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
“NgC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供大家阅读。
篇1: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
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
世界文化名人张大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的美学思想。本文从“铸造风骨,浩气长存”、“博采古今,力求创新”、“遗貌取神,表现真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五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张大千的`美学思想。
作 者:罗宗良 作者单位:张大千纪念馆 四川内江 641003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 年,卷(期): “”(6) 分类号:B835 关键词:张大千 美学思想 探析篇2:张大千的艺术思想
张大千的艺术思想
李永翘
张大千(1899-1983 年),作为一个名闻遐迩的世界级中国画大
师,一生中取得了光辉巨大的艺术成就。他对於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
与发展,和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地位及影响,都堪称是功勋卓
著,贡献至伟。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指导行动。不言而喻,张大千巨大
艺术成就的取得,正是同他正确的艺术思想所密不可分的。那麽,指
导张大千进行了成功的艺术实践,并指导他获得了巨大辉煌成就的艺
术思想,又究竟是些什麽呢?
综观张大千的一生,他对艺术的感情十分深挚,「视艺事有若性
命」(大千自语)。他的艺术思想,涉及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美
学观、艺术观等等,那更是非常的丰富。具体说来,张大千的艺术思
想,主要有下列几点
第一、学艺者,首先要学会做人。人们常云∶「文如其人」,「
画如其人」;文章书画,的确是作者人品、人格在自己作品里的表现
和反映。因而张大千尝讲∶「艺术,是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
现。笔墨技巧,只不过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因此作者平日,必须注意
培养自己良好的风骨和节操,如果只是徒研技巧,必然即落下乘。」
(1 )他还常告诫他的学生们说∶「要想学习好书画,必须要先学会
做人,即要树立起好的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品格的人。」
(2)「一个画家,应当养成自己博大的心胸,心中须长存有一股浩气
这样画出来的画,才能够打动人,甚至震撼人。这样的画,也才能称
得上是一幅好画。」(3 ) 张大千还反复强调∶「作为一个绘画专
业者,要忠实於艺术,不能妄图名利。」(4 )「要人品高,画品才
能高!」(5 )┅┅等等。在这方面,张大千的论述是很多的,而且
他自己一辈子,也是在身体力行。这些表明,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正是张大千的艺术事业
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基础与前提。这证如叶浅予评张大千的《长江万
里图》时说∶「论景是千山万壑,气势雄伟;论意是寄情山河,缅怀
祖国。处理这样宏大的布局,寄托深厚的思国之情,不是一般『胸有
丘壑』的山水修炼所能胜任,必须具备气吞山河的胸襟和饱满的爱国
热情,才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6 ) 因此,台湾舆论界亦认为
∶「张大千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是纯尚自然的诗人、书家、艺
术鉴赏家,更是代表著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大丈
夫!」「大千先生以他的画,他的诗,他的艺术生命和人格,为中华
民族伸张正气,他对国族的凛然大节和他在艺术上的卓绝成就,将同
传不朽,永远为世人敬仰、怀念!」(7 )
第二、天才不足恃,七分人事三分天。由於人们对张大千的艺术
倾服备至,有的人常将张大千誉为天才,但张大千对此却极端反对。
他常说∶「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就要有绘画的天才,
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
然而然就会成功的。」(8 )又说∶「不论学什麽,最重要的是兴趣。
我觉得,只要你有兴趣,就可以说是天才。以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
分天』,这句话我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试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
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9 )「
我赞成『七分人事三分天』,自己下功夫最重要,尤其是在基础上下
功夫是最重要!」(10)这些表明, 张大千极端反对「天才论」,
认为任何人要在任何事上取得成就,「不用功是不行的」,都必须要
依靠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可。而这,也正是指导著张大千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勇前进,依靠著自己长期不懈的辛勤的努力和汗水,
方才攀上了那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
第三、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张大千的绘画历程,是一临攀,
二写生,三创作。即先师古人,再师造化,最後以师己心为的,以求
独创为最高宗旨。众所周知,任何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必须
