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桥梁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小魔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谈桥梁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桥梁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谈桥梁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浅谈桥梁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就东北地区气候特点,论述了桥粱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方法.
作 者:杨春林 孙义亮 Yang Chunlin Sun Yiliang 作者单位:穆棱林业局工程公司 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 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41(2) 分类号:U4 关键词:东北地区 桥梁 质量通病 防治方法篇2: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论文
1.1桩基施工质量通病
在对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通病进行分析中可以看出,桩基施工质量通病是比较常见的。在进行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需要在水中进行施工的,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水上施工主要是采用钻孔灌注桩的方式来进行的,但此方式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施工质量问题。在桩基施工中,工作人员需要开展基本的浇筑施工,在此施工落实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疏忽大意,并没有对钢筋骨架进行检查,这样就导致了部分有质量问题的钢筋骨架被应用到桩基施工中,从而影响了后期的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塌孔这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但此问题的出现是可以事先发觉的,在出现塌孔之前,孔口位置会冒泡,而且还有渣滓出现[1]。当塌孔问题产生之后,钻杆进尺的时候难度加大,同时孔内的水位也会下降。
1.2支座施工质量通病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支座是施工中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进行支座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导致桥梁的整体质量存在隐藏问题。支座是桩基上承受梁体重量的主要部位,整个桥梁的重量都是由支座来承担的,所以当支座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桥梁就会出现“下盘不稳”的.情况,从而导致了桥梁在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在支座质量通病中,支座翻浆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此问题的出现与自然天气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进行支座施工中,若是遇到了雨雪天气,而工作人员又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那么积攒的雨水就会进入到支座中,从而导致支座出现翻浆现象。在支座质量通病中,支座角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而导致此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在施工中,若是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施工,桥体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就会因为桥梁梁体部位受到了限制而导致其不能进行适当的伸缩,无法产生扭力的情况下,支座角的设置就会随之出现问题。
篇3: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论文
2.1针对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对策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桩基施工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进行此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施工的质量。所以针对此施工中出现的钻孔灌注桩施工通病,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在桩基施工中,钢筋骨架问题是比较常见的,针对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施工之前对钢筋骨架的质量进行检查,并按照钢筋骨架的存放条件进行安放。在保证钢筋骨架没有问题之后进行浇筑过程中,应对浇筑的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尤其在对骨架底口位置进行浇筑的时候,应该慢工出细活,保证浇筑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塌孔问题所造成的质量影响比较大,所以为了避免此问题的出现,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就应及时观察塌孔前的预兆情况,一旦发现有塌孔预兆,则应及时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孔工具,在选择工具过程中,应选择型号合适、质量有保证的工具,之后使用孔工具做好塌孔问题的处理工作,将塌孔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2针对支座施工通病应采取的防治对策
在桥梁工程建设中,支座是基础性施工,是支撑整个梁体的重要部位,所以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使用,就应做好支座施工,保证此施工质量。在支座施工中,翻浆问题的危害性比较大,为了对此危害程度进行把控,在施工中就应做好此施工的防治工作。首先是翻浆问题出现前的防治工作,翻浆问题与雨雪天气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支座建设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若是发现有雨雪天气,应做好基础的遮挡工作,当雨雪被积蓄起来之后,应及时的进行雨雪的排除,以此来避免翻浆问题的出现[2]。其次是翻浆问题出现后的处理工作。在翻浆问题出现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将发生翻浆现象的部分铲除掉,同时还应对流水坡进行更加有力的控制,以此来降低翻浆问题的发生概率。针对支座施工质量通病中的支座角问题,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支座中有问题的锚栓进行铲除然后将其重新进行掩埋,以此来保证支座固定不变形,实现对支座倾斜的有效控制。同时,在面对支座角问题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垫加和撤出锲形铁板的方式来进行解决。综上所述,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是核心的要求,面对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施工团队应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在施工中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投入使用的桥梁是没有质量隐患的。
参考文献
[1]盛志湘.基于城市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9):236,238.
[2]刘世涛.桥梁下部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3):96-97.
