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2022-12-08 08:17: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菠萝咕咾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方便大家学习。

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篇1: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作为底子薄、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山区来说,其行政村进行适度的规模调整已势在必行。如何搞好行政村规模调整,便成了一个重大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文成县这个典型欠发达山区的实际和本人的工作实践,笔者就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一、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现状特点

行政村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废除了“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应当肯定,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在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面对如何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农村建设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时代课题,欠发达山区现行的行政村逐渐呈现出某些不适应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现状特点:

1、行政村数量多,管理幅度偏大。如文成县33个乡镇共有545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6个行政村。其中,最多一个乡镇有47个行政村。通常讲,为优化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配置,一个基层单位直接管辖的单元应在7个左右,一般不超出12个。文成县乡镇偏大的行政村管理幅度无疑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效领导和管理。

2、行政村规模小,居住分散。文成县545个行政村中,300人以下的村8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4.7%,300-500人的村145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6.6%,1000人以上的村仅6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2.7%。并且,农户居住较为分散,房屋、闲基地等占用土地多,土地的利用率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加上外迁农户多,真正住在本村的人越来越少。如文成县龙川乡动山村原住500多人,现仅住2户3人。

3、基础设施差,共享率不高。由于村数多、财力有限,加上考虑平衡需要,投入村级基础建设的经费,过于分散,使不少村的水、电、路、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同时,村与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如有些距离很近的两个村都兴建了自己的村办公楼、自来水设施、电视信号差转台等。这种状况既耗费了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建设资金又降低了公共设施的共享率。

4、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为谋求相对便捷的致富道路,当前村里有较高文化、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开拓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加上村规模小,人口少,大大缩小了选人用人范围,直接影响到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即使勉强配备村级领导班子,也往往存在着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科技知识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领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村干部的报酬普遍偏低,其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活,在工作上往往侧重于“守业”,缺少创新进取精神。

5、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文成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有28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2.28%,占温州市“空壳村”数的17.87%。这些村因缺少集体建设资金,使村干部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群众面对家乡“山河依旧、面貌难改”的状况,往往失去发展和建设的信心。

二、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体制是国家为了对社会实行有效管理,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的区域单位,并设立相应的各类行政管理机关的一种制度。行政村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虽然它的管理是以村民自治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又可以看作是行政区划体制内涵的发展和延伸。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行政区划,一般都遵循政治、经济、民族平等、精简统一高效这四个原则。政治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国家进行民主管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缩小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平等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富裕。精简、统一、高效原则主要是要求做到机构设置少而精,有利于政令畅通、统一,人员精干,行政效率高。这些原则要求正是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行政区划体制也在不断地变革,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规模也同样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这就在理论上找到了有力的依据。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需要。

1、它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大程度取决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否坚强,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从文成县目前村级组织的现状看,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不健全,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村干部工作效率不高、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而通过适度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拓宽选人范围,配强配好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利于精简村干部队伍,减少村干部职数,节约村级财务支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有利于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因此,调整行政村规模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2、它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的需要。如何盘活本地资源,发挥资源的最佳效益,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追赶先进地区,是摆在欠发达山区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越是欠发达,越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办大事、办好事。适度调整扩大行政村规模,能在更广阔的地域共享各类资源,促成资源、经济、人文三者之间的融合,降低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实现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可以优化重组原先各村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土地等存量,集中建设一批受益面更广、意义更深远的基础设施项目,避免或减少重复性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可以节约用地,节约资金,更好地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发挥1加1大于2的聚合效应。因此,调整行政村规模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的需要。

3、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奔小康进程的需要。党的十六大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到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城镇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欠发达山区来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如文成县的城镇化水平仅29%,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还相当低下。通过适当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扩大建成区村、中心村规模,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有利于推进扶贫迁村,促进边远山区人口向中心村、小城镇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发挥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增强区域经济的幅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欠发达山区奔小康的进程。

三、推进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合理调整的建议、措施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情况比较复杂,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稳定性。