要学习前人,继承前人,藉鉴前人,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开拓出
自己的前进道路,以超越前人,不断发展,以便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
雏风清於老风声。这样,也才能长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使得历史能不断发展,社会能够不断前进。故而张大千亦常说:「继
承传统,不能亦步亦趋。只限於摹拟为足,则无画矣!」(11) 他
并以清初大画家石涛为例:「石涛山水画,正是在善於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又敢於大胆突破,故有其 成就。」(12)所以张大千在一生
中,在全面继承了中国美术丰厚博大遗产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地突破,
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求新求奇求变,以致於「大千多变,每变必兴」。
这样的结果,既使他自己不断地达到了一个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推动
与繁荣著中国美术事业,不断地丰富、发展与前进。
第四、绘画,就是为了表现美。张大千认为,绘画作为一种美的
艺术,具有著「涵德性,瀹灵襟,移情怡性」等之功用,即「可以提
高人之思想,培养人之情操」。而绘画之「以美为教,庶几斯世之跻
於至美之域」,更是能够起到「复人性,新民德,斡世运」的作用
(13)。这一切,都需要绘画以美来体现。故而他认为,「绘画,就
是为了表现美」,「画以表现美为主」,「必须要看到真美的东西才
画,不美的就抛弃了它」(14),等等。因此张大千在一生中,总是
在不懈地追求美,反映美,表现美,创造美,以在他的作品中及其
周围,尽量创造出一个美的世界,美的氛围,美的环境。这也正如他
的一首诗所说∶「一年一十二个月,调红抹翠作生涯;里中多少闲花
朵,偎著先生不忆家!」(15)美,可以说是张大千创作的目标与标
准,也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五、形神兼备,注重神韵,传神超物,遗貌取神。既然「画以
表现美为主」,那末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张大千对此有生
动的说明∶「简略地讲,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但也不应
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
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这便是
绘画的艺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遗貌取神』!」(16)这即是说,
张大千对於美的标准,即在似与不似之间。同时他又强调:「谈到真
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而且是要悟到物的神韵。王摩诘有句话说
得好∶『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怎样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境界
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著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
说 『形成於未画之先,神留於既画之後,』」(17)因而,注重神
韵,形神兼备,传神超物,遗貌取神,以充分完美地表现出绘画艺术
之美的形象,美的神态,与美的意境,也正是张大千最重要的艺术思
想之一。
第六、要获得成功,还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按照人才学的规
律,任何人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刻苦的努力,而且需
要有科学的方法,这才能够事半功倍,早日达到预期的目的。绘画一
道,亦是这样。张大千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正证明了这个道理。张大
千从他的师古人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由此奠
定了自己坚实、渊博的笔墨基础;接著又从师造化中,开阔了眼界,
拓展了心胸,将天下美景,尽汇笔下;然後在他的求独创中,又努力
开拓,不断创新,由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面目,从而取得
了巨大的成绩与成功。这,可说是与他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所分不
开的。同时他还认为∶「作画,首先要了解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
态。无论画什麽,总不出这三个原则。了解了这三点後,画出的画才
能形态逼真,神韵生动而跃然纸上。」(18)又说∶「作画要明白物
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这才算达到了微妙的境界。」即画家须要
切实掌握住绘画对象的理、情、态达三个原则,「并蕴藏胸中,呼之
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19)。他
并且说∶「在学习方法上,我主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是格调太
低,则为人所不取。」(20)即始终要向高标准看齐。如此种种,这
些科学的习艺方法,不仅是张大千艺术获得成功的手段与保障,而且
也成了他一贯创作的指导思想,使得他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
大的胜利。
第七、要作画好,还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大千曾说:「
我常言,有些画家舍本逐末,专在技巧上讲求,却不知要回过头来多
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这是不能不须特别指出的。』(21)
