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苏教《错过》 3

苏教《错过》 3

2022-12-01 08:54: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广东张国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苏教《错过》 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苏教《错过》 3,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苏教《错过》 3

篇1:苏教《错过》 3

苏教《错过》 3

教学目标:

1、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2、结合自己的体验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3、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高中时,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因此我是一名住宿的学生,平时在家的时间的较少,只有在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可我周末却很少待在家里,现在想来当时真错过了享受亲人对我关爱,父母也应我而失去了许多表达爱的机会。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错过某些东西,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呢?相信作家刘心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们知道,作家对于人生会有比常人高出一筹的认识和理解,阅读他们优秀的作品,就好似在倾听他们的`真诚道白,会让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3.正音

贻(y )误 斑斓(l n) 颟顸(m nh n) 渊薮 (s u) 惆怅(ch uch ng)

驾驭(y ) 咀嚼(j ju ) 憬悟 侥(ji o)幸 滞(zh )涩 情愫(s )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4.分析课文:

一、边读边想:

1、错过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是有机会再相遇还是一去不复返,机不在来呢?要求学生讲清理由。

2、你知道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吗?

意识到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没有意识不到错过就意味着灵魂堕人颟顸的渊薮。

3、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悟)仅醒悟了还不行还要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多半还可以化错过为掌握。(追)

板书(悟)―――(追)――(掌握)。

读7―11小节(7,8男生读 9,10女生读,11齐读)

.总结: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有时虽然错过但可以奋起直追,多半可以化错过为掌握。

二、讨论感悟:

读12、13小节,思考“错过”既然是“有所失”为何不仅“要习惯它”还“要品味它”。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人生充满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但错过自有意义,当你错过的是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就可以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和把握力”;当你错过的是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这种由悟――追――掌握的过程值得回味,所以必须品味错过。板书:错过多习惯品位

三、精读分析。

读14、15两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喻成“奔驰的列车”,那么把“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预定的到站”又比喻成什么呢?

“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人生有一些错过不要紧,但不要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2、“在人生的终点上,含笑地说……”会让你回忆起哪篇小说的主人公曾讲过类似的话?

保尔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着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时,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保尔他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是因为他没有错过人生最大的追求――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3、鲜花还需绿叶的点缀才显娇艳,最后一段中鲜花p绿叶各有所指,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绿叶指小的错过,鲜花指人生道路上的收获,这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人生就是由错过与不错过构成经纬线,万无一失不可能特会使你的人生显得平淡,无一把握则会是你的人生毫无意义。

学生朗读全文。

.总结:

最后我用一句名言来概括全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错过月亮和星星。”

四、布置作业: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悟――追

错过多习惯品味

把握关键机会 含笑到达终点

苏教《错过》教案3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苏教《错过》教案3

教学目标 :

1、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2、结合自己的体验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3、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上高中时,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因此我是一名住宿的学生,平时在家的时间的较少,只有在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可我周末却很少待在家里,现在想来当时真错过了享受亲人对我关爱,父母也应我而失去了许多表达爱的机会。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错过某些东西,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呢?相信作家刘心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们知道,作家对于人生会有比常人高出一筹的认识和理解,阅读他们优秀的作品,就好似在倾听他们的真诚道白,会让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3.正音

贻(y )误 斑斓(l n) 颟顸(m nh n) 渊薮 (s u) 惆怅(ch uch ng)

驾驭(y ) 咀嚼(j ju ) 憬悟 侥(ji o)幸 滞(zh )涩 情愫(s )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4.分析课文:

一、边读边想:

1、错过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是有机会再相遇还是一去不复返,机不在来呢?要求学生讲清理由。

2、你知道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吗?

意识到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没有意识不到错过就意味着灵魂堕人颟顸的渊薮。

3、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悟)仅醒悟了还不行还要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多半还可以化错过为掌握。(追)

板书(悟)―――(追)――(掌握)。

读7―11小节(7,8男生读 9,10女生读,11齐读)

总结: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冷静而成熟地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细细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有时虽然错过但可以奋起直追,多半可以化错过为掌握。

二、讨论感悟:

读12、13小节,思考“错过”既然是“有所失”为何不仅“要习惯它”还“要品味它”。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人生充满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但错过自有意义,当你错过的是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就可以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使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和把握力”;当你错过的是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这种由悟――追――掌握的过程值得回味,所以必须品味错过。板书:错过多习惯品位

三、精读分析。

读14、15两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喻成“奔驰的`列车”,那么把“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预定的到站”又比喻成什么呢?

