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qqlinj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口技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口技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口技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口技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知识,重视翻译训练 2、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3、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4、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
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
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
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
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
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
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
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
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
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
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
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
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
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
抚尺而已。
第一课时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作品
(1)本文作者是 时期的 。
(2)本文选自《 》一书,这本书是 朝代的 选编的笔记小说。
2、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东北角:
施八尺屏障: 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但闻: 满座寂然: 满座寂然:
犬吠( ): 惊觉欠伸: 其夫呓( )语:
既而: 妇抚儿乳: 妇抚儿乳:
妇拍而呜之: 絮絮不止: 夫叱( )大儿声:
一时齐发: 当是时: 众妙毕备:
侧目: 默叹: 以为妙绝:
未几: 夫J( )声起: 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 宾客意稍舒: 宾客意稍舒:
宾客意稍舒: 俄而: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火爆声: 百千齐作:
曳( )屋许许声: 曳屋许许( )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几欲先走:
几欲先走: 群响毕绝: 群响毕绝:
3、掌握活用的词
“妇抚儿乳”中的“乳”原是名词,现作动词 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原是形容词,现作动词 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原为名词,现作动词 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原为名词,现作动词 讲。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 古义 今义
“厅事”: 古义 今义
“施”: 古义 今义
“闻”: 古义 今义
“奋”: 古义 今义
“但”: 古义 今义
“虽”: 古义 今义
“走”: 古义 今义
5、请比较表时间性的词语的不同用法
“一时” “忽”,“忽然” “既而”。“是时” “少顷”、“俄而”“未几”,
①表示突然发生:________
②表示同时发生:________
③表示相继发生:___________
④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___
6、本文有几个通假字?请找出并解释:
7、根据自此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自学提纲
1、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两( )儿 百千( )人 百千(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
2、自己翻译第3、第4自然段。
3、朗读第一段,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统领全文的字是哪一个?
4、朗读全文,你能否从朗读中感受故事情节发展及每一个场景的特点中找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哪些是二者结合?
第一幕场景(课文第二段):
第二幕场景(课文第三段):
第三幕场景(课文第四段):
5、品味课文结尾一段,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6、文中多次描写听众反应,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课后练习
(一)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
第二课时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5、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文末再次强调表演者的道具,在结构上和表现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5、文中多次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肖华
篇2:口技 导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口技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主备人: 莫丽宏 审核 :
课题 口 技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学习
目标 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 生 活 动 学法指导
一、预习检测:
1.完成填空(解释词语)
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 ),无敢哗者。
遥( )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 )啼,妇拍而( )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 )毕( )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
2.重点字词解释:
厅事: 大厅,客厅 欠伸: 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 说梦话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施: 设置,安放
毕:全,都 名: 说出
未几: 不久 J: 打鼾
3.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4.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 古义: 适逢,正赶上。 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着。 今义:里面。
几欲先走 古义: 跑。 今义:行走。
5.一词多义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妙:众妙毕备:名词,极。 以为妙绝: 形容词,美妙,奇妙。
6.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7.重点句子翻译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帷幕里醒目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哆嗦直抖,几乎都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二、导入新课: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3.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检查重点词句。
二、探讨研析
(一)研析课文,问题探究。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请把它们找出来。
文中三次描述了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申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说明此时,观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了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证明完全进入口技表演这所营造的生活场景中而不能自持。
2.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文章描述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
.三个场面:分别是由睡而醒、醒而复睡、失火救火。
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文中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同时,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5.作为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二)读课文研讨
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⑴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从“未几”到“梦中咳F”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⑴ 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从“忽一人大呼火起” 到“百千犬吠” 。
⑵ 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阅读选文,完成习题。
(一)从“京中有善口技者。”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醒 B.几欲先走 跑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D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 醒而复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二)口技(节选) 从“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夹杂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说出
(3)几欲先走 走: 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每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B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学习后记:
背景介绍:知识链接: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简介: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词语、重点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意、词类活用、重点句子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解决字音、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试着翻译课文。
出示上节图片,开火车提问。
体会本文正侧面描写的运用及作用。
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分析场面描写部分及其作用。回归文本,用红笔在文中画出语句,结合关键词讨论。
利用阅读题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书写:
完成:
订正:
莫丽宏
篇3:《口技》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口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编写人:王才宏 审核人:王才宏 编写时间:-4-18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读通文意。 2.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3.精读课文,读出感悟。 4 诵读课文,积累经典。
【知识链接】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关于口技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主学习】
1.正音
哗( ) 林嗣环( ) 中间( ) 几( )欲先走 叱( )
呓语( ) 犬吠( ) J( ) 撤( ) 曳屋许许声( )( )
惊觉( )欠伸
2 通假字:
满坐寂然
3 古今异义词
虽 古义: 今义: 闻 古义: 今义:
股 古义: 今义: 但 古义: 今义:
走 古义: 今义: 会 古义: 今义:
是 古义: 今义: 少 古义: 今义:
4 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 众宾团坐:
忽一人大呼: 呼呼风声:
5 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无不伸颈、侧目
不能名其一处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④、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⑦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⑧、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京 中 有 善 口 技 者 (2)遥 闻 深 巷 中 犬 吠
(3)宾 客 意 稍 舒。 (4)俄 而 百 千 人 大 呼
3、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加以分类
表突然发生 , 表同时发生
表相继发生 表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找出各场景正面描写的句子,(内容较多写起止句即可)并分析其作用
5、你能找出几句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吗?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6、文章第一段、第五段都写到了道具简单,有何用处?结构上有何特点?