(一)在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时,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行政村规模调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员、精力、时间三到位。要组建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要考虑多方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精心部署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2、深入宣传引导。首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在主观方面,主要要摸清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疑虑以及对调整工作所持的态度;在客观方面,主要要摸清拟调整村的人口数量、山林土地面积、自然资源、集体资产、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基础设施、未来规划、社会治安、宗族宗教、特色或支柱产业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宣传,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利弊,提高村干部群众对调整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自觉统一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统一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上来。

3、坚持因地制宜。要走出“合并越多,效果越好”的误区,不搞一刀切。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从实际出发,宜并则并,宜撤则撤,不宜调整的不要硬性调整。在操作中,可参照以下几种情况,向村民提出调整建议:一是通过调整可以明显促进优势互补,加快发展的;二是平时村与村之间关系密切,地理位置相近、交通比较方便的;三是历史上曾经属一个村的;四是邻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的;五是数个相邻村人口、面积规模都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又无发展潜力的;六是多数人口已经向中心村、小城镇转移或计划实行扶贫迁村的;七是居住环境特别恶劣、调整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便利群众办事的。

4、依法规范办事。行政村规模调整要以有关法律、上级文件为依据。调整方案经过多数村民或户主通过后,以乡(镇)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县级人民政府上报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的请示,内容包括调整后的村名、村址和户数、人口等,并附有村民或户主赞同签字情况的会议纪要。要依法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农工商合作社三套领导班子,建立健全村妇代会、共青团、民兵、治保、调解等配套组织。同时,要制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档案移交的有关规定,做好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村级档案的移交,确保档案完整,促进新村规范化建设。

(二)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过程中,主要需解决好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

1、山林、土地承包权问题。在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与农户利益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山林和土地的承包权问题。农户对此最关心,也最敏感。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取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甚至也会僵化调整工作。从文成的实际看,一般来讲,农户已经承包经营和原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山林、耕地应该维持现状不变,稳定和完善现已完成的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人心。

2、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现有集体资产如何处置以及今后的集体资产如何抽调,直接关系到新村的集体事业建设。重点是要考虑不同调整村之间集体资产的贫富差距,要尊重各村的意愿,不能简单合并,更不能平调。一般来讲,要先进行暂时冻结、全面清产核资、向村民公布,再结合各自的实际,采用协商的方式来确定集体资产的处置方案。

3、干部调整问题。新村班子配备方面,为理顺关系,集中精力搞好调整工作,在调整期间不宜任命党支部成员和选举村委会、村农工商合作社领导班子。应该先建立村级筹建班子,负责调整期间的有关工作,等调整结束,再依法选好配强新村领导班子。富余干部分流方面,要体现党对干部的关怀,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县、乡财政要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按其任职的年限、职位分别给予适当的一次性经济补助,妥善分流富余村干部。

4、村址和村名的选择问题。要充分考虑村民的自尊和恋旧思想,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在此前提下,可引导村民按照人口最集中、交通相对便利、公共设施相对完善、地理位置居中的顺序确定新村村址。对于新村的村名,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确定:一是选择合并前经济实力尤其突出村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二是选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村名,即为纪念名人、重大事件或烈士而取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三是合并村各取一半村名组成新村村名。四是以历史上各调整村曾是一个村时所用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五是选择10人以上村民提名,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人数通过的名称为新村村名。

(三)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主要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缩短干部群众的磨合期:

1、加强对新村干部的培训。首先要使新村干部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观念。村调整后,情况会有较大的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必须要以新的工作思路总揽全局,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局面。其次要使新村干部在工作方法上顾全大局。由于新村合并时间不长,有很多工作还不是很顺,少数群众对行政村调整在认识上还有差距,相当一部分群众还不习惯,合并后的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稳定人心、安定社会,凝聚力量是调整后的首要工作任务。此外,还要使新村干部不断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消除部分群众存在的种种疑虑。

2、加快发展,多办实事,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新村群众办实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新村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力集中到发展这个大局上来。因此,在思想中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办几件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实事,如水利设施、村道、办公楼等,调整后的优势尽快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逐渐得到实惠。