“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人生有一些错过不要紧,但不要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2、“在人生的终点上,含笑地说……”会让你回忆起哪篇小说的主人公曾讲过类似的话?

保尔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着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时,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保尔他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是因为他没有错过人生最大的追求――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3、鲜花还需绿叶的点缀才显娇艳,最后一段中鲜花p绿叶各有所指,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绿叶指小的错过,鲜花指人生道路上的收获,这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人生就是由错过与不错过构成经纬线,万无一失不可能特会使你的人生显得平淡,无一把握则会是你的人生毫无意义。

学生朗读全文。

总结:

最后我用一句名言来概括全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错过月亮和星星。”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

悟――追

错过多习惯品味

把握关键机会 含笑到达终点

篇3:苏教《错过》的教学教案

苏教《错过》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风雨。

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学习字词

(三)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声读文,思考:

一.提出问题: 开头两段的段意?

二.分析问题: 第三至六段的总领句?

三.解决问题: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的'两个关键词?

四.总结全文: 归纳中心?

2.小组探究交流

3.集体研讨 (板书设计)

一.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

二. 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三. 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四. 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第14﹑15段:重在品味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法指导: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

2.自选探究其他语段:

找出你想推荐给大家的文中精彩语句,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

小组探究交流,集体研讨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1. 回忆自己或他人“错过”的事情,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 从你的记忆库中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

篇4: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3

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3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一、学习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教学设想

1、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3、准确理解“灵魂”的内涵。

4、课前了解并搜集一些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 交流预习情况。

1、芦苇(lú)平庸(yōng) 赫赫(hè) 携(xié)嘈杂(cáo) 沐浴(mÙyÙ) 缅怀(miǎn) 萎缩(wěi)2、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平凡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二) 导课:

1、让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三)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理出文章的思路。

2、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四)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学生讨论、交流:

(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 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那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讨论交流: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 有思想  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2、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引得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

篇5: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

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 交流、综合

3 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 明确任务

2 巡视、参与、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 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 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3、教学反思:

十、社  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 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由学生回答完成。)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àn惮     duó踱   zhào棹     guī归    xǐng省

háng行  bèi辈    cuān撺   duō掇     fú凫

cuō撮    jiù桕     jí楫       wàng旺  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

篇6: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3、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

方法。

教学重点:

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㈠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www.xjb.ac.cn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202.84.17.11/ssjj/bjsha/huigu.htm)

㈡、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㈢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㈠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㈡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  请同学朗读课文

2、  自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

⑴“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 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⑸ 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 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㈠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2、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见附录)

㈢上网操作,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㈣解答相关思考问题

五、布置回家作业

1、  将“沙漠求生”的问题写成一段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2、  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3、  课外自学《向沙漠进军》等有关沙漠情况的资料,以组为单位自编班刊小报《半亩方塘》特刊――“沙海探奇”

附录:沙漠求生记

一、个案内容

1、炎热的八月,你乘坐的小型飞机在撒哈拉沙漠失事,机身严重撞毁,将着火焚烧。

2、飞机燃烧前,你们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从飞机中领取物品。

3、问题:在飞机失事中,如果你们只能从十五项物品中,挑选五项。在考虑沙漠的情况后,按物品的重要性,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解释原因。

二、沙漠情况

1、飞机的位置不能确定,只知道最近的城镇是附近七十公里的煤矿小城。

2、沙漠日间温度是40℃,夜间温度随时骤降至15℃

三、假设

1、飞机上生还人数与你的小组人数相同。你们装束轻便,只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运动裤和运动鞋,每人都有一条手帕。

2、全组人都希望一起共同进退。

3、机上所有物品性能良好。

四、物品清单 (请从以下十五项物品中,挑选最重要的五项):

1、一支闪光信号灯(内置四个电池) 2、一把军刀 3、一张该沙漠区的飞行地图 4、七件大号塑料雨衣 5、一个指南针 6、一个小型量器箱(内有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7、一把45口径手枪(已有子弹) 8、三个降落伞(有红白相间图案) 9、一瓶维他命丸(100粒装) 10、十加仑饮用水 11、化妆镜 12、七副太阳眼镜 13、两加仑伏特加酒 14、七件厚衣服 15、一本《

篇7:确定位置3(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三册P84-8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观动物学校,你们高兴吗?