【当堂检测】
(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一、填空
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三、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__ 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宾客们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学习反思】
1.正音
哗(huá) 林嗣环(sì) 中间(jiàn) 几(jī)欲先走 叱(chì)
呓语(yì ) 犬吠(fèi ) J(hōu ) 撤(chè ) 曳屋许许声(yè)(hǔ hǔ)
惊觉(jiǎo )欠伸
2 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
3 古今异义词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闻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但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会 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是 古义:这、此 今义:判断动词 少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4 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奇妙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 手有百指:手指 指其一端:指出
满坐寂然:同“座” 众宾团坐:坐下 忽一人大呼:喊、叫 呼呼风声:拟声词
5 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无不伸颈、侧目 用眼睛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3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4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5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6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8 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
1忽 忽然 2一时 3既而 4是时 5少顷 未几 俄而
正面描写突出了口技者的“善”。 侧面描写衬托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内容上,侧面烘托口技者之“善”。表现口技艺人技艺之高超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当堂检测 《虞初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C A
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王才宏
篇4:口技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 题 第20课 口技 课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重点 1、词语积累。2、学习作者生动逼真的描写。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记叙技巧。
难点 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具体深入地理解口技表演者精彩的表演与高超的技艺。
课前预习(请在书本“读一读,写一写”上做好笔记)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不懂之处请作好记号。
3、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部分。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学生谈感想后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组长检查《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部分。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以组为单位,解决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2、全班释疑。
3、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学生需要注意积累的词句。(学生抢答)
五、朗读、背诵指导。
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根据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归类。
3、综合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4、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并结合文章内容的层次安排,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堂训练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导入
二、自主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作者结构安排意图。
1、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段意。
2、开头与结尾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3、课文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4、开头与结尾两段两次交代口技表演者的道具有何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以动衬静和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1、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我们班上自习课时,只能够听到笔尖在稿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声,这就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请你找出来,反复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2、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烘托,请在课文中用波浪线划出来,大声朗读,并说说有何作用?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四、拓展延伸
当堂开展“我也露一手”的小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的口技,比如学鸟叫、模拟汽车、飞机的声音、吹乐曲等。
2、一人表演,其他人说出表演的内容。
3、对比文中口技人的表演谈感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后训练部分内容。
秦瑛
[口技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5:《口技》互动课堂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口技》互动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 1 掌握部分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
2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了解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导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导学
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优化训练,突出重点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导学
过程
设计 一、课前预习
(一)学生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口技的知识点。
(二) 掌握本文重点字的读音及含义。
善 会 闻 坐 吠 呓
间 曳 许 虽 乳
(三)了解《虞初新志》及有关知识。
(四)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
二、课堂学习探讨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怎样?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口技》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二)展示预习成果 :
(三)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1 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答: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2 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答: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这也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口技艺人的“善”的本领。
