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fghfghdf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曾经有过不少研究。
比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但是,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瑟先科也对此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他指出:“不完整家庭是一个只有局部的、不完整关系的小群体,其中不存在传统的关系体系,即母亲父亲、父亲子女、母亲子女、子女祖父母等。
不完整家庭中的心理气氛受到破坏,其突出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很少与外界往来,几乎与周围世界隔绝。不完整家庭中多半是由母亲带着一二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母亲被迫担当起许多原本不属于她的职能和角色。”“骨肉联系的分割使代际关系复杂化,不利于成长中一代的社会化,不利于文化传统与精神传统的继承,不利于培养后代同他人和睦相处与合作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利他主义、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等品质与特性。”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是换来一个好心不得好报的结局。
(三)家庭心理气氛的.影响
家庭心理气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是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的状况,二是夫妻关系的状况。
有关研究表明,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检出率相当高。研究指出,影响亲子关系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的不当,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家庭不和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家庭状况对精神疾病的发生不是没有关系的,夫妻间经常出现纠纷将给孩子造成最大的负担……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总之,在夫妇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孩子从与家人相处中得到的只是反面经验:他总是看到并感到父母之间那种互相敌视的、不和睦的关系,他会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友好的亲切的关系。他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会去吸取同他人共事与合作的正面经验。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四)家长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子女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父母情绪对子女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的,特别是母亲如果在怀孕期间情绪经常处于愤怒、恐惧、忧伤或不安等状态时,则胎儿出生后极可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台湾学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之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违反社会规范,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差;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甚至可能为保护自己而伤害家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这种不稳定的表现可能会使得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无能或不负责任。
2.父母的心理障碍对子女具有不良影响
这里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时,其子女患有各种精神疾患的比例也偏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和焦虑,另外也可能产生社交和学校功能障碍。
篇2: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A.溺爱
如今家庭都是独生子,所以对孩子的也宠爱有加。大多数时候,父母包括孩子的照顾者都会非常顺从孩子的各种要求,即使是无理要求;涉及到的家务活肯定是从来不会考虑让孩子来做的。因为在父母以及照顾者看来,反正家里就一个孩子,能满足的都必须要满足的,孩子的任务就是来享福。
B.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最为常见的见于幼儿期,从最开始的提前教孩子走路,到后面的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特别是英语学习班。这会让孩子过早的开始讨厌学习甚至是逃学。
C.独裁管理
有些父母及孩子的照顾者觉得孩子年幼,很多事情都不是很懂,所以经常会以特别强势的`甚至是权威的话来监督和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并否定孩子的个人想法。
2.家庭教育的原则
A.互相尊重
每个人都是需要尊重的,即便是小孩子,他也需要应有的尊重。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当然孩子也会尊重父母的。
B.相互沟通
父母或孩子的照顾者在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后,一定不要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所谓精神需求,就是父母一定要和孩子经常性的沟通。
C.平等互助
平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父母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倚老卖老;父母和孩子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一定要互相帮助。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孩子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父母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并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时刻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并引导孩子多做对家庭、甚至是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篇3: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影响
恰当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形成阳光自信、自强自立的个性,受益终身;而失当甚至是缺失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胆小或者嚣张跋扈。要创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首先要让家庭的教育方向保持一致性,蹲下来跟孩子交流;还要学会适宜地称赞孩子,注意教育的连续性。如此,才能让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一、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孩子坚定果断的性格
家庭里,经常会出现爸爸和妈妈管教孩子的方法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在沟通中达成一致。标准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孩子无从选择,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即使有时候,有一方觉得另外一方的管教欠妥,也不能立即表现出来,而要在过后与其进行沟通商量,保持一致性。很多家庭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爷爷奶奶都住在一起,当父母严厉管教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过多地插手,也会让孩子养成标准不一致的习惯,或者两面的性格。这就需要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平等和谐的沟通,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
只有统一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待事物的态度才会坚定,做事情才会果断,也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平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培养孩子阳光、有主见的性格
孩子,总是期待父母能不摆家长的架势,可以把父母的威严放下,融入到自己的世界去。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而独立的内心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意。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容不得孩子表达,这样的教育肯定无效。如果父母能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内心,认真地倾听孩子的世界,分享其快乐,分担其忧愁,帮助其承担问题并给与引导,此时的管教“无声胜有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尝试,一定会受益匪浅。
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期笼罩在压抑之下,逐渐形成自卑、被动的性格。如果家长们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相处,会令整个家庭洋溢着浓浓的平等气息。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更善于与人相处,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会受别人左右。
三、恰当赞赏,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性格
以前的中国家长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孩子在整天的抱怨和批评中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严重一点就会自暴自弃,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思维惯性。这样的孩子,也会形成自卑、胆小、主动性差等性格。日本有一本著名的书《水知道答案》,里面有一个试验:对着水说不同的'话,然后放到零下70度的环境下,它会形成不同的形状。说美丽的话,它的形状会漂亮;说恶毒的语言,它的形状会很丑陋。这是个很奇妙的试验,同样奇妙的还有我们的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就是给予他信心和指引,让其在成长的道路上大步流星。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泛滥的“赞赏”,让原本优美的赞赏变了味道,走了形状,让孩子形成了自以为是的性格。孩子的自大,会让他听不进去任何一点点不好的建议或者是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赞赏”不要也罢。正确地认识赏识教育,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孩子恰当的赞赏,才能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好性格。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性格
每个孩子在出生以后,有2/3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无可选择的接受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要养成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连续的、不断重复的教育过程。同集体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家长是角色最持久的教育者。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是没有自制力的个体。有目标的教育,就要做到坚持,注意连续,及时教育,才能看得到成果。无头无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教育,只会养成孩子做事不连贯、不能坚持的性格。认真与坚持、连续与及时的家庭教育,才能养成孩子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性格。