二、教学例图

1、出示例题图,组织学生观察

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正在排队做操)

师:小猴告诉我们它站在第1排第1个。小熊告诉我们它站在第2排第3个。

小朋友,你们能说说他们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位置)

2、课件演示: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询问:怎样数到第4排的,怎样数到第2个的?)

师:看来小动物排队做操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表示。

3、课件演示:你能说出其它小动物的位置吗?

(选2个-3个小朋友自由选择小动物说说位置)

4、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

三、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小动物做操有它们的位置,那么我们坐在教室里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呢?

1、师给小朋友明确一条为一组。

2、直接指名某个学生让其他同学说出他的位置。

(如果有错,让学生帮助改正)

询问:第5组是怎样数的?第3个是怎样数的?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位置(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4、师:今天老师发现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上课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

5、你还可以怎样说?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去看看小动物的家。

1、多媒体演示内容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前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2)小朋友你们想去小动物的家玩玩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选几只小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小朋友说到哪一个就点击哪个小动物,课件会显示你是否说的正确)

如果有错,请其他小朋友告诉他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3)小朋友,老师家的门牌号是403,说说就是第几层第几号?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

2、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后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第一层第二本是《新华词典》”,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2)然后让学生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3、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到电影院座位的特殊规律,然后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引导学生明确座位一般是单号在一边,双号在另一边。

让根据所给的提示知道怎样来数第几排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1)    按要求摆一摆:让学生自己说说根据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先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得出数第几排是按从下往下的顺序来数的,数第几个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数的。)

(2)    4人小组合作,一个学生说其他同学摆。

(3)    然后再请几位小朋友到上面来通过课件操作,下面的学生说摆在什么位置,上面的同学操作!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篇8:观察物体3(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内容:基于第一学段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教材简析: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和判断,体悟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结果是不样的,注意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结果与不同位置间对应关系,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共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从教室前后两面拍到的照片,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第二道例题通过从前后左右四方位观察玩具猴,要求学生在实物与相应视图间建立联系。“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在比,说,连中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直观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掌握左、右、前、后的知识,并有了二维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法设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比较判断,推测判断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

教学过程

片断一:(一 )从熟悉的情境出发,有层次地观察

课件出示:一只卡通胡萝卜的横切面

师: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

生:太阳、鸡蛋、饼干……落日

[鼓励孩子展开自由的想像,与此同时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保护,孩子们的回答有的竟极富创意。]

课件:胡萝卜的动态旋转的过程。生:胡萝卜!(出乎意料)。

[此处安排学生熟悉的情境直入主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意会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结果可能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个胡萝卜现在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生1:因为看的地方不同。

生2:刚才看到的少,现在看到的多了。

师生共同小结:同样的物体因为观察到的位置(或说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两个方位--三个方位的观察

1、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图片

生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并表达判断理由。

2、两方位--三个方位

动画汽车徐徐而来,三个小朋友飘然而至。

师:三个小朋友会看到什么呢?一样吗?为什么?

生:小明会……小红会……小东会……不一样

[再次体会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学生肯定的语气、流利的表达,连判断的理由也阐述的很清晰,学习过程真的不仅仅是认识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与素质生成的过程。]

师(追问):小朋友知道小红(右侧面的)站在汽车的哪一面?

[此处为解决后面的左右两侧而扫除障碍,降低难度]

生1:小红站在汽车的右面,因为我跟奶奶到姑姑家就坐这样的车……

生2:不对,是左边(边说边比划)

[其实在错与对的交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何其深刻!在群体当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有个性而又善求异并因此而出类拔萃的人,教师应正确引导使之成为群体前进的中流砥柱,并为大家树立一个奋进的目标]

师:你真了不起!多细心的孩子!老师跟你握握手……

片断二:从四方位观察,在实物与相应视图间建立联系,提炼判断方法。

师:有位小客人早等不及了,小组长请出可爱的小猴吧!

组长拿出小猴玩具。

师:打个招呼吧!

