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网友来稿)
“业精于勤荒于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网友来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网友来稿),方便大家学习。
篇1: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网友来稿)
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网友来稿)
李树春
“现代文小阅读”是指在第Ⅰ卷中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的现代文阅读,共12分。从选材上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类。《考试说明》对客观性阅读的相关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4、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有人对近三年的答卷情况进行过统计,四个选择题全做对的不到30%,做对三个的约48%。无论是各届学生的反应,还是高三教师的反应,大家一致认为这12分是不容易得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选文本身过于专业化、语言晦涩难懂、命题角度刁钻等。
但纵观近年的高考小阅读,仔细分析也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文章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答错题常常是因为我们在文章内容方面过于计较,而忽略了语文知识,逻辑规律,而语文命题恰恰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明了阅读考查的实质。
高考所考查的阅读属信息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以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一种阅读方式。确认,是对某一语言单位的确切认知,包括字、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整合,是对语言单位关系之间的把握。
三、落实四个步骤。
1、标明段落序号。标出序号看似小事,实则大有必要。在我们的平时训练中,有的文段可达八九段、十余段,标出文段序号不仅有利于节省时间,更有利于我们快速把握行文思路,特别是有利于快速找到选项的设置区域。
2、聚精会神地通读全文。首先,要读懂。读懂是解题的前提,这里面包括读懂每段的意思,读懂全文的意思,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明了作者的写作倾向,能看懂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等。其次,要读细。高考是要选拔人才的,命题者常常选择那些细小而有价值的地方命题。比如文段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照应与过渡,概念的内涵,还有关联词、副词(特别是表时态、推断、否定、转折关系的副词)、表示内容相反的词语(如“成反比”“截然相反”“不同于”)、修辞手法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做到:第一、边读边概括每段的主旨;第二、边读边划出重点的字、词、句。
3、审好题干。审准是做对的前提。首先是审准修饰语,全国十卷第8题的题干为“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审题的关键就在“最”字上;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要我们选出“正确”的选项,有的是要我们选出“不正确”的选项,所以,一定要看准“准确”、“正确”、“完整”,“不准确”、“不正确”、“不完整”等字眼;第三,要审准提干的“潜台词”,如03年全国十卷第9题,题干为“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解好这道题首先要找到人类的那些活动给生态环境的带来了灾难的信息点,然后就能明确这个题干所问的本质,即找出生态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的项。
4、确定答题区域,将选项与原文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确定答题区域非常关键,有的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的,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的。
四、要懂一点逻辑常识。
人类只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形式逻辑思维;一种是辩证逻辑思维。考题无论怎样设计,都只能用逻辑的方法来解决,而且主要是形式逻辑的方法,因而了解一点形式逻辑的常识很有必要。常见的逻辑知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以及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语词。全国试卷第7题考的是“沙尘暴”的概念,03年考的是“温室效应”的概念。
判断: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
判断的形成和表达都离不开语句,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语言表达形式,而判断则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般说来,每一个陈述句就是一个判断。
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过程。例如
⑴、地球上有空气、有水、有生命,
火星上也有空气、有水,
所以,火星上也可能有生命。
⑵、有机体是具有感应性的,
蛋白质不是具有感应性的,
所以,蛋白质不是有机体。
⑶、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可以买一幢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
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
没有,
所以,我没有办法飞。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概念的外延:一个概念所指的对象的范围。例如,“商品”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它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所有的商品。
概念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存在五种关系:
⑴、 同一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
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两者都指同一城市,它们之间是同一关系。
⑵、属种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
如“圆珠笔”和“笔”,圆珠笔包含在笔之中,是笔的一个组成部分,“圆珠笔”和“笔”是属种关系。
⑶、交叉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有些中学生不是共青团员;同样有些共青团员是中学生,有些共青团员不是中学生,因此“共青团员”和“中学生”之间是交叉关系。
⑷、矛盾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如“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属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国家”,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
⑸、反对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如“好”与“坏”它们之间就是反对关系。
另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还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越大。“新书”比“书”多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样“书”比“新书”少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多。
