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2022-10-16 08:34: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倪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篇1: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题写了馆名。

来源:免费范文网qc99.com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8月开始改扩建,于9月25日建成开放。

学术报告厅“树人堂”可容纳136人,配有影视放映及同声传译设备,经常举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电化教育示范以及小型演出。

馆内跨院专题展订“奔流艺苑”350平方米,可自由组合的上轨道移动式文化展览。

鲁迅纪念馆免费开放,为控制人流量,入口处设立领票处。

鲁迅名言鲁迅纪念馆出口还有个“百草园”,春天去百草丛生与“鲁迅sb”的花草连成一片,风光独特。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篇2: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题写了馆名。[2]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 三位一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万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年新馆建成后,设立了“朝华文库”,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资料。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6314件,三级文物11179件。一级文物中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此外还藏有近现代名家艺术品1700余件,包括谢稚柳、程十发、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国画、版画和油画等。

篇3: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10月5日我们和表弟他们相约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车子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那里车水马龙,连车位也找不到,后来在收费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把车停进了一个车位。

我们走到了领票的地方,领了五张票,。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房、琴房、藏书房等,每个房间都古色古香。

出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里展示的都是关于鲁迅生前的资料,其中有些是他读书时写的文章,文章上面还有他老师为他批改的文字。我看了一下,原来鲁迅读书时也会写错别字,也有语句不通顺的。我们还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鲁迅的座位在最角落里,因为鲁迅上课经常迟到,所以老师才罚他坐在角落里,在鲁迅的桌子还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

最后我们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井用木头堵住了,可能是鲁迅太调皮,大人怕他掉下去才封住的吧。

我们还去品尝了绍兴的特色—臭豆腐,味道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想以后在别处肯定吃不到这么美味的臭豆腐。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绍兴,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玩。

篇4:一个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灰色空间是不溶于黑白的禁域,岁月只能抹去痕迹,却不能融化记忆。鲁迅先生所愤恨的,是无知的国人与其愚蠢的心智;所同情的,也是如此。如何让世人清醒,是非分明,他弃医从文,用笔杆阐明真理,用文字轰击敌人,用精神感化国人。鲁迅,一个不能被中国人遗忘的为人,新时代的奠基人,旧思想的终结者。于是,3月,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与思修小组同学前往闻名遐迩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希望能睹物思人,再度重温大师风采。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经过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来到鲁迅纪念馆的门口.雪白高大多的墙壁上,用硬朗的书法写着“鲁迅纪念馆”.馆中共有两层,底楼是专供游客购买的纪念品商店及问询处.

纪念馆的核心是二楼.馆内安静内祥和温度环绕着陈列室门口的五幅巨大的鲁迅纪念板,深灰色的基调透露着庄严地气息.随着灯光的逐渐昏暗,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墙壁上,是他留下的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展示窗里,是一本本褶皱泛黄的老刊物。岁月沉淀了鲁迅的文字,让他超越时代禁锢的思想发热、发光,由普通的白纸黑字升华为醒世明言。展厅昏暗走廊的尽头,一面粗铜制成的人像浮雕印入眼帘:鲁迅、李大钊、宋庆龄等五人(另外两人为分辨出是谁)。曾经,他们用犀利的文字教化国人,用支离破碎的心倡导革命。衰败的国家、愚钝的人民、腐朽的文化禁锢、劣根性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壁垒。他们赤手空拳地站在敌人面前,毫无惧色,在刀锋枪响中振作前行。他们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以字为弹药,向敌人步步紧逼,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国家。这文字,不光是刺穿侵略者胸膛的利剑,还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他们将血灌入笔中,用激情和青春书写救国救民的民族史书。五位文化英雄的形象,不只是留在铜雕上,更是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边走边看,墙壁上的塑料展示窗里,嵌着着鲁迅先生曾今发表的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老照片、旧报纸,鲁迅生前用过的矽肺器、座椅、书桌、粘有他胡须的易容面具,蜡像、画像、映像,纪念馆的一切,为参观者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仿佛离鲁迅更近了,离他那风华绝代的文人艺术更近了。

随着纪念馆参观活动的深入,我们来到“内山书店”门前。内山完造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日本友人之一。19内山完造夫妇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在内山书店与内山完造相识。从此,两人友谊日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不仅是鲁迅购书场所,也是鲁迅著作代理发行所。鲁迅通过内山完造结识了许多日本友人,鲁迅也常将内山书店作为会见友人的场所。内山完造以书店为纽带组织“漫谈会”,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内山同情中国革命,为鲁迅、郭沫若等提供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的场所,出售苏联等革命文艺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任治丧委员会委员,还发起募集“鲁迅文学奖”。由此可见,鲁迅的笔锋从来都不是指向日本人的,而是指向消极无能的民族。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侵略之事,自古以来,举不胜举。所以说,侵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反抗侵略。鲁迅的悲哀,在于斥责广大劣根性同胞的同时向他们报以深度的同情。恨铁不成钢的时代背景就这样造就了一个选择先医“内伤”,再医“外伤”的伟大医者——鲁迅。

参观完毕“内山书店”,纪念馆部分的活动也已渐入尾声。虽然最终是抱着对鲁迅先生及他的同仁为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感慨心情走出纪念馆的,但脚步并没有变得沉重,反而越发坚实有力。我们,不奢望可以比鲁迅先生为国家做得更多、更好,但时代给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让我们有机会用小小的汗水、微薄的力量,为自己、为国家,开垦新的土壤。