生摸摸猴子的小脸蛋、小屁股、耳朵……

[其时,孩子们早就想摸一摸了!安排这一环节的确很有意义,对小猴四面形象的构建 .想象与表述都离不开它;再者,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全在小猴身上,你不让他“全方位”地接触,他们根本就不会认真进行下面的活动。其次,摸一摸这些“特征”也暗含着分清图片的方法。]

师:说说看,你坐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的是哪一部分?

生回答(略)

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看到的是?

[先观察后说,再想象,实质是在考察学生观察的有效与否,同时也将活动充分细化]

请组长拿出①号信封,生选自己看到的图片

师:认为图片难选的小朋友站起来。(这时有的小朋友站起后又被其他小朋友示意坐下,并有组内小朋友主动教给判断方法,看得出学生已自觉地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得出,学生选择前后两面很容易,左右两面费周折,尽管有实物在前面。不过很快就互相改正过来了。“矫正”才是知识真正形成的过程。]

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汇报并相机指导生用动作说明

生①:我是拿着图片到小猴身上比一比的(大约70%的学生生用此方法)

生②:我是根据小猴左右耳朵来判断的(有十多个学生举手赞成)

师:抓特征解决问题,这主意的确很好。

生③:我是看小猴脸朝向我的左边,而正好这张图片也是……

生④::假设不选这一张,(边说边举起手中图片)会……

师引导优化方法。

组织生换位置重选图片,应用方法。

(2)判断对面而来的动物左右面的图片,帮小叮当选照片,并说明判断依据。[此处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穿插,以使学生本已疲倦的思维二次兴奋,从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知识层面上,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提升,对学生所学知识及空间想象力的综合考察]

片断三:巩固深化,强化已形成的认知

(一)认茶壶

《1》     画一画

组长拿出茶壶放于桌中央,生自行观察。

组长取出2号信封,互相选一选,画一画。

《2》     组织作品展,找找作品中相异点。

《3》     做95页第3题,连一连实物图

(二)出示铜牛灯图片,师口述拍照片的要求,生选择合适的拍摄位置。

(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已然形成。)

教后效果分析

学生能100%很容易地判断前后两面的图片,并能流利地说出判断理由。说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和空间观念。对于本课的难点:物体左右两面的图片,有70%的同学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说理,说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总之,本节课无论从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培养均已达到课始的目标,效果很好。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曾尝试直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师在讲台上用一个学具茶壶来讲解对于左右两个侧面如何分清,并引导学生明白“我”和“他们”对面时看到的同一个茶壶有何区别,明了观察结果与观察位置的对应关系。学生中的大多数也能找到实物图间的对应关系,并用由易到难的排除法进行斟选,甚至有的比小组合作交流和电教媒体参与的准确率还高。)是这种授--受式的根深蒂固?还是上面的课例不太科学?我分析了一下两种方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方便,我们把借助多媒体和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课例称为A,“授--受”方式的称为B。

一、A课例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从两方位--三方位--四方位,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易观察的小物体--需要想象推理的大建筑,从可以直观看到一个侧面的物体到两个侧面都需想象的抽象图,从实物--实物图,由浅入深,细化活动,对教材进行有效重组,做到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内容为本,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二、在认知过程中,学生活动充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摸摸、看看、说说、画画,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活而有趣亦有序。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对知识系统有真实、身临其境的体验,在活动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已由简单的“授--受”过程跃为一个主动感知、领悟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融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于一体的充满挑战、富于思考的过程。

三、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故本节课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形、色……及可操作的实物作为施教媒介,以“小客人拜访”的情境贯穿全课,学生学得主动且生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比较,表达的欲望。在“玩”中学、“乐”中学。

A课所采用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本就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本课注意在独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所得进行有效融合,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有信心说,避免了合作交流的形式化。

总的来说,如果说B课型的设计学生是在教师“说”数学中听数学看数学的话,A课程则是学生在积极地做数学`用数学中玩生活中的数学。其实,数学活动课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充分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对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相应的数学知识,学生学得也较开心,课堂气氛亦相对融洽。可以说A课型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为学生个性特长开辟了广阔天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苏教《错过》 3】相关文章:

1.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2.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3

3.苏教六下语文教学计划

4.三年级上册苏教数学教学计划

5.苏教第一册23课 七颗钻石

6.苏教小学语文文学知识点

7.苏教三下习作六范文

8.苏教五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9.3个月宝宝早教故事

10.苏教六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下载word文档
《苏教《错过》 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