他还讲∶「一个画家,不光要学习画画,还要熟读画理、画论、画史
等等书籍,才能打下扎实的根基。」(22)又说∶「衣当重彩,食当
美味,画也复如此。最要紧的不在技巧,而在於气味如何。趋利谄媚
者,太俗气;草率急就者,太浮气;因袭相陈者,太匠气;若将生活
中的某些丑行形诸笔墨,肆意渲染,那更是一股令人作呕的秽气!作
画,务求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去秽气!」(23)而「作画著欲
要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去秽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
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24)这表明了大千对於读书的
重视。同时他还认为,「古人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
什麽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还要从实地观察得来,并不仅仅只单靠
书本,两者是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心中,胸中有了丘壑,
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收获。不但山水如此,其他人
物、花卉、禽兽也都是一样。」(25)画家们「通过游历来增长见识,
充实绘画资料,┅┅并从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来养成广阔的心胸。
故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提高艺术修养
的途径,不可偏废。」(26)而张大千在一生里,也正是从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中,获得了极大的启示、经验与教益。
第八、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张大千作为一个经自己的勤学苦练
而攀登上了艺术高峰的艺术家,他深知道创业的艰辛与甘苦,同时他
更是深深懂得,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因而他曾说∶「要成为一个真
正的画家,不仅需要在绘画上勤学苦练,而在书法、文学、理论、生
活等多方面,都必须要下功夫,而且必须要终生学而不厌,老而不辍。」
(27)他还常告诫其弟子们说∶「你们不能只学一门,应该广泛地学习,要山水、人物、花鸟都能画,只能说是长於什麽,才能算是大画
家。」(28)又讲∶「笔墨是融会贯通的,各种画都要学好,这才能
成为一个大家。」(29)同时,张大千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之後,从
不自满,他曾说∶「学无止境,多改以求精进。我的每一幅画,我总
觉得还能改,而我也常有改它的冲动。如果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
感到完全满意,那也就是他的艺术生命走下坡的时候。」(30)因此
张大千在一生中,总是非常用功,手不释卷,脚不停步,笔不停挥,
掌握了绘画中的十八般武艺,「文武混乱不挡」,各种题材、内容的
画幅都能画,而且各自都出类拔萃,登蜂造极,但他犹自孜孜学习不
倦,奋斗不懈,努力拼搏,刻苦攀登,不断地突破古人,超越别人,
并且不断地突破自己和超越自己,终於达到了众之仰目的艺术绚丽高
峰,成了世界上的一代艺术伟人与巨匠。张大千的这种「视艺术有若
性命」,高度的敬业、乐业、爱业精神,他的一辈子刻苦学习与不懈
的攀登精神,他的终生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奋进态度与作风,比起
今日的一些稍微取得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并自吹自擂
「老子天下第一」的人来说,真是有著霄壤之别。
综上所述,张大千科学的正确的艺术思想,由此引导出了他科学
的正确的艺术方法,并指导他进行了科学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再加之
他坚持不懈地努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用功,从而使他获得了巨大
的辉煌的成功,取得了卓著的不朽的成就。因此,为了更好地弘扬民
族文化,繁荣艺术创作,推进中国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张大千的这
些丰富而又宝贵的艺术思想与经验,都值得我们今天所有的艺术家们,
去进行认真的探讨、总结、学习与借鉴。
注∶
(1 )张大千:《对老友薛慧山的谈话》。摘自李永翘编《张大
千论画精粹》一书第3 页,花城出版社5 月第一版。
(2 )、(3 )、(5 )张大千:《对大风堂弟子们的讲话》,
同(1 )书第3 页。
(4 )同(1 )书第6 页。
(6 )叶浅予:《关於张大千》,摘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
委员会编《张大千生平与艺术》一书第8 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出版。
(7 )台湾《中央日报》1983年4 月3 日社论:《张大千先生千
古》,转引自李永翘著《张大千全传》下卷第629 页,花城出版社
年4 月第一版。
(8 )、(10),同(1 )书第33页。
(9 )同(1 )书第36页。
(11)、(12),同(1 )书第21页。
(13)张大千∶《故宫名画读後记》,同(1 )书第300 页。
(14)、(16)、(17),同(1 )书第58页。
(15)张大千∶《友索写四时花卉横看戏题》,摘自李永翘编
《张大千诗词集》下卷第504 页,花城出版社195 月第一版。
(18)同(1 )书第52页。
(19)同(1 )书第67页。
(20)、(24),同们书第40页。
(21)、(30),同(1 )书第26页。
(22)同(1 )书第27页。
(23)同(1 )书第54页。
(25)同(1 )书第44页。
(26)同(1 )书第53页。
(27)、(28),同(1 )书第48页。
(29)同(1 )书第47页。
篇3:《周易》美学思想
《周易》美学思想
《周易》其内容由“经”、“传”两个部分组成。“传”是以经为依据,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变化”是《周易》思想的精髓。