对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达到缩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达到扩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
五、掌握几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本文所说的解题方法主要是指答题者要了解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常常用以下几种逻辑方法:
(一)偷换概念(包括混淆概念、答非所问、转移话题)
偷换概念就是故意改变概念的内涵,用错误的或改变了的.概念代替原来的概念,使原来概念的本质发生改变。例如,①全国十卷第7题,B答案解释的是发生沙尘暴的位置和沙尘暴的作用;C答案解释的是沙尘暴发生的地点;D答案解释的是组成沙尘暴的物质。三个答案都没有触及沙尘暴这一概念的本质,而是故意改变了概念的内涵。②年全国试卷第9题,A答案并非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而是沙尘暴爆发的过程和情态,答非所问。
(二)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指的对象的范围。命题者故意将概念所指的对象扩大或缩小,例如全国十卷第17题,B项的设计故意超出“调节性”这一范围,而说成“在更宽的范围里”,扩大了外延。
(三)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简言之就是以部分代整体。例如02年全国试卷第8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答案选“B”。阅读第二段可知,沙尘暴既能在生态平衡中起到肥沃土壤、减缓酸雨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可起到破坏生态、减少雨量的负面作用,而B项只说出了积极方面的作用。
(四)曲解原意
例如,02年全国试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原文相应的信息点为:“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由一个“但”子可推知沙尘暴并未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故意将原意说错。
(五)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就是故意把甲说成乙,把甲的事说成乙的事,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例如,全国试卷B项“‘二句中赤免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原文说“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很显然,这里的“二句”应指梁朝简文帝的两句诗“紫燕跃武,赤免越空”,不指南朝沈约 “紫燕光陆离”的这句诗,“赤兔指良马”中的“赤兔”二字就是来自“赤免越空”,命题人在这里故意张冠李戴。
(六)无中生有
例如,02年全国十卷第10题B项“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这句话的原文信息点是:“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属无中生有。
(七)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将原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句子故意说成因果关系。例如,全国十卷第20题C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原文中相应的信息点为:“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由此可知,题干的两个分句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八)因果倒置
例如,99年全国十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此项的原文的信息点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就是说“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是“引起心脏收缩”的原因;“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是“心脏又开始舒张”的原因。命题者故意将原因和结果弄颠倒。
(九)已然、未然、将然的故意混淆
例如, 20全国十卷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读文之后便可知“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只是处在试验阶段,并未成为现实,命题者故意将已然未然混淆。再如年全国十卷第18题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原文相应的信息点为:“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可见“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只是考虑中的事。
(十)推理不合理
推理不合理就是由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的结论不符合逻辑规律。例如,03年全国试卷第10题B项“一但人类能够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一推理不合理的原因有二:1、“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一但人类能够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而这一前提是假设的;2、原文的意思是说全球的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将在欧洲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从逻辑的角度讲,气候变暖是“滑雪运动将在欧洲荡然无存”、“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但不能说人类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防止温室效应加剧,滑雪运动在欧洲就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反过来推是不成立的。
除以上十个方面之外,常见的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还有:偶然必然混淆、混淆概念间的关系、改变判断的性质、故意遗漏或归纳不全等。
作者单位:大庆实验中学
邮 编:163311
E-mail:dqlsc@163.com
3月24日
作者邮箱: dqlsc@163.com
篇2: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篇3:对于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的几点探索的论文
对于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的几点探索的论文
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值比较大,42分左右,仅次于作文。本部分得分几乎决定中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所以现代文阅读非常重要,必须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现代文阅读,中考时学生得分率普遍较低。现代文阅读难度的确很大,到底现代文阅读有没有规律性?如何有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得分率?本人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思路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试图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考查方向、解题路径等角度作简要阐述。
