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佛经书籍免费阅读

佛经书籍免费阅读

2022-10-21 08:33: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爱吃香菜的小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佛经书籍免费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佛经书籍免费阅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佛经书籍免费阅读

篇1:佛经书籍免费阅读

1.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2.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

3.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

4.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5.分别取向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6.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7.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

8.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9.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10.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11.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12.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13.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14.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经典》法句--四

1.善自护念,广度有情。--《六祖坛经》

2.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

3.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坛经》

4.菩萨于一切有情,起同体大悲。--《大集大虚空藏所问经》

5.心如平地,离于高下。--《大集大虚空藏所问经》

6.无为无染常解脱。--《大集大虚空藏所问经》

7.心缘定静。--《文殊师利菩萨授记经》

8.专习闲静。--《文殊师利菩萨授记经》

9.既离见闻,则为法性。--《文殊师利菩萨授记经》

10.入平等观,无怨亲想;

常以爱眼,视诸众生。--《梁皇宝忏》菩萨回向法

11.知一切法空,于诸怨亲同以善化。--《梁皇宝忏》解冤释结

12.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大乘妙法莲华经》叙品

13.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占察善恶业报经》

14.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说四十二章经》

篇2:佛经名言阅读欣赏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5、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4、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2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28、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9、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42、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4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5、佛言:夫为道者,如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49、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5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9、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6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6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6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68、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9、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1、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7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篇3:经典佛经

经典佛经

佛经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其中的道理只有用心去参透才能懂。

经典佛经

1、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3、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4、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5、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6、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7、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8、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9、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10、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11、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2、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1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4、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15、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16、一切皆为虚幻。

1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8、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1、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22、一切皆为虚幻。

23、不可说,不可说。

2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6、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27、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2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9、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30、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31、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32、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33、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34、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35、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6、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37、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38、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39、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40、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4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44、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45、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46、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4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8、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9、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5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51、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52、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5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5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55、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56、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57、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8、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59、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60、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61、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62、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3、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64、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65、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66、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67、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68、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9、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70、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71、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72、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3、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74、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5、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7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77、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7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79、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80、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81、一切皆为虚幻。

8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8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4、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5、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6、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87、一切皆为虚幻。

88、不可说,不可说。

8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91、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92、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93、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94、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95、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96、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97、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98、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99、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00、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篇4:佛经

佛经大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佛经大全

佛经大全之心经全文注音及翻译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译文:观音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译文: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译文: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译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译文: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译文: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译文: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译文: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译文: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译文: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译文: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译文: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译文: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译文: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译文: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译文: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译文: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译文: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译文: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译文: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 。(译文: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译文: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译文: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萨 埵。(译文: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译文: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译文: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译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译文: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译文: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译文: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译文: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译文: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译文: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无 上 咒。(译文: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无 等 等 咒。(译文: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译文: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实 不 虚 。(译文:不是骗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译文: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说 咒 曰 。(译文: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谛 揭 谛。(译文: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罗 揭 谛 。(译文: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罗 僧 揭 谛。(译文: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萨 婆 诃 。(译文:修成正果)

篇5: 佛经经典

1、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2、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4、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5、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6、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7、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8、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9、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0、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11、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12、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13、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14、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15、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16、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17、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18、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9、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生死等空花。

20、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21、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22、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3、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24、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5、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26、佛曰:“寻找自我。”

27、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8、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29、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30、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1、问曰:“何谓之根?”

32、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3、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34、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5、一心有滞,诸法不一样。

36、佛曰:笑着应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7、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9、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期望获福,无有是处。

40、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41、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42、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43、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44、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45、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46、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47、佛曰:“寻根。”

48、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49、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50、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51、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但是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52、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5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4、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55、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56、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57、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5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9、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60、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61、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62、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63、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64、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65、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67、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68、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69、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70、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71、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72、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73、佛曰:为何不必?

74、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75、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76、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77、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78、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79、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80、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81、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2、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83、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84、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85、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86、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87、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8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89、问曰:“人为何而活?”

90、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91、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92、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93、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9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5、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96、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97、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98、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99、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00、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101、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10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03、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04、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105、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106、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0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08、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109、佛曰:“不可说。”

110、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11、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12、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113、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114、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11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16、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117、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118、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119、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20、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121、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122、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篇6:佛经经典

佛经经典

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让我们看看佛经有哪些经典的名句吧!

佛经经典名句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篇7:经典书籍阅读心得体会

威尔逊说“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近日,我去书店转了一圈。想要买些课外的书。此刻,一本名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书吸引我的眼球。怀揣着一份好奇买下了它。带着一颗好奇的心认真读完了。的感慨便是:中华文化之博达精深!

