体。这些技术力量为80年代以来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发展做出了贡献。但90年代体制转型后,个体和民营企业成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这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生产和经营上,人才培养主要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方式,而且数量和质量已不能适应行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开始制约行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以往人才培养的国家性、计划性、长远性以及各级办教育的积极性,现在已经大打折扣。原有的工艺美术技术学校和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已不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招生和教学,致使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长此以往,其后果严重,现在到了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关注和解决这方面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的时候。

综上所述,如何真正从组织上、制度上、人员安排及资金等方面落实到位,则需要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到保护品种、技艺的方案和规划,这是需要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

篇3: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论文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并从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

一、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观

大自然中的山峦、流水、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部分寺庙园林,如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

古典文人园林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古典文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因此,古典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但我们又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的影响

如果我们说儒家和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营建目的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技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花坛,没有修剪精致的草坪,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种植的花木,三五成丛、散聚自由、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种植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朝揖之势、水有萦绕之情,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甚至在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按山水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格,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中建立秩序的理论,禅宗思想中对佛国世界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求,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能使中国古典园林达到享受自然之风致,享受自然之意趣,融入自然之中,成就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造园思想必须与现代园林理念结合。尤其要借鉴外国许多成功的探索,拓宽园林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正所谓“中西治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游西学不兴而中学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兴者。”在继承传统造园思想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以新的视角来理解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层挖掘。继承传统的意义就在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从而取得不断的深化和进步。

篇4:《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论文

《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尚书》;文献;历史地理学;农业地理

论文摘要:《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梳理其中与农业地理学相关的内容,从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三方面内容阐述了《尚书》之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继承之功与发轫之功。

0引言

《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汇编,在其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一些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着重于文字的训话、篇章的分合、真伪的鉴定这些内容,而对于其有着积极的科学意义的农业地理学内容则视而不见。应该说,在《尚书》一书写作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农业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传统农业经历了由茹毛饮血、刀耕火褥到畜力牵引、精耕细作的转换过程中,《尚书》各篇由于不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这些文字对于了解当时的农业地理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

中国原始农业从其产生之初就以种植业为解决生产问题的根本大计。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古人通过千挑万选,对适宜作为农作物的野生植物选择和驯化,逐渐培育出基本的宜农作物。从“尝百草”、“播五谷”到“种米粟”,“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充满了神奇的故事趣味和艰难的曲折风险。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有限开垦的土地对于不断繁衍的人口的承载。

1.1基本生存所需的宜农作物的记载

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足够多的人口,首先就涉及到宜农作物的选择,其产量和质量就是关键的因素。《尚书》中所涉及到的“百谷”主要有谷、禾、翟、秸、柜、米、黍、粟等以及加工之后产生的模(qin)、食、粮、玉食等。例:

百谷(3):谷类总称;《尧典》篇有:“播时百谷”;《洪范》篇有:“百谷用成”、“百谷用不成”。谷:庄稼总称;《吕刑》篇有:“农殖嘉谷;百谷”。

禾(2):庄稼的总称;《金滕》篇有:“禾尽堰,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翟(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由亩,越其罔有黍翟;,《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

米(2):谷米;,其中《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另《益樱》篇有“藻、火、粉、米、漏,敝“稀、绣”。

黍(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稠;,《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

粟(1):谷子;《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以上是未加工的百谷,古人把这些粮食加工后做成熟食则有:

粮(1):干粮;《费誓》篇有:“峙乃粮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

食(6):指食物;民食,引申指农业生产;《尧典》篇有:“食哉惟时”。玉食:美食;《洪范》篇有:“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粮(1):食粮;《费誓》篇有:“峙乃粮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

另外果树记载有桑、橘、抽等:

桑(1):树名,桑有堪;《禹贡》篇有:“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橘(1),抽(1):水果名;《禹贡》篇有:“厥包橘抽锡贡”。

“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在新石器时代己有粟、黍、稻、麦等种类,其中又以粟和稻种植的时间最早,分布的地区最广。到西周时期已大体俱全了。其中粟和翟又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z}。在《尚书》中,提到粮食作物,主要也是讲粟翟。例如《盘庚》篇说:‘,’隋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同(gang)又黍、翟”,《酒浩》篇说:“其艺黍樱,奔走事厥考,厥长”,这都反映了黍、樱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1.2生活和生产所需物品的记载

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基本的吃饭,生存无虞了,先民也不放弃对于那些未能驯化的野生植物的利用,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如其对“草”的称谓,计有草、卉、当菱、茨、菱、著茅、藻、麻、桌等。例:

草(6):草木植物总称;《尧典》篇有:“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禹贡》篇有:“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赤值坟,草木渐包厥草惟舔,厥木惟条”;《洪范》篇有:“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庞(wu)”。

