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

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

2022-09-16 08:42: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融街养柴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

篇1: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

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

阅读《东坡坡食汤饼》 ,完成题目。(12分)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1)恶不可食____________ (2)徐谓黄门曰 ___________ (3)秦少游闻之 ___________

【小题2】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A.录毕,走送之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辍耕之垄上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小题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小题1】C

【小题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小题1】豁达(乐观、洒脱)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食,有“吃”“喂养”等意思,在此句中是“吃”的意思。(2)谓,有“告诉”“认为”“称得上”等意思,在此处意思为“告诉”。(3)闻,在此用作动词,意思是“听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A、代词,代书。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D、动词,到----去。例句中“之”的用法为“助词,无意义”。所以,应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置是放下的意思,箸是筷子的意思,尽是吃完的意思”,有时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这一语言描写以及“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这一侧面烘托分析出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的形象,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人物形象即可。如文章苏轼的形象就是抓住了“语言”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来塑造其人物形象的,有时还可以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如本文中苏辙这个人物,对苏轼就是起到烘托作用。。

篇2: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

东坡食汤饼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恶不可食

(2)徐谓黄门曰

(3)秦少游闻之

2.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吾欲之南海,何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参考答案:

1.(1)吃 (2)告诉、对……说 (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 豁达(乐观、洒脱)

篇3: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⑧,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

①恶不可食( ) ②尔尚欲咀嚼耶 ( ) ③秦少游闻之( )

【小题2】、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B.昂首观之

C.心之所向

D.学而时习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小题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1)吃;(2)想 (3)听说,听见

【小题2】(2分)C

【小题3】(2分)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小题4】(2分)豁达(乐观、洒脱)或幽默、乐观、开朗的人

篇4: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 )

(2)徐谓黄门曰( )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闻之( )

15.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7.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4.(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15.C

16.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17.豁达(乐观、洒脱)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食”是文言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在此应解释为动词用法,即“吃”。其余三个都很典型,容易解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尽”,应该解释为动词即“吃完”,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南迁”一词点明了苏轼当时的.处境,“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大笑而起”等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描写、别人的评价及议论抒情的语句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突出重点、用词准确。

篇5: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2)徐谓黄门曰()

(3)尔尚欲咀嚼耶()(4)秦少游闻之()

1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1.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18、(1)吃(2)告诉、对……说(3)还(4)听说、

19、C解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

20、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1、豁达(乐观、洒脱)

【翻译】

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篇6:《东坡食汤饼 陆游》阅读答案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恶不可食 ▲ (2) 秦少游闻之 ▲

1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借旁近与之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其邻人之父亦云 D.然则天之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1.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8、(1)吃 (2)听说、听见

20.A

2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2.豁达(乐观、洒脱)

篇7:欲食半饼喻文言文翻译

欲食半饼喻文言文翻译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译文

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他肚子饿的缘故,买了七块饼吃。当吃到六块半饼时停止了,就觉得已经吃饱。他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了自己,却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能吃饱,就应该先吃的。

注释

1.恚悔(嗔恙【chēn yàng】):恚,忿怒而懊悔 ;责怪自己有病

2.唐:空,徒然

3.故:原因

4.已:停止,完毕

5.嗔恙:责怪自己有病

6.设:假如,如果

7.譬:假如

8.足:吃饱

9.便:就

10.是:这(是)

11.今:现在

12.已:停止

13.捐弃:浪费

14.设:假如

启示

讽刺了那种钻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后果,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也讽刺了不注重过程的`人。其实,这半块饼如同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不实在的。偏偏世人执假为真,汲汲营求名利财富,到头来却是一场游戏一场空。肚子饱,是累积之前的六块饼,他却以为,是吃了后面这半块饼才饱,这是对世间颠倒的想法,也是不明因果的想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2)食六枚半已(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篇8: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恶不可食 () (2)徐谓黄门曰()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 闻之()

10.找 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D.辍耕之垄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2.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 (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

10.C

1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12.豁达(乐观、洒脱)

参考译文

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 汤饼)粗陋得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

【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相关文章:

1.《资治通鉴》文言文练习题

2.高中文言文练习题

3.《咏雪》文言文练习题

4.粤人食芝文言文翻译

5.文言文岳阳楼记阅读练习题

6.文言文专项练习题节选

7.枭将东徙的文言文翻译

8.北人食菱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9.王克敬文言文练习题

10.课外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东坡坡食汤饼》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