3、加强团结。由于历史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在个别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中也会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在行政村规模调整时还存在不少疑虑,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多余的疑虑,将在一定的阶段带来合并村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不和谐。因此,团结尤为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就是生产力。而团结的关键又在新村班子的团结,由于合并村班子成员组成大都来自原来的各行政村,平时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干部。”只要新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坚持民主集中制,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干部之间有矛盾,有不同的看法都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及时通过交换、谈心来消除矛盾,消除隔阂,从而达到思想统一,步伐一致,这样才能有战斗力、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干部之间团结搞好了,隔阂消除了,群众之间的隔阂也将会逐渐消除,新村干部开展工作就会更加顺畅了,就能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搞上去。

4、加强村务公开,提高村务透明化、民主化的程度。村务、财务问题是村民一直较为关心的问题,行政村调整后,新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应引起重视。新村干部首先自己要廉洁自律、勤政为民,这样在群众中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一旦有事免不了使―些对行政村调整有意见的人感到有机可乘。其次要定期做好村务公开,对村里重大事务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意见,增强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并经常性邀请一些老干部、老党员座谈商讨、通报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使工作更加完美。并且通过村务的公开,更加增强了新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干部与群众间的亲和力,使他们心情好了,气也顺了,反过来会更加支持新村的工作。

总之,针对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现状特点,适度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欠发达山区农村改革的新探索,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只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把握原则,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依法实施,并及时主动地缩短干部群众的“磨合期”,就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欠发达山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篇2: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适应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按照依法自愿、尊重民意、规范有序的原则,自200*年5月13日开始对全县的行政村规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组织实施,至6月中旬,随着新村党组织和村务工作小组的建立、新村合署办公、新村干部经过培训到岗到位,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行政村数量由738个减少至359个,调减幅度为51.4%,村平均人口由856人增加到1761人,村域平均面积由1.5Km2扩大到3.1Km2。较好地实现了平稳过渡,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调整的动因

我县的行政区划自建国以来几经调整、几经变更,而行政村的区划却相对比较稳定。自人民公社化以来,我县的行政村个数经历了由少到多,相对稳定和局部调整,部分村划归越城区的过程。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全县19个镇和街道共有738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63.2029万人,村均人口856人。其中平原行政村数为390个,村人口386510人,村平均人口为991人;山区行政村为348个,村人口为245519人,村平均人口为706人。平原1000人以下的村237个,涉及村人口150217人,1500人以下的村320个,涉及村人口251034人;山区500人以下的村133个,涉及村人口45186人,800人以下的村234个,涉及村人口110048人。调整前全县共有村干部3805人(含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三套班子成员)。

调整前全县行政村现状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数量多。全县区域面积1233.76平方公里(含海涂114.03Km2),村平均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66个。二是规模小。全县最小的一个村(稽东镇高锋村)只有35户、102人,全县人口最多的村为华舍街道蜀阜村,全村总人口为3237人。三是区域小。全县村域平均面积仅为1.5KM2。四是分布散。村庄布点零星散乱。五是发展不平衡。从村级可支配收入的总量看,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36个。

由于村规模过小、数量偏多,布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了乡镇行政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四难”:一是干部难挑;二是负担难减;三是规划难搞;四是设施难配。随着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适度调整行政村的规模已是农村工作的必然趋势。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行政村个数由738个减少到现有的359个,村平均人口为1761人。其中1500人以下的村146个,1500—3000人以下的村186个,3000人—4000人的村有25个,4000人以上的村2个。村平均密度为每百公里32个,其中村人口最多的是湖塘街道宾舍村,为4135人;最少的是马鞍镇平水村,为216人(将撤村建居);全县村平均区域面积从1.5km2增至3.1 km2,最大的村是平水镇梅园村,区域面积为13.6 km2。全县共有村干部2324人(含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三套班子成员)。

除柯桥街道因城中村改造及今后撤村建居工作的需要暂不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外,这次调整共涉及18个镇(街道)和587个村,分别占全县镇(街道)总数的94.7%和村总数的79.5%,其中:二并一的有91个村,三并一的有75个村,四并一的有32个村,五并一的有8个村,六并一的有2个村。