一、现代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考查四种能力
六个方面是:词句理解、理清思路、文意掌握、作品感受、内容探究、迁移拓展。四种能力是:整体感受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理解鉴赏能力、延伸运用能力。题量13题,分值在42分左右,题目当然是自制命题。
1.词句理解。
①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②体味含义隽永的语句,揣摩词句的言外之意;③体味题目的'含义等。
2.理清思路(多在散文、有时说明文也会考):
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几个片段(或情节);②理清作者思想或情感变化的脉络。
一般在文章中会出现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如每段开头的中心句、表示感情变化的词语等。
3.文意把握。
①概括整个文章的内容、中心(主题)或段意;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③分析某段或某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如总领、过渡、总结、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④文章结尾的含义等。
4.作品感受。
考查对文章的语言、内容、主题、情感、写作特色进行欣赏、品析、评价或感悟等,范围很大,层次最高。
①语言赏析。如:a.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说出它的表达作用;b.用词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如动词、形容词),说出用了什么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②全文标题的含义;③过渡段的作用;④作者写作主旨的探索,表达情感的揣摩等。
5.内容探究。
要求对文本多元化解读。
①对文本本身语料的探究②联系相关材料探究。
6.迁移拓展。
从文本材料出发延伸。
①联想,如揣摩人物心理;②举例,列举与文章中相同的事例;③判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④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说做法(措施),拟标语等。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回答a.揣摩人物心理,一般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b.或者赞同、或者反驳作者观点,关键要写出自己的理由。c.列举与题目有关的事例要具体,有简单的过程(多在议论文中)d.说做法要有步骤,拟标语要简洁。总之,本题开放性很强,文字表述要简明、完整、有条理,否则会扣分。
二、.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路径
1.整体把握文意。
反复通读全文,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思想,表达的情感;以内容为依据,进行概括(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思路)、判断(是非)、评价和赏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键是表述的完整和层次性。
方法是仔细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分点答题,特别要注意语言完整和先后次序。
3.防止两种现象。
一是答题不全,甚至错误、颠倒;二是过分追求文采。
以上是笔者从教多年的几点体会,有不当之处望同仁指正。
篇4:考研英语阅读解题思路
1. 细节题
1、题干上有五个W一个H提问。
2、题干中明确会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事物等细节信息。
3、有可能针对文章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发问。
4、题干和选项有可能考察一种因果关系。
5、解题关键:返回原文,准确定位。
做题依据一定要紧扣文章本身
返回原文:
1、可以根据题干所列的地点、时间、人物、事物返回原文。
2、根据出题的顺序返回原文。
3、根据题干中或四个选项中的重点词或同义词返回原文。
4、通过长难句返回原文。
2. 句子理解题
1、标志:题干中明确指出是原文中的某句话,重要的不是上下文,而是句子本身。
2、步骤:
(1)重点是返回原文,对该句子进行语法、句法、词法的精准解析。正确(不能推)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2)若该句话的含义不能确定,则适当依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局部含义有整体含义决定。
(3)一般来说,选项中的正确答案与原句是同义关系,只不过用其他短语表达。
3、错误选项特征:推的过远,做题时注意把握理解度。
4、正确选项不包含过于绝对化的词语。
3. 主旨大意题
1、标志:best title, main idea, main problem,conclusion,mainly disguss, mainly deal with或者问作者的写作目的purpose, the author intends to do sth, a digest of
利用宏观阅读技巧作主旨题,不管是出现在什么位置,都把他作为最后一题来做。
2、方法:
(1)段落少,用串线法。
(2)快速作文法:两个选项难以分辨的时候,用这两个选项做作文,快速给出提纲。
3、选项不能选择局部信息,也不能选范围过宽的信息。
4. 态度题
1、标志:题干中出现attitude ,believe ,consider, deam, regard,deem
2、作者态度可以分为三大类:
(1)正态度:支持,乐观,赞同
(2)客观、中立、公正
(3)反对、批评、怀疑
3、等价选项都不选
4、有些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永陪选项):indifferent(漠不关心);subjective(主观的);biased(有偏见的);puzzled(迷惑不解的)
5、识别作者态度:
方法一:可以根据作者论述的主线及举例的方式进行判断。
方法二:当作者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找文章中有褒贬含义、含有感情色彩的词。
6、特别注意作者的态度一般与文章中心相联系。做题时不要把自己的态度纳入其中,而且要注意区分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别人的态度。
5. 态度题新趋势
1、现在题目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作者的态度,也开始考察文章中某人的观点和态度,做题时特别应该注意看清楚题目考察的是谁对谁的态度。
2、选项可能不在是态度明确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词,而是改为带有程度限制的词语,带有如下词语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的:guarded(慎重的),qualified(有条件的),tempered(缓和的),因为带有保留态度的观点比较客观,一般带有绝对化或者过于强烈的词的选项必然是错误的,如:strongly,compeletly,entirely。
6. 推理题
1、标志:往往出现infer,imply,learn
2、解题关键:
(1)绝大多数推理题答案是文章中心或原文某句话的同义表达。正确答案与原文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推理关系。
(2)做题时看是否可以通过题干返回原文,或者依据选项返回原文,一般围绕文章中的一两个重点句进行思考,特别注意文章中含义深刻或者结构复杂的句子。因为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不能一下子理解的长难句是命题所在。
尤其注意:做题时不能想的太多,推的太远,是否能把原文看懂才是关键。
7. 例证题
1、标志:example, exemplify,illustration,demonstration
2、解题关键:不在于是否看懂了例子,而在于是否找到了例子所支持的观点。
3、步骤:
(1)返回原文,找出该例子支持的观点。80%向上,20%向下。
(2)在四个选项中寻找与找到的论点表达最一致、意思最接近的一个。
注意:有时候例证题所支持的观点需要归纳总结。
4、错误答案的论述方式:混淆论点与论据;列举无关常识。
8. 判断题
1、标志: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s not ture? All of the following is ture except...
