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案例设计
“Di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圆明园的毁灭案例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圆明园的毁灭案例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圆明园的毁灭案例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案例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玲珑剔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文、感悟中,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引导学生读、思、画、议、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及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制成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现在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出示书中圆明园残垣断壁图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圆明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 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说说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侵略者,并引导讨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板书:化为灰烬)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前面查阅、收集、交流资料,切实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这时直奔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任意”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英法联军贪婪、无耻、野蛮的强盗行径,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并通过朗读使学生心中的情感得以抒发和强化。
第三步 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圆明园的布局 。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圆明园布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小组合作,画出圆明园布局示意图。(3)课件出示圆明园布局图。(板书:众星拱月的布局。)《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圆明园布局示意图,有机地整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读书、思考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通过完成简笔画及课件展示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2、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用笔在文中画一画。(2)出示小练习,将圆内的景观分类。(3)课件出示圆明园中的建筑风景图片。(板书:风格各异的建筑)(4)选择一处最感兴趣的景观想像说话。(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心理实验证明: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文字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辉煌,丰富了他们感观上的认识,使得课本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再进行想像说话,使全体学生入情入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2)课件出示圆明园中的历史文物、奇珍异宝。(板书:珍贵的历史文物)(3)指导朗读。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损失的不可挽回,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篇2: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案例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要为学生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下面就一起看看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吧。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玲珑剔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文、感悟中,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引导学生读、思、画、议、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及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制成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资料。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现在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出示书中圆明园残垣断壁图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圆明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 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说说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侵略者,并引导讨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板书:化为灰烬)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前面查阅、收集、交流资料,切实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这时直奔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任意”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英法联军贪婪、无耻、野蛮的强盗行径,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并通过朗读使学生心中的情感得以抒发和强化。
第三步 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圆明园的布局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圆明园布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小组合作,画出圆明园布局示意图。(3)课件出示圆明园布局图。(板书:众星拱月的布局。)《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圆明园布局示意图,有机地整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读书、思考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通过完成简笔画及课件展示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2、圆明园的建筑风格。(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用笔在文中画一画。(2)出示小练习,将圆内的景观分类。(3)课件出示圆明园中的建筑风景图片。(板书:风格各异的建筑)(4)选择一处最感兴趣的景观想像说话。(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心理实验证明: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文字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辉煌,丰富了他们感观上的认识,使得课本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再进行想像说话,使全体学生入情入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2)课件出示圆明园中的历史文物、奇珍异宝。(板书:珍贵的历史文物)(3)指导朗读。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损失的不可挽回,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4 、模拟导游,介绍辉煌。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设计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小导游,任意选择课文2、3、4自然段中的一段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来解说,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发展和创造的机会,训练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及感知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第四步 历史再现,升华情感。 1、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2、画面定格,出示: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 3、师小结,齐读课文第一段。(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曾经辉煌壮观的圆明园是如何在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画面的突然定格,一句“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必将激发学生所有情感的外泻,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步 作业超市。必做题: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词语,背诵课文3、4自然段。选做题:1、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一堆废墟旁,想象着它昔日的灿烂与辉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2、组织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写一篇新旧中国对比的小论文。 3、关于是否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讨论后组织一次小小辩论会。
七、说板书
设计众星拱月的布局 风格各异的建筑 圆明园的毁灭 化为灰烬 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 这样的板书设计,再现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既表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侵略者如何把它化为灰烬的变化,也表现出学生由爱到恨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是我对《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所作的教学设计,我始终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鼓励创新思维。它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全解
重点生字
估:gū
揣测,大致地推算:估计。估价。估一估。古同“贾”,商人。估gù 〔估衣〕出售的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
笔画数:7;部首:亻
造句:他的估计没有错,果然是这样。
损:(損)sǔn
减少:损失。损耗。损益。增损。亏损。损兵折将。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损坏。破损。易损。使蒙受害处:损害。满招损,谦受益。用刻薄的话挖苦人:损人。刻薄,毒辣:这话太损了。益增
笔画数:10;部首:扌
造句:这一战损兵折将,一定要好好休养生息一阵。
皇:huáng
君主,亦指神话传说中的神:皇帝。皇后。皇宫。皇储(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皇权。大:皇皇巨著。冠冕堂皇。对先代的敬称:皇考(对亡父的尊称)。古同“遑”,闲遐。古同“惶”,恐惧。姓。
笔画数:9;部首:白
造句:这种言辞是对封建皇权的挑战。
组:(組)zǔ
结合,构成:组成。组合。组阁。组织。组编。因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而结合成的小单位:互助组。创作组。合成一体的(文艺作品):组诗。组画。组曲。组舞。古代指丝带:组缨(系冠的丝带)。组绶(玉佩上系玉的丝带)。量词,用于事物的集体:两组电池。
笔画数:8;部首:纟
造句: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轮流值日。
般:bān
样,种,类:这般。那般。百般。般配。暴风雨般的掌声。古同“班”,散布,分布。同“搬”。
笔画数:10;部首:舟
造句:老太婆的百般刁难没有让他气馁。
征:(③征⑦徵)zhēng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收集:征税。征粮。招请,寻求:征求。征稿。征婚。征聘(招聘)。征询(征求意见)。证明,证验:征引(引用,引证)。信而有征。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征。征候。
笔画数:8;部首:彳
造句:这件事得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
苏:(⑧囌)sū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指须头下垂物:流苏。昏迷中醒过来:苏生。苏醒。死而复苏。缓解,解除:以苏其困。特指“江苏省”、“苏州市”:苏剧。苏绣(苏州的刺绣)。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姓。见“噜”字“噜苏”。苏sù ㄙㄨˋ 朝向:“苏刃者死”。
笔画数:7;部首:艹
造句: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宏:hóng
广大,博大:宏大。宏伟。宏图。宏愿。宏论。宏丽。宏亮。宏观。宽宏。姓。
笔画数:7;部首:宀
造句:泰山宏伟雄壮,不愧是五岳之一。
唐:táng
篇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设计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1.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2.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回忆。读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受课文。
三.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
(一)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指名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3人—齐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
(二)针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板书;化为灰烬)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英法侵略者配得上是联军吗?是什么?强盗!)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抽读:“这样”是怎样?