二、主要做法

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由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由于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指导,由于各镇(街道)、各专业组、指导组的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确保了行政村规模调整依法、有序、平稳地进行。主要得益于:

一是牢牢遵循并坚持了五个原则。即: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就近就便和整撤整并的原则;依法办事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规划先行、积极稳妥的原则;统一部署和镇、街道实施的原则。

二是科学合理地提出了行政村的设置规模。即:平原以—3000人左右为宜,山区以1000—2000人左右为宜。中心村、县城周边村和经济强村的规模可适当扩大。调整后,各镇、街道行政村数减少比例均达到50%左右。

三是积极稳妥地处理了村规模调整中的三个难题。即:尊重民意,依法实施问题;集体资产处置和财务管理问题;村干部分流和新村班子组建问题。从而保证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平稳顺利的进行。

在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具体过程中,全县较好地把握了 “县级指导、镇街为主,积极引导,依法办事”四个环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班子

县委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徐纪平同志和县长冯建荣同志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5个片督查组和5个职能工作组,按照县派督查组分片督查、部门派指导组分片指导、镇(街道)派工作组帮村工作的工作思路,全县75个部门派出了115名县级机关干部分赴18个镇(街道),帮助、指导各镇(街道)依法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并深入到村帮助指导工作,向村干部和群众讲明道理,分析利弊,取得了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为提高全县上下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认识,通过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印发有关文件和宣传资料、召开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会议、村两委会班子会议、老干部座谈会议、党员及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外地及本县开展村规模调整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深刻分析目前我县行政村分布散、规模小等现状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和行政村规模调整所能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提高了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制订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和实施调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依法规范操作,明确具体要求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使群众理解和满意,为此,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特别强调,在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必须依法办事,尊重民意,规范手续。该到的法律程序必须到位,该报的材料必须齐全完备,不能因图当时方便而给今后工作带来后遗症。特别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形成调整决议及村民代表在决议上签字这些必备程序,徐纪平书记和李会鹏主任、冯建荣县长在有关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求各镇(街道)必须重视做好这一工作,避免出现反复而影响基层稳定。对镇和街道如何上报材料,上报哪些材料,材料内容有些什么具体要求等,由县委办、县府办、县民政局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予以明确和规范。考虑到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县委还明确由县民政局牵头,组成由组织部、政研室、建设局等有关人员参与的会审小组,对各镇(街道)上报的调整方案实行联合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对镇(街道)报送的方案,县民政局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核,当天送县政府审批。既把好了方案审核关,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把握关键环节,科学编制方案

各镇(街道)在拟定方案上,注重考虑以相近相邻、优势互补、历史沿革和群众自愿为调整的.原则,在充分调查和掌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初步方案。对各镇(街道)上报的初步方案,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把关,逐个审核。会审小组为选择合理的调整方案,赴镇访村,不辞辛苦,对新行政村的人口规模、村名、村驻地的确定、村民的认可度、上报材料的合法及完整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提出会审意见,以使报批的方案更趋科学合理,更能促进新行政村平衡过渡和健康发展。

5、择优选配好村干部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规模的扩大,对村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配备好新村干部,特别是配备好新村的党组织书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在新村干部的配备上,县委组织部和各镇注重择优选配好村干部,扩大村干部的选配范围,加大镇机关干部下派到村任职的力度,同时明确限定村干部的职数,从而使新村干部的素质全面提高,干部职数明显下降,非生产性开支明显减少,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上升。为了帮助各镇(街道)解决原村干部工资报酬的拖欠问题,顺利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对经济薄弱村的拖欠问题,按照县、镇(街道)分级负担的原则,县财政还出资400万元帮助各镇(街道)兑现了拖欠原村干部的工资报酬问题。

6、充分发挥镇(街道)的积极性

各镇(街道)是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施主体,在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各镇(街道)在坚持全县统一部署和统一行动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字上:

(1)体现在一个“早”字上

一是调查摸底早,早在年初,各镇(街道)的主要领导就根据县委徐纪平书记在全县干部大会的报告精神,对本镇(街道)行政村的现状、历史渊源、生活习惯、人员流向、村民思想等方面开展了调查摸底,做到了情况明、底子清,为正式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打下了基础。二是思想工作做得早,各镇(街道)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种办法做村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孙端镇和南部山区的富盛、嵇东、王坛、平水等镇,思想上不等不靠,及早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其中富盛镇是全县第一个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并上报方案的镇;孙端镇是全县第一个召开新村成立大会并实施合署办公的镇。

(2)体现在一个“细”字上

各镇(街道)严格按照地相邻、人相亲、史相袭、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利益的原则,制订了符合各镇(街道)实际的多套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如齐贤、马鞍、杨汛桥等镇的调整方案,几经筛选,细致琢磨、反复比较,使得行政村调整方案更加科学周密、考虑周全、依法规范、齐全完备,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保证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的平稳过渡。

(3)体现在一个“实”字上

一是领导重视,作风深入。镇(街道)党委书记不但挂帅,而且还亲自出征,多次召开书记办公会议来研究这项工作,安昌、钱清、陶堰、福全、夏履等镇的主要领导,对许多大村的书记和知名的厂长、经理多次谈话征求意见,对一些重

篇3:理性思考作文

听到一对母女争吵,大致内容如下:刚刚退休不久的母亲听说老市区的超市有特价米和特价油,而且质量不错,就急匆匆赶去坐公交车,准备前往购买。但不凑巧的是,当她赶到时,公交车刚刚开走,等下一班车可能至少要半个小时之后。当然,还有的士、滴滴打车等可以坐,但母亲还是决定继续等。因为若坐的'士等交通工具,必须多破费车费。若多破费车费,那么特价也就失去意义,可能比不特价便宜不到哪里。

等母亲终于等到公交车,坐上公交车,赶到超市时,特价米和特价油已经卖完。母亲好一阵沮丧,但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吧。于是,她在所有特价处理的产品前一遍遍溜达,感觉没什么可买的,最后买了一箱苹果。苹果倒是很便宜,就是不能开箱全面检查,只能表面察看而已。

回到家,她打开一看:里面好些已经坏掉了。捡去那些坏掉的,价钱也就跟没有特价的差不多了。这通忙碌纯属无效劳动,而且把自己累得腰酸骨折的,她很是扫兴。

女儿回来时,她忍不住向女儿抱怨,不料女儿不仅不同情她,反而责怪她贪小便宜,气得她忍不住声音提高八度,对着女儿好一阵反击。

“你说,有便宜的东西谁会不要?”她气咻咻反问女儿。

女儿一脸漠然回应:“超市在老市区,那些便宜应该是针对居住在老市区的人的,你跑一大段路去抢购,合算吗?”

“如果不是因为误过一班车,会有这些事发生吗?”

“误了就误了,买不到也就算了,何必再不顾路程,不顾实际需要,非得买一点回来,结果劳累自己,又便宜不到哪里?”

她们母女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着,我没有继续听下去。心里倒是在想:母亲这样的行为其实现实中比比皆是,对于母亲这样年纪的人,倒也可以理解,终究俭朴的思维决定他们会尽可能寻找便宜的,但年轻人,在择业,在对待工作上不也常常如此吗?比如瞪着高收入,却未曾顾及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是否允许,于是,只能碰一碰,有的最终碰了一鼻子灰,还不甘心,最终错失其他的机会,乃至浪费了美好的时光。

不为诱惑所动,学会理性对待,也许涉及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永远的课题。

篇4:理性:学习,思考!

理性:学习,思考!