3 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请一一找出来。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 除了三个场景的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4 归纳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答: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是本文最显著的一个写作特色。
口技表演连接着表演者与听众两个方面。作者一方面着力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又着力于听众神态,动作、心理的描绘,这是侧面烘托。此外,课文两次头尾介绍道具的简单,也是从侧面烘托表演者的技艺不凡。 学 生 活 动 备注
小
结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板
书
作
业 三、分层巩固训练
(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便有妇人惊 觉 欠伸( ) A.jué B.jiào
2.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 A.jiān B.jiàn
3.宾客意 少 舒( ) A.shǎo B.shāo
4. 曳 屋 许 许声( ) A.xǔ B.hǔ
5.两股战战,几 欲先走( ) A.jǐ B.jī
6.夫 J 声起( ) A.hān B.hōu
7.夫 叱 大儿声( ) A.chì B.chī
8.满坐宾客无不伸 颈 ,侧目( ) A.jìn B.jǐn
9. 曳 屋许许声( ) A.yè B.zhuài
10.盆器 倾 侧( ) sp; B.qīn
(二)、下边对句子划线中的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
1. 虽 (虽然)人有百手( )
2. 会 (适逢)宾客 大宴 (举行宴会)( )
3. 但 (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4.两 股 (大腿)战战( )
5.不能 名 (说出)其一处( )
6.几欲先 走 (行走)( )
7.当 是 (这)时,妇手拍儿声( )
8.妇抚儿 乳 (吃奶)( )
9.中 间 (其中)力拉崩倒之声( )
10.京中有 善 (擅长)口技者( )
(三)、下面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哪一句?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B.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注音。
中间( ) 曳( )屋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4.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 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 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
。
5.用“‖”给这段文字分层,标在原文处。
(二)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 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 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是:( )。
2 本段中哪些叙述表明了口技表演者不借助外物吸引人,而是靠超人的技艺或真实本领演出的?(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声,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 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概括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口技人表演的一家人由睡到醒过程中的九种声音。依据原文,用自己的话,将这 九种声音写在横线上。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析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态,表现了他们欣赏口技表演时怎样的情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描绘了口技者表演的声音由________及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 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三、分层巩固训练
(一)、 1A 2B 3A 4B 5B 6B 7A 8B 9A 10B
(二)、 1即使 2√ 3只 4√ 5√ 6跑 7√ 8喂奶 9夹杂 10√
(三) 、 D
四)阅读测试:
(一)
1.jiàn ) yè
2.C
3.C
4.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5.……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第一层写口技人摹仿深巷起火、救火的声音。第二层写宾客听摹仿时惊吓的种种表现。
(二)
1 善。
2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 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 笔。
(三)
1 “……众妙毕备。‖满坐宾客……”①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的各种声音,突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②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 ①远处深巷中狗叫。②妇人打呵欠、伸懒腰。③她的丈夫说梦话。④小儿子醒来大哭。⑤妇人抚摸小儿 子,喂奶。⑥小儿子含着乳头哭。⑦妇人轻拍小儿子,口中轻声哼唱。⑧大儿子醒来,连续不断的说话。⑨ 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
3 “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的情况;“微笑”表现听 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对表演者的技艺十分佩服,但又不便发出叫好声的神情。
4 远、近,外、内、小、大、少、多。
教学
后记
毛勇
篇6: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数学
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能力训练
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教学重点:
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sì)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
叱(chì)鼻句(hu)间(jiàn)许许(hǔ)曳(yè)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8226;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曳:拉
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既而小→大
当是时分→合
一时齐发
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未几大→小
再次入睡:
微闻密→疏以动衬静
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
又夹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篇7:《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
二、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
二、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
教学难点
一、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二、文中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引入:
引入一:视频引入
[构想]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
引入二:
[构想]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含义。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3、看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技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由此,导入课文。
引入三:
[构相]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3、生作摹仿表演。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义及其简介: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 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 “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教与学
一、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
[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shòu) 少(shāo) 呓(yì) 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hǔ)
(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
3.订正谬误之处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
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