(三)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针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除了这些,你从书上还知道些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还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板书:举世闻名)追问:“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哪个字解释“全”?
(2)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宏伟建筑”)圆明园还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珍贵文物”)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找到写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自由读——指读第三自然段)
(2)仔细数一数,这段话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7个)
(3)请你大声地告诉大家,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抽生读。从这七处“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从词语、标点……)
从大家的感受中,这一段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学生自由再读——抽生读重点句:
(5)感悟重点句: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播放课件,师配乐诵读)漫步园内,你还想出来吗?(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6)(将三个词语用圆圈圈起来)但是,同学们,你们读对的、看到的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化为灰烬了!早已烟消云散了!(课堂中有短暂的寂静)
三.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说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读后交流,通过追问了解学生的动机,如: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破坏这样的世间奇迹?圆明园的设计者是谁?圆明园除了书本上描述的,到底有多美?圆明园花了多少财力和时间才建造起来的?我还想知道圆明园到底有多大?
我还想知道英法联军的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到哪里去了?(是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难道就没人把守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2.这里有篇短文,是王老师从网上搜集以后整理出来的。它能解决你想知道的部分问题。默读补充资料:《圆明园之最》。读后交流:读完这篇短文,你的心震撼吗?被圆明园的什么深深地震撼了。我被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规模宏大震撼。(640个足球场,十分宏伟)。
我被圆明园的建造时间震撼了。(为什么?)
我被圆明园的珍奇异宝震撼了。(你一定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数据,是哪个?)
四.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呈现:英法强盗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画面)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
1.配“二泉映月”,学生动笔写句:“这把火,烧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
2.以捕排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近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基本完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它的名字虽叫圆明园,实际上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东、西、南三面的许多小园所组成。园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等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闻名中外的一个博物馆、艺术馆与皇家园林。这是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园林,是一座人人都感叹的园林。
自视为天朝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政以来一个多世纪技术踏步不进,相信依靠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统治世界,在群臣眼里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康熙皇帝的“玩意儿”。这种夜郎自大的自负心态直接衍生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在乾隆年间达到农业社会的繁荣时,西方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肆扩展殖民地,建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美洲摆脱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方的发展与东方的停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以致于出使中国的英国人马嘎尔尼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数十年过后,马嘎尔尼的论断得到了应验。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了北京,他们拥有先进的枪炮,虽说那时清兵很多,虽然奋起反抗,可是清军的装备落后。英法联军拥有的是枪炮弹,可是清军只有马刀和弓箭,没过多久清军就倒在了侵略者的枪下。他们很容易的就闯进了圆明园,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什么宝贝都不放过,首饰珍珠等小物品能带走的就统统掠走,大花瓶等沉重的东西不能带走的就就全部毁掉。然而,这群强盗还不罢休,十月十八日、十九日,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直到我国人民这个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结晶,化成灰烬。
19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从此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了!这座万园之园,东方的博物馆,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废墟。
我愤怒,因为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毁于一旦;我后悔,中国的政府那么强大,为什么没有力量来反抗;我不解,同是女娲创造的人类,为什么要给我们带来灾难。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压迫。《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历史不堪回首,中国要强大。
篇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中心学校 张阁胜
性别:男 小学高级教师 学历:汉语言文学本科
电话:0566-8161595 电子信箱:zhanggesheng@163.com 邮编:247260
教学目标:
1、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4、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3、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准备:
结合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经过剪辑的火烧圆明园园的视频录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去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圆之圆”。 17,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写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园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毁灭的?是谁?为什么要毁灭它?)
我们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来一起寻求答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
2、指名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每个生字的读音、笔顺、部首、组词等内容。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学生的读音。
4、同学们,大家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再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想想文中主要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5、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昔日的辉煌,第五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残遭毁灭的经过。
三 、学习课文,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悟。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理解“不可估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第一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课文分几段写的?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学习了第二段我们就知道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让我们走进圆明园,感受一下这“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
⑴、学习第二自然段,谁愿意把这一段读一读?
