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宇宙的大学问
“Modeer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易经:宇宙的大学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易经:宇宙的大学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易经:宇宙的大学问
易经:宇宙的大学问
下面讲《易经》整个学问的运用,以及它的目的。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的学问懂了以后,整个宇宙万物都懂了,所以说“范围天地之化”。这个中国文化《易经》所发明的“化”,后来被道家所运用。
譬如“宇宙”这个名词,最早出现的道书《淮南子》里边。宇是代表空间;宙是代表时间。时空两个东西就是宇宙的代表,所以宇宙是属于时空的范围,而天地则是有形的。可见天地的观念小,宇宙的观念大。
后来佛学又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名词,可以包括了宇宙,这个名词叫做“法界”。法界包括了时空、万物以及天地间的一切。我们中国汉代的道家,在《淮南子》里边就说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易经》的学问也是包含时空两部分的,就是“范围天地之化”的。
这个宇宙,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不认为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创造的,没有宗教的性质。在《易经》文化中,还有一种科学观念,叫做造化——自造自化。
整个天体宇宙是大化学的锅炉,我们人不过是这个锅炉中的一个小分子、一个小细胞、一个很会活动的细胞而已。这是造化的一种功能。
人类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伟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场看人类,不过像花木上的一片小叶子一样,是微不足道的。而整个的造化却非常伟大,只有懂了《易经》以后,才能知道《易经》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的,就是说,没有任何法则是超过《易经》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学问,都离不开《易经》这个范围。
《易经》的另一个重点,是“曲成万物而不遗”。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能够了解宇宙万有的一切运用;这个运用的原则是“曲成”。大家注意这个“曲”字,举凡老子、孔子、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从《易经》文化中而来。《易经》这个名词叫“曲成”,老子的`“曲则全”,就是从《易经》这个观念中来的。
为什么是曲则全呢?《易经》告诉我们,宇宙是没有直线的,通常是个圆圈。圆圈这个图案就代表了太极,人也是这样。我们人的生命,只有修道的人了解。
如果从生命来看我们这个形体,却是很糟糕的。我们前面的什么都看得见,后面的什么都看不见。我们生命的圆是分段的,我们形体的圆是一个光圈。实际上这个形体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中心、一个支柱,所谓神以形生,精以气凝。人体 的生命就是这样。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我们每个人,乃至万物,凡是活的生命都有光。过去大家看到菩萨、上帝的画像上,都有一个光圈。现在科学研究,已经可以看到人的光圈。
人的光圈约有一寻——就是八尺左右,换句话说,你的手臂有多长,你周身上下就有这么大的光圈。人体 光圈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而且这些颜色是随你的心情在变化的。
如果你动了一个坏念头、恶念头,你光圈的颜色就变黑了;你心里有个善念头,你光圈的颜色也是亮的。光有几种,最好的是金色,佛经上所谓的金色晃耀,就是圣人的境界。其他还有红光、黑光、白光、蓝光、黄光等。
我们中国人学了《易经》会看相,也有人会看光。如果是红光,代表将有血腥之灾;黑色就代表有灾难来了;绿光是一种魔的境界。这说明一切都是圆的,光也是圆的。我们研究地球物理,到太空去转了一圈,还回到原来地方。懂了这个道理,便晓得《易经》为什么说“曲成万物”了。
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一切是没有直线的,所谓直线就是把曲线切断,加上一些人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真正学了《易经》,讲话也要有些艺术,转个弯;连骂人也是一样,转一个弯骂了他,他还很舒服。如果你要骂一个人混蛋,他会跟你拼命;如果你说我们大家都是混蛋,他便没有什么说的了。所以说“曲成万物”。
但是也不能太过了,变成一个球,你又不通了。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晓得宇宙万有的道理是由曲线完成的,人身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是曲线的。大家信佛打坐修白骨观,每一根骨都不是直的,我们背脊骨也不是直的。孔子研究《易经》说“曲成万物而不遗”,不会遗漏哪一样,因为它是圆周形的。
真正的圆代表一切的圆满,因为我们的生命都在这个圆圈以内,没有哪个地方会有遗漏的了,所以说是“曲成万物而不遗”。懂了太极中的学问以后,就可以了解这个曲成的道理。老子说“曲则全”,一走曲线就一切圆满了。
篇2:易经的学问
易经的学问
一杯茗茶清香,让人神清气爽.我突然想说说<易经>的学问.因为,关于<易经>,感兴趣的人众多,但真明白的人可能很少.事实上,<易经>对人的'益处是很多的.