2、 思路:
(1)首先判断是三对一错还是三错一对,所谓对是符合原文或者符合作者态度的。所谓错是指原文有矛盾或者原文未提及的概念,或者与作者态度相反的内容。
(2)每个选项力争返回原文,与原文信息进行一一比较排除。
(3)注意这种题目的选项,有时候会集中于某段的信息或者各具一些共同特征,所以做题时可以先对比一下四个选项,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共同点,再回到原文定位。
9. 词汇题
1、标志:在题目中明确指出某处的单词或者词组,要求辨别其意思。
2、关键:该单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下文。
3、如果该单词认识,并且不超纲,那么他的字面意思绝对不是正确答案。其正确答案是根据上下文推出的更深层的含义,该含义也许与原单词表面意思没有关系。
4、方法借助上下文理解,在上下文中寻找同性词或词组,利用上下文中逻辑关系将四个选项代入替换,看语义是否通顺。
10. 指代题
1、标志:在题干中明确指出某个代词要求辨别it,that,one,they。
2、步骤:
(1)返回原文,定位代词,并且准确理解分析该句话。
(2)向上搜索离其最近的名词、短语、句子。
(3)将找到的词,短语,句子带入替换,看是否通顺。
(4)在四个选项中,找与找到的词最接近的选项。
1.考研英语阅读基本解题思路
2.考研英语阅读的基本解题思路
3.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4.考研英语阅读题型解题思路方法详解
5.考研英语阅读十大解题思路
6.2017考研英语阅读十大解题思路及技巧
7.2017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题思路及技巧讲解
8.2017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及技巧
9.考研英语阅读掌握三步基本解题思路
10.2017考研英语细节题分类及解题思路
篇5:考研英语 阅读解题思路浅析
考研英语 阅读解题思路浅析
:
考研英语 杜绝不良阅读习惯从现在开始
2014考研英语写作备考 看、背、练
考研英语 真题做一遍后如何继续复习
考研英语写作必背句型 对比和比较型
对历年考研的广大考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可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阅读理解分值最大,容易拉开差距。
如何才能做好阅读理解呢?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把有限的复习时间用到最薄弱的地方。正如“木桶理论” 所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如果我们能把最短的那块木板不断加长,即不断地弥补薄弱环节,成绩自然就能提高。 考研 教育网
考查书面英语理解能力
历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文章绝大多数直接来源于美、英两国的报刊,内容以面向大众的社科类和科普类刊物文章为主。囿于自身条件,我们不太可能大量阅读西方的报刊,但国内英文报纸《21st Century》、《China Daily》内容也相当全面,借助它们同样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
以研考英语真题为例,考研英语阅读理解A部分有20小题,共40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能力。
四类题型,逐一击破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A部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细节题、主旨题、识词题和推断题。具体分析如下:
细节题 这类题占70%左右,根据文章中的具体细节进行提问,题干一般围绕who、 what、when、where、why 和how展开。
这类问题的答案就在原文里。在20的.第28题,题目问的是人们如今不能在IQ测试中得到像Savant那样高分数的原因。对于这道题,我们首先应回到原文的出题点,即文章第四段“super high scores like Vos Savant's are no longer possible, because scoring is now based on a statistic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mong age peers, rather than simply dividing the mental age……”再看四个选项,只有第一项的与这句的意思一致,即IQ的计算方法改变了;其他三项或者与文章意思相反,或者文章没有提及。
主旨题 这类题题干经常出现的标志词有:main idea、best title、purpose、conclusion、topic、idea、 tone、attitude等。
若是只问其中某一段的中心思想,则可将该段的首、尾句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如果问整篇文章的主旨,先要利用每个段落主题句的共性来确定文章的主题词,进而确定文章主旨;考查作者对问题的态度的题目,一般要多注意文章开头、结尾等传达作者感情倾向的地方。
识词题 这类题常问考生一些生词或词组的意思。
这类题所考的单词不是超纲词汇就是大纲范围内词汇的生僻含义,所以答这种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判断,联系目标词的上下文寻找答案。如年真题第22题考查mania的意思,遵循这个解题规律,我们很容易在mania的前面找到“mad”,结合句子结构,我们可以判断这两个词的意思一致,而选项中与它对应的就是“crazy”。
推断题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段落信息提问,并且要求推断作者言外之意。这类问题的典型词有两个:infer和imply.