请其它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圆明园的位置以及由哪几部分组成?
(课件展示图片:圆明园主要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因此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规模宏大。)
⑵、另外还有许多小园,这些小园是怎样分布的呢?
(课件动画演示:众星拱月、 理解“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体会圆明园布局的巧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规模这么宏大布局这么巧妙的圆明园里面有些什么景观呢?)
①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
②指导学生画出具体的景点和建筑的名称,结合修饰语,想象当时的景观。有……也有……、有……也有……、……
③这些景观可以分为几类呢?(现实与幻想、民族与西洋,风格各异)
(课件展示20处圆明园景观的名称,大家一边想象一边读。圆明园中知名的景观共有145处,著名的有40处。)
④你能感受到圆明园中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吗?(多)如果用“有……还有……”写出来那要用多少个“有”字?如果要你去玩一玩,那要多少天?
⑤你们想去看看吗?
(课件视频展示课文中介绍的圆明园景观。)
⑥漫步在这样的园内有怎样的感受?(“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和作者由衷地赞叹。)
⑦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为自己的祖国拥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建筑而感到怎样?(用赞叹、自豪、骄傲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⑧组织学生讨论。在课文中找出一句对圆明园景观赞叹的句子。
这瑰宝、精华象征着什么?(它象征的是祖国灿烂的文化。)
⑨练习背诵这一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圆明园中除了宏伟的建筑还有什么呢?(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总分总的写法)
找一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说明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可称作“奇珍异宝”。因此,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如果按年代的顺序将这些文物摆放在一起,那它们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史,它同样象征着祖国灿烂的文化。
指导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4、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布局巧妙,建筑宏伟,收藏珍贵,它们都象征着祖国灿烂的文化。)
你认为这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化的热爱。)
三、学习第三段。
然而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也看不到了。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在文中找出三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掠”、“毁”、“烧”这三个字概括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侵略者的暴行。
(“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这句中的“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一点儿也不留下。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
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想怎样破坏就怎样破坏。
“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一片灰烬。)
同学们,我们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烧毁了。
2、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片。
我们的感受怎样?(仇恨、愤怒。)请同学们带着仇恨、愤怒的情感去读吧!我们没有了什么?(没有了……也没有了……)
请再读第一段,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3、组织同学讨论: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为非作歹?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办?(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惨遭侵略者毁灭的经过,揭露了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疯狂掠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的呢?请同学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围绕中心着重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二是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这两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都能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的巧妙
昔日的辉煌; 建筑的宏伟 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损失不可估量 收藏的珍贵
毁灭的经过:掠、毁、烧 侵略者的仇恨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作者邮箱: zhanggesheng@163.com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启发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不同方面的有关资料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运用板书辅助,排列句序等策略,领会课文概括又分类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自豪感,为深刻体会圆明园被毁的痛惜、痛恨奠定情感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三、教学准备: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思考课后题,搜集并阅读、整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资料。
2.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适时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时上网吗?上网可以干什么?(搜集资料,是上网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一、资料辅助,明晰题意,铺垫情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请浏览老师搜集到的资料,能不能抓住关键信息来告诉大家“圆明园”三个字的含义?
出示资料: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建造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醒随机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1、你看,一个地名的来历,帮助我们快速记住了这个地方。
2.揭题。这个象征圆满无缺、明光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50年前的10月被毁灭了,化为了一片废墟,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段落重组,理清结构,锁定内容
1.请放声地自由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并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毁灭”?
(交流后PPT出示)
2.出示第二、三、四自然段,想想这些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自由说,说得大体完整后点评并点拨:
一是分段概括为地理位置、布局、建筑宏伟、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是用课文中的过渡句概括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是概括为一个标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3.质疑: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中间三段话却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或许心里有疑问吧?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哪一个自然段写得最具体?我们走进去园中去看看。
三、反复比照,归纳写法,激发情感
(一)研读第三段,体会课文概括又分类描写的魅力
1.读通段落,分句检测。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有好些地名和四字词语,咱们争取自己读正确,把这一段读通顺。读完后划一划,园中写到了什么景观?
指名四生分句朗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四生都读完后,请生正音,随机强化读音。
2.研读概括方法
老师上网查了资料,圆明园中的景观多达1000多处,老师也翻阅了关于圆明园的书,这本厚厚的书中介绍到的景观也不过100处。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个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观。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PPT出示圆明园的辉煌)。
3.圆明园中的景观带给你什么感觉?
(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好吗?)
4. 好我们有感情的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
5.所以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
6.女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谁来读第一句?它是一个什么句?(生答: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谁来读第二句?所以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
7.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爱)
8.教师点拨:课文的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1)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互相交流)
(2)通过交流,体会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9.指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英法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来理解)出示PPT
10.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大伙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11.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
12.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13.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板书:恨
14.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出示PPT
(理解不可估量)
五、板书:
21、圆明园的毁灭
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篇6:《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一、 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 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 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 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篇7:《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圆明园的毁灭案例设计】相关文章:
4.圆明园毁灭板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