篇4:沥青路面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道路工程除了要保证路基、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外,路面是直接接触行车荷载受自然环境中的降水、气温升降、水流的冲刷、阳光的照射、各种腐蚀等外界因素干扰最多的部分,不仅要求它具备应有的.强度和稳定性,还要有一定的刚度、耐久性和平整度,因此对它的施工要求更加严格.沥青混合料路面由于使用的材料、采用的施工方法、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行车作用等原因,会引起各种损坏.搞好道路的维修、养护,恢复道路功能,不仅可以保证行车畅通、安全、舒适,而且可以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现就沥青混合料路面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 者:郑庆良 赵玮 作者单位:唐山市市政建设总公司 刊 名:中国外资 英文刊名: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年,卷(期): “”(7) 分类号:U4 关键词:篇5:浅谈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浅谈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文章针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结合多年的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作 者:陈桂玲 张俊英 作者单位:陈桂玲(呼伦贝尔市公路管理局,拉布大林公路养护管理处,内蒙古,额尔古纳,022250)张俊英(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公路养护管理处,内蒙古,海拉尔,021008)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U416.04 关键词:公路工程 钢筋混凝土 质量通病 防治措施篇6:高速公路路基质量通病及其防治对策
高速公路路基质量通病及其防治对策
针时路基施工中常见的`病害进行深入地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作 者:金贤浩 李志辉 作者单位:金贤浩(黑龙江省八达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李志辉(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U4 关键词:路基病害 分析 防治措施篇7:混凝土质量控制与通病防治
【摘要】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因此,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根据我多年从事质量监督工作的经验,谈谈怎样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
篇8:混凝土质量控制与通病防治
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因此,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根据我多年从事质量监督工作的经验,谈谈怎样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1.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组成,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首先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1.1.1 水泥质量控制:水泥在使用前,应提供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及检测报告,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1.1.2 骨料的质量控制: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
l.1.3 拌和混凝土用水: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
1.2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经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
1.3 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1.3.1 混凝土浇筑前,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例如基础、主体、技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和后浇带等部位)的结构应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认真审查方案中的.人员组织、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浇筑方法及养护措施l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后浇带的技术处理措施工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及保湿保温措施;施工机械及材料储备、停水、停电等应急措施工审查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计算书、拆除时间及拆除顺序,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专项控制措施等。
并审查钢筋的制作安装方案、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的锚固定位等技术措施。
1.3.2 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浇筑流程。合理安排工序,分层、分块浇筑。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二次振动完成后,板面要找平,排除板面多余水分。
若发现局部有漏振及过振情况时,及时返工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灌过程中,我们应实行旁站,检查混凝土振捣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漏振或振动太久的情况。
1.3.3 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在高温季节泵送时,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覆盖保温措施,防止寒潮袭击。
2 质量通病与防治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质量管理部门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很多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工程量越来越大,结合工作实践,,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2.1 不均匀沉降裂缝
2.1.1 原因分析:裂缝多属贯穿性的,走向与沉降情况有关,裂缝宽度与荷载大小有较大关系,且与不均匀沉降值成比例。产生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原因是由于结构下面的地基未经夯实和来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或地基受到破坏,使浇筑后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另外由于模板支撑不牢固及过早拆模,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裂缝。
2.1.2 预防措施
2.1.2.1 对软硬地基、松软土,填土地基应进行必要的夯实与加固.
2.1.2.2 避免在较深的松软土或回填土上预制构件,如预制应压实加固。
2.1.2.3 构件预制场地不应设在冻土上,周围应做好排水措施。
2.2 蜂窝、麻面: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1 产生的原因
2.2.1.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
2.2.1.2 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
2.2.1.3 未按操作规程浇注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碎石集中,造成混凝土离析。
2.2.1.4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允分振捣又下。
2.2.1.5 模板孔晾未堵好,或模板稳定性不足,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2.2.1.6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2.1.7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出现麻。
2.2.1.8 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l
2.2.2 防治措施
2.2.2.1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香己合比,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I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申筒或漓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严。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I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2.2.2 小蜂窝: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松散颗粒。冲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
2.2.2.3 模板表面清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堵严,模板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
2.3 露筋、缺棱掉角: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2.3.1 产生原因
2.3.1.1 浇筑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
2.3.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遇粒径大碎石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2.3.1.3 配合比调配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或模板严重漏浆.
2.3.1.4 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2.3.1.5 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
2.3.2 防治措施
2.3.2.1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缝;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避免踩踏钢筋,如踩弯或脱扣应及时调整校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3.2.2 表面漏筋缺棱掉角,冲净后,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和突出颗粒。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2.3.2.3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
参考文献
[1]冯开红,梁战锁。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6)
[2]丁璞,贺明尧,张海波。浅谈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防治[J].黑龙江粮油科技,,(4)
篇9:混凝土质量控制与通病防治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1、蜂窝
1.1 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 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 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2.1 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 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 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露筋
3.1 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3.2 产生的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3.3 防治的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4、缝隙、夹层
4.1 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4.2 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4.3 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5、缺棱掉角
5.1 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5.2 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5.3 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浅谈桥梁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