作 者:张瑞 作者单位: 刊 名:走向世界 英文刊名:OPENINGS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篇3:易经的学问
易经的学问
一杯茗茶清香,让人神清气爽。我突然想说说《易经》的学问。因为,关于《易经》,感兴趣的人众多,但真明白的人可能很少。事实上,《易经》对人的益处是很多的.。
古今大多数学者认为《易经》是一部卜筮的书,并认为占卜是一种迷信活动。其实,《易经》占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表象。表象的背后,是圣人想借助象数,阐述天地万物自然发展变化之法则,即阴阳消息之道。孔子说:“知易者不卜”,实为:明其道为意,合其道为用。
占卜是一种文化现象,其现象的背后是人类内心深处趋避意识的彰显。这种趋避意识,是人类谋求生存而趋吉避凶的一种潜在意识,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渴望杜绝或避开各种意想不到的灾祸。
所谓明其道为意,是说圣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万物发展变化的各类现象,如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其本意在于明白万物发展变化之规律,并企图掌握这一规律是圣人的本意,所以说明其道为意。所谓合其道为用,是说圣人一旦掌握了自然规律,进而顺应天地自然变化,在顺应天地自然发展的规律中,进一步自觉地补利除弊,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共生共荣,此是圣人的最终目的。
孔子说:知易者不卜。通达了易经中的易象、易理,也就是说掌握了自然发展之变化之规律。古人云:“天垂象,现吉凶。”如果能善于观察和掌握一切自然现象,就能知时、知方、知位、知几、知变。何必再去占卜呢?
知时就是仰观天象,以明天时;知方是俯察地理,辨明方位;知位是知其地位,明其责任。知几是察物微萌,明其机变。知变是知其利弊,明其攻守进退适机而变矣。故系辞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失之望”。所以孔子说:知易者不卜。意在于此。
《易经》大义对人的启迪是全方位、多层面的。
要明白“阴阳时变”。万物反复不停地在阴阳消息中变化,唯变所适,人处世不能太固执、太任性,要随其自然规律的变化适应其变化。阴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这样才能推动万物的发展变化而生生不已。人当顺应其中,适应其中。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抛弃。认识、观察分析万物的方法要变,角度要变,观念要变。
但中正、诚信之德不能变。《易经》经常提到,贞无咎。固中正之德不变,祸不侵身,中正之德一变,灾祸立随。人时时都在趋吉避凶,中正、诚信、仁德之性才是趋吉避凶之本。这才是天象时变、地德永恒。
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在困境中不要自弃,要相信光明和希望很快会到来。在兴盛顺利时期要戒骄戒躁,保持谦和、中正。君子终日乾、夕惕若、厉无咎。
要有时间观念。隐显进退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方能进退自如,隐显无咎。
要“相应”。人要与同事相应,与朋友相应,与领导相应。这样才会在关键时侯得到大定的应援。
要“诚敬”。《既济.九五爻辞》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实受其福。”为什么?人应至诚至敬的心,神灵才会护佑你。同事、朋友、上司才会关心你,帮助你。
要得正。人要时时明白自己的定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言、行要适中、适度。才会立足稳固,隐显无咎。