卉(1):草总称;《禹贡》篇有:“岛夷卉服”。

茨(1):茅、苇之类;《梓材》篇有:“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壁茨”。

菱(1):喂牲口的草;《费誓》篇有:“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当菱,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自菱:喂牲口的草;《费誓》篇有:“峙乃自菱”。

除了草以外,《尚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树木相关的内容:乔、干、木、柏、柱(chun)、漆、桑、树、松、条、桐、抽、橘、犀、桔、莫、刊、朴、桔、器、琴、瑟、矢等。

乔(1):高大;《禹贡》篇有:“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柏(3),钝(1):树名;《禹贡》篇有:“钝、斡、括、柏”。

漆((2):树名;《禹贡》篇有:“厥贡漆丝,厥筐织文厥贡漆、、、,厥筐纤扩;。

犀(1):山桑;《禹贡》篇有:“厥筐犀丝”。

松(1):树名;《禹贡》篇有:“岱吠丝、桌、铅、松、怪石”。

条(1):枝条,引申为长;《禹贡》篇有:“厥草惟睬,厥木惟条”。

桐(1):树名;《禹贡》篇有:“羽欧夏翟,峰阳孤桐”。

这些记载虽然与人们的吃饭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也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

通过对《尚书》中记载的农作物的研究,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农事活动的频繁化与经常化,使得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充分。先人通过辛勤的尝试与耕作,合理配置与布局,推广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增肥改土,改进经营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人们付出了有效的劳动,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才能获得高产、优质。因此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深刻影响的过程,而一部农业发展史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

2.1农事活动对于壤土的改造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而让土地具有肥力则是人力改造的结果。田地、土壤是关系非常密切的词语,这几个字在《尚书》中多次出现,意义也大致相近,土字共出现55次,田字共出现18次,壤字共出现5次,另外于土地、田地相关的败字在《尚书》中出现4次,堡字出现了6次,苗字出现1次。

从开放的自然系统里看,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由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向土壤输入,必然引起土壤存在状态的改变;而土壤通过自身的肥力,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料)以及协调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禹贡》篇中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学,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值、涂泥、青黎和滨海广斥等,同时结合地形、植物和土壤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将土壤进行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实验。这种土地分类的级别是到土类,是一种应用层面上的分类。

土:泥土、土壤,《益樱》篇有“惟荒度土功”,就是指治理水土的事;《酒浩》篇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其中土物是指土里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土生土长就有了另一层引申义,即乡土的、本土的意指;《召浩》篇有“自服于土中”,土中指洛邑,洛邑在九州的中心,这里面又有土地、国土的意思,进而演化为国土、疆土之意。

壤,《尚书》全书中出现的5次中有4次在《禹贡》篇:“厥土惟白壤”、“厥土惟壤”、“厥土惟黄壤”、“成则三壤,成赋中邦”,皆为土壤之意,另《康王之浩》篇有“敢执壤奠”,是土壤、地里所产出的(物品、农作物)。按李学勤本《尚书正义》的解释,冀州土壤本色为然,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而雍州色黄而壤;豫州只言壤,不言其色,是因为州内之土的颜色不统一、无法概括的原因;九州别定赋税,依据三种土壤而定,因土壤的肥瘩存在差异,故分其壤为上中下三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土壤肥力的认识还是比较科学的,所以能够根据土地的产出来计算肥瘩的等级,且大略地分为三品,从而定赋为九等,以之为贡赋之差。

万物土中生,所以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十分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改良,如开垦荒原、平整土地、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于是在开垦前的自然土地一旦经历了人们的劳动,就由自然化的土壤逐渐地向耕种化的土壤方向演进,最终成了劳动的'产物。土壤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可再生资源,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土壤过程又具有继承性和叠加性,土壤的性质也就多样化,因此古代对于土壤属性、生产力状况等因素的研究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2.2亦苦亦甘的农事活动

为了使农业得以发展,要有相应的农耕活动和农耕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来相,以垦草莽。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对于农事活动的规律性的把握:稼稿、勤、艺、劳、农、后樱、稽、殖、种、侄等文字记载。《盘庚》中直接涉及农业状况者,如:“若农服田力稿,乃亦有秋。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周有黍翟”。这是盘庚率臣民迁殷后,对那些不愿在殷地居住的臣民训诫的一番话。前者把农业比作结网的大绳,后者则告诉人们:如果农人不去劳作,那就会得不到好的收成。言外之意就是不参加农事活动就会使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稼稿(6):泛指农事;谓生长庄稼;《无逸》篇有:“先知稼稿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稿,厥子乃不知稼墙之艰难生则逸,不知稼稿之艰难”;《洪范》篇有:“土爱稼稿、稼稿作甘”。