在一个动物园里,有三只猿猴被关在笼子里,许多游人在一旁观看。

也不知是谁,将一直被啃了一半的苹果和一支粉笔头给扔了进去。那三只猿猴中的一只黑猿猴与一只棕色的猿猴见此情况便争抢着飞身向那半只苹果冲去,一旁的那只褐色的猿猴因为动作太慢,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佳肴落空。

突然,它的眼光在不经意间看到了那只粉笔,它迟钝了一会儿,忽然它似乎是想到了些什么,急匆匆的.便朝那只粉笔掉落的地方走去,此时旁边的那两只猿猴还在为那半只苹果所争执不下呢!竟不知那只褐色的猿猴正拿着那只粉笔在地上花这些什么。不过我想大家不用猜也都明白,那知猿猴在地上画的是什么,因为结局是那只褐色的猿猴在那之后竟饱餐了一顿。

这个故事也许是为了向人们提一个醒,无论是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是在学习上面,都应当时刻怀揣着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有人或许会说什么样子才算正真的理性呢?我想说的是只要你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认真的思考过了,那么,你自然而然便知道了什么叫做理性。

理性的学习,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去看待任何一件事情,理性的去面对每一次挫折,如果你认为你能做到这些,我敢肯定的说你的人生必会充满精彩与辉煌!

篇5:镇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总结

镇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总结 -总结

合理调整村委会规模,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得力措施之一,我镇根据上级有关村委会规模调整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抓好村委会撤并工作,使我镇村委会布局更为合理,有力促进了我镇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撤并村委会2 个,全镇村委会总数由原来13个调整为11个,撤并率为15.38%。村干部总数由撤并前62名下降到54名,减少村干部职数8名。

(一)撤销XX村委会并入XX村委会。合并后设立XX村委会,有农户589户,总人口2499人,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XX村。

(二)撤销XX村委会。

1、将原XX村委会XX村民小组并入XX村委会。合并后设立CC村委会,有农户641户,总人口2586人,辖区面积27.12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CC村。

2、将原XX村委会XX、DD、YY3个村民小组并入XX村委会。合并后设立XX村委会,有农户463户,总人口1966人,辖区面积22.53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XX村。

二、主要做法:

(一)充分认识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镇党委、政府认识到:调整村委会规模,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决策。科学合理地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少村干部人数和财政开支,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重复建设,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分步实施。

强有力的领导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指导组、财务清算审计组,分别负责村委会规模调整的日常工作、深入撤并村具体指导和协调清产核资工作。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循序渐进,精心组织好每一阶段的.工作。具体来说,我镇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分七个阶段进行:一是筹备阶段。主要是成立机构,宣传发动,培训骨干等。二是拟定方案阶段。主要是在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出撤并村的初步方案。三是民主决策阶段。通过组织民主表决,形成正式方案。四是上报审批。将村委会规模调整方案,含村民会议讨论或投票结果,先报市民政局,再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五是组织实施。主要是做好村临时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的推荐和人员安排,清理好债权、债务,做好合并村财务、收缴封存印章等工作。六是建章立制。要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七是工作总结阶段,

总结

写出总结报告,迎接检查验收。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形成共识。

宣传工作是否深入,是做好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工作的成败关键。我镇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标准和有关政策,使之家喻户晓。

一是我镇通过拉横额、张贴标语、出专栏、墟日放广播等形式,在全镇掀起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宣传热潮,在全镇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我镇共拉横额15幅、张贴标语300条,出专栏26期。

二是认真做好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做好被撤并村的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工作。对有的村干部思想认识一时还转不过弯的,则通过说服教育工作,让其克服怕失位、怕失利、怕失权、怕失落的“四怕”思想,做到要有全局思想观念,不要有狭隘的区域思想观念;要增强组织纪律性,不要搞非组织活动;要积极主动工作,不要有畏难情绪。对于村民中存在怕集体资产被平分、怕应得利益受损、怕公共事业发展减少减慢、怕富村弱村合并经济发展受影响等思想顾虑,则多做说服教育,打消思想顾虑,妥善处理问题,做到件件事情有解释,个个问题有解决。

三是针对部分干部存在怕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怕影响经济发展、怕社会不稳定等思想,则充分发挥村委会党员、干部的作用,做好说服、解释、引导工作,强调全局观念和党性原则,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扎实地开展工作。对于个别思想不到位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引导,达成共识。

四是村民委员会调整、改制工作所涉及的村名、村址、集体资产处置和市政规划管理、学校管理、计生政策、就业问题、社会保障、房屋报建等问题,依法按章办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习惯和历史沿革,相信和依靠群众。