《周易》是先秦时期一部哲学著作,内容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李泽厚说,“《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 ,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从思想层面研究其哲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主要内容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动之美
《周易》之易,无论是认为是象形的蜥蜴的蜴的谐音或者是易是日月的变体象征阴阳,强调的都是阴阳的相互转换,事物的不同运动态势。虽然运动无时不在,但由于古人认知的局限性,对世界认识知之甚少,《周易》从自然万物的运动中总结出规律,并作出分析。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宇宙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万物的美,最终是种运动的美,《周易》的六十四卦,正是事物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一种象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事物运动发展的“动态不居”,《周易》的美,包含了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的精神,在“泰卦”中,象征天的乾在下,坤在上,天地倒转,是为吉。寓意阳气上浮,阴气下沉,阴阳交感,万物丛生,这是事物上升阶段的美,也是人进取的美。《周易》的变动之美是从自然万物的运动状态中得出,在人的身上,要求人的品性切合自然规律,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至今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周易》的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在随后的哲学思潮中,逐渐演化为阴阳二“气”的的运动,老子发展了《周易》的思想,对自然规律进行提炼说明,以“道”命名,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其著作中用到了“冲气”,这是对宇宙初期万物形成之始状态的描述 ,正如冯友兰认为的那样,“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学思想,形成了气韵的美学意思,强调主题精神生命的表现,以及刚柔相济的思想。”《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谓“风”就是“气”。言“风”有风气,言“气”有气势。在中国美学史上,明确地把“生动”一词用于艺术理论,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始于谢赫。谢赫的《画品》,以气韵生动的评判法则成了千百年来书画领域的评判标准,在传统视觉艺术领域深远。而易学中的阴阳气化宇宙论是其哲学基础,气韵就是艺术作品中气之运化节奏和谐的显现。
这种寓动于静的思想,不仅在书画领域,在建筑领域,比如园林置石,讲究奇、险、漏、透等具有动势和气势的石材。而传统建筑的挑檐,则通过有张力的曲线,使得房屋看起来更有气势和动感。
含章之美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意为拥有美丽的文采而不显露,意志坚定。修饰而不张扬,是含蓄美的体现。此外,文饰之美,在贲卦中亦有体现。贲卦是第二十二卦,《说文解字》指出:贲,饰也,从贝、卉声。可以得见,贲是卉和贝两个字的组合,本意具有装饰的意味。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艮上)。本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文心雕龙・ 原道第一》:“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唯先”,又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可见,文饰的美,来源于自然万物生成之初,是万物自然和谐的状态,正如刘勰所写:“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由自然之美,上升到人工之美,“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贲:亨,小利有攸往”,朱熹《周易本义》说:“贲”,饰也。内离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为贲。占者以其柔来文刚,阳得阴助,而离明于内,故为“亨”。以其刚上文柔,而艮止于外,故“小利有攸往”。
“上九:白贲,无咎”,“上九”已是贲卦的极点,一切的装饰,都由极端又返回一片空白的本来面目。《文心雕龙・情采篇》:“贲象穷白,贵乎反本。”人类的装饰是礼法,当礼法达到极致时,又恢复到朴素,所以说“白贲”。如果领悟到装饰的空虚,而恢复本来面目时,就会无咎。这一爻,再强调一切文饰,都是空虚,应当反璞归真。可见,白贲之美,是饰极返素的美,这和老子的大道至简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呼应,《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不赞成文饰,认为“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对孔子的影响,《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能偏于文饰,也不能不加修饰,要兼而有之,二者配合得当,才能成为有修养有礼貌的人。
总体来说,贲卦讲的是文饰,涉及文与质的问题。文与质是《周易》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指代文采、装饰,为阴爻;质代表质地,含有朴素之意,为阳爻。前者讲解形式,后者讲究内容,此卦阴阳爻均等,文质均有,虽然论及文饰,但并不是无条件的赞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注重质地或内容的基础上,允许适当的修饰,“小利有攸往”,但因饰极返素,即便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不妥。这一思想,包含了后来的从“错金镂彩”到“初发芙蓉”的美学演变。