勤(18):经常,多次;《大浩》篇有:“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召浩》篇有:“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不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洛浩》篇有:“旁作穆穆逐衡,不迷文武勤教”。

劳(4):劳动,劳碌;《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周有黍樱”;《无逸》篇有:“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爱暨小人”。

殖(1):种植;《吕刑》篇有:“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樱降播种,农殖嘉戟;。

锉(1):短镰,引申为割下的禾穗;《禹贡》篇有:“二百里纳侄”。

牿(1):置于牛角之横木;亦指带枷锁的牲口;《费誓》篇有:“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攫”、“散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

有夏一代,秦人见诸记载的农业活动有平治水土、艺稻等。黄河中下游当时由于河水泛滥,排水不畅,地多沮I}IA riz。早期的原始农业遗存多就丘陵阜岸而居。故多见“九丘”、“九州”、“九山”之称。原始农业发生于山麓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缘山便采集,濒水宜渔猎,是初始时期种植作物和驯养家畜的适宜环境。但是进入过渡时期以后,人口逐渐增加,山麓地带便日显狭促,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就成必然之势。

3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是通过传承、应用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来发展生产的,在传统农业的原始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随后是以用畜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现代农业阶段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则是建立在现代西方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则必然会有社会政治、文化、文明的进步。

3.1对于农耕自身规律性的客观认知

先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农耕活动自身的规律性也有了从无到有、从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这反映在包、蕃、霭、孽、刊、稿、稽、朴、败等内容上。例:

包(3):通“苞”,谓草木丛生;《禹贡》篇有:“厥土赤值坟,草木见包”、“厥包橘袖、锡贡”、“包呱普茅”等;以上三句皆出于《禹贡》篇,后两句中的“包”字皆为(打成)包裹、包装(起来)的意思,第一句则是草木逐渐茂盛起来了,就好像把整个的山头包裹起来一样;这说明了植被的覆盖和当时人的一种直观的认识。

蕃(1):生长茂盛;《洪范》篇有:“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房”。

睬W:草抽芽;《禹贡》篇有:“厥草惟爵,厥木惟条”。

粟(1):树木的嫩芽;《盘庚上》篇有:“若颠木之有由桑”。

稿(9):收获谷物;泛指农事;《汤誓》篇有:“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秸事,而割正夏”。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节律性,要是指各种农作物和畜禽等都有各自的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何时播种,何时中耕施肥,何时成熟收获,均有一定的节律限度。超过季节,则生长不良,甚至减产绝收。因此,耕、种、管、收不违农时,是获得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关键。

稽(1):借作“来”,治也,种;《梓材》篇有:“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苗,惟其陈修,为厥疆吠”。

畋(4):本字在《尚书》全书中出现4次,《多方》篇有“败而田”,意为平整田地,按李恩江, 畋,平田,即平整田地以利耕种”。又有孔颖达注疏,“治田之谓畋,犹捕鱼谓之渔”。畋,从支po(手)从田,可理解为人用手持工具平田,是人类的活动直接作用于土壤形成的过程。人类活动作为一个直接的成土因素,与自然界作用于土壤形成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有意识、有目的,因此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和掌握了土壤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利用改造和定向培育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它在受着生产力、生产工具因素制约的同时,还受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制约。

3.2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活动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文明相关的词汇,在《尚书》全书中有众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有:

年、获、熟、秋、有秋、裕、荣、成、大熟、丰、富、赋、饥、艰、贫、灾等。例:

年((26):年岁;好收成;《高宗彤Crbng) }》篇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秋((3):指收成,收获;《金滕》篇有:“有秋”。有秋:谓好年景,秋天有好收成;《盘庚上》篇有:“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稿,乃亦有秋”。

裕((8):充盈;《康浩》篇有:“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成((3):收成;《尧典》篇有:“寅饯纳日,平秩西成”;《洪范》篇有:“百敦用成,又用明百敦用不成,又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大熟((2):成熟,丰收;《金滕》篇有:“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堰,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丰(3):丰厚;《高宗形日》篇有:“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以上与农业生产的字词都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也有与旧制度相关的一些消极方面的字词,如赋税和贫穷落后、收成不好等。

赋(12):赋税;《禹贡》篇中记载的对于全国各地的赋税的征收情况:“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充州: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青州: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徐州: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扬州: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豫州: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百里赋纳总”。

饥(1):饥荒、饥饿;《舜典》篇有:“弃,黎民阻饥,汝后翟,播时百款”。

灾(8):祸害,灾难;通“哉”,语气词;《盘庚上》篇有:“乃败祸奸究,以自灾于厥身”;《盘庚中》篇有:“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微子》篇有:“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今殷民乃攘窃神抵之牺牲(quan)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商今其有灾”;《尧典》篇有:“灾肆赦”;《康浩》篇有:“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告灾,遭(shi)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4结论

