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gic-yam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化学教案-氧化还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希望您能喜欢!
篇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篇2:《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案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 (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 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2KMnO4K2MnO4+MnO2+O2↑
篇3: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1、有 关 概 念
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的依据:化合价是否有变化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
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性质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性质
被氧化:失去电子被氧化
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被还原:得到电子被还原
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氧化产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
还原产物: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
2、概念间的关系
< height=42>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1、两条线桥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对准同种元素
2、要标明“得”、“失”电子,且数目要相等。
3、箭头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
1、一条线桥表示不同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2、不需标明“得”、“失”电子,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数目。
3、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4、单线桥箭头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 < colspan=2>(3)分解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就,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 < colspan=2>(4)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
5、常见的氧化剂
6、常见的还原剂
7、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氧化剂
2>非金属元素 2>< width=“72%” height=25>非金属活动顺序:f >o >cl >br >i >s < width=“72%”>同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cl >s >p < width=“13%” rowspan=2>(2)还原性 < rowspan=2>金属元素 < rowspan=2>< height=23>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h)>cu>hg>ag>pt>au < width=“72%”>同主族从上往下,还原性增强:mg < ca < ba < colspan=4>(3)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 colspan=4 height=26>
氧化剂的氧化性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 colspan=4>
还原剂的还原性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 colspan=4>(4)浓度、温度、酸碱性等: < colspan=4 height=21>如:浓hno3的氧化性 >稀hno3,加热时浓h2so4的氧化性增强,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增强等。 8、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一般用“化合价升降法”或“电子得失法”配平。配平原则是“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或“得失电子总数相等”。下面以硫与浓硝酸反应为例,说明配平的一般步骤:
(1)标变价: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中价变元素的化合价。
(2)求总数:求得失电子数的最小公倍数,以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
还原产物四大物质前的系数。
< height=73>
(3)配系数:观察配平两边其他物质的系数,并进行检查,最后改“----”为“===”号。
9、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1、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常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前后化合价数值变化(升降)的计算;
二是关于氧化剂、还原剂用量的计算。
2、计算的原则是: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即常说的“电子得失守恒”。
篇4: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强调:
电子转移引起化合价升降;
化合价升降只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观特征,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原子间的重新组合。
电子转移引起化合价升降。
观看动画,
听老师讲解。
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氧化反应:元素失去
(或偏离)电子。
还原反应:元素得到
(或偏向)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听老师讲解,
理解电子转移引起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通过问题,由“化合价升降”向“电子转移”过渡。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微观的、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直观的动画,化难为简,事半功倍。
知识提升,从“化合价升降”角度上升到“电子转移”角度,扩大了概念的适用范围。这是本节课知识的第二次升华。
理顺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环
节
四
前后
联系
知识
衔接
设问:
初中所学的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归纳:
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与初中所学知识相联系,找出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在联系与对比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环
节
五
课
堂
练
习
,
巩
固
知
识
投影:
1.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2.下列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却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提别强调:虽然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但做题时,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还是看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
环
节
六
课堂
小结
谈谈
收获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收获。
环
节
七
课后
作业
服务
现实
① 课后习题:
第1题至第7题。
②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请同学们通过图书、杂志、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看看氧化还原反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利与弊,如何趋利避害,写一篇小的调查报告。
进一步落实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基本概念:
氧化反应:得氧→化合价升高→失去(或偏离)电子
还原反应:失氧→化合价降低→得到(或偏向)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二、判断依据: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三、本质:
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四、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借助导学案,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一步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本节课在具体的操作中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老师能否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活跃起来,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交流、探究,得出结论,体现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子转移,这是微观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我的解决方法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将NaCl形成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用动画展示,将微观的、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直观的动画,化难为简,事半功倍。
另外,本节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探究,还要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篇5: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篇6: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3.使学生了解与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 ,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教学建议
第一节
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的概念
实质 |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 |
特征 |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 |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 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浓 、、、、、等。
2.还原剂
金属: 等;
某些非金属: 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3.使学生了解与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 表达式 | 举例 |
化合反应 | A+B=AB | |
分解反应 | AB=A+B | |
置换反应 | A+BC=AC+B | |
复分解反应 | AB+CD=AD+CB |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 得、失氧的情况 | 举例 |
氧化反应 |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 |
还原反应 |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 在 的反应中, 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 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
[板书]二、
[练习]分析 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
[板书]1.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①
②
③
④
⑤
[设问]有关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解]1.在 的反应中, 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 为离子化合物。
2.在 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 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 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习]将前边的投影练习再做分析,指出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练习]分析下列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①
②
③
④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
[本节总结]
我们对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作业 ]
第12页、二、三、1.2.