我国伟大的女性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就是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可见,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注意完美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开出最美丽的花。
篇4: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常言道,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这样的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见,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其实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归根结底,就是来自什么样的环境。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又在各方面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开始的地方,一个优秀的子女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智力的遗传限理论显示,个体生长环境越好,在智力测验上所表现的智商,将越接近其遗传限的上限,反之亦然。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深远的影响的,即使有相似的遗传特质,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而发展迥异。而家庭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孩子出生之后接受教育熏陶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又决定着孩子身心发展的高度。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上限,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尽可能地趋于该上限。良好的家庭环境里,高素质的父母的地位不可忽视。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则相应地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这一客观前提促使了父母能够主动地关心孩子学习,注意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拓宽自身视野,而父母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情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根据心理学上对儿童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在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需求,且这些心理需求应得到相应的满足,且与之而来也同样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危机。若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成人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如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等等。因此作为孩子生命起点的地方,家庭环境在体察孩子内心需求发展之时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当孩子出现自我效能感缺失的情形时,父母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及时的引导,表示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行,这样能让孩子逐渐摆脱觉得自己无能的心理,而变得有活力。而若父母采取严厉的批评或忽略,则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在心理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孩子心理上走进盲区时,能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正确的关怀,从而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教育现状
而当下的家庭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太多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学之前,能在知识水平和技能养成方面大大赶超其他孩子,将家庭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相等同。
在家庭教育中提前向孩子灌输课本知识而忽略孩子心理的需求与发展。
通过家庭教育为孩子做入学准备是一件合理科学的手段,是孩子在身心状态和基础条件上均能达到入学要求而非一些家长认为的提前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具体的知识内容。在孩子知识接受水平尚未达到的阶段,强行逼迫孩子学习,而不能够循序渐进,其实这是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做法,有种揠苗助长的感觉。家长完全把控孩子的学习,而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发现兴趣、培养兴趣的过程,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后往往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有度的,可以提供方向,但是不能一手大包大揽。
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越发富足,家长型和溺爱型这两种教育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两种小孩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小孩子身上越来越常见地被贴上冷漠、自私的标签。
而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又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破碎家庭。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感受到恐惧和无助。在孩子潜意识的身体作用下,通过生病等症状来维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而父母的争吵对于将来孩子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5: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具有模仿性。孩童呱呱坠地之时,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而他一切技能的获得皆来自于其父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而儿童在模仿方面的天赋是远远高于成人的,且其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的吸收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经验。家长行为文明,举止优雅,孩童大多也是举止文雅之人,若家长举止较为粗俗,则孩子也常常表现出一些很不文明的举动。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一样,皆是通过大量地、反复地训练、练习才最终获得了新的能力。因而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通过日复一日复刻父母的行为而领悟学习而来。这充分告诉我们孩童天生的模仿本能,而这种天生的本能也促使着家长需要起以身作则的作用。
家庭原生环境伴随个体一生。家是孩童成长开始的地方,是一个人一生旅程航行的起点。父母可以说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刚刚产生意识的孩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孩童的举止、行为、思维无不都打上了家庭的烙印。而家庭既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又是伴随一个人一生。同样地,家庭教育从孩童呱呱坠地时到孩童的长大,都一直伴随着孩童,可以说是终身教育。所以家庭这个载体对于孩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性格。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自信积极,而那些家庭氛围不太融洽的孩子性格往往是比较偏激;那些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往往是不可一世的“小皇帝”、“小公主”,而那些民主氛围下成长的小孩,常常较为独立,拥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善于处理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诸如此类,都反映了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有些父母习惯于包办一切,小到洗碗铺床这种生活细节,大到专业、职业的选择,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忽略孩子自身的兴趣、发展的特点,只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小孩,因为缺少自己做决定的经历,性格通常较为懦弱,遇到事情通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健全的性格导致不健全的人格,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小孩欠缺必要的生活能力,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是困难的。
同样的,有些家庭,家庭关系极为紧张,父母动辄打架,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拳脚相加。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这种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长期处于这种紧张氛围下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是极其匮乏的。父母无法给予自身成长所需要的关注度,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忽略以及担心被抛弃的状况下,难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往往是充满恶意的,因为缺少应有的关注,内心长期被放置于阴暗的角落,他们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消极的,习惯以恶意去揣度他人,长此以往,终是会变成一场恶性循环。
对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期待在现如今的中国,教育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况且个人追求的教育目标并不一致,探求统一的教育之法也是不太现实的。然而有一些道理则是共同的:
教育方法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每个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性格,有些天生腼腆害羞,有些人则外向好动。如果家长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暴力压制,简单粗暴,首先既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其次,孩子正常的个性诉求被压制,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教育目标不应是培养天才,而是良性温暖环境的塑造,以让孩子充分开掘自身潜能。比起直接帮孩子做好一切,将自主权交给孩子。家长则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肯定孩子的自主意识。这样才能科学地帮助孩子独立,而不是一味依赖父母,或者当独立意识萌芽之时反抗父母,规避战争,开掘潜能。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尚不具备良好的自控系统和辨识能力,父母有时简单粗暴地施压,会导致孩子正常的压力系统崩溃。而引导孩子兴趣,引导他们的主动性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要尽量协调自身观念。伴随观念差异产生的碰撞本身会降低孩童的安全感,而父母之间观念的不协调甚至于争吵更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从而引发孩子叛逆。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抱有足够的求知欲与毅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性有爱的环境。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文章:
10.影响孩子一生成语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