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
[课件显示]
①善:擅长 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色 ⑩走:跑
(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
5.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本文描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
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4.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腻生动。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一个小高潮。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一边整理,一边显示下列提纲:
[课件演示]
声响场景 听众反应
(2) (2)
施 屏
表演前 一……而已 满坐寂然
(1) (少顷)抚尺一下
(3)逐行显示 (4)
口 睡 犬吠、欠伸、呓语 伸颈、侧目
醒 (既而)醒、啼、抚、乳、呜、絮 微笑、默叹
入 (当是时)
睡 (一时)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5) (6)(逐行显示) (7)(逐行显示)
(未几)(hōu)、止、鼠、咳 意少舒、稍正坐
(8) (9) 善
表演中 (14)
(1) 深 (忽)呼 哭 变色离席
技 夜 (俄而)百千……声 奋袖出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火 不能指其一端 两股战战
警 不能名其一处 几欲先走
(5)
(10)逐行显示 (10)逐行显示
(忽然)抚尺一下
撤 屏 群响毕绝
表演后 一……而已
(1) (12) (13)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15) (15)
首尾呼应
(16)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 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课件]播放《百鸟朝凤》选段,
要求:学生用文字将自己听到的乐曲描绘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2、[课件]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片断,
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A级(见课后练习)
B级: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芒山盗
宣和①间,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明陈继儒《读书镜》)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②芒山:山名,在河南砀山北。③诀:永别。④检:约束,制止。⑤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音: 义:
②盗因告刑者曰 音: 义:
③以至不检 音: 义:
④夫语“教子婴孩” 音: 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芒山有盗临刑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A B
盗一菜一薪 母与之乳
吾母见而喜之 母亲与之诀
C D
故恨杀之 母与之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
[参考答案]1、①shǔn吮吸②yīn于是③jiǎn约束、检点④fú发音助词2、D3、①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②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C级: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口 技
清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唬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妖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变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锵,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1.本文与课文同是描写口技表演的,两篇文章在立意是否一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样,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意在讴歌口技者的精湛技艺。而本文立意则要复杂一些,既有揭示江湖骗子的行骗伎俩,也有对其精湛技艺的感叹。)
2.本文与课文相比在写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本文与课文相同点是都对口技表演从正面进行细致深入的描绘,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不同的是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且侧面描写也占相当重的笔墨,将听众的反应也描写得非常具体,使之对口技者的技艺起到烘托作用。而本文则重点对口技者表演的声响进行描写,对听众的反应则是一笔带过。
附:相关资料
1、口技教学图片:www.pep.com.cn/01/ca137874.htm
2、《口技》资料: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www.pep.com.cn./200305/ca208087.htm
3、揭东奇童逼真口技
揭东县曲溪镇路篦村有个奇童,无师自通练就一口奇特的口技,能模仿多种动物的叫声,维妙维肖。他的梦想是能当一名口技演员。
奇童叫吴两发,今年才10岁。在路篦村,有关吴两发的趣事一直为村民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小两发5岁时,有一次他看到邻居的小羊在吸母羊的奶汁,感到很好奇,便跟着爬上去吸,没想到被母羊后脚踢得鼻青脸肿。小两发灵机一动,便模仿羔羊的叫声,然后再爬上去吸,母羊果然很驯服,以后任他怎么吸奶也不踢了,这事一直持续了10多天才被邻居发现。
村民们说只要晚上他趴在田里学蛙叫,便会有不少青蛙聚集到他跟前,有时学几声母猫叫,竟能引来几只公猫。
小两发的父亲说,发现儿子这一天赋是在几年前,一次当他给儿子洗澡时,儿子忽然模仿了几声鸡啼,谁知竟引来了成群结队的鸡,叫声欢腾。
采访中,小两发即兴表演了几声鸡啼,只见他屏心静气,张口发音,几声清脆的公鸡啼唱便十分逼真,特别是尾音更加维妙维肖,周围的公鸡听到后跟着叫起来,颇为壮观。
但想当技演员的吴两发学习成绩却老是赶不上去,为此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他们希望有人能帮助他梦想成真。(据《汕头都市报》9月16日报导)
www.stgot.com/topfiles/tdchaoshan/qiton0916.htm
4、《口技》资料:作者简介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和《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可知他又号铁崖。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亦有人认为《口技》是金圣叹所写。早在1962年,聂绀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www.pep.com.cn./200305/ca208085.htm
罗老师
篇8:《狼》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狼》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4、理解文章寓意。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
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
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
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
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
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
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一课时
自学提纲
1、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他字 ,号 ,代表作品是《 》,其中 是书斋名,“志“的意思是 ,“异”意思是 。上学期我们学过的《 》也选自此书。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一屠晚归: 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缀行甚远: 屠惧: 投以骨:
一狼仍从: 并驱如故: 并驱如故:
屠大窘( ): 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
积薪( )其中: 苫( )蔽成丘: 奔倚其下:
弛( )担持刀: 耽耽( )相向: 少( )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
目似暝( ): 意暇甚: 意暇甚:
屠暴起: 数刀毙之: 方欲行:
方欲行: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 )入:
止露尻( )尾: 屠自后断其股: 乃悟:
前狼假寐( ): 盖以诱敌: 狼亦黠( )矣:
而顷刻: 而顷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3、你认为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音释义?
