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2022-08-15 08:36: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懒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篇1: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知识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谁保持了知识经济的领先地位,谁就将无可争辩地处于全球经济的支配地位。

【关键词】知识经济创新教育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互尊互爱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知识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谁保持了知识经济的领先地位,谁就将无可争辩地处于全球经济的支配地位。而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且素质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与人交流合作力和创造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情感和体验、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教师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产生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获得能够创造性地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能力。

要实施创新教育,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首先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那么,我们一贯提倡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是否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呢?从表面上看,“尊师爱生”不外乎是要求老师要“爱护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这没什么错。但仔细分析一下,却不难发现这一师生关系中隐含着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和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因素。这里,老师享受的是高高在上的受学生“尊敬”的权利,而学生却只能履行“尊师”的义务。老师享受的权利和学生履行的义务是单向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不对等的。如果说,在法律上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合同是显失公平的不受法律保护的无效合同的话,那么,“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显然也就是权利义务不对等的不公平的师生关系了。

“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的不公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它表现在教师角色被神圣化。在这一师生关系中,教师简直就是真理的.化身。因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容不得学生质疑,必须无条件地全盘接受,如果学生当堂指出老师的错误,那就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必将受到批评。这里,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长此下去,也许就不会有学生敢大胆质疑,大胆纠正老师的错误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就会受到抑制;而老师是人不是神,谁就不会出一点错?如果学生不敢站起来指出老师的错误,那老师的错误就会谬传下去贻误子第。

其次,教师没有尊敬学生的义务。在“尊师爱生”的观念指导下,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比如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等,都会被“爱生”这一主观愿望所包容。并且教师的“爱生”是建立在学生“尊师”的基础上的,哪些学生尊敬老师,老师才有义务去关爱他们。这里的爱生是不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的,这样势必扼杀部分学生的独特个性,伤害他们的感情和自尊。这样的教育何以能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再次,“尊师爱生”忽略了学生的权利。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尊敬”的理解,只限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强者对弱者的权利。这样看来,“尊敬”师长是学生的义务,“爱护”学生是老师的义务,也是老师的权利。 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有权利有义务,但学生只承担了义务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正是这种忽略学生权利的师生观,使得学生被剥夺了发问的权利,被剥夺了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被剥夺了发展自己个性和兴趣的权利,被剥夺了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使得我们的校园极难看到师生平等争论和学生当堂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只有人云亦云的共性,而没有独特、鲜活个性的人,他们的创造性将从何而来?要知道“创造”二字全在“新奇”、“独特”上下功夫。

由此看来,传统教育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敬,相互爱护。它既不否定“尊师”,也不否定“爱生”,是对“尊师爱生”的批判性继承,“互尊”和“互爱”是师生之间平行的、双向的行为。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是权利义务对等的师生关系;它打破了“唯师是从”的传统师生关系,老师不再是“目中无人”的传道者,而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先学者。

只有“互尊”,教师才能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宽容学生的过错,用爱心去欣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每一成果,努力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学生的优点在表扬中放大,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被克服,让他们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只有“互尊”,教师才能以先学者的身份去激思、启疑,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去获取新知。只有“互尊”,才能让学生把老师当成可亲可敬,可以与之相互探讨,相互信赖的朋友。只有“互爱”,教师才能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和谐、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学生也才会被教师的真心、爱心和热情所打动,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只有“互爱”,学生才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勇气。只有“互爱”,学生才会在教师所创设的自由和谐的创新氛围中,释放出创新的能量。

“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来。它尤其需要教师“爱生如子”的热情,需要教师多给学生权利,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存疑,需要教师多给学生自由。有了这种“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才有了实施的基础;有了这种“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才会让学生的思维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有了这种“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全球经济的支配地位。教师朋友们,让我们用我们的爱心和热情去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携手共建这新型的、令人羡慕的、朋友式的“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吧!

【参考文献】

【1】专著《教育新理念》作者:袁振国责任编辑:杨晓琳书号:ISBN978-7-5041-3996-2

【2】引用了该书中第四章《素质教育――跨世纪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9月版第96-119页)

篇2: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的发言稿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的发言稿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因此,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

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赞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

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他知道,干扰与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他将发挥他的创新思维科学地处理教材、艺术地切入突破口、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

再次,具有了创新精神更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他会遵从创新教育的置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诸如:“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上面的例子,我相信,大家能发现一条很有意思的规律。”他会紧紧抓住这些创新点,精心设计、巧妙诱导,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及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一定也能领会置疑性原则的精髓,抓住创新教育的关键。不仅自己设置诱发性问题,而且更能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会鼓励他的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发挥逆向思维、延伸思维、发散思维,不惟书、不惟师、不惟权威,克服从众心理,勇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独树一帜、追求创新。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制作小桔灯,检查时发现竟有几个同学做的是萝卜灯、苹果灯。动手之前,学生肯定曾自问,萝卜能不能做?苹果行不行?创造性的想、创造性地做了出来,这便是创新学习,创新地学创新地教。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还会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学科间的人为差异,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既会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会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由语文课上“双重否定就是肯定”联想到数学上的“负负得正”;地理课上,讲到“地球南北有极点而东西方向环绕”的时候,联想到成语“南辕北辙”而不能“东辕西辙”等等。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使各种知识、技能相互迁移、渗透,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知识树”的整体网络。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具备以上素质,何愁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个性的人才?

相信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就是:

创新教育呼唤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

篇3:在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论文

在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论文

一位外国校长曾这样说过:“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师生关系。”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此,在历史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本人就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所得,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问学生,因人而异

孔子的教育理念,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启发式教育”等就值得我们借鉴。当今的学生也同样存在着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针对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对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尽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较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同时,恰当地实施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不同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位学生都看到成功的阳光,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而且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

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在教育现实中常有见闻,好学生倍受老师宠爱。而对后进生则漠然视之,甚至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其结果,使得这些后进生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每位学生个性、兴趣与能力的差异,不能强求每位学生在历史学科上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我们应付出更多的热情,在教学中,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怀,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勇气和力量,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就如优生一样时,他们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就更融洽了。

三、批评学生,注意分寸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分寸,即“度”超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批评超过分寸就会适得其反。

在教育实践中,不难看到个别教师总是扳脸孔、摆架子、训斥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不会做,你是怎么听课的?你看某某同学多用功,你为什么就不行呢?”等等。虽然这些话是出于老师的好意,但这种带有指责性的语言,容易伤害受批评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对老师有敌意,师生间的裂痕会越来越大,而且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这个简单的问题我相信你一定能弄懂,只是需要下点功夫”等话语,不但不会伤害学生,而且使学生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总之,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多的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师生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师生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相信新型的师生关系一定能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相关文章:

1.创新教育论文

2.教师主体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论文

3.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4.从英语课程标准看新型师生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5.语文教学呼唤审美教育论文

6.新型农村金融创新优秀论文

7.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王希武

8.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论文

9.天津教育教学创新论文

10.感恩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word文档
《创新教育呼唤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