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2024-06-27 08:01: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马塑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篇1: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加粗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

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

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整齐的样子;(2)通“邀”;(3)迷失;(4)不久

2.A

3.(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4.C

5.寄托了陶渊明对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的向往,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恨。然而终究是幻想,不可能实现。

(意思对即可)

篇2:高中课外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课外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靡:倒下

C.以离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侔天地 侔:比得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专务以德化民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善人之治国百年 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9.B(没有,不) 10.D(D项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和/动词,结交;B项于是,就/才;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11.B 12.D(D项中“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错,应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篇3: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9—12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犯,作乱。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篇4: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其后各题。(共13分)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许诺。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0、甲文作者是 (人名),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 家、家和 家。他的传世名作《史记》是一部 通史。(2分)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天子为动 父时为将 B、东向而朝军吏 朝廷之臣莫不畏臣

C、已而之细柳军 赵括之母也 D、将以下骑送迎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分)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3、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2分)

答:

14、请写出与乙段文字有关的一个成语: 。(2分)

15、如果我们认为乙段文字要表现的人物是赵括,甲段文字要表现的是周亚夫,那么作者都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他们?(3分)

参考答案:

(一)(13分)10、司马迁,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纪传体;

11、D

12、(1)将军规定 在军营之内不允许驱马驰骋。(2)大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没有把她一起杀死。13、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信守军规、从严治军的军事人才,所以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14、纸上谈兵。

1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篇5: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室 语

清·唐甄

唐子夜饮酒,妻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食鱼而甘,问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妻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

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妻曰:“子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愿子试以语我。”

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吾不忍为之臣也。”

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不得不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天下既定,非攻非战,暴骨未收,哭声未绝。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

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zhēn)上而割之,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溺于俗者无远见 溺:沉湎

B.过市而窜其市 窜:驱逐

C.若使我治杀人之狱 狱:监狱

D.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 进:送上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忽焉拊几而叹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愿子试以语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恐人之骇异吾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用于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一组是( )

①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 ②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

③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 ④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

⑤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 ⑥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11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2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2分)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风 飘 絮

24..请用原文填空。(3分)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那句话: 。能体现两个主人公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21.(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各1分)

22.(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24. (中心句子各1分,共同追求1分)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7:高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缘:因为

B.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被:遭受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详细制定

D.所利不能药其所伤药:治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 常以身翼蔽沛公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信为宝思想的一组是

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③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④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⑥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

B.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

C.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

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5分)

(2)民怪之,莫敢徙。(2分)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3分)

参考答案:

9.A 10.C 11.D 12.C

13.(10分)(1)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愚笨的人被法规制约(或受制于新法);贤德的人改变礼制(或规则,礼法等均可),无能的人拘泥于(陈旧的)

礼制。(5分)

(2)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奇怪,没人敢动手去搬。(2分)

(3)不讲信誉无法统治(领导也可)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守卫国家。(3分)

评分标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篇8:萧景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萧景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萧 景

萧景,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干能显,为政尚严厉,官至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永明中,钱唐唐翊之反,别众破东阳,崇之遇害。景八岁随父在郡,居丧以毁闻。

既长好学,才辩能断。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顷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诣阙,表请景为郡,不许。永元二年,以长沙宣武王懿勋,除步兵校尉。是冬,宣武王遇害,景亦逃难。高祖义师至,以景为甯朔将军、行南兖州军事。高祖践阼,封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天监四年,王师北伐,景帅众出淮阳,进屠宿预。丁母忧,诏起摄职。八年三月,魏荆州刺史元志率众七万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渡汉水来降。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

景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乃开樊城受降。

景为人雅有风力,长于辞令。其在朝廷,为众所瞻仰。于高祖属虽为从弟,而礼寄甚隆,军国大事,皆与议决。十五年,加侍中。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诏曰:“扬州应须缉理,宜得其人。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才任此举,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并置佐史,侍中如故,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辞让甚恳恻,至于涕泣,高祖不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有田舍老姥尝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曰:“萧监州符,火煽汝手,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累表陈解,高祖未之许。明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郢州刺史。

将发,高祖幸建兴苑饯别,为之流涕。既还宫,诏给鼓吹一部。在州复有能名。齐安、竞陵郡接魏界,多盗贼,景移书告示,魏即焚坞戍保境,不复侵略。普通四年,卒于州,时年四十七。谥曰忠。

(节选自《梁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B.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C.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D.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景从小孝父,为政受父影响。他八岁跟随父亲在州郡,服丧期间以绝食毁形而闻名;他父亲凭借才干贵显,为政严厉,影响了萧景的为政风格。

B.萧景深受信任,礼寄超越寻常。他被高祖委以重任,告别年迈父母居住扬州担任刺史,言辞非常诚恳痛切,以至流泪哭泣,高祖仍不答应他的请求。

C.萧景在任明断,深为百姓敬畏。任扬州刺史时,一老农妇得到萧景的符节,训斥怠慢的县官说:“萧监州的符节,烧着你的手,怎敢留着它呢!”

D.萧景政绩卓著,历任军政要职。他早年任职永宁县令,治理为百城第一,后任甯朔将军、扬州刺史、使持节、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声名显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日:“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5分)

(2)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5分)

4.B

5.D

6.B

7.(1)永嘉太守范述曾向来佩服萧景的为政,便在郡门上贴出告示说:“各县有疑难积留的问题,可到永宁县令那里解决。”

译出大意给2分;“雅”“榜”“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蛮夷困厄时来归附我朝,诛杀他们不吉祥。况且魏国人来入侵,蛮夷与之发生冲突,如果把蛮夷全杀了,魏军就没有阻碍,这不是长远谋略。

译出大意给2分;“穷”“矛盾”“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萧景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2.高中文言文练习题

3.公约数随堂练习题

4.詹天佑随堂练习题

5.《桃花源记》随堂练习题

6.《自然之道》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7.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8.《顶碗少年》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9.《喝茶》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10.阅读题练习题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高中文言文随堂练习题附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