本类题原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以原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为依据去推测。一般可以排除与原文意思明显不一致的,再从剩下的选项中选择与全文意思最相近的一项,必要时还可以使用“逆推法”,即看从选项中能否推出原文的意思来。如2007年的第34题问的是“it can be infer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根据最后一段的推测,与原文意思差别很大的A、B两项可以直接排除;而C、D两项意思较近,一个是经济问题会带来政治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指示着政治问题。根据原文最后一句“the financial fallout has begun,and the political fallout may not be far behind.”可见经济问题已经发生,而政治问题还未发生,它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从属的关系,所以应选C.
平时适用的复习技巧
1.精读一系列文章
精读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确阅读。把做题的想法暂时抛开,从标题到结尾,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单词,都要弄清楚是什么意思。这样每篇文章可能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才能吃透,把每个隐藏的语法都挖出来。如果觉得困难,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对不懂的单词,把成分划出来,联系上下文猜它的意思。
这样的精读训练至少要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每天都要分析2篇以上的文章,才能见到成效。
2.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注意速度
当对文章句子的结构有了较好的把握后,就要逐渐增加难度。做一定的练习后应定期总结,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加以弥补。
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用在阅读选择题部分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自己的做题速度,一般来说,做一套阅读选择题最好不要超过70分钟。
3.记住一些小诀窍
考试时可以运用一些小窍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做阅读理解部分时,先将题目通读一遍,再读文章,这样能减少解题时间,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使阅读理解有重点地进行。
篇6:英语六级阅读解题思路讲解
重新审视大纲要求
要求考生阅读若干篇短文。每篇短文后有若干个问题。考生应根据文章内容得出最佳答案。
选材:
1、题材广泛,可以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等方面,但是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所理解;
2、体裁多样,可以包括说明文、议论文等;
评析:在备考中,应该练习多题材的文章,包括生活话题、经济类话题、环境话题,以及还有热点话题等,熟悉各种题材的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表述,特别要关注议论文的结构模式,把握议论文的逻辑顺序。
阅读理解部分主要测试下述能力:
1、理解明确表达的概念和细节、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句子和段落的关系 评析:细节题的考查方向
2、理解隐含的表达意思(如判断、推理和总结等)评析:推论题的考查方向
3、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如找出能概括全文的要点等)评析:主旨题的考查方向
4、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评析:态度题的考查方向
5、理解词语(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和短语的意思)、句间关系(如原因、结果、目的等)
阅读过程四步走
1、扫描题干,划出关键词。选项不要看,用时越短越好。
2、通读全文,抓住中心。
3、仔细审题,返回原文。关键:定位。
定位的三大原则:
(1)关键词定位原则:由题干出发,寻找题干中的关键词,首选大写字母、数字等,其次是表时间地点人物的词。
(2)自然段定位原则:出题顺序与文章段落顺序大体一致。
(3)出题点定位原则:答案一定蕴涵在有特殊标点符号、句式列举、强转折逻辑关系的地方。
4、重叠选项,斟酌答案。
(1)缩小范围的是答案。
(2)扩大范围的不是答案。
(3)原文和选项有交叉内容的不是答案。
(4)不相关的不能选。即,只要选项中有文章中未出现内容就错。注意,将文章中的每一个选项带回文章一一查对,不要凭印象猜测。
根据考纲解题型
(一)五大解题思路
题型A 细节题
1、标志:针对6w1h提问
2、作题的关键在于返回原文,不要凭印象作题,返回原文要有定位意识。
3、细节题迷惑选项的常用手段:偷换概念、扩大范围、正反混淆、颠倒因果、常识判断(列举和文章无关的常识,尽管常识是对的,但文章中未提,也是错的)
题型B 猜词题
形式一:词汇题
1、标志:在题干中明确指出原文的单词或词组,要求辨其意。
2、关键:该单词认识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单词的上下文。
3、做题方法:在文章中寻找同义词词组;代入替换法。
形式二:指代题
1、标志:在题干中明确指出原文中某个代词,要求辨别其指代关系,即it, that, one
