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考诗词鉴赏题
“家鸽咕咕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做好中考诗词鉴赏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做好中考诗词鉴赏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做好中考诗词鉴赏题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篇2:中考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参考:《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在艺术成就方面,辛词以生动、夸张的描绘和想象,形成了他的豪放风格。因为有战斗实践,他在表现战斗场景时能营造雄奇阔大的意境,而且文词生动,笔墨饱满。辛词常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词人以惜春又怨春的心态,暗示他对当局的矛盾心理。这是词人明显受到传统的“美人香草”表现手法影响的体现。
篇3:中考诗词鉴赏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篇4:中考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中考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一、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对情感的初步把握
1.看诗题,紧扣关键字词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此诗仅从诗题《春夜别友人》的“别”字中即可看出是一首离别诗,再结合诗文内容,可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例: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看内容,尤其是诗歌前两句,容易有忧伤之感,学生在把握上会出现误差。但若是仔细看诗题,则可发现关键字“漫”,既是“漫”成一首,可见诗人此刻应是悠闲之态,再结合诗歌写景的内容即可得知,此诗是在表达作者对平和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读诗句,抓关键字,悟作者情感。
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的情感可由“乡书”一词表现出来,离家之人才会传递乡书,因此诗歌抒发的定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例: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最明显的关键字是最后一个“愁”,体现作者沉重的愁绪。
3.品味诗句,把握情感。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形象地描述出了早春时节景色美好,万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由此景描写可体悟出作者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对蓬草随风飞入边塞,大雁归入胡天的描写,恰好照应了诗人出使西域边塞的经历,因此这首诗反映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远赴边塞时的抑郁悲愤之情。
4.抓意象,分析特征,把握情感。
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诗中出现意象“柳色新”,“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常折柳送别,意为留恋。由“柳”这个意象可以看出,此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此诗中出现的景物为“衾枕、窗户、夜、雪、竹”,特点分别是“衾枕冷,窗户明,夜深,雪重,竹声”,这些特点带给人们以寒冷之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雪夜孤寂凄冷的心境。
二、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赏析用词之妙,首先要把握诗情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理解字义并分析,最后准确表达出来即可。
例: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若将“见”字改为“望”字,是否可以?为什么?
由“见”字前的“悠然”二字可看出作者的闲适,此时的“见”则说明作者是无意中“撞见”南山美景的,而并非刻意欣赏,因此“见”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而换成“望”字则表现不出来。
例: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此词第一句连用三个“深”字,有何表达效果?
此词由“无计留春住”和“泪眼”等可看出诗人的忧郁苦闷之情,此诗连用三个“深”字,以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庭院的幽深,从而形象地反映出了诗人孤身独处的寂寞与苦闷。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对诗句的赏析多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此诗句赏析题可分四步走:首先,一定要理解诗句含义,这基本能保证答案是正确有理的`;其次,要对诗句所表现的内容加以适当的联想想象,这可以充实你的答案内容;再次是可加入适当修辞,它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最后便是把你所想到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这句诗属于景色描写,针对每一种景物可进行适当联想,如提到“大漠”,我们常会联想到黄沙漫天、草木不生的景象;提到“长河”,我们会联想到黄河的奔腾之势。对于“孤烟直”的描述可加入一定修辞,如“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再把所想内容总结起来,准确表达即可。
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日。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此诗既然是写“春”,春天应是呈现出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莺”是叫声很美的鸟,它们定是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在枝头放声歌唱,而“燕”的回归,预示着春的到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总结这些信息点,可得出答案。
答案:莺是春天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篇5:中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
中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精选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中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用途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4.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词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中考大纲要求同学们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现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1.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3)感物伤怀(4)情景交融(5)以情驭景(6)以景显情
2.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
专用术语:(1)借古伤今(2)借古讽今(3)今昔对比(4)怀古伤今
3.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4.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5.蕴涵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涵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1.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2.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3.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用途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4.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们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子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乐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篇6:中考诗词鉴赏答案
中考诗词鉴赏答案锦集
一、相见欢(景物景象描绘)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题:这首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副怎样的景色?