虚实之美
离卦,体现了物体虚实之美,《象》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离是附丽的意思。日月附丽于天,百谷草木附丽于地。双重光明附丽于正道,于是教化天下达到文明。该卦寓意日月之明,火光熊熊,照耀长空,有隔有通,实中有虚。古人认为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的。离,既有相遇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这是一种装饰的美。离也者,明也。“明”古字,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到窗子上,是为明。这是富有诗意的创造。而《离卦》本身形状雕空透明,也同窗子有关。这说明《离封》的美学思想和古代建筑艺术思想有关。人与外界既有隔又有通,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有隔有通,这就是实中有虚。
宗白华认为: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古典园林的诗意营造,漏窗的若隐若现,空间的隔而不断,景色的远借、近借、因时而借,无不体现了离卦的虚实相生的美学。
意象之美
《周易・系辞》这样表述,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可以认为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意”是意识的情感理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实际运用中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主要是通过语言、艺术、或者符号等传达它的内涵,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周易》的卦辞,本身就是具有意象之美,正因为意象的隐蔽与独特性特征,周易才有了千白年来不同的解读,不同环境不同的象征意义。从意象看《易经》的思想体系,乾卦有美,坤卦也有美。坤为阴,为柔,故可称坤,美为阴柔之美。所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指坤地深厚,载负万物,与天合德,恩泽无量。坤之美,是一种宽厚博大的母性之美。而乾之美,显然就是天之美,象征天的光明和阳刚。意象之美,在随后的文学著作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些语句在不同情境下都有丰富的解读。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之美。
总之,《周易》从万物运动,阴阳转化的观点出发,对事物发展态势做出分析,由天及人,对人的行为做出规范,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事情,不偏不倚,把握中道, “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柔丽乎中正,故亨”等,这些思想既是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和谐运转的肯定和赞美。
篇4: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简论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简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并在对传统美学的反动和超越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阐释与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独特本质.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尽管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对现代美学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思想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 者:谢兆树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年,卷(期): 1(3)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海德格尔 存在 艺术作品 真理 世界篇5:袁枚美学思想管窥
袁枚美学思想管窥
袁枚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代美学大师。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情”是一个基本而核心的范畴,在他对于“情”的界定与倡导中,他不仅提出了其重要的美学主张:“性灵说”,提倡创新与变革,更对当时文坛与诗坛上风行一时的复古主义、门户之见等保守落后的'美学主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时至今日,袁枚的这种批判仍不失为一种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启发良多。
作 者:樊美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刊 名:广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年,卷(期): “”(3) 分类号:B83 关键词:情 真 性灵说篇6:黑格尔早期美学思想评析
黑格尔早期美学思想评析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作 者:赵伯飞 闫星 韦统义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2002 “”(2) 分类号:B83 关键词:【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相关文章:
1.《周易》美学思想
6.美学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