五是村委会规模调整后的村干部分流,按照有关政策妥善处理,帮助解决好村干部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同时切实做好调整工作后的过渡衔接工作,及时建章立制,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四)依法依规,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依法依规是做好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的基础。我镇在调整村委会规模工作过程中,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做到既不折不扣地贯彻上级精神,又不生搬硬套条条框框,不浮于形式,宜撤则撤,宜并则并。在民主决策阶段,我镇充分发扬民主,深入农户,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细做实,形成村民支持和参与配合规模调整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扎扎实实推进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的工作。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的原则推进,在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明确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集中力量,采取“先调整后处置”和“先打包,后并帐,逐步一体化”的方法,做到不平分、不平调集体资产,区别对待,合理处置,确保撤并村委会工作稳妥有序进行。

三、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村干部小集体思想严重;二是撤并力度还不够大。我镇在今后工作中还要做好善后工作,理顺所撤并村委会之间各种关系,确保撤并后村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   中共XX市XX镇委员会

・・・・・・・・・・      XX市XX镇人民政府

・・・・・・・・・・       6月30日

篇6: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思考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思考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应对策.

作 者:华明伦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 刊 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年,卷(期): “”(2) 分类号:F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民收入问题   成因   对策  

篇7: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

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欠发达县城市化进程快慢,直接关系到欠发达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不少欠发达县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体系初显框架,城镇建设初见端倪,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为实现城市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城市化的条件、机遇和可能性已经基本具备。城市化是欠发达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局。欠发达县关键是选择什么道路,采取什么措施,以不断加快并实现城市化。

一、搞好规划,拉开城市建设的框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体现城市的形象和水平。欠发达县在城市化过程中,往往片面注重发展速度,忽略科学规划,导致盲目建设。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欠发达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而应该以超前的眼光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规划,为城市建设拉开框架,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一是规划起点要高。由于欠发达县的城市建设资金不宽裕,城市的线路预埋、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难以同步到位,如果不做到高起点规划,势必为今后发展留下后遗症。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至少考虑到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二是块状规划要精。欠发达县的城市建设不可能全面开发,一般只能统一规划、块状开发。因此,做好块状规划至关重要。要根据城市定位,对城市规划区内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科学布置、科学开发,对新区、工业园区、生活居民区、风景旅游区等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促进城市合理、健康发展。三是维护规划要严。规划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必须克服规划执法不严、违章情况普遍的不足,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口”的原则,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以免造成“今天建,明天拆”,“今天铺,明天挖”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二、建设交通,拉近与周边发达城市的距离

交通条件对于城市的兴起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城市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发展快的大中城市都位于重要的交通枢纽线上,交通条件差的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较低,发展相对较慢。“要致富,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条件对于欠发达县城市化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交通条件改善了,与周边发达城市的距离拉近了,才能在更大范围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加快产业、人口聚集,推进城市化进程。欠发达县交通建设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外通道要升级。特别是县城至周边主要城市必须要建设一条一级或二级公路,以解决出口“瓶颈”制约。二是通乡公路要硬化。就是县城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要争取实现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三是通村公路要便捷。就是要构筑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通村公路网络。四是高速公路要争取。高速公路对欠发达县的发展作用十分重大。目前全国发达地区基本通高速。欠发达县一定要抓住机遇,争取尽快与周边通高速的.发达城市上网连线。

三、盘活资源,筹集城市建设的资金

城市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欠发达县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运作建设,多渠道筹集预算外资金,才能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压力。一是盘活土地资源。成立土地储备中心,严格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二是盘活国有资产。大部分国有资产分散于各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经营性资产,如政府部门创办的项目经营权、道路收费权和宾馆等进行出让或拍卖,一方面使政府从经营性领域中退出来,另一方面能回收资金,促使国有资产增值,以聚集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三是出让城市无形资产。现在,城市无形资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城市在无形资产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尝试,欠发达县也要从中吸取经验,通过出售道路、桥梁、河道、广场等冠名权,拍卖户外广告、公交线路使用权等,积累城市建设资金。四是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不求所在,只求所有”,凡是可以向民间放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要大胆地放开,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创新体制,消除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进城障碍