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意近即可)(景物景象描绘)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展开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景物景象描绘)
三、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秋烟】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问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走着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小松的清新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情感美感揣摩)
四、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情感美感揣摩)
五、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 宗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青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问题: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
答案:落日、绮霞、远山、青草。(意象意境体味)
六、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答案: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意象意境体味)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诗在写法技法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典故(表达技巧的鉴赏)
七、移家别湖上亭
戒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1)系:j,牵连。(2)浑:简直。
问题: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答案: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表达技巧的鉴赏)
八、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做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末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做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的好处。
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泥衔草的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重点词语品味)
九、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问题: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妙,请作简要欣赏。
答案: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重点词语品味)
十、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艳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暴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是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经典名句赏析)
十一、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衰归去。
问题:请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答案: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经典名句赏析)
篇7:初二诗词鉴赏题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15.忽船行之快(第一问答“才”也可)
16.急切、好奇、惊喜。(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篇8:曲江其一诗词鉴赏题
曲江二首(其一)诗词鉴赏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虚名。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 “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飞花(答出“飞花”或 “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 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③练字:巢 卧 ④ 以实写虚 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答案提示:
① 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
②以小见大。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
③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3)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意思对即可。1分)
①惜春伤春之情;
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写对两点即可得2分)
赏析:
《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写诗人在曲江看花饮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写诗人惜春的情绪。诗人说:一个花瓣被风吹落就感到减却了春色,透露出春天消失的消息,使人哀伤;可如今,正面对着“风飘万点”的残酷现实,怎不更令人愁苦?“减却”,减掉。“却”,去,掉。
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么被风飘走的花儿更值得爱惜,然而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吹走,将要飘尽了。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即第四句诗所说:一片花飞愁,万点飘飞更愁,残花将尽愁上添愁,故“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莫厌”,不要嫌弃。“伤多酒”,因喝多了酒而伤身。“伤”,因………而伤身,因动用法;“多酒”,即多喝酒。“入唇”,入口,进嘴;“唇”,借代口,嘴。全句诗的意思说:不要嫌弃多喝酒而伤身还要喝酒。正面的意思即多喝酒来消愁吧!
只一落花,连写三句,反复层递地写,而且是不避伤身地借酒消愁,这究竟是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感于难以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翡翠”,小鸟名;“麒麟”,传说中的吉祥兽名,这里指墓旁的石刻。诗人的目光随着花瓣的飘落移到江面上,看到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居着翡翠,何等荒凉!目光落到花园边,看到原来雄踞高冢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上,多么寂寞!可见安禄山叛乱之后,曲江往日的盛况还远没有恢复。面对着一片惨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
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让虚浮的荣耀束缚住自己。“行乐”即享乐,是“莫厌伤多酒入唇”的一中变式说法。“细推”,仔细推究。“物理”,事物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诗中指大自然和人事的兴旺盛衰自有其规律,非一人之力所能。“浮荣”,虚浮而不实际的荣耀,这里指做官,暗指左拾遗的小官。
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体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
篇9:如何秒杀诗词鉴赏题
如何秒杀诗词鉴赏题
综观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选材多元化。唐宋诗词依然占尽风情,古诗、乐府诗、元诗、明诗、清诗、清词亦小荷初露。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以名家非名篇为主,兼有非名家作品。
第二,形式固定化。考查形式基本固定,以主观题为主,选择题、填空题不多见,除个别试卷,大多都以1~2道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分值在6~11分不等。
第三,考点细致化。考点分布广泛,试题切入角度小。在诗歌鉴赏的五个子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较少见,考查重点落实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个方面。
诗歌鉴赏要关注唐诗宋词的名家非名篇,尤其宋诗的鉴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备考时,要做到“六要”,即要了解考试大纲、要明确设题方向、要洞悉得分要点、要掌握答题要领、要熟悉专业术语、要规范答题步骤。
考点终极突破
要点一:古典诗歌分类鉴赏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1 赠友送别诗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 羁旅行役诗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无定,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自然而然会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3 论道说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4 思妇闺情诗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和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 思乡怀人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6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
篇10:诗词鉴赏题解法
诗词鉴赏题解法
诗词鉴赏是历年中高考的考试必考内容之一,也是中高考语文考试的难点之一,怎样进行诗词鉴赏才能得满分?学大教育语文教研组组长马武昌表示,可以依据诗歌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经过联想、分析、判断,采用最恰当的词语,做出主观的评价(答案)。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要多加注意。
1.研究作者(无影响着除外)的时代、风格、在社会上的地位、思想情绪、人生经历、作诗的思想倾向,对于我们研究诗词很有作用。
2.审理诗题。如果忽略诗题,就会出现错误。
3.在评论诗时,一定要在诗题上花费一定的功夫。研究注释。它既可以帮我们理解诗词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联想,去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时代的意义等等。
4.研究题干。要鉴赏诗,回答题干的要求,而这个要求本身为我们分析诗词,提供一定的依据,或者思路。
5.掌握诗词的意象。意象:就是借景物曲折达意,这景这物对诗人的情感意念和诗歌形象二者融为一体。
6.展开联想。主要指通过诗的意象和注释,展开对题干要求的联想,经过有机联系,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7.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意蕴多、凝炼、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
8.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它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点面结合,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铺垫悬念、卒章显志等等。
9.思想感情分类。
10.诗词的表现手法:渲染、白描、衬托、对比、象征、比兴、铺垫、夸张、比拟、双关等等。
11.关于“诗眼”。诗眼即诗词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12.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创造和联缀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篇11:如何做好古诗文阅读鉴赏题
如何做好古诗文阅读鉴赏题
古诗文阅读鉴赏是对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学生的记诵积累、理解领悟、分析鉴赏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各类考试中都会有23篇古诗文,在分值上则占到了整份试卷的20%~30%。下面分享如何做好古诗文阅读鉴赏题。
一、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句眼,特别注意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二、明确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该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三、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南浦(送别之地)等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等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对诗歌题材(内容)进行分类,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⑵托物言志诗⑶边塞征战诗⑷羁旅思乡诗⑸送别留念诗⑹田园山水诗⑺即事感怀诗⑻闺怨闺愁诗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写作手法(技巧)大致包括4类: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抒情方式;结构(构篇)方式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篇12:中考散文题鉴赏
中考散文题鉴赏
你抓住我的手了吗?
