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科学-科技哲学的一个可能向度
“问问闻闻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艺术中的科学-科技哲学的一个可能向度,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艺术中的科学-科技哲学的一个可能向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艺术中的科学-科技哲学的一个可能向度
艺术中的科学-科技哲学的一个可能向度
大众化与社会化,是科学技术哲学展示自身形象及魅力、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而古代艺术中的科学正是使科学技术哲学走向社会和现实的'桥梁,是开拓科学技术哲学新视野的一个可能向度。
作 者:高策 杨小明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089 关键词:艺术 科学 科技哲学 社会 现实 向度篇2: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
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字
原创: 朱泽平
我以前经常思考,科学、艺术、哲学这三者是否能统一?能否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中起到什么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留在我的脑海里整整一个学期,我不断地探索以渐渐明晰其本质。最近几天我有幸读了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感受颇丰,有一些新的收获我想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反复咀嚼,用以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
《断想》这本书立意之新,所谈问题之广频频刺激着我的眼球,触及我的心灵。书中让我眼前一亮的第一个发现是爱因斯坦对哲学的定义,他是这么说的:“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定义意味着哲学同全部科学研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全部科学研究成果成了哲学推广的必要基础和背景;使全部科学研究得到了哲学智慧的启迪。
读到后面又发现科学和艺术是不能独立于善而存在的。这一立论真让我眼前一亮,在此我的想法是:科学即真,艺术即美,哲学即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但这两者又离不开哲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科学、艺术、哲学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对这三者的追求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对“真善美”的追求。反思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一种真善美啊,在我的印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竟发现不了几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可能是我了解的人还太少吧!
另外书中对科学、哲学、艺术的描述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感,它这样说到:科学、哲学、艺术的最高使命都是从混乱之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此类活动如果有一个共同的极限的话,那么,这个极限就是永恒的、欲辨忘言的神秘感和惊讶感,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这些让我联想到了我之前在公众号里发表过的某些论断,心头突然一喜,似乎在书中找到了知己。
不过到这里有一点我还是比较疑惑: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体会到任何艺术感呢?读到后面我才发现科学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统一,“有无自我”即有无主观移情作用是科学和艺术的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你要对它投入主观情感,使你所研究的对象人性化。比如在做电子与电路实验的时候看到面包板上有各种元件组成的电路时,你可以投入一些情感,想着电路是个多么奇特的东西,几个元器件通过几条导线的连接竟然可以实现这么多的功能!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各类细胞的连接构成了这么一个精密复杂的系统可以指导我们干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的先辈们是多么富有智慧啊!我一定把其中奥秘探索出来!这应该就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
书中还有一段话道明了我之前想道明而不能的观点:“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最后的答案。但是,夜深人静,当你仰观天象,脑海里突然冒出这类问题的时候,你的精神便会骤然升华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绝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那种如诗人般宁静的内心和洒脱的胸怀便会转移到一个科学家的身体上,这又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岂能领悟的?
书中在谈到“人是什么”的时候又让我眼前一亮。它说“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一个别开新意的论点让我对人的本质理解得更为深刻:人是动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的耦合,不过更多的是后者,因为你的吃穿住行都是用别人的,()有人可能会说,生活都是靠我自己啊,那些东西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买来的啊。但我想提一句,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把这些东西造出来,你上哪买去?况且钱不也是别人造出来的吗?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生存在社会里,生活中不断接受外界的物质和信息,同时也向外界传递物质和信息,人类之所以拥有比其他动物更高级的文明,也就是懂得用自己的独特的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懂得追忆往事、把握现时、憧憬未来。
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除了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外,他在音乐方面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在哲学领域中也有很精深的建树,这都是归功于早期求学的时候他迷上了康德哲学和叔本华哲学的过程中带来的哲学气质。其实我觉得在当今造就一个爱因斯坦也不是不可能的,除了有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前者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满足我们对感情的渴望,而要达到这两者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才有诞生另一个爱因斯坦的可能!
到这里我的分享就告一段落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把科学、艺术、哲学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得热爱它,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对这样一种追求怀着极大的敬意。其实书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科学家的宗教观”、“书籍生命力”、“贝多芬系列”、“‘朦胧’境界的美感”等等,在此我就不方便例举来欣赏了,其中有些由于个人兴趣原因,我并没有仔细地去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遗失掉一些宝贵的信息。但不管怎么说,总之这几天的时间花在这样一本书上,值了!
篇3: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
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从概念上来说分属于事实与观念,科学史是事实的搜集,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知.二者的融合与互动,造就了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科学的归纳推理总不止是单纯的.搜集事实,不仅要把事实收集在一起,而且要以新观点审视它们.同时还要引入一种新的精神因素,为了进行归纳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素质和训练.当代每一学科科学史发展与学科规律认识正在促进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与互动以及科学本身的发展.
作 者:伍玉林 杨淑艳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10) 分类号:N02 关键词:科学史 科学哲学 融合篇4: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
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
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发展中,技术不仅被科学史所忽视,而且占主导的科学哲学以数学-逻辑的模式来解释科学,也忽视了科学中技术的作用.在现象学运动的背景下,逐渐产生了以实践-知觉模式来解释科学的新科学哲学.尽管不同的新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的.解释还存在差异,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重视技术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 者:韩连庆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2004 21(2) 分类号:N031 关键词:技术 范式 现象学 生活世界 知觉篇5: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
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
19、20世纪以来,哲学家们为探讨什么是规律的问题付出了巨大的心力。特别是本世纪两位科学哲学大家波普尔和亨普耳,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两类规律,但由于没有科学地解决因果必然性和决定论问题,未能对两类规律作出科学的区分和界定,尤其未能解决什么是普遍规律和怎样才能寻得普遍规律的问题。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探寻的规律有两类,一类是经验归纳或统计归纳性的规律,另一类是因果必然性规律。本文对两类规律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作了论证,提出了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表达和解释形式。
作 者:庞卓恒 吴英 作者单位: 刊 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0 “”(2) 分类号:B0 关键词:规律 因果必然性 非决定论 统计归纳【艺术中的科学-科技哲学的一个可能向度】相关文章:
1.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4.科学科技的演讲稿
5.科学科技小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