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
“敏捷不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考语文诗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语文诗词,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考语文诗词
1.杜甫《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描写边塞奇特景色)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联想美妙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互相映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白居易的《观刈麦》: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考语文必备诗词]
篇2:中考语文诗词填空题
中考语文诗词填空题
开放性默写.根据你的积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原句,答案不限课内外.
1.描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咏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咏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咏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写高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描写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描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描写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咏叹花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描写登高远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描写洞庭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描写长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涉及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蕴涵哲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描写战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描写战地红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描写农耕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中考语文诗词填空
关于中考语文诗词填空
四、语言的'运用与化用.运用出自课文的下列成语、格言、名句或对其加以点化,自选话题,造句或写话:
1.辗转反侧.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安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4.足蒸暑土士气,背着炎天光.
15.黑云压城城欲摧.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2.人有悲欢离合,与有阴晴圆缺.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4.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5.沙场秋点兵.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篇4:诗词中考语文作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前记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每个人的追求爱好都不同,但我们却用所有时光去成就更好的自己,去追求更好的事物。
我与诗词的缘分,源于一句诗:“朵朵花开淡墨痕。”这说来也甚是有趣,初识这句诗是在广告词上,一听到后就深深被吸引,那淡墨痕的花香沁人心脾,那种花香迷人,是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美,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诗,我渴望从诗中得到一份心灵寄托之所。
后来李清照的词让我对诗词更加如痴如醉。“沉醉不知归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闲情逸致,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忧伤悲寂,再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萧瑟,李清照的词记载了她的一生的情感变化,她用诗词诉说着她的心境。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它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脉,涵养着我们的灵魂,淬炼着我们的思想。为了让中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的诗词比赛。在赛场上我凭借长久以来对古诗的热爱与积累,频频发言击败对手,与同学并肩作战,拿下比赛二等奖,为班集体争了光。这让我对诗词的兴趣愈来愈浓,以至于我恨不得将诗词分享给身边的每个人。每次碰到好诗好词,我就在朋友身边吟唱,久而久之在我的尽力宣传作用下,我的朋友们也爱上古诗。
早晨我们迎着晨曦一起看诗词,赏诗词,在阳光照耀下的我们一路欢歌,暮归,我们在一天劳累的课堂中苦中作乐。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赏“梅花香自苦寒来”。
沧海桑田,世事变化,古今多少事,我们从诗中领略、感受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人的魂,感受我们五千年文化的魂。
寒来暑往,诗词伴我长大,我与它的缘深似大海。希望每个人都能胸襟宽似海,从诗中煅造更好的自己!
篇5: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热点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热点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篇6: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在中考试卷上分布着5-6道选择题,它们一般是2分到4分,可以说,一道简单的选A/B/C/D的题目甚至比一道简答题的分数都要高,因此可以这么说,将选择题全部做对不一定能拿高分,可是只要有选择题做错,就基本与高分无缘。那么,面对试卷上分布的选择题,我们是否可以有所准备?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重要的选择题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试卷结构讲,选择题一般分布在诗词鉴赏、课外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综合能力运用五大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针对诗词鉴赏选择题进行准备以及在解答诗词鉴赏选择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诗词鉴赏的选择题一般为第7题,分值为2分。在经历了第6题的注释或者主旨默写以后,学生很容易被四个似是而非的选项迷惑。然而,无论什么样的迷惑项,都可以总结出其规律。因此,诗词鉴赏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课下注释;主旨;考点。
一、课下注释
就是每篇中考重点篇目古诗的注释,有长有短,建议学生做到重点注释一字不差,其余注释相对熟悉。比如说这道题: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伫倚危楼风细细”是说主人公长时间依靠在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的栏杆上。
B.“无言谁会凭阑意”指主人公没有遇上熟识的人说话,所以没人理解他登高望远的心情。
C.“强乐还无味”写出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
D.“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
四个选项中,A选项就考了《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的课下注释②:‘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选项A中将“危楼”的意思从“高楼”变成了“即将坍塌的高楼”,将错误的部分藏在了正确的内容中。因此,学生对于重点注释要一字不差的背出来,以便区分选项中的`错误。
又如: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 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 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 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不恰当的是B。B选项考了《黄鹤楼》的课下注释①的后半部分‘传说三国时费祎登仙驾鹤于此,因此得名’。由这个课下注释可以看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是传说,与选项B的前半部分“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相违背,因此B是错的。所以学生对其余注释要相对熟悉,尤其是故事典故等。
二、主旨
即每首中考重点篇目古诗的主旨,要求学生分点记忆,保证自己能够掌握每篇重点篇目古诗的主旨。如下面这道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2分)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的悲惨。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刻画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形象。
D.本诗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的主旨可以被概括为三点:
1、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
2、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希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以上三点与选项A、B、D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只要学生在背诵《卖炭翁》的主旨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进行分层分点,就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做题之中。
三、考点
即每篇中考重点篇目容易考到的重点,每篇都应该有不同的总结。如: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萧瑟、冷清的秋景。
B.“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极显速度之快。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作者描绘的秋景浸透着自己寂寥、悲凉的感伤。
《天净沙·秋》的考点是两幅画与动静结合:
静
两幅画
特点
情感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萧瑟凄凉
悲凉寂寥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朗绚丽
开朗平和
动
一点飞鸿影下
在掌握了考点的基础上去分析四个选项,就可以看出A/C符合考点的总结,而选项D的“寂寥、悲凉的感伤”与第二幅画的情感相违背,因此D是错的。
由此可见,针对诗词鉴赏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进行准备:
方面
要求
方法
课下注释
重点注释一字不差,其余注释相对熟悉
背诵
主旨
一字不差,分点记忆
背诵、归纳
考点
每篇重点古诗都要归纳
可以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有意识的归纳考点,制作表格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考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考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66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2.D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D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C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
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篇8:中考语文诗词填空(2)
三、开放性默写.根据你的积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原句,答案不限课内外.
1.描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咏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咏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咏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写高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描写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描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描写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咏叹花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描写登高远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描写洞庭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描写长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涉及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蕴涵哲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描写战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描写战地红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描写农耕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描写农村淳朴好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直接描写真挚友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直接抒发豪情壮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情景交融抒发惜别深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抒发爱国情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抒发理想抱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托月抒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抒发忧国思乡情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咏叹历史兴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以古人自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巧用劳动典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抒发思亲情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描写大海景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描写塞外风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的运用与化用.运用出自课文的下列成语、格言、名句或对其加以点化,自选话题,造句或写话:
1.辗转反侧.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安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4.足蒸暑土士气,背着炎天光.
15.黑云压城城欲摧.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2.人有悲欢离合,与有阴晴圆缺.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4.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5.沙场秋点兵.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
②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③苔痕上阶绿, 。 (刘禹锡《陋室铭》)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淀溪沙》)
⑤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⑦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 。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似曾相识燕归来。
(4)、,志在千里。
(5)、《游山西村》中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现,富含哲理的句子是: , 。
(6)、《饮酒》中表现作者阔达心胸的句子是: , 。
【中考语文诗词】相关文章:
1.中考诗词鉴赏
6.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7.中考语文优秀
8.中考语文作文
9.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10.中考语文成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