没有人口的集聚,就不可能有城市化。作为欠发达县,只有制定更加优惠、更加有效的集聚政策和激励机制,才能推进人口快速集聚。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打破城乡分割,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移。欠发达县必须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和外来人口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对在城镇有合法住所,有法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准予落户,并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二要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对居住在高山、远山等生活条件恶劣、致富无门的农民,要在县城、中心城镇建立一批扶贫迁村点,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定向、定量、有序地搬迁山区人口,以加速山区城市化进程。三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力度。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乡镇、行政村要进行大幅度的区域调整、撤扩并,以减少行政运行成本,加速人口集聚。四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口进城后,还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各项保障制度。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工作,推进社会化服务,加快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建设,逐步解决进城人口的后顾之忧。

五、培育产业,支撑城市健康良性发展

产业是城市化的核心,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农民的就业和集聚就成一句空话。欠发达县由于就业条件的限制,必须加快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培育。一要发展工业园区。“无工不富”,欠发达县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同步推进。根据欠发达县的实际,必须走环保型、资源型、生态效益型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而不能牺牲环境走一些地方“先破坏、再建设”,“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实行“借力”发展计划,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二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它的连带作用非常明显。许多欠发达县地处山区,山青水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有不少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优势得天独厚。同时,要放宽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三要发展城郊农业。欠发达县的工业化属初期阶段,就业比例小,为解决进城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还必须大力发展城郊农业,把这一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既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问题,又能为周边发达城市进行产业分工,建设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六、保护古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的灵魂。不少名镇在开发建设中都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培育,增强文化气息,提高城镇品位。但也有一些城镇只注重于经济实力的提升,忽视文化内涵的培育,片面追求新区建设和现代化建筑,不惜牺牲历史文化古迹,代之的是惨痛的教训。欠发达县一般来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欠发达县要十分注意挖掘和培育文化内涵,以提高城市品位。一要保护。坚持“严格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对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古迹、人文景观及相关环境进行全面保护。二要挖掘。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复合性保护与恢复,“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维护传统风貌特色。三要宣传。大力加强历史文化的宣传,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发传统节庆活动,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形成浓郁的崇文意识。

七、重视管理,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欠发达县城市化起步迟,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和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使欠发达县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人的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一要规范城管。城市建设“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必须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要理顺城管管理体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队伍,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协调好县属部门和所在镇的关系,改变“有利争着管,没利没人管”的状况。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与本县实际相符合的规范性文件,为严格依法管理提供制度保证。二要抓好整治。特别是对城市的卫生和交ㄒ??写笊?啤⒋罅Χ鹊恼?巍G贩⒋锵赜捎谂┐迦丝谧?频匠鞘械氖奔洳怀ぃ?豢杀苊獾鼗岽?匆幌盗形侍猓?钊缢娴芈胰永??⒙野谔?彝3档炔涣枷肮咝形??鹊龋??ぷ?庵植涣季置妫?匦爰?辛α孔ズ媒煌ㄖ刃蚝突肪澄郎?恼?巍H??忧拷逃?1匦氚讶?嫣岣呷说乃刂拾谠谥匾?恢茫?诠愦笫忻裰泄惴嚎?拱??饕濉⑸缁嶂饕濉⒓?逯饕褰逃??罅Τ?忌缁峁?隆⒅耙档赖潞图彝ッ赖陆逃??钊肟?故忻竦奈拿饕馐督逃??欢咸岣呤忻竦奈拿鞒潭龋??ψ龅酱游易銎穑?酉衷谧銎穑?故忻袼刂屎统鞘薪ㄉ柰?椒⒄埂?br>

总之,欠发达县城市化基础差、底子薄、难度大,必须走准路子、创新方法、抓好落实,才能事半而功倍,达到以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相关文章:

1.开放式基金理性思考论文

2.学会理性思考作文

3.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4.“医疗公证”的理性思考

5.建立公共财政的理性思考

6.对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思考

7.占卜算命的几点理性思考

8.对无限防卫的理性思考

9.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

10.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

下载word文档
《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