万里长城也有人叫八达岭长城,曾经在那一带住着两户人家,分别姓孟和姜。说到这儿,想必大家都知道肯定和孟姜女有关。没错,我要说的是鮮为人知的她的来历。话说某年孟家种的瓜秧爬到了隔壁的姜家,并在墙边结了个瓜。秋收时,这个瓜被一分为二,一家一半。切开时便出来个女孩儿,两家取名孟姜女。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儿长大了,与一个名叫范喜良的喜结良缘。而那时正值秦始皇招人修建万里长城。毫无疑问,范喜良被抓走了。可怜的孟姜女在洞房之夜失去了丈夫,可见她是何等的伤心难过。可一直等待的范喜良始终没有回家,于是她决定去找范喜良。从此便开始了寻夫这路。

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脚下,映入眼帘的是官兵拿着皮鞭凶残的对待那些可怜的壮士,正因为这样,长城脚下的一堆堆白骨就形成了。如此悲惨的场面,让孟姜女悲愤不已!便开始拼命的寻找丈夫。可有人告诉她,她要找的人早在三天前已经死了。孟姜女第一反应就是痛哭,于是长城倒了,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作为一国的秦始皇听说这事岂能不生气,便处死了孟姜女。从此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感人故事便在民间传开。

关于牛郎织女,都是妇孺皆知。而我看完这则故事后,觉得主人公更应该是牛郎身边的那头憨厚忠诚的牛。那个憨厚朴实的孩子敌不过哥嫂的霸道,便只得了一头牛和一点田地后被哥嫂赶出家门。

某天黄牛,哦不,应该叫神牛。当它对牛郎说该娶媳妇的时候,牛郎无奈自己的穷困只得摇摇头。老黄牛便为他支招。牛郎有幸娶到了仙女织女,有情人终成眷属。牛郎与织女不但在一起了而且还有了孩子。

可好景不长,王母得知这事,无疑是雷霆大发!捉走了织女。而老牛为了牛郎能追回织女,牺牲了自己。这张充满神力的牛皮助牛郎飞上天去寻找织女。

传说后来牛郎和他的两个孩子变成了星星,最中间的就是牛郎星。而织女也变成了星星。他们相隔一个银河的距离。而之后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他们才能借喜鹊搭建的鹊桥见上一面。

小时候听老人说,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和织女的谈话呢。遗憾的是,关于这个传说,我一直没有得到验证,当人们在感慨牛郎织女的悲惨爱情时,我却佩服老黄牛的默默奉献。留下的一段传奇佳话是他们的,他什么也没有。

篇8:阅读书籍,真好

阅读书籍,真好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无数人都酷爱读书。而读书,也正是我的爱好之一。

记得有一次,我心情不是很好。但是当我打开书本的时候,我便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那颗浮躁的内心自然而然也便静了下来。这,大概就是书中那股吸引着人们的'魔力吧!当你真正融入到书中的时候,一切不悦似乎都如轻烟般袅袅散去。有时会因书中的人物而紧张,有时会因人物的命运而悲伤,有时也会因故事的美好结局而露出舒心的微笑。

畅游在书中,一切都变得那么新奇有趣。你可以和卫青一起,观看大漠的雄风;你可以跟孔子一起,周游天下的列国;你可以随哈姆莱特,祝他能报仇雪恨;你可以在李白身边,听他的雄心壮志;你也可以来到巴黎,看那段圣母院边的悲剧……这些故事中,有豪放的姿态,也有壮烈的气魄;有飘逸的言论,也有悲哀的哭泣……这大概也就是书中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吧!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是的,多读好书的益处还真不少:在写作中,文字便如流水般从笔尖流出,这不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有神”吗?在与人交谈时,不再仅仅只局限于那几句单调的寒暄。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成为了我们对话的内容,这难道不是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吗?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不正是在激励我们要多读好书吗?

曾经有人说过:“书籍就犹如一艘轮船,带领我们到达更加广阔的海域。”此话不假,我热爱读书:“它给带给我知识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它带给我道理,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处事。阅读书籍。真好!

【佛经书籍免费阅读】相关文章:

1.佛经名句

2.阅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3.佛经精彩禅语

4.佛经经典语录感悟

5.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心得体会

6.阅读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

7.阅读书籍体会的演讲稿

8.《书籍面临着危机》阅读答案

9.阅读新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10.高中生阅读的外国名著书籍

下载word文档
《佛经书籍免费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