2、做题方法:(1)首先返回原文定位此指代词,90%向上,10%向下,搜索其指代的词、词组或句子。(2)在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同意表达作为答案。
篇7:托福阅读推理题解题思路
托福阅读之推理题备考方法
一、 推理题的标志
推理题的题干中一般含有infer, imply, most likely, least likely, probably等词,分为有共性的推理题和无共性的推理题两大类。
二、 推理题的做法
对于无共性的推理题,也就是题干中无线索的,一般使用排除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关键词回原文定位,通过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对于有共性的推理题,也就是题干中有线索的,建议考生可以先圈定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回原文定位,然后进行推理。推理题主要有下列思路:
1. 一般对比推理
ETS设计推理题的手段不多,根据两个事物的对比特征出题是其中之一。问其中一个事物的特征时,只要将与之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事物的特征否定掉就可以了。
例如:
It should be obvious that cetaceans, whales, porpoises, and dolphins are mammals. They breathe through lungs, not through gills, and give birth to live young. Their streamlined bodies, the absence of hind legs, and the presence of a fluke and blowhole cannot disguise their affinities with land-dwelling mammals. However, unlike the cases of sea otters and pinnipeds (seals, sea lions, and walruses whose limbs are functional both on land and at sea), it is not easy to envision what the first whales looked lik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1 about early sea otters?
A. It i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what they looked like.
B. There were great numbers of them.
C. They lived in the sea only.
D. They did not leave many fossil remains.
2. 时间对比推理
这种思路常被考到。在这种推理中,一般有两个形成对比的时间段,它们所具有的特征一般相反。当题干问一个时间段的特征时,只要将与之相反的时间段的特征否定掉就可以了。
例:
Basic to any understanding of Canada in the 20 year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the country’s impressive population growth….
…It appeared that Canada was once more falling in step with the trend toward smaller families that had occurred all through the Western world since the tim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families were larger.
(B) population statistics were unreliable.
(C) the population grew steadily.
(D) economic conditions were bad.
3.集合概念推理
集合概念推理也可以称之为百分比推断,它指的是在一个集合中,包含两个相对的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大的集合。一方所占的比例减少意味着另一方所占比例的增加;反之,一方所占的比例增加意味着另一方所占比例的减少。根据这一思路,可以由集合中一方的数量变化推断另一方的消减。
例:
A folk culture is small, isolated, cohesive, conservative, nearly self-sufficient group that is homogeneous in custom and race, with a strong family or clan structure and highly developed rituals. …Unaltered folk cultures no longer exis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y contrast, a popular culture is a large heterogeneous group, often highly individualistic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What does the author imply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 They value folk cultures.
(B) They have no social classes.
(C) They have popular cultures.
(D) They do not value individualism.
以上就是托福阅读推理题的做法,大家可以根据题干标志圈定托福阅读推理题的范围,然后运用本文中的技巧,一举搞定推理题!