综上所述,《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关系密切,一方面《尚书》成书的过程较长,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型时期,其记载有着较大的文献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尚书》所构建的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框架也成为以后封建社会里中国农业经济、农耕活动的大致脉络,承前具有重要的总结性和归纳性贡献,启后具有良好的发韧性和启蒙性贡献。

篇5: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工程特点探讨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工程特点探讨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享誉世界,和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印度、古爱琴海、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六大风格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工程特点支撑,同时也构成了传统建筑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独树一帜的建筑结构特点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高超技艺的工匠们在搭建房屋的时候不断探索创新,找到了材料和结构的结合点,其桦铆结构已经完全适应了当时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在接下来的漫长积累中逐渐从实用性的特点开始向追求美观和艺术观赏性过度。

一、传统建筑结构工程中的独特梁架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类主要包括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形式。每一个钩件都在力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建筑功能问题也在这种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木结构的功能仍然在建筑设计中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巧妙的木构工程产生于对力学和木材料的深入的独特理解。每个部件的形状、结构和功能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思维定位,不断分解,最后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位置和功能部件,因此在这种基础的分解下也成为影响和提升传统建筑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单体一平面以‘间”为单元,采用这种单位划分有利于建筑结构中的柱网结构划分,而且在这种功能布局下也是的我们的建筑结构域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部件的受力程度,极大的增强了主体的稳固程度。古埃及建筑中也有的采用了这种的建筑结构形式,一平面为单位,不断的扩大整个建筑的受力范围,但是从根本上古埃及建筑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存在巨大差距,因而二者有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建筑材料的特点。不同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师手里发挥不同的作用,材料不同,必然会导致建筑思维产生巨大差异。在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工程中比较有特点的还有一梁架,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建筑空间宽敞的.房屋内,这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存在很大关系,极大的拓展了建筑空间,是古代厅堂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替力梁架是一种层层递减的关系,从最下一道梁到最上一道梁,每一层都成递减趋势,这样不仅空间和材料能最大程度的节省出来,而且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材份制―智慧的模数制

模数制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尤其在工业大革命时期的建筑,模数制被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批量生产住宅和建筑构件,是的一些建筑原件的标准化生产开始盛行,建筑按标准行事。其实这种建筑思维早在中国古代的匠人们就开始探索尝试,材份制就是和模数制比较接近的一种建筑思维。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按照标准生产一些经常用到的部件和一些基础材料,这样工匠们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就能很好的利用好标准节省单独施工和设计的步骤,而且在这种形式下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主体的标准化生产需求。这种建筑形式思维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工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梁的长度和重量在建筑行业内都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历了酝酿到盛行的阶段,唐宋时期的材份制度已经相当盛行,而且在这种建筑结构工程特点中也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提升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结构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材份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大木作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内容,并且将这种体系按照简约化处理,标准化、规格化是确保整个体系能够按照流程操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方面,同时这些方面也在不断的优化和组织中形成了比较常见的古建筑结构工程特点,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木质材料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开放性与生长性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工程的特点还包括开放性和生长性。无论从建筑的技术、技巧,还是风格、功能等都呈现出一种不断完善、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筑工程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建筑体系,有一套相当成熟的建筑理论。如果说这种体系和建筑是一颗参天大树,那么这株大树是从小树苗不断生长起来的,因此在这种背景和过程中也是需要建筑师们不断的探索和积累最后才能汇聚成整体建筑结构的生长性。传统建筑结构工程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他是不断融合各种先进的思想和建筑风格从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其中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分割的完善和发展中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建筑整体风格。这样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在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需求。

四、施工简便与实用

传统建筑结构工程的实用性和施工过程的简便性是一项比较重要的风格特点,有时候工匠们的智慧闪光点就在于能够把复杂的工艺简单化,把耗时耗力的工程简单化。施工简便不仅是为了省时省力,更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建筑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一种独特创新,术构架结构和现代建筑中的框架结构非常相似,单一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特点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我们在完成这些建筑风格发扬和完善的最大功能特点。相比于西方石材料的建筑艺术和风格来说这种建筑风格体系更加能够体现他们在建筑风格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使用过的体系和完善程度。“真拱”的支撑方法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工程结构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这些内容和材料也使得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的完善和整体风格中个采用天然混凝土最为重要辅助材料,是的建筑和力学的结合更加符合主体的需求。

【中国传统的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传统 童话

2.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3.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原因探析论文

4.中国传统喜庆结

5.中国传统艺术随笔

6.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料

7.中国传统艺术作文

8.中国传统情人节元宵节

9.中国传统孝慈文化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0.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下载word文档
《中国传统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