此次活动的第二站,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居所,即鲁迅故居。这名字听起来响亮,却不想,是坐落于阡陌交通的弄堂之中。不过,这一切,细想起来,倒也合乎情理:依鲁迅的性格,房子不必大,但必雅致。就像三味书屋一样,不在华丽,但在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故居是占地不大的三层阁楼样式,因此每一层都只能“专用”:一楼是书房兼会客厅兼餐厅;二楼是鲁迅夫妇的卧室和狭小的储藏室;三楼是儿子的卧室及用来安置逃避抓捕于此的同仁住的小客房。进门第一眼环顾四周,并没有惊艳雅致之感,更多的是陈旧的红木家具发出的尘封古老的气息。家具都是简单实用类型的,可见这段时间的鲁迅并没有定心,坐在老式书桌前的他,或许思绪还徘徊在如何带领人民思想走向进步的问题中。接下来,我们的参观脚步由客厅移至主卧,再移至三楼。布局简单,风格朴素,是我对鲁迅故居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一间小屋,鲁迅先生此生最后三年居住的地方,是他无数次冒险掩护逃难文人的地方,也是记忆止步的地方。

鲁迅故居门前的一张照片,把这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格在了日照当空的上海老宅前。活动结束了,但心却飞了。思绪一时无法从回忆中抽离。也罢,任它在他的世界中游荡,让他的精神继续同化它,感动它吧!

篇5: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篇6:鲁迅纪念馆简介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1年1月7日正式对公众开 放,馆名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题写,它然而新中国第一 所人物性纪念馆。1956年馆址迁至鲁迅公园(时名虹口公园)内。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舍为二层庭院式建筑, 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面积4683平方米。地下一层为文物库房,地上一层为专题展厅、学术报告 厅、朝华文库、鲁迅图书馆等,地上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民族魂”。

鲁迅博物馆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二条,然而建国后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该馆的前身为原西三条的北京鲁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兴建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落成开放。1994年扩建后的新展厅然而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与故居相邻。该馆占地1.3万平方米。

馆内以编年顺序陈列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并以鲁迅与儿童、鲁迅与青年、鲁迅与美术和鲁迅与国际交往为专题,介绍鲁迅光辉的一生,其中特别突出鲁迅在北京时期的主要活动。其基本陈列为“鲁迅生平展”,生动全面地展示着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光辉一生。馆内还收藏鲁迅的文物约2.11万件、藏书1.3万余册。

鲁迅(1881一1936),渐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陈列”,这然而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然而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然而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办“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该馆在1993年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国情)教育基地。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

1953年1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成立,它然而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它以鲁迅生平事迹的宣传教育、鲁迅文物资料的征集保护、鲁迅思想作品的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对外宣传教育的一个“窗口”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纪念馆收藏有大量与鲁迅有关的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地方文献。其基本陈列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原状陈列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的辅助陈列所组成。纪念馆的建设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文物类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将现代的展示手法和高科技展示技术相结合,提取民间传统元素,自然融入室内陈列设计中,体现绍兴淳朴的民风民俗,反映一代伟人的精神特质。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与鲁迅同时代人”文库位于纪念馆东侧,采用藏书室形式,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然而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纪念馆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服务理念,为广大游客提供景区讲解服务。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原位于东城区受禄街,1954年对外开放,后因修地铁,七十年代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重建,1983年1月重新开放,然而一座展示徐悲鸿先生生平活动、作品及收藏品的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

纪念馆然而一座典雅的灰绿色二层楼房,然而在徐悲鸿故居被拆除后根据周总理的批示于1973年重建的,拥有7个展室和1个序厅。

徐悲鸿先生(1895-1953年),然而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同时还然而一位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主义者。他虽出身贫寒,但通过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获得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他的中国画融汇可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画则搀入可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作品表现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漫步在展厅内,我们在欣赏大师不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更为那洋溢其中的高尚民族精神所震撼:巨幅国画《九方皋》表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对光明前途的向往,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激励全国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田横五百士》则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韧品格;他笔下的.骏马寄托着喜、怒、哀、乐的感情,与他常画的雄狮、晨鸡一样表现了令人振奋的战斗精神。此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百余幅素描作品看到艺术家在素描技法上的精深功力。藏品中还有《八十七神仙卷》等大师毕业生收藏的许多优秀绘画作品。来徐悲鸿纪念馆,你不仅可以获得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能结识一位人品与画品高度统一的伟大爱国艺术家。

詹天佑纪念馆

詹天佑纪念馆然而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而建立。馆址位于北京市八达岭特区,1984年筹建,1987年11月建成开馆。

该馆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上方,依山势而建,造型简朴,与长城内侧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铜像和墓地遥遥相对。建筑物上有巨幅浮雕,长约41米,高约5米,内容然而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突出詹天佑巨型头像和贡献,用以显示詹天佑业绩在祖国建设中的历史作用。

该馆藏品1000余件,其中有詹天佑遗物:测绘用具、图纸、图书、手稿、 勋章、奖章、学会证书、詹天佑建议全国推广使用自动车钩的建议书史料和自动车钩模型、詹天佑祖先在广东省南海县申请入籍获准的史料、詹天佑遗著、生活用品以及他所保存的辛亥革命历史照片(与孙中山合影、孙中山就职铁路全权和视察京张铁路照片)等。

陈列按詹天佑生平历史年代布置,展出有各个时期的文物、照片和模型。纪念馆编印有詹天佑名言录和生平事迹简介等资料。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的一座传统四合院内,然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伟人郭沫若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 故居大门坐西朝东,门额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木匾。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然而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廊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然而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1992年郭沫若纪念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1994年被评为优秀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达3万余人。

【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相关文章:

1.绍兴鲁迅纪念馆

2.鲁迅纪念馆简介

3.王安石纪念馆导游词

4.上海导游词

5.导游词上海

6.南昌八一纪念馆导游词

7.精选雷锋纪念馆导游词

8.鲁迅故里导游词

9.鲁迅故居导游词

10.上海静安寺导游词

下载word文档
《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