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语录感悟
“yc5588s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佛经经典语录感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佛经经典语录感悟,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佛经经典语录感悟
1) 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脱的利益,你就会认识到修行的重要。
2) 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3) 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还有烦恼,那你还是愚者。
4)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5)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6) 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7)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8)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9) 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0) 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认识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当你相信了自己是佛,承认了自己是佛,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就成佛了。
篇2:佛经经典语录感悟
1) 佛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的。
2) 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这就是真相,是自性,是真理,这就是佛。
3) 佛法越修越简单,越修离你越近,你真正的修进去了,学进去了,佛心自现,自然光明。
4) 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5) 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6) 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7) 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8) 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9)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0)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1) 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12)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13) 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凡事只想自己,不替别人考虑,慈悲心就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发菩提心了。
14) 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 认认真真学佛,老老实实修行,这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供养和布施。
16) 修习大乘佛法,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要在生活,工作、家庭中修,对境练性,对人练心。
17) 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叫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到,就是凡夫。
18) 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19) 世上最多人信奉的宗教不是基督教,不是佛教,也不是伊斯兰教,而是「名利教」。但许多人信了,并不快乐。
20) 观照自己的心,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要随时将恶的念头转换为善的念头。
篇3:佛经经典语录感悟
1)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2) 因为没有修行,我们来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还不修行,还将无边际地走下去,等待我们的是无尽的黑暗。
3) 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4) 你所需要的都在你自己的心中,追求不来!越追跑得越快,越求越不理你。
5)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6) 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师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7)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8) 争什么、比什么、计较什么?没有善心,谁都帮不了你,争也争不到,比也比不上,计较也没有用。去掉自私、自利、自爱,你就会自在。
9) 我们时时刻刻要想着“把一切的利益与好处给予别人,把一切的损失与失败由自己承担”。
10) 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11) 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2) 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13) 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14) 佛典里说,慈,既是予乐。悲,既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15)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16) 所有的一切都是佛字的含义,弄明白了佛字,一切都是那么清净、平等。
17) 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18) 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19) 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没有进入大乘法门。
20) 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21) 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22) 当你找到了殊胜圆满的法,还必须经过善知识的指点,有程序,有次第的去修。
23)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24) 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25) 要去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时增长好的念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成就,就是净土,就是佛。
26)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27) 请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很重要,可以消除业障,增加福慧,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加持。
28) 不能只顾自己,谁也不管,那不是放下,是放弃,那样会失去众生,伤害众生。
29) 形式上学佛、念佛,实际上求名闻利养,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目光放远一些,少发俗愿,多做利益众生的事。
30) 遇到违缘障碍,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有什么不好?
篇4:佛经经典语录感悟人生
佛经经典语录感悟人生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篇5:经典佛经语录精选
1)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2)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3)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4) 烦恼即是菩提。
5)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6)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 徹 。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7)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8)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9)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10)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11)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12)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13)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14)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15)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6)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17)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8)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19)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20)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21)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22) 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23)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24)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25)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26) 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27)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28)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29) 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30)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31)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32)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33) 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34) 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35)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36)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37)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38) 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39) 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40)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41) 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42)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43)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44)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45) 众生界即诸佛界。
46) 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 槃 生死,俱是强名。
47) 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48)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49)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50)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篇6:经典佛经语录
经典佛经语录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1、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2、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3、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44、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45、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6、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47、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8、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49、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0、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篇7:佛经经典名句语录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般若心经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
篇8:佛经智慧语录
1. 不管路有多遠、自己的能力有多少,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此即「毅力」。
2. 苦幹象徵毅力和耐力,要成就大業,必須擁有苦幹的精神。
3. 人所以缺乏力、勇氣,是因為好逸惡勞、玩物喪志。
4. 恆心、毅力能如「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都能突破。
5. 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
6. 有力量去愛心 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7.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慒慒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造福人群。
8. 人一旦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精神就会萎靡不振,生命也就失去意义。
9. 我們要安分守己,守住清淨無為的心,讓心時時寂靜。
10. 人應時時「居安思危」,莫等「危時方思安」
12.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开口动舌、举手投足无不是罪。
13. 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属;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遥远。
14.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15. 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本来就在一个循环中。
16. 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缘,一旦因缘消逝,想做就来不及了!