托福阅读:浅谈推理题中的类比逻辑关系
很多同学最近一直和我抱怨,托福阅读中的推理题好难啊,很多题目的正确选项在文中都找不到,说好的忠于原文,说好的不用多想,不用为作者分忧解难呢?这时候我会偷笑,因为你们碰到的是细节题的升级版本—─推理题!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一直和同学强调,阅读要忠于原文,不要大开脑洞,所有答案均出现在原文中。唯独有一种题目即推理题,需要学生不仅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还要根据这个依据走一步推理的过程,才能得出答案。
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阅读推理题中涉及到的一种逻辑推理关系 — 类比关系,此类逻辑关系一般出现在对比类的文段中。即文章中出现A,B两个比较对象, A与B有相同特征,于是我们可以根据A的特证来推断B也有相同的特征。举个例子:像小明一样,小红爱吃西瓜,于是乎我们可以从这句话里推断出不仅小红爱吃西瓜,小明也爱吃。接下去,我们就来看看这种逻辑关系在推理题中的应用。
Paragraph 1: When it comes to physiology, the leatherback turtle is, in some ways, more like a reptilian whale than a turtle. It swims farther into the col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oceans than any other sea turtle, and it deals with the chilly waters in a way unique among reptiles.
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whales from paragraph 1?
A . They are considered by some to be reptiles.
B. Their bodies are built in a way that helps them manage extremely cold temperatures.
C .They are distantly related to leatherback turtles.
D .They can swim farther than leatherback turtles.
这道题目,题干问我们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对鲸鱼作出何种推断,于是乎我们根据解题技巧快速回到文中搜索定位词whales, 找到以下这句话 ”the leatherback turtle is, in some ways, more like a reptilian whale than a turtle.” 这句话告诉我们leatherback turtle更像爬行的whales, 虽然此句没有直接提到whales的特征,但我们可以根据刚刚提到的类比关系做一步逻辑推断啊。既然leatherback turtle很像whales, 那么leatherback turtle的特征也应该就是whales的特征,因此我们只要找到leatherback turtle的描述信息即可发现whales的特征。原文最后一句话提到, leatherback turtle会游到寒冷的南北海洋并且有特殊的处理冰水的能力。于是乎我们可以得出whales也有相同特征。答案对应B选项。
再来看一道稍难的题目吧
Buck rubs also have a scent. These odors make buck rubs an important means of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Forehead rubbing by male deer on buck rubs presumably sends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The presence of many well-marked rubs is indicative of older, higher-status males being in the general vicinity rather than simply being a crude measure of relative deer abundance in a given area.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the olfactory signals on a buck rub make it the social equivalent of some auditory signals in other deer species, such as trumpeting by bull elk.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4 about the trumpeting of bull elk?
A.Trumpeting by higher-status bull elk signals their presence to other members of their species.
B.Bull elk need to combine trumpeting with olfactory signals to co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identity.
C.Trumpeting alerts white-tailed deer to the presence of bull elk in their vicinity.
D.Trumpeting provides a better measure of deer presence in a given area than buck rubs do.
此题问我们,根据第四段我们可以对trumpeting of bull elk做出怎样的推断。根据关键词trumpeting of bull elk我们快速找到原文最后一个单词。既然是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位置,那我们只好去往前推了。而前句又提到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逻辑关系—─类比关系。来看这句话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the olfactory signals on a buck rub make it the social equivalent of some auditory signals in other deer species, such as trumpeting by bull elk.这句话告诉我们buck rub发出的olfactory signal和trumpeting of bull elk发出的auditory signal有相同的社会作用。根据前文我们知道buck rub可以反映年长雄鹿在鹿群里的社会地位。于是乎我们便可以做进一步推理,即trumpeting of bull elk也应该有相似地功能。
我想,只要我们的同学能够熟练掌握这种逻辑推理方法,将来一定可以避免在做这类推理题时常常出现的无从下手的困境。
托福阅读:推断题的解题方法
你还在害怕做推断题吗?
调查:你认为哪种题目最难
托福阅读中的推断题一直是考生心理的阴影和恐惧,尤其是“推断”两个字,瞬间会让大家联想到柯南, 福尔摩斯之类带有悬疑色彩的东西。据对所带的学生进行的调查,提到哪种阅读题型最难做,将近50%的学生把票投给了推断题。
毋庸置疑,推断题一定有一定的难度所在,这点我们从托福考试官方指南(og)的改变上就可发现一些端倪。第三版og上,推断题的考查数量为0-2题,第四版og已经增加到1-3题,ets的用(yin)意(mou)所在可见一斑。
那么,我们改如何应对推断题呢?推断题真的像我们想象的这么难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从考查形式上来解刨一下推断题。
题干特征:推断题的题干经常会出现infer,suggest,imply, indicate这类单词
考查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对比推断和细节推断,而后者出现的几率更大。
考查形式一:对比推断
A时间对比:一般有两个形成对比的时间点,它们所具有的特征一般相反。如:原文会出现before1990的信息,而题目会问after 1990的信息?