“有个女孩在桥上,要跳河……”
“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他要挂机了。
“女孩手里那着本书,你的诗集《命运的手扼住了我》……”
诗人扔下电话,摸了本书冲出家门截了辆的士。
诗人知道现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跳桥,这座城市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哪儿。为了方便主跨航标灯的维修,桥梁设计者在主桥墩所在的位置伸出了一个小飘台,大桥通车10年来已有20多人从这里跳进了湍急的汉江,无一生还。
当诗人赶到桥头时,大桥已被观众堵死。10多个电视摄像镜头焦渴的2守望着,更多的人则举着相机。去年全市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就是一个青年从这儿跳入汉江的镜头。
当警察领着诗人挤进飘台时,女孩越过栏杆坐在飘台外沿上,两脚悬空,双手紧攥着那本该死的诗集,胳臂上指甲抠出的伤口蜿蜒出数条殷红的血道。
诗人两袖插在裤袋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的说:“把我的诗集还我。”
女孩惊惶的抬起头:“别过来,别过来!”那是个纤瘦的女孩,面色苍白,样神迷离。
诗人眼里弥漫着深深的忧郁,说:“我是这本诗的作者,你可以看书上的照片……你跳不跳我不管,但不能带着我的诗集跳下去,不然,你会把我的灵魂带走的。那本诗集我已经没有了,全烧了。你能帮我,但我不想求你。在我的口袋里还有一本诗集,是刚出的,我想用这本诗集和你交换。”诗人的声音像梦一样遥远、灰暗、冷峻、低缓。
诗人往女孩身边挪了挪,左臂缓缓地从裤兜里抽出,轻轻地抖抖袖子,一本新书露出大半截。女孩望着书的封面,上面是一只非常有力的手,书名叫《命运的手扼住了我 》。诗人说:“我只是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但不一样,你现在就可以读一首,要不了多少时间,读了再跳也不迟。”
女孩从栏杆间伸手接住了书。刹那间,女孩愣住了,她看见诗人持书的左臂光秃秃的,没有手掌,臂上劈开一条口子,书就夹在口子里。女孩惊异的眼神移向诗人仍插在裤兜里的右臂。
诗人一动不动地望着女孩。女孩使劲的欠起身子伸手摸了摸他的袖筒,然后一把抓住,从裤兜里抽出来。整个袖筒都是空的`,诗人没有右臂。
诗人说:“写第一本诗集的时候,事故还没有发生,我四肢齐全,可我曾三次站在你现在的位置……后来,左手、右臂都没了,我写出了第二本诗集,再也没往这儿来了……现在你抓住我的手了吗?”
女孩紧紧抓住诗人空空的衣袖,缓缓站起身。
诗人说:“我们离开这儿,人太多了!”
女孩在诗人牵引下跨过栏杆,离开了飘台。
诗人说:“有首诗,你肯定读过,可是我背不全了,你能帮我一起背吗?”
几天后,人们发现飘台上赫然刻着一首诗,题目是《你抓住我的手了吗》,诗文却是普希金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是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选择。
1.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高潮”部分的情节。(2分)
答:
2.结合语境,品味、揣摩下面句中加线词语传达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4分)
(1)“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的说。
答:
(2)诗人两手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的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
答:
3.结合语境想想,画线句子中诗人第二本诗集的名字是什么?(3分)
答:《 》
4.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的理由。(3分)
答:
。
5.小说的结尾巧妙引用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点名了文章的中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试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开头,用自己的话为这篇文章设计一个结尾。(4分)
答:
参考答案:
15.(2分)女孩发现了诗人手臂的残疾
16.(4分)(1)表现诗人对女孩轻生的漠不关心(2)、故作鄙视、漠然的神态,缓解女孩紧张的心理,内心却充满了对女孩的关切
17.(2分)《我的手扼住了命运》
18.(2分)诗人 因为作品主要通过诗人感人的言行,集中地体现了面对人生的种种的不幸,用自己无臂的手(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挫折的主题
【做好中考诗词鉴赏题】相关文章:
1.中考诗词鉴赏
2.初二诗词鉴赏题
3.诗词鉴赏
5.古代诗词鉴赏
6.江城子诗词鉴赏
7.诗词鉴赏:登高
8.李白诗词鉴赏
9.《月夜》诗词鉴赏
10.红楼梦诗词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