要得中。告诫人们待人接物、分析处理事情,要把握中庸的原则,不可过度亦不可不及。如待人,过度热情显得虚伪,不及显得怠慢,都会对自已不利。起码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和相信。
当然,对于《易经》来说,这只是表层。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能注意上述原则,所受益处也很多吧。
篇4:易经:打秋千的学问
易经:打秋千的学问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里大家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摩”字,一个“荡”字,这是古文。大家知道我们的文字,一个方块字就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很多的观念,很多的思想。
现在的白话文就不同了,要凑了好几个方块字才能表达出来一个意思或思想。这就是新旧的不同。这一代从白话文入手的人来读古书,统统没有办法,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没有经过文字的训练。其实大家不要害怕,我常常鼓励大家,文字的训练很简单,差不多两个礼拜就行了。
记得我当年在私塾里,老师为我讲训诂学,我盯着老师问了一个礼拜,后来课我都不要听了。那时候是读私塾,把最有名的老师请到家里来教的。后来老师问我,我说我全懂了,下面不要讲了。
老师大骂我一顿,我说不信我讲给老师听,但是请老师不要告诉我父亲,老师说好。我讲了以后,老师说我这孩子真懂了,好啦不教啦,另外教别的东西吧!所以依我的经验,你们最好买一本《说文解字》来看;再把《康熙字典》开关多看几遍,看每一个字下面是怎么解释的。
不过要买古本的.《康熙字典》,上面还有篆字的,以后连篆字怎么写法你也知道了。这样一研究下来,你就全懂了,能够把部首研究清楚就已经差不多了。这是一条捷径,不过捷径也是很难走的啊!因为大家都没有根啊!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大家请注意“摩”与“荡”这两个字。我们现在看报纸,常常会看到“摩荡”,某某人等意见有“摩擦”,两个字凑拢来是一个观念。但是,实际上摩是摩,荡是荡,两个字的含义应有差别。
是故用白话说就是所以。所以啦,我们老祖宗画的八卦是刚柔相摩,刚与柔是相互摩擦,这样才能够产生动能。摩就象用手这么搓,也好象是用手摸摸它,这是物理世界自然的法则。到了物质世界,陰陽刚柔必须相摩,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自然发生这种现象,所以说刚柔相摩。
卦呢?是相荡,荡来荡去,象小孩子们打秋干,那就是荡。小孩子打秋千不叫做打秋千,规规矩矩地来说,那个叫荡,是坐在秋千上,甩得高高的,荡过来,荡过去,是个动态 的。
所以八卦是互相在荡,互相在碰。因为宇宙物理、天地、太陽踉星球一样,万物都在放射。太陽的能永远不停地放射出来,每个星球都受它的干扰;我们地球的能,也不停地放射出去,太陽、月亮也受影响。这就是八卦相荡的道理。
好了,我们懂得了这个文字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这个名词的意义了。假如说,你们以后学《易经》,看风水算命,有时候碰到一个“荡卦”,如果不了解这些,完啦!什么叫荡?然后听那江湖人胡 扯,把荡卦讲得玄之又玄,说是他师门不传之秘。当年我们听得云里雾里,后来一弄清楚,才知道江湖人物完全胡 扯,他自己《易经》都没有学通。
如何叫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呢?大家看文王后天八卦:什么叫相荡呢?象坎跟离这么一甩,离卦原来在上面,象打秋千一样,甩到坎卦的下面。
碰拢啦,叫水火既济;离卦代表火,水火就既济。或坎卦荡到离卦的下面,产生另外一个新的卦,火火就未济,这就是相荡。如果离卦荡到艮卦的上面,就叫火山旅卦。荡到艮卦的下面,便是山火贲卦。这样一卦一荡就荡成了八个卦;一个卦荡成八个卦,八八就是六十四卦。