解决方案:收集问题对应的时间点的信息,然后取反。
注意原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节点的词 before, after, not…until…
例题
The story of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in the main, the story of the expansion of American agriculture-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reas for the raising of livestock and the cultivation of wheat, corn, tobacco, and cotton. After 1815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enabled more and more western farmers to escape a self-sufficient way of life and enter a national market economy during periods when commodity prices were high, the rate of westward migration increased spectacularly. “Old America seemed to be breaking up and moving westward,” observed an English visitor in 1817, during the first great wave of migration. Emigration to the west reached a peak in the 1830’s, whereas in 1810 only a sevent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lived west of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by 1840 more than a third lived there.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1 about western farmers prior to 1815?
○They had limited their crop production to wheat, corn, tobacco, and cotton.
○They were able to sell their produce at high prices.
○They had not been successful in raising cattle.
○They did not operate in a national market economy.
答案D
对应关键句:After 1815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enabled more and more western farmers to escape a self-sufficient way of life and enter a national market economy during periods when commodity prices were high, the rate of westward migration increased spectacularly.
B直接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特征——如原文会出现A的特点,然后会有B和A相比较的信息,然后题目问B的特点?
解决方案:收集题干所问的推断对象(about后面的信息一般为推断对象)的全部信息(一般为上述的B),然后在原文所描述的与之相关的信息(一般为上述的A)的基础之上取反。
注意原文中出现的表示对比的关系词:by contrast, unlike, while, whereas,on the contrary, in comparison to, distinct from, different from等词。
例题
Paragraph 1: It should be obvious that cetaceans-whales, porpoises, and dolphins-are mammals. They breathe through lungs, not through gills, and give birth to live young. Their streamlined bodies, the absence of hind legs, and the presence of a fluke and blowhole cannot disguise their affinities with land-dwelling mammals. However, unlike the cases of sea otters and pinnipeds (seals, sea lions, and walruses, whose limbs are functional both on land and at sea), it is not easy to envision what the first whales looked like. Extinct but, already fully marine cetaceans are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How was the gap between a walking mammal and a swimming whale bridged? Missing until recently were fossils clearly intermediate, or transitional, between land mammals and cetacean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1 about early sea otter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what they looked like
○There were great numbers of them.
○They lived in the sea only.
○They did not leave many fossil remains.
答案A
对应关键句:However, unlike the cases of sea otters and pinnipeds (seals, sea lions, and walruses, whose limbs are functional both on land and at sea), it is not easy to envision what the first whales looked like.
考查形式二:细节推断
考查细节判断,事物的特点,属性等。
解决方案:收集题干所提问的推断对象(about后面的信息一般为推断对象)的所有信息。如果推断对象所涉及的信息比较多,难以抓到重点,则逐个选项进行定位筛选。
例题
Paragraph 1: Groundwater is the word used to describe water that saturates the ground, filling all the available spaces. By far the most abundant type of groundwater is meteoric water; this is the groundwater that circulates as part of the water cycle. Ordinary meteoric water is water that has soaked into the ground from the surface, from precipitation (rain and snow) and from lakes and streams. There it remains, sometimes for long periods, before emerging at the surface again. At first thought it seems incredible that there can be enough space in the “solid” ground underfoot to hold all this wat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1 about the ground that we walk on?
○It cannot hold rainwater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t prevents most groundwater from circulating.
○It has the capacity to store large amounts of water.
○It absorbs most of the water it contains from rivers.
答案C
AThere it remains, sometimes for long periods, before emerging at the surface again.
BBy far the most abundant type of groundwater is meteoric water; this is the groundwater that circulates as part of the water cycle.
C At first thought it seems incredible that there can be enough space in the “solid” ground underfoot to hold all this water.
DOrdinary meteoric water is water that has soaked into the ground from the surface, from precipitation (rain and snow) and from lakes and streams.
综上所述,推断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晦涩。它仍然是关注细节层面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收集和题目相关的信息和梳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我们需要做到:
1把题干提问的推断对象的信息收集完全,并理解到位。
2记住所看即所得,不要过分推断,不要脑补。
3任何文章中出现的信息都有可能考查推断,所以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