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习角”进行交流。
篇7: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概览<?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知识目标
1、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知识、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识。
2、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设疑、比较、讨论、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
[讲述]在初中历史课中我们学习过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研究它。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知识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讲述]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点燃 |
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类反应的本质。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述]初中主要学习了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分类方法:基本类型反应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板书]1、基本类型反应
[讲述]基本类型反应主要有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四种,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
基本类型:
[练习]1、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分析下列反应各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
点燃 |
点燃 |
△ |
△ |
高温 |
④H2O+C=== H2+CO ⑤ NH4HCO3 === NH3↑+CO2↑+H2O↑⑥CuO+H2===Cu+H2O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
[简单讲评]这些类型是从形式上分的,既不能较深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类型。化学反应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例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类,我们还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练习]2、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 和 。物
△ |
[小结]:
1、 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不能包括所有反应,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
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不能分开。
3、 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无止境,我们必须有探究的愿望和穷追不舍的精神。
通过现在的学习,大家已认识到以前我们学习的化学反应分类方法是不完善的,没有体现其本质,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继续探究.
[板书] 二、
复习初中的得氧失氧分析
[板书]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失去氧,被还原(还原反应)
△ |
CuO + H2 === Cu + H2O
得到氧,被氧化(氧化反应)
氧化剂: CuO (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 H2 (得到氧的物质)
[讨论] 以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为例来分析,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板书] 2 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将上面的双线桥改写: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 |
CuO + H2 === Cu + H2O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小结: ①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这是的标志和判断依据).;
②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作还原剂;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作氧化剂.;
③同一中,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降低的总价数.;
④不仅能分析有得氧、失氧的反应,也能分析无得氧失氧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
[例题] 分析以下反应,指出元素合价升降情况及发生反应的情况:
点燃 |
点燃 |
Na+Cl2 2NaCl S + O2 SO2
高温 |
高温 |
高温 |
点燃 |
Mg+O2 2MgO CO2+C===2CO CaO+SiO2===CaSiO3 CaCO3===CaO+CO2↑
4、练习1中的6个反应属于的有 。
小结:
1、化合反应:可能是,一般说,有单质参加的是。
2、分解反应:可能是,一般说,有单质生成的是。
3、置换反应:全部是。
4、复分解反应:都是非篇8: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3.使学生了解与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 ,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
本节教学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教学建议
第一节
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 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 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浓 、 、 、 、 、 等。
2.还原剂
金属: 等;
某些非金属: 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 、 、 、 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
3.使学生了解与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举例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1] [2] 下一页
篇9: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 ,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建议
篇10: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 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篇11: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 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浓 、、、、、等。
2.还原剂
金属: 等;
某些非金属: 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篇13: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分析 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①
②
③
④
⑤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解]1.在 的反应中, 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 为离子化合物。
2.在 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 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 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习]将前边的投影练习再做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练习]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①
②
③
④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总结]
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作业 ]
第12页、二、三、1.2.
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习角”进行交流。
篇14: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举例
篇15: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在 的反应中, 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 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篇16: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篇17: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分析 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①
②
③
④
⑤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解]1.在 的反应中, 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 为离子化合物。
2.在 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 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 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相关文章:
1.化学氧化还原课件
2.氧化还原反应习题
3.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