天地间的事情也是一样。譬如我们教室门一开,进来一个人,你们大家就回头看看,他也就影响了大家,这就是八卦扫荡的道理。一切的变化,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我现在是讲原理,大家不能只听我讲,你们脑子里要有八卦图象,只要一荡,马上就会出现什么情形,不经思索,都要知道。所以八八六十四卦,你们非背不可,不会背六十四卦的话,这个《易经》是百听的;什么叫相摩?什么叫相荡?你要能不假思索地把它画出来——在你脑子里清清楚楚地画出来,才有用处。
孔子以上讲的这个法则,也就是宇宙的法则。
篇5:易经:宇宙的生命
易经:宇宙的生命
本章讲宇宙自然的法则,具体是怎么讲的呢?宇宙自然有什么法则呢?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学《易经》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陰陽有时候代表固定的东西,有时候又代表不固定的。刚与柔、动与静都是抽象的名词,也可以说是实体的名词。实体也好,抽象也好,都是人为的假定。
人们把摇摆的叫做动态 ;安定的、死板的叫做静态。假如我们老祖宗最初把那摇摆的叫做静态,把死板的叫做动态 ,那我们现在的观念里,对“动”、“静”的看法便完全两样了。所以,“动静”、“陰陽”老师人为假定的东西。
不过,既然老祖宗们这样假定了,天地间的形象既然也有动有静,再把两种形象用卦来表示:表态拿坤卦来代表,是属于陰的;动态 的东西拿乾卦作代表,是属于陽的。这个要注意啊!你们打坐修道的更要注意!动起来是属于陽的,静下来是属于陰的。陽的符号代表动态 的是乾卦,陰的符号代表静态的是坤卦。
动静有常,这个 宇宙间的地球、太陽、月亮、星星,随时都在转动。以中国文化——《易经》的法则来看,这个宇宙是动态 的宇宙,不是表态的宇宙,很多人讲中国文化都讲错了,像过去胡 适之就大错而特错,认为中国文化是静态的。
后来朋友们告诉我,我说反正他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没有什么好驳的。他们一定要我提出些意见,我说中国文化哪里是讲表态的,从《易经》开始就晓得宇宙生命永远在动,是个恒动的。
宇宙生命如果不动,如果有分秒的`静止,便乾坤息矣,这个太陽系统便整个都要毁灭了。所以说这个道理你们要知道。你们打坐入定了,你们以为自己在入定,其实入定是个大动。动得太厉害时,反而觉得是一种表态,大家不懂这个原理,就搞不清楚真正所谓所谓的动与静了。
动静是讲什么呢?是讲物理世界的现象。物理世界——这个太陽、月亮、地球的转动,动静有常,有一个固定的法则,是有常规的,不能改变的;自然的法则是规律的。
在一次我被他们拉去讲工业设计的科学与哲学。我说对不起,我对这个是外行。他们给我找了好几本外文的、中文的工业设计绘图的书籍。他们说这就是工业设计,故意做成这个样子,是一种新的设计。我拗不过他们,只好答应去讲。后来为他们讲艺术的境界美。
什么叫做美?东方的艺术境界美是自然的美,就是不规则的;西方的美是非常规则的美。有规律、规则的美,是违反自然的,是人为的;不规则的美是天然的。
所以中国绘画就很不规则,中国的山林艺术也很不规则,大家看盆子里本来好好的一棵树,偏偏要有铁丝把它弯起来,使它长成弯弯的形状,认为这样才美。西方的不同,西方是把它剪得圆圆的,像个笔筒一样才算美。
很多人去美国看尼亚加拉瀑布,认为好美。大家没有见过中国深山中的瀑布。好瀑布是不规律的,但是非常美。自然的法则,在不规律里面有它非常严整的规律,非常美的规则。这是自然,也就是动静有常的道理。
篇6: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
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
学问与治事有什么联系?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治事呢?