17. 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18. 以媽媽心愛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19.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
20.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21. 美滿的人生,不在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22. 所謂看開人生,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
23. 所謂看開人生,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能及時行善;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知足
24. 人生幾十年的成就,都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累積而成。所以,要照顧好每一天的言行。
25. 要培養一分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會有煩惱。
26.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是那分無形、無染且無求的愛。
27.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得喝不下。
28. 與人相處要去除我執,擴大心胸,客客氣氣,互讓互愛。
29. 人生多病!身體四大不調是病,家人吵嚷不和是病,社會動盪不安也是病。
30. 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應該常常起歡喜心,天天為自己的家祝福。
31. 社會型態源自於家庭教育,家庭熱育源自於個人修養。
32.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33. 千里之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34. 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
篇9:佛经感悟人生句子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4)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5)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6)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7)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着。
8)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9)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10)愿我三世累积的一切善根都回向与您,惟愿您速疾成就无上菩提!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作您菩提路上的助伴!恭祝新春吉祥如意!
11)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2)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13)大千生色,万类蒙滋,敬维座下禅理日畅,福慧时增!
1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5)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6)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篇10:佛经感悟人生句子
1)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
2)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榧绺旱脑鹑魏苤亍F┤缦亍⑹谐ぷ龅貌缓茫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3)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真言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5)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感悟人生的佛经句子心情说说。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6)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7)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8)度生要看机缘,好比窆实,先熟的先瘢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
9)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中秋节快乐!
10)送你一件般若衣,前襟菩提心,后襟出离心,多闻是领子,善巧是袖子,戒律是扣子,禅定是里慧是面,口袋装方便,穿上吧。祝你新春吉祥!
11)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2)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13)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4)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篇11:佛经感悟人生句子
1)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感悟人生的佛经句子感悟人生的佛经句子。
3)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回到幽闺。――刘基《眼儿媚》
4)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
5)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7)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9)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10)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经打倒了最大的敌人。
1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2)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13)妈妈,我曾是你身边的一只备受关怀的小鸟,今天它为你衔来了一束芬芳的鲜花感悟人生的佛经句子文章感悟人生的佛经句。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报父母恩咒)。
14)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15)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6)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8)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环境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19)已过清明风未转,妾处春寒,郎处春应暖。――屈大均《鹊踏枝》
20)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21)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2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篇12:佛经的经典励志语录
佛经的经典励志语录
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篇13:佛经的励志语录
佛经的励志语录
1、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4、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5、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6、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7、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8、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9、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0、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1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2、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13、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4、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5、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6、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7、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说一句谎话,要编造一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0、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一官端正的人。
21、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2、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23、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24、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26、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27、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29、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30、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1、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32、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33、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4、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5、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3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37、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38、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9、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40、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41、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42、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43、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44、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45、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4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47、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48、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9、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1、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5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3、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54、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篇14:佛经文艺唯美语录
1) 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3)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5)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6)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8)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9)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10)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篇15:佛经文艺唯美语录
1) 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2) 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3) 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4)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5) 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6) 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7)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8) 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9)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10)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1)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12)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3)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5)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16)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7)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18)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9)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20)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篇16:佛经文艺唯美语录
1)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2)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3)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4)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5)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6)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7)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8)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9)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0)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11)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12)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3)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14)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5)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6)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17)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8)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9)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20)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21)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22)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23)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24) 二字生死之根。
25)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26)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27)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28)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29)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30)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佛经经典语录感悟】相关文章:
2.佛经名句
3.语录人生感悟
4.佛经精彩禅语
5.快乐人生感悟语录
7.情感感悟语录精选
10.心灵鸡汤:感悟励志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