4、本文有哪些通假字,请找出来:
5、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 今义
盖以诱敌: 古义 今义
6、文中有哪些是词类活用?请找出来:
7、根据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学习笔记
第二课时
自学提纲
1、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3、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4、《狼》一课的寓意可用文中的话语来概括,你能找出来吗?
5、文中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6、本文中有一个字最能概括狼的本性,这个字是哪一个?
7、本文仅仅是写狼吗?如果不是,你认为文章通过写狼到底要表现什么?
8、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主旨。
9、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学习笔记
课后练习
(一)
1、《狼》的作者 ,字 ,又字 ,号 ,世称 , (朝代)人,郭沫若称赞他的写作是 ,初一年级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 名,“志异”的意思是
。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 ) 窘( ) 苫蔽( )( ) 奔倚( )
数刀毙之( )( ) 隧( )入 尻( )尾 积薪其中( )
并驱如故( ) 少时( ) 乃悟前狼假寐( ) 奔倚其下( )
chí( )担持刀 dān dān( )( )相向 目似míng( )
意xiá( )甚 狼亦xiá( )矣 假miè( )
4、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 ④又数刀毙之( )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2)敌:①恐前后受其敌( ) (3)止: ①一狼得骨止( )
②盖以诱敌( ) ②止增笑耳( )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 )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 ②狼不敢前( )
5、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假寐”的表现是:
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
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有:
表现狼贪婪的句子有:
描写狼“犬坐于前”的神态的`句子是:
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
表现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的句子是:
6、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 惧狼 → ( )→ ( )
7、本文按照 、 、 和杀狼的顺序,第三部分属于情节发展中的 ,第四部分属于情节发展中的 。叙述了两狼与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后作者点明故事的主题: (用原文回答),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该主题的意思吗?
8、屠户起先怕狼,后来怎样战胜狼的?
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9、全文以 和 表达方式为主,揭示出 ,
说明 ,告诫人们
。
10、你知道有关狼的成语吗?(写出5个)
1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 )(多选!)
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
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
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
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
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
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12、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犬坐于前 前狼 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13、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
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
14、给下列加黑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其字母填入括号中。
①一狼径去 ( ) A.直径 B.径直 C.小路
②屠暴起 ( ) A.急躁 B.突然 C.凶狠、残酷
③顾野有麦场。( ) A.照管 B.看 C.顾客
④场主积薪其中( ) A.柴 B.薪水
⑤缀行甚远 ( ) A.连接 B.紧跟 C.装饰
⑥苫蔽成丘。 ( ) A.苫布 B.盖上
15、“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 本文中指代A.两狼 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
③屠自后断其骨,亦毙之。 ( )
④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16、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按正确顺序将下列各句的序号排列起来。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⑥身已半入,止露尻尾。⑦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正确顺序:
17、选择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①屠惧,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富僧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如蜀鄙之僧哉?
③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④妾闻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黑词的用法。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⑤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⑥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19、课文结尾的议论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①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②赞扬了屠户敢于与恶狼相斗的勇敢精神。
③指出恶狼狡诈的手段还不高明。
④揭示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的道理。
20、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①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②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③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④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21、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2、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3、“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 ,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词语:
担中肉尽( ) 止有剩骨( ) 缀行甚远( )
一狼仍从( ) 屠大窘( ) 顾野有麦场(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数刀毙之( )
意将隧入( ) 断其股( ) 一狼洞其中( )
假寐( ) 狼亦黠矣( ) 盖以诱敌( )
意暇甚( ) 犬坐于前( ) 屠暴起( )
2、“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3、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屠夫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5、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
6、“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7、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8、“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9、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10、狼的表现呢?
11、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12、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14、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口技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