下面孔子又提出了火雷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火雷噬嗑,上面是大太陽下面打雷,这种情形大家恐怕很少碰到过,如果到高山上就经常可以看到了。过去在大陆 西康、四川的高山上,都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一次我从峨嵋山下山,走了一半,上面是大太陽,忽然一道闪光,向下一看,下面是一层乌云,都是黑的,乌云下面那个闪电,金的、银的、红的、白的……交 相闪动,那真是一种奇观。但听不到声音,晓得下面在下雨打雷,雷声在乌云的下面,看看峨嵋山上界的神仙,对下界众生的情形一点也看不见,因为全被乌云遮住了。所以大家也不要求菩萨,菩萨看不见下界的事情,下界都被乌云遮住了,求菩萨保佑没有用的,这是我的经验。你跪下来磕头,佛菩萨看不见,你已经被乌云包住了,你的业力那么重,上帝也帮不上忙。虽然佛菩萨的眼光会比我好一点,但你在层层的乌云里,佛菩萨的法力一下子也不能把那些乌云都驱散啊!上界的神仙是风和日丽,下界的众生是狂风暴雨,雷电交 加,这就是火雷噬嗑的景象。
又好像台风来的情形一样。风雨交 加,一个人骂条小船在海洋上漂;又像山洪暴发,人被卷入这个洪流之中,像一片树叶……这种境界就是火雷噬嗑,就卦象上看是如此。也像吃牛排一样,一块牛排送到嘴里用牙齿咬,这也是火雷噬嗑的景象。
孔子对火雷噬嗑被 九爻爻辞提出了他的意见: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昨天有位山东老朋友跟我讲笑话,谈到山东的孔孟文化,他说一个人要好事坏事全懂了,才能够通达。这话不错。做人就是要通达,通达人性,通达人情,才能够谈学问,谈治事。
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你人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来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怕”在媾,所以才讲仁义。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宗教也是这个作用。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着你,你就会乖一点。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劝”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人很很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以上这四句话,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所以这四句话在后世的老庄、《易经》中,大家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一个社会承平久了,不用严刑重法那就不得了。所以今天所谓的民主 自由 ,是不是对人民有利益,这个制度是不是对,到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历史进入这个阶段,到处都在叫自由 、民主 ,这个名词叫得声音很大,浪头也高得很,将来是不是走得通,会不会毛病更大,还作不了结论。
所以《易经》、老庄被人用得偏的时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宽大的时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教育的原理也是这样。我经常说,我是主张用体罚的。体罚有什么不对?差不多该用的时候就用。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的老师亚里斯多德说:当皇帝真正的办法在哪里?这个大哲学家就告诉他说:你不是看到前面田里的麦子长得很好吗?你看那几棵长得特别高的,把它砍平就好啦!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一片田地,稻子麦子都长得一般高,有几棵很特别突出的,长得特别高,那很讨厌,把那几棵砍掉就平啦。这个道理很对,不过亚里斯多德嘴巴里讲出来的,没有我们东方的说法高明。
孔子这四句话的道理说得更清楚。换句话说,这句话就是群众心里学,用人这道也是这样。小人不耻就不仁,不畏就不义,不见利就驱策不动,不惩就不试,所以他说有时候是“小惩而大诫”。譬如教育,有时候打两下手心,罚个站,打几下没有什么了不起。“小惩而大诫”,受一点小小的惩罚,他一辈子都记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楣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所以不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一个人没有倒过楣,便永远没有出息。
一个领导人 ,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爱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让他干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当县长,或者乡镇长,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这部下将来能有更大的担待。这就是“小惩而大诫,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孔子怎么悟到了这个道理呢?断了脚趾学个乖,是孔夫子的因果观。他看到了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这个爻辞是“ 校、灭趾、无咎”,孔子说“此之谓也”,这一爻就是这个道理。
“屦校”就是我们台湾过去穿的木拖板。我们中国古人不穿鞋子,是穿木屐的。木屐外面加个边就叫“屦校”,“灭趾”是穿着木屐走路,脚歪了一下,把脚指头碰伤、碰断的意思。卜到这一卦,要去做生意会倒楣,会赔本。不过没有关系,伤一个小脚指头而已。虽然有些不顺,但还是小灾。噬嗑卦一路都是凶卦。初九爻是无咎,没有毛病,但人已经伤了,脚指头也断了,怎么还说是无咎呢?无咎不算是很坏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由此,孔子司到了人生的道理,虽然指头伤啦,这是小伤呀!不然这个人走路永远不注意,不小心。如果跌倒,或者中风了,变成半身不遂,那麻烦就大啦,就更糟啦!所以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孔子解释这一卦初九爻的爻辞,所引伸出来的人生哲理。
【易经:宇宙的大学问】相关文章:
1.自我介绍的大学问
2.挑西瓜学问大作文
8.易经名言
9.感悟《易经》
10.解读易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